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孝经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09: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的作者之谜(4)


      5. 孔子的七十子或七十子的弟子作《孝经》

      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序》:“圣人言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又清代毛奇龄《孝经问》:“此是春秋战国间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于《论语》,而与《大学》、《中庸》、《孔子闲居》、《仲尼燕居》、《坊记》、《表记》诸篇同时,如出一手。故每说一章,必有引经数语以为证,此篇例也。”这是笼统地认为《孝经》乃七十子或是七十子之徒所作,可能是一种记录的转述,或是一种经过加工后的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是这种看法,认为“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察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

      6. 孟子的弟子之作

      王正己在《古史辩》第四册的《孝经今考》一文中说:“从大体上看来,《孝经》思想有些与孟子的思想相同,不过是文字的变相而已。”“总之《孝经》的内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经》大概可以断定是孟子门弟子所著的。”

      7. 后人附会而作《孝经》

      宋代的朱熹主此说。朱熹《孝经刊误后序》引汪应辰的话,认为《孝经》是后人附会而成。其曾云:“《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家篡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传者又颇失其次第,殊非《大学》、《中庸》之俦也。”

      8. 汉代儒生所伪造

      清代姚际恒主此说。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认为《孝经》是汉儒所伪造,姚说:“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勘其文义,绝类《戴记》中诸篇,如《曾子问》、《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之类,同为汉儒之作。后儒以其言孝,特为撮出,因名以《孝经》耳。”

      到底是谁撰写了《孝经》?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我们认为,从各种信息来看,不可能是孔子自作,也不可能是曾子自作,同样也似乎不可能是孟子弟子所作,亦然不可能是汉儒伪造。比较下来可能性大的选择方向是两个:一是孔子弟子所作,一是孔子七十子的弟子所作。如果偏重于后者的话,那么有可能是曾子的学生所作;如果再把视阈缩小,那么或者可能是曾子的弟子中的子思所作。但是在还没有十分确定是子思或曾子一系所作时,不妨采取较宽泛一些的看法,留有余地,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考证、统一认识。

      虽然关于《孝经》作者的看法不统一,但是不妨慢慢说下去读下去,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有哪些争论点,研究者又是怎样研究的,那么读者自己也会有个选择与判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09: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汉代发现之谜(1)


      在先秦,《孝经》曾被《吕览》引用过,秦代因焚书坑儒而不见流传,汉代突然冒出了《孝经》。《孝经》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个历史之谜。

      首先是汉代初年,一个叫做颜贞的人献出了《孝经》。

      话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烧典籍,坑杀儒生;还不许民间私下收藏书籍,否则就诛族,这就是“挟书者族”之律令。因此许多经典由此而残缺,损失惨重,当然《孝经》也在被禁被焚之列。刘邦是马上得的天下,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建设并不重视。

      然而传到第二代汉代的惠帝却很看重这些。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秦时所定的“挟书”令,鼓励民间献出所藏的书籍。如《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政,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后来朝廷还派出人员到各地寻访亡佚经典。于是,《孝经》出现了。

      《隋书•经籍志》有个记载:“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河间,汉高祖时候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的东南);平帝时辖境相当于今天河北献县、交河、东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河间人颜芝收藏了《孝经》,到了汉初,颜芝的儿子颜贞把它献了出来。

      汉初,河间地方献书的氛围很浓。《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刘德很有办法,一方面留下真本,一方面又很好地缮写一本交换给送书之人,另外再赏赐金子、丝帛等贵重东西,因此名声传播出去,招引来许多人献书。他得到的书很多,甚至几乎和整个朝廷的藏书相等。

      河间人颜芝的儿子颜贞把收藏的《孝经》献出来,大约也是置身于这种氛围之中而被感染了,于是献出父亲的藏书。不过细节就不得而知了,是献给献王刘德,还是直接献给朝廷,或是其他的情况,没有详细的记载了。一般认为是河间王刘德将此书献给朝廷,于是遂为学者传授的用本。

