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三年九次,举荐施琅 自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时任福建布政使姚启圣的首次举荐起,至施琅被正式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八日止,查阅现有举荐施琅相关的上书史料,至少有“九条”之多。而施琅正式抵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康熙二十年十月初六日,距正式收复台湾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已不足二年时间。 在《御制大清一统志·卷九十八》(乾隆九年刻本,蒋廷锡等纂)中的施琅相关条目中,就明确记载了施琅的这次复出为康熙皇帝从福建总督姚启圣之议:“本朝名宦施琅,晋江人。郑氏据台湾,三世负固,为闽海边患。康熙二十年,圣祖从福建总督姚启圣议,拜琅靖海将军,征之。二十二年,琅率诸将舟师由铜山进入八罩,直抵澎湖,歼其精锐。郑克塽穷蹙归命,台湾平,封“靖海侯”,世袭。” 一、施琅身份背景 清廷迟迟未同意姚启圣的多次举荐,与施琅本人在崇祯年间至康熙初年的“特殊”经历密不可分: 据《清史稿》(详文附文末)等记载,施琅(1621-1696年),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1604-1661年,郑成功之父)部下(南明)左冲锋。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福州之际,施琅随(南明)隆武朝的平国公郑芝龙降清;同年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朱聿键,1602-1646年)在汀州府堂遇害。顺治四年(1647年)十月初三日,(清)总兵施琅、梁立,随(清)两广提督李成栋、监军戚元弼等援剿顺德县海寇,多所斩获。顺治五年(1648年)闰四月十五日,广东提督李成栋(少时跟随李自成部下高杰为盗,崇祯八年随高杰归附明朝;顺治二年,即1645年,李成栋率所部剃发投降满清豫亲王多铎所部;顺治三年八月、十二月,先后杀害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剪辫易服,率众反清,归附永历帝朱由榔,并诛杀(清)两广东总督佟养甲。李成栋部下施琅,则再投郑成功部抗清,任(南明)左先锋,合兵相继攻占漳浦、云霄(今均属福建)等地。顺治八年(1651年),因施琅与郑成功交恶,被夺兵权,其家属遭逮禁,后以计脱逃,复降清。父施大宣、弟施显及子侄皆为郑成功所杀。十三年(1656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郑成功于福州,授(清)同安副将。十四年(1657年)二月,海澄公黄梧荐降将施琅,同击之。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占据台湾,清廷擢施琅为(清)同安总兵。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二十七日,再擢(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之初任福建水师提督,由海澄公黄梧举荐(《逆臣传·郑芝龙传》)。二年(1663年),遣兵击败延平王郑经(又名郑锦),加“右都督”衔。三年(1664年)七月十八日,清廷以“素谙海务、矢志立功”,授施琅为“靖海将军”。三年十一月至四年四月,三次率军渡海进攻台湾,均告惨痛失利(详见《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题为舟师进攻台湾途次被风飘散拟克期复征事本》(康熙四年五月初六日)等史料)。四年(1665年)八月十八日,兵部议叙康熙二年进取金门厦门、康熙三年攻克铜山等处捷功,加施琅等六人为“右都督”。六、七年(1667-1668年),两次上疏攻取台湾(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边患宜靖乘便征取台湾事本》、康熙七年四月《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但因攻台不力,随即被改任内大臣,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同时被裁撤。八年(1669年)十一月初五日,兵部议“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自海上投诚,授为右都督。今已归入镶黄旗,应照例改为精奇尼哈番(即“子”爵)。但施琅投诚后,劳绩甚多,请加伯衔”,(康熙)从之。 “明(南明)→清→南明→清”之间的数度身份转换,以及福建水师提督任上的攻台重大失利,让“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必才德兼备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等观点的康熙顾虑重重。特别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漳州海澄人、前郑氏将领、河南河北两镇总兵蔡禄响应吴三桂参与三藩之乱;顺治二年(1645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间,潮州刘进忠数度投清、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刘进忠及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并悬首城门示众)。而台湾府设立当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七月二十二日,康熙问及大臣席柱有关万正色、施琅二人品行及相处的关系时,席柱回答“二人阳为和好、阴相嫉妒”,而施琅“善于用兵但行事微觉好胜”。康熙对施琅的评价则是“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此理势之必然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姚启圣在福建布政使、总督任上的三年间,对施琅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多次上书举荐,以期让其重新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其中,除了第一次是通过康亲王杰书举荐外,其余几次均是以各种形式上疏康熙皇帝,直接举荐。 