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回复: 3

解读经典|《祭学士姚明山文 》文简集[明] 孙承恩 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解读经典|《祭学士姚明山文  》文简集[明] 孙承恩 撰


    文简集[明] 孙承恩 撰卷四十八


    【句读】  
    祭学士姚明山文  
    呜呼明山,而止斯耶?君之器度,英伟莫伍。尚友昔贤,余子莫数。君之问学,既博而醇。嚅哜道腴,淹贯典坟。君之才识,时务通达。技艺词章,乃才之末。天既畀君,兼人之资;君克副之,益以修为。早承家学,深培厚艺。首对大廷,海内倾企。盛大通显,君所固有。建立勋庸,名世不朽。既生之丰,乃敚之遽。其然其然,天也曷谓?呜呼明山!曩岁之秋,同君被命。校文贤科,各矢诚敬。我病且拙,藉君寔多。君识精敏,事用不讹。君于交游,知爱无几。顾独于我,乃若孚契。颛蒙似我,曷当君心。助君无能,感君则深。是后无几,我往南都,为别数月。闻君忧居,契阔逾年。尝一遣使,吊君尊人,兼讯动履。辱书报谢,雅意勤渠。有慨世途,念我阔迂。谊感予衷,书存箧笥。忍谓今日,见君此事。呜呼明山!昨者岁暮,遇君乡人。我为讯君,计日治任。自冬历春,倏已炎暑。不闻嗣音,乃得此语。失此俊杰,士林嗟咨。矧我朴诚,耿耿之私。君葬何时,势违执绋。遥寄一觞,临风于悒。尚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祭学士姚明山文  


    唉,明山啊!你就这样逝去了吗?你的气度英伟超凡,无人能及。能与古代贤哲为友,其余众人皆不足道。你的学问既广博又纯正,体味儒家精粹,贯通三坟五典。你的才识通达时务,技艺词章不过是才能的末节。上天赋予你超越常人的资质,你更能以修养践行之。早年承袭家学,深厚积淀技艺。首次殿试应对,天下人倾慕期盼。显赫的声名与地位本是你应得的,建立功业、流芳百世也是必然。既然赋予你如此丰厚的天资,却又如此匆忙地夺去生命。真是如此啊!天道又能如何解释?唉,明山!去年秋天,我们一同受命主持科举阅卷,各自秉持诚敬之心。我愚钝笨拙,多仰仗你的帮助。你见识精深敏锐,处事精准无误。你交友不多,却独与我心意相投。像我这般愚昧之人,何以契合你的心意?无力相助于你,唯有深怀感激。此后不久,我前往南京,分别数月。听闻你因忧离职居丧,阔别已一年有余。我曾遣人吊唁你的父亲,并问候你的近况。蒙你回信致谢,情意恳切。信中感慨世道艰难,挂念我疏阔迂拙。情谊感动我心,书信至今珍藏箱中。岂料今日竟见你如此结局!唉,明山!去年岁末,偶遇你同乡友人。我向他问起你,计算着你服丧期满的日期。从冬到春,转眼已是炎夏,未得你的音讯,却等来这般噩耗。失去你这般俊杰,文士无不叹息。何况我以朴拙真诚之心,怀此耿耿私情。你何时下葬?我因故未能亲执绋绳送殡。唯有遥敬一杯酒,临风悲怆惆怅。请享用祭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1. 文体与背景:本文是明代孙承恩为悼念同僚姚明山所作的祭文。祭文是古代哀祭文体,用于追悼逝者,颂扬其德行功业,抒发哀思。姚明山为学士,为翰林院官员,与作者曾有共事之缘。


    2. 内容层次:  
       颂德:开篇极力推崇姚明山的器度、学问、才识,强调其天资超群且注重修养,具备功成名就的潜质。  
       哀逝:痛惜天不假年,质疑天道不公(“既生之丰,乃敚之遽”),体现对生命无常的慨叹。  
       追忆:回顾二人共事科举阅卷的经历,突出姚明山的精敏与对自己的真挚情谊,以及书信往来的细节,强化 。  
       憾恨:表达未能亲自送葬的遗憾,以“遥寄一觞”的象征性仪式作结,深化哀思。


    3. 艺术特色:  
       骈散结合:句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散句,节奏凝重,契合祭文肃穆哀婉的基调。  
       用典含蓄:“嚅哜道腴”化用《汉书·叙传》“嚅哜儒术”,指深入钻研儒家精义;“典坟”代指上古典籍(三坟五典),凸显学问渊博。  
       情感真挚:通过具体事例(如共事科考、书信往来)避免空泛溢美,情感层层递进,从公众哀悼转向私人感怀,最后以“临风于悒”的意象收束,余哀绵长。


    4. 思想内涵:  
       反映明代士大夫对“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英才早逝的集体痛惜。  
       暗含对命运无常的哲学诘问(“天也曷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在现实困境中的困惑与反思。


