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随南姚谱 谱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序》


    (族谱原文第七篇)


    序/近仁//予幼时从伯父秉衡公肄业乡校,常见秉衡公于课徒之暇,呻吟如有所作,或高声颂及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之句。予尔时虽知其有所作,究不知其何所为也!迨秉衡公賓天弥留时,犹喃喃谓予曰:汝等读书一场,除报国而外,其余之唯一目的,则以完成族谱为急务!遂将平日所撰之稿及先秉钧公等所撰之稿,逐一交予;予本拟从速举行以继先人之志,奈卢沟事变,神州陆沉。予因在家,不能从事戎行;继膺任保、甲,日应潮流,无暇内顾。迨中日战争结束后,予遂慨然担负:又沐族侄佑民、玉衡等极力勷助,故得潦草完成,先灵聊慰!但文献不足,杞宋难征;年湮代远者,支派之纷歧,诚恐未为确定!尚冀人文蔚起,后辈多高阳、高辛之族,补过拾遗,修饬尽行人子羽之雅,此予之至愿也!是为序/时/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孟春月穀旦


          此文由章远老先生繁化简并断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序》


    (族谱译文第七篇)


      近仁公(瑞霖)


           小时候我一直跟随着伯父秉衡公在乡校里读书学习,经常听见秉衡公在授课后的闲暇之余,吟诵一些好像是他自己所创作的文章,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 这样的句子。我当时虽然知道秉衡公写了很多文章,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伯父为何一直要写这样的文章呀?!
          直到秉衡公宾天弥留之际,才断断续续地对我说:“你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除报效国家而外,还有一个唯一的目的,就是完成族谱为当务之急”。并将平日所撰写的文稿以及先前秉钧公等所撰写的族谱文稿逐一地交给了我。
          本来我拟订了计划尽快实施将族谱编纂完成,以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的夙愿。
          无可奈何的是,囯内囯际风云突变,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中日爆发战争,神州大部沦陷......
          我因为在家,不能入伍从戎保家卫国,继而担任起了保长,甲长之职。每日公事繁琐,如潮水般涌来,没有时间来顾及宗族事务。
          直到中日战争结束。我立马毅然决然地担负起编纂族谱的重任。同时又得到族侄佑民,玉衡等宗亲的极力相助,这才得以潦草完成。终于可以告慰先人在天之灵,完成了他们的夙愿!
          但是由于文献资料不足,杞宋无征。很多资料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证明,有些年代太久远的先祖,还有派别分支,恐有谬误分歧,真的很担心有些定论不完全是正确的。
          还寄期望于人文蔚起的后世子孙,多出一些像高阳高辛这样的旷世奇才,来订正族谱上不和乎情理的失误,补齐被遗漏了的资料信息,尽行人子羽之雅意。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啊!   是为序!


        一九四七年正月  吉日


        族谱翻译组(初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续修家乘序》  


    (族谱原文第六篇)


            从来有始贵有终,有作贵有述;盖有始而无终、则事不济也,有作而无述、则美弗传也。若我族谱稿,始抄于凤林公,继抄于秉钧公,一则略有其稿,一则有稿而未成。二公孤谊苦心,作之于前,莫不赖后人之继述也!况今逾廿余年之久,迭遭匪乱,人多流离,而谱稿又遗失数本,难以清出,其所幸存者、惟有二部,二部之中、又多缺漏而不全。倘犹是因循苟且,无意续修,则微特无以继二公之志,不且无以对祖宗乎?窃思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也者子孙千亿之所出也!人不修谱、是不能尊祖,不能尊祖、则不能敬宗,不能敬宗、则不能收族。予年既迈尚昧不知此,则生平读圣贤书其谓之何?但恨眇眇庸才,难效伏枥之骥:区区浅见,差同坐井之蛙。所以再三思之,难免悚惶不禁耳!然而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以继二公之志,于以联族人之心,于以慰祖宗之灵,于以示子孙之训:且条分缕晰,分派分支;序昭穆、别远近、辨尊卑;俾百世而下、知疏必自亲始,远必自近来;如浩浩之水,其流也万派,其源必有所自也;森森之木,其发也万枝,其本必有所出也。后人明乎此,势必笃亲亲之义,势必明长长之文:又焉至同室操戈,致启阋墙之衅耶?夫如是、则我族孝友之风、如是乎可期,我族发达之基、亦如是乎可望!/时/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季夏月榖旦//十六世裔孙秉衡谨撰


