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92|回复: 1

姚红和他的43个兄弟姐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8-12 2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红和他的43个兄弟姐妹大渝网新闻中心腾讯·大渝网张采兵 赵綪茜2014-08-12 18:23

    0


    题记:海伦说:“我一直哭,一直哭,哭自己没鞋穿,可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人,他竟然连脚都没有,我就懂了什么是生活。”

    如果不到昌都,我无法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援藏;如果不到昌都,我也无法真正体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牺牲。从8月2日到7日,我在昌都的每一天,都被姚红和他的43个兄弟姐妹深深地感动着。他们那闪烁着光亮黝黑的皮肤,他们那双颊上微微泛起的高原红,以及他们抛家弃子所经历的无数生与死擦肩而过的故事,都让我相信无私和伟大,其实仍然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亲历,需要我们去发现。

    姚红:一个不少的把他们带回重庆

    了解姚红,总要把他和一串串的数据联系起来。

    去年8月6日,作为重庆第七批援藏干部,姚红和他的43个援藏的重庆兄弟姐妹一起到昌都,到今年8月6日,正好已经援藏一年的时间。作为昌都地委副书记的姚红,这一年都做了什么?当我们到达昌都的时候,大家都在为高原缺氧而轻走慢行,爬上两层楼中间都需要歇一歇,这样的高原条件下一天能走多少路?我们不敢去想象。但是姚红在昌都一年走下来的里程,让我们都大吃一惊。昌都有10.8万平方公里,138个乡镇,姚红走了122个,昌都有1142个村,他走了353个,总行程10万公里以上。在昌都生活的援藏干部都知道,姚红是这批援藏干部中跑乡镇最多,下乡村最勤的援藏干部。他们都知道这10万公里是怎么跑下来的,在高原缺氧、气候条件恶劣的环境下,姚红完全靠的是汽车、摩托车、马、皮筏子、皮划艇甚至溜索和步行冒着生命危险走下来的。

    昌都的气候和交通条件有多恶劣,姚红给我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今年4月,昌都机场作为中国海拔最高的机场,在他和所有援藏干部的积极努力下终于开通了航线。这个机场发生的故事,估计在全国的机场都很罕见。姚红送客人去机场,曾经送了6天,居然没有把客人送走,因为气候恶劣,飞机不敢起飞。而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另一个援藏干部王永胜,从重庆飞昌都,一张机票反复坐了4次,最后才平安降落在昌都,前三次都是因为气候恶劣,飞机不敢降下去,又折返回重庆了。

    昌都有一种交通工具叫溜索。作为交通异常困难的昌都地区,很多地方两山之间被河流隔断。如果绕行,能喊话的对岸,要见面却需要两天以上的行程。为了便于到达,当地藏民就在两岸之间架起一座由铁丝搭建的空中交通工具,人挂在铁丝上滑行到对岸,称为溜索。

    去年8月12日,昌都发生6.1级地震,刚刚到昌都还不到一周的姚红便急急踏上了指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这次地震,由于指挥得当,加上震前有裂度不等的预震,姚红指挥全地区干部深入藏区,提前预防通知群众转移,尽管交通不变,气候恶劣,但是整个地区的干部全部深入一线通知群众撤离、避险,整个昌都地区72万群众都提前得到了干部通知得到避险。姚红和他的指挥团队创造了发生地震无一人死亡,老百姓无一人受伤的奇迹。而受伤的,全部是深入藏区通知群众转移的干部,有70余人。姚红自己要到达的震区左贡县仁果乡,交通条件异常艰难,汽车根本无法到达。姚红骑了8个小时的马,然后坐溜索再步行到了受灾藏民家中。

    “原来觉得骑马是件无比享受的事情。其实当你骑第一个小时的时候你确实很享受,第二个小时你就想把马当驴横着骑了。到后面几个小时的时候,双腿完全已经麻木了,生生的痛。当马成为交通工具在山路上奔波的时候,我们这些没有骑过马的人,那种痛苦滋味,一辈子都忘不了。”姚红对我说起这段往事,仍然无限感概。