      后来汉代又出现了《孝经》的另外一个本子,称为古文《孝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0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孝经》汉代发现之谜(2)


      古文《孝经》,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也称为孔壁古文《孝经》。《隋书•经籍志》载:“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要说到曲阜的“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了。孔子的故宅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外。据说,孔子死后,鲁哀公为了悼念孔子,将孔子居住过的三间故居改为祠庙,令其子孙“岁时奉祀”。其奉祀地点,就是这个院落。这就是最早的孔庙。

      今天我们去参观,马上会被留存遗迹中的故宅井吸引。其旁立有“孔宅故井”石碑,其四围修有雕花石栏,其西建有乾隆“故宅井赞”四角碑亭一座,其水质清纯,被称为圣水。有记载,乾隆九次来到曲阜祭孔,竟然有五次来此题字。其中有一次他还舀水拜师,尊崇地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

      孔宅故井的前面有诗礼堂。《论语•季氏篇》有载,孔子教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因此后人就建立了这诗礼堂,作为学习诗礼的场所。清代初年,文学家孔尚任还曾在此为康熙皇帝讲过经。堂东有礼器库,存放有祭祀用的礼器。

      就在诗礼堂的后面,有一段像照壁样的墙壁,孤立在院子中,横亘在眼前,墙前有石碑隶书“鲁壁”两字。这就是数千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有名的一堵文化墙。

      相传西汉武帝末年,鲁国的共(恭)王叫刘余,本是汉景帝的儿子,想要扩大自己的宫室,于是扩建而将附近孔子旧宅的房子给毁坏了。这堵墙壁被毁坏时,人们忽然发现墙壁有夹层,里面藏有东西,结果从中得到了藏在其中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简,都是用古文字写成的。据说,这些典籍还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由孔子的第九代嫡孙孔鲋偷偷地藏在古宅的墙壁内的。鲁恭王将这批书籍归还了孔家。为了纪念孔鲋的藏书之功,后来人们就在古宅的院子中特意修建了这座象征性的墙壁,称为“鲁壁”,也称为“孔壁”。

      “孔壁”中的这些用古文写的经典文本,也就被称为了“古文经”。关于这一事件,文献有记载。如《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又如荀悦《前汉纪•成帝纪》引刘向曰:“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其宫,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及《论语》、《孝经》。”

      汉代社会上流行着两本不同的《孝经》,这又留下了许多的谜,且再看以下的细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09: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玄避难潜心注《孝经》(1)


      汉代的大经学家郑玄与《孝经》也有一段因缘,颇为曲折,甚有意趣。

      郑玄(127~200年),是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西南)人,字康成,生于汉顺帝永建二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五年,是东汉最有权威的经学家,其学也被称为“郑学”。

      郑玄年轻时候为乡啬夫,即在乡里管理听讼、收税赋之类的事情,但是他不喜欢这种小吏生活,喜好学问。其父数次对他发怒,但是不能改变他的志趣。

      郑玄后来就进入太学学习今文《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他还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传》、《韩诗》、《古文尚书》。

      随着学识的加深,郑玄在崤山之东已是无师可求,便西入函谷关,从师外戚豪门、显赫大儒的马融,专门攻习古文经。马融(79~166年),是开创古文经学的大家,才高博洽,为当世通儒。当时马融门下有学生四百多人,学问精深的有五十多人。马融很高傲,他派门下水平高的弟子去教郑玄,自己不仅不教郑玄,且三年都没有召见过他,但是郑玄仍是发奋用功不已。有一次,马融召集门下学生考问图谶,听说郑玄善于计算,就在楼上召见了他。郑玄这才有机会向马融请教疑难问题。马融惊奇郑玄的才学,曾对卢植说:“吾与汝皆弗如也。”

