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6-26 07:20 编辑
第一节《历朝文选》的评点方式及具体实践
《历朝文选》中体现姚翼的“选”的部分不仅仅体现在对作品的编排选录上,还体现在他对批评者的选择上,这也是该选本最大的特点,它不同于集评本或者汇评本,它更大程度上是姚翼意志之下的选批,除了个人评点和有关自己文章的部分交由自己的友人郑春寰批点外,他选择的批评家中,重要的是基于选文上的借鉴,唐顺之、茅坤的评点自然入选,既然是将二人评点编入选集中,那么他本人对于二人评点是持肯定态度的。除了他在凡例中提及的与唐、茅二人关系的考虑外,一定是有基于选本的流传以及在士子当中认可程度的考虑。选本的四位评点家中,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唐顺之的评点最靠前,他是明代评点古文的大家,评点的众多作品中《文编》可以说是唐顺之古文评点的集大成之作,最能代表唐顺之古文评点的成就和特色,同样的茅坤的《史记钞》及《唐宋八大家文钞》也是一样,选取其人对作者作品的评点,无疑会对学子有所助益,而且基于二人的名望,选本也必然会被书商大量刊印,所以这当中也有赢利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助于其流传。
其批点的表述在选本中的表述比如:“唐荆川批评”、“茅鹿门批评”、“翼批评”、“郑春寰批评”。从具体的圈点与批评运用的方式来看,《历朝文选》中所用的评点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具体到选本中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分别是批评,批点,批抹。选文中标明‘批评’的文章有327篇,标明‘批点’的文章有19篇,其中,孙武《虚实篇》、乐毅《报燕惠王书》、主父偃《论伐匈奴书》、韩愈《争臣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石涧记》、苏洵《几策审势篇》曾巩《道山亭记》、苏轼《上梅直讲书》、《上富丞相书》这11篇为唐荆川批点;李陵《非有先生论》、范仲淹《竹楼记》、杨维桢《吴君见心墓志铭》、虞集《李景山诗序》、宋濂《抱瓮子传》、王祎《太原郡夫人叶氏墓志铭》、罗洪先《外舅太卿三符先生八十寿序》7篇为姚翼批点。茅坤批点1篇是司马迁的《答壶遂问》;标明‘批抹’的文章有3篇为唐荆川批抹,分别是欧阳修《纵囚论》、苏轼《志林始皇篇》和诸葛亮《出师表》。这三种表述对应的文章具体评点方式即评点符号及批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即批评是将圈点和评语相结合,批点和批抹是只有圈点没有评语,批点的圈点符号相对批抹较多。从批注而言,《历朝文选》的批涉及到文章首尾部分的总评、眉批,旁批;评点方面则有单点、密点、单圈、全圈、抹、截多种,如下所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804/wps1.jpg 涉及圈、点、抹、虚抹、截5类10种。选本中框字的使用与大圈的用法一致,可说是圈的变形,都是对文章中文眼、字眼的圈识。这些评点符号在具体的文章评点中,少则一两个字,多至数行,或专事于文章的章法结构,或着眼于艺术风格,或单用一种,或多种并用,这些评点方式使得选本的批评性质更加突出。下文就评点符号及评点内容及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归纳评点符号以及评点符号在文章评点中的具体指示作用。
一、唐茅二人评点在选本中的体现及实践
首先是文本及评点内容的部分,将《历朝文选》中的作品与其所参考的著作对应的部分进行对比,可证选本中评点内容的真实性。
一、唐顺之评点的部分,通过对比在评点符号、评点符号以及评语内容上大部分是一致的,但也有不同之处。如: 1.《贤良策一》中,“春秋”二字的评点符号为短虚抹,《历朝文选》中为短抹,“天瑞应诚而至”胡刻嘉靖本《文编》中旁批长点符号,《历朝文选》中无。“刑罚”二字有旁批短点,以示字眼。《历朝文选》无。胡本中正文末一句为“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策之”,《历朝文选》中少此句。
2.《贤良策二》中,《文编》中“春秋”二字的评点符号为短虚抹,《历朝文选》中为短抹,胡本“古之道天子之所宜”一句中“古”字旁有小圈。
3.贾谊《陈政事疏》中,胡本“夫树国固必相疑之”一句中“树国固”三字有点,《历朝文选》无,“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一句中“夫以”二字旁的批点符号为短抹,历朝文选为短虚抹。
“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无抹,《历朝文选》中有。
“此历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一句的批点符号是长抹,《历朝文选》中为长点。
4.《驳复雠议》,《文编》本中无评点,只选录,《历朝文选》有评语,其圈点众多。
5.《條灾异封事》,《文编》中评语为“此文最有法度,引书”,《历朝文选》中评语为“此文最有法度,引书者当法此本”。
6.《言兵事书》,嘉靖本《文编》评语为“此文比汉文最古,尚似孙武子”,《历朝文选》中评语为“此文最古似孔子”。
7.《论伐匈奴书》,嘉靖本《文编》评语为“错言边事诸书深究利害之实,不当以文字观之”,《历朝文选》中评语为“错言兵事深究利害之实,不当以文字观之”。
8.《谏不受单于朝书》中,嘉靖本《文编》中,“制车”二字旁批短虚抹,《历朝文选》中无。 9.鲁共公《酒味色论》中,历朝文选与《文编》在文本上有所不同,历朝文选为节选,文本上在“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言曰”以及文末“梁王称善相属”句缺。
同样的情况在《幸臣论》一文上。《历朝文选》中缺。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佚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楚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避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阳城。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
