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山西平定姚瑞——走进姚氏之九 往事回忆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3: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昔阳县巴州乡寺家庄村旧戏台
    (2)新建戲楼記   

    昔阳县巴州乡寺家庄村旧戏台
    清雍正十三年《新建戏楼记》拓片照片
    【简介】经理人姚恺等七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岁次乙卯甲申月丙午日,立石于乐平县巴州都寺家庄村乐楼,现存昔阳县巴州乡寺家庄村旧戏台。此碑形制为平首小碣,碑高66厘米,宽46厘米。
    边宽4厘米,饰以波形纹。碑文为楷书,正文共六行,每行最多28字,最少27字,总共167字。碑体稍有剥蚀,字迹部分看不清,可供参考。
    【碑文】
    一方之創建,一方之風氣攸関,非細事也。寺家庄舊無戯楼,每年春秋献戲,必多費工貲以築土台,人苦其費,且不壮觀,而苟且簡陋,亦非所以事神明也。於是合村謀議創建戲楼,或為施地之主,或為捐財之人,或本地施工,或他方檀越。經之营之,数月告成。登斯楼也,見其巍巍峩峩,輪焉奐焉,宛乎!有維新之象,則所以省費者於茲,悅神者於茲。而地灵人傑,以發祥斯地者,亦未必不於茲也。故為之紀其功德,録其姓氏,以垂不朽云。
    施地基人  常世祿  常世荣
    趙  庚 錢三百九十  趙  敩 一百九十
    常致中 錢二百
    焦  清 銀二錢 宋  燝 銀二錢 常廷璧 銀二錢
    李滿庫 李滿金 李滿艮 李滿財 錢二百六十
    李必荣 銀一錢五卜
    經理人七人
    賀  元 錢一千 姚  愷 錢三百 常  棚 錢二百
    郭  禛 錢三百 姚  傑 錢四百 任尔宝 錢一千五百
    常  真 錢一千
    姚  富 錢一千五百 姚  存 錢五百
    姚  義 錢五百     常廷環 錢五百
    姚  寬 錢五百     任成祥 錢四百
    郭万庫 錢四百     姚  廣 錢四百
    郭名岳 錢三百     常  惇 錢三百
    姚  貴 錢三百     姚法倉 姚法庫 錢三百
    任尔呈 錢三百     趙惟亮 錢三百
    刘三賢 錢三百     郭  禧 錢二百五十
    李如順 錢二百
    郭  祿 錢二百       光玉林 錢二百
    任審門 錢二百       裴  明 錢二百
    姚法旺 錢二百       姚  英 錢二百
    常可愛 錢二百       任大亮 錢二百
    石成弼 錢一百五十   郭名福 錢一百五十
    任李管 錢一百五十   任万庫 錢一百五十
    趙玉保 錢一百五十   石規明 錢一百五十
    郭名英 錢一百五十
    郭名保 錢一百五十    李  錢 錢一百五十
    刘  才 錢一百五十    裴  亮 錢一百
    任万才 錢一百        任成印 錢一百
    任萬倉 錢一百        郭名敬 錢一百
    賀有貴 錢一百        李溫管 錢一百
    王起士  錢一百      溫  才 錢一百
    賀官保  錢一百      賀永朱 錢一百
    郭門王氏 錢一百     姚金龍 錢五十
    王門姚氏 錢四十     李成才 錢六十
    画匠 常世荣
    木匠 光玉林
    大清雍正十三年歲次乙卯甲申月丙午日   立
    疑难注释:
    細事——指小事。
    事无巨细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苟且——1. 只图眼前,得过且过。
    2. 不循礼法。
    3. 随便,马虎,敷衍了事。
    4. 勉强。
    檀越——梵语音译:施主。
    斯楼——"斯"(代词)假借为"此",这,这个 。
    登斯楼也——登上这座楼
    輪焉奐焉——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宛乎——仿佛,好像
    白话译文
    一个地方的庙宇戏台之創建,关系到一方的風水,是攸関重要的,并不是一件小事。昔阳县巴州乡寺家庄村,以前没有戏台,每年的春秋二季向神灵献演古戏,必须化费许多人工和资财,以夯土筑台,人们很是劳苦,其费时较多,并且所筑土台很不壮觀,而且非常簡陋,勉强只用一年,也不是很好地以此能为神灵献戏。于是全村人谋划商议创建一座戏台,
    商议一经确定,有许多人前来,或者为施舍土地而来,或者为捐捨资财而来,或者为工程出力施工,或者是四方的施主闻讯前来进行资助。他们对工程苦心经营,经过几个月终于竣工。登上这座戏楼,看到它高峻巍峨,好似要冲上青天。既高大又华丽,仿佛有維新之象。則是因为修建戏楼,而经心筹划,在此修建戏楼也是为取悅神灵。然而此地地灵人傑,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吉祥之地,所以必须在此地修建戏楼。因故為这些创建的人铭紀其功德,録写下他们的姓名刻写在碑上,以垂万古不朽。






































    【知识载录】










    生肖颂





    猛虎威名震四方,深山老林把身藏。
    悬崖峭壁无所惧,长啸一声震山岗。
    目击千山两道光,百兽畏伏躲避忙。
    全身上下都是宝,举世公认兽中王。


    摘自姚玉俊编著静乐县段家寨乡苍峪沟村《姚氏族谱》338-340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1-6-29 13:31 编辑

    俺村的“大戏”
    2021.3.31


        台上演员们咿咿呀呀唱大戏,台下小朋友们满脸喜色说《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娘家门口唱大戏,先把外甥来接济,请闺女叫女婿,小外甥孩当紧去。蒸下一锅大面羊,白白胖胖笑眯眯。香味飘到院子里,小花猫儿急红了眼,小花狗馋得流涎水......”。这样的场面至今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戏剧传统

        “唱大戏”是农村的主要文艺活动,是村民的精神享受,也是年节里的文化大餐。
        石卜咀村地处狮脑山下,地域横跨桃河两岸,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是一个曾经有着三千多人口的大村,人杰地灵,民风淳厚。从古至今,唱戏是庙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村子过庙会,如果唱戏,就会使人感到村子兴旺发达。以前农村经济落后,能唱得起戏的村子并不多,偶尔听说哪个村赶庙唱戏,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都兴奋不已,庙会的几天里,方圆十里八村的人们骑驴的、步行的扶老携幼,拉儿抱女成群结队奔向戏场,看上两三出戏,剧团一撤,一年内也难以再有什么热闹可看,所以,看戏成为农民企盼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戏曲文化是石卜咀村最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1931年由刘富和等工匠承建,在村中心水泉沟修建起了大戏台后,要唱戏一唱就是三天。新建成的戏台坐落于村中心——水泉沟口,是用精细打磨的石料垒砌成近似正方形三丈多高的一个平台,台下是涵洞,一是方便排水,二是方便路人通行。戏台朝南和朝北面都镌刻着戏剧故事,南面是《三英战吕布》、《金沙滩》、《穆桂英挂帅》、《下河东》,北面是《西厢记》、《秦香莲》、《芦花》、《舍饭》。整个戏台高大气派,在当时的十里八村也算一道靓丽的风景。

        唱戏前要先在台上搭棚子,棚子是用四五米长的木头杆子(我们叫沙杆)绑扎起来的,顶上和四周则用苇席遮盖着,下了一点小雨也不怕,太阳则完全可以挡住,(随着社会的发展,帆布代替了苇席)。

        戏台搭好之后,搭看台,看台上有椅有桌,是一处精致的楼座,坐在那楼坐上看戏是很好的,又风光,又可以远眺,又不受人挤人之苦。楼座用来招待当时的官、绅,一是为了展现村里的政绩,二是联络感情,别人是不大容易坐得到的。既不买票,哪怕你是有钱也没办法,搭戏台和看台就要三五天,村里的翠堂、玉堂、金堂、银堂、金祥、三祥、礼学、义学等一班能工巧匠这时候都大显身手,他们不但搭戏台,重要节日时还在村口和主要街道扎松柏牌楼。
    台上的架子一树起来,村里人和邻村的人就会一个传一个:“戏台竖起架子来了”。看见顶上有了苇席,人们就会说:“戏台棚顶了”。