二、九次上书详情 ㈠第一次上书举荐(康熙十七年四月): 奉旨优升为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任)姚启圣,在承担战时职责的同时,作为“掌一省之行政,总司全省之钱谷出纳,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属州、县”的官员,还承担管理属官(考核属地官员政绩等)、掌管全省财赋、下达政令等职责。特别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军刘国轩、吴淑等部进攻漳州时,福建水师提督、太子太保、海澄公黄芳世(?-1678年,迁界禁海提出者、首任海澄公黄梧之侄)临战不利,颇感水师提督一职须由能人出任。为此,作为福建布政使的姚启圣,通过对文官武将、乡绅贡生、普通士兵及广大百姓的深入调查,认为施琅可勘任“水师提督”一职。 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时任福建布政使姚启圣,正式以郑氏“异常猖獗,水师提督亟须得人事”的公文,通过“征南大将军”、和硕康亲王杰书向康熙首次举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一职,疏称:“臣曾保举原任水师提督施琅,具启康亲王。但今水师提督愈选愈难,伏乞皇上密敕康亲王等,查去年(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臣曾具有保举施琅启详,早赐定夺,速灭海氛等因……(康熙十八年七月初一日)”(选自《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议政王等题复姚启圣举荐施琅事本》,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题) 而在康熙十八年六月姚启圣题为《特举能臣蚤靖海氛事》的上疏道:“臣任藩司时,统领韩大任标兵,并臣自缮兵救援漳州,即以为海贼异常猖獗,水师提督亟须得人,保举施琅,具启康亲王,并通详宁海将军喇、镇平将军耿、刑部尚书介、礼部侍郎吴、总督郎、巡抚杨在案(摘选自《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忧畏轩奏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但朝廷没有采纳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建议,而是在康熙十七年五月初十日任命原任江南提督杨捷(1617-1690年)为福建水陆提督(以原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调补福建全省水陆提督总兵官),暂时取消了单设的水师提督一职。六月,之前随福建提督段应举败守海澄的施琅长子施世泽(1655-1680年,过继给其亡兄施肇科为嗣)在海澄城破之际,被郑将所俘虏,形势愈加不利于施琅的复出。 ㈡第二次上书举荐(康熙十七年九月初一日): 然到任不久的福建(水陆)提督杨捷疏言“福建水陆进兵,势不能兼顾”,要求分设水路、陆路。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康熙谕令:“提督杨捷可专辖陆路兵,水师提督(一职)别行补授。当此海寇鸱张之会,统辖水师,非才略优长、谙练军事之人不可。总督姚启圣、提督杨捷、巡抚吴兴祚,其遴选保奏。” 正是这样的旨意下,康熙十七年九月初一日福建总督姚启圣进行了第二次举荐,文中特别指出郑兵对沿海的侵扰之忧,重申专设水师提督的重要性,期望康熙帝能施琅独任水师提督一职:“我兵见海贼犯界,马步奔驰,穷日之力不过四五十里,贼坐船逍遥,顷刻而至,其间劳逸已自不同。我兵即有船只,不过偏裨统领,调集各营之兵,凑成一师,操舟水战,既无久练之功,官职相同,又无总统之任,所以海贼得独擅其长而狂逞不休也。” 《姚启圣题为特广招抚条例事本》的同日上疏中,同样表达了专设水师提督的重要性:郑氏啸聚岛屿,远隔汪洋,如其战败之后即遁归巢穴,势难穷追斩杀,此所以清军数十年来未能净尽根诛也。况今郑氏踞海澄,并陷平和、漳平、长泰、同安等十县,直犯泉州,附和贼众日益繁多。虽然清军五路兵力俱集,恢复平和、漳平二县,相机渡河,进恢长泰、同安,谅对方难逃斧钺。但郑党繁众,败必归海,一时难以进剿。若听其悠游,迁延岁月,势必复聚,其为后患无穷。同月二十三日,在《姚启圣题为恢复长泰县城事本》中,在汇报收复长泰县城时,再次提及长泰、同安为通省咽喉,在二十二日的战争中部分郑兵乘船遁逃的情形。 其举荐全文如下: 姚启圣题为请复设水师提督事本 (康熙十七年九月初一日) 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姚启圣谨题,为海贼狂逞波涛,荡平断须专帅,请查旧制,复设水师提督,早靖寇氛,速清海甸事。 窃照福建海贼自本朝数十年来扰乱不休,费朝廷无万(数)金钱,损满汉无数兵马,害百姓无数性命。盖缘海贼一副精神全在船上,以水为家,以船为命,其所用之篷桅橹索器具火炮等项,件件精详,见某方某色云起,而知有怪风,定某月某日之期,而识有风报,其操驾行风、起止阖辟,不约而同。非海贼有独长也,因彼饮食坐卧于斯,岁月日夜于斯,即生死婚嫁亦于斯,上自大帅将弁以至小兵,尽在舟中,故服习熟练而战阵称强也。今我兵见海贼犯界,马步奔驰,穷日之力不过四五十里,贼坐船逍遥,顷刻而至,其间劳逸已自不同。我兵即有船只,不过偏裨统领,调集各营之兵,凑成一师,操舟水战,既无久练之功,官职相同,又无总统之任,所以海贼得独擅其长而狂逞不休也。康熙元年前督臣李深知其弊,故题请设立水师提督,驻扎海澄县。以海澄三面是海,便于配船操演,且密迩厦门。贼恐水师侵捣巢穴,自顾不暇,焉敢狂纵登犯,贼势日促,而我势日盛,故至康熙二年会师进攻厦门,而贼遂败遁台湾矣。此设立水师提督之明验也。后于康熙七年,为节省裁兵起见,遂裁去水师提督,改为总兵。至康熙十五年,前督臣郎题为议复水师以固封疆事,请复设水师提督。奉旨:着海澄公兼管。今年四月,公臣黄芳世病故,遗疏下部,业经兵部会复,为微臣危病等事等因。奉旨:黄蓝仍留海澄总兵官,提标官兵着另外添设。余俱依议。钦此。是睿裁原欲补授水师提督也。 于本年五月二十七日为钦奉上谕事,该议政王等会题前事等因。奉有江南提督杨调补福建全省水陆提督总兵官之旨。煌煌天语,臣焉敢复置一喙。但此时海澄尚未失陷,长泰、同安、惠安等县尚在版图,提臣重望,提师迅至,驱贼下海,则边圉奠安矣。以一人而兼任之,原绰乎有余也。今提臣杨奉命兼摄,尚未抵闽,而海澄、长泰、同安、惠安等十县相继沦陷,贼船竟抵泉州、兴化矣。纵横狂鼓,势成燎原。当此之时,水陆难以兼顾,虽提臣四应不穷,亦难分身接应。且此时水战更重于陆战,以陆攻水,断难净绝根诛,若欲以水攻水,而无总统重臣,何能削除祸乱。况海澄公黄芳泰奉旨进京,则漳州重地,势必须题请添设总兵一员,分隶其兵,以资弹压。臣愚以为漳州添设总兵一员,不如于海澄县仍旧复设水师提督,而即以海澄总兵调驻漳州。其水师提督与漳州总兵各标应增之兵,止须于公标兵八千名内并新奉旨增设臣所题一万八百名通融酌补,不必更议添兵,靡费国帑,而水师重臣与漳州重地均得总统弹压矣。 