      后来郑玄学成,告辞而别。马融感慨地对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郑玄这个学生今天离开这里,我的道将向东被传播出去了!此种赞叹、喟叹的后面,可体味的东西不少。这也可联想到,早在汉初,汉代《易》学之鼻祖田何,就在他的弟子丁宽学成而东归时,也说过:“《易》以东矣!”(《汉书•儒林传》)

      此后郑玄游学十年,而回归于乡里,因为贫困,客耕于东莱(今烟台北龙口一带),并聚徒讲学,弟子多达千百人。东汉阉党专权,宦官侯览因为被一些地方上的“儒学行义”之事受到侵害,便讽奏朝廷,声称这些社会人士在“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朝廷大举“钩党”,和郑玄有关系的地方官员杜密被作为此事件的要犯之一,郑玄因为这一层关系也受到牵连,遭遇不幸。郑玄受到党锢祸害,他和同郡的四十多人被禁锢。郑玄从四十四岁遭到禁锢,一直到五十八岁解禁,长达十四年之久。郑玄索性“杜门不出,隐修经典”,潜心研究典籍,从而完成了一批经典的注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09: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玄避难潜心注《孝经》(2)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由于黄巾起义以及舆论上的强大压力,“党锢”被宣布解除,郑玄的名声也大震。比如何休是东汉今文经学大师,被称为“学海”,但是郑玄在与何休的学术论辩中,击败了他,被人们称为“经神”。被称为“五经无双”的许慎,郑玄也著有《驳许慎五经异义》。当时何休、袁绍等慕其名,屡请他为官,但是郑玄皆不答应。有一次,大将军何进要召见他,郑玄躲避了。州郡因为何进是权戚,不敢违逆他,就胁迫郑玄去。郑玄这才迫不得已去见何进。何进对他“礼对甚优”,但是郑玄坚决不穿朝服,穿着便服去见何进,只住了一个晚上就偷偷溜走了,所谓“一宿逃去”。

      后来中平五年(188年)黄巾起义军“攻破北海”,郑玄避难于不其山(今即墨)。初平二年(191年),黄巾起义军攻打青州,郑玄又避难徐州。郑玄的家乡高密以及东莱郡都属于青州,而徐州是指今天的山东南部以及江苏的大部分。此期间,他和担任过徐州牧的刘备有过接触。也是在避难期间,诞生了郑玄的《孝经注》。

      正如郑玄注云:“《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纪纲。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仆被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之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

      南城山在哪里?“南城”,《汉书》作南成,又称南武城,在山东费县西南。这个地方是曾子出身之地,也是曾子葬父之处,“南城山,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后汉书•王符传》章怀注)于是形成这样的对比和联系:

      曾子——南武城人——葬父处——《孝经》

      郑玄——避难南城山——父母坟未成——注《孝经》

      特别是郑玄的高龄之父去世了,有思念亲人之情感在心头回应,而且郑玄在《戒子书》里说过“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这是说临死难忘、愤愤难平的是死去双亲的坟墓还未建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1: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玄避难潜心注《孝经》(3)


      他又在《戒子书》里叮嘱过儿子:“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系印章的丝绳)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这是情感深沉地说,显赫声誉成就于同僚朋友之中,道德品行确立在自己的志向里。若能获致名声称誉,亦使得父母有荣光,能不深深挂念吗?能不深深挂念!我虽然没有高官显位的功业,但颇有辞让爵位的清高。自己以论赞之功为快乐,但也不会给后人留下羞辱。——郑玄的这些理念,与《孝经》所说的是多么吻合!