这两例中,姚翼是在编选过程对事件的背景采取删去的态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董仲舒贤良策三首《历朝文选》前在每篇策文前有“制曰”一段,《文编》中无。比如,以《贤良策三》为例: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听若眩与?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董仲舒对曰”。
《贤良策》三篇中文前都有汉武帝之于当时举贤良文学之士的见解,论述有理有据,其内容不仅仅是对话背景的介绍,更可见统治者的观点。所以说就文本的删减上,姚翼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更看重议论得当的文字。此外还有就是无关议论的正文篇幅的删减,比如贾谊《过秦论》,《历朝文选》中只节选了中间一段。
10.邹阳《狱中自明书》(《文编》中篇名为“狱中上梁王书”)中,《历朝文选》中总评内容“其情切,其辞复。”在《文编》中是唐顺之对首句“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尝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句的夹批。《历朝文选》中除了将夹批作为放在总评位置以外,还将文前总评放在文后的现象,比如《贾谊论》,评语“不能深交绛灌,不知默默自待,本是两柱子,而文字浑融不见踪迹”,苏辙《六国论》批语“甚得天下之势”,均为《文编》是在首句前,《历朝文选》是在文后。根据这一点说明姚翼文中位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评语皆是对文章的总评,没有作用的差别,只是侧重点上的不同。
11.还有一类是在《历朝文选》中是有唐顺之的评点的,但《文编》中只选录,而未有评点。比如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后檄》、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劄子》,诸如策一类的文章《审势》、《审敌》、《策略一》、《策略五》、《策省费财》、《策断》三首、《君术策》、《臣事策》、《民政策》。论一类的文章有存在有批语但文内无圈点的,诸如苏辙的《三国论》、《晋论》、《隋论》,欧阳修的《春秋论》苏洵的《史论》。姚翼在编选的过程中结合了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钞》中在文章末尾文后有“唐荆川曰……”,姚翼将唐顺之的评语将其编写到对应文章中。
茅坤评点的部分。姚翼在编辑《历朝文选》过程中集中摘录了茅坤评点的部分,在将《历朝文选》中茅坤评点的部分与《史记钞》和《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对应的作品文本及评点内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其评点位置及内容和符号的使用是基本一致的。除了《张释之冯唐传》、《魏其武安侯传》中存在两处批语不是出自茅坤之手,《张释之冯唐传》当中有一句夹批“切中今日情弊”和《魏其武安侯传》中的评语“分合体”,在《史记钞》中是眉批的位置,标明的是“文恪”即是王文恪的评语。由此可见,姚翼不仅仅摘录了茅坤的评语,同时也对自己所认可的批评有所摘录,更加证明,姚翼是有实际的编辑的,非照搬之工作。
在文本方面,《历朝文选》中茅坤评点的部分,有双行评语的批注,一般出现在文段最后一句的位置。如: 1.《季步栾布传》中季布部分的最后一句“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句下双行批注。
2.《张释之冯唐传》正文最后一句的“冯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与余善”一句下双行批注“冯唐无他卓显可书处,遂特以其论将一段冠绝古今,遂为一传”。
3.《范雎蔡泽传》中“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一句下双行批注“提一崮臣何患,一崮臣何忧,一崮臣何耻,而未以臣之所恐云云,昭王焉得不感发”。“到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于王室。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下有双行批注“以前总是摹写之羁旅而挠四宾之权,以后总摹写之报复魏齐本末”。上述所列的这些文章中的编排与选本整体的编排是不一致的,这是编者则在编刻时不甚严密之处亦或是有意为之。
二、评点符号及其指示作用
其次结合唐茅二人已有的评点法来分析《历朝文选》中文章的评点方式及其具体的指示意义。关于唐顺之的评点方式,明代的吴讷、徐师曾著的《文章辩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卷首载有“大明唐顺之批点法”: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804/wps2.jpg 结合其人评点方式说明,通过对比《历朝文选》中选录的部分,评语及评点的位置基本符合,基本上有夹批的地方都对文句有所圈点钩画。基于其批点法指示的较为概括,因此有必要结合具体评点情况,对其评点符号的具体指示对象进行具体且较为详尽的说明。
长圈、短圈、长点、短点(点在选本中的形态有实心顿点,空心顿点、圆点)如上所言,对应到文章中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或字眼。《历朝文选》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字眼的圈点,有的是带圈字,或是圆圈的变形即框字,如《原道》篇中“老子”一词,有的是字旁小圈。《平淮书》中,“物盛而衰固变也”、“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官自此始也”,此处的文字为带圈文字,但文字内容并不是字眼,而是一节中的精华之处,编者在此处使用此种评点,应为引起读者注意之用。需要具体在作品中说明的是以下符号的指示意义,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体明辨》中所载的唐顺之的评点法的说明在具体的作品实践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应是时人对其评点的大略介绍,不能用于分析所有作品中的评点且评点中有交叉使用的情况。
1.长抹。按上说法,长抹表示“处置”,标点的内容应是文中的主旨句、纲领句以及带有结论性、总结性的语句,亦有对事件背景的说明。如:
《至言》:“愿借秦以为谕”一句(夹批‘纲’)、“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