伏祈皇上敕部详查旧制,准于海澄县复设水师提督一员,令其专练水兵,熟习惯战,牵制贼势,以便水陆夹攻厦门,海贼易于扑灭。将海澄总兵调驻漳州,以成犄角。至海澄提标、漳州镇标应添兵丁,容臣于公标八千并新增一万八百名于通省要地通计匀增,另疏汇题。 臣从封疆起见,深识近日闽海情形,不得不冒昧上请,谨疏密题,伏乞皇上睿鉴敕部议复施行。 (据《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忧畏轩奏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㈢第三次上书举荐(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三日): 在这次上疏中,总督姚启圣“臣细加搜求,实无谙练水战,堪任闽省水师提督之官,不敢冒昧妄保”,期望“另简廉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识水性、谙练才能者,仰祈钦点一员,勒限星驰赴任,庶封疆有赖而海宇立见荡平矣”,以期能将施琅推上水师提督一职,全文如下: 姚启圣题为请部简水师提督事本 (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三日) 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姚启圣谨题,为水师请设专员,微臣揣分难兼,谨密疏控辞,计图万全事。 康熙十七年九月十七日,准兵部密咨内开,该议政王等会复福建提督杨题前事等因。 康熙十七年八月初一日题,本月十五日奉旨: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钦此。该臣等会议得:福建提督杨疏内既称,闽地寇虐方张,山海交讧,是今日水陆俱在,用兵有万难兼顾之势。允臣密请比照江南、浙江之例,特简熟谙水道之臣设立水师提督等语。应如所题,令提督杨专管陆路兵马,另设水师提督。今正值海寇侵犯鸱张之际,总管水师兵马不可无熟谙之员,应请敕下总督姚、提督杨、巡抚吴简选可任水师提督素有才略之人保题,到日补授可也。等因。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七日题,本月十八日奉旨:依议速行。钦此。密咨到臣。 准此,遵即咨移巡抚、提督二臣,简选熟谙水师才略之员,会议保题去后。今准提督杨咨开:准贵部院咨开,为查水师提督乃封疆大臣,廷议行本部院与贵提督、吴抚院简选保题,自须慎选的员,谅贵提督必有定识,合就咨商,察照选择堪任水师提督之员,移复本部院,会疏保题施行。等因到提督。准此,案照先准贵部院咨同前因,业经复本提督入闽尚浅,其于谙熟水战才勇素著之员实有未及深知。贵部院莅闽日久,谅有卓见,祈速简选的员,听候主稿挈衔具题补授等因,咨复在案。今复准前因,仍祈贵部院选择会题,俾其及早任事,倘堪任之员一时难得其人,应请贵部院主稿题复,听候部推可也。等因。又准福建巡抚吴咨开:准提督咨开,照得闽省另设水师提督,已奉俞旨,本提督承到兵部密札,业经咨会在案。值今海寇鸱张,正借水师进剿,亟应简选熟谙之员,俾其及早任事,可以统辖舟师,商议进剿机宜。但本提督初到地方,如素有才略堪膺斯任者尚未周知,贵院衡鉴精详,兼久在闽疆,必已熟悉,祈为指示商酌,听总督部院主稿挈衔会题,庶早一日得人,则早一日可以奏效,海疆深有攸赖矣。合再咨商备咨贵院烦为察照示复施行。等因到院。准此,合咨贵部院请烦查照酌画示复。等因各到臣。 准此,该臣等会看得:闽省海寇鸱张,逼在门庭之际。兹今满汉官兵及绿旗官兵云集漳城,见在会议恢剿海澄,必须特设水师提督一员统辖舟师,专管海上防剿机宜,以重责成。今准部咨敕下臣与提督杨、巡抚吴简选可任水师提督素有才略之人保题等因。先经咨移,今复与抚提二臣面商,皆称无可保题之员。臣细加搜求,实无谙练水战,堪任闽省水师提督之官,不敢冒昧妄保,合无仰请皇上垂念闽疆重地,见在荡剿方殷,请乞敕部另简廉勇优长、威名素著、深识水性、谙练才能者,仰祈钦点一员,勒限星驰赴任,庶封疆有赖而海宇立见荡平矣。 臣谨会同巡抚臣吴、提督臣杨合词具疏密题,伏乞睿鉴敕部议复施行。 (据《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忧畏轩奏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然,“康熙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命提督杨捷为昭武将军、仍管福建陆路事务,调京口将军伯王之鼎为福建水师提督。先是,总督姚启圣奏:水师提臣员缺,奉旨命臣等保题。钦遵会同巡抚、提督面议,实无练习水战可堪保题之员。上命议政王等选举。至是,议政王等列江南崇明提督刘兆麒、浙江温州总兵官陈世凯名以奏。上谕:杨捷自简任福建提督,剿御贼寇、恢复疆土,劳绩茂著;授为“昭武将军”,仍以原品管福建陆路提督事务。王之鼎才略素优,镇守京口,克称厥职;仍以将军调补水师提督。(《平定三逆方略》清,勒德洪等撰)” ㈣第四次上书举荐(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康熙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昭武将军杨捷从福建提督转任福建陆路提督,京口将军伯王之鼎转任福建水师提督。然,王之鼎任命下达不久,即予以请辞,并迟迟未成行。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姚启圣只好谕请巡抚吴兴祚暂时兼理水师事宜。对此,新任兵部尚书郭四海等人会商后,康熙督促新任福建水师提督王之鼎速行起程。 郭四海等题复姚启圣请谕抚臣兼理水师事本 (康熙十八年正月初九日) 福建总督姚启圣题为灭贼首重水师,抚臣刻难辞担,特请天语责成,及期大举,早奏荡平事。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题,康熙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奉旨:兵部速议具奏。钦此。 该臣等议得:福督姚启圣疏称,镇海将军王之鼎调补福建水师提督,抚臣因思水师提臣既已奉命,若再管理,事属专越,若候到任,又恐迟误。臣一面移咨抚臣照旧举行外,祈飞谕抚臣竭力料理水师事务,无误大举之期。等因。查该督既称,若候水师提臣到任有误大事,祈谕抚臣料理水师事务。其水师提督到任之前,巡抚吴兴祚仍理水师事务,亦应行文将军管水师提督事务王之鼎速行起程,迅赴新任可也。 康熙十八年正月初九日题,本日奉旨:依议,速行。 尚书郭四海、宋德宜、侍郎郭丕、杨永宁、温代、孙光祀、郎中图尔宸、赵之鹍、司琨、员外郎穆臣、舒书。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㈤第五次上书举荐(康熙十八年六月): “以不识水战,请辞”的福建水师提督伯王之鼎,在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二日被调任为四川提督。