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15期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20: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合倡导清峭诗风


    刘书芳



        姚合(777 一 842),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人,宰相姚崇曾侄孙,在晚唐诗坛上有很高地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黄金时期。传统上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代表人物,姚合便是晚唐诗坛的代表性人物,并有不少追随者,《唐才子传》说“(姚合)时称诗颖,士多归重”。


    一、官居重位
    姚合祖籍陕州硖石县,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西。据新近出土的《姚合墓志》,姚合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曾祖为唐代名相姚崇的兄弟姚元景,其祖姚算为汝州别驾,其父姚開为相州临河(治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境)令。可以说,姚合生于一个尊崇儒家的官宦世家,又生活在一个社会异常混乱、充满矛盾斗争的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积累遭受到一次空前浩劫,导致藩镇割据重而中央权威降落,人民遭受的别削加重、边疆不稳。宦官势力坐大争权而经甘露之变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朝廷官僚阶层中的牛李党争异常激烈。


        姚合青年时数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不中,直到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才进士及第,后在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府先后任节度巡官、观察支使等职,元和十四年(819)被授武功县(治今陕西武功境)主簿,大约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辞官闲居长安。长庆三年(823)起,姚合历任万年县(治今陕西西安)尉、富平县(治今陕西富平境)尉、监察御史、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境)刺史、刑部郎中、户部郎中、杭州(治今浙江杭州)刺史、陕虢(治今河南三门峡)观察使兼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唐武宗会昌二年(842)12月因病去世,归葬祖茔(在今河南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享年 66 岁,死后被朝廷追赠“礼鄙尚书”。


    二、开一代诗风

        由此可知,姚合参政与诗歌创作的盛期大约在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晚唐时期,虽然他为政勤奋正直,多有盛誉,或许因为他性格上的弱点,在仕途上求平稳渐进,思想上既有儒家的入世态度,又有佛教的出世归隐,还有道教的长生乞求,所以认同流行于当时官场的“以吏为隐”的生活理想。因此,其生活的局限及其才情之限,对他的诗歌,后世既有“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律体典润,故得名重当时”“五言律朴茂新奇”等好评,也有“体似尖小,味亦微醇”“刻画太甚,流于纤仄”等批评。但是,从后人“唐诗前以李(白)、杜(甫),后以韩(愈)、柳(宗元)为最。姚合而下,君于不取焉”的评说中,可知后世认为姚合的诗歌创作是有成就的。以至于到宋、明时期,姚合仍影响了四灵诗派、江湖派、竟陵派等几个诗派。今人也多评价姚合是晚庚诗坛“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
        姚合一生因诗而名。初入仕途时,他因“多历下邑”,因而“官况萧条,山县荒凉”导致“风景凋激之间,最工模写”,《武功县中作》三十首组诗等为代表的诗被推崇,奠定了姚合在晚唐诗坛的地位,出现了“武功体”的诗式,而他本人也常被称“姚武功”。这些诗描写了他的县居生活和寥落官况,流露出孤独心情和苍凉沉思,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间疾苦。创作艺术上重在摹景写意、多用白描,表现为雅正平和、气格柔弱的特色,如“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移山入县宅,种竹上城墙”“听琴知道性,寻药得诗题”“小市柴薪贵,贫家砧杵闲”等句。其诗歌也有关怀国事、体恤民生、赞颂靖边的题材,风格豪放明快、积极浪漫的,如“汉有冯唐唐有我,老为郎吏更何人”“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自知为政拙,众亦觉心公。亲事星河在,忧人骨肉同”“阁下群公尽高思,谁能携酒访贫居”等。


    三、擅长五律
        自姚合任万年、富平尉起,宦途发展比较平稳,阅历愈加丰富,但是他的生活形态、人格精神以及创作态度、整体诗风却一仍其先,仍以摹写自然景物、寺观亭台及吏事官况为主。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应该是多角度、广范围的。中华书局《全唐诗》所收姚合诗 7 卷 500 余首,内容多为送别、寄赠、闲适、题咏、游览、宴集、和答、酬谢,呈现出隐逸趣尚、闲适之境、消散达观等内容,还是构成了极为独特地表现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姚合尤其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和萧条官况,标举“清峭”的诗风,如“东门送客道,春色如死灰。一客失意行,十客颜色低”"移花兼蝶全,头石得云饶”“马嘶山稍暖,人语店初明”等,自成一格。他尤善于表现为官不得志的闲情野趣,如“朝朝眉不展,多病怕逢迎。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好是吟诗夜,披衣坐到明”。
        姚合通过“苦吟”,唱出了衰微时代的悲歌、失意人生的咏叹、真挚友情的倾诉、诗心禅思的感悟,也时而流露出勤政爱民的循吏精神,表达了他的孤独心情和苍凉沉思。可以说,姚合独善其身、留恋风物的闲适情怀诗作,对晚唐文士的心态与困境作了深刻的展现。
        姚合诗形式上五言(多为五律)近百分之八十。闻一多《唐诗杂论》说“五律与五言八韵的试帖最近,做五律即等于做功课”,这也为求仕文人提供了科考作诗的范例。与此相关,姚合编选王维及大历时期 21 人诗 100 首(今存 99 首)所成《极玄集》“序”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通过对名家诗作的精选,给后来作诗者提供学习的典范,并希冀以此矫治当时诗坛流弊,当然也有为求仕的青年人才提供作诗范例的作用。
        姚合诗寄寓雕琢闲淡的做法,在艺术上表现出的雅正平和、气格柔弱的特色,对于众多求仕文人具有极大吸引力,姚合诗也就成为写作典范,在晚唐苦吟诗人中流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取向。
        因此,我们说,姚合的诗从内容、形式、艺术上都应了当时官场混乱、科场黑暗中精神失落的寒士境遇、心情和追求,广为士人传诵,并成为学习的楷模。
    四、诗友众多
        姚合与当时著名诗人韩愈、王建、张籍、刘禹锡、白居易、李绅等经常交唱,并受到影响:姚合与贾岛更是关系密切,有时还以俸禄之半接济生活潦倒的贾岛,诗风也与贾岛较接近,世称“姚贾”。姚合还与马戴、费冠卿、方干、顾非熊、刘得仁、许浑、朱庆余、雍陶、喻凫、韩湘、周贺、项斯等青年诗人有密切交往,对他们倍加关爱。如李频不远千里请其品评诗作,以此成名。尤其是姚合将任陕號观察使时,正适弘农尉李商隐触怒前任观察使孙简欲罢其官,是姚合保住了李商隐的官职,使其有了稳定的生活。
        明代胡应麟评价晚唐诗说“姚合《早朝》……尚有全盛风流”(《诗薮。内编》卷四)。尽管后人对姚合诗有所批评,但由于他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诗歌理论的影响,以及其爱才、惜才、护才、推才的仁德,在当时士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被士人称为“诗颖”“诗宗”“文星”,成为当时诗界领袖式人物。以姚合与贾岛为代表形成了晚唐“苦吟”诗人流派,至南宋江湖派、明末竟陵派也师法姚合。姚合去世后,唐朝诗人方干在《哭秘书姚少监》一诗中说道:“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家无谏草逢明
    代,国有遗篇续正声。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湿铭旌。”

    (作者刘书芳,三门峡日报副总编辑,该文选自刘书芳《崤函文化与文化传播》一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8:07 编辑



    文韬武略姚宰相   爱国安民靖边疆
    陈宝禹
        姚崇出生于官宦之家,祖藉江南吴兴。北魏时迁徙陕州硖石,其家族均系文官武将。始迁祖姚中和是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高祖姚宣业北周征东将军;曾祖父姚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祖父姚祥隋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父姚懿,隋硖石县令、唐鹰扬郎将、水陆道行军副总管。平定洛阳王世充时立有功勋,后遭人疾妒,遂退出官场,隐居山林,在陕州张茅建庄园隐居三十余年。此处“右二陕、左二陵,名山朝拱、涧水环流、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姚懿领全家人在农忙时,躬耕垄亩,闲时教读子孙,“中养浩气,外衍遐风,紫芝淹留,赤松不返”。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故里家中(陕州张茅乡西崖村)。姚崇少时豪爽洒脱,崇尚气节。13岁失去父亲管束,不喜读书,好学武功,骑马打猎,游历山水,以“呼鹰逐兽为乐”,这为祖辈担任武职的影响有关,习武对他入仕常担任或兼职武职也大有裨益。姚崇二十岁时“居广成泽,自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姚崇自已回忆),整日陶醉于呼鹰逐免之乐。这时巧遇高人张憬藏,姚崇在“当以文学备为将相,无为自弃”的鼓励和规劝下,“尔来折节读书”,改了呼鹰逐兔的坏习惯。
        几年之后姚崇在东都洛阳以“文华著名”令人刮目相看。仪凤二年(677年)满腹才华的姚崇又高中“下笔成章”制举,被任命为濮州司密参军。他先后在濮州、郑州等地做官长达13年。天授元年(690年)在武则天启用新人的背景下,姚崇回到神州洛阳先任司刑丞、后任夏官郎中(原兵部郎中)。天元年(696年)五月,居住在漠北草原上的契丹人反叛,朝廷派兵征剿屡为所败。契丹兵锋所向,直指幽州。河北各州、县、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来。姚崇处理“兵檄剖析如流,皆有条贯”,武则天非常惊喜,提拔姚崇作了夏官侍郎。后来在姚崇的谋划下,平息了契丹叛乱。
        圣历元年(698元)十月,在狄仁杰推荐下,姚崇以夏官侍郎加同凤阁鸾台平事,进入了宰相行列。武则天时期的边患。主要有两个强敌:一是北方突厥啜(chuo)起,经常侵扰中原王朝,二是西南强大的吐蕃一直是武周(唐)王朝的心腹之患,姚崇经常深入边防前线,去视察防务,了解情况,慰问军民,史称姚崇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侯、士马储诫,无不谙记”他以夏官侍郎身份,协助武则天制定抵御外族入侵的策略并身体力行。
        701年四月姚崇受命以检校诸军大使名义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以北视察各军兵马和防务情况。长安四年(704年)十月,以灵武道安抚大使权检校左台大夫身份,到抗击突厥入侵的重镇灵州(今宁夏灵武)视察,慰问军民,以稳定人心、加强战备。唐朝前期,边患主要来自西南的吐蕃与北方的突厥及东北的契丹等,姚崇和狄仁杰面对边患,首先是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反对穷兵黩武,主长“不悻边功”为唐朝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开元前期,唐王执行了“不求边功”政策,“四夷来寇、驱之而已”,和各蕃国实行“和亲”或和解政策,加之当时唐帝国周边没有一个强大的蕃国足以威胁到盛唐安宁,各国蕃国纷纷内附,普天之下,派天平盛世气象。
        姚崇生于大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去世于开元十年(公开721年)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以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子突出贡献。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盛赞其为有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赞扬他“大政治家、唯物论者”。经多方查找资料,姚崇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军事家。真可谓:历史巨人,唐代宰相。中兴名臣,强国安邦!
    (作者陈宝禹,陕县职高原校长,姚崇故里纪念馆创建者)
    参考资料:
    1.姚学谋《大唐贤相姚崇》
    2.陕州姚崇纪念馆版面解说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9:00 编辑




    《百家姓笺注》之“姚”


    胡耀飞



    《百家姓》是宋初在吴越国地区产生的一种民间童蒙教材,主要用于儿童的识字,其次让儿童获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姓氏知识。因此,自诞生以来近千年,《百家姓》一直是耳熟能详的文献。也因此,近千年来出现过各种版本的《百家姓》,笔者已予大致梳理其源流。①不过这些版本的《百家姓》,更多是简单的注解,未能具备姓氏学的视角。因此,笔者近年颇为关注如何从姓氏学的角度来看《百家姓》。
    姓氏学关注的是姓氏的起源与流传,属于姓名学的一部分。学界已有的冠以“姓名学”的著作,更多注重“名”的研究,而非对“姓”的关注。②专门的姓氏研究著作,则重在姓氏的起源,略于姓氏的流传。③ 目前真正的姓氏研究,尚不多见。但已经有岑仲勉(1886-1961)等人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④,陶敏(1938-2013)重新进行《元和姓纂新校证》⑤,以及李德辉(1965-)《中古姓氏佚书辑校》⑥。
    当 然, 这 些 属于古籍整理类,并非专门的研究专著。不过,一切研究都需要在厘清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本文拟以姚 氏 为 例, 示范《 百 家 姓 笺注》的笺注工作。“姚”在《百家姓》中排在第 101 位 ⑦,属于中间位置,故而很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了解“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靠前的姓氏。因此,有必要对“姚”的源流进行一些笺注,下文按照成书时间对涉及到“姚”的内容进行梳理。
    1、《世本》
    1-1、《世本》:帝舜,姚姓。(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三)⑧
    1-2、《世本》:舜姓姚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四四)⑨
    1-3、帝舜,有虞氏,姚姓,见《世本》,因生赐姓。(《路史》卷二一)⑩
    1-4、偪阳氏,《世本》:姚姓国,为晋所灭,子孙氏焉。(《姓氏急就篇》卷下)(11)
    2、西汉史游《急就篇》
    2-1、姚得赐。
    (颜师古注)姚,舜姓也。陟方之后,末嗣称焉。郑有姚句耳。汉有姚平。得赐,言多受君之宠锡也。(12)
    3、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
    3-1、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荀罃武子伐灭偪阳。(13)
    3-2、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嬀。武王克殷,而封嬀满于陈,是为胡公。陈袁氏、舀氏、咸氏、庆氏、夏氏、宗氏、来氏、仪氏、司徒氏、司城氏,皆嬀姓也。(14)
    4、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篇》
    4-1、《风俗通》:“按,《书》:舜生姚虚,云在济阴成阳。”(《路史》卷二一)(15)
    5、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5-1、《帝王世纪》亦云:姚墟在西北,有舜祠。(《后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引)(16)
    5-2、(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禹贡》梁州之域,昔虞舜尝居之,谓之嬀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即此也。(《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通典》卷一七五)(17)
    5-3、《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艺文类聚》卷一一))(18)
    5-4、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初学记》卷九)(19)
    5-5、《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桥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太平御览》卷八一)(20)
    5-6、《帝王世纪》曰:安康为嬀墟,或谓之姚墟。(《太平御览》卷一六八)(21)
    5-7、《帝王世纪》曰:瞽叟之妻曰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文选》卷四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其一,李善注引)(22)
    6、《姓谱》
    6-1、《姓谱》:嬀,帝舜之后。(《资治通鉴》卷五六胡三省注引)(23)
    7、《唐贞观八年五月十五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北 8418)
    7-1、吴兴郡七姓湖州:姚、明、丘、纽、闻、施、沈。(24)
    7-2、东阳郡五姓婺州:茢、姚、习、黄、留、难。(25)
    7-3、王仲荦注:《寰宇记》吴兴郡四姓,姚、沈、丘、纽,与残卷七姓中四姓同。《广韵》下平四宵:“姚姓出吴兴。”《周书·艺术·姚僧垣传》:“吴兴武康人。”(26)
    8、《太平寰宇记》所引(或即《天下郡望姓氏族谱》)(27)
    8-1、姓氏:吴兴郡四姓:姚、沈、丘、纽。(《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江南东道六湖州)(28)
    9、《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S.2052)
    9-1、湖州吴兴郡,出十六姓:沈、钱、姚、吴、清、丘、放、宣、萌、金、银、阴、洗、钮、木、明。(29)
    9-2、婺州东阳郡,出七姓:蓟、习、苗、姚、哀、难、□。(30)
    10、林宝《元和姓纂》(31)