        嫁出去的女儿回来住娘家,临走(回婆家)的时候,母亲送到大门外,总会摆着手说:“唱戏的时候,接你回来看戏”。所以一到唱戏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看戏,而是接闺女,迎女婿,热闹得很。正如童谣里唱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娘家门口唱大戏,请闺女,叫女婿,外甥孩也要去”。唱戏的日子里,不但小外孙、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也都聚在了一起,每家如此,买酒买肉,谈着家常,笑语盈门。

        东家的女儿长大了,西家的男孩也该成亲了。说媒的这个时候就走上门来,约定两家的父母在戏台底下,第一天或是第二天,彼此相看,也有只通知男家而不通知女家的,这叫做“偷看”,这样的看法,成与不成,没有关系,比较自由。反正那家的姑娘也不知道。

        所以看戏去的姑娘个个都打扮的漂亮,都穿了新衣裳,擦了胭脂,涂了粉,头辫梳得一丝不乱,刘海剪得并排齐,头绳有红的、有绿的、也有水红的、蛋青的,走起路来像客人,吃起瓜子来,头不歪,眼不斜,温文尔雅,都变成了大家闺秀。成了唱“大戏”时台下的另一道风景。

        本村一年之内要举办五次盛大的庙会。正月十五是“三官庙”庙会,农历二月十五为“老君坊”庙会,农历四月十三是“三教庙”庙会,农历九月十三为喜庆丰收举行的秋报戏。农历腊月十八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庙会。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村里每年一直坚持举办各个节气的庙会活动,虽然都是唱戏,但规模不大,以后因种种原因只保留了过年、正月十五四邻八乡闹红火(包括唱戏)和四月十三、腊月十八两次庙会活动。

    戏剧传承

        听村里老人们说,石卜咀村民喜欢山西梆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当时的村长杨幕业对山西梆子特别喜好和偏爱,为活跃文化生活,与村里乡绅商量,办了一个山西梆子的娃娃班,从外地请来名艺人老连祥(艺名,晋东南人)到村里教戏。学员们是当时常闹红火的一帮年轻人:荆宝宝、荆发厚、荆财厚、张大吉、荆玫、姚恩堂、杨幕林、冯富元、张风山、荆维亨、岳小元、吴怀岗、吴怀臣、吴怀保、朱富生、姚福存、王二祥、河小(小名)等人,利用业余时间和农闲季节,练文武场(打击类、丝弦类)学习山西梆子唱腔和基本功。当时由于规模小,只能排些折子戏和选场,四十年代初,在戏班的影响下,村里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纷纷报名学戏,新加入戏班的有荆全魁、荆遇春、王子钰、冯根柱、王吉祥、姚汝扬、姚汝琦、姚永仁、姚汝熹、荆楷等人。随着人员增加,排出了很多剧目,《打金枝》、《李翠莲上大吊》、《麒麟山》、《乾坤带》、《忠报国》、《月明楼》、《八件衣》、《大堂见皇姑》《回荆州》、《辕门斩子》、《金沙滩》等。逢年过节进行演出,很受村民和周边村子群众的欢迎和赞扬。村长杨幕业又动员村里乡绅和村民组织募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集资金置办了全套戏箱,这样一来,既有服装又有演员,演职人员信心大增,时头八节进行演出,四邻八乡名声大振,火爆的场景一直持续至解放前夕,成为阳泉地区的“戏窝子村”,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石卜咀人爱唱戏,西河村人爱置地,赛鱼村人爱赶集”。
        1947年解放后,中共设阳泉市,首任市委书记智生元,市长任朴斋,市委副市记兼宣传部长郭弼诚委托老艺人许志林(艺名“抓心蛋”老虎沟村人)为团长,召集昔日戏友和流落民间的艺人们组建了“新华剧团”(阳泉市晋剧团前身),因资金所限,议定全部租赁石卜咀村行头、戏箱(服装道具),并聘请村里艺人和青年演员到剧团工作,期间,山西梆子著名演员郭兰英、郭凤英、程玲仙、牛桂英、丁果仙、王振山(艺名“水上漂”)、刘宝山(艺名“十三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冀美莲等名艺人都曾到“新华剧团”客串演出,丰富和活跃了建市初期阳泉人民的文化生活。
        阳泉晋剧团正式成立之后,将全套行头、戏箱(服装道具)重新添置后归还了石卜咀村,演职人员愿干的继续留团工作,当时石卜咀的艺人大都在煤矿工作就选择离团,仅在业余时客串演出,只有冯富元留在剧团乐队。荆全魁,王子钰二人拜侯德川为师,姚汝扬拜名丑杨步云(艺名“山药蛋”)为师,三人留团继续从事演出。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安宁,人民群众生产热情高涨,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当时的条件,看戏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迎来了戏剧的兴盛期,爱好戏曲的男女青年也逐年增多,石卜咀村当时1600余人,村大人多,被区划为东庄和西庄,在百废待兴的条件下重新组织起东庄、西庄两班戏。东庄有杨鸿寿、王义增负责,学戏曲的男女青年有荆德生、史占瑞、姚秉厚、史玉祥、史福祥、杨秀玉、王春花、王素萍、吴福玉、白素贞、安守兰、白什孩、白正文、张秉山,顺应形势,编排出了《好媳妇》,《挑女婿》和传统戏《打金枝》、《哭殿》。西庄有杨幕林、朱富生负责,学戏的有王纯贤、王秀英、程桂荣、王玉莲、杨明生、杨连苍、荆翠花、姚雪林、王广寿等,排出了《白水滩》、《见皇姑》、《金水桥》、《斩单同》等。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村里王义增自编荆德生、杨明生合演的小歌剧《兄妹开垦》参加文艺汇演获得奖项,荆德生被吸收进入了阳泉市职工文工团,作为新中国阳泉市首位独唱演员,于1954年至1956年参加了全省、全国的文艺汇演,并获得了一等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被媒体称为“矿山百灵”、“阳泉的郭兰英”。后来,荆德生在市文化宫从事群众文艺活动的普及和教学,直至退休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
        “耍正月,闹二月,不紧不慢过三月”,这三个月是农闲季节,也是村里娱乐文化生活最热闹的时候。石卜咀村有一种习惯,从头年腊月十八搭起戏台后,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十五以后才拆戏台,开始春耕养种。
    唱大戏也不容易,在各个庙会演出期间,在煤矿参加工作的老艺人都回村参演,并请各自的师兄、师弟、师叔、师友加盟,经常邀请的有大阳泉村刘书让(刘小狗),二矿的王寿猫、段宝先、李小科,荫营许志林(抓心蛋)、梅梅、市晋剧团王意诚(茶叶红)、杨步云(山药蛋),四矿的张玉(赛罗成)乱流村王小维(乱流红),嫁在石卜咀的郭玉仙、张兰英等,登台献艺助兴演出。以前剧团叫“班”,这种演出形式叫“乱插班”
        那些离开村里先后进入专业剧团的人才和加盟艺人,他们的演出风格专业正规。甩发时,随着鼓点由慢而快,由快而紧,头上的甩发,上下前后、左旋右转、十字交叉,先是背着手向不同的方向甩,继而跪着连走带甩,一阵紧似一阵,一阵快似一阵,最后进入高潮,在台上翻滚,只见甩发晃成圆圈,胜似杂技团的火流星。翎子功:头盔上,两根向后弯着的雉鸡翎,随着演员的头和肩膀微微抖动,一根翎子直直竖起,再抖动又竖起另一根像两根竹杆插在头上。晃翅:官帽上的翅子晃起来,左右两个上下颤动,接着看左边一个一动不动,右边却颤动不停,再往下看,右边一个一动不动,左边又颤动不停。丑角诙谐幽默动作滑稽,须生字正腔圆,余音绕梁。这些绝活把村民看呆了,拍手时竟忘了疼痛,喊好声如雷贯耳,他们的演出受到群众的称颂爱戴。从专业剧团回村伴奏的文场演员推陈出新,带回了一把当时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的小提琴,当悠扬动听的乐曲飘到台下,村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发出这样动听的声音,踮起脚向舞台乐队方向望去,见一个人正在歪着脖子拉琴。村民们传来传去:咱村的戏,真不赖,演戏用的是“歪脖琴”。
        实力派演员的加盟,山药蛋、刘小狗的丑角,许士林的旦角(小名锁来,艺名“抓心蛋”,男旦),梅梅的青衣,王意诚(茶叶红),赵小科的须生,都为演出增色不少。他们精湛的演技,扎实的功底,优良的戏德,台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戏曲在村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组建剧团(一)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戏剧事业后继有人,壮大和发展晋剧艺术的传承,拥有一个完整的自己的戏班,村党支部、管委会研究决定,由老艺人吴怀臣担任团长,荆汝梅(书法家)担任文化教师,特聘当时在太原工作石卜嘴村籍的王子钰(小名红小,艺名红萝皮)执教兼导演,招收13岁-18岁的男女青年,以半农半学的方法办起了一个新的戏班。主要学员有:冯国栋、张翠玉,荆贵太、任占君、姚汝林、冯玉花、郭爱珍、王素梅、白风林、姚培芬、弓素英、李淑萍、王风兰、高扣梅、石玉芬、石桂萍、张翠英、荆荣花、姚培玲、杨春花、荆锁来、刘计兰、荆汝先、荆森、杨志荣、王桂花、王有福、杨载明、王三孩、王玉牛、刘金花等。
        凭掌子,唱戏凭嗓子”、“常念口里顺,常做口不笨”、“扶犁不忘喊嗓子,摇耧不忘揉膀子,唱戏不解意,不如不唱戏”。教基本功时对学员讲“武功要练好,三百六十早”,“文的开口见功底,武的举手显高低,不图眼前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台上不用功,台下脚底松;,本领小的骄傲大,学问深的义气平;把式把式全凭架势,没有架势不算把式;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教表演时教育学员“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戏看谁唱,地看谁种”、“小旦要媚死人,花脸要吓死人”、“演员不动情和神,难以抓住台下人”、“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动心”、“程式是死的,角色是活的”、“勤学多思考,戏理要通晓”。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山河酒饭门轿马雪雨风,十般都不见藏在手脚中;哭煞的青衣,唱煞的须生,热煞的花脸,冻煞的小旦;跪死的小生,笑煞的小丑,
        王子钰老师还特别注重艺德,台风等方面的教育,要求学员在学习和表演时,做到不笑场不误场,不冒场,不扒场,不高声喧哗,不随便穿戏服下台,不随便开玩笑,要严肃认真等等。
        学员们干半天农活,早晚在老师带领下练习基本功,背戏词喊嗓......当年劲头来自哪里有待研究,但这股劲儿是谁也阻挡不了,撇开家务活可以,但学习的事儿不能丢。在戏班的学习中,随着学员们年龄的增长,功夫日深演技日熟,迎来了他们的艺术青春期,并涌现出了一些天赋好,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演员,加上村里老一辈演员的口授身传,一个阵容整齐、行当齐全、颇具竞争力的村剧团应运而生,时至21世纪,当年的童龄娃娃都成了古稀老人,聚会时一提起昔日恩师,依然热情如旧,称“咱王老师”。
        几经严寒酷暑,反复锤炼,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了生旦净末丑各行演员。四月十三(村庙会)老演员新演员共同登台亮相,不但巩固了以前的剧目,又上演了新排练的《白蛇传》《牧羊圈》《杀庙》《芦花》《下河东》《舍饭》......唱念做打,也有模有样,在个别演员身上甚至看出了潜力和发展苗头---后来有几个被调入市晋剧团,其中杨春生与晋剧名丑杨步云(艺名“山药旦”)合作演出了传统戏《卖狗肉》(饰李由儿之妻)。村里也达到了“元宵节”“春节”“庙会”演出剧目不重戏,演员不外聘。
        邻近的村有的也演戏,演戏也在竞争,哪个村演得好,哪个村召来的外村观众就多。由于石卜嘴村剧目多,又演得好,因而外村的观众和矿区职工家属就特别多,究其原因:一、主角都师出名门,能仔细揣摩戏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出场架子,一招一式可谓身手不凡,叫人观看后有一种舞台艺术的感人魅力;二、剧团成立后置办了全套新戏装,服装头盔鲜亮,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放光,演员身着新戏服全神贯注投入表演,使观众很快入戏,被戏中的角色感染。三、乐队基础雄厚:文场二胡、三弦、笛子、唢呐、晋胡、月琴、扬琴都有,武场鼓板、梆子、大锣、小锣、手锣、大钹、小钹,这些打击乐齐全。别的村相对乐器少,音乐单调乏味,我们村乐器多,奏出的曲子就响亮浑厚,感染力强,能把演员带进戏里。
        戏是越演越熟练,越演越活道,越演越想演,越演剧目越多,做到了黑夜白天演出都不重戏。在随后几年的演出,包括到外村巡演,都广受欢迎,好评如潮影响很大。”。
        村民们很高兴,以后再不愁没戏看,走村串亲戚,脸上也光彩,村干部更振奋,外出办事,到公社(乡政府)开会,到工矿区联系业务,一说石卜咀村都笑脸相迎,态度客气,办事顺利。干部脸上也增了光。