《报燕惠王书》:“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生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生之心,故敢以书对” 《与淮南王书》:“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家真定”。 《陈政事疏》:“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非天下所为人之所设也”。 《贤良策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贤良策三》:“此其寖明寖昌之道”“此其寖微寖灭之道”。 《條灾异封事》:“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谏不受单于朝书》:“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今单于归义怀疑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於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来厌之辞疏,以无日之期消往昔之恩开将之隙”。 《赵广汉传》: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都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一句中,如下划线所示位置处划有长抹。 2.撇,对应上说表示“转换”。“撇”经常用于句子开头数字,比如: (1)文章开头或者文章中段落的开头引起下文的词语,类似发语词的作用。如:夫布衣……、昔者……、臣闻……、臣谨案春秋……、道者……、且夫……、蓋……、夫天下……、始至…… (2)文句中对于同一事实并列性的陈述。 “尊养三老、立辅弼之臣、置直谏之士、驰骋弋猎之娱”。 “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一句中“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 (3)时间性的交代 《项羽纪》中“秦二世元年七月”“汉之元年”“汉之二年冬”“春”“四月” 有个别混用的情况,比如在《李陵传》中“天汉二年”“元平元年”旁划有短虚抹。较大范围使用的还是短抹。 3.虚抹,按上说法是“故事”,应该是征引古例或用典的说法,具体到文章的评点中有如下几种情况。比如: 贾谊《陈政事疏》中“诸侯”“匈奴”“百姓”“狱讼”“法令”“德教”“刑罚”这些是句子中的重点词,旁边划有短虚抹。 《狱中自明书》中“苏秦”、“荆轲”、“李斯”、“卫先生”、“比干”、“王奢”、“樊於期”、“白圭””百里奚“这些人名旁边划有短虚抹。 《项羽纪》中“南郑”“平阳”“江陵”“襄国”“朝歌”这些地名旁边划有短虚抹。《商君传》中“左庶长”“大良造”《淮阴侯传》中“治粟都尉”“拜大将”“左丞相”《李将军传》中“骑郎将”“骁骑都尉”“陇西都尉”“上郡太守”“郎中令”这些官职旁边划有短虚抹。 4.长虚抹 长虚抹在选本中的评点应也是针对文章中的议论或叙述精到之处,只不过相较于长点和抹来说,这些举子的层次性不是太明显,用以区别所以换一种方式标点,长圆点的用法也是如此。这个说法在茅坤的评点法中得以证实。 唐顺之的批点法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茅坤的评点法即是在其基础上加诸自己的评点,茅坤的《史记抄》和《唐宋八大家文钞》体式相类,皆对文章作品施以圈点和批评,得到了时人关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很多评点家在评点史记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时经常大量收入茅坤的评点,两人在评点上的实践也对时人产生了影响,姚翼就在其中。茅坤《史记钞》凡例中对其使用的评点符号作了说明: 凡本篇本末大旨则挈而镌之本题之下,今移置篇之前行。 凡系一事之大体或提案或结案镌于其旁文之一切紧关处则长抹,间有抹一二行者似太浓俱易以‖(长虚抹),原‖不多见则易以|(抹),其或数十字以上则分两行注,今移置于上。 凡书官爵、书国、书攻城邑、书灾异、书年、书一切挈紧字面则短抹。 凡非史迁原文与褚先生辈所补者不录,间录一二段有情事相关者耳。 凡不及录全文,而间有文旨隽永者亦为摘录。 凡据愚见所及,或太史公相出入处,亦必镌之以质世之有识者。 凡文之最佳处,则圆圈,又次则点。
按近代诸名家批点,如杨升庵特句字与情事奇异者耳,惟荆川镌注处似得其不忍遗,特加一小圈于其上,以别之,今合新旧诸名家评各移置于上。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804/wps3.jpg 同样《唐宋八大家文钞》·《凡例》中关于其评点的说明: 第三条凡一篇本末大旨则挈而镌之本题之下,间或於篇中抹出或长|或‖,其间起案或结案及文之一切紧关之处,亦并抹或短|或‖或┕或旁镌数字。 第四条凡文之佳处首圆圈○次则尖圈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804/wps4.jpg又次则旁点,间有敝处,则旁抹,或镌数字,譬之合抱之木,而寸朽明月之珠,而累基不害其实也。 至此,《历朝文选》当中的评点方式及评点法得以清晰。结合两人评点法更清楚的明确了评点符号之间的指示意义及相互间的联系,这样也就可以理解《历朝文选》当中评点符号过多指示不明的现象了,也可以理解姚翼编《历朝文选》时与原本存在的批抹以及文本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发现这些符号之间的共通性,所作的改变也在章法之中,不会对读者阅读造成影响。
第二节《历朝文选》的评语内容及特点
