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920|回复: 71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12 08: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冯尔康
    2007-06-17 08:22:01 阅读 8943 次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网站

    中国史研究网络资源导航
    文章搜索

    近期热点文章
    累计热点文章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冯尔康)
    《历史档案》目录(1994-2006) (中华文史网整理)
    《万有文库》目录 (“中华文史网”整理)
    《清史研究》2000年总目录 (《清史研究》编辑部 )
    《清朝通史》 (萧一山)
    清代人物研究论文索引(1950—1986) (未知)
    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佚名)
    《清史研究》1994年总目录 (《清史研究》编辑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档案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邹爱莲)
    《四库总目提要》小叙汇编 (佚名)
    全国各地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胡忠良)
    天一阁的藏书目录 (未知)
    科举制的完结 (孟宪实)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精装·珍藏版)目录 (未知)
    《清史研究》1996年总目录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1997年总目录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1998年总目录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史研究》1995年总目录 (《清史研究》编辑部)
    清代礼学家传 (未知)
    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 (未知)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目  录


    陈捷先教授《序》
    前言:本书写作目标和原则                    小计8页总计第1-8页   
    (一)本书主旨                                             1
    (二)研究传记资料的意义                                   1
    (三)清人传记史料概况                                     2
    (四)清人传记资料载体分类与本书章节结构                   6
    (五)清人传记史料整理、研究概况及利用方法                 7
    (六)本书写作的几项原则                                   7
    第一章  清代以前传记载体及其分类            小计12页总计第9-20页
    (一)传记名称的由来                                       9
    (二)古人重视人物传记资料的记录及其原因                   10
    (三)传记史籍的分类                                       12
    (四)传记体裁                                             15
    (五)传记笔法                                             18
    (六)传记读法                                             19
    第二章  清代列传体传记专著                  小计35页总计第21-55页
    第一节  官修列传体传记专著                              第21页
       (一)清代官修列传制度                                   21
       (二)《清史列传》                                       23
       (三)《满汉名臣传》和《国史列传》                       24
       (四)《国史贰臣传》和《国史逆臣传》                     25
       (五)《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和《蒙古王公功绩表传》         26
    第二节  私修综合类传记专著                              第27页
       (一)私人纂修列传体传记                                 27
       (二)《国朝先正事略》                                   27
       (三)《清代名人传略》                                   28
       (四)《清代名人传稿》                                   29
       (五)《清代七百名人传》                                 29
       (六)综合类地方人物列传                                 31
    第三节  贵胄达官类传记专著                              第32页
       (一)贵胄传记专著                                       32
       (二)方面大臣传记专著                                   33
    第四节  学林类人物传记专著                              第34页
       (一)学术思想史专著中的传记                             34
       (二)儒林传                                             36
       (三)特科和鼎甲人员传记                                 37
       (四)《畴人传》                                         37
    第五节  文艺类人物传记专著                              第38页
       (一)诗人传记专著                                       38
       (二)画家传记                                           40
       (三)书法家传记                                         43
       (四)梨园传记                                           44
    第六节  遗民和有政治理想的人物传记专著                  第46页
       (一)明遗民传记                                         46
       (二)鸦片战争殉难人物传记                               48
       (三)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物传记                           48
       (四)辛亥时期死难人物传记                               49
    第七节  女性传记                                        第49页
    第八节  宗教界人物传记专著                              第50页
       (一)佛教人物传记                                       51
       (二)天主教人物传记                                     55
    第三章  碑传体传记专著                      小计19页总计第56-74页
    第一节  综合类碑传集                                    第56页
       (一)《碑传集》                                         56
       (二)《续碑传集》                                       59
       (三)《碑传集补》                                       60
       (四)《碑传集三编》                                     61
       (五)碑传集版本                                         62
       (六)《辛亥人物碑传集》                                 62
       (七)清人碑传集的特点                                   63
    第二节  综合类传文、碑文汇集                            第64页
       (一)《耆献类征初编》                                   64
       (二)《贤媛类征初编》                                   69
    第三节  区域性碑传集                                    第72页
    第四章  清人传记的别体--年谱              小计22页总计第75-96页
    第一节  年谱及其体例                                    第75页
       (一)何谓年谱                                           75
       (二)年谱的类型和体例                                   76
    第二节  清人年谱的编纂                                  第77页
       (一)年谱的作者                                         77
       (二)年谱的资料来源                                     78
       (三)清人年谱写作特点                                   81
    第三节  清人年谱的史料价值                              第85页
       (一)人物传记史料                                       85
       (二)社会历史的全面资料                                 87
       (三)年谱资料的缺陷                                     91
    第四节  年谱的出版和工具书                              第92页
       (一)丛书中的《年谱》和《年谱丛书》                     92
       (二)附刻和单刻本年谱                                   95
       (三)年谱的研究与工具书                                 96
    第五章  清人阶段性传记著作--日记        小计18页总计第97-114页
    第一节  清人日记的写作                                  第97页
       (一)日记的渊源与清人的热衷纂写                         97
       (二)清人日记的作者和日记类型                           99
    第二节  清人日记的内容和功能                            第101页
       (一)作者自我砥砺的现实功用                              101
       (二)人物传记的详细资料                                103
       (三)日记的社会历史资料价值                            106
       (四)日记史料的特点                                    110
    第三节  清人日记的出版                                 第111页
       (一)清人日记的“示人”与“不示人”                    111   
       (二)日记的出版                                        112
    第六章  清人尺牍及语录的传记史料价值      小计26页总计第115-140页
    第一节  尺牍的写作与出版                               第115页
       (一)尺牍的由来、名称程式和类型                        115
       (二)清人尺牍的写作                                    117
       (三)清人尺牍的出版                                    117
    第二节  清人书简的传记史料价值                         第121页
       (一)书信作者的传记素材                                121
       (二)收信人和信中人物的历史资料                        125
       (三)尺牍的社会历史资料                                126
       (四)书札史料价值特写:幕宾许思湄年谱                  128
    第三节  语录的传记史料                                 第137页
       (一)语录及其载体                                      137
       (二)语录的传记史料价值                                137
       (三)语录的出版                                        139
       (四)附述言行录、谚语                                  140
    第七章  族谱中的人物传记资料              小计17页总计第141-157页
    第一节  含有清人传记的族谱的编写                       第141 页
       (一)家乘的写作                                        141
       (二)谱牒立传的原则与传记分类                          143
    第二节  宗谱的清人传记资料                             第147页
       (一)平民女子                                          147
       (二)仕宦、命妇和貤封承受人                            148
       (三)士人                                              150
       (四)农民                                              151
       (五)商人                                              152
       (六)皇族、贵族                                        153
    第三节  家乘传记的利用                                 第154页
       (一)宗谱传记资料的特点                                154
       (二)家谱的梓刻和收藏                                  155     
       (三)族谱工具书                                        156
    第八章  传记体清代通史中的人物传记史料    小计18页总计第158-175页
    第一节  《清史稿》的人物传记资料                       第158页
       (一)《清史稿》传表的写作与分类                        158
       (二)《清史稿》的传记史料价值                          160
       (三)《清史稿》表的传记素材                            168
       (四)《清史稿》列传的误失                              168
       (五)《清史稿》的工具书                                169
    第二节  《清史》、《清国史》的人物传记资料             第170页
       (一)《清史》的传记史料                                170
       (二)《清史稿校注》                                    171
       (三)《清国史》的传记资料                              172
    第九章  文集、资料汇编中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   小计18页总计第176-193
    第一节  文集中记叙文对历史人物研究的史料意义            第176页
       (一)文集的作者和数量                                  176
       (二)文集中的文体和传记                                176
       (三)序跋和记叙文的传记史料                            178
    第二节  诗词、诗话图咏中的传记史料                      第187页
       (一)诗歌中的人物史料                                  188