    当姚红去坐溜索的时候,情况就更显得糟糕了,由于溜索在到达对岸的时候,一般都会剩下几米的距离需要用手拉铁丝才能到达。经验丰富的当地藏民一般手里都会备手帕或者草料来绑在手上,以免双手被铁丝刺伤。没有经验的姚红为及时赶到震区,完全靠没有任何保护的双手自己拉到了岸边,从溜索下来的时候,双手已经早就血肉模糊了。

    当姚红到达仁果乡的时候,他第一时间看完了40多户藏民的受灾情况,看着受灾的藏民,姚红说:“请大家不要呆在家里,撤离到安全地带,受灾的帐篷和物资保证24小时以内全部送到你们手里。”那么远的山路,24小时的承诺意味着什么,姚红心里很清楚。但是,姚红兑现了承诺,救灾物质在干部的紧急运送下,提前到达灾区藏民的手里。藏民用藏语对着姚红说:“毛主席的队伍又回来了!”当翻译把这句话翻译给姚红的时候,姚红的眼里早已是热泪盈眶。多么熟悉淳朴但是又厚重的语言,对已经是地委副书记的姚红来说,还是人生第一次听到。

    就在姚红他们这批干部援藏一周年的前一天晚上,我对姚红进行了单独的采访。交流中,姚红动情地说:“昌都每年有2、30名干部,就是在基层的工作中,因为气候、交通、高原缺氧等恶劣的条件,因公殉职的。在重庆援藏的第六批干部中,吴光、张先俊两位干部也是因此因公殉职的。”说完这话以后,姚红抹着眼泪离开了我的房间,他说不下去了,结束了我的采访。

    一个个生命的离开,对这位地委副书记的援藏干部来说,是在内地完全不可能想象和遇见的。那种悲恸和沉重,早已经深深地刺痛了姚红的心。

    8月6日那天,作为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工作队领队的姚红对他的43个兄弟姐妹说:“我向组织保证,一定在三年援藏工作以后,把你们一个不少的全部带回重庆去!”这一份誓言的沉重,唯有亲历,才能体会。

    西藏自治区区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对姚红的评价是对他援藏工作最大的肯定:姚红同志是昌都地区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为昌都地区的发展想办法出思路,其务实的作风,值得学习。

    王永胜:将一群人的孤独变成快乐

    王永胜估计是这批援藏干部中最忙碌的人了。他究竟有多忙?8月6日这天这样度过的:早起6点到机场接客人,沿途考察调研座谈,中午趁休息时间到办公室处理5个文件,下午考察援藏项目,安排协调到达昌都的6个工作组的接待考察工作,晚上吃饭时间到每个工作组吃饭的地方做安排和接待,走完6个接待组后,9点安排电视台采访援藏干部及大坪医院“爱助童心”公益活动,快凌晨1点了,才拖着疲惫身体回到援藏公寓。

    作为昌都地委副秘书长的王永胜,既承担了大量地委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同时也是援藏干部的贴心大哥。他要让每一个援藏干部在昌都将远离亲人的孤独变成快乐,将与恶劣的环境的斗争变成乐观。他办食堂,搞活动,尽量让援藏的干部在三年的援藏生活中心理健康,积极乐观,圆满完成援藏各项工作。

    在每一批的援藏干部中,其实都悄悄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到高原,很缺氧,心大肺大脾也大,只有脑小裤裆小。”因为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内地去的援藏干部由于长期缺氧,为适应环境心肺脾都慢慢变大,而大脑因为缺氧会萎缩,性欲下降,生殖器也会变得比内地时更小。他们统称为“三大两小”或者“两头小中间大”。而这一现状,恰恰是援藏干部身体上最大的变化。