得到消息的福建总督姚启圣,康熙十八年六月再次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而此前的四月初四日,湖广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条奏闽海情形、水陆战守机宜。康熙谕令:万正色剿寇洞庭,著有劳绩。今岳州长沙诸处,悉已恢复,无烦水师。且万正色闽人,稔知水性,兹剿灭海寇之际,从优加“太子少保”衔,调为福建水师总兵官。 同年四月初六日,郑经率师西征时,将其长子郑克臧立为世子,奉命监国,持“监国世孙”之印总揽政事,世子岳父陈永华辅政。年仅十六岁的郑经世子郑克臧,刚毅勇断,有乃祖(郑成功)之风。 姚启圣题为特举能臣蚤靖海氛事 目下剿贼平海,全赖水师提督一官。今陆路既不能冲击矣,如水师战胜,贼自败走台湾;如水师不胜,贼仍盘踞厦门。是总督、巡抚、陆路提督不过相助为理,而决胜成功,实水师提督一人任也。 前自昭武将军杨捷请辞水师提督之后,会推镇江将军王(王之鼎),今改任四川提督,升授湖广总兵万(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是皇上求贤若渴之心,求一胜任水师提督者,亦可谓博览旁求、费尽苦心矣。提督与臣,均系封疆大臣,自应和衷共济,岂可滥置异同之词。 臣思今日在外诸臣,且不必问其才干之有能与不能,要先看其遇事之肯任与不肯任;亦不必问其行事之克济与不克济,要先看其心力之肯尽与不肯尽,而大概定矣。 臣任藩司时,闻知原任水师施琅威名,郑锦畏之如虎,所以郑锦将施琅之子齐舍与侄亥舍给以官爵以羁縻之。 通省之乡绅、举贡生员、文武兵民、黄童白叟,万口同声,皆知其堪任水师提督也。 臣任藩司时,统领韩大任标兵、并臣自缮兵救援漳州,即以为海贼异常猖獗,水师提督亟须得人,保举施琅,具启康亲王,并通详宁海将军喇、镇平将军耿、刑部尚书介、礼部侍郎吴、总督郎、巡抚杨在案。后闻施有子有侄在海,且当日撤回原自有因,臣亦不敢力保。 臣同平南将军商议云:施琅即有一子在海,尚有六子在京,其京中家口数百,岂肯为一子而舍六个儿子与数百口家眷乎! 今水师提督愈选愈难,北风将至,大举及期,若再所调船只不多,攻击不胜,转盼又是一年,靡费数百万钱粮,纵贼养廱,遗累百姓,臣罪竟无底止矣。此时断难缄默,伏乞皇上蚤赐定夺。 谨具疏密题。 (据《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忧畏轩奏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㈥第六次上书举荐(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九日): 原福建水师提督王之鼎,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二日被调任为四川提督。原福建水师总兵万正色,则接任为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营务,以专职掌。福建总督姚启圣于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再度行文,举荐施琅以“靖海将军”之衔,总统水师事务,而新任水师提督万正色或管福建提督事或管广东提督事,疏文如下: 保举原任水师提督施琅,如蒙皇上俞允,祈即命施琅驰驿星赴江南,面验鸟船。江、浙之船,果否堪令闽省官兵统带至闽?并令兼程赴闽,酌议现在船只是否足用?彼以曾破厦门之官,轻车熟路,一言可决,实胜臣等揣摹忆度之词万万矣。 如以水师提督已补万(正色),查调任水师提督王以定海将军管提督事,则施琅曾受国恩授靖海将军或命施琅以将军总统水师事务,则将军、提督可并收得人之效矣。至广东应否添立水师、万正色可否移调广东,仰祈皇上睿裁。 臣会同巡抚臣吴(兴祚)、将军管提督事臣杨(捷)合疏密题,伏祈敕议施行。 对此,清廷先后讨论了姚启圣六月、七月十九日的两次上疏: 议政王等题复姚启圣举荐施琅事本康熙 福建总督姚启圣题为第三本,为检举微臣明知故忍,上负国恩,恳赐处分,以励臣节,并特举能臣,蚤靖海氛事。 康熙十八年七月初一日题,本月二十二日奉旨:已有旨了。钦此。密封到部。 该臣等会议得:福督姚启圣疏称: 臣曾保举原任水师提督施琅,具启康亲王。但今水师提督愈选愈难,伏乞皇上密敕康亲王等,查去年四月臣曾具有保举施琅启详,早赐定夺,速灭海氛,等因。 查近经臣等会议,万正色补授福建水师提督,进取厦门、金门等处,破灭海贼之处,听大将军康亲王与靖南王、将军、总督、巡抚等会商,酌量而行在案。 提督万正色效力茂著,特拣补授福建水师提督,委以破灭海贼,进取厦门、金门等处事宜。 该督所请遣发原任提督施琅之处,应无容议。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题,八月初一日奉旨:依议。 议政王等题复姚启圣疏请施琅以将军总统水师事务本 (康熙十八年八月十一日) 福建总督姚启圣题为特请飞调江南新造赴楚鸟船至闽,早奏荡平事。 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题,八月初九日奉旨: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钦此。 该臣等会议得: 福督姚启圣疏称:臣曾保举原任水师提督施琅,如以万正色拟补水师提督,即施琅曾蒙国恩授“靖海将军”,或以施琅以将军总统水师事务,则将军、提督并收得人之效。至广东应否添立水师,万正色可否移调广东,仰祈裁夺等因。 查近经福建总督姚启圣题请原任提督施琅赴闽,臣等会议提督万正色,效力茂著,特拣补授福建水师提督,委以破灭海贼,进取厦门、金门等处事宜。该督所请遣发原任提督施琅之处应无容议等因具题。奉有俞旨行文在案。 提督万正色以岳州水师总兵官任内,在洞庭湖杀贼立功,效力茂著,堪任水师提督,特拣补授。 相应将此疏,无容另议。 康熙十八年八月十一日题,本月十三日奉旨:依议。 ㈦第七次上书举荐(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朝廷对施琅子侄在郑氏为官,也是让朝廷耿耿于怀的重要原因。而事情转机,发生在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郑经部总兵施亥(又名施世泽,施琅侄子)与施齐(又名施世泽,施琅养子)等人,奉宁海将军拉哈达密谕,于厦门“歃血私室”,密图献逆(郑经),归顺朝廷,事泄,两家七十三口均被杀。 为此,福建总督姚启圣会同巡抚吴兴祚、福建陆路提督杨捷、宁海将军拉哈达、刑部尚书介山、礼部侍郎吴努春,以及同安总兵吴英等人,对施亥等人被杀一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后,上疏《优恤施齐施亥以慰忠魂事本》向朝廷数次汇报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期让施琅重获信任,得以复出。 