    排现代戏

        1964年“社教”运动(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席卷全国,传统戏被定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封、资、修的产物,停止上演。
        为了适应新形势,村里利用雄厚的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连续排出了三台现代戏《柳树坪》《社长的女儿》《夺阵地》和本村村民荆汝梅编写的现代新戏《柳暗花明》。
        《柳树坪》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该戏通过反动地主婆和同样反动的其弟狄世昌破坏集体财产,并妄图暗杀村干部等一系列故事,反映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隐蔽性,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还记得戏中几句道白:“杀了曹立清,你就去天津,找个工作做,嫁个阔气人。”
        《社长的女儿》是教育返乡知识青年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改造世界观,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对刚出校门,回乡务农知识青年中的错误思想和怕脏怕累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戏中的主题歌是“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地没有它,丰收指什么,积肥虽小意义大,一担肥,一担粮,不可糟蹋”。
        《夺阵地》听名好像是演战斗故事,实际内容是突出社会主义教育,提醒革命群众:腐朽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作风,正在向社会主义和贫下中农夺取农村青年的思想文化阵地,阐明了搞“社教”运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小戏《柳暗花明》描写了农民王老实在旧社会的处境,受着地主剥削和压迫,困苦难言,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主,重见光明,生活幸福,儿子新民毕业返乡,不安心农业劳动,经过大家劝解,尤其是妹妹雪芹帮助,感动了新民,扭转了思想,安心扎根农村,改变了村里“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三部现代戏上演均获成功,其中《柳树坪》在全公社举办的文艺汇演(比赛)中获一等奖。
        新戏《柳暗花明》荣获城区文艺汇演一等奖。

    四清期间

        “四清”运动期间石卜嘴村的文艺活动依然十分活跃。“四清”工作队驻村一周年之际,适逢村里的庙会(当时“破四旧”、“立四新”,庙会改叫“交流会”)。为了展示“四清”运动的丰硕成果和巨大的成就,驻村工作队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用大量的文字图片揭露阶级敌人、地、富、反、坏的丑恶嘴脸和罪行。把某些社员买卖农产品,办小吃摊点批判为“资本主义倾向”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唱大戏是庙会的核心和主轴,当时也不能例外。工作队和村里的青年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戏”,节目有快板、合唱、独唱、民乐合奏、迓鼓、对口词、表演唱等等。表演唱在当时风靡一时,特别是代表作《老俩口学毛选》更是风行全国。有几个节目都是自编自演紧扣石卜咀村所发生的事,其中女声表演唱《石卜咀村的铁姑娘》,快板联唱《弃农经商倒八队》,小合唱《工作队下乡来》,现代小戏《三干会》,在村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唱词颇具时代特色。
    现记忆如下:
    一 《工作队下乡来》
       工作队下乡来,贫下中农笑颜开。
       阶级队伍组织好,地富反坏垮了台。
       我们团结起来破除迷信,
       把资本主义根子挖出来,挖出来。
    二 《石卜咀村的铁姑娘》
       八月桂花遍地香,石卜咀的姑娘个个强。
       干活赛过男子汉,革命热情高万丈。
       你挑水急又忙,我锄地讲质量。
       你担大粪来施肥,我搬石头来垒堾。
       一心要把大寨赶,人人争当李双双。
    三 《弃农经商倒八队》
        一股黑风刮八队,自由单干形成风。
        弃农经商私心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发了芽。
        站在桥头成财迷,人在地里干活没力气。
        羡慕人家红了眼,丢下了农业搞单干。
        烙饼烧饼加油馃,雪白细面白蒸馍。
        红枣甜糕热米汤,过路行客趁热喝。
        投机倒把都在行,低买高卖变钱粮。
        粮食年年打的少,社员们跟上倒了灶。
        倒了灶真糟糕,思想跟着也变了。
        土地荒芜粮食减少,八队倒下了。
    演出的节目新鲜活泼,不是大戏,但很热闹,也曾轰动一时。
    註:当时石卜咀村有十个生产小队,八队即第八生产小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