    10-1、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左传》,郑大夫姚句耳。(32)
    汉有谏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王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嬀氏。五代孙敷,又立姚氏。(《祕笈新书》。)
    A[ 岑校 ] 姚 按姚,《广韵》收“四宵”,此入“三萧”,误,应移正。(33)
    B[ 又 ] 汉有谏议大夫姚平 见《汉书·京房传》。(34)
    C[ 又 ] 子恢避王莽乱 《类稿》一八、《备要》
    一七、《新书》六引,均无“王”字。
    D[ 又 ] 又立姚氏 《类稿》作“又爲”。(35)
    10-2、善意。(岑据沈跋补)
    A[ 岑校 ]《金石录》二六云:“右唐《姚懿碑》,懿,崇父也。据《碑》及《唐书宰相世系表》,皆云公讳懿,字善意。而崇子奕《碑》与《元和姓纂》乃云‘名善意’,岂非以字行乎。”沈跋云:“今孙本‘三萧’姚姓下引《祕笈新书》补,并无此文。”(36)
    11、邵思《姓解》(37)
    11-1、姚
    舜姓也,舜生于姚墟,因而命氏。《左传》有郑大夫姚勾耳。后秦姚苌、姚弋仲。陈有姚察。唐相姚元崇;又姚思廉,为十八学士;复有姚璹、姚绍之。
    11-2、嬀
    亦舜姓也。陈居于嬀汭是也。《文士传》有嬀览。后汉有嬀皓。
    12、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38)

    出自虞帝,生于姚墟,因以为姓,春秋时郑大夫姚句耳、姚般即其后。初,陈胡公满封于陈,裔孙敬仲奔齐,为陈氏,又为田氏。齐亡居鲁,至王莽,封田丰为代睦侯,以奉舜祀。丰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嬀。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坦,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察,隋太子内史舍人,袭公。生思廉,左散骑常侍、修文馆学士,丰城康男。生豫州司户参军憕,符宝郎恽。憕字处平,生璹、珽。璹字令璋,相武后。珽,户部尚书。最,蜀王友,生思聪。至八世孙衮,唐太仆主簿。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祥生懿,字善意,巂州都督、文献公。生元景、元之、元素。元景,潭州刺史。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明皇,世称姚梁公。生邓州刺史彝,大理卿异,永阳太守弈。元素,宗正少卿,生楚州刺史弇,通事舍人凭,鄢陵令算。孙九人,曾孙二十人,四世孙七人,五世孙五人。彝生闓、阆、闉、闶、辟。异生闳、閈、阀。弈生阐。闓生系、俟。阆生倍、伦。闉生侑、伾。辟生偁、偕。闳生恃、悟、憺、惇、惕;閈生恬、憕;阐生恒、恊、愐。其显者,偁之子勉,为谏议大夫。元素五孙、三曾孙。弇生润州司户参军闲,睢阳太守、右金吾将军誾。凭生阍、论。算生閈。閈子秘书监合,世所谓“姚武功”者。
    13、《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姚吴兴,商音。
    古今姓纂虞舜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左传》:郑大夫姚句耳。汉有谏议大夫姚平,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氏妫氏。五代孙敷,又立姚氏。
    14、《百家姓考略》

    商音。吴兴郡。系出有虞氏。瞽瞍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帝尧降二女于舜,赐姓嬀氏;禹封商均于虞城;武王封虞舜之后胡公满为陈国,皆以国为氏。又胡公支子姓胡氏;陈敬仲奔齐,子孙姓田氏;田齐失国,居元城,又姓王氏。凡七姓,皆舜之后。嬀,音规。(39)

    通过上文的梳理,即可看到“姚”姓的记载,从先秦到清代的一个发展概况。大体而言,可以得到如下现象:
    第一、先秦时期,以《世本》为代表的姓氏书,最早记载帝舜是姚姓。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姚为姓,可知其最早属于一个大的部族。帝舜姓姚,则此部族以帝舜为核心人物,并一度成为所有部族的共主,入列五帝之一。此外,姓又分氏,如偪阳氏即姚姓国,属于姚姓部落的分支。不过,《世本》并未说明“姚”字的本意。
    第二、到秦汉时期,又有异说。除了史游《急就篇》依然以帝舜为姚姓外,王符《潜夫论》已有不一样的说法,比如以帝舜为“姓虞”,但“又为姚,居嬀”。所谓“姓虞”或有误,因未见其余记载,且“虞”字非女旁,不符合一般先秦的“姓”多为女旁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居嬀”二字,后世多有沿用此说,以帝舜为嬀姓。至于“嬀”字的本意,所谓“居嬀”,当为地名。在应劭《风俗通》中,则解释了“姚”字也是地名,即所谓“姚虚”,地点在济阴成阳。可知,秦汉时期,无论是“姚”还是“嬀”,都被当作是帝舜的姓,且属于以地名为姓。该地名以“虚”为名,则属于一个山丘。稍有不同的是,《潜夫论》说的是“居”于“嬀”,《风俗通》说的是“生”,即生于“姚虚”。另外,《潜夫论》提及偪阳氏的另一个源头,即所谓“妘姓”,此姓情况,另文再述。
    第三、至晋代,则有皇甫谧《帝王世纪》,不同文献征引的佚文,有不同的表述,但大致一样。比如以帝舜为姚姓,亦有“姚墟”,且因为帝舜之母生帝舜于姚墟而姓姚氏。不过比《风俗通》更近一步的是,《帝王世纪》将姚墟的地方定在城固(成固)或安康,而非《风俗通》所引《书》说的济阴成阳。不过风俗通作者应劭在注《汉书》时,认为帝舜所居为“嬀墟”,在西城县(安康郡)。
    第四、到了唐宋时期,《元和姓纂》、《姓解》和《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关于帝舜与姚的关系已经固定为帝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的组合。至于“嬀”,在一般的关于姚姓起源的说明中并不常见,只是简单说帝舜居住于“嬀”这个地方。西汉司马迁《史记·武帝本纪》则记载“舜饬下二女于嬀汭”,即帝舜与帝尧的两个女儿成婚后居住于嬀汭。(40) 根据西汉末孔安国的《集解》,“舜所居嬀水之汭”。
    又根据《索隐》,皇甫谧说:“嬀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汭,水涯也,犹洛汭、渭汭然也。”(41) 可知,自西汉以来,帝舜所居之“嬀”,已有“嬀水”的说法,这一说法为《姓解》所继承。
    第五、先秦时期,姚是作为一个“姓”而存在,其使用程度不如“氏”。故而,作为帝舜的后裔,陈国公子敬仲奔齐,用的是陈氏,又改为田氏。直到王莽时期,田氏后裔田丰获封代睦侯,开始作为上古帝王之后,负责奉祀帝舜。其子田恢,则避王莽败亡之乱,来到江南的吴郡定居。秦汉时期,因“姓”、“氏”合流,故而田恢改用祖先的“嬀”姓为姓氏。但行用了五代人之后,又进一步改为姚氏,不知何故。此时,大概已经是三国吴,因宝鼎元年(266)分吴郡和丹阳郡置吴兴郡。故而又能够进一步确定这一支嬀氏 / 姚氏族人定居在吴兴郡武康县。此后,大部分姚氏都出自吴兴郡武康县,故而姚氏以吴兴为郡望。北方的姚氏,比如陕郡姚氏,反而是从南方迁来的吴兴姚氏的后裔。


    (作者胡耀飞,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副教授)



    注释
    1 胡耀飞:《吴越国文献〈百家姓〉的成书与流付》,吴越記憶與城市更新:第三屆吳越钱王文化論壇,杭州:临安區社科聊、浙江农林大学,2020 年 11 月 23-24 日。
    2 比如袁真《姓名学概论》(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年),完全就是一本“起名学”的书。这样的书很多,最早的是杨坤明《中国姓名学》(天津:中国命名社,1931 年),不必一一具列。而且这类书互相抄袭之风甚盛,比如袁玉騮《中国姓名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年)很多论述抄袭自吉常宏《中国人的姓名字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年),参见吉常宏:《袁玉騮的〈中国姓名学〉是剽竊雜湊之作》,《语文建设》,2000 年第 5 期,第34-35 页。 
    3 姓氏研究著作,多為關於先秦时期姓氏起源的研究。比如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陈树三、郭宴春:《中国姓氏起源探讨:从无姓氏到有姓氏》,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7 年;张淑一:《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赵艳霞:《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年;张富祥:《日名制·昭穆制·姓氏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张亚初:《商周金文姓氏通考》,北京:中华书局,2015 年;张肇麟:《姓氏與宗社考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
    4 林宝撰,岑仲勉等校證:《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5 陶敏遗著,李德辉整理:《元和姓纂新校證》,瀋陽:遼海出版社,2015 年。
    6 李德辉辑校:《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 年。该书收录范围局限於佚书,但一些佚书本不属於姓氏书。
    7 《百家姓》的排序,各个版本多有不同,但大體一致。其中“姚”大多数版本在第 101 位,唯《八思巴文百家姓》排在第 125 位。参见照那斯图整理:《新编元代八思巴字百家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第 12 页。
    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18 页。
    9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2 页。
    10《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8 页。 
    11《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68-69 页。
    12 张传官:《急就篇校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 71 页。
    13 《潛夫論箋校正·志氏姓第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14 页。《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80 页。
    14 《潛夫論箋校正·志氏姓第三十五》,第 427 页。《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82 页。
    15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110 页。
    16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199 页。劉昭注所對應的正文参见《後漢書》志二十三《郡國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第 3506 页。
    其正文为:“成固嬀墟在西北。”
    17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01 页。該書所引樂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一《山南西道·金州》原文为:“西城縣,本漢舊縣,屬漢中郡。
    應劭注《漢書》云:‘嬀墟為西城,舜居於此。’潁容《釋例》云:‘舜居西城,本曰嬀汭。’即此。”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2729 页。该书所引杜佑《通典》卷一七五《安康郡》原文为:“金州,虞舜嘗居之,謂之嬀墟。”原注曰“《帝王世纪》谓之姚墟。本曰嬀汭。”
    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4580 页。
    1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10 页。该书所引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一一《帝王部一·帝舜有虞氏》原文为:“《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 215 页。
    19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14 页。该书所引徐堅等《初学记》卷九原文为:“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顓頊。……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198 页。
    20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25 页。该书所引李昉等《太平御覽》卷八一《皇王部六》原文为:“《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
    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376 页。
    21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38 页。该书所引《太平御覽》卷一六八《州郡部·山南道下·金州》曰:“《帝王世纪》曰:‘安康,谓之嬀墟,或谓之姚墟。’《後漢書》郑弘上书曰:‘虞舜出於姚墟,夏禹生於石紐。’潁容《釋例》曰:‘舜居西域(城),本曰嬀汭。’《漢·志》曰:‘西域(城)屬漢中郡。’应劭曰:‘嬀墟在西北,舜之所居,即今西城縣。’”第 817 页。 
    22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244 页。该书所引蕭統編《文選》卷四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一首》李善注原文为:“《帝王世纪》曰:
    ‘瞽叟之妻曰握登,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651 页。
    23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328 页。胡三省注所對應的正文参见《資治通鑑》卷五六,漢桓帝永康元年五月條,第 1798 页。其正文为:“尚书郎张陵、嬀皓……等。” 
    24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389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唐真观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殘卷考釋》,《文史》,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62 页。 
    25《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390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唐真观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残卷考釋》,第 63 页。 
    26 王仲犖:《〈唐真观八年條舉氏族事件〉残卷考釋》,第 62 页。
    27 李德辉在整理《中古姓氏佚书辑校》时,将《太平寰宇记》所载郡姓,擬定为《天下郡望姓氏族谱》,可備一说,难以確證。参见其书,第 431 页。
    28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35 页。该书錄文源自《太平寰宇记》卷九四《江南东道六·湖州》,第 1879 页。
    29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61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釋》,《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
    30 《中古姓氏佚书辑校》,第 461 页。该书錄文源自王仲犖:《〈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釋》。
    31 以下《元和姓纂》的引用,來自岑仲勉:《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55页。腳註來自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瀋陽:遼海出版社,2015 年,第 204-205 页。
    32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姚句耳,见《左傳·成公十六年》。杜预注:‘句耳,郑大夫。’”
    33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已将“姚”从“三蕭”移入“四宵”,但直接说“今據《廣韻》”,未言岑校。
    34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京房弟子姚平,见《汉书》卷七五《京房传》、卷八八《儒林传》。” 
    35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又立’,《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續集》卷一七、《翰苑新书後集》下卷二作‘又立’,《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卷一八作‘又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姚氏’作‘復改’。”
    36 陶敏《元和姓纂新校證》注:“《金石錄》卷二六……今从岑氏《四校记》,補‘善意’二字。《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专辑·姚懿墓誌銘》:‘君諱懿,字善意,其先吳興郡,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姚懿,龙朔三年十二月卒,《誌》景龙二年九月立。《全唐文》卷三二八有胡皓《姚懿碑》,《全唐文補遺》第五辑有《姚懿玄堂记》。”
    37 邵思撰,侯立睿點校:《姓解》卷一“女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第 22 页。 
    38 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一〇“四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49-150 页。 
    39 王相撰,黃曙輝點校:《百家姓考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18 页。
    40 司馬遷:《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1 页。
    41 轉引自《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 22 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9:04 编辑



    吴兴姚的根基与发展



    姚渊博


        姚姓人中多有谈及“吴兴姚”这个话题,但对吴兴姚的来历,地理位置,以及吴兴姚的现状都不够完全了解。本文试图进行引证说明,让大家对吴兴姚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吴兴姚的来历


        吴兴姚,本属虞舜后裔,自夏至周,世袭王侯,姓氏几变。舜本姓姚,在夏曰虞,在商曰妫,在周封陈,在齐曰田。秦统一中国,又有田姓曰王。舜帝69世孙姚平始居江南,复本姓,成为吴兴姚开基之祖。


        姚姓出自上古帝舜,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分支甚多,形成了多支多派。据唐代《元和姓纂》记载,姚姓主要有两大支。一是出自江南吴兴郡,二是出自陇西南安郡。又据《辞海·历史地理》记载:“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治所在乌程。辖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带。”“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置,治所在甘肃陇西渭水东岸。辖今陇西、定石、武山等地。”


