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孝经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1)


      《孝经》今本仅有1799字,然而这两千字还不到的经典,居然流传了两千多年,且至此21世纪依然不衰不朽。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孝经》之经,在于讲述了天经地义的孝道。《孝经》之典,在于阐述了人本的根本之道。孝道的生命永恒,是因为能够扎根在人的性灵的深处;《孝经》的生命恒久,则是因为能够扎根在天经、地义、人行的广袤之中!

      ——作者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闲居,曾子侍候着。孔子说:“先王拥有最重大关键的道德,用来顺化天下;民众之间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事吗?”

      曾子离开坐席,说:“曾参不聪敏,怎么足以知晓这事呢?”

      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就从这里产生的。再坐下吧,我告诉你。身体毛发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毁坏损伤,是孝的开始。处世立身,践行道义,扬名于后世,而使得父母荣显,是孝的终极。孝,开始于事亲,中间在于事君,最终在于立身。《大雅》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炼那德行。’”

      【讲读】

      《孝经》,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孝经》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意义等做出了深广的系统的论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2)


      旧题西汉孔安国《古文孝经序》中云:“《孝经》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经者,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这里带给我们许多古人解读的信息:一是之所以叫《孝经》,“经”就是经常的意思,孝道是自有天地民众以来就已是常具常有的了。二是,孝道虽是经常的,但是不同时代的命运是不相同的,有圣明之君则孝道大行,无圣明之君则孝道灭息。三是,所以有此《孝经》之作,是因为孔子目睹社会的道德沦丧的现实,有感而为之的。

      再看旧传郑玄《孝经序》云:“夫孝者,盖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若无孝,则三才不成,五行僭序。是以在天则曰至德,在地则曰愍德,施之于人则曰孝德。故下文言‘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三德同体而异名,盖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故曰《孝经》。”(见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分局)——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了《孝经》的名称:一是道德贯通于天、地、人三者之间,天之德行就是“至德”,地之德行就是“愍德”,人的德行就是“孝德”。二是,上天常明,大地常利,人的孝道当长行。三是,“孝”之“经”就是不该改易、变易、移易的。这些古人的解读也可以从某些方面给我们提供许多的启示。

      再说,《开宗明义章》是第一章,是对《孝经》进行总的说明,是全书的纲领、总论,所以称为“开宗明义章第一”。

      事有本,本有宗,宗有旨;“开宗”,即是启事之本,发本之宗,阐宗之旨,也就是开启阐发《孝经》的宗旨。“明义”,就是阐明义理。《十三经•孝经注疏》里宋代邢()曰:“《正义》曰: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也。”后世流传的成语“开宗明义”,出典就在《孝经》。

      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今人所谓的一章,篇幅不小,但为什么此仅是一段语录。“章”字,《说文》:“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乐一曲完了叫一章,所以此字的结构是由“音”和“十”会意;“十”是十进制数的最后一个数字,完成一个周期。所以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片段也可以称为章。比如《老子》字数仅五千言,但是却分为81章,也就是这样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3)


      一、历史镜头的重现

      仲尼,是孔子的字。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就是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尊称为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对孔子的思想有精深的理解。

      “居”,《注》:“闲居。”此《注》,即是唐玄宗的御制的《孝经注》。本书后文所说的《注》,均指唐玄宗的御注《孝经》,收录在《十三经•孝经注疏》里。

      “居”,“闲居”,是指安闲居家,即是一种避开众人而居的情况。比如《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闲居,子夏侍。”陆德明《释文》:“退燕避人,曰闲居。”“侍”,《注》:“谓侍坐。”曾子坐在坐席上陪侍、侍候着。

      这里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曾子对话的情景,而主题是关于孝的问题。孔子是用启发式诱导曾子,向他提问先王的“顺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否知道?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

      “先王”,上古贤明君王、先代圣德之主。比如尧舜禹,商代汤王,周代文王、武王等。“至”,最高。“要”,关键。“用”,因,因此。“汝”,宋代的岳珂本作“女”,下文同;“女”、“汝”相通,“你”的意思。

      孔子把孝道升华为先王的至高的德行、关键的道理,指出用此来顺治天下,便会使得民众和睦,君与臣民之间没有怨恨。

      曾子“避席”,郑玄注本作“辟席”,“避”、“辟”相通。曾子很尊敬夫子,谦下地从坐席上站起来,站到一旁,说自己鲁钝不知。《注》:“《礼》:‘师有问,避席起答。’敏,达也。”

      于是孔子向曾参讲述了“孝”的要义,师生之间展开了一场交谈。有意思的是,在谈话中,孔子还没有忘记叫站起来“避席”的曾子再回去坐下来,然后对他再行讲说。孔子说:“复坐,吾语汝。”孔子大教育家的和蔼可亲的风采也跃然纸上了,而弟子如沐春风地聆听孔子教诲也宛如就在眼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4)


