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孝经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侯章第三(2)


      孔子又揭示,诸侯要让富与贵不离开自身,这样才能保守着自己的诸侯国,才能协和自己的民众。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

      《注》:“列国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言福贵常在其身,则长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这个文化背景是,每个诸侯国也皆有社稷。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社稷也用为国家的代称。诸侯自己能够长期守住富与贵,那么也就能长久地作为社稷的主人,而民众也获得和平;反之守不住福贵的话,那只能作一个短命的社稷之主。

      然而,作为诸侯这一级别的人行孝道,他当然有其共同的地方便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兄弟之间友爱,但是还有自己的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守住自己的富贵,从而长为国家社稷之主,能常祭祀社稷,造福于一国之民众,让他们过上祥和的生活。

      二、引《诗经》警示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注》:“战战,恐惧。兢兢,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郑玄注:“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此可以看到,唐玄宗的注释中也吸取融汇了郑玄等人的成果。

      “战战兢兢”,是因心怀戒惧而非常谨慎的样子。“战战”,是恐惧的样子。“兢兢”,是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好像面临、来到了深渊一样,小心翼翼谨防坠入。“如履薄冰”,好像走在薄冰上那样,小心翼翼谨防陷入。这些都比喻做事十分谨慎小心。

      此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小()》。这是一首斥责统治者不能采纳善谋、政策邪僻的诗;或说刺周幽王,或说刺周厉王。朱熹《诗集传》:“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孔子也用此诗句来规劝诸侯们。后世也爱用此名句来教诲鞭策,朱熹《答吴尉》:“大抵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谨慎,昼夜孜孜,如临深谷,便自无他患害。”《云笈七签》卷九八:“如潜有所得,专如临深谷,战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侯章第三(3)


      三、《诸侯章》现代启示谈片

      这一章的现代启示是,身居高位者,仍然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有益的忠告和戒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一些人看来,不就是让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活泼泼的现代人处于左也不是,右也不行之中,再回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吗?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把经典误读了、死读了。此警句的深刻,是在于当一个人自动地自觉地遵行戒律,处处警惕,步步小心,那么反而会获得一种更高的、更长久的自由和潇洒。这是一种智慧的、必不可少的、心灵的自我管理与行为的自我管理,使得人心不荒芜、贪欲不疯长、禁条不触犯、行为循法度。

      每年大量的媒体报道,让人们看到现代的高官、大企业家等等,不知道已有多少人,因屡屡漠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训言,其结果也屡屡跌入深渊、陷于冰窟之中。

      有些高官、大企业家等等,在家庭里也不失为是孝子,但是最终却因为腐败等种种罪行,或纷纷落马,或锒铛入狱,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如果按照孔子的理念来看,那已经不能算是孝了。因为在那个档次上的人,与一般平头百姓的孝已经有些不同了,除了共性孝亲悌友外,还有特殊的内涵。如果取其核心理念,把孔子的理念转换到今天来说,那也许就是保住自己的名声,并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来,这才是这一个档次上的孝的内涵。

      “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则能够“高而不危”、“满而不溢”。现代人若能细细掂量一下,慢慢咀嚼一番,或许会从无味到有味,从少滋味到有滋有味,进而再到美滋美味。这时候更会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经典的智慧,什么叫孔子的智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卿大夫章第四(1)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卿大夫)不是先王法定的服饰,不敢服用。不是先王法定的言语,不敢言说。不是先王的德行,不敢施行。因此不合法定的话就不言说,不合道德的事就不施行;如此就开口不用选择言语了,自身不用选择行为了;即使言语播满天下也没有口错的过失,行为遍满天下也不会招来怨恨厌恶。这三者具备了,然后才能守护住自己的宗庙。这大概就是卿大夫的行孝。《诗经》说:‘早晚都不懈怠,以此奉事君主。’”

      【讲读】

      卿大夫之尊贵次于诸侯,因此《卿大夫章》紧接上章而展开。

      一、卿大夫应当彰显孝道

      关于卿大夫,先说《说文》:“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卿”为什么解释为“章”?“章”,是“章善明理”的意思;卿大夫,其职责就是要将道理彰显,因此在孝道方面,自然也有重大的责任。