       (二)诗图的传记史料                                    189
       (三)诗话中的人物传记                                  189
       (四)词话的传记史料                                    191
    第三节  历史人物研究资料汇编                           第192页
       (一)以史料为主的人物传记资料汇编                      192
       (二)评论、史料兼具的人物传记汇编                      193
    第十章  地方史志中的清代人物传记史料      小计28页总计第194-221页
    第一节  清代地方志人物传的编写                         第194页
       (一)方志传记理论的讨论与分类                          194
       (二)清人方志的编纂与传记资料来源                      199
       (三)民国以来地方史志的兴修与人物传记                  202
       (四)专门志与地方人物专志                              205
    第二节  地方史志的清人传记史料价值                     第207页
       (一)地方史志人物传记史料特点                          207
       (二)几种社会类型人物的传记史料                        207
       (三)方志传记与其他文献传记人物数量、内容详略的比较    212
       (四)少数民族人物史料                                  213
    第三节  台湾区史志及其人物传记史料                     第214页
       (一)清代台湾方志及其人物传记的编写                    214
       (二)近世史志人物志的问世                              216
       (三)史志传记分类                                      217
    第四节  地方史志的丛书和工具书                         第219页
       (一)方志丛书                                          219
       (二)方志的收藏                                        220
       (三)方志工具书                                        221
    第十一章  历史档案中的人物传记资料       小计21页总计第222-242页
    第一节档案传记资料的形成与类别                         第222页
       (一)档案:官文书的实用性与学术意义                    222  
       (二)清代档案的数量与收藏                              222
       (三)档案传记文献的类型                                223
       (四)传记档案的形成                                    224
    第二节  履历、名册的传记资料意义                       第227页
       (一)履历档的传记史料                                  227
       (二)名册的传记史料意义                                232
       (三)其他文种的档案传记史料                          236
    第三节  档案中成著的传记资料                         第240页
       (一)国史馆传稿的史料价值                            240
       (二)内府收藏的谱牒传记史料                          241
    第十二章  笔记图书中的人物传记资料        小计16页总计第243-258页
    第一节  清人笔记的写作与传记的表达方式                第243
       (一)笔记的纂写                                       243
       (二)笔记的内容及其对人物叙述的表现形式               245
    第二节  笔记的人物传记史料                            第245页
       (一)多种社会类型人物的记录                           246
       (二)第一手史料                                       250
       (三)善恶并书的史料及其真实性问题                     253
       (四)笔记人物史料的细致性与生动性                     254                             
       (五)笔记中有关传记研究的学术史资料                   255
    第三节  清人笔记的出版与丛书、类书                    第256页  
       (一)笔记丛书                                         256
       (二)笔记类书                                         258
    第十三章  题名录、像赞的传记史料价值      小计14页总计第259-272页
    第一节  题名录的传记史料                              第259页
       (一)职务题名录的人物传记史料                         259
       (二)贡举年表(题名)的传记史料                       261
       (三)非专著的题名史料                                 263
       (四)缙绅录的传记史料                                 264
       (五)题名录的传记史料特色                             266
    第二节  图像传记史料                                  第267页        
       (一)图像的绘制与表现形式                             267
       (二)画像的人物传记史料意义                           268
       (三)清人画像专著                                     270
    第十四章  清人传记史料的工具书             小计5页总计第273-277页
    (一)《清代传记丛刊》                                  273   
    (二)单纯清人传记史籍工具书和辞典                      274
    (三)历代人物传记史籍工具书和辞典                      277
    后记                                       小计1页总计第278页              
    附:清代人物传记史料书名暨著者人名索引    小计10页总计第279-288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序

                       陈捷先

      清朝是帝制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是中国由旧变新传捩时代,也是整个中国史上的承先启后时代。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元民族,数千年来,由于中原与边区有着文化背景的不同与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各民族不能溶和为一体,国家的领土也经常分裂而不能统一。
      然而自满族建立清朝、入主北京以后,他们在中原尽量沿袭汉族的制度,以汉人治汉地,稳固了统治权。在边区则尊重各族的传统,依各族特点设置将军、大臣、土司,或建立旗盟、伯克等制度有效的管辖了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同时又由于主政者重视边区土地的开发,人口的迁徙,水利的兴建,交通的开辟,以及农业商业的促进,文化技术的提升,因而拉近了中原与边区的距离,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缓和了彼此的对立关系,也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意识。清朝政府的这些极为灵活而又富有巧思的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疆土开拓以及文化交流等等方面,都作出了空前的贡献。此外,盛清帝王的崇尚文教,使中华文化得以整理与复兴。清朝中衰后的内外动乱,却又开启了国家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而自强维新等运动,则引导中国步上近代化之途。清末的对外和战关系,更逼使“天朝”跻身于世界“蛮夷”的行列。凡此种种特殊历史事象,却是历朝历代不多见的,或是根本不曾有过的。
      清朝在我国整个历史的长流中,确实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时代。不过,人毕竟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一切历史的活动都是由人策划出来的,由人参与行动的,由人进行工作的,没有了人,历史上的一切建树与成就都是不能完成的,不能创造的。所以要了解历史,研究历史,都得对若干个人先作了解,先作研究,即通过对众多人物心灵、感情、道德、生活、才能、贡献等项的了解研究,然后才能对一个时代有更为明确而深入的认知。因此,人物传记资料显然具有无比的重要的。对于清朝历史研究而言,当然也不能例外。
      清朝的人物传记资料,正像清朝有关的其他资料一样,真是浩瀚无涯,数量实在非常庞大,其中有官修的,私撰的;有刻本,有钞本;有汉文的,有满文的;有汇集成编的,有散存各处的;有可信的,有伪作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有人将七十多种清人传记汇编资料作了粗略的估计,认为有文字记录的清朝人物约有四万多人,当然这是不完全的,因为方志与族谱中还有数不清的传记主人翁,若是再把官方档案与清人文集中的有关人物资料一起合并来计算,为数必在十万以上,这应该不是夸张的说法。
    清朝人物传记资料虽有很多,但是在内容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例如官方为臣工立传,往往只记他们的作官历程、升迁事迹,简略而又刻板。这些官员的生平特色以及他们与时代的关系,有时候见诸于官文书档中的反而较多。至于私家撰述的人物传记则又多为颂谀之作,隐恶扬善,夸耀沽名,常常不是当事人生平事功的实录。加上清朝人物传记资料又有刻意隐讳窜改、销毁等的事实,所以在搜求、审定、辨别与利用上,又增添了不少的难处。
      对于这批汗牛充栋而又缺陷多端的清朝人物传记资料,要想轻易的寻得并从中获取可信可用的研究文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好冯尔康教授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的《清人传记史料研究》一书即将问世了,因为这部书可以给我们作参考,可以作为我们研读与利用清人传记资料的指南。全书的优点很多,以下仅是荦荦大者:
      第一、《清人传记史料研究》除前言、附录、后记外,另有十四章一百三十余个小子目,都三十数万言,确是一部巨著。书中不但评介并探讨了一般为人熟知的清人传记汇编资料,如《清史列传》、《清史稿》、《国朝耆献类征》、《碑传集》正、续、补编、《八旗通志》、《清儒学案》等等,同时广泛地叙述了清朝历史档案中的若干人物的文献,以及方志、族谱、年谱、文集、笔记、日记、尺牍、题名、像传等中有关人物的事迹资料,可谓包罗万象,无以复加。仅以列传体的传记专著部分来说,作者便分为官修列传体专著、私修综合类传记专著、贵胄达官类传记专著、学林类人物传记专著、文艺类人物传记专著、遗民与政治理想人物传记专著、女性传记以及宗教界人物传记专著八项来作介绍论述,不论地域、贵贱、宗派、学科与性别,将有清一代人物传记资料尽收在作者的可读性高、可靠性更高的文字之中。从书内容之丰多美备,实在是前人书中未见的。
      第二、冯教授的这部书,不但内容丰富,论述面广,同时他对如此庞大数量、纷繁类别清人传记资料,又能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写出很多相关的问题。他先对清人传记资料作了一番扼要的叙述,俾使初学者能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他又谈论到自古以来传记资料即被大家重视的种种原因藉以强调这类资料的重要性。至于若干传记资料的制作经过、分类问题、功能价值以及如何利用等事,则在多个场合中不断的说明,对于初探清人传记门径的人来说,这些资讯是绝对有助益的。书中又有专章阐述传记体裁、传记笔法与传记读法,书末另附有清人传记史料书名、人名索引,更无异是清人传记学海中的盏盏明灯,使读者不致迷失方向,而在黑暗中无助的摸索,浪费时间。总之,冯教授的这部书是清人传记史料的最佳工具书,而且具有辅导人作深入研究清代学问功能的。
      第三、冯教授的这部巨著,还有一项优点,就是书中提出的许多看法,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他从宏观上运用并掌握史料而完成了这部著作。他对于若干清人传记资料的来源、制作秘辛、资料的优长与缺实等等,都作了详尽的考证与公允的论析。他又凭藉多年研究中国社会史的深厚功力,讨论了清人传记与社会历史资料的关系,并比较了某些类书中传记资料与方志传记资料在数量与内容上的详略情形,所有这些多是前人未发之语,也给未来读者在提问、思考、启发等方面,作出不少贡献,这是难能可贵的。
      冯尔康先生是江苏仪征人,现为中国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是一位默默耕耘型的学者,治学态度谨严认真。他不但名闻中国大陆,在台港以及世界各地史学界,他的学术成就也是备受大家推崇的。他的著作等身,尤以《雍正传》、《清史史料学》、《曹雪芹和红楼梦》、《古人社会生活琐谈》、《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诸书,堪称传世之作。这部《清人传记史料研究》是他在《清史史料学》等书的基础上向深处开拓的另一成果,给清人传记资料这门专业学问作出了深入的有益的并新颖的剖析,他这部巨著的问世,必将为学界所欢迎。冯先生万里外来书,要我写序,对我而言,这是极为荣幸的事,所以也就毫无迟疑的写下了以上个人的想法,作为对冯先生新书的祝贺,也作为此书出版的推毂之资。           
                
                      1998年春于加拿大卑诗省西温哥华山边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言:本书写作目标和原则

    一、本书主旨
        无论是人物传记学术研究者,还是传记爱好者,或者出于一时需要的人(如为先人写纪念文字),都可能,或者说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清朝人物的历史资料。某个清代人物是否有自身形成的文字遗存,有否他人给他作的记录,这些文献的可靠性如何,向何处可以寻觅得到,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即要说明清人传记史料的书籍,它的作者、内容、文体、出版、收藏、利用的情况,以及有关的工具书。
       如此说来,本书不是为某个人撰写传记,也不为一群人作传,并非历史学的传记专著。它同传记的关联,在于它为他人撰著人物传记介绍史料作品,提供参考。本书研究清人传记史料,显然属于史料学的范畴,敬祈读者不要产生它是人物传记著作的误解。
       介绍人物传记史料,可以是简单的信息性的,也可以是研究性的,本书是以后一种性能为写作目标。它不仅要著录人物传记史料著述的书名、作者、卷册、版本等目录学的常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外说明这些史书的史料来源,主要内容,史料价值,整理、研究的情况及利用方法。为此本书作者将努力呈献给读者一部关于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的学术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史料学研究专著。读者如果要寻找某个清人的传记材料,本书虽然不可能一一给予说明,指明关于他有那些书籍,或在那部书中,但是读者可以根据该人的某种因素(如是官员,或是学者,或是农民等),在本书的有关章节发现他的传记资料线索,比如他是普通的农夫,本书的谱牒传记史料专章的说明,可能会对寻求这类人物的传记素材提供信息。   
       为什么要作传记史料的研究呢?原因是明显的,即为提高传记著作的质量作辅助性的工作。

    二、研究传记资料的意义
       人们常说一部人物传记可以反映传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这种说法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人物有著名的和平凡的、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差异,有各种职业和各种民族的不同,有男人与女子的性别之异,还有对社会发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区别,把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传记合在一起,应当说可以反映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全貌了。
       人,是所谓血肉之躯,人的社会生活是活泼的、创造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的传记能够生动地、形象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色彩。或许可以认为,历史人物是形象的历史,是历史的镜子。这种特性,使它成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的最便捷的方法,比阅读其他类型的历史读物,可能会更快地领悟历史精神和接收历史遗产。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如一地喜好人物传记的原因吧!
