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中国传统村落:兰溪龙山姚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1. 家族繁衍
      满清入关取得全国政权后,江南农村地方精英阶层反感朝廷推行的“剃头令”,顺治二年开始,清朝正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在顺治18年间姚村人都拒绝参与朝廷的科举。康熙朝后才慢慢改变,在清朝276年历史中,姚村有5人恩授顶戴,15人获得饮乡宾;出了36名秀才和50名太学生。通过读书,8人获得公职,为朝廷做事,出了3个五品官,即:姚福宝(光绪庚寅1890-1955),太学生去游五品州同衔加二级,候选知州。姚坤发,又名正刚,(同治甲子1864-民国甲寅1914),由太学生去游正五品候选同知衔;姚坤鳌(咸丰辛亥1851-民国己巳1929)五品奉政大夫。姚坤祥(同治己巳1869-民国丁巳1917),清钦差会办,云南军务前湖北提督军门,六品顶戴;姚凤林(道光甲午1834-光绪壬寅1902)增贡生游太学候选儒学训导。
      清代,家族从第15世任字辈繁衍到第26代坤字辈,四次续修《姚氏宗谱》,即:康熙27年(1688年)第二次续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三次续修,咸丰四年(1854年)第四次续修,光绪十年(1884年)第五次续修。在嘉庆年间和咸丰年间,二次修葺祠堂。
      随着人口增加,家族出现向外发展势头,先后有迁徙到舒村、刘塘等地发族。雍正元年(1723),距姚村六华里的祝塘村,徐云达入赘姚允奇为婿,为姚村徐氏始迁祖。但也有外姓人迁入姚村,如:顺治年间,曹文祁从安徽歙迁居聚姚村狮山横溪,为姚村曹氏始迁祖。也打破了姚村单一姓氏的局面。
      清代,随着物质生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获得发展,清朝嘉庆年二十二年(1817)在村中间建起面积180平方米戏台,先后创办了“姚庆福徽班”、“姚品玉三合班”、“昆曲坐唱班”和“徽戏坐唱班”等文艺团体。自乾隆盛世办起了春节龙灯会、麻布龙和走马灯。
      清朝末年,实业救国浪潮中,清咸丰年间。姚桂茂、姚正刚父子两人在江苏省南通如皋县开设火腿庄,并兼营油腊生意;清末民初,姚坤求先后在苏北泰兴和苏南常熟等地,腌制经营咸肉和火腿。姚玉田在泰兴县倪家庄、大四庄两地设点加工腊肉。姚坤鳌在兰溪创办瑞亨、泰亨、宝泰钱庄,在金华设裕亨分庄。在金华先后开设了金华瑞裕隆油行、乾泰裕酱园、金华电器公司;在兰溪开设了大源布庄、洲上瑞和昌酱坊、兰溪濲西长明电气公司等企业。后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及浙江兴业银行等实业。渐成巨富,为兰溪县商界之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村落建设
    清代中叶至明国初期,村庄建设又推进一步。民房扩建和改建,重修或新建庙宇、祠、雨台等。新建世德堂、齐政堂、慎德堂、衍德堂,修建改造村中道路、弄堂、溪桥等,成为远近文明的縠西巨族。
    乾隆二年(1737年),乡饮宾姚廷思倡建世德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陇庙从村南端六公厅边原址南移十多步的龙山脚下重建,庙内供何、姚、叶三真君,为社庙。
    嘉庆年二十二年(1817),在村中心井头面造雨台,即露天戏台,戏台由台基、石柱、台板、屏风、构栏、藻井、牛腿、屋脊瓦件等组成,设计灵巧,造型简约,结构严密,工艺精湛,极富江南水乡之韵致。
    道光八年(1828年),首次集资鸠工修建疏浚姚村潆溪。
    光绪18年(1892年),姚坤鳌与其叔姚大琨(桂茂1823-1895,从九品职员)倡建,在村中心井头面开工建造齐政堂,由东阳木雕宗师郭金局把作雕饰。三年后齐政堂落成。
    光绪28年(1902年),村动工修建姚氏祠堂前潆溪两岸和锁潆桥,至光绪31年竣工。
    嘉庆年间和咸丰年间,二次大修祠堂。
    宣统元年(1909年),姚炳根创办姚庆福徽班。出演于兰溪、寿昌,龙游、衢州等各地城乡。
    在清代建筑中,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建筑质量明显高于邻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3. 崇文重教
    陕西师范大学付婷、杜文玉著文《吴兴姚氏家族研究拾遗》说:“吴兴姚氏家族是一个以文学起家的家族,……姚氏家族自定居吴兴后,其祖姚信即以文学立家,并以其广博的学识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信赖,从而使南渡而来的姚氏家族在江南立稳了脚跟,并且渐渐变成江南地区的一个大族。”
    清朝期间,姚村一直有私塾,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同治年间姚登祚、姚如衡父子开设的学馆。清末贡生姚清时开设的南馆和太学生姚瑞琅开设的北馆两所私塾,后来又有姚延恺于齐政堂坐馆的教读四书五经。
    姚氏子弟不论贫富,均可以上学,学费由祠堂负责,祠堂设有奖励学生的机构,教育子弟崇德尚义,体现诗书传家,耕读为业的生活,达到修身、立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加上祠堂对读书人的奖励,清朝姚村出了36名秀才、50名太学生,其中府庠生、郡庠生3人,邑庠生28人,武举人1人,附贡生2人,禀贡生1人,业儒贡生1人,增贡生1人。