姚启圣题为优恤施齐施亥以慰忠魂事本 (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总督福建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正一品仍带加级臣姚启圣谨题,为泣陈伯、父捐驱矢报,恳乞垂怜题恤,以慰忠魂事。 康熙十九年七月十六日准兵部密咨内开,职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密封内该本部复福督姚题前事等因。 康熙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题,五月十二日奉旨:该部议奏。钦此。密封到部。 该臣等议得: 福督姚疏称,康亲王札授副将施齐即施世泽出师海澄,城陷被执,与贼授总兵族兄施亥即施明良谋擒郑逆,假心事贼,真心为国。不料事露被拿磔杀,并亥男施馨、施伟全家沉死在海。施齐、施亥虽失身海上,忠义难泯,题请优恤等因。 查该督虽称施齐、施亥谋擒郑逆事露磔杀,全家沉死在海等语。但施齐等俱授海贼伪职,今不便据家人一语为凭遽议,相应行令该督俟剿灭海贼之日,将施齐等被杀情由,详加查明具题再议可也,等因。 康熙十九年六月初五日题,本月初七日奉旨:依议。钦此。密封到部送司,案呈到部,移咨到臣。 准此,遵即咨移巡抚部院吴(兴祚)、昭武将军管提督事杨(捷),并照会同安镇及行同安县与投诚候补总兵官陈昌等各确查去后。今准巡抚部院吴(兴祚)咨开,为报国之惨已极,优恤之典未昭,再详具始末,伏乞迅咨题明等事开,准宁海将军都统喇(哈达)、参赞刑部尚书介(山)、署理福建将军参赞礼部侍郎吴(努春)咨前事内开: 据施士轩呈称:伊父世泽缘随提督段从征海澄,致陷贼手,贞诚不泯,矢志灭贼。自奉将军老爷密谕,遂与族伯伪援剿前镇施亥舍即明良,及族叔伪副将施琦、施廷辅,海澄被陷田香五、伪佥事道王捷、伪都事施典国等,歃血私室,密图献逆。不意被书办吕运首发事露,两家七十三口尽被磔杀。士轩闻报心裂,业经具呈将军老爷,并族叔施琦等被获杀脱归诚,亦经禀报在案。蒙面谕即为移咨督抚提具题。士轩私心自揣,从此生死沾恩,存殁感戴。先蒙总督老爷垂察图逆孤魂死国异惨,密疏具题。而内部尚以家人一语难凭,另行查复。此诚内部持重,士轩何甘隐忍而不碎首再为披沥。切父世泽失身海岛,报效末由。得遂臣子之私,获全忠孝之名,论当日情节,豫通信息授以秘计者,将军老爷也;画谋计策引见关通者,随征知府王麟、通判蔡搏万、副将王振勋也;冒险下海密赍令谕往授伯、父者,则有施良辰也;伯、父先差伪道来投见将军商略机宜者,则有王捷、施典国也,被获杀脱输诚标下,则有副将施琦、施廷辅也。逆贼惧遁,身膏斧钺,满汉官兵闻者心伤,海上伪党见者惨目,岂特家人一语。此皆将军老爷身为目击之事,乃竟以军务倥偬未蒙题恤,是忘灭贼之本根,没靖海之先谋,致蒙部驳,恤典久悬,使父世泽及伯明良举家七十三口抛尸巨浪,号冤海底,似非所以表既往而励将来。伏乞俯念草野血诚,阖家殉节,电察始末,迅咨题明。不特忠魂获见天日,即台湾余孽亦望风踵至矣。等情前来。 据此,案照先为泣陈报国情由事,本年三月初三日据副将施琦等禀称: 琦等合家顶戴朝廷洪恩,所以侄世泽、明良等虽胁从在海,无不阴谋以图报称。迨奉将军密谕,遂阴谋各镇营翼,阳启设造烟墩,欲图内外夹杀,擒献郑经于阙下。不意刘国轩侦知密启,后又林亥口传,郑经尚未深信,于十八日抽兵三千排列街巷,前后围房,勒搬下船,令往台湾。二十三日,不料明良书办、家人吕运、吴芳、叶任新等不愿跟随过海,将情出首,登时就船搜出各位老爷札谕,遂于二十三日夜,立将世泽、明良等两家七十余口,尽行砍杀下水。琦等闻知,率兵杀脱。至于同谋将弁立即阴散,从来报国未有此惨。理合挥泪泣陈,伏乞老爷察夺,庶忠魂无憾,臣子知劝。等情到本将军。 据此,案据随征知府王麟、通判蔡搏万同禀称: 伪援剿前镇总兵施明良,有谋擒逆魁反正报国之意,密令伊兄施良辰前来,请给凭据等情。本将军随发绫书内开;足下识时俊杰,必有勋猷,以自表见。所以屈身海岛,决非素心,实迫于时势万不得已耳。来使到备悉高怀,知足下有去逆效顺之心,深乐虚左以待。果能从中斡旋,早立不世奇勋,我朝廷报功之典,原有成规,自当力疏推引,裂土分茅,以上公之爵相待。愿足下乘机决计,自有胜筹,以相接应,毋怀犹豫也。翘企!等语。密交知府王麟等转发去后。续据王麟缴到伪总兵施明良回禀称:明良朽樗弃材,沦落海隅,每同功弟世泽深怀朝廷鸿恩,早有归输之志。兹奉将军德谕,益以捐躯为期。第事非苟且,一时难就。明良已屯兵集美,吴潜为明良知契,吴国俊素有报国之心,仰冀鉴宥,容良设法徐图,以报不次之恩。等情在案。本将军据其前后通信情由,具见伪总兵施明良虽失身贼穴,而惓惓不忘朝廷,希图尽倾贼巢,反手归正,已足觇其忠诚矣。兹据投诚副将施琦等禀称,明良及伊弟世泽谋擒逆经,被首事露,两家七十余口尽遭贼害。则其始终阴谋,以致阖家殉难,事败身亡,尤堪悯恤。第我朝褒义劝忠原有成典,矧现今贼岛虽平,而余党游魂尚泊外海,正宜阐幽忠以示鼓励。如明良等之抱义遭惨,应否表彰,合咨督部院请烦查照,希将施明良等怀忠死义缘由查明确实,或应优加恤典,即为题请,以慰忠魂,以昭激劝施行。等因。 咨会督部院查明题恤间,续为泣陈父亲捐躯矢报等事,本年三月初四日据施士轩呈称: 镶黄旗伯原任水师提督施叨受国恩,父施齐舍矢志忠孝,缘从前任提督段死守海澄,城陷被执,父抱忠矢死,隐忍蓄谋,屡奉将军密谕,与伯施亥舍密图大事,将擒郑逆献厦门以报本朝。不幸被左右吕运首发其谋,二月十八日父齐舍及伯亥舍被郑逆擒拿,囚禁金门蓼罗地方,至二十三日未时,父与亥舍俱被磔杀极惨。前后家人洪辰、黄志、李巧从厦门逃回奔报,轩功伯提标随征副将施韬,经禀报昭武将军提督杨在案。痛父一剑从戎,陷贼忍死,抱忠密谋,事泄被杀,虽大计弗就,未遂吞贼之心,而杀身成仁,已毕报国之事。独念侠骨飘弃于海流,忠魂托哀于杜宇,死者未慰,生者何安。谨沥情泣陈,伏乞怜死忠之惨,嘉报国之诚,恩赐题恤,父九原感且不朽。等情。 据此,查施士轩呈称: 伊父施齐舍同伊伯施亥舍谋擒逆经,事露被杀缘由。具见施齐舍同谋报国,殉忠死义,均足嘉悯。随经备叙前由,咨会贵部院会题去后。及贵部院作何具题,未准咨明,本将军亦无由逆知。兹据施士轩呈称部驳缘由,沥陈始末,恳为咨会题复。本将军窃念明良、世泽等孤忠遭惨,历有确据,目经亲给密谕,往返通信,备知始终情节。若不再为据实咨明会题请恤,似非所以阐幽忠而昭激劝也。合就咨会,请烦查照。希将明良、世泽等怀忠死义缘由查明确实题复,以彰恤典,以慰忠魂施行。等因到部院。 准此,相应咨达。为此,合咨贵部院请烦查照会题。等因到臣。 准此,又准昭武将军管提督事杨咨前事内开: 准贵部院咨开,施齐、施亥等当日在于厦门贼中被杀事故情由,兹准部咨详加查明具题等因。请烦察照,迅赐查复,以凭会题。等因到将军。准此,随经檄行中军参将马胜详加确查,俟其详复到日另复外,合先咨复。等因到臣。 又据同安镇总兵官王英(吴英)咨呈前事内开: 该卑职查得,康熙十九年正月内,奉部院密谕,有伪援剿前镇总兵施亥即施明良、原亲王札授副将施齐即施世泽二人,虽胁授伪职,立心图间报国,令本职密差前往宣谕。因访有施亥旧人林易,即密遣前往开谕。随据林易回禀,施亥说:机务重事不便纸笔来往,倘有泄漏,身命不保。现有胞侄应元在同安,可令其速来面商。随密令伊侄外委随征都司施应元前去侦探,迨至十九年二月初一日,据应元回禀:叔施亥等谋擒郑逆,欲建立大功以报朝廷,求请旗号,候期举事。本职时即随带施应元密禀本部院,复奉宪令又遣应元前去约期。