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回复: 4

解读经典|《荐姚光弼状同前》北宋欧阳修、蔡忠惠公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7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昨天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欧阳文忠公集[北宋]欧阳修撰 奏议卷第四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
    谏院


    句读


    荐姚光弼状 同前


    右臣等伏睹庆历元年南郊赦书节文:“委史院检阅国朝将帅有威名勋业者,寻访子孙录用。”风闻史院已具检勘姓名闻奏,至今未见施行。


    伏以赦令之文,国家大信。度必难行之事,则不当轻言;若已布告天下,则不可失信。况此一节,自是当今合行之事。必虑将家子孙例多不肖,则宜于寻访之时,便责州郡察其行止,无大过恶者,乃得以闻。今旧将名在史官,能应赦书所求者有几;若更去其不肖者不用,则推恩所及,不过一二十人耳,不至滥行恩赏。所可惜者,因此一二十人而失国家大信。


    臣等伏见故庆州剌史姚内斌有孙光弼,好学有行止,能记前世兵法及史籍所载名将用兵取胜之术,比于累年所试方略滥进之人,不可同类。若蒙擢用,必有所为。伏乞举行赦书,特赐召试,仍下所居州县邻里,考其行实,参验而行。其余将家,亦乞遍行寻该。


    臣等职在谏诤,当补阙遗。见国家赦令已行,而自失大信,及士有豪俊沉弃而未用者,皆当论列。臣等又睹赦书节文云:“本房子孙与班行安排,如实有胆勇谋略者,仍与边上任使。”详此,虽无材艺者,亦预推恩也。今光弼据其学识,况有可采。臣等所陈,只乞比近年方略之人,特与一试,上以全国家大信,下可收遗逸之人。伏望圣慈,特赐施行。取进止。





    译文


    荐姚光弼状同前


    (注:“同前”指奏状格式与上一篇相同,即“具官臣某等”)


    臣欧阳修等人恭敬地看到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南郊祭天赦书中节选的一段条文:“委托史院检阅本朝有威望名声和功勋业绩的将帅,寻访他们的子孙,予以录用。”传闻史院已经准备好检核勘验的名单上奏了,但至今没有看到实施。


    臣等认为,赦令中的条文,关系到国家的重大信誉。如果估计事情必定难以执行,就不应当轻易许诺;如果已经布告天下,就不可失信于人。何况寻访将门后代这一条,本身就是当前应该做的事。朝廷如果一定担心将门子孙大多不成材,那就应该在寻访的时候,责令州郡官员考察他们的品行,没有重大过错恶行的,才能够上报。如今旧日名将记录在史官笔下,能符合赦书所求的本来就没有几个;如果再剔除那些不肖之徒不予任用,那么皇恩推及的范围,不过一二十人而已,不至于滥施恩赏。最可惜的是,因为这一二十人而丧失国家的大信。


    臣等发现,已故庆州刺史姚内斌有个孙子叫姚光弼,爱好学习,品行端正,能够熟记前代的兵法以及史籍所载名将用兵取胜的谋略,比起近年来那些通过方略科考试而被滥竽充数选拔上来的人,不可相提并论。如果能够得到提拔任用,必定能有所作为。臣等恳请朝廷执行赦书的规定,特别赐予他征召考试的机会,同时下发文书到他居住的州县邻里,考察他的品行事迹,参考验证后再施行。对于其他将门之家,也请求普遍地进行寻访。


    臣等的职责在于谏诤,应当弥补朝政的缺漏和遗落。见到国家赦令已经颁布,却自己失信于民,以及有才俊之士被埋没抛弃而未被任用的情况,都应当向陛下陈述。臣等又看到赦书节选的条文说:“(将帅的)本房子孙,安排为低级武官;如果确实有胆略勇力和谋略的,仍然派往边境任职。”详细推究此文意,即使是没有特殊才能技艺的人,也能沾溉恩典。现在姚光弼依据他的学识,更有可取之处。臣等所陈述的,只请求让他比照近年来通过“方略”科被举荐的人,特别给予一次考试的机会。这样,对上可以保全国家的重大信誉,对下可以收罗被遗落的贤才。恳请陛下圣心慈悯,特别赐予施行。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纳(“取进止”是奏状结尾套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7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与透析