    级别
    名字,出生年月
    家族排行
    家谱记载
    府痒生
    姚学山(1717-1794)府痒生
    贤八十六
    11,P16
    姚世超(1725-1795)府痒生
    敦二百五十六
    10,P40
    郡痒生
    姚如琛(1866-1937)郡痒生
    锦四百四十一
    14,P75
    武举人
    姚世昌(1718-1761)在乾隆九年(1744)恩科武举人,次年朝考二等。
    敦二百四十九
    10,P38
    邑痒生
    姚英奇(1654-?)邑痒生
    任三百十一
    9,P40
    姚元伦(1718-1811)邑痒生
    贤九十
    11,P17
    姚可大(1730-1788)邑痒生
    良闰三十六
    12,P7
    姚韶九(1737-1819)邑痒生
    贤百六十七
    11,P30
    姚揆(1739-1807)邑痒生
    让二百二十一
    10,P80
    姚拱(1741-1802)邑痒生
    让二百三十
    10,P81
    姚可拔(1742-1784)邑痒生
    良闰七十九
    12,P14
    姚寅(1744-1801)邑痒生
    贤百九十九
    11,P35
    姚授(1745-1768)邑痒生
    让二百四十三
    10,P83
    姚振(1748-1793)邑痒生
    让二百五十二
    10,P84
    姚申之(1767-1811)邑痒生
    贤二百七十九
    11,P47
    姚选(1773-1821)邑痒生
    良又二百三十三
    12,P42
    姚炼东(1773-1861)邑痒生
    基百八十七
    13,P34
    姚培之(1776-1849)邑痒生
    贤三百十四
    11,P52
    姚习之(1777-1835)邑痒生
    贤三百二十二
    11,P5
    姚殿标(乾隆乙巳1785-咸丰辛酉1861)邑痒生
    锦十九
    14P3
    姚殿彪(乾隆壬寅1782-道光乙巳1845)邑痒生
    良二百六十三
    12,P47
    姚凤樨(1791-1830)邑痒生
    基百七十九
    13,P33
    姚贯之(1796-1862)邑痒生游都闲府卫
    贤三百六十七
    11,P63
    姚文斌(1799-1861)邑痒生 先生渊懿沉静,视履端方,言笑不苟,贯通经史,诲人不倦,谨缀数言以志泰山梁木之感
    锦五十八
    14,P13
    姚止戈(1805-1837)邑痒生
    良三百四十一
    12,P59
    姚宗海(1811-1873)邑痒生
    良三百七十二
    12,P64
    姚上瑛(1816-1861)邑痒生
    良三百八十五
    12,P66
    姚树熏(1818-1861)邑痒生
    锦百七十一
    14,P34
    姚濬川(1866-1891)邑痒生
    津三百四十二
    15,P 55,村志遗漏!
    姚德钧(1872-1902号廷恺)邑痒生,齐政堂办学
    松九十六
    16,P15
    姚德耀(1882-1922)邑痒生
    松百七十
    16,P29
    姚炳圭(1885-1951)邑痒生,兰溪书画三杰。
    松百八十七
    16,P32
    增贡生
    姚凤林(1834-1902)增贡生游太学候选儒学训导
    基三百九十二
    13,P70
    附贡生
    姚清时,式金(1839-1917),附贡生,清末办私塾(南馆)
    松七
    16,P2
    姚茂经(1854-1913)附贡生
    基四百八十
    13,P83
    禀贡生
    姚登祚(1841-1903)禀贡生
    基四百二十二
    13,P75
    业儒贡生
    姚培钰(1889-?)业儒贡生
    津三百九十二
    15,P65
    鸣赞生
    姚作贤(1795-1861) 鸣赞生
    基二百五
    13,P37
    姚宗烈(1797-1856)鸣赞生
    良三百四
    12,P54
    姚上琛(1806-1862鸣赞生
    良三百四十五
    12,P60
    姚搢(1817-1861),鸣赞生
    津二十
    15,P4
    姚上珩(1822-1893)鸣赞生,去游太学生
    良四百七
    12,P70
    姚上柯(1812-1864)鸣赞生
    良三百七十八
    12,P65
    姚赞周(1832-1892)鸣赞生
    良四百二十八
    12,P73
    姚廷桂(1807-1861) 鸣赞生
    锦九十六
    14,P20
    姚润之(1787-1855),鸣赞生
    贤三百四十九
    11,P59
    太学生
    姚坤发(正刚,同治甲子1864-民国甲寅1914),由太学生去游正五品候选同知衔
    津三百二十八
    15,P52
    姚兆焯,太学生
    让九十一
    10,P59
    姚兆炳,太学生
    让百四十四
    10,P67
