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回复: 2

解读|武编序《唐荆川先生纂辑武编 [明] 唐顺之撰 焦竑 ...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唐荆川先生纂辑武编》,[明] 唐顺之 撰,[明] 焦竑 校。


    武编序


    答唐荆川先生著述甚富,其大者为四编,曰左、曰右、曰稗,而不知其又有《武编》也。迩焦澹园先生出所藏以畀徐尔枟氏,付之剞劂。余因得窥其崖略。贯穿《七书》,包络《通典》,出入《百将传》、《纪効新书》等集,通古今,该细大,军旅之事亦云备矣。


    世耳食者多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不在书。”率以赵括为证。昔廉颇、蔺相如谓括徒能读父书传,不知变也。是括咎在不知变耳,非读书之过。其父曰:“兵,死地也。”括易言之,是以知其必败。然则正恨其读书之不精,而以死地为戏。今日“不在书”者,所谓“易言之”者也。


    读此书,而后知兵之不易、知变之无穷。虽有韩、白之才,断不可无孙、吴之法,乌能不以不廪廪?是编其可以无刻哉?


    尔枟为吾亡友徐三雅子。其言曰:“士之子常为士。不肖以贫故,营什一,鬻书为业,庶几往来皆士人耳。”焦先生怜而欲振之,每出秘藏以资匮乏。杀青斯竟,载之兼两,白拈乌攫,无可柰何。而焦先生施不倦也,复惠此编,使流通以继荆川先生之志。云天之谊,非今所有。


    余曰:“虽然,焦先生之意远矣。今疆塲不戒,小丑窃发。天子方张挞伐之威,而武夫蹶张,皆鸣剑抵掌,有封狼居胥意。焦先生欲人不为赵括,而露布是编,即杜牧之修《罪言》也。”


    窃谓今日之事,亦何足虑?戊戌,余待罪兵垣。东征进师,政府意在不战,忽分督臣兵柄,命会议而后行事。余疏争之,请专委任、责成功,引唐九节度之师攻邺,不立主帅,以致溃败为鉴。主上大悟,立命事权专责总督主持,且戒牵制。然后东事画一,而朝鲜之功以成。


    今援辽大帅一时并起数人,不相统属。主上特赐剑经略,假以阃外之权。古《司马兵法》“推毂将将”,孰有明决晓畅如圣天子者?固知小丑之不足平,而焦先生忧国深衷,可顿释也巳。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前户科都给事中、兵科给事中、侍经筵官、翰林院庶吉士、钱塘姚文蔚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唐荆川先生纂辑武编》,由明朝唐顺之撰写,焦竑校对。


    武编序


    世人皆知唐荆川先生著述非常丰富,其主要著作分为四编,叫做左编、右编、稗编,却不知道他还有这部《武编》。近日,焦澹园(焦竑)先生拿出自己所珍藏的《武编》手稿交给徐尔枟,交付刻印。我因此得以窥见其大致的风貌。(此书)贯通(武经)《七书》,囊括《通典》,参考采纳《百将传》、《纪効新书》等兵学著作,通晓古今,详备巨细,关于军旅之事也可以说是非常完备了。


    世上那些道听途说的人大多声称:“(兵法)运用的精妙,只在于个人的心中思考。领兵打仗不在于书本。”并总是拿赵括作为例子来证明。昔日廉颇、蔺相如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却不知道变通。这说明赵括的过错在于不知道变通罢了,并不是读书的过错。他的父亲(赵奢)说:“战争,是生死存亡之地。”赵括却说得轻松容易,因此知道他必定会失败。这么看来,正是要痛恨他读书不精熟,而把战争的死地当作儿戏。现在这些说“(兵)不在书”的人,就是所谓的“把战争说得很容易”的人啊。


    阅读了这部书,然后才能知道用兵的不易、知道变法的无穷。即使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天才,也绝对不可以没有孙武、吴起那样的法度,怎么能不感到危惧谨慎呢?这部书难道可以不加刊刻吗?


    徐尔枟是我已故朋友徐三雅的儿子。他说:“士人的儿子应该常常做士人。我不成器,因为贫穷的缘故,经营些小生意,以卖书为业,希望来往的都是读书人罢了。”焦先生怜悯他并想帮助他,常常拿出自己珍藏的秘本用来资助他的匮乏。(《武编》)刻版完成,装了好几车(准备发售),但(现实中)白拿强抢(书款)的事情,无可奈何。然而焦先生施行仁义不感到疲倦,又惠赠这部书稿,让他刊印流通来继承荆川先生的志向。(焦先生)这种高厚如云天的情谊,是当今世上所少有的。


    我说:“虽然如此,焦先生的用意是很深远的。如今边境戒备不严,小丑(指敌人)暗中发动叛乱。天子正施展讨伐的威严,而武夫们张弩拔剑,都摩拳擦掌,有(像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的雄心。焦先生希望人们不要成为赵括,因而刊布这部书,这就是杜牧撰写《罪言》的用意啊。”


    我私下认为当前的事态,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戊戌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我在兵科待罪任职。当时东征(援朝抗倭)出兵,朝廷(部分官员)的本意是不求战,忽然要分散总督的兵权,命令凡事要开会商议后再行动。我上疏力争,请求专门委任(总督)、责令他取得成功,并引用唐朝九节度使的军队攻打邺城时,不设立主帅,从而导致溃败的历史作为鉴戒。皇上恍然大悟,立刻命令事权专一,责成总督主持(军务),并且告诫不要牵制。这样之后,东征的事务得以统一指挥,朝鲜的战事因而成功。