    排样板戏

        转眼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的戏一律停演(包括“现代戏”),“四清”工作也受到批判,村里舞台一度沉寂。
        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做为特定产物,演出之后在全国影响极大,在广大农村也迅速得到普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村里也开始排练并演出样板戏。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相继排出了《沙家浜》和《红灯记》,唱腔依然是传统戏的腔调——山西梆子。
        那时候这种演出形式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因排练《沙家浜》《红灯记》这样的大戏,实际上“宣传队”又变成了剧团,一般演员来自历届“高小”“初中”“高中”毕业生。当时的学制为“小升初”七年制。第一批“七年制”学生于1970年毕业。村里把这批学生组成一个新的劳动单位——“八一创业连”。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白天“八一创业连”红旗在工地上迎风飘扬,新社员在连队领导和老贫农带领下战天斗地,垒坝造田,其中的文艺积极分子,有器乐基础的队员做为新鲜血液也补充到剧团,他们白天干着高强度的活,晚上排练。
        当时演员的挑选:不但要看本人的长相、身材和嗓音,更要看出身,但演戏毕竟是“特殊工作”,演员也得是“特殊人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登台亮相。曾发生过一件事,《红灯记》剧中日寇宪兵队长——鸠山角色,经过群众推荐,导演的慧眼识珠,由回乡知青(文革前高中毕业生,理解力强,想象力也丰富)姚汝仁扮演。但姚汝仁的父亲“反右”时被定为历史反革命(改革开放后平反)进剧组一度搁浅,村革委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最后决定:为了普及革命样板戏,不让封资修占领革命舞台,凡剧组需要的演员,文武场、器乐演奏员都惯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大胆启用。从而解决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因为对剧团的高度重视,村革委会主任(村长)自兼团长,根据现实情况副团长由集“群专队”队长,“斗批改”成员,造反组织头头的XXX兼任。(此人解放前逃荒落户石卜咀村、解放后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每次运动都少不了他的“拿手戏”---借运动整人,村里人称他是“运动红”)。XXX对自己又增添了一个新职务很高兴,早来晚走,指挥手下打扫卫生,整理桌椅,正式演出时负责服装道具,倒也觉得志得意满。对剧组人员的阶级成分和家庭出身也不再百般挑剔,吹毛求疵。
        冯喜,从小学习传统戏,虽然当了机关干部,但对戏剧有一种执着和偏爱,受聘任导演后,不记时间,不讲报酬,对戏剧表演有着超人的理解和悟性,当时样板戏已经“深入人心”,冯导对舞台动作更是烂熟于心,出入有序,进退得当,驾轻就熟。
        剧团组阁成功,下一步就是主要演员的挑选。《沙家浜》中的一号人物,高、大、全的革命形象——新四军连长郭建光,由导演冯喜亲自扮演,阿庆嫂的扮演者姚培玲,沙奶奶的扮演者姚培芬(两人曾在村里“戏校”学习传统戏,前者在传统戏《打金枝》中饰金枝女,现代戏《社长的女儿》中饰社长的女儿,《红灯记》中饰李铁梅,后者在传统戏《金沙滩》中饰佘太君,现代戏《柳树坪》中饰女支书。《红灯记》中饰李奶奶)。刁徳一的扮演者荆贵太 (戏校生)传统戏《白蛇传》中饰许仙,样板戏《红灯记》饰一号人物李玉和,因打篮球时球一到手不顾角度,远近直接投向篮筐,被青年人亲切地叫“冒杆”。胡传魁这个草头王角色长相很重要,选中了曾演过传统戏的王玉牛(《下河东》中饰奸臣欧阳方,《红灯记》中饰日军小队长)。其它演员:沙四龙的扮演者张翠玉(《红灯记》饰磨刀人),刘副官的扮演者姚汝林(现代戏《柳树坪》中饰狄世昌),刁小三的扮演者任占君(《红灯记》中饰叛徒王连举),县委书记程天民的扮演者冯国栋(现代戏《社长的女儿》中饰社长)以上演员均为“戏校生”,传统戏,现代戏里都有过不俗的表演,现因剧情需要屈居配角,村里剧团称得上是人才济济。
        主要演员虽然有表演基础,但革命样板戏是革命的样板,是对革命的态度问题,演员都深感责任重大,背台词,记台词,熟悉舞台步伐动作,竭力达到样板戏标准,更难能可贵的是演群众的龙套演员,全剧只有几个过场,有的只有一句台词“鬼子进村了”,但都演得挺认真,从没有马虎过,而且每次排练都到场,虽出场不多,但还担负着勤杂工作。总而言之能在革命样板戏中当一名演员,那可是莫大的荣幸和至高的荣誉,村里人、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甚至外村人都要另眼相看。
        下一步就是解决“唱”的问题,这事儿如果正儿八经理论起来,可是个大事儿,“唱腔设计”很是需要专业人才反复研究的,但事情落到农村就变得简单多了。导演把主要演员集中起来,你一个建议,他一个意见,你试唱,别人听,别人再唱,你再听,反复演唱,导演把关,唱腔就定了下来。然后就叫演员去练。总的来说:唱词长的用“平板”,短的用“夹板”、或者“二性”,动了感情就来段“流水”,旦有旦调,黑有黑腔,引得一些“戏迷”经常熬夜到排练现场过“戏瘾”。
        唱段练到一定火候,就进入排练阶段。涉及到演员出台的动作,互相之间的配合,文武场的烘托,舞台动作,出场架式,转身,亮相,各个角色在舞台中的位置,配合乐器,踏上鼓点,进入板眼......
        整个排练过程中,演员们始终呈现出一种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人人用心,个个认真,那种执着,那种服从,那种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因为一个动作做不好,挨批挨斥是常有的事,一些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实在吃不消就背过身去擦几把眼泪,很快又得服服帖帖上场,集体排练完了,个人还要练,有得还把导演拉过去,给自己吃偏饭。
        《沙家浜》剧组是一个很不小的队伍,除了演员外还有文武场、舞美、灯光、勤杂,总人数50多人,而这些人无论是主角、配角、龙套、打鼓、拉琴,都是义务,都是为了革命宣传,或者叫宣传革命。往往搞到深夜,没有一分钱补助,人们的心中就纯粹没有“加班”、“补助”那样的概念。如果有演出,演职人员可以提早收工,当然也不扣工分。
        顺便插一句,剧团里有几对青年男女明显好起来,出双入对,有得甚至达到了耳鬓厮磨的地步,但不知什么原因,最后都没有终成眷属。
        经过冬天几个月紧张的排练——说紧张那可是真紧张,白天紧张的在地里劳动,紧张地吃完晚饭,就到排练场紧张地排练,那时候晚上还有各种会议:学习会、批判会、传达精神会、民兵活动、“斗私批修”会等等,常常是紧张地参加完会,继续排练,12点以后半夜1至2点回家是常有的事。
        在大队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上省会太原买回四十多套演出服装、道具、化妆品。包括新四军军服、胡传魁、刁德一、黑田大佐的黄呢军装、伪军服装、长枪、短枪、王八盆子、阿庆嫂的黑平绒围裙......凡士林、胭脂、油彩、白粉、眉笔......。
        过完春节,正月十四是正式演出的日子,剧团全体包括勤杂人员下午就不出工了(工分照记),早早来到学校操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有的布置台口,有的练习台步,有的念念有词......
        演出前开始化妆:凡士林打底,涂脂抹粉,描眉画眼,穿上崭新的演出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特别是第一次登台的演员心里充满了新奇、兴奋、自豪和紧张。
        7:30开场锣鼓响起,诺大的操场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期待已久的紫红色大幕布徐徐拉开,演员粉墨登场,在100瓦灯泡照耀下,个个演得劲头十足,舞台上灯火通明,鼓乐齐奏,唱腔悠扬,台下是黑压压一片观众。台上演得卖力,台下看得也很认真,配合十分默契,大人小孩都安安静静,脑袋和眼睛仿佛被一个无形的钩子钩向舞台,没有左顾右盼,没有交头接耳。每个人都被剧情所吸引,都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感染,耳边响着仿佛天籁般的乐曲,台上是熟悉的面孔全身心投入的表演,大家都为主要演员铿锵的唱功和事隔多年仍然精湛的演技感叹,对新演员小小的失误则发出善意和理解的笑声。没有呼啸吹口哨的,没有尖叫声,没有喝倒彩的。或许是当时的文化生活太枯燥了,人们无论看到什么热闹都有一种解渴之感,或许是当年的革命社员太遵守纪律了,或许是革命样板戏本身所特有的威严把人唬住了,也或许是随着剧情的所唱所白把大家强烈地吸引住了......或许各种原因都有吧。
        演样板戏时还有一件事,石卜咀小学有一位音乐老师(姓什么忘了)二胡拉得绝对的好,一次演戏请他伴奏,他拉的大二胡杆子又粗又长,下面的底桶像水桶一样粗,奏出的声音音调高,缠绵委婉,添上他很有点专业剧团乐队的味道。看戏人的视线总不时盯在他那把大二胡上......
        在以后的几年里,又接着拍出了《海岛女民兵》、《新旧朝阳沟》、《传枪记》。和《沙家浜》、《红灯记》两个样板戏轮番上演,对于沉寂多年的农村舞台,尤其是石卜咀这样爱“红火”的村子,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舞美创作