    姚撰,太学生
    让二百七十九
    10,P88
    姚挺,太学生
    让二百八十二
    10,P89
    姚大诏,太学生
    贤百七十五
    11,P31
    姚大受,太学生
    贤百八十一
    11,P32
    姚琴弦,太学生
    贤二百二十六
    11,P38
    姚佩之,太学生
    贤二百五十四
    11,P43
    姚志恺,太学生
    贤三百二十四
    3,P58
    姚文之(1790-1857号凤山),太学生
    名医
    贤三百五十九
    11,P61
    姚选,太学生
    良百十七
    12,P21
    姚若鳌,太学生
    良二百五
    12,P35
    姚灴,太学生
    良二百二十
    12,P37
    姚汉,太学生
    良二百四十八
    12,P44
    姚国璠,太学生
    良二百五十七
    12,P46
    姚骧,太学生
    良二百七十七
    12,P49
    姚亨,太学生
    良二百九十二
    12,P52
    姚立方,太学生
    良四百二十六
    3,P58有
    姚立德,太学生
    基八十二
    13,P15
    姚作琮,太学生
    基八十六
    13,P16
    姚培瀛,太学生
    津三百六十六
    15,P60
    姚登榜,太学生
    基四百三十五
    13,P77
    姚绍荛,太学生
    锦百十七
    14,P24
    姚大宾,太学生
    锦百二十九
    14,P27
    姚文桂,太学生
    锦百六十一
    14,P33
    姚瑞禧,太学生
    锦二百十二
    14,P41
    姚瑞祺,太学生
    锦二百六十四
    14,P50
    姚阿大,国学生
    锦二百八十一
    14,P52
    姚秉熙,太学生
    锦二百八十三
    14,P53
    姚以昭,太学生
    锦三百四
    14,P56
    姚秉鉴,太学生
    锦三百二十五
    14,P59
    姚秉钧,太学生
    锦三百五十四
    14,P64
    姚顺贵,太学生
    津九十三
    15,P17
    姚瑞琅,太学生,清末办私塾(蒙馆先生)
    津百三十三
    15,P24
    姚孔球,太学生
    津百七十一
    15,P30
    姚义魁,太学生
    津二百
    15,P34
    姚坤鳌(咸丰辛亥1851-民国己巳1929),由太学生去游正五品候选同知衔,邑侯李嘉其仁义,给匾“敬恭桑梓”,1895年与叔桂茂倡建齐政堂,191年建慎德堂
    津二百三十五
    15,P39
    姚坤来,由太学生,去游从五品州同衔
    津二百五十四
    15,P42
    姚孔琼,太学生
    津二百五十五
    15,P42
    姚裕峰,太学生
    津二百六十七
    15,P43
    姚裕根,太学生
    津二百七十四
    15,P44
    姚濬仪,太学生
    津二百八十七
    15,P47
    姚培城,太学生
    津三百二十三
    7,P49
    姚鸣鹤,太学生
    基三百八十一
    13,P8
    姚书升,太学生
    锦四十七
    14,P10
    姚玉田,太学生
    松百三
    16,P17
    姚德辉,太学生
    松百四十七
    16,P25
    姚德新,太学生
    松百七十三
    16,P30
    姚福宝(光绪庚寅年1890-1955),太学生去游五品州同衔加二级,候选知州
    松二百二十六
    16,P39


    科举考试的功名分为三个等级:秀才、举人和进士,参加考试要从低到高一步步来。
    读书人参加考试,第一步是参加他户籍所在地的“县考”,及格了再参加高一级的“府考”,又及格了再参加由朝廷派来的“学政”(俗称“学台”)主持的“院考”。经过这三次考试,全部通过后被政府授予“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读书人当上了秀才,并不能就此松懈。朝廷为了保持秀才的质量,不至于“三年秀才成白丁”,所以每三年还要对秀才考一次,这叫“岁考”。岁考如果通不过,则秀才的功名就会被取消。岁考时,考试通过的秀才们按照考试成绩被分成等级,即附生、增生、廪生和贡生。附生,意思是“县学附生”或“府学附生”,每三年一次的岁考,附生必须参加。秀才参加岁考,按照成绩分为六、七个等级,一、二为优等,三为中等,四、五、六等要受责罚,七等直接革除功名,不再是秀才。附生如果升不到贡生,他一辈子就得不断的考试,直到老死为止。附生如果考试成绩列入一等的,可以升为增生。由增生再考第一名的,可以升为廪生,每年由政府发给“稟粮”。“廪”本是粮仓的意思,这里,“廪生”就是得到粮食补助的生员。
    贡生是经过县、州、府三级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份子。清代制度,选拔出来的贡生选送到国子监读书,“贡”的意思是贡献出去成了国家人才了,所以叫做“贡生”。在国子监读书的又叫“监生”。