    王永胜进藏后,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援藏干部的苦辣酸甜》。他在文章中说:“援藏生活是一首歌,它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但不管你怎么哼唱,内心的落寞孤寂,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挂牵让每一个援藏干部感到酸醋。孤独自始伴随我们一起进藏区,原来习惯了与同事之间的默契,习惯了与家人之间的热闹,习惯了城市的华丽,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心里空落落的。他们都说援藏干部有“两怕”,一怕过周末,二怕过晚上。每当夜幕降临,看着太阳渐渐落下,黑暗慢慢袭来,我的心里有一种被吞噬的感觉。寂寞与思念,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迅速生长、蔓延,萦绕心间,挥之不去。孤灯夜下,形单影只,想着远在他乡的女儿和妻子,他们为了支持我援藏,毫无怨言,默默付出,她们所承受的付出的并不比我们少,每每想起,心里酸酸的,更多的是无奈和愧疚,作为儿子无法对父母尽孝,作为丈夫无法对妻子尽爱,作为父亲无法对儿女尽责。思念弥漫着思念,寂寥积压着寂寥。”

    王永胜是河北人,援藏前是重庆市委研究室党建处处长。妻子褚英是云南人,有一个9岁的女儿叫王榕菲。按照他的话说,他们一家人在重庆都是外地人,典型的无依无靠。自从他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援藏以后,丈母娘也到了重庆,照顾9岁的女儿。在他家,一人援藏全家援藏的精神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我对家人有无尽的愧疚和思念。在孩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却把自己奉献给了昌都。每当女儿问我,为什么不在重庆挣钱,非要去昌都的时候,我就无法回答。女儿还不懂得爸爸的付出是因为什么,但是我相信未来她一定会为我骄傲!”王永胜对我说。我能看到他的眼泪滚动在眼眶里,最终还是没有流下来。

    正因为自己深深地体会了离别和孤独,作为援藏干部贴心大哥生活大管家的王永胜,才千方百计地开展起了各种体育活动、家乡菜手艺大比拼、心里疏导等贴心、形式多样的援藏干部交流活动,让大家经常聚,多交流,把一群人在昌都援藏的孤独,变成了有滋有味的生活和快乐。

    向茂青:40万的年薪档不住援藏的壮志

    向茂青是昌都地区目前唯一的正高工程师,也是西藏自治区水利行业唯一的一个正高工程师。他是重庆第七批援藏干部中专家级技术援藏人才中的佼佼者。在重庆,有多家企业出价40万以上的年薪聘请他,但是这些诱惑仍然档不了他援藏的决心。很多人对援藏的干部往往存在认识的误区,觉得援藏干部的工资高,待遇好。而作为正高工程师的向茂青以每月仅7000余元的月薪告诉我们,援藏干部的收入,和我们的期望和想象,着实有太远的距离。

    向茂青说,他才进西藏,还没有来得急分配和踏进办公室,身体还处在缺氧头痛之中,就接到处理工程问题的紧急通知,不讲任何条件,立马出发向三百多公里外的水电站工程施工现场奔去。不仅要饱受崎岖土路的颠簸,还要忍受路远人烟稀少条件下的饥饿,更要经受住山高路险的惊吓。翻越多座5000多米高的雪山,趟过几段沙卵石冰河险滩,终于来到了机轰尘飞的丁青县巴登水电站施工现场。巴登水电站是西藏水利厅委托昌都地区管理项目,由于水电站地处嘎曲河主河道上,山高谷窄,水流湍急,加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导流和截流都非常困难。原计划2012年下半年就实现截流,但到2013年8月都还没有实现截流计划,且截流坝出现渗漏的严重险情,必须尽快处理。通过现场询问和踏勘,建议补充和完善设计方案,制定了更为合理优化的施工方案,对监理、施工企业等参建单位进行了督促指导,最终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在昌都地区八宿县吉达乡,历来就有大骨病,涉及七个村,约432户1367人,所有男女老少,体型矮小宽胖,如同三国演义中西域恶水的描述。这里的水质都含多种重金属,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说的一洗手脸就变黑中毒那么夸张,但确实不能直接饮用。昌都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地区水利局同八宿县多次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解决这里的饮水问题,从10多公里外引水。向茂青到昌都后,多次前往,反复调研,从外地取水,完全解决了当地群众的饮水困难,改善了饮水水质,当地群众的大骨病有所好转。身高长高、宽大关节变小。