    1.时间与背景


    时间:此状写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之后不久。此时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争吃紧之际(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即发生于1041年),北宋军队屡遭败绩,朝廷急需军事人才。
    背景:宋代有在南郊大祀后颁布赦书、施恩天下的惯例。本次赦书特别提到了录用功臣宿将之后,这既有褒奖前贤、推恩后裔的传统政治考量,更有应对当下边境危机的现实需求。欧阳修此时担任谏官,举荐人才、匡正政失是其核心职责。


    2.核心论点与逻辑


    欧阳修的这篇荐状,论证极其严密,层层递进,主要围绕两个核心论点展开:


    论点一:维护国家信誉是当务之急。
    1.立论:开篇即提出“赦令之文,国家大信”,将执行赦书提升到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高度。
    2.驳论:预先驳斥了朝廷可能因担心“将家子孙例多不肖”而犹豫不行的借口。他指出,可以通过严格的基层审查(“责州郡察其行止”)来筛选,且符合条件的本来就不多(“不过一二十人耳”),根本不会导致“滥行恩赏”。
    3.结论:不能因为这区区一二十人而让国家失信于天下。这个论证将执行赦书的道德和政治必要性置于最高点,让皇帝难以拒绝。


    论点二:姚光弼是值得破格录用的人才。
    1.出身与品德:他是名将姚内斌之孙,符合赦书条件,且“好学有行止”,品行可靠。
    2.才能与比较:他熟读兵书战策,其才学远胜于那些通过“方略”等科举途径滥竽充数上来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对比,旨在说明姚光弼是真正的实务型人才,而非只会考试的文人。
    3.请求与程序:他的请求非常具体且稳妥:不是直接要官,而是请求“特赐召试”,并配合地方上的品行核查(“考其行实”),体现了程序的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
    4.降低预期:最后,他甚至援引赦书中对无才者也可授低级武官的规定,说明即便按最低标准,姚光弼也理应被录用,何况他还有真才实学。这使得举荐显得合情合理,并非过分要求。


    3.历史价值与人物


    姚内斌:是宋初名将,长期镇守西北边境的庆州,威震契丹,人称“姚大虫”,其事迹在《宋史》有传。举荐其孙,具有标杆意义。
    宋代选官制度:状中提到了“班行”(低级武官)、“边上任使”(边境任职)、“方略”(科举制科之一,考察用兵谋略)等,是了解宋代,特别是战时人才选拔机制的生动材料。它反映了科举之外,因特殊需要(如军事)而进行特荐的渠道。
    欧阳修的政治风格:本文充分体现了欧阳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和务实精神。他并非空谈道德,而是将维护国家信誉(“大信”)这一根本原则与解决现实人才需求紧密结合,逻辑清晰,言辞恳切而又不失锋芒,展现了出色的论辩才能和为国举贤的责任心。


    总结
    《荐姚光弼状》不仅是一篇简单的人事举荐信,更是一篇构思精巧的政治议论文。欧阳修通过它,巧妙地督促朝廷履行承诺,以此为契机打破常规,为国家发掘和启用被埋没的军事人才。它深刻地反映了北宋庆历年间内忧外困的时局,以及一批有识之士如欧阳修等人,力图革除积弊、振兴国家的努力与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7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忠惠公文集[北宋]蔡襄撰
    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交集卷二十一
    清裔孙仕舢诒霞甫廷魁经五甫校梓