    “拔贡”和“优贡”是清代才设立的。先说拔贡。学政在主持岁考时,每逢“酉年”(每隔十二年)把岁考中两次获得优等的贡生举荐给中央,其中一等的可以任命为七品京官,其余可以分配到各省做知县;二等的可以做“教谕”或直隶州的“州判”;三等的可以任“训导”。教谕和训导都是教官。胡适的父亲胡传是三级优等贡生,他就做过训导。他后来没考中举人,凭优等贡生也做了一个不大的官。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的士子,在乡试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戍”年赴京参加“会试”。被录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发榜后十天举行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地点在保和殿。参加殿试的贡士人数固定为三百六十人。
    试卷先由十二名“读卷大臣”评阅,将最好的前十名卷子呈请皇上御览,由皇上决定最终名次。一甲有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一甲的三名叫做“赐进士及第”,立即授职,状元为“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为“翰林院编修”。
    二甲有一百多名,其中第一名叫“传胪”,二甲授予“赐进士出身”。三甲二百多名,授予“赐同进士出身”。

    所有参加殿试的三百六十名贡士,全部授予官职,只是根据考试成绩不同授予的官职高低不同罢了,最低的职位是七品知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4. 德善文化
    在清代,姚氏族人以做生意发家,信奉“君子富,好行其德”,把“心善常乐”写进祖训,告诫族人为国为民、疏财济困。热心公益的姚村人历代辈出,清朝期间姚村多人因行善受到县、府尊送匾褒奖,如:
    顺治年间,姚文业乡饮宾,恩授冠带,邑侯给匾:有光爵脂,儒学教谕给匾:圣世耆英;
    康熙年间,姚尚伟,邑尊给匾:嫓德齐眉;
    康熙年间,姚廷阶,乡饮宾,邑尊郑给匾:德隆望重;
    雍正年间,姚廷思(康熙癸丑1673-乾隆甲戌1754)乡饮宾、恩授顶戴,给匾:月旦(品评人物)楷模;
    嘉庆年间,姚有俊(雍正甲辰1724-嘉庆丙辰1796),乾隆60年蒙 儒学陈给匾:品行端方 申详,县主祝给匾:瑞应端鸠 八品顶戴;
    道光年间,姚文之(乾隆庚戌1790-咸丰丁巳1857号凤山)医术精湛,驰名远近,名宦显贵皆至就诊,多为药到病除。兰溪县主赠有匾额一方曰:德及陈人。浙闽制台刘总督送匾:理法精祥。福建主管教育长官李学政,赠古风四首,内有二句曰:“神手隔垣治,余病君知情”,颂其医术。
    最值一提的当属有“兰溪商业巨子”之称的姚坤鳌(咸丰辛亥1851-民国己巳1929)。姚坤鳌出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家境贫寒,白手起家,渐致巨富。他对自己节俭吝啬,但为了家乡的社会公益却捐资巨大。民国11年,金华通济桥被洪水冲垮,政府发起募捐活动但成效不大。姚坤鳌立即带头捐赠一千银元,并号召当地富户踊跃捐赠,最终凑得六千银元,通济桥得以修复。民国17年秋,金华县再次遭受水灾,沿江芙峰、白沙二乡最为厉害,姚坤鳌又带头集资四千银元用于赈灾,使无数村民得以生活。姚坤鳌既富且善,在金华及衢州等地广有善名。1948年,浙江省主席陈仪称赞他:“惟公惟明,惟俭惟勤,曰寿曰富,即果即因。善行化俗,古道照人,慈气霭霭,如气之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1.2.4 民国
    中华民国(1912-1949),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民国期间,是姚村灾难深重的一段黑暗时期,聚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受战争影响,家族人口锐减;二是民国初期建筑达到高峰,但部分建筑在抗战中被日寇烧毁;三是受五四运动,青年学子投笔从戎,踊跃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四是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在兰溪率先掌握了蜜枣制作和东阳木雕等技术,并传承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 家族繁衍
    民国初期,姚村人口正常繁殖,姚村也出现一些人物。如兰溪书画三杰之一的姚炳圭(光绪乙酉1885-1951)邑痒生。姚德钧(同治壬申1872-1902号廷恺)邑痒生,齐政堂办学。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8月13日,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淞沪会战,8月14日,日机轰炸杭州笕桥机场。1938年11月14日,日机轰炸兰溪县城,炸死73人、炸伤80多人,炸毁震毁房屋250余间。1942年浙赣战役期间,日军为配合其地面部队作战,对浙赣沿线特别是金、衢、丽地区实施了更大规模的轰炸。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浙江各地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8月5日,浙江省抗敌后援会在杭州成立。8月3日,浙赣铁路工人抗敌后援会成立,沿线杭州、金华、衢州、江山等站都成立了分会,主要任务是配合战事需要,运送部队弹药,全力支援前线。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铁路桥在工人们的日夜赶工下提前竣工,沪杭、浙赣两线贯通。淞沪会战时期,浙江成为重要的军事后方,沪杭铁路、浙赣铁路、苏嘉铁路、京杭公路及水道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军事物资,有力地支援了上海抗战。