    去年冬天,向茂青和几位同事前往邦达草场,检查邦达灌区水利工程,在检查取水闸门时,周围全结了冰,他们试探性地踏上河冰,还很坚实。过了一阵子,还没检查完,冰层突然破裂,向茂青堕入了刺骨的冰水中。当地干部和群众,奋不顾身地跑过来,把他救了起来。当时向茂青的两脚冻得僵硬,皮肤通红,为了防止骤冷骤热引起血管破裂。当地群众在冰冷的4000多米高原上,不顾寒冷,脱下衣服包裹我的脚,到处找来冻干的牛粪为他烤火。最终保住了他的双脚。

    而一个同事的离开,才真正让向茂青明白生命在这里的脆弱。去年10月,向茂青和几个同事到左贡县检查验收水利工程,第一天还和四川监理公司的云南小伙子一路有说有笑,他年龄才24岁,可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时,他因赶赴工地现场,路滑车祸翻下陡峭山谷,不幸离开了自己才刚刚起步的水利事业。让很多在场的人及水利战线上的人都为之悲痛和惋惜。向茂青说:“在昌都,这样危险的事情常常会发生,如果当天我和他座车上返了,也许走的就是我了。”


    44个援藏干部:需要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

    重庆援藏干部在昌都有个响亮的口号:“先做昌都人,先做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做好昌都事”。看似简单,但是他们在昌都这个第二故乡,真正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完完全全地倾注在了这片高原的土地上。

    今年是重庆援藏昌都20周年,重庆167名援藏干部分7批进驻昌都,两名干部长眠在这篇高原热土。一代代援藏干部在昌都开起一个又一个的重庆发展速度。我们无法生动再现每一个援藏干部的动人故事,仅收集了姚红和他的43个兄弟姐妹在昌都工作的片段,谨此对他们的付出表达敬仰之情。而这些援藏干部的名字,都需要我们好好铭记,记住他们,就记住了奉献,记住了无私与伟大。

    芒康、类乌齐两县常务副书记杨贤忠、袁国圣带领所在县援藏干部工作组坚守维稳岗位,24小时值守和工作在抗震第一线。

    地区民政局副局长曾伟,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物资调配衔接,努力保障灾民基本的的衣食住行。被誉为重庆的金珠玛米。

    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甘磊被抽调到区党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联络组工作,经常熬更守夜,加班加点,得到所在单位的充分肯定。

    应昌都行署专员阿布要求,地区住建局副局长周剑锋紧急协调重庆市城乡建委指派4名资深规划设计专家,对强巴林寺外围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再论证和技术优化。

    类乌齐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厚成创新援藏模式,完善援藏架构,协调重庆市对口援藏区县与类乌齐县采取“镇对镇、一对一”帮扶方式,定期走访,定期交流。

    地区住建局专技干部邓再兵主持或参与多条道路和10多家机关单位的规划选址工作。地区水利局专技干部尹文亮参与完成昌都地区11县农田水利及供水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和《昌都地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

    经开区专技干部肖竹充分发挥财务专业优势,加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了财务制度,细化、优化管理关键控制点。

    地区藏医院专技干部毕朝虎发挥CT专业特长,做好传帮带,细心传授诊断技术,填补所在单位CT专业技术的空白。

    地区资源开发局专技干部罗世炼到昌都后,加强学习,主动融入,工作任劳任怨,很快成为单位骨干,于今年2月被任命为地区资源开发局办公室主任。

    地区投资公司副董事长曾敬牵头成立了昌都地区第一家正规物业管理公司——康兴物业公司,让昌都城区的百姓体验到了温馨、舒适、宁静、整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填补了城市管理的空白,并积极在全地区推广。