      如此,他注释《孝经》,实有种种触发感念。因此有“念昔先人之余暇”之句,也有“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之言了。郑玄在《戒子书》中又说:“念述先圣之玄意,思政百家之不齐。”这也写出了注释《孝经》的动机。

      《齐乘》卷四:“南武城,费县南百余里,齐檀子所守,汉侯国,属东海;因为南城山而名。汉末黄巾之乱,郑康成避难此山,有注经石室。”《十道志》还提到“今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也”。

      这里也有两个小插曲:一、《序》中所说的“避难”指什么?或说是郑玄避党锢之难;但是大多数认为,此是避黄巾之乱难。二、是郑玄作《孝经注》,还是他的孙子所作?郑玄只有一个儿子叫郑益恩,孔融在北海的时候,郑益恩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孔融被黄巾军包围时,郑益恩赴难而献身。郑益恩有个遗腹子,即郑玄的孙子,郑玄认为孙子手的长相与自己很像,因此就取名为小同,后来小同也以通经著称。又因《序》中有句话:“念昔先人之余暇”,所以或理解为此是孙子对祖父的思念而言的,便有“盖郑胤孙所作”之说了。

      郑玄在那里避难大约五年光景,后来孔融请他返乡。郑玄一直到建安(196~219年)年间,被朝廷封为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那是管理财政的官员,还分配给他一辆车,所经过的地方长吏迎送,不过郑玄还是称病请求回家。因为在他之前还有一位叫郑众(?~83年)的经学家,也担任过司农,因此又称郑玄为“后郑”。

      郑玄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注的《诗》、《三礼》,从唐代起被收入九经,清代列入《十三经注疏》。唐太宗曾封郑玄为“高密伯”,雍正还称郑玄为“先儒郑子”,与董仲舒地位相等同。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树立了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块巍巍丰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1: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玄宗与《孝经》(1)


      唐玄宗和《孝经》是一个很有故事的话题,这里也作一略说。

      先说这位皇帝的简历。唐玄宗(685~762年)名李隆基,又称唐明皇。他是唐睿宗的第三子。初被封为楚王,改为临淄郡王。英武有才略,善骑射,知音律,通历象,善书法,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景龙四年(710年),皇后韦氏弑中宗。李隆基面对韦后之乱,密谋匡复,结果与太平公主合诛韦后以及韦、武的同党,拥立睿宗复位,以太子参与朝政。

      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帝位,尊睿宗为太上皇。次年诛杀太平公主及其亲党,开始掌握全权,改元开元。在位初期,励精图治。以姚崇、宋()、张九龄等为相,纳谏诤,明赏罚,裁冗员,检田括户,兴修水利,注意节俭,革除武则天以来的弊政。又整军经武,维护边防。此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可比于“贞观之治”。

      然而自从天宝后,渐渐骄满,图逸乐,宠杨贵妃,以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生活奢侈,政治日渐腐败。君田制、府兵制均遭破坏。中央军备空虚,边将拥兵自雄,终于酿成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反于范阳,此为“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玄宗逃入蜀中。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至德二载(757年)末年,自蜀返归长安,幽居兴庆宫,抑郁而死。葬泰陵(今陕西蒲城东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玄宗在位四十多年,享年七十八岁。改元三次,先天、开元、天宝,庙号为玄宗。

      唐玄宗与《孝经》结缘甚深,这里也一一道来。

      唐玄宗曾经经历了一个多政变的时代,史家指出,自从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推翻武则天起,至于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谋废唐玄宗止,前后不过八年半时间,政变就发生了七次,皇帝就更换了四次,政局极为动荡不安。

      举例如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推翻武则天等,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拥戴李显复位,此就是唐中宗。但是中宗纵容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和武三思勾结,操纵朝廷,搞得混乱不堪,中宗后被皇后韦后毒死。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昏君,还谥号孝和皇帝。

      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八、九年,政局逐渐稳定,生产发展,唐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玄宗反思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及此前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他开始重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与价值,从而重视《孝经》的注释、传扬、教化与治国。唐玄宗与《孝经》有几件大事应当叙说。

      其一,下令质定《孝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玄宗与《孝经》(2)