      孔子有一种智慧,传道则必得其人。《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向曾子系统地阐说孝道,传孝道于曾子,就是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智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曾子本身就是个大孝子。

      魏源于此有深论,说:“抑又考古今言孝者,推舜为大孝,武王、周公为达孝,曾子为至孝。然曾子得曾以为之父,春风沂水,舞雩咏归,同为圣人之徒,各由狂狷以造于中行,其天伦所遇之境盖过于舜,而几同于达孝之周公。《孝经》‘严父配天’之宜,惟夫子以韦布享王祀,上及先世,足以当之,而曾子亦其邻几者也。《孝经》之传,专授曾子,意深矣哉!”(《孝经集传序》)此也是有见地之论。

      二、孝是德本,教所由生

      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言教从孝而生。”

      孔子首先揭示,孝之所以重要与关键,其中最紧要的两点:一是孝为道德的根本。根本者,就是大树的根蒂,而这棵从人的心灵深处所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它的根子就是孝。

      二是教化是由孝而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由此生成伸展出道德的枝叶、花朵,由此而硕果飘香也好,或由此涩果苦果也罢,一切均从根子上来。唯其根深,才能叶茂而花盛;唯其务本,才能本立而道生。

      古代有所谓伦理道德的“五教”,也称为五常之教,指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如《尚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古人认为,抓住这些教化,那么其余用来教化人的也可以推而知道了;在众多的道德教化中又以“五教”为最要,而“五教”之中又以孝为至要。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这条内容是说,自己的身体以及毛发肌肤等,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有所损伤,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孔子又说过:“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种理念,曾子铭记在心,且一生遵行,甚至在临死之前,还自豪、自慰地让弟子们看看自己手、足,没有损伤的身体,作了又一次示范性的孝道的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5)


      有意思的是,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又传承了老师的榜样,且又传递给自己的弟子。《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就记载这样的事情:

      乐正子春走下堂的时候,扭伤了脚,后来伤好了,但是数月不出门,仍旧有忧愁的脸色。门下的弟子询问:“夫子伤足瘳(,病好),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乐正子春也严格地遵行爱惜身体,保全身躯就是孝;不过乐正子春也显得有些“迂”,有点“愚”,太拘泥于举足移步之琐碎之处了。如果都像乐正子春那样的话,那么人生怎样去作出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来?

      其实孔子的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体是行孝道的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子女如何很好地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身体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体,不受到伤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罚,不要在与他人斗狠之中受到伤害,不要在声色犬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爱生命不知节制,而早逝、夭折,死于非命。三是,保全好身体,还能为国家服务,当时是“事君”,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体,还为了传宗接代。五是,对于保全身体,孔子是很辩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了闻道,可以朝闻夕死;面对着道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些才当是孔子所说的大道理。

      3.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荣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扬名为后。”《疏》:“又言孝行非唯不毁而已,须成立其身,使善名扬于后代,以先荣其父母,此孝行之终也。若行孝道,不至扬名荣亲,则未得为立身也。”

      孔子又提出更高层次上的孝道的内涵,那就是孝不仅是保全身体、不毁坏就行了,这仅是一个开始而已。在此之后,应该是立身行道,只有行道,才能立其身,从而扬名后世,光显父母。这就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后代要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极目标了。反过来说,如果子女辱没先祖先宗,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6)


      4.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观,故曰终于立身。”

      孔子又接着完整地揭示了孝的逻辑进程有三阶段:始——中——终。

      (1)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事”,是奉事、侍奉、服务的意思。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2) 孝之中。“中于事君”,这是由家里的“事亲”,走向社会的“事君”,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把孝道推广开来了。在此过程中间,孝行又转化为侍奉国君的“忠”,这是“移孝为忠”。“中”,解释为中间:一是指行孝道之中间,相对于开始之“始”、结束的“终”而言;一是解释“中”为年龄的青壮年出仕之时。

      关于孝与忠,曾子说过:“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篇》)又如《荀子•致士》中提出,招纳贤士办法中有一条就是要对方:“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莫不明通。”有这“六忠”,则莫不畅通无阻。宋代岳飞就曾说:“臣窃谓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乞解军务札子》)为了忠君,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3) 孝之终。“立身行道”,终极目标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也是由开始、经中间,最后达到圆成的结果;最终能做到孝与忠,便能立身扬名了。

      当然这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行孝道的完美人生。这种目标很高,一般人也许达不到;但是这种理念却深入人心,一般人都很向往。

