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回复: 2

广西宜州篇四《敕授文林郎罗城县训导乙未孝廉姚君仲仪...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18 10:45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补学斋文集[清] 郑献甫 撰 卷五




    【原文句读】


    《敕授文林郎罗城县训导乙未孝廉姚君仲仪墓志铭》


    君讳人凤,字蔼楼,余所铭姚翁弼成之子,而老友姚君乔年之弟也。君于昆弟之间,气最和,功最苦,隽最先。以乙未科举人谒选,得罗城学博,非其志也。报方至而病已作,时已酉正月某曰,越四月十三曰,竟不起。遗命以不能终奉老母,大不孝,殡敛勿得具官服。鸣呼!其可哀也矣。


    叔弟德夫与季弟雨臣以状来曰:愚兄弟辱与先生游,而先伯仲尤与先生习,今既许为伯兄铭,敢援例为仲兄铭。又曰:仲兄之事吾亲,一色一笑必出于诚;其事长兄,一言一行必伸其让;及爱护诸弟,一衣一食尤必推其美。一切委曲周至,纤悉之处,惟受者自觉之,人不及知也;即受者亦心觉之,口不能言也。余读状至此,泣然曰:君虽未获为政于世,观其所以为政于家者,可不谓当代笃行之君子哉!


    君配杨孺人,子善涵,女二,孙昌绅。以卒年上计,生年仅五十有三。葬于坡盈山。君处已抑抑,诲人恳恳,而未尝以私干人,人亦不敢以私干之。少年时,为庆阳太守宋育堂先生所契重,延课其公子玉珂。今玉珂已官翰林,犹每念渊源不置云。


    铭曰:
    温温而精,玉之莹兮;
    愔愔而清,琴之平兮。
    官止博士,人如处子。
    过其塳,有余恫兮;

    为之碑,无愧词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译文】


    姚君名讳为人凤,字蔼楼,是我曾为之撰写墓志的姚翁弼成(即姚健堂)的儿子,也是我的老友姚君乔年(即姚人鹤)的弟弟。他在兄弟之间,性情最为温和,读书最为刻苦,也最早考中举人(隽最先)。他凭乙未科举人的身份前往吏部等候选派,被授予罗城县训导(学博)的官职,但这并非他的志向。任命文书刚到,他的病就已经发作,当时是己酉年(1849年)正月某日,到了四月十三日,竟然一病不起。他留下遗言,认为自己不能为老母亲养老送终,是大不孝,殡葬时不得使用官服。唉!这是多么令人哀痛啊。


    他的三弟德夫(姚人骥)和四弟雨臣(姚人骅)拿着行状来对我说:我们兄弟有幸与先生交游,而我们已故的两位兄长(伯皋、仲仪)与先生尤其熟稔,如今您既然已经答应为我们的长兄(伯皋)撰写墓志,我们冒昧地援引此例,请求您也为我们的二哥(仲仪)撰写墓志。他们又说:我们的二哥侍奉父母,每一点神色、每一个笑容都必定出于至诚;他侍奉长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必定表达出谦让;至于爱护我们这几个弟弟,哪怕是一件衣服、一顿饭,也必定把好的推让给我们。所有这些都是曲折周到,细致入微,只有接受者自己能感觉到,外人是无从知晓的;即便是接受者,也是心里明白,嘴里却说不出来。我读行状到这里,流着泪说:姚君虽然没能在世上从事政务(指担任重要官职),但看他治理家庭的方式,难道不能称得上是当代躬行实践的君子吗!


    姚君配偶是杨孺人,儿子善涵,两个女儿,孙子昌绅。从他去世的年份推算,在世仅五十三岁。安葬在坡盈山。姚君为人谦逊谨慎(处已抑抑),教诲他人恳切真诚,从不因私事求人,别人也不敢因私事来求他。他年轻时,被庆阳太守宋育堂先生赏识并器重,聘请他教导自己的公子宋玉珂。如今玉珂已经官至翰林,还时常感念当年的师承渊源,不能忘怀。


    铭文曰:
    (他就像玉石一样)温和而精纯,光洁莹润啊;
    (又像琴声一样)安和而清越,平正和谐啊。
    官职仅止于博士(指县学训导),人品却如同未出仕的处子。
    经过他的坟茔,心中有无限的悲痛啊;
    为他立下这碑文,没有一句虚夸不实之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40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与透析】