    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姜德志发挥招商引资优势,截止6月底共引进项目62个,其中新建项目36个,续建项目16个,意向性签约项目10个,协议资金106.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1亿元,实现税收978.08万元。

    地区文化局副局长侯玉峰协调来自昌都基层的52位文化工作者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接受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舞蹈编导、声乐、播音主持、音乐制作、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灯光音响设备调试管理等知识的系统培训。

    地区资源开发局副局长王小瑜全力协调重庆能投集团做好水电开发项目前期工作,目前正在开展流域水电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预计该项目投资100个亿,开工投产将有力地推动昌都经济快速发展。

    地区人社局副局长张德友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解剖麻雀”,了解分析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具体数量、年龄结构、培训要求及转移就业的意愿,并积极协调重庆市人社局收集用人岗位570个,预定于8月初赴昌都开展就业援藏专场招聘会,重点解决昌都籍大学毕业生、中职班毕业生、农牧区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昌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希,专业技术援藏,副主任医师的专业技术,为昌都预防和治疗结核病,改变地区传染病疫情做出了卓越贡献,治愈结核病580余例。

    重庆援藏医疗技术人员黄越海、张东、邱道平、杨义琴半年来业务查房,诊治病人500余例,急诊出诊100余例,抢救危重病人60余例,实施高难度手术30余例,开展业务教学讲座10场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20: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援藏干部:姚红和他的43个兄弟姐妹
    • 幻灯播放
    • |
    • 查看原图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









    大家都在看
    进入腾讯图片站



    重庆援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恩达乡的“重庆广场”

    2014年08月12日16:23腾讯·大渝网






    2014年,是中央实施对口援藏决策方针20周年,也是重庆对口援藏20周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情系昌都,在项目、资金、人才、 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20年来,重庆先后向昌都地区选派了7批169名援藏干部,其中,党政干部105人,专业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64人,到位援藏资金、物资共计6.83亿元,建成实施项目99个,帮助解决就业134人。

    重庆市从直辖起就成立了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组织部、发改委、财政、经信委、农委等10多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在市经信委设立了援藏办,有专人具体负责日常事务。为切实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每批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主城和渝西四个区,重点对口支援昌都地区芒康、类乌齐两县,在干部选派,资金项目投入上,给予专项扶持,实行三年一轮换,市级部门和其他区县在干部选派,资金技术支持上不断加大力度。

    20年派出169名共七批三年期援藏干部

    从1995年以来,重庆先后向昌都地区选派了7批169名三年期援藏干部。其中105名党政干部,64名专业技术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同时,积极为昌都地区培养干部,先后分4批选派了1142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赴重庆进行为期2个月的挂职锻炼。每年选派20名党政干部到重庆对口区县挂职半年,每年安排80名党政干部赴重庆市委党校培训。

    20年来援藏近7亿元共99个项目

    1995年以来,我市援藏资金项目力度逐步加大。历批次援藏干部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想昌都所想、急昌都所急、办昌都所需,截至2014年5月,累计筹措援助资金、物资共计6.83亿元,完成昌都昌庆街及广场、昌都图书馆、地区党校,芒康县行政大楼、重庆大道、巴渝广场和广场道路整治,类乌齐县政府广场、广播电视台改造、干部周转房和幼儿园等建设项目99个,建成了一大批示范带动效果好、经济效益佳的产业项目。