古文选本中的评点内容多是针对文章的章法、布局、结构、段落、句子、词语、辞格、风格等方面。评点形式在使用上的侧重点不同,带来了评点上内容比例的差异。《历朝文选》中的评点主要是在总评和夹批,这些批语既有对文章在用字、语言、风格、思想和情感上的妙处进行阐释的部分,也有交代作者选录缘由的说明,选本中中总评和夹批相互补充,互相照应。善用对比来表明文章风格,眉批使用较少,但也见编者心思所在。姚翼的评点集中体现在明代文章的评点中,他借鉴了唐顺之和茅坤的评点法,并尽可能地保留其评点的原貌,以此保证阅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充分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将其简明扼要的运用在自己的评点中。其对唐顺之评点的吸收主要表现在文法上,对茅坤评点的吸收主要表现在对情感的重视上,且其个人风格更接近于茅坤。 一、总评部分的特点 总评分说,先探明唐、茅二人在评点上的特点。唐顺之强调的是对文章要“以精神相”,要求“神明之变化”为法。他的评点在于文章立意、篇章布局、叙事议论等方面。唐顺之的评点精简短小,要言不烦,又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值得读者去仔品味。评点中用简练的语词点出此文的文体特征、结构特色、运用的主要笔法以及艺术特色等。不同文体的评点还是有所区别的,证明不是所有文章文法都是可以框定的,唐顺之要学者汲取各家所长,不可为一家之法所拘,作文关键在于要找到一定文境之中最适合自身的作法,实现作者主体性与文体之间的完美交融,这也清楚的反映在其评点中。比如“某某格”一词,在选本的评点内容中常见,且这一类批点主要集中在如序、记类的文章,如: 《送孟东野序》立题格、《送董邵南序》短格、《赠张童子兵曹序》抑扬格、《送浮屠文畅师序》反题格、《送廖道士序》贯珠格、《送杨巨源少尹序》借客格、《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叙事格、《潭州杨中丞作东池戴氏堂记》叙事格、《画舫斋记》设难格、《有美堂记》累棋格、《樊侯庙灾记》累棋格、《送杨寘序》假说格、《桂州新城记》补题格、《为君难论》援故事发题格、《春秋论》问答格、《礼格新仪目录序》反复格、《战国策目录序》贬题格、《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广题格、《醒心亭记》比拟格、《喜雨亭记》叙事格、《凌虚台记》轻题格、《超然台记》解意兼叙事格、《韩魏公醉白堂记》比拟格、《放鹤亭记》借主显客格、《六一居士集序》尊题格、《齐州闵子庙记》发题格等。这些写作手法或从入题处出发,或点明文章结构,或文章布局的特点,是唐顺之对为文之法的具体评点。 对文章的艺术风格的评点诸如:《至言》批:此文去战国未远,有奇气,而不用绳墨,与梅福上书意格颇同。《驳复雠议》批:理精而文工,左氏《国语》之亚也。此等文字极谨严无一懒散。《梓人传》批:此文体不如《圬者传》圆转,然亦文之佳;对段落布局的评点诸如:《隽不疑传》批:此文叙假卫太子事起处,没头没脑,至末方见乃叙事体也。《衡论御将篇》批:累层。《几策审势篇》批:一步紧一步。《上韩枢密书》批:好文。前一段论兵骄之弊,后一段处骄兵之策。《屈到嗜芰论》批:此文逐段关锁似《讳辩》体。《陈政事疏》批:观汉此文则迥出《左传》、《国语》不类矣。此篇文凡七节,而起变而节不同。 对行文章法议论叙事处的评点诸如:《言兵事书》批:错言兵事,深究利害之实,不当以文字观之。《條灾异封事》批:此文最有法度,引诗书当法此体。《诸侯王表论》批:此等文字只是叙事,而略带议论。《与韩愈论史官书》批:文如贯珠,提其原书辩处有显有晦,错综成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批:广引。《王深甫墓志铭》批:滚滚议论。《留侯论》批:一意反复。《晁错论》批:一气说下。《续欧阳子朋党论》批:此论与大臣篇同。《策略第五首》批:此文论时弊处,皆借古为喻,亦一体也。断句《策别省费用篇》批:此篇造语颇平。《策断上》批:顺叙下法。《策断下》批:此文极其变化,横发而不可羁制。《六国论》批:此论甚得天下之势。《赠黎安二生序》批:议论谨密。 通过批语的内容可看出他的评点中指出了前人作文可法之处,并给出了范例。《与李睦服气书论》批:影射文字最工。《极谏外家封事》批:此篇文字为忠诚第一。向诸疏皆善叙事。《原毁》批:亘古今有数文字。《讳辨》批:奇绝之文。《條灾异封事》批:此文最有法度,引诗书当法此体。《送何坚师道州序》批:此篇在短文中尚为奇作。《送廖道士序》批:在前后诸文中此篇独奇。《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批:此欧文黄梦升张应之诸作之祖。《策断下》此文极其变化横发而不可羁制。《六国论》批:此论甚得天下之势。诸如“最”、“第一”、“独奇”等字眼的点评,对于举子的学习来说不失为好的教科书式的指导。 茅坤于时人中最心折唐顺之,但他论文又有不同于唐顺之的地方。茅坤善作时文且为世所重,在他看来,八股文与古文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因此八股文讲究“开合、首尾、经纬、错综”的布势之法当然就可以移之于古文了,就像他在《文诀五条训缙儿辈》中强调的五点作文之法一样,他特别对各家文章脉络的钩画尤其注重,这一点在茅坤的评点中有所体现:《画记》开头句批:陡然起,文中夹批“倒”“看他句别妙处”;《新修滕王阁记》文中批:应转;《上宰相书》文中批:“虚空起”“一一伏案”“一斡转有神”“翻”“只一句起结”;《送殷员外序》批:“伏案二应”“抱前如此缠是”“匠手结构处”。《衡论远虑篇》夹批“叙极错综,转,论入骨而痛快”。 茅坤强调文章的“风神”,重视的是文章的审美境界,认为文章的最高要求是要凝神: 神者,文章中渊源之光,杳然之思,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即之不可得,而味之又无穷者也。入此一步则《庄子》之《秋水》,《离骚》之《卜居》、《渔父》诸什,下如苏子瞻前后《赤壁赋》,并吾神助也。吾尝半夜披衣而坐,长啸而歌,久之露零沾衣,不觉银河半落,明星在掌。已而下笔,风神备发也。 茅坤不主张泥古不化,而是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是自身由内而外的反思。通过对《历朝文选》茅坤的评点部分的分析确实如他所说,其评点中多见令人读之如何亦或是表达情感的词语,即是注重文章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比如说选本中《赠光禄少卿赵君墓志铭》中评点说:此篇如秋水可掬;《衡论远虑篇》一文批:文如怒马,奔逸绝尘而不可羁制,大略老苏之文,有此一段奇迈奋迅之气,故读之往往令人心掉;《前赤壁赋》中批: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灵谷诗序》批:览之如游峭壁邃谷。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茅坤对于八大家古文就不再一概称好了,特别是对于曾巩,他已经不像唐顺之那样唯尊曾巩,而是认为欧阳修独得《史记》风神之妙,他醉心史记,认为司马迁之文是最上品,他远尊司马迁而近爱欧阳修的态度,就成了此后古文家的一致看法: 西京以来,独称太史公迁。以其事骤跌宕,悲慨呜咽,而风神所注,往往于点缀指次外独得妙解。……累数百年而得韩昌黎,然彼固别开门户也。又三百年而得欧阳子。……序、记、书、论虽多得之昌黎,而其姿态横生,别为韵折,令人读之一唱三叹,余音不绝。