        江南吴兴姚是以汉代谏议大夫姚平为代表的姚姓大家族。陇西南安姚是以羌族首领姚弋仲及后秦王朝为代表的姚姓大家族。后来这一支除少数人迁江南外,大多数转移川、黔、滇大山区。南安姚是舜帝少子的后代,吴兴姚是舜帝长子的后裔。本文不谈南安姚,只谈吴兴姚。


        据《姚氏百世源流考》汉昭帝时大司农田延年坐事,其子田渊“避走吴郡,自念田本妫氏可安也,遂复姓妫,“居霅溪之涯”。其子名曰妫徵。“徵子平,聪慧好读书,游学四方,闻京房以易高天下,师事之……叹曰:妫源于舜,本姚姓。”妫平即改为姚平,居吴兴(今湖州),在此扎根,成为南方姚姓开基之祖。《嘉泰吴兴志》曰:“吴兴郡四姓,姚、沈、邱、钮。姚氏之居吴兴也久。”可见自汉以后,姚姓在湖州成为一大姓氏。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曰:“昔相传江南无二姚之语,即所谓吴兴姚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新莽时期、姚平之孙姚恢,为避莽乱“过江居吴郡”。“五世孙姚敷居吴兴武康”。这是吴兴姚先祖第二次过江,避居吴兴。以耕德为业,隐德不仕,从此奠定了姚氏在南方发展的基础。


    二、吴兴姚根基探踪
        吴兴姚的根基究竟在那里?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历史地名变移频繁,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了,难以直接回答。首先说吴郡与吴兴郡的关系。


        据唐初大学士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记载。“居霅溪之涯。”由此可见,吴兴霅溪是吴兴姚的根基所在。然而,汉代有吴郡、尚无吴兴郡,也可称为吴郡姚。《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过江居吴郡。”此吴郡与吴兴郡实为一地。据《辞海》历史地理记载:“汉代改会稽郡为吴郡,吴宝鼎元年改置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湖州)”。唐代曾改苏州为吴郡,但此吴郡与姚姓无关。


        汉代,姚姓先祖曾两次过江到吴兴。一是汉昭帝时的姚平的祖父,二是新莽时的姚恢。平公所居当在乌程县。“吴兴郡治乌程。”由此可见吴兴郡,乌程县,行政机关同为一城。《大清一统表》云:“秦置乌程县,后汉置吴郡,三国为吴兴郡治。隋仁寿二年为湖州治。明改湖州府。”1912年,乌程与归安并为吴兴县,现为湖州市吴兴区。那么霅溪在何处?《湖州志》记载,东苕溪,西苕溪流进湖州城汇合于霅溪。可见霅溪在湖州城内(城内现有霅溪公园)。据上所述,吴兴姚的根基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霅溪边上。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第二次过江居吴郡的姚恢,是平公的孙子。他到吴兴后,定会来到霅溪老家。从渊公到恢公已经五代人了,这里一定会有他们经营的家园。而且还会有叔与伯的同族亲人。姚恢曾任青州刺史,其父姚丰在新莽时已封侯爵,家族积蓄比较丰厚,他不满足霅溪这个不大的家园,恢公可能到湖州附近的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购置地产,再建家园。恢公不久移居武康。因而《太平寰宇记》称:“姚恢,东汉武康千秋乡人。”《吴兴备志》也称:“姚信居吴兴武康千秋乡。”(千秋乡,在今德清县武康镇余英溪南岸、石城山在其南三里。)
        又据《嘉泰吴兴志》记载,在武康南三里石城山上有姚恢,姚皓,,姚信以至僧坦,察、最、思聪等10几代人的陵墓都在石城山上。在武康,经过几代人的隐居耕读,恢公的五世孙姚敷出任东吴武骑常侍,六世孙姚信为东吴太常卿,继而世代为官,由此,吴兴武康成为南方姚姓发祥地。至隋唐,以武康人姚思廉,姚崇为代表的两大家族,一居京兆,一居陕郡,几代人在朝为将为相,名载青史,为吴兴增添光彩。至今似乎人们只知有武康,而忘了吴兴。武康本属吴兴郡,于是统称吴兴姚。(武康镇东五里灵溪边上现有姚氏故里。)


    三、吴兴姚的分支
        吴兴姚,自西汉后期南渡荆吴,扎根吴郡,渐成大树,枝繁叶茂,不久成为吴兴旺族。树大必分支,人多必分家。吴兴姚自东汉起,不断分支,至隋唐时期,逐步发展到浙江以外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10多个省,元明以后,发展的地区更广。根据现在姚姓资料看,清代以后,吴兴姚几乎遍布全国,并形成四大支派。


        其一,吴兴本支。历汉魏两晋南北朝,吴兴姚分支虽多,但在吴兴仍有主支植根本土家园。如西晋隐士姚馥,《绘图宝鉴》记载的姚昙度,《宋书》记载的寒人姚吟,学识渊博,拒任不仕。还有诗人姚翻,一首《采桑》诗载入《南北朝诗集》、又据《湖州府志》吴兴有晋散骑常侍姚藏,晋姚韫南北朝时有姚璇、姚寿、姚钦、姚文、姚祥等六人皆官至给事中。还有泰州刺史姚志。唐宋以后,在吴兴地区的乌程、归安,以及上虞、山阴、慈溪等地,姚姓人才济济。如湖州刺吏姚絪,后梁宰相姚泊,淳熙状元姚颖,嘉庆状元姚文田……等,都光耀门庭。在吴兴明代还有以理学著名的姚舜牧家族在从教从政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吴兴姚姓中,尤其值得说明的是东汉开国大将姚期。其父姚猛曾任桂阳太守,因得罪上司,从吴兴潜往河南颍川,隐居郏县,改姚为铫。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登位后,封姚期为安成侯,长子姚丹次子姚统均封侯爵。其孙姚舒,曾孙姚羽,玄孙姚蔡均世袭爵位。
        其二,武康支派。武康位于莫干山下。原为乌程余不乡,吴黄武元年析乌程置永安县,晋改永康,又改武康县。这里山明水秀,风景宜人。东汉初期姚恢从乌程霅溪迁武康,广置地产,大兴家业。《太平寰宇记》中有姚恢在武康与沈家争购柯田山宝地的故事。姚恢得意的是买到了武康城南的石城山,最后,姚恢的墓修在此山之上。姚恢与子孙在武康隐居,直到五世孙姚敷,崭露头角,其子姚信官至选曹尚书。并著有《昕天论》《士纬经》传世。其后姚陶任宁浦太守,姚奋为晋太傅,姚渠任九江太守。从此武康姚姓大显家声。南北朝时期又有武将姚宣业,太医姚僧坦(垣),在北朝为官。隋统一天下后,这两家入京为官。此外在武康,南北朝时仍有达人不断出现,如书法家姚怀珍,《浙西名贤录》记载的隐士姚仲翁,南朝宋国将军姚耸夫。北宋时有天文学家姚舜辅,进士姚舜仁,他们的后代仍在武康繁衍发展。
        其三,万年支派。陕西万年县,原属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城内。据《新唐书》记载:“姚思廉,本名简,以字行,陈吏部尚书察之子。陈亡,察自吴兴迁京兆,遂为万年人。”《南史》六十九卷记载:“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吴太常卿之九世孙也。”入隋后,迁长安,居万年县。至今长安县崇义乡,南姚里仍然有姚思廉后裔居住在这里。姚察长子姚思廉,为唐散骑常侍,弘文馆大学士,继承父业,撰成《梁书》《陈书》。思廉之孙姚璹,武则天时为宰相。璹弟姚珽为户部尚书。思廉公八世孙姚顗为后唐宰相,其间代代为官。
        在长安附近的华州下邽县住着一支姚姓人,称为华州姚。他们是姚察的弟弟姚最的后裔。与万年姚属亲兄弟分支。代表人物有寿州刺史姚慎盈,领军卫将军姚发,尚书右仆射姚仲南,兵部郎中姚康。
        万年支派又分出光州姚与莆田姚。那是姚察公的曾孙姚敬文,因其弟姚敬节从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称帝,不久被镇压,敬文公携子及侄姚义,避走光州,潜居豫皖交界的固始县。敬文的七世孙姚天明唐末随王审知进入福建,王审之称闽王后,姚天明便在福建莆田择地定居。据明代《姚氏重修族谱序》云:“姚氏,莆田望族也。自唐奉礼郎天明公由光州固始来福莆,接境韶溪。”南宋以来涌现不少精英人才,如:姚安仁、姚廷槐,姚宗之,姚思永,姚鸣凤……等十三位进士。光州的代表人物有郢王府司马姚行表,太子司议郎姚崇桂,苏州刺史姚宏庆。
        浙江剡水(今嵊州市)有一支姚姓,其一世祖姚孟端是万年姚察公九世孙。因避唐季之乱,由汴州迁剡水。仅宋代九世之内就有12人取得进士功名。其中姚舜明官户部侍郎。姚宪为宋孝宗时参知政事。万年姚的发展主要在陕西、浙江、福建及广东、湖南、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其四,陕郡支派。“陕郡姚”公认的一世祖是北朝征东将军宣业公。因其在北朝为官而居陕郡硖石,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县张茅镇。
        据《姚勖墓志》记载:宣业公祖父姚仲和,“入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峡石。”这一支姚姓家族,突出代表人物姚崇,历唐三朝宰相,功绩卓著。另有监察御史姚闳,秘书监姚合,谏议大夫姚勖,名载青史。姚崇性孝,因峡石道路崎岖,为奉养母亲,全家迁居洛阳。《姚崇神道碑》记载:“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自此,洛阳又有了一支姚姓家族。
        陕郡姚到了后唐五代时期,又分出两支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家族。一是据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枢)神道碑》姚懿公的八世孙姚汉英,任后周金吾大将军出使辽国,辽王以违礼为由,强留汉英居辽,由此落籍柳城(今辽宁朝阳)。这支姚姓人连续10代文武双全,官居朝中要职,尤其汉英公曾孙姚景行,曾为辽国宰相,为推行汉文化,实行宋辽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至姚枢,为元初中书左丞。不久枢公移到河南辉县隐居,姚燧回籍洛阳。汉英公后裔多数定居朝阳,成为关外一大姚氏家族。
        据姚振宗《姚氏百世流源考》姚崇公的七世孙姚余庆,任冀州观察使时,正值唐末动乱,遂定居冀州。直到九世孙姚镐,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崇政殿大学士。宋高宗南渡时,扈驾随行,徙居会稽县雷门乡长乐里(今浙江绍兴马山姚家埭)仍以诗书传家。其裔孙姚士谦在南宋淳祐年间创建了“姚氏宗祠”。这个家族代表人物还有清康熙时期的一品大员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为统一台湾功绩卓著。山东巨野有一支姚氏家族,据清代大学士钱大昕撰《姚氏宗祠记》云:“巨野姚氏出自唐宰相姚崇家族,元始初由陕州迁来,已而宗族益盛,簪缨之甲于齐鲁,遂为巨野望族。”明清以来,登科举者不可胜数,明有沁州刺吏姚梅源,清有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
        此外,陕郡姚在元代以后,派生出许多分支,在中原及南方,许多省地都有相传为姚崇家族的姚姓人,只是世系无法厘清,但均以吴兴姚为自豪。清代桐城姚为其一例。自明以来,英俊接踵,人才辈出。虽谱载出自陕郡无误,但其上溯宋元,世系人物都有几代不显。这是现在常见现象,只要符合义理,不是附会,当是吴兴大树的一枝。
        纵观两千多年,“吴兴姚”横向发展,现已遍布全国,其分支何止数千。由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社会动荡,人员迁徙流离,许多家族因文献散失,年久失忆,无法弄清本支先祖来历,只有因时随地,再立祠堂,新修家谱,在谱序中概述大略,然后以本地本支始迁祖为一世祖。或追记到清初,或明初,或是元代、宋代,很少有家族能准确无误的追溯到隋唐,或者汉晋时期。通常修谱以源流显示本家族历史。源流只是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不一定都属嫡传。其实许多流源不可信,牵强附会难免。从而可见许许多多的分支远离吴兴姚这棵大树,而飘散五湖四海,远山僻地。有的远涉香港、台湾、南洋等地。吴兴姚不仅是中国姚姓主流,也是舜帝后裔的一支主流。明德奉孝,行善尚俭,是姚姓大家族的优良传统。

        主要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嘉泰吴兴志》《湖州府志》《历史地理》《古虞姚氏宗谱》《姚氏百世源流考》《姓氏书》《太平寰宇记》《姚牧庵文选》。


    (作者姚渊博,又名姚高才,湖北省仙桃市文化局学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9:07 编辑