    句读


    荐姚光弼状


    右臣等伏睹庆历元年南郊赦书节文:“委史院检讨国朝将帅有威名勋业者,寻访子孙录用。”风闻史院已具检勘姓名闻奏,至今未见施用。


    伏以赦令之文,国家大信。度必难行之事,则不当轻言;若以告报天下,则不可失信。况此一节,自是当今合行之事。必虑将家子孙例多不肖,则宜于寻访之时,便责州郡察其行止,无大过恶,乃得以闻。今旧将名在史官,能应赦书所求者凡几人;若便择其不肖者不用,则推恩所及,不过一二十人耳,必不至滥行恩赏。所可惜者,因此一二十人,失国家大信。


    臣等伏见故庆州刺史姚内斌有孙光弼,好学有行止,能记前世兵法及史籍所载名将用兵取胜之术。比于累年取试方略滥进之人,不同类。若蒙擢用,必有所为。伏乞举行赦书,特赐召试,仍下所居州县邻里,察其行实,参验而后行。其余将家,亦乞遍加寻访。


    臣等职在谏诤,当补阙遗。见国家赦令已行,而自失大信,及士有寒畯沈抑未用者,皆当论列。臣等伏睹赦书节文云:“本房子孙与班行安排,如实有勇胆谋略者,仍与沿边任使。”详此,则虽无材艺者,亦推恩也。今光弼据其学识,况有可采。臣等所陈,只乞比近年方略之人,特与一试,上以全国家大信,下可收遗逸之人。伏望圣慈,特赐施行。


    译文


    (为)举荐姚光弼(事所上)奏状


    臣等恭敬地看到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南郊祭天赦书中节选的一段条文:“委托史院查考本朝有威望名声和功勋业绩的将帅,寻访他们的子孙,予以录用。”传闻史院已经准备好核查过的名单上奏了,但至今没有看到实施。


    臣等认为,赦令中的条文,关系到国家的重大信誉。如果估计事情必定难以执行,就不应当轻易许诺;如果已经布告天下,就不可失信于人。何况寻访将门后代这一条,本身就是当前应该做的事。朝廷如果一定担心将门子孙大多不成材,那就应该在寻访的时候,责令州郡官员考察他们的品行,没有重大过错恶行的,才能够上报。如今旧日名将记录在史官笔下,能符合赦书所求的能有几个人;如果再挑选出那些不肖之徒不予任用,那么皇恩推及的范围,不过一二十人而已,必定不至于滥施恩赏。最可惜的是,因为这一二十人而丧失国家的大信。


    臣等发现,已故庆州刺史姚内斌有个孙子叫姚光弼,爱好学习,品行端正,能够熟记前代的兵法以及史籍所载名将用兵取胜的谋略。比起多年来通过方略科考试而被滥竽充数选拔上来的人,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能够得到提拔任用,必定能有所作为。臣等恳请朝廷执行赦书的规定,特别赐予他征召考试的机会,同时下发文书到他居住的州县邻里,考察他的品行事迹,参考验证后再施行。对于其他将门之家,也请求普遍地进行寻访。


    臣等的职责在于谏诤,应当弥补朝政的缺漏和遗落。见到国家赦令已经颁布,却自己失信于民,以及有出身寒微的才俊之士被压抑而未被任用的情况,都应当向陛下陈述。臣等又看到赦书节选的条文说:“(将帅的)本房子孙,安排为低级武官;如果确实有勇武胆略和谋略的,仍然派往边境任职。”详细推究此文意,那么即使是没有特殊才能技艺的人,也能沾溉恩典。现在姚光弼依据他的学识,更有可取之处。臣等所陈述的,只请求让他比照近年来通过“方略”科被举荐的人,特别给予一次考试的机会。这样,对上可以保全国家的重大信誉,对下可以收罗被遗落的贤才。恳请陛下圣心慈悯,特别赐予施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7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与透析