    如今援助辽东的大帅一时间同时起用好几人,(他们之间)互不统属。皇上特意赐尚方宝剑给经略,授予他统兵在外的专断之权。古代《司马兵法》所说的“推动战车、任命将领”(赋予主帅全权),哪有像当今圣天子这样英明决断、通晓事理的呢?我因此知道这些小丑不足以被平定,而焦先生忧国的深意,可以立刻放下了。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前户科都给事中、兵科给事中、侍经筵官、翰林院庶吉士、钱塘姚文蔚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0:06
  • 签到天数: 33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荆川先生纂辑武编》是明代学者唐顺之(号荆川)编纂的一部兵学著作,由焦竑校订。以下是对序言的解读:
    这篇序言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核心内容:


    1.  揭示《武编》的价值与刊刻缘起:序言开头先介绍《武编》是唐顺之(荆川先生)众多著作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部分,其内容博采众长(《七书》、《通典》、《百将传》、《纪効新书》等),贯通古今,详备大小,是一部非常完备的军事百科全书。其得以刊刻,得益于焦竑(澹园先生)拿出自己珍藏的稿本,交给已故友人之子徐尔枟(以卖书为业)印刷,既是为了接济友人之后,也是为了弘扬唐顺之的学术。


    2.  批驳“兵不在书”的谬论:这是序言的核心论点。作者猛烈抨击了当时流行的轻视兵书理论的观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巧妙地为“纸上谈兵”的赵括翻了案,指出赵括的失败根源在于“不知变通”,而不在于“读书”本身。恰恰是因为他读书不精,未能深刻理解战争的严肃性(“兵,死地也”),才会轻率误国。从而得出结论:那些声称“兵不在书”的人,本身就是赵括式的轻言战争者。


    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提出,阅读《武编》正能让人懂得用兵的艰难和变法的无穷。即使是韩信、白起那样的天才将领,也绝不能没有孙武、吴起所总结的兵法法则作为指导。体现了“天才也需遵循法则,理论结合实践”的辩证思想。


    4.  联系时局,升华主题:作者将刊刻兵书的行为与当时的国家危机(“疆场不戒,小丑窃发”,指女真崛起等边患)联系起来。他把焦竑比作撰写《罪言》的杜牧,认为刊布《武编》是忧国忧民、避免赵括式悲剧的深远之举。


    5.  以史为鉴,宣扬“事权专一”的军事原则:作者结合自己任职兵科时参与“东征”(万历援朝抗倭)和当前“援辽”(对抗后金)的实例,强调了军事指挥中“事权专一”的极端重要性。他引用唐朝九节度使邺城之战因无统帅而失败的教训,来衬托当朝天子懂得“推毂将将”、赋予前方统帅(经略)“阃外之权”的英明,以此表达对平定边患的信心,并宽慰焦竑的忧国之情。


    核心思想:优秀的军事家必须深通兵法理论(读书)并能灵活运用(知变),而朝廷必须保证统帅的事权专一。 刊刻《武编》的目的,正是为了提供理论指导,培养真正的将才,以应对国家的危局。

    序言背景与主旨
    此序由明代官员姚文蔚撰写,旨在推介《武编》的刊行价值,并借兵书之论抒发对当时军事形势的见解。序言主要围绕以下核心展开:


    1. 《武编》的学术价值  
       姚文蔚强调《武编》博采众长,贯通《武经七书》《通典》《百将传》《纪效新书》等兵学经典,涵盖古今军事细节,体系完备。针对当时“兵不在书”的流行观点(认为兵法依赖临场应变,无需读书),序言以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为例,反驳道:赵括之败并非因读书,而是因“不知变通”,未能真正理解兵法的精髓。由此指出,《武编》正是教导世人“知兵之不易、知变之无穷”的实用之作。


    2. 刊刻缘由与焦竑的贡献  
       序中提到焦竑(澹园先生)将自己珍藏的《武编》手稿交予徐尔枟刊刻。徐尔枟是姚文蔚已故友人之子,虽因家贫经商售书,但仍心系士人志向。焦竑多次以藏书资助其刊印事业,体现了士人间的道义传承。姚文蔚将焦竑刊行《武编》比作唐代杜牧撰《罪言》忧国之作,认为其意在警示世人避免赵括之弊。


    3. 结合时局的军事议论  
       序言借古讽今,提及当时边境不安(如辽东战事),朝廷任用多名将领却缺乏统一指挥的历史教训。姚文蔚以自身经历为例:曾在万历戊戌年(1598)东征朝鲜时谏言“专委任、责成功”,避免唐代九节度使兵败邺城的覆辙,最终被皇帝采纳而成功。如今朝廷赐剑经略使、赋予“阃外之权”(战场自主权),他认为此举英明,足以平定边患,因而劝慰焦竑不必过忧。


    4. 作者身份的权威性  
       姚文蔚以进士出身,历任兵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等职,曾参与经筵讲座和军事决策,其身份增强了序言的政治与军事说服力。

    核心思想
    - 兵学需理论与实践结合:反对空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兵法典籍是基础,但必须深入理解、灵活变通。
    - 军事指挥权需集中:借鉴历史教训,主张战场指挥应专权独任,避免多方牵制。
    - 士人责任与文化传承:通过刊书传播兵学知识,体现明代士人“忧国深衷”与道义担当。

    历史意义
    此序不仅是对《武编》的推广,更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兵学研究的复兴趋势(受倭寇、边患等现实刺激),以及士人对军事体制的批判性思考。唐顺之《武编》与戚继光《纪效新书》等著作共同构成了明代实用兵学的高峰。

    现代启示
    序言中“读书需精而非弃书”的观点,对今日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仍有借鉴意义:理论需结合实践,但否定理论价值必然导致盲目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30 03:42 , Processed in 0.1050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