    我为姚家老八路寻故园


    姚勇


        2020年9月,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姚寒松,委托我为周口市宗亲姚军生的父亲、老八路姚振海寻找在辉县市的故乡。
        据军生回忆,父亲姚振海,生于1923年,原籍辉县市上八里镇(村子记不清了)。1941年,振海与妻子赵连芝随兄嫂及妹妹全家逃荒至山西省长子县。抗战时期,振海参加了八路军,随部队转战南北,回国后以红一连连长职务转业到周口市工作。父母健在时,军生因忙于工作加之年轻,对家族历史了解甚少,连老家是哪个村子的也不知道。只知道大伯姚振龙退休前担任过长子县某乡镇卫生院院长;大姑家是辉县市薄壁镇大北程村的,姑父姓王,家里没有男孩子;二姑也是辉县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近年来,军生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故乡,寻找故乡的亲人,争取让为国革命一辈子的父母魂归故里。
        作为家族历史文化的积极参与者,我非常理解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与渴望,能为抗战老英雄寻访故园,使之叶落归根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瞬间,我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是天公作美,国庆期间阴雨连绵,忙于秋收的老乡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计,窝在家里喝茶聊天,正是寻人的好时机。我们在大北程村村支书的热心帮助下,几经辗转,走访了数人,终于找到了军生姑姑家的三表姐王兰菊。在与军生接通电话时,七十八岁的三表姐已是喜极而泣、老泪纵横,口中呢喃着军生的小名。
        三表姐在解散生产队的第二年,曾经在周口舅舅家小住了十几天,舅舅和舅妈整天陪着她们下馆子、听戏看电影,临走还帮她买了缝纫机、自行车、床单、被面等等,回到村子里着实风光了一阵子。
        在三表姐的印象中,妈妈一直避讳关于娘家的点点滴滴,也从来没有说过老家在哪里。只到晚年脑子一阵清楚、一阵糊涂时才经常提起童年的话题,多次说到“老槲树”、“碓臼”等地方,但具体在哪里,却始终没有说清楚。
        根据我多年对辉县市及其周边姚姓家族分布情况的了解,上八里镇只有石门店一支姚姓,即巨野十四世学瑛公后裔,分布在石门店村、和寺庵村、郎岸村等几个村子。但是,巨野的世系排列是“学凤体孔良、来念源树辉、型钟淑模焕、培汝相炳均、钦法揩煜坊铭”,根本没有“振”字辈。而且,上八里镇地处深山区,虽然只有17个行政村,自然村却不计其数。单单一个松树坪村,就有大大小小45个自然村,许多村子只有一两户人家,其地名不是当地人根本不了解情况。
        我通过石门店宗亲联系了住在上八里村、长年走南闯北从事风水研究的树海宗亲。树海肯定地说出“碓臼”是在与山西省陵川县交界的关山沟,估计“老槲树”也应该在其附近,但是关于振龙、振海兄弟的情况则从来没有听说过。虽然石门姚家谱上没有“振”字辈,但也不排除个别以别名或小名入谱的。说着他拿出了两本边缘打卷、残缺不全的老家谱,竟然是宣纸版的民国十年巨野家谱。树海说是文革期间公社集中销毁收缴来的“四旧”古书,一位在公社工作的长辈悄悄地藏起了两本,几经周折到了他的手中。
        如此珍贵的历史资料,恐怕现在连巨野都不可能保存。在征得树海宗亲的同意后,我连忙掏出手机拍下了卷首部分。
        树海建议我去石门店南岸村找现在的家谱持有者树杞,看看是否有“振”字辈的族亲。
        通过电话沟通,我见到了七十多岁的树杞宗亲。在与他聊天时,他告诉我树江的哥哥树汉就住在老家。
        树江是姚网版主,就职于新乡市人保公司,我们经常探讨姚姓历史,相互非常熟悉。树江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八路,担任过解放军某师师长。树江的哥哥树汉官至军队副军职,父子两代高级军官,在辉县市当地传为佳话。树汉退休后在老家翻盖了房子,时不时回来小住。听说姚家的传奇人物此刻就在眼前,岂能失之交臂?我连忙电联树江,请大哥过来树杞家一叙。
        果然,树汉大哥高大魁梧,气宇轩昂,颇有将军的风范。
        经过和树杞、树汉交谈,我逐渐了解了石门姚族的大致分布情况,但振龙、振海和老槲树的情况二人均不知情。   
        树杞从蓬楼上搬出了一箱子共十五本的巨野家谱,没有找到“振”字辈的族人。树杞分析,在八里沟景区内有一户本家,与其他人家不太来往,也没有计入家谱,不知道振龙兄弟是否与听他们相关。树杞老先生自告奋勇地带着我们驱车前往,虽然见到了源和宗亲,但对于我们要找的人却是一无所知。
        至此,我们的寻访工作遭遇了瓶颈,“老槲树”到底在哪里?难道上八里还有另外一支我们并不知道的姚族?
        根据我的要求,军生又详细提供了他舅舅家的情况。军生的舅舅叫赵全喜,是上八里镇白楼村的。
        白楼是上八里镇马头口村的一个自然村,舅舅已故去,表弟在新乡市工作,表弟媳高玉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高玉萍知道小姑家是周口的,她结婚的时候小姑和姑父回来过,但详细情况还需要去了解住在马头口村的大姑姐赵桂枝。
        在高玉萍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快言快语的桂枝。桂枝告诉我们,小姑和姑父上次回来时,就是她和姑父二姐家的孙子王东生陪他们回老家老槲树上坟的。老槲树是关山的一个自然村,当时还没有开发景区,山上都是崎岖的土路,是一个亲戚赶着马车送他们去的。桂枝记得在路过一个叫阎王鼻的险峻之处时,姑父幽默地说:
        “阎王爷啊,姚黑孩来看你了,你要保佑我们,这时候千万不要擤鼻涕,把黑孩掉下就活不成了!”
        听姑父说,老槲树坟地葬的是他的母亲,父亲在另一个地方,将来有机会要把父亲迁回来。
        为便于进一步了解情况,桂枝给我们推荐了他的熟人、关山村原支书董玉成的电话。
        桂枝告诉我们,姑父二姐家的孙子王东生是薄壁镇焦泉营的,其弟弟在上八里经营一家门市部。通过他的弟弟,我们掌握了东生的联系方式。
        通过事先约定,我们在关山景区的七里坡见到了关山村原支书董玉成。老董指着远处的一片残垣断壁说:
        “那里就是老槲树,当年在此居住的只有姚家一户,户主叫姚保山。据说他既会看风水,也会中医,是关山的能人。几十年前保山回来过,就住在大松山任家。乡亲们听说保山回来了,纷纷过来找他看病。”
        “保山?不是叫姚振龙吗?”
        老董说:“是叫姚保山,关山人都知道。”
        一边讲述着往事,一边带着我们沿着半山腰的小路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功夫不大,我们来到一个叫大东洼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下有并排的两座坟头,老董说这就是姚家坟地。
        按照军生提供的信息,我不禁有些疑问,姚保山是否就是姚振龙?姚家坟地一个坟头是军生的奶奶,另一个是谁?
        老董看出了我的犹豫,斩钉截铁地说:“我在这里土生土长快七十年了,关山沟不可能有另一支姚家。”
        说着,他拨通了与姚家素有来往的村民任同信的电话,老任今天不在家,我们约好时间一起在大松山老任家里见面。
        返回途中,我们到薄壁镇焦泉营村见到了军生二姑家的孙子王东生。东升详细回忆了当年陪舅爷到老槲树上坟的情景,还拿出了舅爷、舅奶奶在大东洼祖坟的照片。照片上祖坟周围的环境,与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一模一样,可以确定大东洼就是姚家祖坟,姚保山就是军生的大伯。我连忙拍下照片发给了军生,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一定会好好珍藏的。
        到了与任同信见面的日子,老任来不及寒暄,开门见山地打开了话匣子:“要说老姚家,没有人比我再熟悉的了。”
        关山一道沟几十里地长,零零星星地住了几百口人,大都是从辉县山区(盘上)及林州市逃荒而来的老乡,彼此都非常熟悉。姚家所在的老槲树与老任家所在的大松山,说是相邻的两个村子,其实就是两个邻家,相互之间都有照应。
        姚家在关山沟住了一二百年了,开始住在上面的“碓臼村”,保山的父亲就是在那里病故的,就近葬于黄榆树。后来,姚家全家迁来老槲树,与大松山任家为邻。保山母亲去世后,迫于生活的现状,只能葬在大东洼,让父母分隔两地,成了保山的一块心病。大东洼的另一座坟头是保山的叔叔,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
         闹日本鬼子那几年,关山也不太平了,能人姚保山也抵挡不了兵祸匪患和旱蝗灾害,只好拖家带口逃荒去了山西,老槲树只留下了几间残垣断壁和大东洼的两座坟茔。
        1962年前后,已担任山西省长子县某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保山回到了关山,乡亲们听说保山回来了,纷纷请他看病开方子,也算是衣锦还乡了。这就是那一年,保山完成了将父亲迁回老槲树大东洼与母亲合葬的心愿。当时,保山就一直住在大松山老任家里。此后,两家一直保持着通信来往,有时工作不方便,就委托老任替他上坟。振龙故去后,他的子女也陆续回来过几次。两三年前,振龙的三儿子素青再次回关山,给老任留下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和电话。
        保山的弟弟在周口工作,八九十年代和爱人也回过关山上坟。老任记得,当时保山的弟弟一见到老任八十多岁的爷爷,就一把抱住,泣不成声地叫道:“小叔,我是黑孩呀!”
        老任说,碓臼和黄榆树就在关山里面的山上,属于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马武寨村管辖,离这里有二十多里路。我们本打算去那里看看,但前几年发大水冲坏了道路,现在还不通车。
        经事后军生证实,他父亲姚振海的小名就叫“黑孩”。
        由此可见,辉县市上八里镇关山老槲树就是振海老英雄魂牵梦绕的故乡,大东洼就是老英雄父母的葬地。
        我问担任过多年村支书的老董,按照当前国家的政策和当地的风俗,军生父母能不能葬在大东洼祖茔?老董说,关山是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只要不大面积破坏植被,葬于祖茔,魂归故里应该没有问题。
        至此,历时四十天,行程500余公里的本次寻亲之旅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我们与军生、素青相约,等他们来辉县祭拜祖茔时,我们再相见。
        祝福振海老英雄早日魂归故里!
        本次寻亲,特别鸣谢我们团队的志愿者冯元明和王加港两位先生!



    (作者姚勇,辉县市太阳石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常务理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9:33 编辑



    浅论姚姓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姚学谋
        姚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代有英贤,弘扬、传承舜帝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而自立、自强于中华姓氏之林,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研究并继承这些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于我们当今姚姓家族的发展、后代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不揣绵薄,对姚姓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如孝悌、忠直、勤学、廉俭、教育后代等方面加以论述,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一、孝悌睦族
        据姚振宗著《姚氏百世源流考叙略》载:“姚氏先出于黄帝七世,至瞽叟,瞽叟妻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受尧禅而为虞帝,都蒲坂。”
        相传,舜的父亲名瞽叟,生母叫握登,过世得早。后父亲聚继母生弟象。他们常常想要谋害舜。有一次,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才得逃脱;又有一次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舜以为父亲、继母、弟弟这样对待自己,都是自己侍奉不得法,不能够得到爹、娘、弟弟的喜欢,过在自己,不在他们,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有一次舜在厉山地方耕种,天帝就派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正因为舜能孝行天下,所以走向社会后,能让他的仁德播于天下。他“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中国历代都把舜孝行天下 作为典范,排在二十四孝之首。姚舜的后人更是秉继其训,继承孝悌文化,发扬光大,代有典范。
        武则天时宰相“姚璹,字令璋,散骑常侍思廉之孙也。少孤,抚弟妹以友爱称。博涉经史,有才辩。”
        唐贤相姚崇身居宰相,当他的母亲年老有病之时,他不留恋高位,多次向女皇武则天提出请求,甘愿辞去宰相之职,侍奉年老的母亲,终于感动了女皇并得到批准,回家侍奉老母。他的两个外甥很早就失去父亲,姚崇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培养他们读书,给他们起的名字叫任异、任奕,以表示对待他们象对待自己孩子姚异、姚奕一样,只是姓氏不一样。以后,任异、任奕也都成了国家有用之才。姚崇的做法,当时就受到很多人的赞扬!
        宋姚宗明家族十数世孝悌睦族,受到宋仁宗褒奖。《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传·姚宗明传》载:“姚宗明,河中永乐人也。其十世祖栖云。当唐贞元中,调卒戍边,栖云之父语其兄曰:‘兄嗣未立,可无往。某幸有子,请代兄行。’遂战没塞上。时栖云方三岁,其母再嫁,栖云养于伯母。既长,事伯母如其母,伯母亡,栖云葬之。又招魂葬其父,痛其父死于边,乃庐于墓次,终身哀慕不衰。县令苏辙以俸钱买地,开阡刻石表之。河中尹浑瑊上其事,诏加优赐,表其门,名其乡曰孝悌,社曰节义,里曰敬爱。
        栖云生岳,岳生君儒,君儒生师正。自岳至师正,四世庐墓。五世孙曰厚,六世曰雅,七世曰文,八世曰敬真,九世曰直,十世曰宗明。当庆历初,有司以姚氏十世同居闻于朝,仁宗诏复其家。十一世孙用和,十二世孙士明,十三世孙德。自宗明至德又三世,自庆历以后又五十余年,而其家孝睦不替。
        姚氏世为农,无为学者。家不甚富,有田数十顷,聚族百余人。子孙躬事农桑,仅给衣食,历三百余年无异辞者。经唐末、五代,兵戈乱离,而子孙保守坟墓,骨肉不相离散,求之天下,未或有焉。
        由此观之,我姚姓作为舜帝后裔之族,承续舜帝至亲笃孝之遗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弟友爱的和睦家风,才使姚姓家族内在联系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自立于社会而受到赞扬。
    二、忠直任事
        在家伺亲为孝,为国事君以忠,姚姓英贤代代忠直,为国家舍生忘死,代有名人,载于史册。
        唐大史学家姚思廉,入隋“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观者咸叹曰:‘忠烈之士也。仁者有勇,此之谓乎!’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唐名相姚崇亦以忠直闻于天下。神龙元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中宗即位,武则天退位被迁住到皇宫城西南的上阳宫观凤殿养病。一天,中宗率群臣参拜武则天问安。一路上,众官相见,弹冠相庆,喜形于色。拜见武则天时,只是履行一下应有之礼节,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这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唯独姚崇见到这位风烛残年、苍老憔悴的前女皇时,却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竟然先是呜咽流涕,后来失声痛哭。张柬之、桓彦范见状忙把他拉到一边,好心地责备他说:“姚公,今天难道是您应该悲哀哭泣的日子吗?恐怕从今以后,您就要大祸临头了!”
        姚崇呜咽着回答说:“我事奉则天皇帝的时间很久了,今天来辞别她老人家,看到她身体糟糕到如此程度,内心悲痛,实在忍不住就落泪了。况且,我前几日追随诸公诛灭“二张”等恶逆之徒,是尽作臣子的本分;今天辞别旧主,也同样是尽作臣子的本分。如果由此而受到惩罚,我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后来,中宗看到姚崇同情武则天,就把他贬黜朝廷,外放作了刺史。
        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任监察御史、刑部尚书、按察使等职,刚毅正直,有奸必击;仁恕爱民,忠勤任事。被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为“巴而思”(蒙古语,即老虎),以表彰他刚正不阿,不避权贵的如虎精神。为整饬朝纲,姚天福冒着罢官、杀头的危险,多次弹劾权相阿合马“擅政柄为奸利事”的罪状,世祖召阿合马庭前对质,姚天福列出阿合马二十四条大罪,亢声论之。才举出其中的三种,世祖就为之动容,说:“这三条罪,就足以杀头了,更不要说其它的了。”
        王永平先生著文《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指出:“姚氏人物的这种忠义行为称誉士林,对其家族社会地位的保持与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勤学报国
        陕西师范大学付婷、杜文玉著文《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说:“吴兴姚氏家族是一个以文学起家的家族,……姚氏家族自定居吴兴后,其祖姚信即以文学立家,并以其广博的学识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信赖,从而使南渡而来的姚氏家族在江南立稳了脚跟,并且渐渐变成江南地区的一个大族。”
        史载,三国时姚信,字符直,武康人,精于天文易数之学,三国吴时太常卿,造《昕天论》,有《周易注》十卷。师从文贞先生范平,而范平是以“茂才”而任官的,可见其文化程度之高,姚信从名师学习,因而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为其后来精通天文易数之学打下了基础,其撰写了一大批著作并行于世。《旧唐书》卷四七《经籍志下》记有“姚信集十卷”。
        姚信的后代都能继承先祖勤学的美德而博学多识而自立于当时社会,并委以大任,为国家做出各自的贡献。
        姚信8世孙姚僧垣因精湛的医术而被梁、北周和隋朝的皇帝所倚重,其子姚察更是梁书和陈书二史的主要编撰者。其孙姚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见《旧唐书·姚思廉传》)姚察撰有《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锺》等各一卷和文集二十卷。其弟姚最撰《梁昭后略》十卷。入唐后,姚思廉继承父辈遗志,撰成《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卷。《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史书出自姚察、姚思廉父子之手。
        其孙姚珽,“少好学,勤苦自立”,先后任定、汴、沧、虢、幽、秦六州刺史,睿宗时,官至户部尚书,撰《汉书绍训》四十卷,以捍卫和发展曾祖父史学成就。姚珽的兄长姚璹,虽贵为宰相,日理万机,仍不忘家学。“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姚璹曾撰《时政记》四十卷。自姚察以下,一门出了五个杰出的史学家,可谓“一门五杰,史学世家”。
        唐姚崇“初不悦学,年逾弱冠,常过所亲,见《修文殿御览》阅之,喜,逐耽玩坟史。以文华著名。历牧常、扬,吏并建碑纪德。再秉衡轴,天下钦其公直。”(选自《大唐新语》,卷之六,举贤第十三)著有《姚崇文集十卷》行于世。姚崇曾侄孙姚合更是中唐以后的重要诗人之一,世称姚武功,有《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全唐诗》中留下他的诗作500多篇。
        清代姚鼐,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姚“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同魁)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於道德,而探原於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於方,理深於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姚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
    四、廉俭持家
        姚姓家族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屡屡出现名垂青史的高官,但都秉承祖训,廉勤为政,节俭持家,历代留有美名。
    吴兴人姚僧垣,以医术高妙,医德高尚,被历朝皇帝所推崇,隋文帝封他开府仪同大将军,进爵北绛郡公,年85岁卒。临终之前,嘱咐薄葬,“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殓。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
        其子姚察入隋,任太子内舍人,袭爵北绛郡公,临终之前,也“遗命薄葬,以松板薄棺,纔可容身,土周于棺而已。葬日,止鹿车即送厝旧茔北。不须立灵,置一小床,每日设清水,六斋日设斋食菜果,任家有无,不须别经营也”。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崇贵为盛世首相,但在首都长安城却买不起府邸,白天在朝中办公,夜晚竟借宿寺院。后因病玄宗让他迁入四方馆居住养病,姚崇竟以馆大豪华为由,拒绝入住。为官是何等清廉!姚崇逝世前也嘱咐薄葬。
        后唐宰相姚顗(yǐ)以清廉著称,平日“无担石之储”,离世时,家中米不盈斗,钱不满串。“既死,敛葬之资不备,家人俟赙物及鬻第方能举丧而去。”
        宋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潼川人姚希得,“忠亮平实,清俭自将,”到广西静江(今桂州)做官,官署内原有锦帐,他说:“吾起家书生,安用此?”遂用布易之。平日粗食淡菜,人服其俭。
        元代姚天福一世清廉。权臣阿合马为报复姚天福对他的弹劾,接皇上北巡之际,采取突然袭击,搜索姚天福家,结果只搜出几升谷子。本想治天福之罪,以除心腹之患,结果大失所望。
    五、重视对子孙教育
        姚姓先贤不但自己洁身自好,而且继承儒家思想,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姚信临终前告诫子孙说:“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险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明自显,荣禄自至……。”
        其裔孙姚崇在离世前,写下了《遗令诫子孙文》文,一是预分田园资产,以绝后争。“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仍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致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
        二是嘱咐薄葬。“昔孔丘亚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以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放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且神道恶奢,冥涂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
        三是反对宗教迷信。“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道士者,本以玄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敬寻老君之说,亦无过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弥远,汝等勿拘鄙俗,辄屈于家。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云。”对子孙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最后的交代和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姚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其对子孙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因此姚氏家族虽历经乱世而依然保持其地位与荣耀。
        历代姚姓英贤较好地发扬了舜帝孝悌、忠直、勤学、节俭、重视教育后代等遗风,那么,姚姓作为一个姓氏总体表现如何呢?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原副会长马驰先生以唐代为例,指出:“两《唐书》中先后出现的姓氏大约1500个,姚姓则为其中之一。书中所涉及的有姓名可考的历史人物,约40000人,其中姚姓人物136名,约占总人数的5/1500。以比例言,姚姓人数较姓数,总体优势增高到五倍。”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先生也说:“《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八位;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三十位。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并列第三十二位。”
        当今姚姓按人数多少排序,排第61位。按马驰、袁义达二先生提供资料数字来看,无论是唐代还是历代,无论是名人,还是著名文学家、医学家知名度均超过现今排序。由此可见,姚姓历代重视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西晋〕陈寿《三国志》;〔后晋〕刘询《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元〕[元]脱脱《宋史》;〔明〕宋濂《元史》;〔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王永平《中古吴兴武康姚氏之家风与家学》;付婷、杜文玉《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马驰《简论唐代姚姓人》;袁义达《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江西萍乡姚姓历史文化研究会《纪念特刊》(上集)。
    2012年3月20日
    (作者,姚学谋,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09:47 编辑