    此文不仅是私人悼念,更是一篇时代士大夫精神风貌的缩影,融合了理性和情感、社会价值与个人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述:
    明代孙承恩为悼念学士姚明山撰写祭文,颂扬其德才兼备、天资卓越,痛惜其英年早逝,表达深切哀思与对天命无常的哲学反思。


    主要内容:
    1. 文体背景与核心主题
    文体定位: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祭文,属于古代哀祭文体,用于追悼逝者,颂扬其品德功业并抒发哀思。
    创作背景:姚明山为明代嘉靖年间学士,与作者孙承恩曾共事科举阅卷,交谊深厚。姚明山英年早逝,孙承恩撰文以表哀悼。
    核心思想:文章通过颂扬姚明山的器度、学问与才识,表达对其早逝的痛惜,并借天命无常之问,反映明代士大夫对生命局限的深刻思考。
    2. 内容层次分析
    颂德:
    文章开篇极力推崇姚明山的“器度”与“学问”,称其“英伟莫伍”,能“尚友昔贤”,学问“既博而醇”,才识“时务通达”。
    具体用典如“嚅哜道腴”化用《汉书·叙传》中“嚅哜儒术”,凸显姚明山深研儒家精义;“淹贯典坟”则指其贯通上古典籍(三坟五典)。
    强调姚明山不仅天赋异禀,且注重修养,“克副天资”,具备成就不朽功业的潜质。
    哀逝:
    对姚明山早逝发出强烈质疑:“既生之丰,乃敚之遽”,即为何赋予如此丰厚的天资却骤然夺去生命?
    通过“其然其然,天也曷谓”的感叹,体现对天命无常的困惑与无奈。
    追忆:
    回顾二人共事科举阅卷的经历,突出姚明山的精敏与真诚情谊。例如,“曩岁之秋,同君被命。校文贤科,各矢诚敬”,说明二人共同主持科举阅卷,彼此协作。
    书中提到姚明山对作者的帮助:“我病且拙,藉君寔多”,以及书信往来中的真挚情感:“辱书报谢,雅意勤渠”。
    憾恨:
    表达未能亲自送葬的遗憾:“君葬何时,势违执绋”。
    最后以象征性仪式作结:“遥寄一觞,临风于悒”,深化哀思。
    3. 艺术特色
    骈散结合:
    句式以四言为主,间以散句,如“英伟莫伍”“余子莫数”的工整对仗,与“其然其然,天也曷谓”的散句感叹结合,增强情感张力。
    节奏凝重,契合祭文肃穆哀婉的基调。
    用典含蓄:
    化用经典意象,如“嚅哜道腴”“淹贯典坟”,既彰显姚明山的学者身份,又避免直白溢美。
    借助传统典籍语言,使文章更具文化深度。
    情感真挚:
    通过具体事例(如共事科考、书信往来)避免空泛溢美,情感层层递进。
    从公众哀悼(“海内倾企”)转向私人感怀(“书存箧笥”),最后以“临风于悒”的意象收束,余哀绵长。
    4. 思想内涵
    追求不朽价值:
    反映明代士大夫对“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价值的追求。文中强调姚明山“建立勋庸,名世不朽”,正是这一价值观的体现。
    天命与人事的矛盾:
    对姚明山早逝的困惑折射出儒家知识分子在现实困境中的反思:“天也曷谓?”
    既颂扬姚明山“克副天资”的自我修为,又对其早逝表达天道难测的无奈。
    士林精神风貌:
    文章不仅是私人悼念,更是一篇时代士大夫精神风貌的缩影,融合了理性与情感、社会价值与个人情怀。
    5. 历史与文学意义
    文学价值:
    作为一篇祭文,本文兼具形式美与情感深度,是明代散文的佳作。
    骈散结合的句式与含蓄用典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提供了优秀的文学范例。
    史料意义:
    文章记录了明代士人交往的具体细节,如科举阅卷、书信往来等,展现了当时士林的精神纽带。
    对姚明山的颂扬与哀悼,反映了明代中期士大夫群体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
    6. 原文断句与译文对照
    原文断句:
    “呜呼明山,而止斯耶?君之器度,英伟莫伍。尚友昔贤,余子莫数。”
    断句清晰,便于理解句意。
    白话译文:
    “唉,明山啊!你就这样逝去了吗?你的气度英伟超凡,无人能及。能与古代贤哲为友,其余众人皆不足道。”
    译文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保持语言流畅。
    7. 解读透析
    结构层次:
    文章结构严谨,从哀恸起笔到颂扬德才,再到天命之惑、追忆交往,最后以祭奠收束,符合祭文礼仪格式。
    情感层次:
    从公众赞誉(“海内倾企”)到私人交谊(“书存箧笥”),由普遍性哀悼转向个体化追忆,深化感染力。
    思想深度:
    折射科举官僚群体的精神纽带,展现士林交往中道德与情感的双重维系。
    以上内容全面梳理了《祭学士姚明山文》的核心思想、内容层次、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展现了其文学与历史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9-2 18:22 , Processed in 0.1079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