    受战争影响,姚村人口急剧下降。一是年轻人参战,抗战期间姚村年轻青年先后被国民政府抽壮丁32人,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二是被日军直接杀害众多,在民国31年(1942年)5月日寇占领兰溪县城,至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兰溪盘踞三年多,期间多次窜入姚村烧杀抢掠,加上1943年的细菌战,姚村直接死于战乱的达42人。
    1942年5月18日,日寇一个小队在姚村住宿,村民关门闭户逃避一空,时值麦收季节,村里麦棚甚多,日军砸开姚德新家的大门,入内住宿,门外设哨兵2人。夜间,由于家人饥饿难忍,村民曹福宝想借助麦棚掩护回家取点食物,被日军哨兵发现后,用刺刀活活刺死。
    1942年9月间的一天佛晓日军窜入姚村,村民随即匆忙往野外逃奔,在逃跑中姚卸根被日军当靶子射杀;在村北荷花塘菜地锄草的姚招招,因逃避不及,被日军夺取锄头猛砸其头部,白色脑浆四溅,当场暴毙,其状惨不忍睹。
    1940年8月至1944年6月,日军在浙江实施细菌战。第一次是1940年8月至11月,日军731部队和1644部队联合在宁波、衢州、金华等地实施细菌攻击;第二次是1942年6月至8月,在浙赣战役作战期间和撤退时,在金华、衢州、丽水等地撒播大量细菌;第三次是1944年第二次浙赣战役中,在衢州、金华等地撒播了大量细菌。日军在浙江的细菌战,混杂使用多种细菌,包括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白喉、炭疽等6种细菌。地域涉及杭州、宁波、衢州、金华、丽水、温州、绍兴7个市的约30个县。期间姚村全村600多人患上烂脚、疟疾、疥疮等顽疾,占总人数55%以上,久治不愈,先后死亡36人。
    1943年农历7月,姚村姚长洪妻、姚祥春妻、徐蔺兰和黄秀香等四位妇女各挑菜油数十斤外出做小买卖,途径荸荠塘角至百客桥头,被日军哨兵用机枪扫射,子弹将她们四人打成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2. 村落建设
    民国初期,姚村建筑达到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出现了三座有影响力的建筑。
    一是民国4年(1915)五品奉政大夫姚坤鳌独资建造慎德堂,因该堂木雕、石雕和砖雕丰富,故又称花厅,民国7年(1918年)竣工,历时三年多。因其以慎处世,乐于公益而命名“慎德堂”。慎德堂坐落在后山边,由楼门、仪门、主厅、后堂、花园及侧屋组成,占地806平方米。其木雕出自东阳木雕宗师郭金局之手,是姚村最漂亮的建筑。
    二是民国4年(1915)五品奉政大夫姚坤鳌衍德堂建,青石门面,砖雕门眉,封火马头墙,马头为凤尾翘造型。三间三进三天进二楼,天井之间设有廊轩,天井四周有小平座,平座护栏与窗披有工字形、冰裂纹和箭羽纹图案。牛腿雕有人物故事,雕工精湛,玲珑剔透。雀替雕有孔雀、仙鹤、雄鹰、鸳鸯等。其木雕也出自东阳木雕宗师郭金局和他的弟子之手,是姚村最漂亮的建筑之一。
    三是民国14年(1925)重建祠堂。姚氏祠堂因白蚁之害,寝庑倾坠、栋榱崩拆。经过合族磋商。集资动工翻建祠堂。参仿祠堂中庭系石柱构筑未受白蚁之害,改木楹为石柱;对前层后寝,左右两庑,及文昌阁武圣宫等建筑重挖墙基,新砌墙垣;三座大门改建为青石门面,后寝高勘踏步、天井四沿全砌条石;中庭前月台等地面平铺青石板。梁栋,牛腿,门栅等浮雕精细,历时三年余竣工。
    祠堂坐落于村南端约120米处,坐南朝北,与下陇庙隔田相望,建筑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祠前流淌潆水,祠后绵亘良田,右狮山、左象山遥对而据,地形平坦,不失自然景色。
    祠堂后层五间寝室,安供第一至第七世祖木牌。左边是仕宦祠,右边是节孝祠。祠堂正中是中庭,矗立四根两人合抱之圆巨石柱,高大宽敞,上檐四角飞翘连云。中庭供春秋祭祀摆设祭品,左右两边是走廊,沿走廊是庑第各七间。左庑供宫、角、羽三分祖;右庑供商、徴两分祖。连接两庑的前层五间,左是报功祠,右是捐祭祠,凡有助祭者均在此录。中庭前月台,载有百年金银树各一株。祠堂前溪岸有两株参天大梧桐。
    祠左为文昌阁,内供文昌帝君。其上是魁星楼,楼后有厨房三间两厢。祠右是武圣宫,塑有关圣帝君,关圣帝座后照墙有护法韦陀,直对后层观音大士。其左是五谷神,其右是土地神,后右侧也有厨房三间两厢。祠堂布局既宏伟壮观,又有尊祖尚贤礼义。每年八月殿山庙会,城乡仕女,四方香客咸来观赏。
    重建祠堂所用青石柱108根,及其他石料均向淳安县茶园定财,水运至童家埠起岸。为方便搬运,特铺一条去童家埠长2.5公里的石板路。祠堂翻建工程浩繁,耗资甚巨,除按男丁摊派劳力外,共耗费34000银元,而仅集资1万余元,尚缺24000元,由姚坤鳌资助,独自全堂青石柱。村民在武胜宫右,建崇德报功祠一座,以彰姚坤鳌之贡献。