      古代有“公卿”、“三公六卿”、“三公九卿”之说:

      1. “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论道经邦,燮(,调和、和谐)理阴阳”。讲明治道,管理国家,调和阴阳。又有“三孤”,即是少师、少傅、少保,是协助三公来弘扬教化。他们都是直接辅助天子的。

      2. “六卿”。《尚书•周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治理、统治民众),阜(大)成兆民。”这是说,六卿分管职事,各自率领他们的属下,以倡导九州岛治民,大力安定兆民。

      (1) 天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治理,统帅百官,四海内加以协调。

      (2) 地官司徒,“掌邦教,敷(布施)五典,扰(安定)兆民”。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教育,传布五典的教化,安顺兆民。“五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种常法,又称为“五常”、“五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卿大夫章第四(2)


      (3) 春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典礼,管理神和人沟通、调和上下卑尊的关系。

      (4) 夏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治理)邦国”。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政,统率六军,治理邦国。

      (5) 秋官司寇,“掌邦禁,诘(治理)奸慝(,邪恶不正),刑暴乱”。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法禁,治理邪恶,刑禁暴乱。

      (6) 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土地,安置士农工商这四民,按照时节获取地利。

      关于“九卿”之说,《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郑玄注:“六卿三孤为九卿。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历代多设九卿,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关于大夫之说,周代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就是介于中间一等的官员。不过大夫中的上大夫,就是卿,爵位与公爵、侯爵相同;中大夫,其爵位相当于子爵与男爵;下大夫,虽有禄,但无爵位。大夫也泛指一般官吏。“大夫”,其寓意就是“大扶”的意思,“扶进人者也”。“卿”与“大夫”有差异,但是连言“卿大夫”,又因为他们是同行,比较接近。值得一说的是,一直到宋代“大()夫”又成了称呼医官的别设的官阶,如有大夫、郎、医效、祗侯等,后来称医生为大夫了。

      二、卿大夫孝道的内涵

      1.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注》:“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下也。”

      “法服”,礼法规定的服饰。先王曾制定“五服”,《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此见古代服饰各有等差。服饰,是一个人的外表、仪表,也是文化的符号,比如身份的标志等。因此,遵照礼法规定的服饰,就是遵守礼法,既不敢僭上,也不敢下。

      此句是说,卿大夫对于不是先王礼法规定的服饰,不敢穿用。这也是他们的孝道内涵之一。

      2.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注》:“法言,谓礼法之言。德行,谓道德之行。若言非法,行非德,则亏孝道,故不敢也。”

      “法言”,符合礼法之言。这是说,不符合先王礼法的话,不敢言说。不符合先王的道德行为,就不敢行动。这也是他们的孝道内涵之一。以上说了“三不敢”:“不敢服”、“不敢道”、“不敢行”,这是从反面来说的;下面转入正面来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卿大夫章第四(3)


      3.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注》:“言必守法,行必遵道。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以择也。礼法之言,焉有口过,道德之行,自无怨恶。”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不合礼法的就不言说,不合道德的不行动;既然言必守法、行必遵道,那么口中言说就不用再选择言语,自身行动就不用再选择做法。言论播满天下,也不会有说话的过错;行为影响天下,也不会有怨恨和厌恶。

      关于此句中的两个“择”字,或解释为()的假借字,就是厌恶、嫌弃的意思。阮福《孝经义疏补》:“‘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二‘择’字当读为厌之‘’。厌,即《诗》所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也”。此可备一说。

      孔子这一段话说理巧妙,意蕴深邃,可以好好琢磨一番。此说由“三不敢”转化为“二非二不”,即是“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这是先从规定的法度、法则来主动地限制自己的言与行,这时的言与行处于一种不自由乃至很不自由的状态中。然而正因为一切都循规蹈矩,合法遵法,惟其有此一层,所以又能动地转化为一种自由的言与行的状态,那就是“二无”,即是“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此为第二层。然后又由此而臻于更大的自由状态、更佳的效果状态,那是更高级的自由与效果的“二无”态,即“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此为第三层。

      4.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注》:“三者,服、言、行也。《礼》‘卿大夫子立三庙以奉先祖’,言能备此三者,则能长守宗庙之祀。”

