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回复: 2

解读经典|姚公(姚伯华)○姚夔祖父《明●续藏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11 07:00 编辑

    句读、译文与解读(时间地址转换标注)
    【原文句读】
    《续藏书》[明] 李贽 撰 · [明] 陈仁锡 评正
    卷二十四 孝义名臣
    姚公
    元末兵乱,桐庐(今浙江杭州桐庐县)在浙上游,密迩于杭,独当其冲,寇盗旁午,肆剽掠,民不聊生。父母妻子避匿山泽,不相顾。邑人姚伯华,二十未娶,事父母极孝,晨昏定省,未尝去左右。父母年俱六十余,家颇温厚,度不能存奉二亲,匿阆原山中,各挟资以行。仓卒为群盗所迫,投丛莽间,散失不知所在。盗过,父不虞后盗之至也,出呼其子,遂为盗所得。妻闻知,赍(携带)挟物驰救其夫,盗并驱以去。至一山涧,路崎险,夫妇老□(弱)不能步,哀诉乞免。盗怒,并推崖下,坠石死。
    明日,盗稍退,伯华遍野追求,不可得,哭声彻天。忽有指示曰:“尔亲在崖下。”趋视之,则皆死矣。伯华计盗来未已,用绛䌷被二,裹其父母,以肩担之,乘夜由间道奔桐江(即桐庐江)。时江无舟,踌躇间,俄渔人棹小舟向岸来,伯华出银镯一只,付之,载以渡南岸。复肩担二骸至姚家山祖坟之右,采树叶掩之,徐用木锥挖土,饥寒无力,又虑他盗之窥觊也,昼伏夜作二昼夜,穴成,深可丈余,负二骸殡于穴,仍负土筑垒,高三尺,痛哭呕血而出。
    未几,明兴,四海大定(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民各复业。于是伯华归,即旧基而屋之,孑然一身,形影相吊。乃因其族嫂宋氏,聘钱塘(今浙江杭州)杨氏为妇,生三子,家业渐饶。伯华恨二亲死非其所,每一念至,悲不自胜。计其遇难时二月也,不知其死之日故。每临二月,则终月绝酒食,不茹荤,不接宾客,独拥炉自泣,手持杖画灰,隐痛裂肺肝,泪倾注,灰尽湿不已。或问之故,不答。劝之,益呜咽弗已。进饮食,辄推去。奉祭祀,执爵哀哀,呼父母如在膝下时,闻者无不感动。
    伯华记逃难日,乏草履,几不免,寻以银钗购得之,始获济。遂终身手织草履,以施贫乏,弗取直。三子生八孙,显者曰夔(姚夔),吏部尚书;龙,河南左参政。子孙男女不下七百指(约70人)。伯华寿七十,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孙夔(姚夔)赞曰:夔幼时闻长老云:伯华善人也。尝寄人绫帛衣以数百计。一夕火发,家资煨尽,一不顾,急移所寄物。或谓掩之,绐以火,可信也。伯华明日按籍各还其主,无一失者。客有过其肆,少憩,遗一巨囊,视之,乃钞(纸币)也,急追还,弗及矣。逾年,遇其人,延至家,询之,其人不自记忆,出囊还之,封识宛然。客叹谢而去。兄伯荣,洪武间(公元1368-1398年)任河南永城典史,以事坐台(御史台)狱,既释,乃死。其内弟火其骸,携归匿之,绐曰:“得钱,事可解。”伯华罄其所有,不足,复鬻畬(shē)田四十余亩,付以去。既而归,语曰:“辛弗累家矣。不意病卒,吾已收骨置黄山寺,盍往取之。”众知为所绐,欲暴其情。伯华曰:“弟得兄骸归葬足矣,置勿问。”於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伯华不自享而持以遗后之人,后之人不忘其所自,而复以遗之后人,庶乎余庆可延也。
    【现代译文】
    《续藏书》[明] 李贽 撰 · [明] 陈仁锡 评正
    卷二十四 孝义名臣
    姚公(姚伯华)
    元朝末年战乱时期,桐庐县位于浙江上游,紧挨着杭州,独自承受着军事要冲的压力,盗贼纷繁交错,肆意抢劫,民不聊生。父母妻儿都逃到山林水泽中躲避,互相顾不上。同乡人姚伯华,二十岁还未娶妻,侍奉父母极为孝顺,早晚问安,从不离开他们身边。父母年纪都六十多了,家境比较富裕,他估计无法在家奉养双亲,就躲到阆原山里,各人都带着钱财上路。仓促间被一群盗贼逼迫,躲进灌木丛中,结果失散了,不知道彼此在哪里。第一批盗贼过去了,他父亲没料到后面还有盗贼会来,就出来呼喊儿子,于是被盗贼抓住。他母亲听说后,带着财物跑去救丈夫,盗贼把她也一起抓走了。到了一处山涧,道路崎岖险峻,年老体弱的夫妇走不动路,哀告请求放过。盗贼大怒,把他们一起推下悬崖,坠落在石头上死了。