       大人物、杰出人物的历史为人们所关注,芸芸众生也不乏关注者。本书作者曾突然接到福建籍、林姓学友的来信,他说有人根据他的姓氏、籍贯和字派推测,他可能是林文忠公则徐的后裔,让笔者给他查找与林则徐的关系。这一实事表明,人们既对名人的历史有兴趣,也不放过小人物的历史,对自家的先人、亲友的家世,更因感情的缘故而倍加关切。所以人们注视的历史人物,是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是数量众多的,并非只是少数的大人物。人人都有祖先,不能说每一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来历,穷究祖宗的历史,然而确实有一部分人如此,这就有一大批人要了解先人的传记,而这些“先人”作什么职业的都有,而且是小人物居多。
       历史人物,先后离开现实社会,本来已经失去社会价值,可是人物传记的出现,使传主为人们认知,仿佛他们复活了,重新活跃在人群中了,这无异于延长了他们的生命,而实质上,是活着的人,通过他们去认识历史,获取历史的经验,以便借鉴,改善今日的社会生活。
       大量的人物传记,对于人们认识历史,认识自身和家史,尤其是快速接受历史知识的价值,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治史者的应有重视。
       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写作人物传记,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把握大量的人物传记史料。笔者一贯认为,历史学的特点是以历史资料做它的研究基础和前提,没有历史资料,便没有史学研究,同理,没有人物传记资料,便不可能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就写不出人物传记。为了写好历史人物传记,首先要开展人物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以便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
       清代(1644年--1912年)人物,离我们时代最近,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他们的故事,也易于被人们接受;他们的历史资料保存得相对多一些,寻觅也方便些。现在出了那么多的清代人物传记、小说,以清代人物为题材的电视影剧更是排山倒海般地充斥舞台,无不反映人们对清代人物的兴趣。笔者写作本书,就是想给清代人物的研究者、文学艺术创作家,以及为寻觅先人历史资料的民众提供一点方便,故而比较系统地介绍清人传记史料。

    三、清人传记史料概况
       有关清人传记史料的基本情况,本书作者想从传记史料的载体及其数量、质量等方面作些了解,或许令人能够较易把握它们。
       所谓传记史料,即反映人物生平历史的素材。这种材料,可以是记叙历史全貌的,也可以是片段的,这就涉及到史料载体问题。含有传记史料的文体,因容纳史料状况和文章作者背景的不同,而有许多区别。现就清人传记资料类型,作些说明。
       列传。是传统的正史中的人物传记,系官方编撰,或较详、或简要地说明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并给予评价;所写的人物多为达官贵人,以及典型的孝子顺孙、贤媛烈女;这种官书列传,被视为正式传记。列传之中,常有附传,记叙与正传传主有关系的人,或同类型的人的历史,但内容相对简略。列传,可以称为“正传”,意即官定正式传记,当然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正传”涵义不同。
       传。官修、私修均有,概述传主生平事迹。方志(省通志、府州县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物传记,通常依据传主身份命名为“名宦传”、“乡贤传”、“孝义传”、“列女传”、“隐逸”、“寓贤”等。方志,在清代多由地方政府主修,经中央派到行省的学政认可,方能定稿印刷,因此方志中的传,是官修传记的一种。私人写的传,在数量上要比官修的多,在诸家文集、族谱中常常找得到。
       行述,又称行状、行略、行实、事绩、事绩片、政绩册、事状、逸事等。叙述一个人的一生事迹,或者侧重于某一个方面,重实事,不重议论,体例不严谨。这种传记体在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时,系官方写作,是为给已故上层官僚恤典,由其僚属提供其政绩情况,后来发展了,其朋友和家属也可以写。到了清代,官方因恤典和宣付史馆的需要,继续写作,但家属撰著大量增加,据说明代高层缙绅之丧也很少见家属作的行述,到清代顺治间一般读书人也使用了,(叶梦珠:《阅世篇》卷2《礼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然后又向平民方向发展。
       别传。在正传之外,补充事迹的传记文。
       外传。叙说逸闻趣事,论述正史通常所不记载的事情。
       小传。内容简略的传记文。
       传后序。在传记文的后面,续写一些事情,但主要是发表评论。
       事略。基本上写人物全传,但侧重在某一方面,或在政治,或在学术。
       表传。以表和传的形式记录人物爵秩。
       墓志铭,墓碣,圹铭,墓表,阡表,权厝志,塔铭,皆属于碑传文形式;祭文,哀辞,挽词,诔文,均系悼亡文字。以上各种体裁的传记文形式的说明,留待第一章有关部分进行。
       履历。为考核和除骘,官员自写的个人简历,或主管衙门据其所写代为转述形成的文书。由隋代的注色、宋代的脚色状发展而来。(梁绍壬:《两般秋雨盫随笔》卷7《履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9页。)书写姓名、年龄、籍贯、出身、仕宦经历及奖惩,间或涉及到家庭关系。因系自撰,只能将自身历史写到写作的年月,反映人的阶段性历史。
       京察自陈题本。京官当京察之年,自写简史,呈报审查。是较简单的自传,强调任职和恩荣。
       缙绅录。此书是为人们“翻检当代中外官员人名而设”,(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5,与《旧典备征》合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3页。)系汇集当代在在中央和地方任职的官员简单资料的专书,故要不断编辑。它以朝内外职官为格式,逐项填写,即某职位由某人充任,书明其人姓名、籍贯及科举出身,故能提供官员最简单的资料。
       人名簿。高官记录下属的名册,名下书写其字号、籍贯,兼简录其言行。(徐珂:《清稗类钞·姓名类·人名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册,第2148页。)
       题名录。科举人士中甲科,题名国子监,书其科分和籍贯。它是人的出身资料最具说服力的物证。今人已将清代进士题名录编辑成书。还有职官的题名录,按官职著录担任该项职务的官员的履历。
       职官表。正史、方志中以职位为单位,记录历任职官姓名,下注籍贯、功名,从而具有官员的历史素材。
       亲供。唐代科举人员要填写家状,到清代与试者必须填写卷头,中试后填写亲供,写明自家身材是长、中、短,面色是黄、白、黑,是否有胡须及其浓疏状况,或面部的生理缺陷。(平步青:《霞外捃屑》卷2《唐选人家状即今履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119页。)因此,它记录了人的体态特征。
       家传。有两种,一是作者给家族中一些人写传记、墓志、哀辞,另一是将有关家族成员的传记性文字汇集在一起,后一种常见于族谱中。
       叙传。最早见的是屈原在《离骚》中叙述家世 的发迹,其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踵而行之,班固《汉书》亦然,不过将这种形式称之为“叙传”,沈约《宋书》、魏收《魏书》继续效法,清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写家族史,就把个人的传记资料包括在里面了。
       寿序。前面在叙传中讲到序里写家史,表明“序”的内容的多样性。寿序是为人庆寿而写的文字,叙述其人特立独行之处,自然谀辞很多,人们在庆寿之后就不怎么重视它了,但明代古文大家归有光将它收入到文集中,清人不乏踵而行之的。成年人的做大寿,多在40岁以后,所以寿序多为从40岁起的诞日(而且多为整生日)而作。其不实之词虽多,但多少也含有传记素材。
       赠送序。为友人上任、出使、返乡、出游而写的送行文字,是为送序,既为特定的事情而写,就反映某人生平的某个方面,以及作者与接受文章的人的关系,当然,这类文字也多有虚美不实言辞。赠序,因要说明某事而给某人写的,有时包含规劝的意思,也表达了双方间的亲厚关系。
       记事。专记某人某事的文章,多收集在文集中。
       琐记。记叙某人某事,或径直叙人,或以事叙人,再或以人叙事。多为笔记体书籍中的文字,所记之事较为琐碎,然而五花八门,内容多样。
       纪事。词话、诗话一类的书籍,选辑诗词,介绍其作者的简史或逸事,这是以诗词存人、传人。
       画像和像赞。画像是人物的形象史料,直接表现人物的体形、体质,成功的造像,还可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有画像往往会配有赞词,讲其人的内在特质及不同于众的地方,词少而意赅。
       年谱。有自撰和他撰的区别。自写的最多只能写到写作时的年头,他人写的,是将谱主的一生,按年系月写明其活动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人、事,一般不作评价。它的编年体体裁不同于传记和墓志,但能保存更多的传记材料。
       日记。主人逐日书写当天的行事、内心活动,乃至时事、他人活动。人的一生很难坚持天天写日记,会有中断,或者会为某一事务、某次出行专写,是以日记也有多种类型。日记是其主人手笔,可以将主人的经历、社交关系,特别是对人生的感受表现出来,具有其他传记体裁所难于提供的资料。
       尺牍,即信札。尺牍联系着写信人和收信人双方,所以它的内容关乎到双方及双方关系。但就每一封信件来说,所能提供的资料极其零碎;如果出自一人之手的信札很多,则具备的传记材料就丰富了。
       语录。有些达官、名儒、高僧、道士以及皇帝,关于世事、人生哲理的讲话,自家或由他人辑录成篇,也具有部分传记资料价值。
       言行录。与语录有近似之处,系由他人将富有德行的名臣、名儒的言论、行为结集在一起编写成书,是个人或多人传记资料的汇集。
       玉牒。皇家的家谱,备载每一个成员的名字、父名、行次、爵秩、妻妾及子女名数。玉牒本身是家史材料,但含有家族成员个人的资料。
       家族谱。是民间的谱书,记录家族分子的最基本情况,内容略同于玉牒,并书其人出身、生卒年、葬地。族谱还收集传记文和碑传文。
       年表。这是记事的著作,但事是人物行动的结果,所以它有个人的零星史料。