予所以独爱其文,妄谓世之文人学士得太史公之遗者,独欧阳子一人而已。(《欧阳文忠公文钞引》) 《历朝文选》中茅坤对欧阳修作品之批评更能印证这一说法。如:他在《醉翁亭记》一文中批: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脩然长徃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死节传》批:予览欧阳公所次死节传,王彦章裴约及刘仁赡尤为呜咽或泣下,盖三人者天之间气所生,非五代兵戈晦冥之际所能没者,而欧阳公点缀情事当为千古绝调,即如史记、汉书恐多不逮;《唐六臣传引并论》批:朋党之祸,至唐而极,论朋党之文,至欧阳子而极。文甚圆而所见世情特透;《伶官传》批:庄宗雄心处与欧阳公之文可上下千古;《职方考引》批:数十年之间易世者五其所当州郡分割画次如掌太史公所欲为而不能者;《王镕传》批:王镕始末极乱,而欧公错综序次如一线,较之诸传为第一。字里行间皆可见他对欧阳修的赞赏。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三人总评的各自侧重点之外,总评中还有一种评点是阐明编者编选此文目的的表述,这当中有编者真正赞同认可的得以选录的文章也有文章平乏但因作者而编录的文章。后者被录入的最大原因是姚翼在搜集之难而不忍弃去,所以表达上有留存之意,“姑且”一词较之其他文风纯正议论谨严之文来说确实无长处,但既得即录。比如:黄庭坚的《进策将帅篇》总评为:此文在选中未为佳品而议论却当。又如朱善文章编选仅得《仰高楼记》一篇而已,姚批:议论关乎学问,非特文字之工而已也,惜不得此公之集而尽阅之。数字交代了姚翼编此文的原因是由于无法获得其人的文集,而在搜集到这篇文章后自然要编录阅读以示藏读,不至可惜之地步,而对于文章中的圈点来说也可谓细致,夹批:好议论、有斤两。这也足见姚翼对其人其文的喜爱与赞赏,在编选过程中的用心之所在。再有:王鏊《石田先生墓志铭》批文:平铺直叙殊无可欣喜故录之。 二、夹批和眉批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夹批内容,它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夹批内容多与总评的内容相照应,或者着重于点出文章在布局结构上的变化之处,讲求文章段落之间起承转合的错综变化,二是讲求前后脉络的照应严密,同时会在文章中的抑扬、虚实等造成文章波澜起伏之势、文章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转换的文句旁批点数字。错综为文的多“转”多变,并非信笔为之,必有一脉络前后照应,贯穿其中。 《陈政事疏》末批“此篇文凡七节而起变而节不同”,与之对应的夹批内容多是“文字妙处全在此等冷语、顿挫、冷语反复、只举两极小事而风俗之极奢极靡尽见之矣、又折、数句说尽薄俗、冷语有味、节次整然、此节以三代对秦言、譬、又譬、此文礼法对说整齐、说转、说豫远不敬、又转说、结”之语,可见夹批本身的内容之间也是前后照应的。再如:《讳辨》批:奇绝之文,夹批内容为“叙事、波澜、经奇、埋根、含后意、收拾前意极辨、总”之语。《与韩愈论史官书》批“文如贯珠提其原书辩处有显有晦错综成文”文内夹批则在对应处批有“显、半晦、晦、应首”字样。《有美堂记》批“累棋格”,夹批“如累九层之台一层高一层真是奇绝”数字,与总评呼应。 选本中有眉批的文章不多,如下所列: 1.“取河南地在元朔二年”“元朔五年六年”“功用举迟”“此则国贫而贾富”“应为吏者长子孙”(后两处在原本中为夹批中的文字)——平淮书 2.“叙得契紧”——商君传 3.“与本纪不合”夹批中也有同样的文字——李斯传 4.“错综”——李将军传 5.“此等文字只是叙事而略带议论”——诸侯王表论 6.“一事描写最尽”——李陵传 7.“庞杂”“破党”“此一段作首”“此一段作腹”——赵广汉传 从上面可以看出眉批处的批注是对文章结构脉络、大意等略加提示和补充说明,而且笔者在对比的过程中发现,眉批处的文字实际上与夹批中的文字在指示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平淮书》中的“此则国贫而贾富”、“应为吏者长子孙”,在《荆川先生精选批点史记》中为夹批中的文字,《李斯传》中眉批“与本纪不合”的眉批,在文中其他句旁有同样的夹批文字。姚翼在编选时将作品个别处的眉批的文字置于文中具体文句中中转为夹批的形式,应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其在编写上的努力,并非只是简单的搬运。当然对于眉批位置的评点并非全部都转编为夹批,大部分的眉批是与其人著作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姚翼在编选中也是有意保留唐、茅二人对作品点评的原貌。 行文至此,通过《历朝文选》的评点内容,让我们对唐、茅二人的批评思想及评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就评点内容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之后,有必要针对姚翼的评点进行专门的分析,姚翼评点部分的评点方式及圈点符号的指示意义与唐茅二人是一致的,此节不在举例赘述。对于姚翼评点的部分一方面主要以评语的具体内容考察姚翼对前人的继承即受唐、茅二人评点的影响的表现之处,另一方面是明代部分姚翼评点时人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以及对明代当时作家的学习欣赏。 第三节姚翼评点的实践及内容分析 《历朝文选》中姚翼评点文章163篇,这一百多篇文章的评点从实践的方面来说,无论是评点方式还是评点内容的遣词用语,或多或少地带上了唐顺之或茅坤的影子。姚翼评点的这一部分是对唐茅二人评点的吸收和实践,同时是他受当时心学影响即王阳明心学中的致知、知行合一的主张以及追求个性的最大体现,从具体的评语内容中不难看出姚翼率性求知的性格和对作者作品的情感体悟和抒发。就如他在《与晴川黄丈书》一文中所说的“仆惟君子之学,致知力行,两者不可偏废”、“所谓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两言者实孔门心印传之万世而不磨者也”。客观地讲,姚翼作为明代文人或更大程度上作为中国众多传统文人中的一位,他所受的教育观念还是倾向于儒家思想,尽管受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但在文章的评点中首先是基于文章的结构章法技巧等内容,其次才是在作品本身值得传读基础上的个人喜好,姚翼通过选文表达了自己阅读文章后的真切感受,其评点几乎都是正面的评点,且都可以看出姚翼对作者作品的赞赏,仅有一两篇文章评点较为平淡。有必要明晰的一点是明代文章的部分是姚翼独立评点的,除了姚翼自己的入选文章是由他的朋友郑侯升评点外,并无唐茅二人的评点。