      这是说,以上三者具备了,然后就能守护住他的宗庙,这大概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由上文可以看到,孔子由表及内,由内及深地揭示出卿大夫的孝道要点。首先是外表上,即是衣着上,要合法度;其次是由内心发出的言语,要合法度;再次,是行为的深层的道德理念,要合德行。这三者之所以是卿大夫的孝道的主要内涵,是因为只有这样既能彰显应尽的职责与道义,又不会给自己招来罪过,带来祸殃,才能保全自己,又能不辱没先祖,“然后能守其宗庙”。这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孝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0: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卿大夫章第四(4)


      三、引《诗经》深化旨意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夙”,早、朝。“匪”,不、非。“懈”,懈怠。“一人”,天子。《注》:“夙,早也。懈,惰也。义取为卿大夫,能早夜不惰,敬事其君也。”

      此诗出自《诗经•大雅•民》,主题是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齐国去筑城,尹吉父赠诗送别,一是赞美仲山甫才高德美,二是赞美宣王能任贤使能。仲山甫,是周宣王的大臣,是鲁献公的次子,分封在樊(今河南济源县)。尹吉父,周宣王的大臣。

      《诗》说到:“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天子命令整肃,仲山甫去执行。邦国的善恶,仲山甫都能明白。既能明哲,又能保身。早晚不懈怠,侍奉君王。“明哲保身”成语就出自此诗。我们会发现,孔子引此诗句来说明卿大夫的孝道非常吻合,一是身份符合,二是内容也符合,但是又创新地生发为对卿大夫行孝道的阐述。这又是孔子巧妙地移花接木之引《诗》艺术。

      四、《卿大夫章》现代启示谈片

      古代的历史、现当代的历史,无情地一次次重演这样的事实:常是位处高官、身居高层的人物,初则红极一时,而终则下场不妙,甚至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用《孝经》的观念来看,他们都是愧对父母的不孝之子,因为都辱没了父母与先祖。

      我们有很多的现代道理来反腐败、来教育那些高层、中层官员,如果我们也能用《孝经》的这一理念来教育那些“卿大夫”级别的人物,也许很能刺激他们的灵魂深处,因为这是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处。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化,让他们也能从这一根本上去反思、去警惕、去浇灌、去滋养,去拨乱反正。

      读读经典,比如《孝经》,或许能挽救许多人的灵魂的堕落,因为逼迫他面对父母、自己的祖先来思考、反省自己的心灵的深处,回答千古的考题: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父母吗?我是一个孝子吗?我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9: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士章第五(1)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士)把奉事父亲的爱取来奉事母亲,而爱父与爱母就相同;把奉事父亲的敬重取来奉事君主,而敬重父亲与敬重君主相同。所以母亲取得了儿子的爱,而君主取得了他的敬重,兼有爱和敬重两者的是父亲。所以用孝奉事君主,就会忠诚;用敬重奉事长辈,就会顺从。忠诚与顺从都不失去,而用来奉事他的君上,然后能够保住士的俸禄爵位,而守住他的祭祀。这大概就是士的行孝。《诗经》说:‘早起晚睡多勤勉,不要辱没生你养你的父母。’”

      【讲读】

      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故此章紧接《卿大夫章》,讲述《士章》。

      一、士之事亲之孝

      关于士,《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孔子说的意思是,能够从“十”推演归纳为“一”,也就是从众多的事务中能归结出一个简要的道理来的人就是士。当然这里孔子的话,也不一定真是孔子说的,而是出于汉人的纬书,乃是假托之言。

      先秦的“士”,如果从卿、大夫、士这一官制的角度来看,那么士主要就是指那些具体操办事情的第三层次的官员。我们再来看一个材料,可以具体地体会一下卿、大夫、士之间的区分。《周礼•天官冢宰》:“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9: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士章第五(2)


      这里官位最高的是大(太)宰之官,相当于后代的宰相,爵位属于卿,也是上大夫,只有一人。他下面所属的官员和办事人员:(1) 小宰层面官员,为中大夫级别,有2人。(2) 宰夫层面官员:有下大夫4人,上士8人,中士16人,旅(众多的意思)下士32人。(3) 其他还有府(保管文书、器物)、史(主管文书)、胥(服徭役者)、徒(服徭役者)等。