         此文由章远老先生繁化简并断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续修家乘序》


    (族谱译文第六篇)


          从来想成功地做好一件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想完成一部著作有素材有构思还不够,更应该有感人至深的情节去叙述。试想有了好的开端,却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最终只能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一篇文章有了好的题材和构思,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来叙述,也是很难被传颂的。
          如同我族的族谱文稿,开始由凤林老先生主持编纂,而后由秉钧老先生继承编纂,一则保留了部分文稿,一则有原稿却没有完成。
          二位先生为了编写族谱而苦心孤诣,虽然说没有完成夙愿,但是真诚地希望后世之人来继承,担负起编纂族谱的重任,以完成这个共同的心愿。只是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又逢乱世,多次遭遇匪患,很多宗亲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族谱原稿也遗失数本,难以找全,只剩下两部,两部之中又缺页很多也不全面。
          尽管只是两部残稿,还是依稀可见这些文稿凝聚了二公的心血。 倘若我等因循苟且,不能尽心竭力地续编族谱,这样不仅辜负了二公的遗志,而且百年之后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
          我自认为万物来自于无垠的苍穹,依赖阳光雨露的恩泽滋润才得以茁壮成长,而我们人类则来源于祖宗的庇佑才得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子孙千亿实际上是来自于一个祖先。为人子孙不修谱是对祖先之不尊,不能尊祖则不能敬宗,不能敬宗则不能团结族人而将姚氏家族发扬光大!我等已经是年迈之人,如果尚且愚昧到还不能明白这些道理,那么生平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岂不是白读了? 请问有什么用?......   
           但恨自己渺渺庸才难效伏枥之骥,区区浅见如同井底之蛙。所以再三思虑仍然难免面红耳热,惊悚惶恐……   然而仍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于以继承二公之志,于以团结族人之心,于以慰藉祖宗之灵,于以昭示祖训与子孙。  分派分支,昭穆顺序,远近亲疏,字辈排行,每一处都条分缕晰,一目了然。
           望我姚氏家族的后世子孙,一定要明白,宗亲虽远却是一脉相承,同根而生。有如浩瀚江水汩汩长流,万条支流必然来自同一处源头。如茁壮成长的大树葱葱郁郁,万枝竞秀,却来自同一根系,同一方土壤。
           后世子孙若明白这个道理,一定会珍惜血浓于水的亲情厚谊。必然会明白每一篇文章教育我们尊老爱幼的良苦用心。又怎么会有兄弟不和,甚至同室操戈,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隔阂和纠纷呢?
           人人都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优良家教必然会蔚然成风!以此为基础,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一定可以值得期待并且大有希望!

       一九三八年六月  吉日
       
    十六世孙  秉衡(迎南)谨撰

    族谱翻译组(初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重修家乘序》


    (族谱原文第五篇)