      郑玄曾认为,“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忠;七十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者”。(《疏》引郑注)所谓“致仕”,就是年老退休。其实,我们一想就知道,大多数人不能走全、走完这样的人生路途,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做官,也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长寿。这种解读似乎太机械了,因此遭到他人的反驳。其实,那些在家里行孝道奉事父母,出外劳作,服务社会,忠于国家的人,也都有立身扬名于世上的。自古至今那么多流传的孝子故事与事迹,就有许多“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因此能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则孝与忠两全。

      三、引《诗》明意

      孔子喜好引《诗》来说话、修辞、表意、明理,这成为一种审美的言谈方式,也成为他的修养与风范的重要元素。孔子那时代叫《诗》,后来到了汉代《诗》上升为一部重要的经典,才称为《诗经》,所以这里的《诗》,就是《诗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明义章第一(7)


      《论语•季氏篇》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天孔子独自站立在那里,他的儿子孔鲤恭敬地小步快走从庭院经过,这就是所谓的“趋庭”。孔子就问他:“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此可见孔子是怎样看重《诗经》的,甚至说不学《诗》,就不会好好讲话。就在短短的《孝经》中,孔子就有10次引用了《诗》。

      此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此诗大约是西周初期的作品,歌颂周文王接受天命创立了周朝,并用“天命不易”告诫嗣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注》:“《诗》大雅也,无念,念也。聿,述也。厥,其也。义取恒念先祖,述修其德。”

      “无念”,就是“勿忘”,不要忘记的意思。这里的“念”解释为“忘”,这就像“乱”解释为“治”一样,这又称为“反训”。《尔雅•释训》:“勿念,勿忘也。”又如《左传•文公二年》引此为“毋念尔祖,聿修厥德”,杜预注:“毋念,念也。”“尔”,你、你们。“聿”(),句首助词,无义;或如唐玄宗解释为“述”,遵循、依照的意思。“厥”,代词,那、其。这是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炼那德行。——这里贴切地用《诗》句教诲曾参,要勿忘祖先,勤于进德修孝。

      四、《开宗明义章》现代启示谈片

      在《孝经》里,我们可以汲取孔子的智慧,为现代社会、家庭的道德教化提供经典的借鉴。

      孔子揭示了“孝道”是道德教化的根本问题,“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历史的经验是“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但是,在现代的道德教化中,孝道曾经被猛烈地批判过、扫荡过。虽然时过境迁,但那种文化的伤痛、道德的沦丧也不会被历史遗忘,遗憾的是传统的“孝道”确实是越来越淡出了。

      今天,当我们重新醒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智慧时,也不妨再理智地审视《孝经》的经典,明智地传扬传统的孝道。其实“孝道”,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动脉与静脉,又是密密麻麻的微血脉毛血管,广为流布,周遍滋润着。现代社会提倡孝道,小则可以和谐一个家庭,中则由家庭而延伸至和谐一个小区,大则再衍变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孝道”在现代,乃至将来可能依然不失为“至德要道”。

      孔子也让今人看到他说教的风采:诲人不倦,溢于深情;层层说理,步步开导;传承历史,妙于修辞。现代人之所以讨厌那些道德的说教,因为往往是干巴巴的,缺乏道理的精警、言词的要妙。孔子也在那里说教,但就是不一样。如果说教能够学到并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现代人谁不愿意来聆听这样的说教?如果我们将《孝经》一路读下去,那么也许会对上面所说的孔子智慧有更深更真切的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子章第二(1)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爱戴父母的人不敢对他人憎恶,敬重父母的人不敢对他人侮慢。爱戴与敬重竭尽于奉事父母,而把道德教育施加于百姓,树立典型于四海之内。这大概就是天子的行孝。《甫刑》说:‘天子能行善尽孝,那么民众也都有赖于他的行善了。’”

      【讲读】

      从《天子章》开始,孔子论说不同层次的人的孝道,即自天子而下,至于诸侯、卿大夫、士,乃至庶人的行孝奉亲之事,一共讲了五章,所以又被称为“五孝”。古代天子最尊,因此首先是论说天子的孝。

      一、天子要以身作则

      1.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注》:“博爱也。”“爱”,爱戴、关爱。“亲”,指父母,下文同。“恶”,憎恨、厌恶。

      孔子说,天子自身关爱父母,对于他人不敢憎恨厌恶。——天子要有博爱之心,且要有博爱之行。天子还要广施教化,使得天下的人都关爱自己的父母,都不敢憎恶他人。这就要先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否则谈不上博爱。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本章的“子曰”,一直由本章通贯至下面的第六章,即由第二章至于第六章均是“子曰”的内容。如皇侃曰:“上陈天子极尊,下列庶人极卑,尊卑既异,恐嫌为孝之理有别,故以一‘子曰’通冠五章,明尊卑贵贱有殊,而奉亲之道无二。”在古文《孝经》中可以看到,第二至第六章的每一章都在开头有“子曰”两字,今文《孝经》则没有。