        “大戏”的舞美、灯光、音响效果由返乡高中毕业生姚惠恩、姚汝瑞、姚汝仁、白素明和村里的电工、木工共同制作,也显示出了实力和水平:布景立体感强,大树枝繁叶茂,近景远景形象逼真,白日鸟啼,夜晚蛙鸣,背景有月亮星星。这些在传统戏里看不到的景象让村民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特别是演《柳树坪》的时候,有一幕场景:窗外电闪雷鸣、大雨磅礴,屋内的主人公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们利用电焊机的弧光,后台几个人同时晃动五合板,一圈一圈抡着细绳拴着的竹片发出“唔唔”的声音(表示大风),把锡箔纸剪成长条固定在木片上。根据剧情一个手势,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电弧光照在窗口有人晃动的纸条上,顿时显得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急风骤雨瞬间出现,每当演到这一幕台下的观众,特别是外村观众都看得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心里明明知道是假的,却想不通其中的奥妙,达到了逼真的效果。
        舞美都为自创,做到了因陋就简,修旧利废,不断创新,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制作布景时先用木框做成大树、山石、小桥、房屋、室内剖面等形状,然后上面蒙上白布或者牛皮纸,加以彩画,再按剧情随处摆放石桌、台、墩各种摆件,一台非常逼真的立体场景展现在舞台上。达到了烘托场景,渲染气氛的效果。
        他们还用银白色的塑料条配以灯光进行抖动,背景中就出现了大雨如注的场面,在透明的幕布后,用吹风机吹起了特制加工的红绸,配上灯光、音响表示大火。
        类似的点子还有很多。
        剧团的舞美人员就是用这些土办法,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舞美效果,在群众中广受好评。
        特别是排出《红灯记》后,第一次演出时,当演到游击队下山消灭日寇鸠山部队那场戏时,大幕徐徐拉开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处立体逼真的山野景色。但见松柏苍翠,山花烂漫,溪瀑飞流,云蒸霞蔚,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一片惊呼、喝彩和掌声从台下爆发出来,与激情澎湃的乐声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经久不息。
        “文革”后期,村里排练上演了晋剧现代戏《三上桃峰》。

    组建剧团(二)

        1978年,古装戏又兴盛起来,村里老艺人多,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戏剧传统。以前在村里演戏,现为厂矿干部或职工的石卜咀籍艺人:荆全魁、荆遇春、张兰英、冯喜、姚汝扬、张翠兰、姚培玲、荆贵太、姚汝燐、任占君、王玉牛等,自发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赶排出适应当前形式、提倡调查研究的大戏《十五贯》和《逼上梁山》。《十五贯》着重塑造了善于调查研究,真正无私的清官况钟的形象,很好地起到了现实的教育作用。其中清官况钟由荆遇春(小侉)扮演,冯喜饰娄阿鼠,白风林饰熊友兰,姚培玲饰苏戌娟,姚汝林饰尤葫芦,荆贵太饰过于执,抚台大人由荆全魁(王锁)扮演。因传统戏被禁演十多年,《十五贯》上演时四邻八乡都赶来观看,台下观众人山人海,轰动了广大村民及矿区一带的职工家属。
        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戏正式放开,石卜咀村为了传承和弘扬晋剧文化艺术,丰富和提升村民文化精神和文化生活,村领导决定开始筹拍传统古装戏。当时遇到的问题是人员问题,当时村里能演古装戏的演员一大部分因接班、招工离开,村里仅有任占君、姚汝琳、王玉牛、荆贵太等为数不多的演员。而“七零届”学员虽已“长大扛事”,因他们的基础是现代戏,对传统戏的程式、套路,各种基本功,既不懂又不会,仍需从头学起,虽有“近水”,却难“解渴”,村支两委有了第二次开办戏校(剧团)的思路和谋略。
        一九八一年,由村委主任王沛任团(校)长的石卜咀晋剧团成立。投资30余万元,购置全新戏箱道具,效果灯具等,再次聘请王子钰任演员教师,张秉山(市艺校教师)任文场教师,吕尚武(市艺校教师)任武场教师,学员有:王润萍、范秀玲、范秋林、范文林、荆海燕、安芳、冯红、白小花等计六十余人。全日制教育,正规训练,正规学艺,共排出传统戏20余本,其中有《满床笏》《五女拜寿》,《汴梁图》,《龙凤呈祥》,《回龙阁》,《程咬金劈殿》,《画龙点睛》,《观阵》,《黄鹤楼》,《破洪州》,《走雪山》,《交印》,《白水滩》,《呼延庆》等,老艺人荆全魁、郝金瑞、冯喜等也常被请来任教和指导。良好的氛围,严格的管理,老师们的精心辅导和学员们的刻苦钻研,结出了丰硕的艺术之果。从建团至解散的六年中,在全市各地演出大小剧目近六百余场,每到一处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后记

        自1986年村剧团因种种原因解散后,村里节气庙会,再没有组织过本村剧团和本村艺人的演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里的演员和年轻人,有的被厂矿招工,有的顶替接班,有的进城打工,有的考入大专院校,戏班人员四下分流,青黄不接,已经很难组织起来再演“大戏”了。
        现在石卜咀村和其它村子一样,每年都要唱大戏,村里效益好就请专业剧团,效益不好就请业余剧团,台上演员找不到熟悉的面孔,台下是上了年纪,稀稀拉拉的观众,面对广场、舞台、观众,再也勾不起当年的激情,吃着饭棚里的油条、拉面,也品尝不出过去的味道。
        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庙会的味道也一天比一天淡了,以前对庙会和大戏的期盼逐渐变成了一种平淡,平淡到不愿意去面对,面对古戏台不禁使人感叹,往事悠悠,回忆温暖。
        记忆是难以忘怀的,它是岁月荏苒的见证,历史沧桑大海中一朵浪花,像一缕阳光洒满心灵,留恋难忘的“大戏”,只能化做美好的回忆留在心间。