            窃维一国之政记诸史,一家之事记诸谱。其立表同,其列传同,其编年纪月同,其属辞比事亦无不同。然史非改玉易步不修,而家乘万不可数十年不修。昔龙门子曰,三十年不修谱,子孙比之不孝。迟之又久,恐一时老成凋谢,文献不足,后起者愈难为力,况人丁之散处异地,天各一方,不有谱以纪其亲疏远近,未有不如苏子云,族人而途人也。夫族人而至等如途人,则喜不庆、忧不吊、吉凶不相问劳,幸而一堂聚处,不维尊卑莫辨,而面貌亦不相识。不幸而天各一方,恐他年萍水相逢,有不仅如苏子所云、族人而途人,将族人而异国人矣。此谱之不可不修也,修之不可不汲汲也!然兹事体大,要非群策群力不为功。仍希吾族等一德一心,不辞劳苦,毋观望、毋退缩、则轻而易举焉。于是商议族众,各负仔肩,祖茔之某山、某向,某人担负丁口之生年死月,归某人担负挨户、沿山一一稽考,疑者缺之,实者纪之,无遗漏之处,无附会之词。统系昭然,宗派秩然,昭穆丽然,尊卑肃然;俾后之子若孙览是编者、仁人孝子之心油然而生。世代虽遥,而一脉之源昭然若揭。山川虽隔,而两地之谊蔼然可亲。循流以溯源,由本以及末,某山、某邱,吾先祖之坟茔也,某县、某村,吾先人之后裔也。可知一身化而为千万人之身,而千万之身、之血脉所流传,则思吾之身即祖考之身,凡所以爱其身以及其祖考者,宜用其孝矣!则思子孙之身凡所以爱其身以及其子孙者,宜用其慈矣。用其孝、则尊尊之道立,用其慈、则亲亲之谊明。而尚虑夫族人而途人、而异国人耶!是为之序。

    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季夏月  穀旦

    十五世裔孙   景崇(凤阶)谨撰

        此文由章远老先生繁化简并断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重修家乘序》


    (族谱译文第五篇)


          我自认为一个囯家的政事都记录在史书上,一个家族的事情都记录在族谱中。一样列表,一样编写人物传记,一样编年纪月,同样按顺序记载史料档案,没什么不同的。
          有区别的是,史书上所记载的,是国家发生了重大的事件才修,然而家谱却万万不可时隔几十年不修谱。昔日龙门子说:三十年不修谱,子孙就会攀比着不讲孝道。间隔时间太久,恐怕族中有老人年迈去世,又不曾留下文献资料,那么后世子孙要查询您的生平资料,就难以为力了。
          况且族人散居异地,天各一方,没有族谱记载,怎么弄得清楚亲疏远近?!如果连亲疏远近都不知道岂不如同北宋文学家苏询所说:族人相见形同路人一样,我们本来是一个家族的人,何至于形同路人?有喜事不来庆贺,有忧事不去吊唁,有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也不相互问候一下。偶尔有机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长辈晚辈亦难分清,而容貌也不认得了。
               更为尴尬难堪的是,为了生计你我天各一方,说不定有朝一日我们会萍水相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不仅仅是苏子所说的形同路人了,极有可能误认为本族的宗亲是外国人呢!
          此谱之所以说不可不修啊!此次修谱不可以不积极啊!然而,修编族谱是一项很浩大的工程,非群策群力不可,不要怕浪费了精力。希望我族的宗亲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不辞劳苦,不要观望,不要退缩,“人心齐,泰山移”!就会轻而易举地完成这项工程。
         于是商议族上众宗亲各自担负起责任,祖茔葬之某山、某向,族人生卒年月,都具体到某个人负责统计整理。挨门挨户一一登记,沿山沿丘一一稽考,弄不清楚的空缺着,有凭有据的记录下来,无遗漏之处,绝不附和迁就马虎从事。
          支系繁衍一目了然,辈分排行秩序井然,昭穆主次清晰历然,尊老敬祖之心肃然!
          期盼后世子孙看到族谱上的记载,如同现在我看族稿的感受一样,仁人孝子之心油然而生。世代相隔虽然遥远,但是一脉相承之源昭然若揭。高山大川虽然阻隔,但是我们是一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友谊让彼此永远心连心。循流以溯源头,思本以寻根末,某山某丘那里有我先祖的坟墓,某县某村那里有我先祖的后裔。
           可否知道一人之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繁衍化为千万人之身,而万千人之身实际上是拥有同一种基因,同一种血脉在流淌传承。应该想到我们的身体就是祖先之身。父母给予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想想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成人时的艰辛,好好想想怎么样去尽一份孝心。由此推理子孙们也继承了祖先的基因,祖先的血脉,所以喜欢自己儿子孙子的也要举一反三,要用慈祥仁爱之心好好地抚养教育他们成才成人,就算成不了才也要成个人!
          都存孝心则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都怀慈爱则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浓更纯!
          怎么再去忧虑我族族人如同路人甚至如同外国人呢?!是之为序。
       