    “姚崇文化”荡清风
    ——访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姚学谋先生
    夏峻
    2022年4月9日,是一个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阳光灿烂的日子。《君笑文苑》主编上官君笑、采通部主任夏峻、河南卫视“华耀好少年”
    摄制组三门峡运营中心主任郭海、灵宝市国居保障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黄文英等一行,到陕州区张茅乡西崖村姚崇故里纪念馆采访。姚崇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著名政治家,辅佐玄宗开创盛世。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唐史学者姚学谋先生陪同,并赠送给我们他编著的几本姚崇研究专著和会刊。
    一、贤相辅佐,开辟大唐盛世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一批批群星灿烂的仁人志士,以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他们富有智慧和才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个盛世伟业。开辟开元盛世的陕州人——大唐贤相姚崇,就是其中的一个。
    姚崇是唐朝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长乃好学,以制举入仕,历仕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时五朝,为相
    武则天、睿宗、玄宗时三朝,兼兵部尚书,还在全国十几个州做过地方官。
    他一生居官为政以公,在职以人为本,施政善于谋划,做事实事求是;他是一个皇权主义者,以天下为己任,一身正气,忠心赤胆,因忠君爱国,多次遭到贬斥而百折不挠,不改初衷。
    他又是一个从实际出发,擅长随机应变而成功地处理军国大事的改革者;武则天时百口保百官,促使废除酷吏政治;睿宗时整顿吏治,罢免了中
    宗朝几千名掏钱买官而得到的“斜封官”;玄宗朝以“十事要说”全面整顿朝政,废除前朝种种弊端,勾勒出开元盛世蓝图。
    他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身在朝堂,心系苍生。蝗害严重发生时,多数人主张靠祈祷消灾,他舌战腐儒,说服皇帝,发动农民自救,灭蝗救灾,解决了老百姓面临的生产和生活危机。
    他还是一个哲人,在多少次政治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他身系国事、家事、身后事,事事处理妥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唐代大诗人杜牧称赞他“首佐玄宗成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唐世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他人莫得比焉。”评价他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当代伟人毛泽东赞扬他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二、后世挖掘,大功首推姚学谋
    鼎鼎大名的姚崇,一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华灿烂文明的一部分而熠熠发光!但在他的家乡,在豫西三门峡市,在普通老百姓中,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2002年,在他的后人中,有一个叫姚学谋的人,热衷于文史研究,潜心挖掘整理埋没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姚崇事迹,才使姚崇这个大唐盛世时期的历史人物,从浩渺厚重的典籍中走出来,走向考证家的笔端,还原成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入现今的中国社会。这一切的首功,当推姚学谋。
    姚学谋,中共党员,河南省渑池县人,出生于1948年6月。1964年就读于当时的河南省18所重点高中之一——偃师高中,属于老三届67届
    毕业生。1972年参加工作,1989年获得大专学历,2008年退休于渑池县人大常委会。
    姚学谋自幼热爱文史和姚姓文化,退休后更致力于姚姓文化和姚崇及崤函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路走来,硕果累累:
    2002年2月,三门峡市推行机关机构改革。53岁的姚学谋,刚刚从县科局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当有人还在斤斤计较、为失去官位而惋惜之时,他却一头扎入浩瀚的古籍史海中,潜心收集先祖唐名相姚崇的史料,遍访各地姚崇遗迹,经过三年多的艰辛探索、钩沉研究,2005年5月,一部洋洋洒洒30万字的《大唐贤相姚崇》(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当时唐史学术界的关注和轰动。大名鼎鼎的资深唐史学者、曾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牛致功和马驰二位先生阅稿后,给予高度评价,说此书为姚崇研究的“鸿篇巨制”,马驰先生称赞“姚著(《大唐贤相姚崇》)是关于姚崇研究的最为厚重学术著作”,二位教授与时任三门峡市市长李文慧欣然为本书作序。2006年《大唐贤相姚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
    2010年4月,姚学谋用8年时间撰写的姚崇研究成果《姚崇研究辑存》论文集和通俗读物《姚崇的故事》面世了。其中,《姚崇研究辑存》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时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文玉先生所推重,并为本书作序。2010年1月,姚学谋荣获河南省姓氏文化开发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5月,在姚学谋的倡导下,与中国唐史学会联办的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伊川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
    者和全国各地姚姓后裔300多人出席论坛,交流研究成果。2011年11月,由姚学谋主编的会议论文集——《姚崇研究文集》第一辑(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奖。
    同年秋,应《河南历史文化博览人物篇——姚崇》摄制组之邀,姚学谋参与剧本撰写和专题片的拍摄,并在片中担任主讲,该片在河南电视台文博节目中隆重推出。
    2016年5月,姚学谋倡导并得到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支持,成功地与中国唐史学会第二次联办了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5年学术
    研讨会,2017年2月汇编本次会议成果,姚学谋主编出版《姚崇研究文集》第二辑(中州古籍出版社)。
    同年4月25日,中纪委网站播发《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姚崇家训》专题片,姚学谋被三门峡市纪委聘请,担任专题片制作的学术顾问,自始至终参与制作全过程。
    2013年开始,姚学谋主持《大唐贤相姚崇生平展》展板的策划和制作,历经三年,广泛征集文字和图片资料,至2016年正式在三门峡展出,生动展现了大唐贤相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获得了中国唐史学会专家教授的好评。此展板已成为姚崇故里纪念馆的主要宣传版面。
    2016年,姚崇后裔姚学谋主编的《陕渑姚氏族谱》,经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专家评审,获编修质量一等奖。
    自2007年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姚学谋主编并出版《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14期和《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会刊》2期。多年来,姚学谋在省市级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姚学谋,现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河南省姚姓及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主编。
    三、悄然兴起,“姚崇文化”激荡社会
    姚学谋不但是一个姚姓和姚崇文化的研究学者,而且还是河南省甚至全国姚姓和姚崇文化研究成功的推动者与组织者。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鼎盛,作为一代名相的姚崇,对盛唐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后人对姚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甚至在他的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知道、了解姚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2007年河南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前,河南人知道姚崇为何人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姚崇的先祖最初居住在江南吴兴郡,属于名门望族。北魏时姚姓人移居陕州硖石。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徭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负,陕
    州硖石动荡不安,姚崇的父亲姚懿,维护地方社会治安,被委任为硖石县令,后来投奔唐朝,任鹰扬郎将、水陆道副总管,再后来卜居山林,因
    此姚崇就出生在今陕州区张茅乡西崖村这个山峦起伏、林木葱茏的地方。姚崇五朝为官,三朝为相,移居洛阳,死后葬在洛阳万安山之阳,如今姚崇家族墓园在伊川县境内。这也就是姚崇的家乡——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出了他这么一个千古名相,却很少有人知道的原因之一。
    2007年11月11日,对于姚姓及姚崇文化的研究者们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批有志于研究姚姓、姚崇文化的姚氏后裔和聘请的专家学者如约而至,一个以研究姚姓和姚崇文化为神圣使命的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在省会郑州诞生了。
    15年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以研究姚姓和姚崇文化为己任,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首先,研究平台日益完瑧。2014年3月,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申请加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为其分支机构,全称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发证。如今的组织机构,已涵盖河南各地,聘请总顾问6人、顾问29人,理事会成员261人,还建立了研究会临时党支部。
    15年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姚姓委员会)理事会,团结引领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者和河南姚氏宗亲,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齐心协作,奋力拼搏,始终坚持以研究、弘扬舜帝德孝文化和大唐贤相姚崇文化及家风家训为重点,一年一度举办年会一次,一年出一本会刊。已举办大唐贤相姚崇诞辰高端学术研讨会3次,举办纪念大唐贤相姚崇大型书画展4次。在学术探讨、源流调查、祖迹保护、祭祀先祖、宗亲联谊、续修族谱、扶贫济困等方面成绩斐然。截至2019年,该会已经“五连冠”荣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先进单位称号,在河南各姓氏研究中,独树一帜,光耀中州。
    2003年2月,当姚学谋第一次参加给先祖姚崇扫墓活动时,却发现千年名相墓简陋的像普通农家坟,静静地躺在一块麦田里。他的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四处奔走呼吁,和姚氏宗亲商议,决心恢复先祖昔日的荣光。
    2005年春,在伊川万安山先祖姚崇墓前,他向来自豫西地区的300多姚氏后裔发出倡议,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修复先祖墓地。会后,他又给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写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很快得到回应和支持。通过政府渠道,争取到省有关部门两次拨款90万元,加上地方政
    府投资和姚氏宗亲的捐助,共筹措到资金200多万元。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伊川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姚和文规划和现场坐镇,重新树立墓园丰碑,建造姚公祠、碑林和广场,广植松柏,墓园修葺一新。
    2008年6月,姚崇墓园被公布为河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河洛地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拜谒者络绎不绝。
    姚学谋广交天下师友,交流姚姓和姚崇文化。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江苏、北京、浙江、江西、重庆、广东、湖南、湖北、广西、云南、陕西、山西、上海等省市区。2013年以来,两次到广东汕头参加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的筹备和成立大会,并为会议起草主要文件。两次受邀到湖南宁远九嶷山参加祭拜虞舜圣帝大典,五次受邀参加山西运城重阳节恭祭虞舜圣帝大典。
    2011年7月31日,他受邀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世界至亲笃孝舜裔总会第七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被授予“杰出舜裔”。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吴敦义,亲自为他颁发奖牌并合影留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人们不会忘记当初的主要发起人、该会的执行会长姚学谋,一位潜心研究姚姓及姚崇文化的姚姓后裔。正是他苦心钻研和锲而不舍地挖掘整理,才使埋没于历史长河一千多年的贤相姚崇的事迹重见天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也正是由于姚学谋的各方奔走和频于呼号,才组建了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多次召开“姚崇文化”高端研究会,进行学术性的探讨,从历史、
    文化和政治各种层次,还原姚崇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姚崇文化”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更忘记不了姚学谋结识、聘请的以专家学者为主的30多位专家顾问的支持,如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陕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文玉先生,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陕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拜根兴先生等,和中国唐史学会合办的每一次高端学术研讨会与《姚崇研究文集》的出版都离不开他们的关照和支持。
    再如,姚学谋以文会友,在收集和访问姚崇史迹中,结识了很多文史学者,如洛阳市资深文史学者赵振华研究员、王化昆研究员、杨超杰研究员、吕九卿研究员等,还有三门峡市的文史学者李久昌教授、王治国研究员、刘社刚研究员和社科专家尚柏仁先生等,正是这些志同道合的师友们的参与和帮助,才使姚崇文化研究不断地得到提升,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要感谢一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姚崇故里的志愿者们!今年已有64年党龄、83岁的老共产党员、原陕县职业高中校长陈宝禹老人和年近90的原陕县政协秘书长崔九龄老人,作为姚崇故里代表,参加了郑州2007年11月首次“姚崇文化”研究会后,为家乡有一位千古名相而激动不已。“激动不如行动”,便全身投入“姚崇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活动之中,他们发动自己学生和当地社会贤达捐款,树立起了姚崇故里碑,创建了“姚崇故里纪念馆”。陈宝禹老人15年如一日,志愿充当管理员、讲解员、保洁员等角色,接待各地慕名来访者。在他的影响下,姚崇故里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刘雷霆、董振民、陈小敏等等,他们为姚崇故里文化的付出而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值得姚学谋感恩和欣慰的是,2019年时任张茅乡党委书记吴秀梅和乡长曹生伟等,站得高看得远,把打造好“姚崇故里纪念馆”作为发挥旅游优势的一个工程来做,提供场地,筹集资金,使姚崇故里纪念馆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乡长曹生伟已成为姚崇文化的研究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他常常在纪念馆里为参观者讲解。他学习姚崇精神,为张茅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和好事,被誉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党的好干部。新上任的张茅党委书记刘鋒等表示,继续把弘扬姚崇故里文化为己任,力争更上一层楼。“姚崇故里纪念馆”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命名为社科普及基地,成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的“姚崇故里纪念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全国20多个地区3000多慕名参观者。
    正是他们这些人的无私奉献和支持,才促进了姚崇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姚崇文化”从最初的悄然兴起,到如今的轰轰烈烈,这些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离别时,姚学谋告诉我们,他正在整理论文,准备出版《姚崇研究文集》第三辑。原来,2021年是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70周年的年份。
    2021年,姚学谋倡导和策划,三门峡市和中国唐史学会第三次联办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70周年学术研讨会活动,筹备进展顺利,有30多位来自全国10几个省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教授准备参加会议,并收到36篇交流论文。后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会议一推再推,没能如期举行。今春,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提议,经协商,决定出版本次活动的论文集。
    东风浩荡满目春,踔厉奋发正当时。在姚学谋和他的师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事业如春风浩荡,如日中天,正焕发勃勃生机,已唤出一城春色!我们祝愿,也有理由相信,这股清风会越吹越强烈,必将唤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也必将在色彩斑斓的秋天里结出更为丰
    硕的成果!
    (作者夏峻,原名夏建芳,灵宝市焦村人,河南省作协会员,三门峡市知名作家,《君笑文苑》副总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10:23 编辑

