       以上介绍传记资料的各种体裁,大致归结起来有八种类型:一是较完整地记述传主一生或侧重于某一方面的传文;二是基本上也是概述终身的传文,不过用于碑墓上的;三是哀悼性的祭文;四是反映一个人的最基本情况的履历式文字;五是祝贺性的赠送序之类的文章;六是能容纳大量个人素材的日记、年谱一类书籍;七为与家族史结合在一起的家传、族谱;八是其他,如画像、年表。这八类,如果单纯地从内容来考虑,则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1)列传、传、碑传,叙述人物一生的事迹;(2)年谱、日记,内容较丰富的传记素材;(3)祭文、赠序、尺牍、履历、像赞,记述人物的片段资料。传记体,系指第一、二两种,它通常要说明传主姓名、字号、籍贯、出身、生卒年月、婚姻、功名、仕宦、业绩、社交、著作及各种活动。第三类的文字,虽只叙述人物的片段的或极简单的历史,同样提供传记素材。
       清人传记资料体裁多样,意味着传记史料得以大量保存的可能,事实正是如此。包含清人传记素材的各种文献数量巨大,究竟多到何种程度,实在难于统计,只好从几个方面笼统地说一说。编修于清代及民国以来的方志、族谱,均含有清人传记史料,而前者有一万余种,后者也多得以万计数;容纳各种类型的传记体裁的清人文集,其数量之多,也是以万计数;清人的引见履历档案,仅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就达5万数千件,不必说还有其他履历档;清朝国史馆收集和撰修的清人传记,同样是以万计量,清人及后人将它们编辑出版成《清史列传》、《国史列传》等传记专著,加上《碑传集》之类的专著,此类图籍不下百种;含有人物琐事的清人笔记体图书,则以百计数。拥有清人传记史料的各种文献,动辄以百、以千、以万计量,所包容的人物真是数十万、上百万,因此,不容我们不得出数量巨大的结论。换句话说,清人的传记资料极其丰富,能给后世传记研究者提供便利,对想了解自己祖先历史的人也能提供某种满足,不会使多数人失望。
       清人传记资料类型多、数量大,质量如何呢?不妨从传记史料反映的人物类型和人物活动情节两方面稍作了解。传统社会历史被认为是社会上层的历史,毫无疑问历史文献大多记录他们的活动,官修的文书尤其如此,但是文集、方志、笔记,特别是家谱的作者不一定忽视社会中下层人物的历史记录,常常对农夫、工匠、商贾、隐逸、孝义、妇女、伎艺、方外,乃至域外人士作些记载,真所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不有历史记录。当然,中下层人物的资料往往极其简单,不过总留下了他们的历史痕迹。有众多的平民史料,可以说是传记史籍质量高的一种标志。传统史书重视记叙人物的政治活动,但同时注意到典章制度、文化教育、社风民俗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所以也保存了不少清代人物的社会生活细节,可供史家去作人物生活的全面研究。当然我们还是要指出,含有人物活动细节的资料,在宏观上讲不是很充分的,大多数人物,特别是平民难得有充足的材料,不过它不影响清人传记史料质量高的结论,因为在那个时代不可能做到人人有较多的历史记录。
       至此,用一句话来概括清人传记史料的特点,就是体裁多样、数量繁多、质量上乘,记录了众多的、各种社会类型人物的历史,从而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清人传记资料载体分类与本书章节结构
       前面将传记体裁区分为八种,在分类时没有怎么考虑它同图书的关系,因而难于提供利用它们的方法和信息,不合本书的写作原则,故此,再将清人传记载体本身及收录传记资料的图籍结合起来考察,重新规划出若干类别,并作为本书规范章节的依据。笔者以为包含传记资料的图书文献,可以区别为五大类型,这就是:
       (1)专门传记类。纯系传记资料的著作,即列传专辑,碑传集,学案,家传,年谱,日记,尺牍,语录,题名录,人物图像等。这些载籍专门提供人物传记史料,虽然它们有体裁的不同,内容上有全面或局部反映人物历史的差异,但是皆是纯属传记资料的文献,可归为专门类别。
       (2)综合性著述中的传记成分。这里说的综合性著作,是指它的内容反映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人物传记,不过只是一个部分,这类图书有纪传体史书、地方史志、诗文集、笔记(杂史)、宗谱等。此类著作数量特别多,保藏的传记素材比传记专著的丰富一点也不逊色,故宜充分留意。
       (3)档案中的传记资料。档案馆所收藏的档案文书,所使用的文体无所不有,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也是无所不包。它有成部著作,而更多的是零星散篇,其中涉及传记史料较多的,是清朝国史馆传记专著和传记散篇,宗人府和内务府的玉牒、族谱,宫中储存的履历档等。从内容的综合性看,档案资料颇类综合性著述,但它资料散碎,不成其为一部书,为便于认识其所具有的传记材料,故将其特列为一大类。
       (4)上述三类以外的史书、文艺作品,也含有零星的传记素材,或能提供研究者对历史人物思考的线索。志书(典志类图书)、方略、诗话、词话具有传记的直接材料,而诗词、小说、绘画,若用以诗证史的方法,也可使它们起到折射人物历史的作用。
       (5)传记资料丛书和资料汇编。这类书籍是把有关传记的文献编辑在一起,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将各种传记图书汇编出版,成为传记丛书;或者以丛刊的形式分期公布传记史料,是为传记辑刊;再或者把特定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无论它的体裁、保存形式如何,都汇聚成册,是为传记史料汇编。这种汇辑的作品,其文章来源于它书,因此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第一手史料,但编辑在一起省却读者搜检之劳,故本书作者将它们视为传记资料的一种类别,高以规格,予以介绍,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和便利对它们的利用。
       本书作者以为,区分以上五类传记文献,可以较好地明了传记资料的存在状况,为了便于介绍和读者的理解、接受,就将五类图书分为12章,即:清代列传体传记专著,碑传集传记专著,年谱传记史料,日记传记史料,尺牍和语录传记史料,家族谱中的传记,传记体清代通史中的人物传记,文集中的传记史料,地方史志中的传记文,历史档案中的人物传记史料,笔记图书中的人物传记史料,题名录和画像传等类书籍中的传记,分别作出说明。加上第一章的总论传记文发展历史,最后一章的介绍传记史料的工具书,共为14章。
       前述传记文的载体及其分类,是我们分类介绍传记史籍的理论依据,自然特别重要,因而应当对它有较深刻的研究,以便认识得准确一些,分类更恰当一些,为此本书作者专门对我国古代传记资料的载体和分类进行初步探讨,写出专章,置于《前言》之后,是为第一章,作为本书的理论建设。《前言》和第一章均讲到传记文载体,不免有点重复,尚请读者谅宥。

    五、清人传记史料整理、研究概况及利用方法
       了解哪些图书、档案中有传记素材仅是本书写作目标之一。如果只是知道哪些图籍、档案里有传记材料,而不了解这些图书、文书整理与出版的情况,收藏在哪里,人们对它们研究、利用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获得它及有效地利用它,没有这些资讯和把握科学利用方法的本领,就很难有效地使用传记史料文献和成功地进行传记研究。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本书将要在说明传记史料文献本身的同时,介绍这些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的状况及其利用的方法。
       从总的方面来说,图书出版界和学术界对重要的、基本的清人传记史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出版,甚至印行了汇聚160多种专书的《清代传记丛刊》,但是仍有大量的有关著作尚需进一步地搜集、整理,如家谱虽有研究者作过调查,但究竟有多少品种及收藏情况并不很清楚,至于在其以万计数的存量中,哪些是利用价值较大的,哪些是很少的,迄无大型提要问世,所以要利用清人传记文献,还有大量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要做。
       “工欲毕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术界为使用清人传记资料,已制作了一些有关工具书,并有数种类型,如传记综合引得,别名、室名索引,名家生卒表,职官年表,传记丛刊索引等,为寻觅清代人物传记原始资料及排除利用原始资料的障碍,提供了相当的便利。还有历史词典中的人物词条,如《中国历史大辞典》的《清史》卷就包含若干清代人物小传。但是各类工具书还远不完善,品种和数量均少,尚有大量的工具书需要制作,如地方志中的人物索引有人设想编制,因数量浩瀚,一时难于实现。至于族谱的传记索引尚未听说有人敢于问津。文集中的传记索引,在陈乃乾的《清人文集编目索引》中有所收录,不过它只辑录600多部文集的,因而数量更多的文集传记索引尚待学界关注完成。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传记资料的研究状况,就殊不理想了,目前仅有少量的论文、专著涉及到它,如柳立言的《论族谱选录人物的标准》专文,(载联合报国学文献馆主编:《第四届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会议记录》,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95页。)本书作者在《清史史料学》一书中特辟的“传记史料”专章。时至今日,不得不认为学术界和图书学界还没有对传记史料作认真的、专门的研究。笔者写作此书,也是试图弥补这一缺憾。只有把传记史料当作一门学问开展研究,传记文献才能更好地为研究者所利用。
       如何使用清人传记材料,对于初学者,笔者不揣谫陋,提出以下数点,以供参考。
       第一、使用有关的工具书,从中寻找所要了解的历史人物的资料出处,或相关人物的材料出处,以便有个着手搜集素材的线索。
       第二、查阅现代作者所写的清人传记专著和辞典,以便从其内容、引文、引文书目获取有关信息,掌握研究对象的直接、间接资料线索。
       第三、掌握各大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有关清人传记文献收藏特点和信息,获知借阅办法,以期利用。
       第四、随时留意最新清人传记史料的发现、整理和出版的信息,以及传记专著问世的行情。
       第五、研究特定人物的历史,不能局限于其一人的直接材料,还需要涉猎与其生平事迹相关的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的文献,俾便人物资料丰富起来。

    六、本书写作的几项原则
    (1) 本书主旨是为清代人物传记的研究介绍原始史料,以便利用者找到
    材料根据,去作自己的研究和判断,因此着重说明关于清人的原始文献,即关于清人传记素材的著作,而对于后人的研究成果的传记专著放在极其次要地位,也就是重视对清朝国史馆所纂修的那类传记表现浓厚的兴趣,而对今人所著的“某某大传”之类一般不予关注。
       (2)本书是对清朝人的传记资料进行说明,所说的清人,自然是指生活于清朝时期的人,然而生于明代而亡于清代的人,生于清而亡于民国的人,如果其一生重要事业是在清代实现的,本书亦将其包括在内。
       人物有社会层次高下之分,上层人物传记较多,也易寻觅,而下层人士传记极少,更难搜求,本书立意为各层次人士提供传记材料信息,是以对下层人士尤加留意,对含有下层人物传记的文献,不惜笔墨多作介绍。