随据应元回禀:订在省城船到,贼必发兵出救,乘其空虚,密纠同志擒获郑逆归命,永清逆孽。兹据施齐家人黄志、洪辰、李巧从厦门逃回,据称机事不密,被书办吕运出首,于二月二十三日施齐、施亥全家俱被擒杀蓼罗等语。此本职当日奉谕密差施应元招抚之情由,及施亥、施齐等被杀之事故也。至查当日在厦门贼中今来投诚各官,则有总兵陈昌备悉此中始末,现在宪辕,就近行查,取具确结。而施亥、施齐之殉忠,自有明据,可邀宪鉴复题恤叙者也。等缘由到臣。 据此,又据随征候补总兵官左都督陈昌咨呈前事内开: 奉总督部院姚照会开,施亥、施齐等当日是否假心事贼,谋擒郑逆,事露被杀情由,该总兵在于厦门,时系亲信重镇,必知详细,立即据实逐一声说明白,具文回报,以凭具题恤叙施行等因。计粘抄原疏一纸到卑职。奉此,该卑职细查当日施世泽自海澄陷城,被执下海,吞哑避时,对职则出忠愤之言,密图灭敌,矢志报国,洵非朝夕矣。迨康熙十九年二月初一日,据施明良胞侄施应元冒险密到陈洲营盘,对职备称叔施世泽、施明良、施琦等奉总督部院密谕,誓约擒逆,令应元先在同安王总镇处请兵进援,并望声应等语。至本月十九日,又据施明良辖下中军伪副将施琦到营,密禀同谋擒逆,被人出首,今世泽等被擒等语。该职一面整搠,一面差探确息,不料于本月二十三日果报施世泽等惨在蓼罗被杀。揆厥情由,是世泽、明良等先以谋擒报国,继而泄事捐躯。此皆海上投诚各官所共见知者也。况职当日在海受伪职时,见海贼虽因宪台总统水陆官兵齐时并进,势大难当,而亦因施世泽等供出同谋共擒郑经之人,皆系郑经左右亲随之人,以致郑经仓忙奔逃,将古器、金玉等物不及搬移下船,放火自焚,不可谓非施世泽等之功也。职等在海目击,不敢不为申明,施应元、施琦等与事同谋,忠诚可念,并当据实开报,仰听圣恩。随附甘结呈缴,以便题叙。等因。又据投诚随征候补佥事道黄性震、随征总兵张胜、罗士珍、副总兵方却、陈世、林柱、康玉、郭华、副将庄泽、柯录等,各结状呈报到臣。 据此,该臣看得: 施齐舍即施世泽,奉康亲王札授随征副将,施亥舍即施明良,授援剿前镇伪总兵,因世泽海澄城陷被执,与其族兄施亥隐忍蓄谋,密图举事。不料吕运出首,被贼擒拿,在金门蓼罗地方磔杀,全家沉死在海,情惨实甚。经臣会疏题明请恤在案。兹准部议行臣剿灭海贼之日,将施齐被杀情由详加查明具题等因。遵即移行详查去后。续准巡抚臣吴,宁海将军喇、参赞刑部尚书介、署理将军礼部侍郎吴会咨查照,烦请题恤等因前来。又据同安镇总兵王英(吴英)、新投诚候补总兵陈昌咨呈,咸称奉臣密谕誓约擒逆,令伊侄施应元请兵进援,以至事泄被杀情由,及随征候补投诚各官黄性震、张胜等各具结,呈报到臣。是施齐等谋擒被杀,已经万耳万目,昭著天壤,历历可凭,实非止家人一语而已也。此虽谋擒之功未遂,而郑经因之内变,内外夹攻,贼众奔走,金厦全收。揆厥所由,二人之功似不可泯。兹准巡抚、将军、参赞大臣会咨及同安总兵咨呈,并海上新投诚各总兵各具甘结前来,相应题请从优恤奖,以阐忠魂。 臣谨会同巡抚臣吴、昭武将军管提督事臣杨合疏密题,伏乞敕部议复施行。 (据《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忧畏轩奏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㈧第八次上书举荐(康熙二十年五月十九日): 康熙二十年,施琅最终得以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数个缘由,最终出现: 第一个,是时任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被查实有贪功之举 早在康熙十九年二、三月,清廷收复金门、厦门时,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与兵部(时任尚书郭四海)“任意妄奏”“滥冒军功”,贪称与“朱天贵密约投诚”。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在为此蒙受不白之冤的情况下,还以大局为重,上疏将此功劳给予万正色。三月十五日,福建总督姚启圣再次疏报其战功:“(水师提督万正色)于二月二十三日,同总兵赵得寿、黄大来、平南将军赖塔,分统水陆官兵七路进剿。将弁俱各奋勇,攻破陈州、马州、湾腰山、观音山、展旗等寨一十九处,杀贼甚众。”事实上,在康熙十九年三月十四日,此前曾任保和殿大学士的内大臣索额图为提督万正色议叙“收复金厦首功”,被康熙否定,且认为收复福建陆地全境,系姚启圣统领地方文武官员之功,相关人员均应议叙。而招降朱天贵之举,万正色再度贪功。康熙十九年十二月初二日,借口身体有病请求退休;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六日,清廷正式查实了万正色的贪功之举,兵部尚书郭四海也同时被转任。而在康熙二十五年转任云南提督后,万正色与鹤庆总兵官王珍以婪赃侵饷互参。总督范承勋劾万正色纳贿侵蚀,礼部侍郎多奇、工部侍郎傅拉塔奉康熙之命查实万正色的“虚冒兵饷、贪取贿赂”之罪,应按律论死。 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兵部题(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六日): 恢复海坛,及厦门、金门地方。系提督万正色密遣人至伪总督朱天贵处,豫定投诚,然后率兵进取。以致各岛败遁,恢复空地,并无杀贼攻克之处。应俟提督万正色、巡抚吴兴祚,明白回奏之日再议。 得旨:进剿海贼一案,原系吴兴祚、万正色会同定议。不俟荷兰国船只,即奋勇前往,志靖海氛。万正色领水师,先行出洋。吴兴祚率陆兵,互为声援。驱除海逆,克奏肤功。尔部乃称万正色与朱天贵密约投诚,任意妄奏,以为滥冒军功,殊属不合。着遵前旨,即行议叙。 第二个,是时任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奏言“台湾断不可取” 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失去朝廷信任后,苦于没有合适的水师提督人选,朝廷也一时举棋不定。但当郑经病故,世子、监国郑克臧被杀,当收复台湾时机越来越成熟之际,包括福建最高军事长官宁海将军拉哈达及朝廷官员大多反对出征之际,特别是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向朝廷表示“台湾断不可取”之言。而决心已定的康熙,见万正色不能济事,有意将其替换: “至五月,而尽来上本,言海寇不可平。大都是畏难有六分,而养寇以自重亦有四分。万正色更有‘三难六不可’之疏,中一条系言渠将刘国轩智勇不可当。皇上未免怒云:‘我仗他有本事,委之以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不成说话!’(《榕村语录·续集·卷11》,李光地)”;万正色上疏《三难六不可疏》尤主缓征,抗疏具陈:“台湾远处海外,刘国轩颇能用兵,若悬军远斗,不唯有穷兵黩武之嫌,且有伤威失重之虑;且台湾变故已经数月,文武辑睦,绝无警息,遽启兵端,实为非利”,坚持认为郑军统帅刘国轩“智勇不可挡”“台湾难攻且不必攻”,“台湾断不可取”;“上谕正色规取台湾,正色请缓师(《清史稿·万正色传》)”。 