    古镇乡贤初心不改 热情弘扬姚崇文化

    单义杰





    唐朝名相姚崇的故居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西崖村,这里有位名叫陈宝禹的老人。今年 83 岁的他是一名退休教师,从 2007 年起,老人致力于弘扬姚崇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由他积极推动创办的姚崇故里纪念馆自 2019 年重新开馆以来,吸引全国 20 多个省区市 3000 余人来此参观学习,他个人还曾荣获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志弘扬家乡文化
    2007 年,第一届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姚崇故里的陈宝禹也参加了会议。他听了唐史专家马驰等关于姚崇文化的发言,在感动之余也萌发了保护文物古迹、弘扬姚崇文化的念头。“我身在姚崇故里,这里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不仅不会离开,而且一定要深入挖掘,让姚崇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陈宝禹暗下决心。
    从此以后,陈宝禹不顾年老体弱,夜以继日地查找姚崇文化相关的线索、搜集资料,一次次地前往有关部门进行上报,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他的辛苦付出终于赢来收获,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姚懿(姚崇父亲)墓、旌贤寺、姚公祠、姚崇故里遗址最终获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他又开始着手立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自己垫资,并且发动他的学生、社会人士等捐款。
    2010 年 4 月 18 日,张茅乡举行了立碑仪式,姚崇故里遗址碑、姚崇故里纪念碑、旌贤寺遗址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也参加了仪式,并欣然为纪念碑题字。
    砥砺前行再出发 办起简易纪念馆
    如何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姚崇文化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陈宝禹心头。2012 年,他发动社会名流征集书法作品 100 余幅,找寻石碑、牌匾 12 块,建起碑廊。同年 3 月 10 日,他又借用张茅乡中(现张茅乡初级中学)教研楼 3 间教室,创办起简易的姚崇故里纪念馆,把征集来的部分作品和精心制作的展板摆进教室供大家参观。
    姚崇故里纪念馆开馆后,社会各界参观者络绎不绝。2012 年 4 月 6 日,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邵景均一行临馆参观,对姚崇的历史功绩,尤其是姚崇所著《持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十分欣赏,执笔题词:“以德治国,以智理政。”
    后来,为了支持学校教学发展,这个简易的纪念馆规模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一间教室,可陈宝禹始终没有失去信心,纪念馆每次搬迁他都认真地把每件展品登记入册。每逢集会,他就组织热心人士把这些展板摆放到大街上,宣传弘扬姚崇文化,并为参观群众认真解说。
    多年坚持赢收获 初心不改忙宣传陈宝禹多年的坚持感动了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2019 年 4 月,张茅乡党委、乡政府筹措资金,利用张茅乡便民服务大厅重新修建纪念馆。陈宝禹继续担任管理员、讲解员。
    陈宝禹的家离新姚崇故里纪念馆很近,他全心全意地接待每一位参观者。2020 年端午节,陕州区一对夫妇从三门峡西站来到张茅乡想参观一下纪念馆,陈宝禹当时正和鲜有机会回家的儿子、孙子一起吃饭,但得知有人来参观后,他立刻放下碗筷,拿起纪念馆的钥匙就往外走,赶到后认真地为他们讲解姚崇文化。
    还有一次,陈宝禹正在给身体欠佳的老伴做饭,听到有一队游客前来参观,他赶紧关火赶去纪念馆为大家讲解,等忙完又赶紧往家走。别人问他咋走得这么急,他边走边回答:“家里面条还没煮好,我得赶紧回去看看。”等他回到家,一锅面条早已焖烂。
    陈宝禹挖掘、弘扬姚崇文化的精神让很多人感动不已,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姚学谋表示,陈宝禹是把弘扬姚崇文化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如果每个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都有像陈宝禹这样的人,那么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都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如今,陈宝禹还是每隔一两天就会到姚崇故里遗址碑、旌贤寺遗址碑前走一走、看一看,擦拭碑上的灰尘,清除周围的杂草、落叶,用身心守护着这片文化家园。
    (本文摘自 2022 年 4 月 1 日《三门峡日报 . 西部晨风》一版,作者单义杰,三门峡日报记者)




    多措并举 大力弘扬姚崇文化

    单义杰



    姚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而为人称颂。
    千百年来,陕州区张茅乡姚崇故里群众均以大唐贤相姚崇为荣,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大力弘扬姚崇文化,力争把姚崇文化打造成我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自 2007 年起,张茅乡热心人士陈宝禹、崔九龄等积极挖掘姚崇文化,得到三门峡市、陕州区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最终姚崇故里、姚公祠、旌贤寺遗址等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4 月 18 日,张茅乡举行立碑仪式,姚崇故里遗址碑、姚崇故里纪念碑、旌贤寺遗址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2012 年,陈宝禹、崔九龄、刘雷霆等又在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三门峡市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会、张茅乡中心学校、张茅初级中学等大力支持下,建起姚崇故里纪念馆,收藏了大量与姚崇有关的碑碣、拓片、文献、书法作品等。
    2019 年 4 月,张茅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筹措资金,利用张茅乡便民服务中心重建姚崇故里纪念馆,添置电子屏、音响等设施,馆内面貌焕然一新,周边环境更加优美。同时,开设姚崇文化书画艺术展厅,馆藏 200 幅以姚崇文化为题材的书画作品,真草隶篆,风格迥异,为参观者带来翰墨幽香的艺术享受。
    纪念馆重新开馆以来,全国 20 多个省(区、市)3000 余人来此参观学习,特别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许多单位都在此举行入党宣誓仪式,交流学习心得,开展廉政教育。此外,姚崇故里纪念馆现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三门峡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近年,张茅乡党委、乡政府积极协助配合上级文物部门加大对姚崇故里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不仅建成了姚崇故里纪念馆,还多次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姚崇生平事迹学术研讨会,积极开展“学姚崇精神,做廉政干部”活动,以身边故事教育身边人,对姚崇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姚崇文化不断传播,群众对姚崇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不断提高。在张茅乡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下,不少商业人士看准时机,打出“姚崇故里饭店”“姚崇故里客栈”“姚崇故里电商”“姚崇故里商超”的招牌,既弘扬了姚崇文化,又推动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上对姚崇的学术研究和纪念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为了把姚崇文化推向更广、更深的层面,2020 年初,张茅乡组织西崖村干部、村民召开多次会议,计划利用村办企业遗留下的一处厂址,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姚崇故里文化苑,征得一众干部群众的同意。据了解,该项目已纳入陕州区全域旅游规划。
    张茅乡还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2019 年,该乡举行姚崇故里纪念馆开馆仪式暨“翰墨陕州”2020·姚崇故里纪念馆迎新春全国书画作品收藏展活动,社会各界人士及姚氏宗亲 200 余人参加,同年还举办了“爱我陕州”全国姚崇文化书画展,来自全国 19 个省的 150 幅国画作品参展;2021 年是姚崇诞辰 1370 周年,该乡联合三门峡市老年书法家协会、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等举办了“纪念大唐贤相姚崇诞辰 1370 周年书画作品展”。
    2022 年 2 月 10 日,张茅乡成立了三门峡姚崇故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文物文化遗址保护服务,文艺创作,文化场馆管理服务,艺(美)术品、收藏品鉴定评估服务,史料、史志编辑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项目。接下来,张茅乡将继续利用好“贤相姚崇”这一文化标签,着力宣传姚崇爱国爱民、刚正不阿、节俭孝顺等作风,使其精神和美德代代相传,让姚崇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弘扬。
    (本文转自 2022 年 4 月 8 日《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文章,作者单义杰,三门峡日报记者)




    姚懿墓和旌贤寺今昔谈

    姚英鉴



    一、姚懿墓和旌贤寺的由来
    在陕县张茅镇西南二里的西崖村附近,有一座古坟,坟地约二亩左右,在坟前不远的涧河边及坟上的瓦砾蔓草中还可以看到一些石人、石兽的残块。从坟前巍峨的石碑上,可以 知道这便是唐代名相姚崇的父亲姚懿的坟墓。
    姚懿的祖先并不是陕县人,张茅附近也没有姚姓的人住,那么,姚懿的坟墓,又怎么会在这儿呢?
    据历史记载,姚氏的祖先,本来是武康(今浙江德清 ) 人(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他的曾祖姚宣业,是南朝征东大将军,被封为吴兴郡公,于是姚姓就成了吴兴的望族。到了姚懿的父亲姚祥,仕隋为检校函谷都尉,于是就在陝州硖石县定居下来。(当时陕州有硖石县,县址在今菜园附近)到了隋末,天下大乱,那时姚懿才十几岁,为了自卫,他就把他父亲的旧部下组织起来,成立了地方武装保护家乡。当时割据在洛阳的王世充,就委任他做了硖石令。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姚懿就投奔在李世民的麾下。李世民授他为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他帮助李世民平定各地,立下了不少战功。
    李世民统一天下后,有人暗中谮害姚懿,说他曾私通王世充,因而被黜回家。姚懿回来后,就在硖石东北的山岗之中,盖了几间房子,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今张茅北街村有姚懿故里,当系故姚懿隐居处)
    后来朝廷知道了姚懿的冤枉,就叫他去做高阳府的折衡都尉,姚懿自称有病,坚辞不去。皇帝又叫他去做常州刺史,也被他坚决辞掉了。没有办法,皇帝只好任命他为陝州(编者按:此处误,应为峡州)刺史,让他就近任事。
    到了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 661 年),因为四川邛州地方的少数民族发生叛乱,高宗就命姚懿为雟州都督,前往平定乱事。姚懿到了雟州,首先从整顿地方官吏人手,惩治了官场中的不正之风,取得了当地群众的信服,乱事很快就平定了下来。次年(龙朔二年)的十二月一日,姚懿便与世长辞了。
    姚懿死后,家里人把他运了回来,埋葬在硖石县东北二十里崇孝乡安核里的安阳公之原上(该原现在何处无从考査,惟根据姚懿墓志的叙述,大概就在现在的姚懿墓的附近)。这里还埋葬有他的父亲怀州刺史姚祥。
    到了开元年间,姚懿的儿子姚崇已经做了唐玄宗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紫微令(实质上就是宰相),皇帝为了褒宠大臣和表彰先烈,就在开元三年(公元 715 年)特地赠姚懿吏部尚书的官衔并赐给他文献公的谥号,还敕令为他重建坟莹、修造庙宇。姚崇就在原来姚懿墓的东北不远处,为姚懿重建了一座坟墓。这座新坟扩大了墓地的面积,恢弘了坟墓的规模,皇帝还特命地方上拨给他膳田六顷,作为一年四季祭祀之用,并创建旌贤寺一所,派僧人惠昙奉守。这就是后来的“姚懿坟”和“旌贤寺”的由来。
    二、关于旌贤寺的产权之争
    旌贤寺建立以后,由于姚姓子孙散居各地,无人管理,遂逐渐陷于荒废状态。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 年)姚懿的裔孙陕西行台中书平章政事姚炜,行经陕县,瞻拜祖墓,看到了坟墓的荒凉,寺宇的破败,深为慨叹。就行文给洛阳府尹,叫他给旌贤寺重发了文牒,追査了庙产,把庙宇重加整修并指派僧人宗挥常年奉守,这样一来,旌贤寺才恢复了旧日的面貌。
    此后,旌贤寺虽然又经过姚氏后人及寺僧的几次重修,但终由千姚姓子孙散居各地,无人奉守,以致寺庙产业,多被当地豪强所并吞。膳田亦有被寺僧盗卖者。民国鼎革后,政府提出没收庙产,兴办学校,于是张茅群众未经姚姓族人同意,即擅将旌贤寺庙产没收归公,充作办学基金。民国十年,又发生了该寺僧人勾结地方流痞盗掘坟墓事件,姚氏族人闻讯之后,群情激愤乃推举东安头村人姚振文、谷水村人姚明伦、苇园洼村人姚振汉等为代表,对寺僧曹昌林与张茅镇李中唐等互相勾结霸占姚姓宗祠庙产一事,向陕县政府提出控告,并要求张茅群众,交还被没收之庙产。经陕县县政府多次传讯,最后判决:旌贤寺乃是旌表姚懿所建,所有庙产应由姚懿后人经管,张茅群众不得视为无主庙产,予以没收,将旌贤寺房屋及所有田产,移交姚懿后人云云。
    陕县县政府的判决,引起了张茅镇人的不满,于是他们也推出了代表,伙同原案当事人,向洛阳地区地方法院提出上诉。经洛阳地方法院再次审讯后,认为陕县政府的判决是正确的,主张维持原判。
    但张茅群众仍然不服,他们以旌贤寺多次重修,张茅镇居民亦曾出资相助,且旌贤寺内现供有观音大士神像,不应视为姚姓宗祠为由,请求再审。洛阳地方法院经过再审,乃于国民十三年元月,作出最终判决。判决书原文如下:


    河南洛阳地方法院民事审判厅判决书;
    査旌贤寺创设于唐代,已为两造所共认。惟唐姚懿者,乃唐宰相姚崇之父。当隋末天下大乱,姚懿从高祖讨贼,持节雟州都督。迨姚崇显贵,为开元间名相。玄宗昭宠大臣,遂追赠姚懿为吏部尚书,谥日文献,有《河南通志》及《姚氏家谱》可考。
    旌贤寺坐落张茅镇,其旁即有姚懿之墓,碑碣峨然,此外并无其他前贤之坟,可见该寺即唐代旌表姚懿之贤而设也,实无疑义。……即以原告人等所呈明宏冶十三年重修旌贤寺碑记及清道光九年知州王文凤堂判论之,一则碑记内明认旌贤寺为当时表彰姚懿所建,命僧奉守,并给膳田六项。又云恐世远人亡,此地为强豪所并,至明景泰年间又立祠于寺门外之东轩,勒石为记;一则堂判内根据旌贤二字,亦认该寺系为姚相建立,断准姚姓子孙在佛后过堂隙地建修祠堂三间:是该寺历经数代,皆认为系为姚懿建设、并许姚姓子孙建祠奉祀,初未谓其非姚姓之祠也。再审原告人等,何得谓该寺即与姚姓无涉?……张茅镇居民,因该寺建有关帝、大士等像,久视为村中祈福之所,然其寺址既为旌贤寺所有,张茅镇居民,自不得因在此处敬神祈福,即可谓为旌贤寺之山主也。……纵如再审原告人主张,张茅镇居民,在此修建庙舍,亦系假借寺址,既未经何人有权委托,只得视之为无权代理行为,当然不能为取得山主之名义之根据。况姚懿坟田亩,属为旌贤寺原有之产,该寺既为旌表姚氏祖先而设,张茅镇既与姚姓无关,其不得强称该寺山主更为明甚。其山主名义,自应由姚懿后裔享有,凡寺所有财产,仍由寺僧妥慎管理,以供春秋二祭、修理坟寺之用。至寺僧职守当否,当由姚姓负监察之责,但无处分寺产之权。宜永久保存,以副国家崇德报功之义。至该寺附设关帝、大士等像,经张茅镇人祈福历有年所,嗣后仍准张茅镇居民在此处敬神祈福,姚姓子孙不得阻废。再审公费,应由两造分担,特为判决如主文。
    推事 彭维汉、何子龙等
    原告人 李中唐、陈舜天、王和民、张巍如、僧曹昌林等
    被告人 姚振文、姚振汉、姚明伦、姚庭桂、姚洪涛、姚龙章、姚亮采等。
    中华民国十三年元月二十六日。


    至此,旌贤寺庙产之争,方才告一段落。以后姚姓族人,即根据洛阳地方法院的判决,收回了旌贤寺的山主权,接管了寺院,撤换了寺僧,并组织了调查组,追查寺有田产。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追回附近水、旱田土三处十六段二百亩及北山地一百零八亩,外有张茅镇内市房一所,完全归寺上所有。交由姚姓族人掌管。此后旌贤寺庙产之收人,除寺院修理及看寺僧人所需用度外,完全交谷水村姚姓族人处理。姚姓族人以此项收人,在谷水村成立文献学一所(系完小),在东安头、苇园洼成立了文献分校,(系初小)各一所,并且规定陕、渑姚氏族人,每年清明节日皆须至张茅寺上扫坟祭祖,作为常规。
    民国十八年,豫西遭受特大饥荒,土匪蜂起。旌贤寺僧人不守潜规。结交匪类,勾引妇女,任意挥霍庙产,为人控告。经姚姓族人公议,撤换寺僧,并公推东安头村人姚振祥常住庙上,为管理庙产负责人并监督寺僧不得有非法行为。姚振祥自 1929年至 1949 年前后,在寺上长达二十年之久,直到解放前夕,方才逃走他方,至今无有下落。
    三、揭开姚懿墓的秘密
    1983 年冬,为了实现陇海铁路洛潼段的电气化,需将庙沟至张茅弯一段的弯道取直,这样一来,新修的线路便要经过姚懿墓。为了保存这一唐代古墓决定将该坟搬迁他处。当时由铁道部工程处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负责人,找到了在陕县工商局工作的姚正学,叫他作为姚氏族人的代表人同陕县文化馆,四方进行商谈。商谈结果,达成协议,协议的大意是①决定将姚懿坟迁移至陕县温塘风景区。②该墓的发掘工作由省文物研究所负责。③该墓的再建工作由陕县文化馆负责。④所有搬迁及再建费用,完全由铁道部负责。协议订立后,“姚墓”的挖掘工作于 1983 年 12 月开始,至 84 年春发掘完毕。姚懿墓为姚崇之父姚懿的葬身之所,这是一千多年来都没人怀疑过的事情,谁知发掘之后,竟然出人意外。原来这座墓虽是姚懿坟墓,但姚懿的尸体并没有葬在这里。原因是当初姚崇为姚懿修造这座新墓的时候,为了迷信,未敢开启旧墓,所以只在这里埋葬姚懿的一条玉带,作为象征性的迁葬而已,墓内有迁葬时所制的墓志一通。志内除说明了姚懿原墓和姚祥墓的规模和位置以及此墓距原墓距离外,还说明了未敢据迁原墓的原因,——“事关幽密,不敢辄启”。至此,姚懿墓的真象,方才大白于世。
    四、姚懿墓和旌贤寺的现状
    (一)旌贤寺于“文革”时已被破坏,1977 年修洛潼公路时,寺院原址,又被占压于路基之下,寺后窑洞数孔,亦被平毁。寺内及窑洞中所有石刻数十幢,均被毁坏或埋人路基之水沟内,该寺现在已完全不复存在。
    (二)“姚懿墓”于 1983 年发掘以来,原由铁道部铁路施工指挥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陕县文化馆和姚姓族人姚正学等数方协议,发掘之后,按原有形式将姚懿墓迁至温塘风景区,由铁道部出资由陕县文化馆负责建成新墓,但发掘之后,铁路工程队扬长而去,文物研究所胜利收兵,建墓之事,却再无人过问。于是就造成了旧墓已平,新墓无着的局面,所谓“姚懿墓”也就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


    (作者,姚英鉴(1918—1972 年),渑池县东庵头村人,民盟会员,渑池县政协常委。本文原载于 1990 年 3 月出版的《三门峡文史资料》第三辑。)




    古诗三首


    姚梁公像赞


    明·孙承恩


    于惟姚公,才实经济。
    遇主乘时,应变成治。
    约束官职,修举章程。
    四海以安,一人仰成。


    (孙承恩,字贞甫,号毅斋,明松江 ( 今属上海市 ) 人。正德六年 (1511) 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有《文简集》58 卷,书中有《历代圣贤像赞》六卷,本诗选自《文简集》卷四十一)


    陕州

    明·刘士皆


    召伯棠阴翠作堆,神农祠下总蒿莱。
    三门砥柱今犹在,并蒂芙蓉久不开。
    绣岭岚光凝禹庙,锦滩春色上仙台。
    姚崇巳矣齐贤逝,翘首临风忆俊才。
    (作者刘士皆,本名刘咸,泰和(今江西省太和)人。明成祖永乐进士,历任河南、广东按察司副使。有《虚庵集》《豫章书》。本诗选自明曹学栓主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三)


    姚相国故里

    清·张谐之


    梁公湖海姿,经纬罗胸备。
    朗鉴分水犀,逸才追风骥。
    早登天后朝,兵机日荟萃。
    剖决急如流,荐陟台鼎地。
    时发酷吏奸,每触弄臣忌。
    贝锦积谤书,州府屈循吏。
    开元御极初,枚卜金瓯寄。
    权戚乱天纲,去就决十事。
    独坚明主心,不亏大臣器。
    乾坤力斡旋,赞成贞观治。
    谢病归东都,五日一入侍。
    遗令辟浮图,诰诫陈大义。
    惜多权谲材,难参王佐议。
    瞻望石壕村,秋山横苍翠。


    (作者张谐之 (1850-1922 年 ),清陕州陕县野鹿村人,今属三门峡市湖滨区。张谐之幼聪慧好学,中进士,先后任员外郎衔兵部职,直棣、昌黎、卢龙、邢台、抚宁、定兴、东明、蔚州、张家口、抚民府、宣化府正堂。编著有《陕州考古录》,《敬斋存稿》二十卷。本诗选自《敬斋存稿》)


    壬寅年春月祭先祖文贞公文
    维公元 2022年 3月 12日,岁在壬寅仲春之吉日,大地复苏,春和景明。我文贞公之后裔齐聚洛阳万安山之南原,谨具鲜花果品、清酒时馐,致祭于先祖文贞公暨列祖列宗之灵曰:
    先祖文贞,祖籍吴兴。出生峡石,少喜武功。
    克广前业,激昂成学。下笔成章,制举高中。
    轩冕三纪,光辅四帝。名显十郡,声华濮郑。
    守终若始,三贬不渝。三入中枢,兼握戒柄。
    十事要说,以佐玄宗。开元之治,开创首功。
    休养生息,不悻边功。整顿吏治,军国安定。
    提倡节俭,发展经济。抑佛治蝗,富庶百姓。
    勤政为民,客舍问政。五诫铭文,浩然正风。
    为政以公,廉勤慎终。荐贤自代,传力宋璟。
    恩遇优渥,晚年荣宠。临终遗嘱,涤荡世风。
    帝之四辅,国之六翮。盛唐伟业,史册彪炳。
    宏略冠时,伟才生代。司马通鉴,贤相扬名。
    伟人毛公,揄扬称颂。巍哉祖德,伟乎祖功!
    嵩岳巍巍,伊水清清。文贞后裔,追远至诚。
    一瓣心香,祭奠先祖,文贞遗训,永志心中。
    弘我祖德,扬我祖风。建功立业,光我列宗。
    建成小康,民族复兴。圆梦中华,再立新功!
    伏维尚飨!
    (执笔姚东喜,原伊川县老干部局副局长)




    祭 文
    维公元二O二二年,岁在壬寅季春之月,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松柏青青,杨柳依依。来之河南三门峡市湖滨、渑池、陕州、灵宝、义马及湖北等地之姚氏裔孙,谨具鲜花果品、清酒时馐,致祭于文献公及列祖列宗之灵前曰:
    姚公文献,吾辈先人。不朽之功,初唐功臣。
    本于吴兴,望族名门。移居陕州,代有良臣。
    五九零年,公诞陕郡。少习武功,壮志凌云。
    年方十八,硖石县君。高祖起兵,顺势而为。
    公投圣朝,赐书赏银。陕州免祸,人民福音。
    秦王东征,委以重任。先祖文献,奋不顾身。
    矢不虚发,功冠全军。攻无不克,屡立功勋。
    顺风顺水,官至五品。难防谮言,莫测风云。
    朝廷失察,冷遇功臣。愤而归来,隐于山林。
    卜地而居,养心修身。耕地种田,教读子孙。
    高宗即位,重启功臣。再三诏书,公乃赴任
    峡州刺史,仁风拂熏。龙朔初年,边关临危。
    雟州都督,古稀边陲。千里迢迢,走马上任。
    震之以威,兵不血刃。番汉和睦,不辞劳辛。
    呕心沥血,殉职于任。千山万水,叶落归根。
    安阳公原,藏下真身。教子有方,代有名人。
    十子元崇,四大贤臣。青史流芳,毛公赞美。
    悠悠千年,传承至今。盛世之春,恭祭先人。
    赓续祖训,担当重任。践行忠孝,不忘初心。
    兴我中华,强国富民。伏惟尚飨!
    (执笔姚宏章,三门峡市党校副教授)


    陪同姚建文等参观姚崇故里馆赋绝句二首
    任文武
    前途问有几重山,当年望断万里天。
    若非贤相有远略,何事家风代代传。
    惯看崤函万重山,柔肠铁血共翩跹。
    驱车拜祖张茅去,再向贤相问开天。
    注:开天,开元天宝·盛世简称。




    伟哉姚公
    姚新现

    在祖公《唐文贞公大唐贤相姚崇墓碑》前的沉思
    祖公陵园何处寻,万安山原柏成荫。
    武周王朝展才华,开元盛世布匠心。
    五朝能臣匡社稷,三朝宰辅佐圣君。
    铁面无私惩邪恶,宏才伟略冠群臣。
    朝堂直言指时弊,君前犯颜揭逆鳞。
    公正廉明树德范,冰清玉洁正自身。
    三起三落终不悔,富民强国老臣心。
    日月昭昭炳天地,山岳巍巍昭功勋。
    人生自古谁无死,青史留名万古春。
    有祖如此当自豪,人不忠孝愧子孙。
    2022 年·春
    (作者姚新现,伊川县鸦岭乡南姚沟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10:28 编辑