    民国27年(1938)秋,姚氏祠堂是私立潆溪完小校舍。该校张贴抗日标语,如:“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中国必胜日寇必败”、“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以及日寇在东三省暴行油画等等,遍布于校内。揭露日军侵华罪行,鼓励学生抗日爱国热情。学校在兰溪沦陷前疏散停课。日军侵占兰溪县城后,与当年农历五月下旬,一个小分队窜入姚村劫掠,见祠内外的抗日标语、油画等大发羞怒,遂放火燃烧。祠堂全部青石柱落地一时不易烧着。日军先将课桌、条凳堆叠于中庭,浇上汽油,呜枪引火;四周庑第则用硫磺弹射向梁楣榱栋点火,火趁风势愈烧愈旺。为阻村民前去救火,日军在各道口分兵把守,直到燃烧殆尽、宗祠倒坍才离去。
    一座始建明代,清朝二次修葺,民国重建,布局周到得当,气势宏伟的姚氏祠堂,就此毁于日军之手。宗祠焚烧大半天,火苗四射,浓烟冲霄,为四邻各村所目睹,并为之惋惜,后经村民耆老姚南林等奋救火,保住了附属建筑文昌阁武圣宫,崇德报功等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实业救国
    清末民初(1840-1919年)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实业救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想解放的潮流。
    在这个时期,姚村出了一位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有兰溪商业巨子之称的姚坤螯。姚坤螯出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家境贫寒,早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十四岁时就常常要走十多里路,到集市上卖米,以为生计。后来他叔叔姚桂茂收养了他,并带他到宁波一个钱庄学习经商之道。姚坤螯聪颖勤奋,处事谨慎,颇受店主倚重,几年后他由普通的管帐先生升为钱庄经理,他并未就此满足。又过了几年,他辞去经理职务,拿出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在宁波巨商严康懋的资助下,在兰溪创办了瑞亨钱庄。他潜心研究市场动态,眼光独到,钱越赚越多,信用和声誉也越来越好。不久,他就在金华设立了裕亨分庄,后来又先后与人合资兴办了金华瑞裕隆油行、乾泰裕酱园、兰溪大源布庄、电气公司等企业,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及浙江兴业银行。生意越做越大的姚坤螯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他也为自己捐了一个五品奉政大夫的官职。
    1882年兰溪首创电报局,1896年成立兰溪邮局,1929年兰溪首次开通市内电话,共用十二、三家用户。其中1号为泰亨钱庄(姚家所开),2号为穗茂钱庄(绍兴人所开),3号为瑞亨钱庄(姚家所开,泰亨的分店),4号为姚子扬(宝卿)宅,7号为华美照相馆。当时私人住宅只有3~4家。电话交换采用人工接线方式。缴费由电话局通知,用户去电话局缴纳。有一次姚贻庆接电话时,对方摇铃没有终止,铃流经过手掌进入身体,引起触电,当场昏迷,被家人抬入花园泥地上急救,始得苏醒。这是兰溪的第一起电话伤人事故。
    1915年,兰溪开设濲西长明电气公司,地点在兰城下卡,由当地士绅集资,姚坤鳌先生持大股。
    金丝蜜枣。民国初年姚村涌现出一批蜜枣加工技师。最早徽州师傅许如荣首传姚村姚焕棠,接着传给姚锦尧、姚银松、姚鸿海和肖秋贵四人。继而传给姚先奶、姚银根、姚燮钦、曹福生等人,蜜枣加工有:挑枣、切枣、煎枣、新培、捏枣、老培、分级等工序。这些技师每年带领一批不同工序的人员奔赴金华、义乌、淳安及本县各地开设蜜枣加工厂,时间自自立秋至白露一个月。
    东阳木雕。木雕始于晚清的姚金聚,师承东阳木雕宗师郭金局,起点高,世代相传,现有十人技艺精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4. 救亡抗战
    民国初期,内忧外患。封建皇权被推翻后,北洋军阀随即把持了国家大权、操纵政党、玩弄议会、欺骗民意之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抵抗日寇的入侵,在民族危亡面前,姚村出现了年轻人立志报国,共赴国难的高潮,姚氏的德表现为对国家的忠。
    1、姚世昌,民国7年(1918),考入浙江省第七师范学校(金华),受“五·四”学生运动影响,追求进步,反对尊孔崇经。民国9年(1920)春,参加学生会组织的请愿、罢课游行,捣毁校长办公室;迫使学校当局接受“反对专制,提倡自治,学生要参加社会活动”的正义要求。因而被学校当局忌恨,故未曾毕业即被校方开除。
    民国12年(1923),与同时被开除的姚村学友姚文基同去杭州工作,插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作傍听生。民国13年(1924)经由同盟会元老邵力子介绍,辗转至广州,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1925年在第二次东征战役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蒋介石题赠“忠烈可风”匾额一方,并在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军事报告》中,将其列为阵亡重要军官,予以褒奖。