      2.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广敬也。”“敬”,尊敬、敬重、恭敬。“慢”,侮慢、怠慢。

      这是说,天子自身敬重父母,那么这也就是天子在施教化,使得天下的人都不敢侮慢于他人了。孔子指出,天子要从自身做起,行爱敬父母,那么自己就不敢侮慢他人了,同时也教化其他人对父母的爱敬,并且也不敢侮慢其他人了。

      此有两点可明:由天子生发的“爱亲”、“敬亲”,延伸为天子的“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这是对他人的博爱与广敬,由此也就有了对百姓的普遍的爱与敬了。此其一。由天子这一表率,再转换为他人之间、民众之间的博爱与广敬,社会出现了彼此之间的爱与敬。此其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9: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子章第二(2)


      二、施教化,作表率

      1.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注》:“刑,法也。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

      “事”,奉事、服务、侍候。“加”,施加。“刑”,效法;或说通“型”,表率、典型、榜样的意思。这是说,天子竭尽了爱与敬来奉事父母,而将道德教化施加到百姓。天子成为四海之内效法的榜样、表率。

      2. 盖天子之孝也。

      “盖”,此指大概、约略。此句意思是,这就是略言的天子孝道。《注》:“盖,犹略也。孝道广大,此略言之。”以下三章均有此“盖”字,用法含义同此处。

      三、 引《尚书》深化意蕴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义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赖其善。”

      《甫刑》,又名《吕刑》,为《尚书》的篇目,今《尚书》有《吕刑》篇,而无《甫刑》篇。《疏》:“案,《礼记•缁衣篇》孔子两引《甫刑》辞与《吕刑》无别,则孔子之代以《甫刑》名篇,明矣。”《吕刑》是周穆王的大告天下的诰词,强调了要依据刑律定罪,要采用中刑,而不要滥施刑罚。这在周穆王之世,起到了由乱变治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刑罚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为诰词是采纳了为相的吕侯的意见,史官便称为《吕刑》,吕侯又做过甫侯,所以又称为《甫刑》。又“一人”,指天子。“庆”,善、吉。“兆”,十亿曰兆,泛指民众们。“赖”,依赖、依靠。

      此句是说,天子一人行善尽孝,那么民众们也都获利,而得到天下的太平吉祥了。孔子运用到《孝经》里来,帮助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天子章》现代启示谈片

      孔子将孝道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模式化的建构,并将其内部分析为五层,即是“五孝”,而其中最高层次的便是天子之孝。孔子首先从论说天子的行孝:一是天子应该行孝道,并由这种孝道推广出去,教化开来,形成一种博爱与广敬。二是由自己的博爱与广敬,教化感化他人,而变化为普遍的社会的博爱与广敬。三是着重揭示高势位的行孝对下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人们早已经没有了那一套陈腐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分别了。但是孔子的智慧依然能启示我们,社会上层的道德倡导与修养对下面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一个单位也还是这样。因此道德倡导与修养,不仅有一个从我做起的问题,还有一个从高层做起、从上层做起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侯章第三(1)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诸侯)在上位,而不骄傲,虽居高而没有危险。节制费用,谨遵礼仪法度,那么虽盈满而没溢出。居高而没危险,是能长守住高贵的方法。虽盈满而没溢出,是长守住富裕的方法。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守持着国家社稷,而使得民众和谐。这大概就是诸侯的行孝。”《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讲读】

      诸侯,是列国的国君,其仅次于天子之贵。因此接着上一章《天子章》,讲述“五孝”中第二层次的诸侯孝道。

      一、“二不”: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1.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制节”,指费用节约省俭。“谨度”谨慎地遵行礼与法。

      诸侯位高,然而高则易倾倒,这是危险。诸侯就像容器那样全盛满了,但是满则易溢,这也是一种危险。如何才能“不危”?如何才能“不溢”?这办法就是“在上不骄”,“制节谨度”。

      《注》:“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而能不骄,则免危也。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慎行礼法,谓之谨度。无礼为骄,奢泰为溢。”

      孔子针对诸侯的特殊情况,指出他们的孝道:一是,诸侯虽贵在众人之上,而要做到不骄傲,那么就虽居高位而没有危险。二是,控制并节约费用,谨慎礼仪法度,那么就虽盈满而不溢出。

      2.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孔子又进一步分析,居高位而没有危险,那是用来长久地守住高贵的方法。盈满而不溢出,那是用来长久地守住富有的方法。

      3.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4 00:32 , Processed in 0.1182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