    1.文献背景与核心问题


    时间:此状写于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之后。此时北宋与西夏战事正酣(好水川之战即发生于1041年),宋军屡遭败绩,朝廷急需军事人才。
    事件:宋仁宗在南郊大祀后颁布赦书,其中一条是寻访录用开国以来名将子孙。然而,政策迟迟未能落地。
    作者:蔡襄(1012-1067),北宋名臣,书法家,为人刚直敢言。他与欧阳修是好友,同属庆历新政的支持者。此状与欧阳修所撰《荐姚光弼状》内容几乎一致,推测可能是两人联名上奏,或由一人主笔、多人附议的奏章。


    2.论证逻辑与策略


    蔡襄(或欧阳修与蔡襄等谏官群体)的论证极其高明,环环相扣:


    立论至高:开篇将执行赦书提升到维护“国家大信”的高度。这在儒家政治哲学中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使皇帝无法轻易反驳。
    预判驳斥:他预先判断了朝廷拖延的借口——担心将门子孙“多不肖”。对此,他提出解决方案:在寻访阶段就由地方官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责州郡察其行止”)。
    缩小目标:他进一步指出,符合条件的名将之后本就不多(“不过一二十人”),即便全部任用,也远谈不上“滥赏”。由此得出结论:绝不能因这区区一二十人而让国家失信。这个推论将对方的借口完全瓦解。
    树立典型:在破除了执行障碍后,他推出了具体人选——姚光弼。他强调姚光弼不仅出身合格(名将姚内斌之孙),而且品德好(“有行止”),更有真才实学(通晓兵法),远胜于那些通过科举“方略”科滥竽充数的人。
    提出稳妥方案:他的请求并非直接要官,而是请求“特赐召试”,并配合地方核查(“参验而后行”),程序严谨,显得客观而负责任。
    降低期望,强化合理性:最后,他甚至援引赦书中对无才者也可授官的规定,说明即便按最低标准,姚光弼也理应被录用,何况他更有才华。这使得举荐显得合情合理,近乎恳求朝廷履行最基本的承诺。


    3.历史价值与深层意涵


    宋代文武关系与选官制度:这份荐状揭示了北宋“以文驭武”国策下的一个侧面。一方面,朝廷在军事危机时不得不倚重将门;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官系统的“寻访”、“察其行实”、“召试”等程序对其进行控制和筛选。文中提及的“班行”(低级武官)、“方略”(科举科目)都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
    名将之后姚内斌:姚内斌是宋初名将,镇守庆州对抗契丹,威名赫赫(《宋史》有传)。举荐其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谏官的职责与风骨:本文完美体现了宋代台谏官“谏诤”、“补阙遗”的职责。他们不仅是监督者,更是积极的建设者,通过具体案例来推动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文本的流传:蔡襄和欧阳修的文集中都收录了这篇几乎完全相同的荐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它表明这一举荐事件在当时士大夫群体中形成了共识,并被后世视为体现官员风骨和治国智慧的范文。


    总结
    蔡襄的《荐姚光弼状》远非一份简单的人事举荐书。它是一篇逻辑严密、立意高远的政论文,将兑现政治承诺(信)、解决现实需求(才)和恪守官员职责(忠)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一个具体人选的举荐,深刻地触及了国家信誉、人才选拔和行政效率等核心政治议题,充分展现了北宋庆历年间士大夫“以道事君”的政治风貌和卓越的实务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47
  • 签到天数: 342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荐姚光弼状》综合解读透析


    一、文献背景与核心事件


    时间与作者:这两篇《荐姚光弼状》分别由北宋名臣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蔡襄(公元1012-1067年)撰写。奏状提及的"庆历元年南郊赦书"表明,事件发生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之后不久。欧阳修与蔡襄同属北宋仁宗朝贤臣,且都为"庆历新政"的支持者。
    历史语境:北宋庆历年间,朝廷面临内忧外患。外部有西夏侵扰(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即发生于1041年),宋军屡败,军事人才紧缺。为此,宋仁宗在南郊大祀后颁布赦书,其中特别要求寻访录用开国以来有威名勋业的将帅子孙,意在发掘潜在军事人才,褒奖前贤,激励后世。
    核心问题:尽管史院已据此检勘名单上奏,但朝廷却迟迟未施行。欧阳修与蔡襄(很可能还有其他谏官)为此上奏,意在敦促朝廷兑现承诺,并举荐姚光弼作为落实赦书精神的范例。