时人评选时人文章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姚翼编排的方式是按科举及第的顺序,此种安排之下,其实就是将科举作为衡量的方式,这样既免于因自己才学不高而评价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被选作者也无挑剔之处,可见姚翼用心。基于此明代评点部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圈点的部分较前都比较少,评语的部分更见姚翼喜好所在,这是姚翼在编选过程中的别出心裁,尽可能就文选文,不妄加评点,保留了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作品权,尽可能让读者自己去了解入选作者作品的真实面貌,在这一点上虽然也有姚翼对于自身批评水平的客观认识,认为不足以给出精到的评价,但确实也是对选本批评理论认识的一种深化,作为一种批评方式,选本的批评主要是通过“选”这一行为来体现,除此之外,编选者事实上是不能用其他的方式限制读者的阅读的。 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的评点内容,体会姚翼个人评点对前人的借鉴吸收亦或独特之处,感受到姚翼性格中的任性率意,进一步体会其批评风格。 一、对唐顺之评点方法的吸收 姚翼结合唐茅二人评点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在文法的评点方面亦如两位评点家一样,首先是对唐顺之批评的吸收,主要还是对文法、文章的结构布局、风格、主要特点的批评指示,他对文章的入门是来自于唐顺之的传教,因此其用词更接近于唐顺之对作文要求精神的把握,在用语上也具有简洁精到的特点,他评点中的“千古未发之论”的说法亦是来自唐顺之。姚翼文法的批评在明代以前对文法的评点集中在总评中体现,明代部分主要是在夹批中体现。文法的点评如下所列: 《骈拇篇》批文:“用兵之法,夹批圈点“治气、治心、治变、治力”。 《说剑篇》颇近孟子说齐王之意,而文字则全是战国风度,楚人说顷襄王本此。 《美人赋》批文:“通篇引比喻方露本意”。 《辨亡论》批文:“援引层叠,词华可观”,文中夹批点出文章变化之处”。 《醉乡记》批文:“史家之文全篇叙事归重只在末二句”。 《杨烈妇传》批文:“先叙事,次议论,次言作碑,截然三段”。 《东坡画像赞二首》批文:“叙事议论截然两端”。 《上高宗封事》批文:“议论层见,而变化亦宋末文之佳者”。 《慧和尚说》批文:“此等文字起于昌黎公画记,后来效者种种,而唯此篇为近之”。 《送萧錬登第后南归序》批文:“文字整洁,稍落蹊径,此文与欧阳公、黄梦升志俱叙三次交游,而不若欧之错综矣。”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批文:“叙事处整,叙情处悲吊”。 《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批文:“前形容卢生未知世事,次形容黄先生晓喻之言,后形容卢生通达自任,皆曲极其妙,此等文字亦晚唐所仅见者”。 《义田记》批文:叙事议论截然两端夹批:“伏后案、详论、又推高一层、略而不遗”。 《进策将帅篇》批文:“此文在选中未为佳品,而议论却当”。 《论法篇》批文:“通达治体之言”。 《汉文帝论》夹批:“转折委曲乃时论妙处、引证切当”。 《太古正音序》夹批:“何等形容”。 《仰高楼记》夹批:“善形容、好议论”。 《汤胤勣传》夹批:“虚实”。 《攭母传》夹批:“有巧思、议论阔大、余波又及此可爱”。 《答顾东桥书二》夹批:“既论明堂璧雍,又复泛论此段,方及历数封禅二事,而四事文法又各不同,何等变化,何等顿挫。比喻万物一体甚切”。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夹批:“下文反复议论不出此二句、总括”。 《论元年春王正月》夹批:“此数句偶合老苏之论。何等明白简易、此论如兵家借敌兵以为我用”。 吴维岳《送黄君使事北畿序》批文:“题外立论格、一篇主意”。 关于“千古未发之论”的表述是,在姚翼评点归有光的《张氏女贞节记》批文中这样说道:“荆川先师尝言文字须有一段千古未发之论此文得之。”姚翼对于此论断甚为推重。以至于在他的评点中多有出现。如下所列: 《栖云室记》批文:“立论之高超然物表”。 《释统论》批文:“千古正论”。 《送内兄林文秀之官淮阴序》批文:“叙情叙事既详且奇,与文贞游记相等,而文采胜之,本朝文人至篁墩恐指不待多屈也”。 《攭母传》批文:“此等文字倡于昌黎之毛颖,嗣后效之者种种,而如此篇者不可多得”。 《答顾东桥书一》批文:“千古未发之论,明白痛快,使愚暗者无不晓,执拗者无不从,非先生不能也”。 《答顾东桥书二》批文:“此亦千古未发之论”。 《答徐成之书》批文:“此文如河源,发自昆仑,一泻万里而略无阻滞者也”。 《象祠记》批文:“议论皆自胸中凿空而出,确然无疑,非道理透彻者不能不能为此文也”。 《瘗旅文》批文:“本吾儒之旨发庄骚之词文之至者也”。 《重与献吉书》批文:“此篇幅真魏晋,亦本朝不可多得之文也”。 《巡海副使双华柯公海上平夷寇记》批文:“此篇立论亦千古未发之说”。 《季子庙记》批文:“逸调文言,公所素长,而此篇则千古未发之论也”。 《张氏女贞节记》批文:“荆川先师尝言文字须有一段千古未发之论,此文得之”。 如果说唐顺之的评点倾向于对举子科举的文法推荐,那么姚翼的评语更符合他率性真诚的性格以及他所说的欣然愿学之意的张扬,反映了姚翼的文选观念,选评同时也打上了姚翼的精神印记,体现了他的个性理想和情感追求,甚至于他在选录文章的过程中有猎奇的心理,让读者体会到他内心深处对于抒发情感、追求个性的呼喊,这一情感诉求贯穿姚翼评点的始终。 二、对茅坤评点的借鉴 借鉴吸收茅坤之处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正如其门人沈位所说,姚翼的文字风格更贴近茅坤,不同在于相较于茅坤情感的表达姚翼更为直接明显。 姚翼在很多文章的评点中都有令人读之如何让,令人如何,读之如何等字眼的直接情感表达。比如: 《卜居篇》批文:“悲凄感慨之不觉欲涕”。 《钓赋》批文:“与庄生说剑篇相似,而文属赋体风安逸过之,令人一唱三叹,柳子渔者对知伯篇瞠乎其后矣”。 《美人赋》批文:“虽艳安逸之词而读之有一唱三叹之味,不能释手”。 《新修滕王阁记》批文:“通篇不及滕王阁中情事,而止以生平感慨作波澜婉而宕”。 《骈拇篇》批文:“驰骋铺张殆千余言,总是顺其情之自然,不容加捐,文甚豪放,读之令人不知身在宇内”。 《酒味色论》批文“简严明快,虽拒谏之君,听之亦当竦然”。 《潘生传》批文:“感慨有余悲”。 《重修瓜洲镇龙祠记》批文:“立论精确发挥透彻读之无一句不令人舞蹈”。 《禺山文序》批文:“素闻此公模拟昌黎止见此作信若昌黎帏中高弟也惜不及见其全集行世者令人叹慕不已耳”。 