    十五世裔孙  景崇(凤阶)谨撰
         一九三八年六月  吉日


       族谱翻译组(初稿)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初修家乘序》


    ( 族谱原文 第四篇)
      
    粤自元黄始判,阴阳呈四象之图,混沌初开,羲农创万物之祖。溯渊源于往古,姓氏由其所生,考典籍于当年,我祖非无所自,遐思虞帝诞自姚墟,姚氏之族,于兹以启。由虞而后,累朝固罕见名臣,而自汉以来,数代实不乏英俊。试思姚期佐汉、云台标功臣之名;姚崇仕唐,宰相肇开元之治;而且瀛洲同步,姚思濂跻学士之班,益邸尽言,姚明白著正人之目。唐有姚洪,表忠贞于史册;元有姚枢,倡文化于北方。然有开于先者,而犹期其可继于后也。幸至明初,我祖伏一公,责专队长,职掌绿旗,迨为军转而为农,同旗依然同伍,始而肄籍江西,继而迁居随南。当时漕运既开,漕米之转输宜急,以故宗族虽盛,宗支之淆滥难知。是盖急公忘私,以致谱牒之未修,弃家从国,并致祠宇之未建耳。至清光绪初,玉田国琳公、凤林峻德公,慨然有敬宗收族之念,倡议修祠,发追远报本之思。沿族取费,厚薄有持平之公心,贫富无均输之私意。捐资既足,买田,买屋,姚家冲地点可知。产业既立,祭祖、祭宗,姚氏祠粢盛有赖,后因数楹庄屋,不足以讬先灵,几亩薄田,不足以供享祀。于是凤林公又邀同族绍唐公、汉翔公、玉田公、连杰公暨孙父明公等商议,在各公项捐谷,逐年存积,存之有余,而后在陈家嘴购基地一块,修建祠堂,且又抄录宗谱,此莫大之盛举!诚凤林公之雅意,亦同事诸公之赞成也。惜事将遂、而凤林不禄,工未成而诸公俱逝。孙思祠堂、谱牒之事,诚不能不悚惶焉!今当教读之暇,奉业师秉钧之命,商议修谱,而又以孙襄助其事。孙才庸识浅,因其所笔者笔之,因其所削者削之。序昭序穆,分派分支,庶有误于前者,一误不至再误。可传于此者,永传不至失传。惟先人之字派不一端,斯后人之辨别难一致,其间恐有支派难知者,有亲疏难晓者,甚至有父子,兄弟倒置者,此诚孙之所末可如何者也。嗟乎!此必俟后之贤孙,考其悖谬,补其缺失,以成一完全宗谱,此乃孙之所厚望也夫!此序。
      时    民国八年岁次已未仲冬月  穀旦   
            十六世裔孙   秉衡谨撰


          此文由章远老先生繁化简并断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初修家乘序》


    (族谱译文第四篇)