    二、文章结构与论证逻辑


    两篇荐状内容高度重合,均展现了严密的递进式论证结构,主要围绕两大核心论点展开:


    1.维护国家信誉是根本
    立论崇高:开篇即强调"赦令之文,国家大信",将执行赦书提升到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高度,使皇帝难以拒绝。
    驳斥借口:预判朝廷可能以"将家子孙例多不肖"为由拖延,随即提出对策:可在寻访阶段责成州郡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责州郡察其行止"),筛选"无大过恶者"。
    缩小目标,凸显荒谬:指出符合赦书条件的开国名将之后本就不多("不过一二十人耳"),即便全部录用也远谈不上"滥赏"。由此得出结论:绝不能因这区区一二十人而让国家失信。此论有力瓦解了可能的推诿借口。


    2.姚光弼是值得录用的人才
    出身与品德:姚光弼为故庆州刺史姚内斌之孙,符合赦书条件,且"好学有行止",品行可靠。姚内斌是宋初名将,长期镇守西北边境的庆州,威震契丹。
    才能与比较:强调其"能记前世兵法及史籍所载名将用兵取胜之术",并指出其才学远胜于那些通过"方略"等科举途径"滥进之人",说明姚光弼是真正的实务型人才。
    稳妥的请求:并非直接要官,而是请求"特赐召试",并配合地方的品行核查("察其行实,参验而后行"),程序严谨,显得客观负责。
    降低预期,强化合理性:援引赦书中对无才者也可授低级武官("班行安排")的规定,说明即便按最低标准,姚光弼也理应被录用,何况他更有真才实学,使得举荐合情合理。


    三、历史价值与深层意涵


    1.宋代文武关系与选官制度:荐状揭示了北宋"以文驭武"国策下的一个侧面。一方面,朝廷在军事危机时不得不倚重将门之后;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官系统的"寻访"、"察其行实"、"召试"等程序对其进行控制和筛选。文中提及的"班行"(低级武官)、"方略"(科举制科之一,考察用兵谋略)都是这一制度的具体体现。


    2.北宋谏官的风骨与职责:欧阳修与蔡襄当时均担任谏官。此文完美体现了宋代台谏官"谏诤"、"补阙遗"的职责。他们不仅是监督者,更是积极的建设者,通过具体案例推动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制度的完善,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3.名将之后姚内斌:姚光弼的祖父姚内斌是宋初名将,镇守庆州对抗契丹,威名赫赫(《宋史》有传)。举荐其孙,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4.文本流传的意味:欧阳修和蔡襄的文集中都收录了这篇几乎完全相同的荐状。这表明这一举荐事件在当时士大夫群体中形成了共识,并被后世视为体现官员风骨和治国智慧的范文,也反映了北宋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


    四、两文细微差异


    尽管两文核心内容一致,但蔡襄版《荐姚光弼状》(收录于《端明集》)与欧阳修版(收录于《欧阳文忠公集》)在个别用字上略有不同,如"布告天下"与"告报天下","豪俊"与"寒畯"等。这些差异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讹变,也可能源于二人对奏状进行了适于各自表达习惯的微调,但无损主旨。


    总结


    欧阳修与蔡襄的《荐姚光弼状》远非简单的人事举荐信,而是逻辑严密、立意高远的政论文。它们将兑现政治承诺(信)、解决现实需求(才)和恪守官员职责(忠)三者完美结合,深刻地触及了国家信誉、人才选拔和行政效率等核心政治议题。通过对一个具体人选的举荐,展现了北宋庆历年间士大夫"以道事君"的政治风貌、卓越的实务才能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其逻辑的力量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1-7 02:05 , Processed in 0.1074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