      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下诏令群儒质定《孝经》。敕令曰:“《孝经》、《尚书》有古文本孔、郑注,其中旨趣,颇多蝽驳,精义妙理,若无所归,作业用心,复何所适?宜令诸儒并访后进达解者,质定奏闻。”此后未多久又下达诏令:“《孝经》者,德教所先,自倾以来,独宗郑氏,孔氏遗旨,今则无闻。”希望诸儒“详其可否奏闻”。(《唐会要》)

      当时《孝经》本子有今文本、古文本;最有影响的注释家是孔安国的古文注、郑玄的今文注。右庶子刘知几主古文,否认郑玄为《孝经》作过注,并立十二验以驳郑。当时的国子祭酒司马贞(即司马坚)主今文,肯定郑玄注,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旧文,妄加“子曰”以及《注》中的问题,而攻击否定古文《孝经》与孔传。这一场学术辩论,实际上是为唐玄宗撰《孝经注》做出了准备。当时刘知几、司马贞两人的意见同时上奏,唐玄宗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的理念,而又比较多地采用司马贞的建议。结果郑《注》“依旧行用,孔《注》传习者稀,并存继绝之典。是未因知几而废郑;亦未因贞而废孔。迨时阅三年,乃有御《注》太学刻石,署名者三十六人,贞不预列。御《注》既行,孔、郑两家遂并废,亦未闻贞更建议废孔也”。(《四库全书总目》)

      其二,亲自为《孝经》作注。

      722年,开元“十年六月二日,上(唐玄宗)注《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唐会要》卷36《修撰》)

      当时唐玄宗已经即位11年了。唐玄宗在作注后,还“特令元行冲撰御所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这是说,唐玄宗自己为《孝经》作《注》以后,又特别命令大臣元行冲作为注释作《疏》。

      元行冲(653~729年),唐河南人,名澹。他是北魏皇室的后裔;进士出身,博学多识,尤善音律、训诂。累迁通事舍人。在唐睿宗的景云年间,任太常少卿。因为系出拓跋氏,而北魏无编年史,于是撰写《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学者赞之。唐玄宗开元初,为右散常侍、东都副留守。后来升为大理寺,转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等职,封常山郡公。继马怀素、褚无量未竟之业,组织学者撰写古今书目《群书四部录》二百卷。从元行冲的这些背景与经历来看,唐玄宗选定他来为自己的《孝经注》作《疏》,是很有道理的。

      其三,再次为《孝经》作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玄宗与《孝经》(3)


      唐玄宗第二次为《孝经》作注,是743年,“至天宝二年五月二十二日,上重注,亦颁于天下”。(《唐会要》卷36《修撰》)此距离上一次又过了22年。重新作注大概有几个原因:(1)从政治上考虑,22年过去了,政治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各地节度使的拥兵自重,可能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因此更需要强调孝与忠,来巩固政局。(2)从本身注释的情况看,随着这一长期的思考,在文字上、理念上也都会有修改的必要。(3)唐玄宗希望其注能成为一个精品流传后世,所以也应当打磨一番。

      其四,营造京兆《石台孝经》。

      天宝四载(745年)九月,大臣李齐古上《石台孝经表》,奏请唐玄宗“特建石台”,“以垂百世”。此举很符合唐玄宗的心意,因此玄宗自己亲自隶书,并以此御制刻石于太学,谓之京兆《石台孝经》;至今还光莹如漆,很好地保存于西安碑林中。四块高大的碑石聚成方形,上有盖,立于多层石台上。四面刻字,前三面为隶书,各十八行,每行五十五字。末一面,前半部分为隶书七行,后半部分上截为楷书写的表文九行、行书写的批答三行,下截为诸臣题名四列。李亨篆额书“大唐开元天宝圣文武皇帝注孝经台”。

      其五,下诏颁示中外。

      在天宝五载(746年),玄宗又下达诏书,说:“《孝经》书疏,虽粗发明,幽赜()无遗,未能该备。今更敷畅,以广缺文。仍令集贤院具写,送付所司,颁示中外。”唐玄宗命令集贤院再次修订《孝经义疏》,并于中外颁示。