事实上,后来的相关情报显示,收复金、厦的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初七日,澎湖、台湾俱无兵把守;康熙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姚启圣汇报的史料显示,康熙二十年年初郑经病故之后,澎湖防守官兵仅三百余人。 第三个,是福建总督姚启圣等疏报郑锦及其世子郑克臧相继死亡 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康熙二十年六月初七日,福建总督姚启圣等疏报,逆贼郑锦已于正月二十七日死。其长子(郑克臧)为众所杀。伪侍卫冯锡范立郑锦次子郑克塽。郑克塽,即冯锡范婿也。 得旨: 郑锦既伏冥诛,贼中必乖离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其与将军拉哈达、侍郎吴努春,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原来在四月二十一日间谍傅为霖向清廷密报称了台湾的近况,这一年的正月郑经病危时,授郑克臧监国玺印。当郑经正月二十八日(1681年3月17日)去世后不久,郑氏宗室和权臣冯锡范(郑克塽的岳父)意图拥立其弟郑克塽,废掉郑克臧的延平王之位,便说服郑成功之妻董氏废掉郑克臧。不肯交出监国玉玺的郑克臧,被冯锡范等人便以“监国非藩主真血脉”之由,诬陷其不是郑经亲生,年仅十八岁的郑克臧被绞死。姚启圣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核实,并于五月十九日汇报如下: 姚启圣题为报明郑经病故郑克臧被杀等事本 总督福建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臣姚启圣谨题,为报明事。 康熙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辰时,据举人先用知县黄金从呈缴伪官傅为霖密禀内开称:“修来固在耀德,进取尤贵乘时。闽海用兵三十余年,良由剿抚无定局,故蔓延至今。制台文武宏才,德威懋著,奚难削平。为霖云霓望切,不揣谬陈管见,以资采择。郑人正月二十八日丑时病故,三十日缢死其长子监国,以非的(嫡)派故也。二月初一日立秦舍,年十二,乃冯侍卫之婿,其叔聪舍摄政。陈、冯互相争权,刘拥重兵主外,叔侄相猜,文武解体,政出多门,各怀观望。若将现在舟师直抵澎湖,彼必尽扫境内兵属刘拒守,主幼国虚,内乱必萌,内外交并,无不立溃。时乎时乎不可失也。”等情到臣等。 又本年四月二十四日,据漳州府龙溪县送到伪官廖康方禀称:“方于康熙十三年春遇耿王变乱,无奈遂迫胁入伪,留守内幕潜身。前岁冬授伪总制坐营中军职衔,去岁春故乡版图幸归本朝,康方随即告归,不意伪藩禁海,又被淹延至今。伪藩于正月二十五夜中风不语,至二十八夜丑时身故。长子伪监国以非伪藩血脉,系伪藩之母并伪藩之弟共废,不愿交印,遂被绞死,亦于三十夜绝气。至二月初一日,即立伪藩次子郑秦,年方十二岁,又系伪藩之弟郑聪摄政。二月二十五日始准开港,康方系二十八日开船,由粤海而来,三月初十日到十字门,船上剃头,十一日晓香山澳登岸,十三日到香山县,步行脚伤在店,十八日始下渡船到广东省城,由石龙、老龙、长乐、三河坝、平和县一路而来。此四月十九日到漳。贼势内乱,机实可乘,速恳发兵救民水火。”等情到臣等。 据此,该臣会看得: 郑逆窜伏台湾,飘突靡常,是台湾不灭,三省海患终未除也。今据举人黄金从缴到伪官傅为霖密禀礼单三纸,差来家丁杨申,又有从台湾逃回伪官廖康方呈册,俱与臣等密探相符。是郑经已伏冥诛,长子缢死,伪冯侍卫自立其婿,乃天亡海逆之时也。但事关重大,臣等刻期单骑齐赴泉州,并集水陆各镇总兵官公同会商。窃谓兵家之要不外剿抚两端,兹水师船只现在鸠工修理,所有官兵现在按期操演,一面先遣能员开示祸福,多方招抚。若复冥然不顾,则散遣间谍离其腹心,会合水陆官兵审机乘便直捣巢穴,庶几再借国威廓清外岛,亦可永奠闽方于衽席之安矣。但台湾孤悬海外,处处皆险,统帅远剿,时地难测,非臣等所敢擅定也。 除家丁杨申、伪官廖康方交发龙溪县看守,礼物贮库,伪禀、礼单、呈册、地图一并咨部查核外,臣等公议会同具题,请旨密示臣等遵奉施行。 (据《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之《忧畏轩奏疏》,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㈨第九次上书举荐(康熙二十年六月): 康熙二十年六月,姚启圣以全家老少一百二十一口人的性命再次担保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称:“破台湾非水师(即海军)不可,习水师非(施)琅不可,请用琅为水师提督(《福建通志台湾府》)”;关于这次举荐的其他史料,至少还有以下几次: ⒈《清史稿:姚启圣列传》(清,赵尔巽):公为布政使,尝疏荐之;不报。至是,请改正色陆路,仍以水师任施;且曰:“臣愿以百口保琅”。又奏“郑锦死,子少,国内乱;时不可失”!圣祖乃遣琅与公伺进兵。 ⒉《姚少保启圣传》(清,王源):初以为水师提督,疑其贰,召入京,罢水师提督。公与贼相拒海澄,计非水师不能克,请复其军;因荐琅,不用。及金、厦平,中外无复以台湾为事;公独谋殄灭之。二十年正月,郑经死,子少、国内乱;因请乘机进取。复以百口保荐琅;朝廷乃使代万正色,公厚资助之,欲其相辅成功。 ⒊《重纂福建通志》(清,孙尔准、陈寿祺):先是厦门既平,启圣密陈台湾可取状。提督万正色难之,言“澎湖以至鹿耳门,潮急礁险,船不得泊,进攻则主客劳逸之势迥殊,徒损国威;不如度外置之,以为外惧”。启圣曰:“不然!郑氏窃据海岛,毒害生灵,天厌其乱,众叛亲离。去岁国破,今日身亡,此天意不可失也。冯锡范胁杀其主,以擅事权,附陈绳武者皆摈斥,岂无怨心?兵临之际,必有争起而应者,此人事不可失也。诸君所虑者,港道难阻耳。然郑成功何以克济?国家兵力盛大,诸君顾乃不若一成功乎”?是时安溪李光地为内阁学士,力荐施琅可用。启圣亦奏:“欲平台湾,非琅不可”。乃以琅为水师提督,仍挂靖海将军印,而改正色为陆路提督。琅有谋略,且熟海上情形,启圣倾心任之。 ⒋《重修台湾县志·姚启圣列传》(清,王必昌):二十年,启圣以军中不可无师,具疏上请天子命内大臣伯施琅为水师提督。 ⒌《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世袭轻车都尉会稽姚公神道第二碑铭》(清,全祖望):方施琅之叛成功而归附也,世祖即以为水师提督,驻海澄。成功没,琅以平台自任,出兵不克,颇疑其贰,召入京,不复用,而水师亦罢。公之以布政使奏军事也,即荐用琅,不报。及为总督,乃以万正色任之。至是请改正色为陆路,仍以水师用琅,且曰:“臣愿以百口保琅必无他”,天子始遣之。既至,厚资给之。是时闽人皆知郑氏亡在漏刻。公之入台,特过师枕席之上耳。其必用琅者,特以其为成功故将,欲借之以为先驱,而不虞琅之辄思攘功也。琅至,即密疏请以公驻厦门,而己独以师进。时公已率师出海,见琅疏不怿,自陈请行。诏召公还厦门。 