    人物介绍:
    侯德全(1902-1983),平定县东沟村人,自幼热爱戏剧,极富喜剧天赋,儿时只要有戏班演出,必前往观看,乐此不疲。入戏班后,拜名伶张春林(艺名九儿旦)为师,工正旦,彩旦。经过几年的打拼磨炼,因侯德全聪明过人,演戏水平大有提高,并结识了戏界名伶丁果仙,牛桂英,王振山(艺名“水上漂”),刘宝山(艺名“十三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郭凤英,冀美莲等。遂往来于晋、冀、蒙一带,穿梭于各个戏班串演。再后来他先后当了几个戏班的班主。几年的班主生涯下来,使其开拓了眼界,增长了阅历,积累了戏班经营运作的经验。建国后,是平定县晋剧团的创始人。

    杨步云,(1911-1996),晋剧名丑,艺名“山药蛋”,清徐县人,10岁时被卖进“小锦园”戏班学戏,拜老宋银(外号“常有理”)和灵儿师傅(艺名“千里麻”)为师,主攻“三花脸”,在《打鱼杂家》、《牧羊卷》、《月明楼》、《春秋配》、《卖狗肉》等戏中所饰的丑角,深入人心,广受好评。新中国成立后,和妻子路小桃(晋剧演员)同在阳泉市晋剧团工作,功底扎实,幽默风趣,为晋剧名丑,享誉晋中、晋东地区。

    王意诚(1909-1966),艺名茶叶红,平定县乱流村人,晋剧老生演员,王自幼酷爱晋剧,天赋聪明,少时看戏入迷过目成咏,模仿颇有“范儿”,是块“材料”,原为阳泉下站福盛街,德春茶社掌柜,晋剧票友,后拜许志林(抓心旦)为师,常随许志林赴各地各村搭乱插班演出,当时流行一段话“茶庄掌柜王意诚,一叫唱戏扔下称”,1947年阳泉解放后,加入许志林创办的新华剧团,20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在现代戏表演上,突破了传统戏中固定的表演程式,着力用生活的表演手法刻画人物。在《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傅家营》、《焦裕禄》、《夺印》等戏中分别塑造出“二孔明”、“香草”、“王彦林”、李老明、何文进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明,表演逼真传神,收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不幸在1966年河底村演出《焦裕禄》时,突发脑溢血身着戏装,谢世于舞台 ,享年57岁。

    荆德生(1936-- ),阳泉石卜咀村人,阳泉市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享誉京城的民歌手。1953年毕业于山西省艺术学校。曾任阳泉市工人文化宫馆员。是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阳泉市音乐家协会理事。
    1951 年,荆德生招工到阳泉矿务局二矿机电科配电室工作,成为阳泉矿务局第一批女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参加矿上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很快成为矿上的文艺骨干,先后参与演出、编排了独唱《王大妈要和平)、妇女自由歌)、《翻身道情),小歌剧《识字好、《旷工装病),话剧《战斗里成长》和大合唱《竞赛的红旗红又红、(煤矿工人之歌)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节目。她还常把矿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变成小快板、三句半、诗歌,在车间、坑口、食堂为职工表演,活跃了矿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由于她在文艺方面的突出表现,1953年被单位推荐到山西省艺术学校音乐班学习,受教于郭兰英、乔玉珍等著名老师,从而使她的音乐基础理论及乐器、声乐、舞蹈、作曲、指挥、表演等方面的知识都有了长进。他先后参加了歌曲《在太行山上)、《藏胞歌唱解放军》、(光荣花》,民间舞蹈(跑驴)、(采茶扑蝶》、《荷花舞》,山西祁太秧歌《绣花灯)、《买绒线)、《婚姻法),相声(服务态度),山东快书《大老王》等文艺节目演出。

    1956年,她随阳泉市职工文艺代表团赴省城参加了第一届全省职工文艺汇演。 其间, 她独唱的河北民歌《小黑驴》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盘舞》获“表演二等奖",为阳泉代表团争了光。同年4月,她又随山西职工文艺代表团赴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职工曲艺汇演,她饰演(六姐妹挑菜》中的五姐妹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与其他演职人员一道,荣幸地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自编自演的歌曲《战斗在地下工厂)、《春耕忙》等都深受农民喜爱。她表演的《阳泉是个好地方》等歌曲,在当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每逢演出时,荆德生至少唱三首歌,最多时要连续唱11首歌,山城人亲切地称她为“山城百灵”。

    1990年,荆德生退休后,仍致力于群众文艺活动,且屡次获奖。 1992 年她参加市老年 运动会,参与表演的迪斯科健身操获“一等奖": 1993 年在阳泉市春节联欢会上,她演出的 《拥军秧歌》获十佳节目和十佳演员奖: 1995年参与市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合唱,荣获“特殊奖”。她的小传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第一卷上刊登。阳泉市音协授予她“终生成就音乐家”荣誉称号。市领导在总结阳泉文化事业发展之路时曾称“荆德生的民歌演唱蜚声三晋,享誉京城”。

    连任4届委员的荆德生,为市政协的初创、巩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她的个人介绍先后被《阳泉人名词典》(阳泉市政协志》收录。1997年被阳泉市音乐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音乐家”称号。

    荆履荣,石卜嘴村人,从小受其父(荆发厚)影响,喜爱戏曲音乐,13岁开始学艺,1957年加入平定晋剧团,任梆胡演奏员,音乐唱腔设计,导演。1978年任创作组长,副团长等职。曾组织创作40多部戏的创作改编、音乐设计和导演工作。多次获省地市奖励。1984年调市艺校工作,任高级讲师。曾担任音乐科、戏剧科、创作室的领导工作。在山西省历届艺校教学调演中,获园丁奖、排导奖、音乐设计奖,培养了很多戏剧人才,2001年退休。

    荆翠花,女,1944年出生,荆履荣胞妹,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1951年到平定晋剧团工作,1960年调晋中晋剧团工作,后师从丁果仙工须生,20世纪80年代初又调入阳泉晋剧团继续她的演艺事业。主要剧目有《孙安动本》、《下河东》等戏,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饰莎奶奶。1980年,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演出。1984年,参演的自创剧目《喋血蕲州》获表演一等奖。

    阎美琴,荆履荣之妻,1942年出生,1957年调入平定晋剧团工作,工小生,她演出的代表剧目有《国公图》、《黄鹤楼》、《状元与乞丐》、《二度梅》等,她不仅小生演得好,扮演娃娃也活泼可爱,曾在《三娘教子》饰薛英哥。
    荆树鸿,男,1967年出生,石卜嘴村人,1980年考入晋中地区艺术学校,1985年毕业后在平定县剧团参加工作,国家三级演员,多才多艺,戏路较宽,文武俱佳,常常能在一个戏理扮演多个角色,是个出名的多面手。曾在《白蛇传》中饰仙童,《火烧庆功楼》中饰徐达,《铡赵王》中饰王延龄、张勇,《下河东》中饰呼延寿廷、刘钧,《杨门女将》中饰寇准,他基本功扎实,功架漂亮,不仅擅长扮演苍劲正派的老生角色,还能扮演威猛刚劲的武将人物,他演的丑角独具特色,扮相滑稽,动作诙谐,身段程式讲究,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和王爱爱老师同台演出《算粮登殿》和王万梅老师合作演出《下河东》。

    五十年代 张秉山,王宝珍,关福玉,白明生加入阳泉市晋剧团。
    六十年代 杨春生,李淑萍考入阳泉市晋剧团。
    七十年代 石海滨,高晓红,范怀林,冯瑞红,白元喜,荆晋平先后考入阳泉市文工团和阳泉市晋剧团,白元喜,冯瑞红夫妻后调入阳泉市艺校担任高级讲师。
    八十年代 范秀林,王润萍,白小花,姚惠东,孙爱英,安芳,赵冬梅,陆守军等人考入阳泉市晋剧团速成班,冯素芳考入山西省艺术学校。
    石卜嘴村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从事过打击乐的有:
    姚恩堂,白正文,荆玫,张大吉,姚福存,睦银柱,荆汝先,王有福,白素明,杨载明,白富明,陆守军,王素宾,刘彦平,范惠林,刘文信,王丰年,荆长春,岳宏明。
    从事过管弦乐的有:
    杨幕林,张秉山,张风山,冯富元,王宝珍,荆森,王家启,王锁孩,白十孩,荆履荣,赵冬梅,荆拉长,石贵,陶瑞,白元喜等。
    姚培广 姚瑞整理。
    姚培武 姚培富 姚惠俊 姚汝仁审核。
                                    2020.元月
    原载阳泉矿区文艺2020.2总第十一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3: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定姚氏有关古碑文
    郊区平坦镇石卜嘴村水泉沟