《送沈孝廉出塞序》批文:“通篇呜咽悲壮读之令人欲涕切似本题”。 《重与献吉书》批文:“遍叙履历每出吊古伤今之意读之使人凄然佳哉文也”。 再者,有一些文章的评点虽没有直接的词语让读者很快体会,但姚翼评点的力度或者说对于文章的喜爱赞赏程度丝毫不亚于显露的表述,尤其是在明代部分尤其明显。 “奇”字”在评点中出现18次,妙“字出现10次,此外还有雅、正、绝等及与此相关的表述出现多次。直说“奇”字的比如: 《杨烈妇传》批文:“愍女行奇,公文亦奇”。 《唐工部员外郎杜甫墓志铭》批文:“论亦奇”。 《雷希颜墓志铭》批文:“事奇,文亦奇”。 《游东山游记》批文:“一叟奇,千户奇,道士更奇,有此三奇点发此文所以奇也”。 《双寿图诗序》批文:“奇文”。 《王冕传》批文:“公生平为文好平易,而此篇亦稍奇崛,盖因冕而迁如作诗歌者观景而生情也,然则公岂不能奇者哉”。一庵师尝有言曰:“吾每欲登梅花屋与冕一晤,语而不可得异世耿,然亦太史公愿执鞭于平仲之意也”。 《寿汤云谷序》批文:“奇文”。 《文橘庵墓志》批文:“叙事托之他人亦古所未观,奇甚奇甚”。 《送程郡博致仕序》批文:“议论层叠,屡出屡奇”。 《游清源山记》批文:“立论奇绝,乃公之首出者也”。 《明故锦衣卫历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青霞沈公墓志铭》批文:“一铭之奇振拔千古,即此一文公可以名世矣”。 《寿南石孙君五十初度序》批文:“起便奇异”。 《新修滕王阁记》批文:“通篇不及滕王阁中情事,而止以生平感慨作波澜婉而宕”。 《骈拇篇》批文:“驰骋铺张殆千余言,总是顺其情之自然,不容加捐,文甚豪放,读之令人不知身在宇内”。 《酒味色论》批文“简严明快,虽拒谏之君,听之亦当竦然”。 《潘生传》批文:“感慨有余悲”。 《重修瓜洲镇龙祠记》批文:“立论精确发挥透彻读之无一句不令人舞蹈”。 《禺山文序》批文:“素闻此公模拟昌黎止见此作信若昌黎帏中高弟也惜不及见其全集行世者令人叹慕不已耳”。 《送沈孝廉出塞序》批文:“通篇呜咽悲壮读之令人欲涕切似本题”。 《重与献吉书》批文:“遍叙履历每出吊古伤今之意读之使人凄然佳哉文也”。 再者,有一些文章的评点虽没有直接的词语让读者很快体会,但姚翼评点的力度或者说对于文章的喜爱赞赏程度丝毫不亚于显露的表述,尤其是在明代部分尤其明显。 “奇”字”在评点中出现18次,妙“字出现10次,此外还有雅、正、绝等及与此相关的表述出现多次。直说“奇”字的比如: 《杨烈妇传》批文:“愍女行奇,公文亦奇”。 《唐工部员外郎杜甫墓志铭》批文:“论亦奇”。 《雷希颜墓志铭》批文:“事奇,文亦奇”。 《游东山游记》批文:“一叟奇,千户奇,道士更奇,有此三奇点发此文所以奇也”。 《双寿图诗序》批文:“奇文”。 《王冕传》批文:“公生平为文好平易,而此篇亦稍奇崛,盖因冕而迁如作诗歌者观景而生情也,然则公岂不能奇者哉”。一庵师尝有言曰:“吾每欲登梅花屋与冕一晤,语而不可得异世耿,然亦太史公愿执鞭于平仲之意也”。 《寿汤云谷序》批文:“奇文”。 《文橘庵墓志》批文:“叙事托之他人亦古所未观,奇甚奇甚”。 《送程郡博致仕序》批文:“议论层叠,屡出屡奇”。 《游清源山记》批文:“立论奇绝,乃公之首出者也”。 《明故锦衣卫历赠奉议大夫光禄寺少卿青霞沈公墓志铭》批文:“一铭之奇振拔千古,即此一文公可以名世矣”。 《寿南石孙君五十初度序》批文:“起便奇异”。 王遵严曰:通篇将无作有,所谓以文滑稽者,赞论尤高古,直逼马迁”。不论茅坤对司马迁的赞赏,姚翼自己也对着意研究司马迁对文章的创作技法,所以在评点时中自然而然能够举一反三罗列他篇加以对比,且不失分寸。以上是比较直接的论据。 此外选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评点姚翼有意将作者的文章与司马迁进行对比,如: 屈原《渔父》篇时批:“三复此篇,太史公所谓与日月争光,真知言也”。 杨维桢《鲁钝生传》中批文:“杨公本奇人,故其叙奇士,文必得意,如太史公叙四豪荆轲等篇,决胜他作”。 宋濂《王冕传》批:“公生平为文好平易,而此篇亦稍奇崛,盖因冕而迁,如作诗歌者观景而生情也,然则公岂不能奇者哉。一庵师尝有言曰,吾每欲登梅花屋与冕一晤,语而不可得,异世耿然,亦太史公,愿执鞭于平仲之意也”。 方孝儒《观乐生传》夹批:“数句学太史公颇似”。 董份《余山人墓志》批文:“先发此段,学太史公论体,此等笔似不足传,然韩昌黎传张雎阳,然则于山人方奇也”。 《明故处士悦间姚公墓志铭》批文:“先大夫稍似古布衣之侠,公能道之,而其设为问答议论,文采斓然,则史家本色也”。 李梦阳《将仕郎平阳府经历司知事赠儒林郎翰林院撰康长公墓碑墓碑》批文:“此文极力摹拟史迁”。 唐顺之《阳谷吴公传》批文:“此篇不为模拟,而史迁口语自笔端流出”。 可见在姚翼在学习教授古文写作的过程中,对于《史记》的选录尽管有时人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自己观念之所在。其次必须提到的是姚翼对唐宋八大家态度的倾向,除了上面章节中选文方面的侧重可见姚翼对八大家的肯定态度外,从评点的方面,众多评点中仅见姚翼评点了一篇曾巩的《义田记》。从唐茅二人对曾巩的不同重视态度而言,姚翼实际上对于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偏好,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以文章论证的优劣等将各家作品进行一个高下的评判,这符合他所主张的文章无优劣,关键在于阅读者是否能从其中获得感悟得到启发习得文法。如果非要说,那么就评语的内容而言,姚翼对于韩愈作文的把握可能较之其他几个更为深刻。他在评点中不时会拿韩愈出来作为比较对象。比如: 《西门豹传》批文:“余尝谓学《史记》者,昌黎《毛颖传》得其髓”。 《禺山文序》批文:“素闻此公模拟昌黎,止见此作,信若昌黎帏中高弟也,惜不及见其全集行世者,令人叹慕不已耳”。 《泉亭吴先生墓志铭》批文:“昌黎所称佶屈聱牙之文也”。 除此之外,姚翼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尤其赞赏,他在批语中说:“此篇乃忠君爱国之言非文字之工而已也,唐宋之文自八大家而外此为绝作矣”。 三、姚翼个人评点所呈现的特点 在了解了姚翼受唐、茅二人影响之体现外,有必要充分挖掘姚翼评点中的批评风格及特点。首先来说基于明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他对文章的评点也可以看出他是复古运动的推崇者。在他的评点中多次援引以说明其源。 王慎中《送章心壶医者序》批文:“称章医或过,而其说则自枚生《七发》来,实为名言,有疾者如通乎此,则可以不见医而愈矣”。 唐顺之《铜雀砚铭》批文:“仙风道趣,殆有得于南华老人之学者”。 王宗沐《赠近沧谷公晋兵部侍郎序》夹批:“此老氏之学,而不背吾儒之旨”。 郑明选《春秋战国文选序》批文:“因此书首选《檀弓》,遂以礼立论极正当,其文可谓得曾南丰家法者也”。 