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铨:爱科学,根本停不下来2014-05-14 17:30 来源:中国日报网
张贯京总裁(右)与集团首席科学家姚建铨(中)指导研发工作
国际人才交流5月电(王庆 邵浩)今年1月初,中科院院士姚建铨突然从九级台阶上摔了下去。这一摔,耳部鼓膜穿孔,头盖骨受伤,并伴有脑出血。于是,他被缝了好几针,住了近一个月的医院。出院一个多月后,他就像是伤后急于复出的体坛明星一样坚持马上重返赛场,只不过这位院士的赛场不是体育场,而是实验室。 4月初,以“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为主题的第488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作为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的姚建铨如约出现在会场,并作了主题报告。太赫兹正是他近些年的研究重点。 在接受专访时,姚建铨笑着说:“我现在70多岁了,不敢吹牛啦!10年前我还敢说自己是6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体格,40多岁的行动,30多岁的思维。” 大树上的一片叶 通过多年的研究,姚建铨发展了高功率倍频激光的理论。他发明的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的精确计算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技术”“姚方法”,并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在新型激光器及应用技术方面,他成功研制了高效固体激光器、可调谐激光器、高效倍频系列激光器等,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姚建铨认为,科学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从开始的一无所知,然后逐步深入,最后做出成果。这就像走在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那真是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 1939年姚建铨出生在无锡。小时候,电风扇尚未普及,夏夜解暑的常规方法就是躺在空地上乘凉。那时,仰望着星空的姚建铨很好奇,比星星更远的地方有什么?我们所在的地球在宇宙中到底占据怎样的位置?后来,他读到了牛顿、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这在我脑海中播下了种子,想着将来一定要当科学家”。 他将牛顿、爱因斯坦比作科学的大树。“这样的大树,有着很深的根基,对科学的各个分支都有着深远影响,而我们这些小科学家,就是树梢上的一小片叶子,能对人类作出一点贡献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和那些大科学家相比,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上世纪80年代,作为国家第一批公派的访问学者,姚建铨赴美深造。 在曾经中苏友好的时代背景下,姚建铨学的都是俄语。到了美国之后,他深感自己英语水平不行,便一边在斯坦福大学进修,一边补习英语。 他参加了当地的英语培训班。赶上雨季的时候,他骑着车打着伞,湿滑的路面曾让他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舍不得旷课的他就凑合穿着脏衣服赶到学校听课。 “有时候从实验室赶到晚上的补习班,来不及吃饭,下课后也舍不得买点心吃。”姚建铨回忆道,“但是饿得头晕啊,也不敢骑车了,因为之前饿得骑车摔倒过,我就扶着自行车一直走回住地。” 学成回国后,面对国内实验条件的简陋,姚建铨曾经在仓库里面做实验。“我们在三楼的实验场地没有水,只能从距离最近的二楼女厕所引水。还得找个学生在厕所旁边看着,怕有人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一关水龙头我们那个激光仪器就爆炸了”。 做姚建铨的学生,苦虽苦,但绝对有收获。至今,从姚建铨门下已走出了约200名博士和硕士,还有十几个博士后。现在,他的学生已遍布海内外,有些是优秀的科研人员、大学教授,有的是科技公司的高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