    在类乌齐县,建成了县城主干道、重庆广场,各对口支援区县随之配套建设了江北路、涪陵路、长寿路、九龙坡路等街道,带动了当地城市建设,使类乌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彻底改变了县城小、散、乱的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在芒康县,建成了重庆大道(滨河路),打通了县城与214国道的连接,改变了公路穿城而过、街道拥堵、灰尘漫天的状况,同时扩大了城区面积,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建设了类乌齐、芒康自来水厂,使两县县城居民喝上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建设了村级公路、改造农牧民住房、硬化小场镇街道、垃圾收集设施,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等;经多方努力,开通了昌都直飞重庆航班,方便了渝昌两地人员往来交流,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昌都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形成了对国家投资的有力补充,促进了我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要求,我市计划内援藏资金以2011年5300万元为基准,每年递增8%,五年累计3.11亿元(其中第六批1.73亿元,第七批1.38亿元),由市财政全额保障。同时,在2013-2015年期间,安排13208万元计划外专项资金。除按中央规定援助昌都的资金外,将援藏资金每年递增比例由中央规定的8%提高到16%,另外再安排1个亿,用于昌都地区提升行政能力和改善民生工程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昌都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援藏座谈会召开以来,重庆市共举办就业援助昌都专场人力资源招聘会2场,提供就业岗位944个,吸纳134名高校毕业生、中职班毕业生、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帮扶开展创业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49名,举办创业培训师资班2期,培训师资50人;援助物资金额达216.17万元。

    20年昌都GDP增长近13倍 增速保持两位数

    对口支援的二十年,是昌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效益最好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从1994年到2013年,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两位数,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2013年,昌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04.5亿元,比援藏前1994年的7.6亿元增长近13倍;财政收入7.5亿元,比1994年的1900万元增长394倍;农牧民群众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852.09元提高到2013年的5900元,增长近6倍。经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全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54.88亿元,同比增长29.6%,全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3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091.5元(其中现金收入1999元),同比增长1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9096元,同比增长12.9%;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39.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15%

    部分援藏项目:

    民生项目

    近年来,重庆市援藏资金和项目不断向民生倾斜。

    重庆援建类乌齐县宾达乡小学。2012年6-7月,重庆援藏工作队修建了国道至学校大门硬化路,还为校园安装了路灯。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由重庆援藏工作队投资310万,援建建筑面积1327平米的综合教学楼,还捐赠学生课桌317套。建成后,学校有了图书、电教等功能教室,让该乡300多适龄学生上学有了更加舒适的环境。

    由重庆援建,总投资约400万元的改扩建类乌齐县水厂及应急水源管道,按照日均供水能力2000吨规模设计,可满足县城8000人口日常生活及工商业需求。

    由重庆援建,总投资213万元的类乌齐县医院 中央供氧、制氧、吸引、呼叫配电系统及天轨输液项目,预计全部工程将于今年8月20日竣工。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改善类乌齐县城的就医条件,方便当地农 牧民群众的同时,也将为广大经商、旅游人士提供便利,使他们少受、免受高原缺氧之苦。

    由重庆援建、总投资1170万元的类乌齐县桑多镇新农村建设农牧民安居示范点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到时能解决78户游牧民住房问题。

    由重庆援建,总投资300多万元的芒康县电视台大楼及数字化改造项目,实现了电视台数字化安全播出,添置了录音、采编、制作等有关的设施设备,增强了电视台的传播能力。

    由重庆市援建,总投资1500万元的芒康县渝芒大厦于2005年9月竣工,目前是该县政治、文化及农牧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由重庆市援建,总投资2450万元的芒康县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了7个村循环主干道、次干道、人行便道、风貌整治、路灯、公厕、垃圾池、文化长廊等设施。极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科技项目

    为推动昌都地区科技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展现良好的发展局面,重庆市先后落实科技援藏项目10余个,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

    重庆市科委援助的“昌都地区八宿县微水发电”项目,解决了当地56户521人的生活用电问题。

    2013年11月3-8日,重庆市教科院派出由教研员和重庆市重点、示范中小学校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10人团队来昌都献课讲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教研科研援藏活动。

    在昌都青稞收获的关键时节,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按期派出测土配方施肥援藏专家组赴昌都地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援藏工作。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爱助童心”医疗队定期赴昌都开展义诊,并组织医疗专家奔赴类乌齐、丁青两县,对先心病患儿进行筛选和回访。

    通过科技援藏,帮助昌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争取在昌都地区培养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积累一批基础工作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3 21:00 , Processed in 0.110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