      我们清晰地看到层次: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旅下士,等等。士就是次于下大夫之下,又分为上、中、下士三档。

      “士”这一层面的人也有其特殊性,他们是这一官僚系统中的下层,数量不少,分布的面很广,应该怎样来行孝呢?孔子为此也专门有一段论说,提出士这一层次的人怎样行孝。

      二、孝道:由爱敬到忠顺

      1.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资,取也。言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

      “资”,取得的意思。“事”,奉事、侍候。这句意思是,士要将对父亲对母亲的爱戴等同起来,即是将奉事父亲的那种爱取来奉事母亲,而爱戴父亲与爱戴母亲就相同。士还要将奉事父亲的那种敬重取来奉事君主,而敬重父亲与敬重君主相同。

      现代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对母亲只是爱戴,而不提敬重呢?为什么对父亲又爱又敬呢?因为在当时的家里,父亲是最尊贵者,所谓“家无二尊”(《礼记•丧服四制》),所以对母亲只是“爱”,而不提“敬”;然而对父亲是又爱又敬了。

      2.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言事父,兼爱与敬也。”这是说,所以母亲取得儿子的爱戴,而君主取得他的敬重,兼有爱戴和敬重这两者的是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士章第五(3)


      3.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注》:“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

      孔子说,因此以孝奉事君主,那么就会忠诚;以敬重奉事长辈,那么就会顺从。

      4.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注》:“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位,求守祭祀。”“禄位”,俸禄、爵位。

      孔子说,忠诚与顺从不失去,用来奉事他的上级,这以后能保住他的利禄地位,而求守住他的祭祀。这大概就是士的行孝道。

      士行孝道的主要内容:一是,对母亲要爱,对父亲要又爱又敬。二是,把家中的孝移用为对长辈的顺从;把家中的孝移用为对君主的尽忠。三是,能够“保其禄位”、“守其祭祀”。

      三、引《诗经》深化旨意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此诗出于《诗经•小雅•小宛》,主题是时世混乱,怀念先人,并告诫兄弟,要小心免祸消灾。《毛传》:“忝,辱也。”《诗集传》:“各求无辱于父母而已。”此诗句是说,早起晚睡多勤勉,不要辱没生养你的父母。此诗引用在士上,也颇贴切。

      四、《士章》现代启示的谈片

      “士”,作为官员中的下层,孔子对他们指出的孝道,是由对父母的“爱敬”,转化为“忠顺”,即是对君主的“忠”,对长辈的“顺”。今天已经没有“士”、“君”这一套概念了,但是基层干部还是依然存在。如果这些广泛渗透在民众中的基层干部,在家都能做到对父母行孝道,出外都能尊重长辈与敬重上级,对人民的事业都能竭尽忠诚,那么他们一定会得到民众的欢迎与拥护,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因为他们的行为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09: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庶人章第六(1)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百姓)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分辨土地的情况而获得利益,谨慎立身,节约用度,以此来奉养父母,这就是百姓的行孝。所以从天子至于百姓,如果行孝不能够自始至终,却要想不遭遇祸患,那是从未有过的。”

      【讲读】

      此章最后讲“五孝”中的普通百姓的孝道,因此称为《庶人章》。

      一、 庶民孝道的四方面

      1. 用天之道。

      《注》:“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

      “用”,运用、遵行的意思。“天之道”,天道,指自然运行的规律。这是说,百姓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

      孔子是抓住庶民的特点来论说孝道的,当时的庶民一般是农耕者,因此孝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顺因天之道,干好自己本分的耕种收获等。

      2. 分地之利。

      《注》:“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

      庶民要耕种好,就得分辨土地的情况,然后可以按照土质情况以及高下环境,该怎样使用的,该种植什么的,就按照不同的特点来使用,这才能分享土地的利益。

      比如《周礼•大司徒》有分辨“五土”之说:一是山林、二是川泽,三是丘陵,四是坟衍,五是原隰(,低湿的地方)。庶民要分辨之,适宜种植什么,就播种之。

      3.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4 01:07 , Processed in 0.1190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