    1姚公雲興墓誌銘
    3.13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9500\wps1.png
    【简介】勅授文林郎河南候补知县姚瀛顿首谨撰文,勅授登仕佐郎鸿胪寺序班李慕端顿首书丹,姚公云兴之男凤五、凤翔二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九月初七日,立石于平定州赛兴都石卜嘴村姚氏祖坟,现存郊区平坦镇石卜嘴村水泉沟。此碑形制为平首小碣,碑高41厘米,宽50.5厘米,边宽1.5厘米,饰以单细绳回纹。碑文为楷书,全文共二十八行,每行最多23字,最少7字, 全文总共1640字。此碑稍有剥蚀,字迹部分看不清,可供参考。
    【碑文】
    勅授文林郎河南候補知縣乙亥科舉人族姪姚瀛頓首謹譔
    勅授登仕佐郎鴻臚寺序班州學生員愚壻李慕端頓首書丹
    公諱雲興,字應虞,改字雨峯。曾祖信,候選吏目、祖淳德,
    郡庠生,以中子崗玉官,贈修職佐郎,興縣學訓導、父垂玉,
    議敘國子監典簿。公英明沉毅,才齠齔,志趣矯。然就傳誦必孰書,必端按部就班,無一豪苟,羣兒嬉戲,罔聞知也。道光丁酉,公年十一,於諸經史旨,多能領會,遇疑意,攷問再三,䊗然後快。而是歲,疫大作,舉家染患,驟丁父憂父病之危也。公動息扶將,調護湯藥,選以身代者,再比殤哀,毀骨立祭,塟盡禮,無過情,亦無不及情。然產益落,生計日迫,公之學亦少廢矣。公紀綱家政,不辭勁瘁,村南谷口,碧流護田,蒔木種桑,勤課農業。園中舊有草亭,灌溉之暇,煮茗靜坐,時或繙方,書尋導引。訣素善病故也,歲庚戌,喪母十餘年間,兩遭大變,艱窘備嘗,公益自振拔,經營周至。咸豐癸丑,髪逆串擾直境,平定與直接壤,歲賊氛埽滅。公循例納貲,邀九品銜,非夙願也。光緒丁丑,歲大祲,村有楊姓者,其壻為饑寒迫,鬻妻謀生,已墨劵矣。
    公見之惻然,給米豆數斛,夫婦藉以復聚,戚黨咸稱誦之。弗衰公謀慮遠長,天性慈仁,如此於戲,公可謂超邁流俗矣。卒以光緒十八年九月初三日,年六十又六。初娶石孺人,再娶楊孺人,劉氏,倅室張氏。子男二,鳳五、鳳翔,鳳五,郡生員,嗣兄雲程後;鳳翔,業儒。女三,展,適鴻臚寺序班李慕端;次三,未字。公,瀛之族叔也,瀛蒙公之訓誨者久,公之梗概瀛亦最悉。謹撮敘其生平行事,尤箸者,為之銘。銘曰:
    獅峯其峻,君峻而貞,桃江其清,君清而明。
    君葆其天,圭璋韞璞,業業兢兢,弗雕弗琢。
    辛艱歷試,籌策慮殫,積勞成疴,雨苦風酸。
    惟君行誼,卓然不朽,邃室䥴詞,永永長久。
    男 鳳五 鳳翔  瘞石
    大清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七日



    疑难注释:
    勅授——勅-指帝王的诏书,封授六品以下的官,称为“勅授”
    文林郎——文职散官,清代称为文散官阶,为“正七品”。
       有职务的文官称为“文职职事官”,没有职务的文官称为
    “文职散官”(“文职散官”因无职务,而无实职实权。)
    候補知縣——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在吏部候选,吏部汇列,根据资格,每月分发部和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補”。
    乙亥科舉人——乙亥科-光绪元年1875年
    舉人-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乡试,考中第一名,称“舉人”
    族姪姚瀛——本族的侄儿姚瀛
    頓首謹譔——诚心二拜以后,恭敬地撰写文章。
    勅授 登仕佐郎——
    文职散官,清代称为文散官阶,为“从九品”。
    鴻臚寺序班——“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
    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
    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
    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
    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序班——古代文官官职名,明始置,清沿置,在清朝之位阶为从九品。序班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有关,宴享及进行各项活动中侍班、齐班、纠班及传赞等事,为配置于鸿胪寺或会同馆官署之基层官员。
    州學生員——指州的学校的学生
    壻——婿
    公諱雲興—— 公-指墓主人 姚云兴
    字應虞 改字雨峯  ——古代名人都有字
    曾祖信——曾祖父 名叫 姚信
    候選吏目——听候吏部分发各省 委用
    祖淳德——祖父 名叫淳德
    郡庠生——庠生—xiangsheng明清时,在县、州、府
    三级学校读书的生员称为“庠生”
    以中子崗玉官——中子崗-应该是个地名,
    玉官——应该是一个官职
    贈修職佐郎——
    贈-朝廷赐给诰授,生前曰“封”,身后曰“贈”。
    修職佐郎-文职散官,清代称为文散官阶,为“从八品”。
    興縣學訓導——訓導 文职官,为“从八品”县儒学副学官,
    辅佐教谕训迪生徒,协助教谕举行县考、岁考,
    举行祭孔诸事。
    父垂玉——父亲 名叫 姚垂玉
    議敘國子監典簿——
    議敘—清制,官员有功而交吏部核议,
    以定功赏之等级,称为“議敘”
    國子監—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典簿—官名,掌管文书图籍
    公英明沉毅——公-指墓主人 姚云兴
    英明沉毅-杰出而有识见,深沈而刚毅
    才齠齔——   齠齔-tiáo chen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
                 在童年时就有很高的资质和品质
    志趣矯——有远大的志向,浓厚的兴趣,善于矫正错误。
    然就傳誦必孰書—然而对于口说和口誦必然要记在书本上。
    必端按部就班——对于那些小事,也必然按照规矩办事。
    無一豪苟——对于每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都一丝不苟的对待
    羣兒嬉戲——一群儿童嬉笑玩耍
    罔聞知也——他权当没有听见
    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年
    公年十一 ——公-指墓主人 姚云兴   年龄十一岁
    於諸經史旨——对于经史子集 诸多经典
    多能領會——大多数都能领会
    遇疑意——遇到疑难问题
    攷問再三——反复地进行研究分析
    䊗然后快——恍然后快,豁然明白而后感到快乐
    而是歲——就在这一年
    疫大作——传染病来的很快
    舉家染患——全家人都染上重病
    驟丁父憂父病之危——骤然姚公担忧他的父亲病情之危急
    公動息扶將——姚公对父亲的行动和休息,进行扶持
    調護湯藥——亲自熬制汤药
    選以身代者——并选择替父分担病患
    再比殤哀——再三比较那些未成年而去世的悲伤
    毀骨立祭——然而骨毀后立刻进行祭祀
    塟盡禮——办理丧塟完全按照礼仪进行
    無過情——没有超过不应该办到事情
    亦無不及情——也没有不尽后辈们的孝道
    然產益落——然而家中的产业日益败落
    生計日迫——日常的生活感到非常艰难
    公之學亦少廢矣——但是 姚公的学业并没有荒废
    公紀綱家政——姚公 整顿家政纪律纲常
    不辭勁瘁——不辞辛劳 鞠躬尽瘁
    村南谷口——在村子南面谷口
    碧流護田——田地旁边流淌着碧绿的水流
    蒔木種桑——蒔shi 栽种树木和种桑树
    勤課農業——辛勤地打理田地庄稼
    中舊有草亭——旧有一座矛草搭的亭子
    灌溉之暇——灌溉庄稼休息之时
    煮茗靜坐——煮上一壶好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時或繙方——不时地反复
    書尋導引——从书中寻找治病的方法
    訣素善病故也——但还是诀别,因为长期得病而病故
    歲庚戌——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
    喪母十餘年間——母亲去世离开十余年间
    兩遭大變——曾经两次遭到大的变故
    艱窘備嘗——尝尽了艰辛和困境
    公益自振拔——但姚公都能从困境中振奋精神
    經營周至——对家境经营无微不至 周到备至
    咸豐癸丑——在咸丰三年1853年
    髪逆串擾直境——匪徒串到并骚扰直隶境内
    平定與直接壤——平定与直隶地界接壤
    歲賊氛埽滅——这一年扫灭匪患
    公循例納貲——姚公遵循旧例仍然捐纳资财
    邀九品銜——得到九品衔的官职
    非夙願也——但这并不是姚公的愿望
    光緒丁丑——在光绪三年1877年
    歲大祲——这一年天气旱涝不均
    村有楊姓者——村中有一家姓杨的
    其壻為饑寒迫——他的女婿因饥寒所迫
    鬻妻謀生——要卖掉妻子谋一条生路
    已墨劵矣——已经写好了契约
    公見之惻然——姚公见到后动了恻然之心
    給米豆數斛——赠给许多米和斗
    夫婦藉以復聚——夫妇因此而得到团聚
    戚黨咸稱誦之——亲戚和街坊都称赞和誦扬
    弗衰公謀慮遠長——复诉姚公深谋长远
    天性慈仁——天性慈悲仁义
    如此於戲——如此的劳累过度
    公可謂超邁流俗矣-——姚公可以说是超出了一般平凡的人
    卒以光緒十八年九月初三日——去世在光緒十八年
    九月初三日
    年六十又六——享年六十六岁
    初娶石孺人——最初娶石孺人
    再娶楊孺人——又娶楊孺人
    劉氏——刘氏
    倅室張氏——妾室张氏
    子男二——生男孩 二人
    鳳五——长子鳳五
    鳳翔——次子鳳翔
    鳳五——长子鳳五
    郡生員——本郡的生员
    嗣兄雲程後——过继给姚公的兄长姚雲程
    鳳翔——次子鳳翔
    業儒——读书人
    女三——生女儿 三个
    展——长女 名姚展
    適鴻臚寺序班李慕端——嫁给鴻臚寺序班的李慕端
    次三——次女
    未字——没有出嫁
    公——指姚公
    瀛之族叔也——瀛-指撰文人姚瀛
    姚公是姚瀛的族叔
    瀛蒙公之訓誨者久——承蒙姚公的训示和教诲,已经很久
    公之梗概瀛亦最悉——姚公的大概情况也最熟悉
    謹撮敘——谨谨可以叙述
    其生平行事——他的生平和行事
    尤箸者——尤其对于非常显著的事情
    為之銘——而为之写下铭文
    銘曰:
    獅峯其峻,君峻而貞,桃江其清,君清而明。
    君葆其天,圭璋韞璞,業業兢兢,弗雕弗琢。
    辛艱歷試,籌策慮殫,積勞成疴,雨苦風酸。
    惟君行誼,卓然不朽,邃室䥴詞,永永長久。
    男 鳳五 鳳翔  瘞石
    大清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七日