    三门峡市楹联学会姚崇故里采风诗词楹联作品选登


    1. 李进才
    贤相姚崇
    身出名门贵胄,法奠宽仁,心桖庶黎,敢以中兴言十事;
    功标盛世开元,行为师表,才当栋翮,长将新政辅三朝。
    力请灭蝗
    当以一身担祸灾,岂堪黎庶流离,虫蝗肆虐;
    愿为万世开基业;力上表章奏请,昼夜清剿。
    七律·步姚崇纪念馆
    境迁物替史遥迢,如炬人心忆逝姚。
    除弊桖民言十事,安邦靖国辅三朝。
    一身骨鲠开勋业,几杵禅钟伴寂寥。
    最是冰壶铭五戒,藩篱耿耿奏箫韶。
    七绝·藩篱碑刻
    蹉跎世事日如梭,利禄功名诱惑多。
    一道藩篱高万丈,刀剜斧斫任消磨。
    2. 郭新华
    题姚崇
    少年习武,冠岁博文,俄下笔成章,为官在
    野忧民瘼;
    十事进言,三朝拜相,贵守廉若宝,除弊救
    时铸美谈。
    七律·姚崇
    挽郎入仕笔成章,才显武周还李唐。
    辅政三朝襄盛世,劝君十事荐良方。
    灭蝗岂是逆天禍,崩庙敢言唯物伤。
    大写藩篱存故里,张茅幸甚是贤乡。
    3. 郭永和
    参观姚崇纪念馆
    开元大业铭鸿志;警世蕃篱鉴玉怀。
    鸿鹄志髙,老臣谋远,甘扶三帝兴宏业;
    国家情笃,赤子慎终,大写一生秉玉心。
    4. 张明学
    七律·姚崇故里行
    一壶玉透三朝相,百世冰清万代光。
    闾巷常传青史事,烟尘不掩越王霜。
    连云甲第嗟何在?贯日声名缘此扬。
    但见悠悠千载后,车流故里客流长。
    5. 石安辉
    联题宰相姚崇
    三朝为相,十策兴唐,贤德无争房杜,问殿阙中,敢几人泣曌,几人唯物;
    济世安民,留鞭截镫,廉贫以效国家,铭籓篱外,系万古开元,万古流芳。
    七律·宰相姚崇
    侠骨丹心出少年,籓篱铸就报山川。
    忠贞入相三朝幸,勋烈开元十策诠。
    亘古千官惟截镫,迄今百姓念留鞭。
    黄河挽浪情长驻,四海承平颂圣贤。
    6. 石卓雅
    题姚崇
    溯开元贤相,制衡权贵,淘汰冗员,且三朝辅帝,四野慕才,伟绩丰功彪史册;
    崇故国大儒,俭朴持家,廉勤执政,犹公义守恒,清风戒满,嘉名厚德化诗章。
    七绝·姚公轶事
    失父官儿喜武功,山川射猎乐无穷。
    相家偶遇才华显,辅帝三朝伟绩丰。
    7. 张广明
    姚崇
    惩戒贪官,刚正廉明,三朝贤相;
    施行新政,繁荣稳定,千古美名。
    七绝·姚崇故里感赋 新声韵
    澄清吏治正官风,贤相三朝史册铭。
    济世安民兴善政,开元盛世第一功。
    8. 张惠莲
    姚崇
    三朝为相,刚正廉明颂;
    十策兴唐,丰功伟业传。
    赞姚崇
    三代拜官辅大业,藩篱铭志存坊里。
    丰功伟业炳千秋,阖閤永传厚德史。
    9. 王长城
    五律·姚崇故里
    古陕人才出,姚崇事迹传。
    三朝堪立地,十策可擎天。
    做事为人直,兴邦拜相贤。
    声名凭景仰,美德耀千年。
    10. 王铁劳
    题贤相姚崇
    除旧习,推新制,赢美誉三朝贤相;
    立鸿志,兴大唐,颂姚公千载清名。( 今音 )
    七绝·题唐朝贤相姚崇
    少年立志展雄才,十事箴言盛世开。
    更抱丹心怀社稷,三朝贤相救时来。
    11. 张淑梅
    题姚崇
    三朝辅翼,唯物践行,政皆清最,智略无双,齐家治国一生佳话;
    诸事利民,谏言出策,德俱贤殊,功名盛举,持节为官两袖仁风。
    渔家傲·姚崇故里采风
    一缕清风春报晓,开元盛世知元老。高节奉公廉素好。萦陕调。藩篱故土乡音傲。 翠竹辛辛天路浩。高情磊磊冰壶妙。德政近民无吝笑。言畅道。躬勤辅国皆明了。
    12. 刘巷业
    题姚崇联
    两度易名缘避嫌,单字为崇,崇廉崇俭更崇变,真君子也;
    三朝居重因来际,一心思佐,佐睿佐周最佐玄,良相国焉。
    13. 王西川
    联题唐朝名相姚崇
    历三朝宰相,文论政,武论兵,谋略救时艰,佐奠开元开盛世;
    膺千载名臣,慎为师,廉为宝,节操匡吏弊,煌明鉴史鉴高标。
    七绝·赞唐朝宰相姚崇
    一、儒士弭兵
    边关烽火急飞章,陷土戕民贼寇狂。
    剖对从容陈弭策,挽郎擢任握兵郎。
    二、谋师治政
    天朝积弊日累长,国弱民艰柱大梁。
    矢的深谋陈十事,宏开气象奠强唐。
    三、干相治蝗
    飞蝗蔽日肆摧青,朝野尊神任祸生。
    不信虚无燃夜火,终安社稷斥昏卿。
    四、诤臣救官
    酷吏淫威造狱冤,盈朝恐怖杜人言。
    陈情押上身家口,扭转乾坤破棘藩。
    五、上宰守廉
    资深位显倍殊荣,古寺容身不肯更。
    总把清廉当做宝,标杆永树励官行。
    14. 李永清
    题姚崇故里
    游古道新街,览丰碑高馆,故里春风环九曲;
    瞻藩篱神韵,缅规矩情怀,先贤懿德泽千秋。
    五律·赞贤相姚崇
    玩劣随天性,兴帮大器成。
    忠君宠辱辨,勤政是非明。
    国治谋良策,时危安众生。
    开元迎盛世,青史载殊荣。
    15. 康新娟
    五律·姚崇故里采风有感“五诫”
    张茅何毓秀,贤相辅三朝。
    执秤唯公道,弹琴重和调。
    辞金呈亮节,揽镜矫翘骄。
    “五诫”今犹贵,藩篱育柱雕。
    题姚崇
    心若冰壶,当朝辅政唯清澈;
    品如修竹,处世为人恰卷舒。
    16. 张晓炳
    楹联
    弼武还唐,披肝沥胆千秋颂;
    歼蝗除弊,挡马留鞭万众钦。
    七律·姚相国賦
    救时通变识天机,凤阁鸾台见紫微。
    说武归唐匡复业,肃贪疏冗壮龙威。
    金銮请命蝗虫灭,禹甸开元厩马肥。
    摘镫留鞭传美誉,遗书五诫尽珠玑。
    17. 李振学
    题三朝贤相姚崇
    藩篱终守铸贤相,朱笔眉批,字字泰山重;
    社稷总怀辅盛朝,丹心瘁尽,声声民意深。
    七律·谒姚崇故里
    东荡紫烟西兆瑞,崤峰古道锁春秋。
    寒窗映雪乾坤晓,伟略施才岁月酬。
    截镫留鞭归棹泪,齐家济世献元猷。
    经风砺雨长虹跨,贤相英名彻九州。
    18. 方留聚
    历三朝鲠骨忠良,呈箴言靖国,除蝗祸恤民,功载开元堪裕后;
    如万丈青松高洁,以简朴持家,视清廉为宝,名传亘古可思齐。
    鹧鸪天·姚崇故里采风
    正是芳菲四月天,驱车卅里谒先贤。
    近看十策祛时弊,遥思三朝靖国安。
    如梅骨,似清莲,开元之日位中坚。
    馆藏碑刻生前事,伟绩煌煌到永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8: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9-12 10:34 编辑




    姚相,我要轻轻对你讲

    马华松


    昨天
    刚与姚相你
    和婉儿姐姐一起
    相约魏野草堂
    以醋当酒 诉说情肠①
    今朝
    又受姚氏宗亲康兄之托②
    跨越时空
    请你,姚崇——大唐名相
    回到崤函腹地陕州故乡
    喜看祖国山河万里锦绣
    百姓富足幸福安康
    禁不住
    举醋当酒 豪情万丈
    述说当年 一介书生
    五朝为官 三朝为相
    纵横捭阖 机变从容
    位居庙堂 指点江山
    荐贤举能 辅佐皇上
    生前成就千年封建王朝巅峰
    身后犹享明皇手书碑文荣光
    “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赞誉
    更是让姚相你
    名扬八方
    姚相啊,姚相
    能否想到
    一千多年前
    陕州张茅这个小地方
    你一声洪亮的啼哭
    为大唐国运带来吉祥
    “公甚贵,异日必为宰相”
    一句看似笑谈的预言
    令年逾弱冠
    喜好畋猎 尚不知书的你
    浪子回头折节书山
    沉浸圣贤经典 耽玩文史书馆
    文华著名 下笔成章
    为实现人生理想插上了翅膀
    一经入仕
    机遇垂青 崭露锋芒
    一步步走进大唐中枢朝堂
    处庙堂之高 为政以公
    居州郡之远 崇实为民
    用才华智慧 情怀担当
    书写贞观之风大唐帝国
    “开元盛世”的时代辉煌
    唐代大诗人杜牧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 文学家洪迈
    无数文人墨客
    为你写诗颂词著书立传
    功垂中华文明史册
    姚崇故里 姚崇祠堂
    神道碑文“五诫”文章③
    忠臣操守 “藩篱”遗训
    名相风范 千秋颂扬
    姚相啊,姚相
    作为你的后辈你的同乡
    我为你骄傲 为你自豪
    中原大地 崤函沃土
    因你而倍感荣光
    想当年,姚相
    你心怀济世安邦之志
    奔走两京之间
    挥笔舞剑 游刃政坛
    将政治家的抱负
    浓墨重彩倾情施展
    “三进三出”的佳话传为美谈
    武皇当朝时
    姚相你
    以“百口保百官”的胸襟担当
    劝谏女皇 废除酷吏
    安抚了人心 稳固了政权
    平定契丹造反
    剖析如流 皆有条贯
    彰显了卓越的军事才干
    顶着严寒 巡察盐池
    驳斥流言 整修盐畦
    坐忘荣与利的节操高风
    令武皇则天依为股肱
    内相陕州才女上官婉儿
    外相陕州名士元之姚崇
    为故土家乡赢来
    千年声望
    睿宗当政日
    姚相,你
    不畏强御 清谒路绝
    整顿吏治 罢免冗员
    令大唐政坛颓废之气焕然
    “安储三策”
    心忧国家 秘奏天庭
    确保了大唐国祚稳固国运隆昌
    虽身遭贬谪心中无憾
    一身正气 百年留香
    玄宗继位时
    心念姚相你睿智忠贞
    赤诚为民 截镫留鞭
    召回朝堂中枢委以重担
    姚相,你与宋璟一道
    以“十事要说”为治国纲领
    励精图治 肃清弊端
    厉行节约 发展生产
    应对蝗灾
    不畏人言 不求自保
    引经据典
    力批“天人感应论”
    智斗“修福报应说”
    厉行“火烧蝗虫法”
    使“蝗害讫息,民不甚饥”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为大唐中兴奠定坚实根基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世景象
    世代传唱
    姚相啊,姚相
    我要轻轻对你讲
    自盘古开天地到如今
    大河奔流 浩浩汤汤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你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一样
    晶莹璀璨
    点亮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闪烁华夏文明的浩瀚星空
    救时宰相的美名
    已成为一个响亮的时代符号
    一段美好的历史记忆
    烙印在你的身上
    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姚相啊,姚相
    如今你穿越回咱陕州故乡
    伫立秦岭巅峰
    畅游群山逶迤绿意葱茏
    清水黄河生态长廊
    浏览手机电脑精骛八极
    锦绣河山尽收眼底
    你是否心中感到震撼!
    徜徉古道景观
    眺望高铁高速东西驰骋
    舰翔海底鹰击长空
    昔日风中茅屋不见踪迹
    今朝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你是否心中感慨惊叹!
    当代中国 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 前程远大
    历经千年 蝶变之力强劲
    绵延千载 文明根基茂盛
    伟大的中国
    已经远远超越了姚相你的盛唐
    正在书写伟大复兴恢宏篇章
    姚相啊,姚相
    我要轻轻对你讲
    行进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
    铿锵征程上
    置身于中华儿女勇毅前行的
    滚滚洪流中
    作为文章才华著名的饱学之士
    享有文韬武略美誉的救时宰相
    你要酝酿诗情
    在崤函沃野恣意飞扬
    你要饱蘸诗心
    把家国情怀凝聚笔尖
    为中原大地书写大吕黄钟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进一步弘扬
    把中华儿女的爱国激情
    进一步绽放
    让中流砥柱的民族精神
    永放光芒


    注:①以醋当酒:出自抒情散文诗《我要与你一起吃醋》。
    ②康兄:姚康,姚氏宗亲,现任香港河南社团总会创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商会联盟主席,香港福保同乡会副会长。
    ③“五诫”:开元二年,姚崇为劝诫朝廷官员,撰写了执称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五篇文章。
    ( 作者马华松,笔名慕公,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钟情文学,执着诗歌,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创作,先后发表《黄河颂》《大坝颂》《秦岭颂》《天鹅颂一回家》《仰韶之光》《长征精神耀崤函》《雪之恋》《树之魅》《冬之韵》《好想与你有次拥抱》《让心在书海徜徉》等诗歌散文上百首(篇),编辑出版诗集《黄河颂歌》)



    壬寅夏日家乡寄情 10 首(阕)


    姚待献


    2022 年 5 月,余回老家孟州,在村上住了近月,天天与镇村干部和农民亲友见面,或观摩修水泥路、架路灯,或点种玉米、打豆架,或给大舞台写对联、为市歌写歌词等等,十分欣喜,多有收获。这是1977 年以来在家乡住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了。乡情难忘,以诗寄之。
    村街散步
    晚村闲引步,瓦巷听风吟。
    已与市声远,更无烦虑侵。
    神清消暑意,气爽振衣襟。
    月影兼灯火,澄澄映我心。
    庭院点豆
    锄田布嘉种,时润垄苗肥。
    夜合垂膏露,晨来透玉晖。
    茎腴芽出巧,叶秀蕾生机。
    望眼天天壮,老夫欣忘归。
    榆郎秀姿
    昔时亲手植,今日势丰殷。
    莺唱千重翠,风翻一卷云。
    晨昏得芳润,春夏散清芬。
    浓荫常遮屋,高材卓不群。
    修水泥路
    村内闲行迷翠霞,楼房座座满庭花。
    谁修马路直还阔,一领春风入万家。
    新架路灯
    风骤无妨人不惊,粲然逶迤引前行。
    深沉夜色何须畏,灯塔挨排照眼明。
    颂大舞台(中华通韵)
    建得村中大舞台,戏歌杂艺竞相排。
    春天故事小康梦,美丽乡情任剪裁。
    捐泡桐木
    助村发展献良材,一片丹心圆梦来。
    美丽家乡添薄力,真情筑锦上楼台。
    夏日农家
    庭树圃花遮径蹊,农家夏日望中迷。
    藤萝垂碧竹篱短,瓜豆间红榴蕊低。
    入户清风真有致,当轩和气更须题。
    归来但爱田园静,车马无闻自乐兮。
    家祠瞻吟
    飞檐瑞兽自恭虔,先祖一堂为霁颜。
    历代贤亲尊座列,千言良训殿梁悬。
    子孙无俗因承泽,忠义生芳护乐安。
    宗庙威仪关大节,情怀家国总相延。
    临江仙·旧宅新居
    楼院风清日静,菜畦花好毵娑。周围云树报春多。入窗千鸟啭,接巷四邻和。
    路阔亨通绿野,畴平临近黄河。沃滩栽柳侍田禾。村头谁击壤,月下有行歌。
    (2022 年 7 月,于郑州)
    (作者姚待献,河南孟州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郑州诗词学会、郑州老年诗词研究会会长,郑州慈善总会会长。编著诗文集《时代放歌》,主编诗文集《诗说郑州》,诗词集《大美郑州》《新时代新竹林》《诗咏新密新风貌》《放歌新登封》《老干部之歌》《大潮之韵》《新郑颂歌》《二七风采》《圆梦之州》《杏林春韵》《美丽上街》《重彩焦作》《百年旗帜礼赞》《赞歌献给功勋与英雄》,诗研集《郑州诗词研讨论集(续集)》《家国情怀》,楹联集《出彩郑州——全国长联大赛获奖作品集》,辞赋集《踵美传辉》《赋说中原》等,诗依新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8:57 , Processed in 0.1457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