      唐玄宗的《孝经注》列于学官,这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阮元在《孝经注疏校勘记序》中这样评价:“《孝经注》之列于学官者,系唐元宗御《注》,唐以前诸儒之说,因藉捃(,拾取)以仅存。而当时元行冲《义疏》,经宋邢删改,亦尚未失其真。学者舍是,固无窥《孝经》之门径也。”因此,这是后人进入《孝经》的入门之作。

      唐明皇的《孝经御注》行世,其他各注也被替代了。有意思的是,不仅在中国造成影响,在日本也受到波及。李学勤曾有说:在中国,八世纪中期《孝经》御注颁行,《孔传》、《郑注》同归衰亡,这件事也影响到日本。日本大宝二年(702年,武后长安二年)颁布的学令原规定学生治经必兼修《孝经》、《论语》,《孝经》用《孔传》、《郑注》。到贞观二年(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诏书,以唐玄宗御注立于学官。但是同时又说:“但去圣久远,学不厌博,若犹敦孔注,有心讲诵,兼听试用,莫令失望。”这是孔《传》继续在日本流传的重要原因。(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这里令人触发的地方很多,如日本一方面紧跟唐朝的潮流,加以变化;一方面又允许滞后,可以不变。这种现象颇有启示的深意,不仅孔《传》、郑《注》因此得以继续传流,而且推而广之。这就是一个传统与新潮的处理智慧问题了。笔者去大阪、奈良、姬路、神户参观的时候,见古迹、文物保存得如此好,而现代建筑又如此繁华,两者并行而不悖,相处而相顾,也许就是这种智慧的深层的渗透。反思我们,颇喜欢“一刀切”、“不留尾巴”,追求“整齐划一”,不知道破坏了多少古建筑,也不知道毁坏了多少文物典籍。我们深刻地反思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7 1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玄宗的《孝经序》(1)


      唐玄宗的《孝经注》的内容,在后文《孝经》的解读中会引用并解释。唐玄宗的这一名《序》,可分为五段,我们不妨逐一讲读一下。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按,这一段大意是,我听说上古时候民风教化是朴质疏略的,虽然因应自然的亲爱父母之心的孝已经萌生,但是取其恭敬礼节的犹尚简少,等到已有了仁义之说,那么亲爱的声誉日益显著了。圣人知道孝道是可以用来教化人民的,所以就严而教敬,就亲而教爱。于此因顺移孝为忠之道昭彰,立身扬名之义也彰显了。孔子说:“我的心志在于《春秋》,德行在于《孝经》。”此可知道孝是道德的根本。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按,此段大意是,《孝经》说:“往昔圣明之王用孝治理天下,尚且不敢遗弃小国之臣,而何况对于那些公、侯、伯、子、男呢?”我曾经多次读思此言,景行先哲;虽没有德教施加于百姓,但希望博爱能作为四海典型。嗟叹啊,夫子逝世而微言渐绝,异端兴起而大义乖离。况且又于秦代被灭绝,后来所得到的皆秦焚书后之微末。《孝经》传播滥觞于汉,醇粹既没,则余下糟粕在流传。所以鲁史《春秋》,此学分为五家之传;《国风》、《雅》、《颂》,此学分为四家之诗。离开圣人越加远,源流也日益多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按,此段大意是,近观《孝经》的旧注,尤其驳杂不堪。至于追随效法前人的,约将近百家。业擅专门的,将近有十家。希望升堂入室的,必定自己另辟门户。想攀上奔逸车驾的,必定驰骋于别的轨辙上。因为这样的穿凿附会,也就使得大道隐于小道之所成中,至言隐于浮伪荣华之内了。且传注以通畅经文为要义,要义必定以得当为主宰。至极得当就是能会归于一,使得精妙之义无二,怎么能不翦除那些繁芜,而撮取那些枢机要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4 00:52 , Processed in 0.1170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