《跋八花册寿乌程侯罗文洲》批文:“法自左氏季子观乐来,可谓善学古人者也”。 王慎中《郡学重修明伦堂记》批文:“此文乃儒者之论公。公素好南丰之文多出于儒者,而公似之可谓非徒好矣”。 徐阶《张母朱孺人墓志铭》批文:“叙孺人之贵盛及于宣城,不知者或迂之,观硕人之叙庄姜曰邢侯之姨,谭公惟私。古人有先之者矣”。 唐顺之《送彭通判致仕序》批文:“不以颂而以规得古人赠言之意吾师自以此文为稍见己意,其实仕隐无二之说,真自道也”。 陈昌绩《郭清狂传》批文:“学博而辞古,读之如入深山盘古,非素识路径者不能出”。 王宗沐《赠近沧谷公晋兵部侍郎序》夹批:“此老氏之学,而不背吾儒之旨”。 《拟秦使者与白起对》批文:“颇近先秦风旨,盖拟作之佳者”。 茅翁积《归耕野史传》批文:“有古人风度”。 随着文学作品的增加,文学批评方式也得以丰富发展,其中,文学作品或者作家之间的比较批评,是一种在古代文学批评中颇为常用的批评方式。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深度理解批评对象,且比较批评需要批评者对批评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可 以充分反映批评家的在古文理解方面的特殊之处,姚翼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评点中大量使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评点,对比中不难看出其情感倾向。 1.或是以作者此篇与他篇,亦或一贯风格进行对比:比如说曾巩《胡君墓志铭》总评中,姚批:“公志铭不及序记,远甚此篇,较诸篇为简健,故录之”;宋濂《王冕传》总评中,姚批“公生平为文好平易,而此篇亦稍奇崛,盖因冕而迁如,作诗歌者睹景而生情也,然则公岂不能奇者哉”。茅坤《季子庙记》批文:“逸调文言,公所素长,而此篇则千古未发之论也”;徐献忠《朱公甫墓志铭》批文:“公生平为文充实,而此篇独奇崛,岂亦将肖貌朱子耶”;王宗沐《天聚亭记》总评中批文为:’公诸篇多深沉之思,而此篇发之以疏朗之词”。 2.或是对比前人文风:比如说《吾丘子行传》尾评中姚批:“赞语颇有太史公遗风”。《修撰康长公墓碑》批文:“此文极力模拟史迁”;李梦阳《戏拟赵高答李斯书》一文批:“颇似先秦人口语,欧阳公尝拟曾子,苏长公尝拟侯公,顾皆不及此也”。 3.或是与同时代人相比:比如程敏政《送内兄林文秀之官淮阴序》的批文:“叙情叙事既详且奇,与文贞游记相等,而文采胜之,本朝文人至篁墩,恐指不待,多屈也”此处文贞即杨士奇”。 评点中类似于对比等的艺术手法,其本质不在于发现批评对象与众不同之处,而着意于文学创作普遍规律的探求。批评家从自己的艺术阅读体验出发谈论文章,批评的旨趣从指点作家转向指点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象征意蕴,深层含义、潜在结构、艺术形式进行自有灵活的解读,从而为读者提供简要便捷之法,也是选本的价值所在。在选本的凡例中国姚翼独提到王阳明,就论述上来说,其实姚翼之于阳明心学最大的体现之处就是他率性的情感表达,他对于个性的张扬亦是时代文人的缩影,此外,并未有实质的对于心学的继承或者发扬。当然他本人对于王阳明的文章是极其赞赏的,在这一点上他与茅坤的倾向一致。 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记学》《记尊经阁》等文,程、朱所欲为而不能者。江西辞爵及抚田州等疏,唐陆宣公、宋李忠定公所不逮也。即如浰头、桶冈军功等疏,条次兵情如指诸掌,况其设伏出竒、后先本未,多合兵法,人特以其稍属矜功而往往口訾之耳。嗟乎,公固百世殊绝人物,区区文章之工与否所不暇论,予特附揭于此,以见我本朝一代之人豪,而后世之品文者,当自有定议云。 明代部分,王阳明的文章入选最多,且明显的是评点的内容上不仅是篇幅较其他篇目来说较长,而且立足点也很高。比如: 《答顾东桥书二》批文:”选中诸家皆有心于为文者也,独先生乃援笔直书,不惟说理真正议论明白,其间错综变化,又暗合文人尺度,佛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也”。夹批:“既论明堂璧雍,又复泛论此段,方及历数封禅二事,而四事文法又各不同,何等变化,何等顿挫。此亦千古未发之论、比喻万物一体甚切”。 《答徐成之书》批文:“此文如河源,发自昆仑,一泻万里而略无阻滞者也”。 《从吾道人记》批文:“道人既老而求道。为先生所重。故篇中往往及之”。 《象祠记》批文:“议论皆自胸中凿空而出,确然无疑,非道理透彻者不能为此文也。一证象之化,再证象之化皆据理而证,末数句双关二意尤妙”。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批文:“纪载之文,动辄勉进,后学知先生与人为善之心,无时不切,非文章家比也”。 《论元年春王正月》批文:“此论明白直截,而曲说者不能措一词,殆如太阳一出,而魍魉潜藏也,辩驳之文如此篇者,盖古今不可多得”。夹批:“此数句偶合老苏之论、何等明白简易、此论如兵家借敌兵。以为我用”。 《徐昌国墓志》批文:“昌国之学。所谓蚤悦。孙吴晚逃佛老者,而先生叙之详明痛快昌国,殆不朽矣。” 《文橘庵墓志》批文:“此篇稍近文人之文,然铭在志先古所未观,亦非文人尺度所能拘者。夹批:叙事托之他人,亦古所未观,奇甚奇甚。” 《瘗旅文》批文:“本吾儒之旨,发庄骚之词文之至者也”。夹批:“起案,过法妙,茅鹿门尝谓先生论学诸书及修学记,乃程朱之所欲为而未能,谏迎佛及处置平复地方等疏,乃李忠定之所欲为而未能,余亦谓此篇乃庄周之所欲为而未能者也。蓋良知之学,既明即胸中无疑,故投之所向,无不如意,如佛氏所谓一了百了者乎。” 《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批文:“达国体而周人情,足见先生用世之学”,夹批:此段议论何等经济,何等笔力。” 《历朝文选》的评点上的编排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姚翼以唐茅二人作为模仿对象,其措辞用语以及批评风格与唐、茅二人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绝不是偶然,是姚翼有意学习的结果,同时辅之以用世致知的观念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甚至不可谓说是唐茅二人评点结合版本的精简版本。但这也是他在评点上的一个缺陷,虽然重视选择明代当代的名家作品,倾向于在文学和理学上有系统思考的有心为文的文人,但他的评点并未广采众人的批评成果,用以辅助自己的评点,致使选本看起来像是对自身所学的总结,而非大的思潮中的融合,其批评实践的格局未免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