       (3)本书争取作到对传记史料的全面介绍,即要说明传记文献的内容及其搜集、整理、出版、收藏的信息;对台湾所收藏、出版的传记史籍,给予与大陆文书一样的重视。
       (4)此书为本书作者前著之《清史史料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初版,书题《清史史料学初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增订版)的姊妹篇,内容上有少量的重复,盖因角度不同,以及系统写作的需要。此种不得已之情,尚祈读者鉴谅。   
       (5)本书作者注意到本书各章节内容详略的科学性,然因掌握资料的难易不同和受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肯定有该详而略之处,敬请读者原谅。
       (6)留心清代以前的传记史料研究。清人传记文书的写作,无疑地继承了前代有关著述的传统。为了更好地明了清人传记资料,故在进入本书主体写作之前,以一章的篇幅,回顾前代传记文献著述史,并说明其对清人从事传记文书写作和编辑的影响。
       (7)制作本书所提到的有关清人传记著述的作者和书名的索引,以备读者检索。
       (8)适当作些插图,以便增强读者的形象知识,较快地把握本书所介绍的内容。插图有书影、作者和传主画像、照片等;书影又从图书封面、目录、凡例、序跋、内容、版权页、书目等方面作反映。
    (9) 本书不是清史入门读物,是在假定读者已经对清史有所了解的前提下
    写作的,故对涉及到的清代历史问题、社会制度、人物历史一般都不作交代,以免节外生枝和使本书的篇幅过大。当然对有些必须解释的事物,也不是全然不顾,会给予必要的笔墨。
    本书作者长期以教书为业,养成“好为人师”的毛病。因而写作本书时,或
    许会流露出同听课的学生作交流一样的笔法、语气,这是不自觉的职业病,敬祈读者原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清代以前传记载体及其分类

       刚刚在《前言》中对各种传记体史料的体裁作了某些说明,这里要说的是它们的发展由来,以及从目录学分类法上进一步交代传记史料体裁类型和它们的使用方法。
       关于古代史书的分类和传记文,业师郑毅生天挺教授在《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中国的传记文》等文中多有分析,(二文均收入郑天挺:《探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他论述了从西汉至清代图书的分类法和史籍的成为独立类目,史籍内部的分类及其变化,传记体的体裁、写法和要求,也涉及到传记史书的分类,他指出:“中国旧日的传记文,就形式来看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按年编列的年谱,一类是综合叙述的碑传。就性质来说,凡是传、墓志铭、神道碑、哀启、征文启、事略、行述、行状、逸事状、遗事、诔赞、寿文等。虽然体裁不同,可是全属传记。若是就作者的立场和关系来分,又有史书里面的传,志乘里面的传,家谱里面的传,以及外传、别传、小传和自己作的自传种种的不同。”(《探微集》,第268页。)他主要依据文献体裁对传记体史书作了简单的分类。笔者在本章是想继续郑师的工作,在下列四个问题上作出补充说明:(1)传记体裁种类;(2)传记史籍的分类及其变化;(3)史部以外的传记文献;(4)传记史籍的利用方法。   
                                                                                 
    一、传记名称的由来
       “传记”,系指叙述人物历史的文书体裁和图书类别,即传记体和传记类文书。把这种文献称作“传记”,是人们经历了长期探讨后形成的,时间不晚于元朝初年。
       传记体出现得很早,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传记》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51页。)《史记》中有“列传”,表明西汉人已熟练地运用传记体裁记录人物历史,不过那时人们把传记称为列传或传,《汉书》卷30《艺文志》记有《高祖传》13篇、《孝文传》11篇,并有小注,分别云:“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文帝所称及诏策。”(《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标校本,第6册,第1726页。)可知这个“传”,主要是记载帝王言论,还不完全是后世理解的传记,但是与传记有关,且使用了“传”的字样。魏晋以降,传的称谓普遍使用了,而且是真正指人物传记,如魏明帝时著作的《海内先贤传》。(《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标校本,第4册,第974页。)与此同时,人物传记也用“记”来表示,如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虞览《虞氏家记》之类。(《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75页。)此时传与记,在记载内容上有所不同,“传”是以人物为纲,记述事情,是纯粹人物传记;“记”不仅写人物,还记事,记事的部分是以事为纲,叙人物为辅助,不是纯粹的人物传。即如《襄阳耆旧记》有5卷,其中3卷是人物传记,另外两卷是山川、城邑,叙述的是自然物和建筑物,但也及于人事。(《襄阳耆旧传》,荆楚书社1986年版。)那时“传”和“记”的体裁概念还不分明,人们常常混用。
       唐初编修《隋书》,在《经籍志》里将传记类图书归为一类,命名为“杂传”,(《隋书·经籍志》,第四册第982页。)是所谓“纪先圣人物”的,(《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中华书局标校本,第6册,第1963页。)《旧唐书·经籍志》因袭其意和名目,亦曰“杂传”,(《旧唐书·经籍志》,第6册,第1987页。)稍后,《新唐书·艺文志》将此类书籍改称为“杂传记”,(《新唐书》卷58《艺文志》,中华书局标校本,第5册,第1453页。)“传记”前加有“杂”字,则“传记”一词已呼之欲出了。待到元人修《宋史·艺文志》就去“杂”字,而径名“传记”了。(《宋史》卷203《艺文志》,中华书局标校本,第15册,第5085页。)以后《明史·艺文志》承袭之,遂历久相沿。所以说,不晚于元初,“传记”作为专有名词已为人所运用。
       总起来说,叙述人物历史的传记,在早先是传与记分称,相当长的时期里被称作“杂传”或“杂传记”,而后演化为我们今日很习惯的“传记”称谓。但这不是简单的传与记的结合,而是传记成为专有名词。传记体裁和类别的图书,只描述人物历史,不再有以事为纲的“记”的成分。“记”的体裁是记事,与“传记”不再是一回事了,诚如清人章学诚所说:“至于近代,始以录人物者,区为之传;叙事迹者,区为之记”。(《文史通义·内篇·传记》,第50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古人重视人物传记资料的记录及其原因
      古代官方和士人以上层次都留心人物传记的编写,官府的重视表现在,有以编修传记为主要职责的史官制度,有因官吏任用、奖励而形成的众多官员参与传记文书写作的制度,有借用史书,特别是传记表彰历史人物而宣扬朝政与治术的手段。下面就此略作考查。
       古代史书以正史为代表。自南朝编纂《宋书》、唐朝所修《晋书》及南北朝诸书以来的正史,多出于官修,所以讲述古人传记,首先需要注意到史官的手笔,当然也不要忽视私人的记录。正史被称为纪传体史书,其中的“纪”,为帝王的本纪,以君主的活动为纲,旁记王朝发生的事情,实质上是人主传记;“传”是记录贵胄大臣和有奇行异能的人的事迹,它和本纪都是传记;“世家”,以家族为单位,记载其人物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传记文,官、私修的谱牒与它相类似;纪传体史书里还有“志”、“表”等体裁,就其内容讲也很重要,就所占篇幅讲也不为少,可是被忽略不提,而只以“纪传”表达这种体裁的著作,可见古人把纪传体在本质上视为君臣传记,即人物传记的著述体裁。那么,正史即纪传体史书,纪传体著作主要是人物传记,可知古代官方特别重视人物传记的写作。对此,《隋书·经籍志·杂传》论述了史官修传制度,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制度的内涵。它写道:“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这是说诸侯的历史有称为“外史”的史官来写。又由于行政方面的赏功罚罪,百官的历史都有记录保存--“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书。”所以,“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从天子到内外官员的历史都有史官秉笔记录。这是官修传记的主要内容,对士庶人等,官方也有所留意。乡里组织的“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姻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81页。)乡里之异行士庶皆有传记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在隋代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类人中会有一些人有传记则是应当承认的,《隋书·经籍志》所载的梁元帝《孝德传》、刘宋员外郎郑缉之《孝子传》、光禄大夫范晏《阴德传》,即为明证。(《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76页。)要之,史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君主百官作传记,保证有大量的相应文献问世和传世。
       历代对官员任用、考核、奖惩、祭谥制度中,都要由主管衙门、官员本人或其僚属、家属写作有关该官员的行事、政绩、简历,从而形成官员的传记资料。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在士人出仕之前先对其考查。被考核人如系参加科举,在唐代要亲写家状,北宋因之,这在清代就是试子的卷头、亲供。(参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119页。)如系待选新职,则有牒状、表状、注状、履历、引见履历。 南朝萧梁人许周投奔北魏,在自撰的表状及牒状上,自称是梁朝黄门侍郎,结果被南主客事源子恭查出是作伪。 不论许周的结局如何,官僚上任要书写表状之类的材料,这是任官制度所必须的。(《魏书》卷41《源贺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3册,第932页;参阅梁绍壬:《两般秋雨盫随笔》卷7《履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9页。)两汉政府实行举荐贤良文学、孝廉、秀才的制度,地方上出现月旦评的风习,评者不一定写出文字,但地方官上报时要写推荐材料,这就是传记资料了,也如《隋书·经籍志》所说:“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倜傥之士,皆有记录”。(《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81页。)及至九品中正制推行后,各州郡中正要把各个家族排列出次第,于是有“方司格”、“簿状”的产生,宋人郑樵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通志》卷25《氏族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439页。)簿状为政府用官所必须依据的。簿状是家族文献,但家族之所以成为士族,是根据家族成员的出仕状况而定,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传记资料。正是由于汉魏六朝实行这样的选官制度,人们重视地域和家族,地方文献和宗族文献应运而生,出现多种类型的地方史志,其中就有专写人物传记的书籍,仅就《隋书·经籍志》所载,有贤人传,如《济北先贤传》;有评传,如《长沙耆旧传赞》;有像赞,例如《东阳朝堂像赞》。(《隋书》,第4册,第975、977页。)这是纯粹传记型的,还有地方史志,如《吴郡记》、《陈留风俗传》、《越绝书》、《华阳国志》等,也记录有人物事迹。家族谱的类型也不少,有皇族谱、通国谱,州郡谱,单一家族谱等。