           宇宙世界在远古时期只有两种颜色 一一青色和黄色,这两种颜色区分开了夜晚 和白天 ,世界混沌初开,渐渐地 呈现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羲和与神农创造了万物生灵,是万物起源的祖先。
           追根溯源,有文明记载的上古姓氏由此而诞生 。这些传说来自于典籍,记载了那个时期的变迁和发展,并非我们的先祖凭空之遐思。
           虞帝诞生于姚墟,姚氏家族由此起源,开始繁衍发展。自虞舜之后,有几个朝代罕见姚姓名臣(因为历史的原因)。
           但自汉朝以来,姚氏英才俊杰辈出。例如:姚期佐汉云台标功臣之名;姚崇仕唐宰相,肇开元之治;而且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样仕唐的瀛洲姚思廉跻身于十八大学士之列,他的著作《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部中的两部…… 一时半会数不完; 还有 姚明白著正人之目,唐有姚洪忠表贞于史册,元有姚枢倡导将汉文化传于北方.....
          这些姚姓名人不但在当朝璀璨夺目,而且名垂青史!
          庆幸的是,到明朝初年,我始祖伏一公,时任队长,职掌绿旗,及至战时则为军不战时则为农,都驻扎在同一个地方保持着军队的建制。开始时戍卫巡防在祖籍江西,继而迁居随南。
          当时漕运已经开通,漕米转运紧急的原故,无暇顾及家族事务。家族虽然兴盛,但是各支各房混淆不清。都是因公而忘私以至于族谱未修,弃小家为国家以至于祠堂未建。
           一直到前清光绪初(1875年左右),玉田公(国琳),风林公(峻德),慷慨热情地倡议修建祠堂。积极地宣传要寻根溯源,认祖归宗,传承家风,弘扬祖德,发扬光大姚氏家族,提高家族凝聚力的正能量思想。
          倡议一出,大家积极响应。接着,开始挨家挨户地收费,每家贫富不均,收费酌情而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每家每户去说服,动之以情,哓之以理,终于筹齐了资金。
          于是在姚家冲地点买田买屋,建立起来了祭祖祭宗的姚氏祠堂,从此以后,祭祀先祖有了专门的地方,祭祖的费用也有了依赖保障。
          但后来因为数间房屋不足以托先灵,几亩薄田不足以供奉祭祀。于是,凤林公又邀同族绍唐公,汉翔公,玉田公,连杰公和我父明公等商议,大家约定,在各公项捐谷,年年存积,存之有余后又在陈家嘴买地基一块,动工修建祠堂。同时又抄录宗谱,这真是莫大的盛举啊!
          真诚地感激凤林公首先提出了这么好的倡议,和同事诸公的齐心协力,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应痛心惋惜的是族谱还没修好,祠堂还没完工,凤林公就带着他未竟之事业,遗憾地与世长辞。其他的几位倡导者也都相继辞世。我寻思着祠堂和家谱事,真是夜不能寐,惶恐不安啦!!
          今当教读之闲暇,奉业师秉钧之命,再次商议修谱,又命我襄助其事。我自思才庸学浅,不过,按照世系年表和草谱上的记载认真核实校正,正确的记录下来,不对的予以改正或删除。序昭序穆,分派分支,很多前辈的资料有误,但是不能再将失误传入后世,一误不至于再误。情况属实校正后让其永传,而不至于失传。
          惟一担心的是先祖们的字派不一样,这会让后世子孙难以辩别一致,其间恐有支派弄不清楚者,亲疏远近难以知晓者,甚至父子,兄弟辈分颠倒者,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如果真的混淆不清,该如何是好呢?唉!这必须等待后世贤孙,考证出不符合情理的,予以改正,补上被遗漏宗亲的资料信息,以编纂成一套全面,完整的族谱,这是我对你们最大的厚望啊!   此序
         
       十六世裔孙  秉衡(迎南)谨撰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  吉日


           族谱翻译组(初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氏初修家乘序》


    (族谱原文第三篇)


