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回复: 2

解读经典|《姚際恒傳》碑傳集補[清]閔爾昌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1
  • 签到天数: 34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10-23 06:59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姚庆礼再校。


    碑傳集補[清]閔爾昌纂卷三十九
    江都閔爾昌纂錄
    經學一


    【原文句读】
    碑傳集補。[清]閔爾昌纂。卷三十九。江都閔爾昌纂錄。經學一。姚際恒傳。杭州府志。
    姚際恒,字立方,仁和人。諸生。少折節讀書,泛濫百氏。既而盡棄詞章之學,專事於經。年五十,曰:“向平婚嫁畢而遊五嶽;予婚嫁畢而注九經。”遂屏絕人事,閱十四年而書成,名曰《九經通論》。時,山陽閣若璩力辨晚出古文之偽,際恒持論多不謀而合。若璩撰《古文尚書疏證》,屢引其說以自堅。而蕭山毛奇齡篤信古文,作《冤詞》與若璩詰難。奇齡故善際恒,以際恒之同於若璩也,則又數與爭論。際恒守所見,迄不為下。奇齡嘗與客言:“小學者,六書之學,朱子指為幼儀,不知何據?”際恒應聲曰:“朱子所據者,《白虎通》也。第《白虎通》亦言字學,而朱子借用之。”因舉唐宋後之稱小學者,源委井然,奇齡為嘆服。際恒又著《庸言錄》若干卷,雜論經史、理學、諸子,末附《古今偽書考》。持論雖過嚴,而足以破惑,學者稱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1
  • 签到天数: 34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碑傳集補》,由清代的閔爾昌编纂。卷三十九。江都人閔爾昌纂錄。經學部分第一。姚際恒傳。出自《杭州府志》。
    姚際恒,字立方,是仁和(今杭州)人。他是秀才(諸生)。年轻时改变志向努力读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后来完全放弃了诗词文章的学问,专门从事经学研究。五十岁时,他说:“向长(向子平)在子女婚嫁完毕后去游历五岳;我则在子女婚嫁完毕后注释九经。”于是摒弃一切人际交往,经过十四年,著作完成,命名为《九經通論》。当时,山阳人阎若璩全力辨析晚出的《古文尚书》是伪作,姚际恒的见解大多与他不谋而合。阎若璩撰写《古文尚書疏證》,多次引用姚际恒的观点来加强自己的论证。而萧山人毛奇龄则深信《古文尚书》为真,写了《古文尚書冤詞》来反驳和质问阎若璩。毛奇龄原本与姚际恒交好,因为姚际恒的观点与阎若璩相同,于是又多次与姚际恒争论。姚际恒坚持自己的见解,始终不屈服。毛奇龄曾经对客人说:“‘小学’,本指六书(文字学)之学,朱熹(朱子)却把它解释为幼年时的仪节,不知有什么依据?”姚际恒应声答道:“朱子所依据的,是《白虎通义》这本书。只是《白虎通义》里说的也是文字之学,而朱子借用了这个名称(来指代幼仪)。”于是他列举了唐宋以后“小学”这一名称的源流和演变,条理清晰,毛奇龄因此赞叹佩服。姚际恒还著有《庸言錄》若干卷,内容杂论经学、史学、理学、诸子,书末附有《古今偽書考》。他的论述虽然有时过于严苛,但足以破除迷惑,受到学者的称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1
  • 签到天数: 340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1.人物与时代背景(時間公元年)
    本文主角姚際恒(1647年-约1715年),字立方,清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相关人物:
    閻若璩(1638年-1704年):清初考据学大家,以考定《古文尚書》为伪作闻名。
    毛奇齡(1623年-1716年):清初学者,博学但好辩,维护《古文尚書》的真实性。
    时代:清朝康熙年间(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初)。这是清初学术思想活跃,特别是考据学兴起并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古文尚書》真伪之辩是当时的学术焦点之一。


    2.生平与学术历程
    博学转向专精:姚際恒早年博览群书(“泛濫百氏”),后放弃词章之学,专攻经学,体现了学术兴趣的转变和专一。
    潜心著述:他在完成家庭责任(“婚嫁畢”)后,毅然“屏絕人事”,花费十四年时间完成巨著《九經通論》,展现了惊人的毅力与学术决心。这部书是他经学研究的核心成果,可惜大部分已散佚。
    学术立场:在《古文尚書》真伪问题上,他与閻若璩“不謀而合”,属于“证伪派”,这与当时主流观点及好友毛奇龄相左。


    3.学术交往与论争
    与閻若璩的学术同盟:姚际恒的观点被阎若璩引为同道和证据(“屢引其說以自堅”),说明其考辨成果在当时已具相当分量和影响力。
    与毛奇龄的论辩: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清初学者的学术交锋。
    原则之争:尽管与毛奇龄有私交(“故善”),但在学术真理(《古文尚書》真伪)上,姚际恒“守所見迄不為下”,毫不妥协,体现了“求是”高于人情的学术精神。
    学识较量:关于“小学”定义的辩论,姚际恒凭借其渊博的文献知识和清晰的源流梳理(“源委井然”),使博学善辩的毛奇龄也“嘆服”,显示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捷的才思。


    4.主要著作与学术贡献
    《九經通論》:其核心著作,系统研究儒家九部经典,旨在贯通其义理。虽大部失传,但从其与阎若璩的呼应可知,其考辨色彩浓厚。
    《庸言錄》:内容广博,涉及经、史、理、子,反映其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批判精神。
    《古今偽書考》:这是姚际恒至今影响最大的著作(作为《庸言錄》附录流传)。它系统性地考辨了近百部古籍的真伪时代。
    特点:“持論雖過嚴”——其辨伪标准有时可能过于苛刻,或有武断之处。
    价值:“足以破惑”——极大地冲击了盲目崇古的学风,开启了疑古辨伪的新风气,对后世(如崔述、顾颉刚等)“古史辨”派有深远影响。它不仅是考据学的重要成果,也是思想解放的先声。


    总结
    本篇传记勾勒了清初考据学家姚际恒的学术肖像:他是一位由博返专、甘于寂寞、潜心著述的学者;在学术上坚持己见,不盲从权威,亦不徇私情;其考辨成果(尤其在《古文尚書》和古今伪书方面)卓有建树,推动了清初辨伪学的发展,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0-24 05:53 , Processed in 0.1220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