    前面我们着重说明官府主持纪传体史书的编写制度以及官员任用制度形成的传记文献,现在了解一下官修传记专著的制度和情况。一些王朝表彰功臣,特设机构,西汉置麒麟阁,本为收藏图籍之所,汉宣帝于此为霍光、张安世、苏武等11位名臣立像,“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这些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汉书》卷54《苏武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8册,第2468页。)汉明帝追念光武帝开国功臣云台28将及王常等4人,计32人,画像于南宫云台。(《后汉书》卷22《论》,中华书局标校本,第3册,第789页。)唐太宗于贞观17年(公元643年)下令图画长孙无忌等24名勋臣于凌烟阁。(《旧唐书》卷3《太宗纪》,第1册,第55页。)
    武则天圣历年间(公元698年-699年)在凌烟阁制作“侍臣图赞”,100年后,唐德宗看到残迹,追问故事,史官蒋乂为之讲解。(《新唐书》卷132《蒋乂传》,第15册,第4532页。)画像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开阁图画功臣、侍臣像,是皇帝以殊荣并以特殊的形式为大臣树碑立传。
       王朝为宣扬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指令史官纂辑传记文书,或者官员、史官主动编写人物传记。进士中试,官方和士人都非常看重其事,大约在唐初就有人编辑出同年录,唐宣宗乃下令官修《诸家科目记》,并令以后逐科编辑,(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说明》)是以后世此类书甚多,乃至清人徐松可以写出大部头的《登科记考》。这类书以《宝祐四年登科录》为名著,是科状元为文天祥,传胪是谢枋得,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亦在其内。这种题名录的书,记录试题、考官之外,一一登录中试人员,叙其姓名字号、乡贯、三代、中试等第名次,是进士的简历文书。(《四库全书总目》卷《史部·传记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上册,第519页、521页)蒋偕任职史馆修撰,为宰相李绛编辑《李相国论事集》,实即李绛言行录,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流传至今。(《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4页。)南宋侍读章颖奉命考订《玉牒辨误》等书,还撰著成《南渡十将传》,叙刘琦、岳飞等人历史。(《宋史》均404《章颖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35册,第12228页;《四库全书总目》卷61《史部·传记类存目》,上册,第548页。)宋宁宗时临安府尹袁韶经朝廷批准,为许由等39人立祠,并为他们书写评传,成《钱塘先贤传赞》一书。(《宋史》卷415《袁韶传》,第36册,第12451页;《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420页。)明初马皇后因读《列女传》,遂由明太祖下命儒臣讨论修订,未成,经其媳徐皇后请求,明成祖下令侍读学士解缙总裁,遂成《古今列女传》,由成祖亲作序言,刊行颁布。(《明史》卷147《解缙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14册,第4120页。)明成祖还为新编《外戚传》作序,此书是“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以教育椒房外戚。(《明史》卷97《艺文志》,第8册,第2402页。)
       官方用力于编辑人物传记专著和纪传体正史,并有一些制度作保障,自然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最主要的是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获取历史经验,教化臣民,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有着鲜明的政治的、文化的目的。何以这样认识?我们了解史书的“传”和“纪”的涵义就可以明白了。帝王之历史记载叫做“本纪”,《史记》“索隐”就此云:“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史记》卷1《五帝纪》,中华书局标校本,第1册,第1页。)又对列传作出解释:“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史记》卷61《伯夷列传》,第7册,第2121页。)意思是说本纪所载的君主行政和作风,为后代君王树立准则,是为国君治民借鉴的;传记叙述臣工可以为后人效法的事情,也是作楷模用的。史书作纪和传的目标业已表露得再明白不过了。但是纪和传是什么关系,司马贞在“索隐”里没有讲,刘知己《史通·列传》则指出:“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释经;史(记)、汉(书)则传以释纪。”(刘知己《史通》卷2《列传》,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10页。)他的见解是列传是注释本纪的,也即本纪为纲,传记为目,用传补充纪,使纪和传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其内容教育后世君主治理好国政,臣下做忠臣顺民。官修纪传体史书,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活动,宣扬统治者的政事、政绩和“皇恩浩荡”,传授治理国事的经验和办法,以维护王朝的稳定。正是这种强烈的政治观念,促成历朝政府十分重视传记体史书和传记的编写。
      私人对于编写传记和家史,与官府一样表现出热诚。我们不妨以宋人编辑的几部书作例子来说明。岳珂《金陀稡编》,内含《吁天辩误集》、《天定录》《鄂王行实编年录》等部分,岳珂是岳飞的孙子,作此书是为乃祖被害辩冤,此书的上述前两部分,于嘉定年间上报朝廷,(《宋史》卷365《岳飞传》,第33册,第11396页。)其行实编年就是年谱。理学大师朱熹为传播道学,编著《伊洛渊源录》和《名臣言行录》前、后集,前书记载周敦颐以下及二程“交游门弟子言行”;后一书系从纪传体史书和诸家文集中摘录名人有关世道人心的资料汇编而成。与前书相同的有程颐之孙程源编的《道学正统图》,而李幼武为后书编出续集、别集、外集。(《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9页。)宋光宗时杜大珪编辑《名臣碑传琬琰集》,汇辑宋太祖至宋高宗时期名人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及实录、国史上的传记文字,此书分量很大,达107卷。(《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0页。)南宋末年的丹阳人某某编著《京口耆旧传》,写宋初至宋理宗时期的京口(镇江)人物传记,内分忠烈、经济、风节、文学、书画等类,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由于资料来源多,记载人物的“轶闻逸事,则较史为详”。(《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1页。)大约是南宋遗民所作的《昭忠录》一书,写宋末忠义人士130人,对每人先书其姓名、官爵,后写其事迹,以褒彰忠节志士,宣扬汉民族气节。(《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2页。)宋人的这些传记专著和有关传记文书,有的是给亲人写的,为亲情所系,是为维护家族利益,如岳珂之作《金陀稡编》;有的是为传扬地方先贤,怀有区域观念,如《京口耆旧传》的问世;有的为褒扬民族气节,如《昭忠录》之作;有的是为传播伦理观念,提倡一种风尚,如朱熹、杜大珪的著述;有的则为一个学派,或者说为一个小团体,如程源则为乃祖的理学。无论其目的如何,都保存了传记资料。
       至此,小结本节的意思,古代官府和私家都重视传记文书的写作,在官方有需要并有一些制度作保障,在私人也是有需要并以伦理观念、传统观念来促进。综观官私传记文书写作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总结和继承政治经验,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二是用人制度,即为保证官员选拔、任命、考核、奖惩、祭谥制度的正常进行,以便形成、保持合格的官僚队伍及吏治的澄清;三是为政治、文化观念的传承,即为传播儒家思想,移风易俗,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政府法令和社会规范,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四是体现家族、地方的利益和荣誉,也是民间家族势力、地方势力发展的反映。对于原因的分析以及对这些原因的社会效果的认识,人们可能会有分歧,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叙述原因问题,是为说明大量传记文献是怎样产生的,以便于理解这些文献的出现和流传,其实对于今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古代传记文书所保存的历史资料的价值。为了认识这种价值,下面说明传记史籍的分类和体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传记史籍的分类
       对于事物的分类,是为了认识它,把握它,并按照其本身状况去说明它;进行传记史书的分类,以便加深对这种史书的认识,更好地利用它的资料。
       古代传记书籍的分类,涉及到全部图书的分类、传记图籍内部的分类,即它在所有书籍的归类如何,它的内部还有没有分类的必要和如何分类?