    白话译文:
    姚公云兴墓志铭
    勅授文林郎河南候补知县乙亥科举人族侄姚瀛顿首谨譔
    勅授登仕佐郎鸿胪寺序班州学生员愚壻李慕端顿首书丹
    姚公云兴,字應虞, 后改字雨峯。曾祖父 名叫 姚信,是听候吏部分发各省委用的候選吏目;祖父 名叫 淳德,
    是在县里读书的郡庠生,以中子崗玉官得到朝廷赐给“从八品” 贈修職佐郎,以及“从八品”的县儒学副学官,興縣學訓導;父亲 名叫 姚垂玉,在國子監任議敘國子監典簿一职,负责掌管国子监的文书图籍。
    姚公云兴,杰出而有识见,深沈而刚毅。在童年时就有很高的资质和品质,并且有远大的志向,浓厚的兴趣,善于矫正错误。然而对于口说和口誦必然要记在书本上。对于有些小事,也必然按照规矩办事。对于每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一丝不苟的对待。平时看见一群儿童嬉笑玩耍,他权当没有听见。
    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姚公云兴,年龄十一岁时,
    对于经史子集 诸多经典,大多数都能领会。遇到疑难问题,也能反复地进行研究分析,直到豁然明白而后感到快乐。
    就在这一年,瘟疫大作,传染病来的很快,全家人都染上重病。骤然, 姚公担忧他的父亲病情之危急,姚公对父亲的行动和休息,进行扶持,亲自熬制汤药,并选择替父分担病患,再三比较那些未成年而去世的悲伤。然而骨毀后立刻进行祭祀,办理丧塟完全按照礼仪进行,没有超过不应该办到事情,也没有不尽后辈们的孝道。然而家中的产业日益败落,日常的生活也感到非常艰难,但是 姚公的学业并没有荒废。姚公决心整顿家政中的纪律纲常,不辞辛劳, 鞠躬尽瘁。在村子南面谷口,田地旁边流淌着碧绿的水流,於是姚公栽种树木和种桑树。辛勤地打理田地庄稼,田地旁旧有一座矛草搭的亭子,姚公在灌溉庄稼休息之时,煮上一壶好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不时地反复从书中寻找治病的方法。但还是对亲人诀别,因为长期得病而病故。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母亲去世离开十余年间,曾经两次遭到大的变故,尝尽了艰辛和困境,但姚公都能从困境中振奋精神,对家境经营无微不至,周到备至。在咸丰三年1853年,匪徒串到并骚扰直隶境内,平定与直隶地界接壤,这一年扫灭匪患后,姚公遵循旧例仍然捐纳资财,得到九品衔的官职,但这并不是姚公的愿望。在光绪三年1877年,这一年天气旱涝不均,庄稼欠收。村中有一家姓杨的,他的女婿因饥寒所迫,要卖掉妻子谋一条生路,已经写好了契约。姚公见到后动了恻然之心。赠给许多米和斗,夫妇因此而得到团聚,度过了灾年,亲戚和街坊都称赞和誦扬。
    复诉姚公深谋长远,天性慈悲仁义,如此的劳累过度,姚公可以说是超出了一般平凡的人。
    姚公去世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三日,享年六十六岁。最初娶石孺人,又娶楊孺人,又娶劉氏,又娶妾室张氏。
    生男孩 二人,长子鳳五,次子鳳翔。鳳五,是本郡的生员,后过继给姚公的兄长姚雲程;次子 鳳翔,是一个读书人,也是稍有名气。
    生女儿 三个,长女 名姚展,嫁给鴻臚寺序班的李慕端、次女没有出嫁。
    姚公是姚瀛的族叔,姚瀛承蒙姚公的训示和教诲,已经很久。
    姚公的大概情况也最熟悉,因此,谨谨可以叙述他的生平和行事,尤其对于非常显著的事情,而为之写下铭文。
    銘曰:
    獅峯其峻,君峻而貞,桃江其清,君清而明。
    君葆其天,圭璋韞璞,業業兢兢,弗雕弗琢。
    辛艱歷試,籌策慮殫,積勞成疴,雨苦風酸。
    惟君行誼,卓然不朽,邃室䥴詞,永永長久。
    男 鳳五 鳳翔  瘞石
    大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九月初七日   立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4: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荣誉揖录



    2.石卜嘴润德支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4: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4: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5: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5: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5: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润德支系石卜嘴十六世宝贵之子姚惠龙证件


    【知识载录】
    生肖颂





    神龙传说满人寰,民族象征气不凡。
    翱翔碧空入大海,相戏明珠彩云间。
    智慧高超有魅力,龙蟠虎跃天地翻。
    龙天龙地龙世界,龙子龙孙代代传。


    摘自姚玉俊编著静乐县段家寨乡苍峪沟村《姚氏族谱》338-340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0:28 , Processed in 0.1321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