    第二天,盗贼稍微退去,姚伯华漫山遍野地寻找,找不到父母,哭声震天。忽然有人指点他说:“你的父母在悬崖下面。”他跑过去一看,发现二老都已经死了。姚伯华考虑到盗贼还会再来,就用两条红色绸缎被子,包裹好父母的遗体,用肩膀挑着,趁黑夜从小路逃往桐江。当时江上没有船,他正在犹豫的时候,一会儿有个渔夫划着小船靠向岸边,姚伯华拿出一只银手镯,交给渔夫,载着他渡到了南岸。他又用肩膀挑着两具遗骸到了姚家山祖坟的右边,采集树叶掩盖好,慢慢地用木锥挖土,又饿又冷没有力气,又担心别的盗贼窥伺,于是白天躲藏晚上干活,干了两个昼夜,墓穴才挖成,深约一丈多,他背着两具遗骸安葬在墓穴中,然后又背土筑起坟堆,高三尺,痛哭到吐血才离开。
    不久,明朝兴起,天下大局安定,百姓各自恢复旧业。于是姚伯华回到家乡,在原来的地基上建了房子,孤身一人,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于是他通过本族嫂子宋氏,聘娶了钱塘的杨氏为妻,生了三个儿子,家业逐渐丰饶。姚伯华怨恨双亲死于非命,每次一想到,就悲伤得不能自已。他推算父母遇难是在二月,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所以每到二月,他就整个月戒绝酒食,不吃荤腥,不接待宾客,独自围着火炉哭泣,手拿着棍子在灰里划写,隐藏的悲痛撕裂肺肝,眼泪倾注而下,灰全都湿透了也不停止。有人问他原因,他不回答。劝慰他,他更加呜咽不止。给他送吃的喝的,总是推开。每逢祭祀时,他端着酒杯悲哀地呼唤父母,就像父母还在膝下之时,听到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
    姚伯华记得逃难那天,缺少草鞋,几乎不能幸免,后来用银钗换到草鞋,才得以渡江成功。于是他终身亲手编织草鞋,用来施舍给贫穷困乏的人,不收钱。他的三个儿子生了八个孙子,其中显贵的有姚夔,官至吏部尚书;姚龙,官至河南左参政。子孙男女加起来不下七十人。姚伯华活到七十岁去世,被追赠为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他的孙子姚夔(附加)称赞说:我小时候听长辈说,伯华祖父是个善人。他曾替别人寄存的绫罗绸缎衣服多达数百件。一天晚上发生火灾,家里的资产全都烧成了灰烬,他全然不顾,急忙先去搬移寄存的衣物。有人劝他趁机隐瞒下来,谎称被火烧了,是可以取信的。伯华第二天按照账簿将衣物分别归还给主人,没有一件缺失。有客人经过他的店铺,稍作休息,遗漏下一个大袋子,他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钞票,急忙追上去归还,但没追上。过了一年,遇到那个人,请他到家里,询问他,那人自己都不记得了,伯华拿出袋子还给他,封口的标记还和原来一样。客人感叹着道谢离开了。他的兄长姚伯荣,在洪武年间担任河南永城的典史,因为事情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释放后,却死了。他的内弟火化了他的尸骨,带着骨灰回来却藏了起来,欺骗伯华说:“得到钱,事情就可以解决。”伯华倾尽他所有的钱财,还不够,又卖掉了四十多亩熟田,交给他带走。后来内弟回来了,对他说:“幸好没有连累家里。没想到他在狱中病死了,我已经收拾了他的骸骨放在黄山寺,何不去取回来呢?”众人都知道是被他骗了,想要揭发他的实情。伯华说:“弟弟我能得到兄长的骸骨归葬就足够了,不要再追究了。”唉,积善的人家,必然有多余的福泽。伯华不自己享受,而是拿来留给后代的人,后代的人不忘记他们的来源,又再留给更后面的人,这样大概福泽就可以延续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这篇出自李贽《续藏书》的传记,通过讲述姚伯华的事迹,生动展现了元明易代之际的社会动荡,并塑造了一个集孝道、诚信、仁厚于一身的“善人”形象。