       认识古代传记图书的分类,需要遵循古代文献分类法,实即运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这个方法奠定于《隋书· 经籍志》。在此以前,《汉书》有《艺文志》,它根据刘歆《七略》分类,将图籍区分为辑略、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术数略和方技略,这七略实乃后世的经、子、集三部,它没有给史部书设立专略,而将它们分散在各略中了。如此分法,是学者还没有认识史部书的重要,也是史部书少并地位高的缘故,诚如业师郑天挺教授就史部的一些书列入“春秋家”内所指出的:“这一方面反映史籍还不如诗赋、兵书之多,也反映当时史籍的地位和六经可以相比”。(《探微集》,第261页。)不过这样的分类,也表明人们对史书的重要性尚欠充足的认识,且使史部书不好寻找,对读者甚为不便。自《隋书· 经籍志》把所有图书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对七略作了归纳,特别是区划出史部一类,使史部书有了归属,将传记专著都分在了这一类,传记的零星文献大部分也在这一类,从而提供了解此类图籍的方便,但是也还有含有传记资料的文献归属于经、子、集三部中。《隋书》而后,正史有《经籍志》 或《艺文志》的,如新旧《唐书 》、《宋史》、《明史》、《清史稿》,以及《四库全书总目》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史部书很多,传记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只有了解史部分类才能把握它。《隋书》将史部区分为13类,即:正史(纪传体),古史(编年体),杂史,霸史(霸主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及簿录。这种分类,以后人的眼光来看,自然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为人们所遵循,“两唐书”及《宋史》均仍分13类,只是将几个名称变动一下,如把“簿录”改称为“目录”。到《明史· 艺文志》作了一些归并,分成十类,为正史,杂史,史钞,故事,职官,仪注,刑法,传记,地理和谱牒,(《明史·艺文志》,第8册,第2377页。)起居注本来就是编年体,这时与古史一起归类于正史。《四库全书总目》又作了调整补充,分成15类,为一正史,二编年,三记事本末,四别史,五杂史,六诏令奏议,七传记,八史钞,九载记,十时令,十一地理,十二职官,十三政书,十四目录,十五史评。(《四库全书总目·目录》)毋繁赘言,清人的分类法比前人大有进步,因为史评、 时令的分出,确有必要,它便利归类和查找,其后《清史稿》又在此基础上增加“金石”一类,成十六类。
       传记类的书籍,在史部分类中,无论叫做“杂传”,或“杂传记”,或“传记”,在其内部还有再作分类的必要,以便识别。《隋书》未作分类。但在著录书目时有所归纳,我们从书目中可以看出,那时有六类传记图书,即一地区人物合传,二分类人物合传,三家传,四个人传记,五像赞,六志怪。《旧唐书》明确地将杂传记区分成10余类::褒先贤耆旧,孝友,忠节,列藩,良史,高逸,杂传,文士,仙灵,高僧,鬼神及列女。(《旧唐书·经籍志》,第6册,第2006页。)这这些类中有名为“杂传”的,不奇怪,因为它是属于“杂传记”里的。从类别标目看,它以人物社会属性为区分的唯一准则。遗憾的是《新唐书》、《宋史》、《明史》都未给传记图籍作分类,至《四库全书总目》则区分为五类,为一圣贤,二名人,三总录,四杂录,五别录。该书对如此区划的解释是:“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即书的内容是叙述儒家圣贤历史的,体裁则是年谱类的。“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这类书是名人自撰或他人替名人而编辑,体裁为奏议的汇辑。“总录,列女传之类。”系许多人物的传记集结在一起,也就是人物合传,与前两类单独个人传记不同。“杂录,如《骖鸾录》之类;其杜大珪《碑传琬琰集》,苏天爵《名臣事略》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这些书并不标明是传记专书,但内容是叙述人物历史的,不过其体裁不像传记那样严谨。所谓别录,“至安禄山、黄巢、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犹同器,则从叛臣诸传附载史末之例,自为一类,谓之曰别录。”(《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3页。)记载叛逆人物的著述,归于此类。这样的分类原则,比《旧唐书》进了一步,因为既注意到人物社会属性,即以圣贤、名人、叛逆等人物类型作区别,将关于他们的传记区划出不同类别;又考虑到文献体裁的不同,使传、碑传、年谱、事略等各自为类。
       在史部的传记类之外的类别里,还有传记专书,或包含传记资料的著作,对于传记的研究同样重要。《隋书》史部旧事类著录有《大司马陶公故事》、《郗太尉为尚书令故事》、《桓玄伪事》,题目就揭示,这些书是分别叙述陶侃、郗鉴、桓玄的历史,只是书中突出一些事实,不是前面那类完整的人物传记。还著录有《晋八王故事》、《晋四王起事》、《晋东宫旧事》等书目,(《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66页。)西晋出现有名的“八王之乱”,这些书无疑是记载司马氏皇室内乱史事的,它是以事为纲,以人为目,不是传记专著,但具有大量传记资料。《宋史·艺文志》故事类载有《司马光日录》、赵概《日记》,以日记体裁记录人物史料;又录有《吕丞相勤王记》,(《宋史》卷203《艺文志》,第15册,第5106页。)在别史类著录《中兴小传》、《宋实录列传举要》,(《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098页。)这些书专收传记文。《隋书》、《旧唐书》、《宋史》、《明史》的书目分类中,史部里都有谱系类,《宋史》著录谱系学、姓氏学著作达110部,《明史》记载的少一些,只有38部,是没有著录单独家族谱的原因造成的。(《明史》卷97《艺文志》,第8册,第2419页。)谱牒是家族史专著,家族成员的个人历史资料即在其中了。地理类,《明史·艺文志》著录471部,其中有《长安客话》、《金陵琐事》、《真定府志》等书。(《明史·艺文志》,第8册,第2406页。)方志是地理类的一种,它定型于宋元,(参阅王德恒等:《中国方志学》第3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明清大为兴盛,且为官修。方志的体裁是志、传、表、图,“传”占相当大的部分,因为传记人物多,因而又分出若干种类,分目叙述。以上事例表明史部传记类之外,旧事类(故事类)、谱系类、地理类著作都有传记文,纪传体的包容更不必说了,其他编年、杂史等类也有有传记的,如编年体的《宋实录》、《明实录》就有许多官员小传。
       学人都承认“六经皆史”,经书包含着大量的史料,当然会有人物资料。诸子百家的子部书,阐发作者思想观念,往往借用历史上的、当代的人和事去作说明,那些事例留下了人物历史材料,今人研究先秦两汉历史人物离不开《诸子集成》,就是这个道理。集部书多系文学艺术作品,所写的故事是虚构的,人们从不把它们当作,也不可能当作历史读物,也就是说不会将它们用作人物传记的史料,可是,自从史家创造以诗证史的方法,就可以有条件地使用文艺作品的材料于史学研究和传记研究。同时,集部中的别集、总集包含着许多传记文和碑传文,而这是人物传记的直接资料。集部中的诗话、词话,于讲解诗词中论述其作者,因而留下了那些人的材料。在《宋史·艺文志·集部》有文史类,著录的司马光《诗话》、《续诗话》、魏泰《隐居诗话》等以“诗话”为题的书就有12部之多。(《宋史·艺文志》,第16册,第5409页。)《明史》也有文史类,著录四十八部书,主要是明人著述的诗话。(《明史·艺文志》,第8册,第2499页。)
       有关古代人物传记史籍的认识,从利用的角度大约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古代目录学分类上,传记史籍大部分归为史部,且多为专著,分在经部、子部、集部中的也有,但基本上不是专著,而是含有零碎散篇的片段传记资料的著述,然而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特别是对文集。
       第二、传记史料图书在史部内部分类中,主要隶属于传记类,其次是正史、地理、杂史、谱系、旧事等类。
       第三、对传记类史书同样进行分类,无论是六类,十类,或者是十三类,以符合于传记史籍存在的实际情况为好。在这方面,《四库全书》的分类显然比其前人合理,因为它有两条标准,比只依书籍反映的人物社会属性一条准则好。笔者以为,有文体的标准很重要,体裁决定传记史料的内容、性质和容量,因而有不同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考虑,笔者倒认为在传记文献分类上,内容和体裁两方面,应当侧重于文体。如是分类,更便于传记图书归类,因而也就便利于读者寻觅。
       第四、分类再科学,对于应用者来说,还是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来选择图籍。一班地说,资料主要在史部,又主要在传记类,但是有的课题的史料,可能主要不在史部,而会在子部,或在集部。所以很难划一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传记体裁
       考查传记分类时已指出体裁的重要,并在事实上接触到文体问题,现在进行具体分析。在此以前,先交代把握传记体裁分类的一些因素:其一、理解古人观念中的传记和传记资料的不同概念,因为今人将古人的传记文书,都当作资料来看待,来应用,无须区分是传记还是传记资料,可是古人将正史的列传视为传记,其他的则不能当作传记,而只是传记材料,依据这一观念,有利于我们对古人传记体裁作出区分;其二、与第一点相联系,分清传记文是官修抑或是私修,官私修的体例有所不同,官修有论赞,内容全面,依据素材多,经过审定,私修学官修,一般无论赞,不能作定论,往往根据材料少,内容上有所侧重而不全面;其三、自撰与他撰而形成的差异;其四、体裁本身的区别。据此,本书作者拟将传记体裁分成六种类型。
       (1)官修正史列传
       官修传记,依据来源广泛的资料写成,并经主管审核定稿。其体裁是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为单位,叙人物历史的基本要素,即姓氏、字号、乡贯、出身、仕宦、爵禄、事迹、生卒和哀荣,以及史家的评论。所叙事情要详略适中,该详则详,该简则略,不可臃肿,故内容较为全面、扼要。在官修传记体裁内部又可以分出几种类型。
       列传。正史中的人物传记,绝大多数名之曰“列传”,唯《汉书》、《新五代史》作“传”。书写传主的一生事迹。事情多的传记,一人一卷,但大多数是数人合为一卷,卷末多有史官作的论赞。本来,史官在叙述事实时,字里行间就有所褒贬,论赞则是集中评论。