    2、姚文基(1902-1944),民国7年(1918),与同村姚世昌一起考入浙江省第七师范学校。1919年5月中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金华,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的学生群起响应。姚文基加入了以两校学生为主的金华抗日救国会,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两校的自治会联合发动全城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2000余人在武胜营召开声援大会,发表演讲、宣读京、津、沪等地和省立第一师范、省立第一中学学生会关于声援五四运动的宣言,强烈要求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立即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撤销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职务,宣布学生罢课一周,并举行示威游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活动。
    与姚世昌一样,姚文基因被积极参加五四运动遭学校未曾毕业即被校方开除。旋奔赴杭州师范学校旁听,后毕业于杭州三才中学。先后任杭州公路总站站长,江苏省建设厅、交通厅股长,南京公路局局长。1944年农历5月,带队押送战略物资赴渝期间,车队遭受日机轰炸,姚文基身负重伤,因缺医少药牺牲在抗日前线。
    3、姚绿春(黄埔16期步科)和姚瑞(黄埔21期步科)选择从军、投身抗战。
    姚禄春(民国巳未1919-?),又名姚烈,黄埔军校16期步科。查一下。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黄埔军校同学录未查到,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的表现?
    4、姚炳富,又名姚瑞(民国乙丑1925-2000),黄埔军校21期步科。黄埔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的表现?
    查到:黄埔军校第二十一期学员名单 https://www.krzzjn.com/show-1275-67879.html
    有:姚瑞,寓耕,22岁,浙江兰溪,浙江兰溪殿下转姚村交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
    成都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一、二大队,辎科独立第三大队(1944年6月1日至1947年8月22日);
    成都皇城督练区步兵步兵第三、四、五、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第一大队、战车独立中队(1945年1月3日至1947年12月25日)。
    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第六大队(1946年10月1日至1948年6月)。
    成都北校场督练区步兵、十一大队、工兵、通信兵第五中队(1946年1月至1948年7月7日)。
    西安督训处步兵第七、八、九、十大队、骑兵、炮兵、辎重兵、工兵、通信兵中队(1944年8月1日,10月1日至1947年9月18日)
    5、姚耀春(光绪丁亥1887-1965),江苏警官学校毕业,松江县公安分局长,民国政府内务部委任职安徽蚌埠公安局教官兼第三区署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08: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10-7 08:40 编辑

    1.3 村落布局
    浙江传统民居多利用山坡河畔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姚村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和周围自然环境完美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居住地,彰显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旧时,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潆溪蜿蜒而过,两岸架着锁潆桥、荷花桥等六座古桥,增添了一番小桥流水的古韵。其中锁潆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光绪年间,青石拱形结构,高出水面4米。桥面长6米,宽2.5米,两边石栏杆高0.6米,镌有“锁潆桥”三个大字。桥北有石阶4级,桥南有石阶八级(即向南、向东各4级)。潆溪改道后除锁潆桥保存了原貌外,荷花桥等五桥被改造。
    村落背靠龙山、前临潆溪,全村建筑几乎都坐西朝东门向,有迎风朝日兴盛含义。建筑形式有祠堂、牌坊、厅堂、书舍、戏台、凉亭、民居、桥梁等,全部围绕前、后塘而建,功能齐全,居住舒适方便。村中有明清古建筑占村庄的45%左右,建筑属徽派建筑,青砖白墙灰瓦马头墙,砖雕木雕花样精致优美。