    1.核心主旨与人物形象:
    这篇墓志铭的核心,是塑造姚人凤(字蔼楼,号仲仪)作为一位“笃行君子”的形象。与他的长兄姚人鹤(乔年)的“疏俊”和四弟姚人骅(雨臣)的“干济”不同,姚人凤的形象核心是“孝悌”与“内美”。他的一生,是儒家“修身齐家”理念的完美体现,其道德光辉主要绽放在家族内部,而非社会舞台。


    2.孝悌的极致表现:
    文章通过其弟的“行状”,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姚人凤的孝悌之行:
    事亲之诚:“一色一笑必出于诚”。这不仅是行为的孝顺,更是内心情感与外在表情的高度统一,达到了“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事兄之让:“一言一行必伸其让”。在家族内部,他对长兄的尊敬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恪守弟道。
    爱弟之周:“一衣一食尤必推其美”。对弟弟们的爱护无微不至,且甘于奉献,将好处让给弟弟。
    行事风格:“委曲周至,纤悉之处,惟受者自觉之…口不能言也”。他的好是潜移默化的,是让人感受至深却难以言表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不带任何表演性质的真诚德行。


    3.命运的矛盾与悲剧色彩:
    姚人凤的身上充满了无奈的矛盾,这使得他的人生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隽最先”与“志未酬”:他是兄弟中最先考中举人的,才华最早显露,但最终只得到一个“学博”(县级教育官员)的微职,且“非其志也”。
    任命与死亡:“报方至而病已作”。人生的转机与生命的终结同时到来,充满了命运的捉弄感。
    遗言中的孝与痛:临终遗命的核心仍是“孝”——因不能终养母亲而自责“大不孝”,并要求“殡敛勿得具官服”。这既是对未能尽孝的痛悔,也隐含了对这个微不足道的官职的淡漠。这与他一生所践行的家庭价值形成了强烈呼应,也格外令人哀恸。


    4.郑献甫的评价与“为政于家”的理念:
    郑献甫被其德行感动,发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君虽未获为政于世,观其所以为政于家者,可不谓当代笃行之君子哉!”
    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核心。在传统儒家观念中,“齐家”本身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能将家庭治理得和睦有序,其本身就是一种卓越的政治才能(“为政”)。
    姚人凤虽未居官显达,但他完美地践行了“齐家”之道,因此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为“笃行之君子”。这是对姚人凤人生价值的最高肯定,也反映了郑献甫所代表的士人阶层对内在德行的推崇。


    5.铭文的文学与情感升华:
    铭文用“玉”和“琴”这两个意象,精准地概括了姚人凤的品格。
    “温温而精,玉之莹兮”:以玉喻其品性的温和、精纯与高洁。
    “愔愔而清,琴之平兮”:以琴喻其性情的安和、清静与平和。
    “官止博士,人如处子”:直接点明其官职卑微而人格高尚,形成了鲜明对比,强化了其怀才不遇、德位不配的悲剧性。
    “有余恫兮”、“无愧词兮”:直接抒发作者的悲痛与敬仰,情感真挚动人。


    6.时间与历史背景(公元纪年):
    姚人凤生卒:根据“得年五十有三”卒于“已酉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可推知其生于乾隆六十一年,即1796年(该年二月嘉庆帝即位)。
    关键人生节点:
    中举:乙未科(道光十五年,1835年)。
    逝世: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与其长兄姚人鹤在同一年去世(参见《姚伯皋墓志铭》),对于姚家而言,这一年是巨大的灾年。
    家族关联:他是姚健堂的次子,姚人鹤(伯皋)的弟弟,姚人骅(雨臣)的兄长。在姚氏兄弟中,他以德行著称,是家族内部凝聚力的核心。


    总结:
    这篇墓志铭描绘了一个将儒家家庭伦理内化到生命深处的士人形象。姚人凤的一生,是向内求索的一生,他的“政绩”不在官场,而在家族的和谐与亲人的感念之中。郑献甫通过这篇深情的文字,不仅悼念了一位友人,更树立了一个在功名之外、以德行为立身之本的君子典范,并借此重申了“家”作为社会基石和个人价值实现场所的根本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20 14:52 , Processed in 0.1219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