            厥初生民,同源异出,相传繄久。而派别支分,始虽由一人而出,其究也至于百千万亿而无算。所以服尽则亲尽,亲尽则情尽,则迁移转徙而胥忘之矣!矧年湮代远,治乱迭遭,而水源木本、其由来固有未可得而 详察者哉。幸保姓受氏,以守宗祊,笔诸史册而不朽者,其略亦可志述也。粤自有虞帝舜,诞自姚墟,后世子孙遂以姚为氏,此姚姓之所由昉也。三代而上,莫可殚述。汉兴以来,厥有姚期为云台名将。唐开元中有姚崇拜承相,封梁国公。又姚思濂为十八学士之一。宋世姚勉以状元及第。元时姚天福拜御史。其璘璘炳炳有光邦家者,讵不足征吾姚姓历朝之盛哉!前明自洪武定鼎,我姚氏遂肄籍随南,世为德安卫屯户,旂名姚伏一。尔时漕务綦切,急公忘私,虽历十数传而未遑建祠修谱以贻后人,以故先人之世代无征,后裔之亲疏莫辨。自三世以下,多有无可考稽者。善每于追维之下,享祀之余,不无遗憾焉!脱永不立谱,昭示来兹,安知后之视今,不犹夫今之视昔也哉?今有族弟秉钧,建议修谱,相商于余,余不禁奋然兴曰:幸矣哉!幸矣哉!此诚莫大之善举也。爰同力协助,编其伦次,核其源流。亲则亲之,疎则疎之。俾世世子孙,世系明而尊卑辨,以相沿于无穷也。是为序
    时在
    民国八年岁次己未孟冬月榖旦


      十六世裔孙 宗善字元臣谨撰


    此文由章远老先生繁化简并断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9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2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姚氏初修家乘序》


    (族谱译文第三篇)


          最初的时候, 我们同根同源,不断地繁衍发展,世代相传已经很久了。而派别支分虽然出自同一个祖先,但是目前已经是混淆不清,仔细想想如同百千万亿这些数字搅和在一起而无法计算。所以说出服了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迁移转徙,时间一久就会慢慢地淡忘,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了。
          况且年湮代远,又逢匪乱灾荒迭起,而水的源头在哪里?树的根系在何处?这么大一个家族从来没有人来详细地疏理清楚。
          幸亏全体族人没有忘记自己还姓姚,是姚氏家族的后裔,能够凝聚在一起,得以守宗祭祖。
          被写进历史书籍中的姚姓名人,彪炳千秋,永垂不朽者比比皆是,在此略微举例叙述一些:自虞帝舜诞生于姚墟,后世子孙遂以地名为姓氏,姚姓由此而起源发展。 夏、商、周三代,尽量莫要讲述(因为历史的原因)。汉兴以来,有姚期为云台名将;唐开元中有姚崇拜相,封梁国公;又有姚思廉为十八大学士之一;宋世姚勉以状元及第;元时姚天福官拜御史......
           姚氏俊杰,璀璨夺目,兴国安邦,光宗耀祖者,不胜枚举!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我姚姓在历史上人才辈出,久负盛名么?!
           前明朝自洪武建国之初,我们的始祖因公来到随南巡防,并定居下来,世为德安卫屯户,旗名姚伏一。自此以后, 漕运繁忙, 时间紧任务重,不得不因公而忘私。家族虽然说传承了十几代,但是始终没有时间来顾及建立祠堂,编修族谱。以至于一拖再拖,贻误了后世子孙,很多已故先人的生卒年月,生平资料被遗漏,而无从考证。让后世之人寻根无证,亲疏难辩。特别是三世祖以下,多有无证可考查清楚了。
          我每当在考证不出,连接不上这些祖先的生卒资料信息,和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无不感到深深的遗憾!!!
          倘若永远不修谱,清楚明白地把我们这几代人的生平资料告诉给子孙,应该知道后世人看今天,不犹如我们今天来看往日的先祖一样,很多世祖的生平资料不是弄不清楚了吗?
          今天,有族弟秉钧来和我商量,建议修谱,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不由得激动兴奋至极,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啊,太好了!这真的是莫大的善举啊!”
          于是同心协力,开始抄写编辑族稿,分清长幼,寻其源头,查询核实每一个人的生平资料信息。分清房头支系,哪家与哪家是同祖辈,是一个房头的;哪家与哪家不是一个支系,不是一个房头的。
          望世世代代的子孙后裔,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来自某分支某房头,不要混淆不清;牢记字辈排行, 辩别长幼尊卑,以沿袭传承千秋万代,永无止境!......


      十六世裔孙  宗善字元臣谨撰


       一九一九年十月  吉日
            
           族谱翻译组(初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7:48 , Processed in 0.1183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