    村落道路布局如“井”字形,村庄道路除沿潆溪两岸的通道外另有二纵一横,一纵是长弄堂,过大石桥经长弄堂到井头面;另一纵是小厅弄堂,自溪边路口过小厅(萃德堂,已废)到上厅基;一横是花厅路,从上基厅过花厅到夏宅道院。道路原铺青石板,惜大部分已被混凝土覆盖。
    旧时姚村民居按照宫、商、角、徵、羽的世系自村北而南分布,如今宫、徵、羽早已不存在,商支下分天、地、人三支,占全村90%的空间,角支仅占村南一隅,各支族都有自己的祠厅建筑。民居典型单元一般坐西朝东,建筑相联,户户相通,形成长条型住宅团。其中从如德堂后延伸到村中骑街楼,又从骑街楼向西延伸到上厅基,由骑街楼衔接的两组最大,占到全村面积的约10%。组团之间形成弄堂,弄堂道路用青石板砌筑,弄堂两侧建筑均有马头装饰精美的封火墙。弄堂中还有过街骑楼,将两侧民居建筑相连。
    姚村是个古朴静美的村落,分布着诸多人文古迹。现存始建于明、清两代的祠堂、大厅等26座,明清时代所建住宅55座。借自然山水融极具特色的乡村传统建筑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彰显着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村东北的祠堂系村里的核心建筑,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也是族人聚会议事和长辈训导晚辈之处,建筑格局中充分反映出儒家伦理文化的深刻影响。
    姚村的中心井头面是姚氏家族最大的公共活动广场。广场南部是雨台,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四柱歇山顶建筑,翼角起翘,雕刻精湛,有扩音藻井。每年农历八月,这里常常开台演戏(俗称“八月戏”),历年不辍。近年来由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
    广场北部为姚村富商姚坤鳌的宅院,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轮廓错落有致,外墙砖雕门楼,装饰精美。二楼开窗面对雨台,富商、女眷坐在家中楼上便可以直接看到宗族的各种仪式,欣赏社戏表演。解放后这里曾是殿山公社的办公场地。
    广场西侧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三间二进齐政堂,青石门面二柱三楼砖雕门楼,雕有双狮抢球和武士雕刻,上方赐有“恩荣”匾一块,门匾“瑞叶三斯”寓意世代子孙像根深的大树一样枝叶繁茂,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广场中心有一元代古井,为姚氏先祖定居姚村后开挖,井水甘美,大旱不竭,保存完好,广场也因此得名。



    姚村现存众多连片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原貌保存完好,建材纯用砖木,平面布置多为三间二厢一天井。天井可蓄水排水,有可盛水的水缸以防火灾,墙窗高又小,多有前后门,有木老虎防范外盗。天井的牛腿、雀替、额枋上均雕刻各种人物、动植物图案,门窗图案花式繁多、装饰精致。二楼为私秘空间,雕刻装饰较少。
    除选址、布局等有一定研究价值外,姚村古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精湛细腻。雕刻类型包括石雕、砖雕、木雕等,尤以木雕为村中传统工艺,至今仍有技艺高超的传人。在建筑的门楼、天花、额枋、梁、牛腿、雀替、门窗、廊楣等部分有以刻纹、浮雕、圆雕、透雕、平雕等手法雕刻的迎宾图、百寿图、天官赐福等各种人物故事,仙鹤、孔雀、鹿、鸳鸯、狮、蝙蝠等各种吉祥动物以及回字形、工字形、倒挂龙、箭羽纹、冰裂纹等图案。装饰木雕的构件选材精良,形象栩栩如生,与建筑浑然一体,显得高贵典雅。
    姚村是一个非常注重堪舆的村落,《华中建筑报》有《风水观念影响下的浙江民居传统》一文就引用过当年姚村始祖择地建村的概况“姚氏阳基自柱竿山中,……转坤申土星,命名龙山,脱落五支,杜撰五指,犹如金龙献爪之形,后有黄土山为屏,前有小青山作案,左迥仓山,右抱象山,并耸狮山如华表。天开于北,地闭于南,小溪一带,水纳乙辰,从丁未而出。此龙山之大观也。……至福三公插藏龟山,得发族之地,于是人丁繁衍,富贵吉昌,才建宗祠以关水口,东佐锁潆庵,西造锁潆桥。今左增文殿,右改武宫,姚氏阳基不且益胜哉。”如今村中保留下五十余幢清代建筑,以月塘水系附近的齐政堂、崇德堂、奉政第和古戏台为中心,依地势呈辐射形分布,整体感较强,所有建筑都饰以粉墙黛瓦,清新秀雅的江南格调。祠堂类多用高大的牌楼式门面,门楣上多书写庄严之辞,如齐政堂的“瑞叶三斯”和崇德堂的“颂叶三斯”,三斯即“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有“落叶归根”之意。民居类多有影壁,大门内墙设金鼓架,天井狭窄,楼屋高大,檐下木雕繁缛。村中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一道美丽的天际线,只可惜几座现代建筑突兀的屋顶打破了原有的和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4:58 , Processed in 0.1362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