       世家。正史叙述诸侯及有特殊地位的宰辅史及其家族史。此种体例《史记》最典型。
       载记。正史对僭伪政权或名义上归属中央而又实际独立的地方政权执掌者及其家族的历史,用此写法。
       附传。在某人传记之后,附带说明另一人的历史,文字不多,叙事甚为简单。附传传主或者是正传传主的亲属、属吏,或者与正传传主的某一事情相同、相联系,才被作传,附于要人之后。
       合传。两人事迹相联系,传记合在一起写,如《史记》的《张耳陈余列传》。
       家传。在正传传主之后,分别写其若干个家族成员的传记,这种正史列传,实际是家传,不过突出某个成员,作为列传传目的名称。正史中的这类家传,多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的那10部史书(《晋书》,“南、北史”,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书)。家传还有另一种含义,是私家编写自己家族成员群的传记,与这里所说正史的家传有所区别。
       (2)官、私撰写的传记资料
       前已说明,在古人观念里列传是正式传记,现在所要说的则是传记资料,是历代政府为表彰、予谥、立祠、立传而要求有关部门或人员写的文书,它除了特定的功用之外,可作为史馆书写传记的材料依据。为政府提供资料的,有的就是家属,所以私家也写有传记文,而且越往后世越多。官私撰写的传记文书也有多种形式,但大同小异,兹以《宋史·艺文志》著录的书目为例说明之。
       行状、行述、行实。形式和内容都接近传记,唯不像传记那样规范,对某些事情可以详加叙述,而某些部分可以简略,故其描写有的很生动,不像“前四史”以后的那些正史传记文那样刻板。如《越国公行状》、《颜真卿行状》、《曾巩行述》、《曾肇行述》、《宗泽行实》。(《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111页、5117页、5121页。)
       事状。与行状类同,唯更侧重于某些事情、业绩,如《吕文靖事状》。
       事迹。也是讲人物行事的,与行状、事状不同处在于它不一定是官修的。如《安禄山事迹》、《种师道事迹》。
       逢辰记、历官记。写人物履历,如《吕颐浩逢辰记》、《韩文公历官记》。
       遗事、故实。通常为对正传所没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作记录,如《赵君锡遗事》、《张尚书故实》。
       别录。私家撰写的传记补充材料,比如韩琦五世孙庚卿作的《韩忠献公别录》。
       别传。区别于正传之传,如《赵普别传》。   
       故事、逸事。渲染事实,如《魏玄成故事》、《丰公逸事》。
       本末。叙述人物历史原委,如《欧公本末》。
       政事录。记录官员从政活动,如《常谏议长洲政事录》。
       传。类似于正传,如《李密传》,系李密原来的属人贾闰甫所撰。
       传略。作者自认为是简单的传记,如《郭贽传略》。
       新传。后人不满于前人之作而续写,如李焘著《陶潜新传》。
       赞传。即评传,如《孔子弟子赞传》。
       家传。以某个主要人物为主体的家族人物传记,如《韩琦家传》、《范祖禹家传》。
       (3)基本上是私修的碑传文。
       俗语“树碑立传”,即为死者立坟碑,刻写他的历史以作纪念,这就是碑传文,并成为传记的一种文体。纪念文也因用途不同,文体有异,而分出诸多种类。
       墓志铭。绝大多数是传主后裔请人撰写,并向撰稿人提供传主的文献或口头资料,作为写作的依据。极少数的情形是奉旨纂修,即官撰。在文体上包含两种,即墓志和铭,墓志用记叙文,铭用韵文。它的内容,如清人卢见曾在《金石三例序》中所说:“备载姓氏、爵里、世系,以及功烈、德望、子女、卒葬之类,近于史家。”(潘昂霄等:《金石三例》,卢见曾《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说它近于史家,是因同列传相近,基本上描写一个人的全面历史。但因它是私修,不必官方核准,叙事上书善不书恶,常常美化传主,不乏溢美的话,故有时被人讥为“谀墓之词”。墓志铭刻在砖石上,置于墓室之中。
       墓版文。即墓志铭,但未刻石。
       墓碣,即神道碑。刻石立于坟茔神道处,碑石的形式与墓碑不同,而内容起始是专为官员写功业的,后世可以不限于官僚。
       圹铭。置于圹域碑石传记文。
       生圹铭。人犹在世,预作墓志铭,以为身后之用。
       墓表。书墓主历史,颂扬其功德。
       阡表。也是立于神道的碑传文,其表状不同于碑形。
       权厝志。遗体处于权厝时期,为其所写的纪念文字,类似于墓志铭。
       塔铭。僧侣舍利葬于寺院塔内,纪念他们的文章,是为塔铭,相当于俗人的墓志铭。
       祭文。悼念亲属、亡友的文字,表示与死者的亲密关系,并述及死者的历史片段,议论的文字较多。
       哀辞、挽词。也是悼亡之文,形式与内容类似于墓志铭,分两部分,一叙亡人的生平行事,一赞其德行。
       诔文。一般的情形是地位、身份高的人给低的人写的悼亡文字。
       祠堂碑。树立于祠堂的传记碑文,如《宋史·艺文志》所载《种师道祠堂碑》。(《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116页。)
       (4)零星传记资料文书
       传记和碑传文大多交代传主一生的历史,但是还有许多文献只说明人物的片段活动,而这些文书的体裁是相当多样化的,如寿序,赠送序,传后序,叙传,题名录,缙绅录,人名录,职官表,年表,记事,琐记,纪事,画像和像赞等等体例,它们的功能和传记史料价值,《前言》部分已作说明,这里不赘。
       (5)基本上是自撰的传记文献
       下面将要说的传记资料体裁,系由传主自己写作的,或是由其讲说而他人记录整理的,也有为他人所写作,不过体裁与自撰相同,其类型有日记,尺牍(信札),语录、谈录,言行录,年谱,履历、注色、脚色状,京察自陈题本,卷头、亲供,手泽、遗墨等。
       (6)其他
       上述传记资料在真实性方面自然不会没有问题,但是下述文献的真实性就更差了,它们更多地带有文艺的虚构性,不过也还需要对它们有所说明。
       内传。如《宋史·艺文志》著录的《汉武内传》。(《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111页、5117页、5121页。
    外传。如《宋史·艺文志》所载的《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张中丞外传》、《杨妃外传》、《唐滕王外传》、《李白外传》。
    外传、内传都是写特殊人物的,他们的行为被人们认为有所怪诞的,尤其是异样女子。既以内传、外传为名,自身就与正传区别开来。内容多不实,因而使用时需要特别当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传记笔法
      传记写作,有其独特的方法,把握得好,才能写出好的传记文,而读者明了其特点,有助于对传记文的阅读和得到理想的收获,故而这里简单介绍传记的写作方法。
       年代明确。写作传记文,时间一定要交代清楚,其人生年、卒年在何时,重大事件发生在何时。人物是生活在特定时代的,离开了年代,对这个特定的人物就无法认识了。文学家写传记往往注重文理,文字生动漂亮,而不注意说清楚时间,因而为人诟病,甚为遗憾。
       记事翔实生动。内容充实,详略得当,而又叙述得生动形象,才能把人物烘托出来。否则内容干瘪,像“前四史”以外的那些正史传记,虽说言简意赅,但内容欠丰富,语言又较平乏,所以不吸引人,远不如前四史那样享有盛名。
       个性鲜明。人物本身是活泼的,各有个性的,呈现出的是历史丰富多彩的,因此人物传记一定要还原人物自身的面貌,写出其特点。所以郑师一再强调:“好的传记更要把这个人的个性、风采、言谈、思想举止、神态,用文字和事迹衬托出来。”(《探微集》,第268页。)如果写不出人物的个性,那么人物传记将会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模式之作,令人读来索然无味,这种传记大可不必写了。
       家世、家庭、友朋关系清晰。古人写作传记文,有时注意到这些方面,有时又较忽视。这些方面影响着人物的社会活动,写清楚了,传记内容就容易翔实,也较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置于社会背景中。人物都具有社会性,人们的活动都受着社会环境的制约,把人物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写明人物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总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他的普遍意义,这样的传记价值就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08: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传记读法
       要很好地运用传记资料,就要充分认识古代传记材料的特点和保存状况,这里仅从阅读角度考虑传记文献的读法。
       第一、区分人物传记的传与书传、事传。古人把解释书籍的著作,也作为“传”,如《春秋》就有《谷梁传》、《公羊传》和《左传》的“春秋三传”,通常被人们称为“经传”。“春秋三传”是注释《春秋》的,是书籍的传,而不是人物的传。古人还将记录事情的文书也称作“传”,如正史的《外国传》、《四夷传》,是分别记载中外关系的,民族关系的,这些传里虽然有人物活动,但是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不是传记的传。区分清人物传和事传、书传,以便免除误会,不必以为带有“传”字书名的书都是传记著作,就可以当作传记史料来读。
       第二、把握传记史籍的分类。这一问题在第三目中已作了说明,毋庸再叙,唯不仅要注意传记史书内部分类,还需要了解传记类以外的史部,以及经、子、集部中的有关传记材料的文献。
       第三、将人物放到时代中去考查。阅读传记材料时,把传主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去,就是着眼点不只在传主本身,还要将传主的活动与那时社会的运动联系起来,庶几认清传主历史。
       第四、努力发现人物个性。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特点。
       第五、考辨材料的真实性。
       第六、利用工具书和有关研究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5 14:34 , Processed in 0.1423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