    1. 历史背景与叙事焦点
       乱世图景:传记开篇即描绘了“元末兵乱”、“寇盗旁午,肆剽掠,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桐庐地处要冲,成为动乱的重灾区。这种背景设定,使得姚伯华的“孝行”超越了和平时期的日常奉养,成为一种在极端困境下的生死考验和道德抉择。
       孝行的核心体现:姚伯华之孝,体现在“寻亲-负骸-归葬-永祭”的全过程。其孝行充满了艰苦卓绝的行动力(肩担双骸、昼伏夜作)和刻骨铭心的情感深度(终月绝食、画灰泣血)。他的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奉养,更是对父母生命尊严的终极捍卫,以及在乱世中维系人伦的坚韧努力。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升华
       从孝子到善人:传记的主体部分集中刻画其孝行,而后通过其孙姚夔的“赞曰”,补充了他作为“善人”的其他品格:诚信(火灾中不顾家财先救寄存衣物并悉数归还、拾巨款而主动归还失主)和宽厚(被内弟欺骗而不追究,只求兄长骸骨归葬)。这使得姚伯华的形象从一个悲剧性的孝子,升华为一个德行完备的“善人”。
       善行的延续与回报:文章结尾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传统观念作结,并以其子孙显赫(姚夔官至吏部尚书)、家族昌盛(子孙约七十人)以及本人获得朝廷追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作为“余庆”的体现。这种叙事结构,在展现个人悲剧(父母惨死)的同时,也注入了善有善报的希望色彩,符合传统史传的劝善功能。


    3. 李贽的思想投射
       对“至情至性”的赞扬:李贽是晚明“童心说”的倡导者,反对虚伪的礼教,推崇发自本心的真实情感。姚伯华“痛哭呕血”、“手持杖画灰”的极致悲痛,以及他终身织履施舍的报恩行为,都是这种至情至性的流露,因而得到李贽的肯定和记载。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李贽虽常批判假道学,但对真实的道德实践极为推崇。姚伯华的故事没有空洞的说教,全是具体而微、甚至在常人看来有些极端的行动(如二月绝食、画灰泣血)。这种对实践而非言说的强调,与李贽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总结:
    李贽通过这篇传记,为我们呈现了乱世中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道德力量。姚伯华的形象,是孝道、诚信、仁爱、宽厚等传统美德的集合体。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行的表彰,更是在王朝更替的宏大叙事下,对普通人如何在动荡中坚守人伦底线、传递人性光辉的深刻记录。这使得这篇传记在表彰孝义的同时,也具有了更为普遍的人性内涵和历史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36
  • 签到天数: 339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经典|《姚公(姚伯华)姚夔祖父》《姚文敏公神道碑》《少保姚文敏公事》皇明文衡[明] 程敏政  https://mp.weixin.qq.com/s/_EeqF8TJcCjJgAiji-B0v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14 04:06 , Processed in 0.1140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