三、再任福建水师提督 正是在姚启圣在福建布政使、总督任上前后三年多(康熙十七年四月至康熙二十年六月间)的时间内,至少九次上书、举荐施琅的情况下,康熙又分别与施琅的老乡、内阁学士李光地(据李光地《榕村语录》)及其施琅本人谈话后,终于在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式任命原任右都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衔;原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改任福建陆路提督。其谕令如下: 谕议政王大臣等曰: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见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克期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其万正色改为陆路提督,诺迈还京候补。(《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在《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五》(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和珅等撰)中的施琅相关条目中,也记载了施琅的这次复出为康熙皇帝从福建总督姚启圣之议: 本朝名宦施琅,晋江人。郑成功据住台湾,三世负固,为闽海边患。康熙二十年,圣祖从福建总督姚启圣议,拜琅靖海将军,征之。二十二年,琅率诸将舟师由铜山进入八罩,直抵澎湖,歼其精锐。郑克塽穷蹙归命,台湾平,封“靖海侯”,世袭。 而离京赴任前,已在京城被朝廷闲置为内大臣十三年的施琅,深知御前正黄旗侍卫吴启爵获得皇帝足够信任,便特别提请其为随征总兵,以表忠心。被康熙后来评价为“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的施琅,此举显然出乎寻常。查阅有关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在明珠主导下,明珠、李光地与施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并为之后的“施、姚之争”,埋下了伏笔。而明珠党人之前为阻止姚启圣对施琅的举荐,功不可没,以至于在康熙二十年八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请康熙训旨,康熙特意嘱咐:“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寇氛一日不靖,则民生一日不宁。尔当相机进取,以副朕委任至意。”可见康熙对明珠、施琅等人的所作所为,可谓知根知底。 康熙谕令下达六十六天后的康熙二十年十月初六日,施琅终于抵达福建厦门,正式就任福建水师提督一职。 再二十一天后(十月二十七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疏言,督抚均有封疆重寄。今姚启圣、吴兴祚俱决意进兵。臣职领水师,征剿事宜,理当独任。但二臣词意恳切,非臣所能禁止。且未奉有督抚同进之旨,相应奏闻。得旨: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巡抚吴兴祚,有刑名钱粮诸务,不必进剿。” 本应“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的施琅,到任后即要求专征,被康熙予以严厉驳回,下旨由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一日,施琅再上《密陈专征疏》,请求专征。 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康熙又下旨驳回:“先是,福建提督施琅奏:贼䑸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当此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见在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请俟明年三四月间进兵,可获全胜。上允之。至是,施琅又奏:夏至南风盛发,不可进兵,请至十月大举。上命议政王大臣等集议:佥谓师期不便屡迁,应檄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克期于夏至后,进取台湾。得旨:进剿海寇,关系重大。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身在地方,务将海面形势、贼中情状,审察确实。如有可破可剿之机,着协谋合虑、酌行剿抚,毋失机会”。 五月初四日,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已帅师进取台湾。大兵启行之后,金门、厦门及陆路诸隘口,所关甚要。速移文福建将军、巡抚、陆路提督、总兵官等,务期有裨地方,协志和衷、严加防御、以固守要隘。 五月二十八日,安塘笔帖式报称:大兵进取台湾,以风大不得前。总督姚启圣尚驻铜山、提督施琅移泊云霄。闻海贼刘国轩等扼守澎湖诸隘,窥探我兵前进,即抄袭其后。于是议政王大臣等会议,请檄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若目前风大,未便进剿,即统官兵回汛,整饬舟师,相机再举。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六日,提督施琅再请专征,终获康熙旨意。 参阅姚启圣题为《舆图既广请立洪远规模事本》的上疏可知,此年九、十月间,姚启圣所患背疽危及生命,而收复台湾已是势在必行:九月十八日,姚启圣上疏称,郑克塽派员来福建议和,并“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十月初,康熙下旨:“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可以招抚,须防其缓兵之计。”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福建总督姚启圣五年间所备的兵马粮草,从福建省漳州府东山县铜山港出发,挺进澎湖。至二十二日,澎湖被平定。 随后,台湾收复指日可待,唯平台为毕生信念,获得福建高度声望的总督姚启圣,也重获征、抚大权,给了台湾郑氏巨大的压力。 二个月后的七月十五日,郑克塽决定接受清廷招抚,遣伪官冯锡珪、伪侯刘国轩、伪伯冯锡范、伪副使刘国昌、冯锡韩等提交投诚文书,交由招抚之权的姚启圣转交朝廷;七月二十日台湾政权向总督姚启圣的招抚代表林升、巡抚金鋐的招抚代表郑瑞生正式投诚;七月二十七、八日间朝廷得姚启圣奏报台湾请降之疏请,康熙即命撰敕招抚,发给姚启圣前往宣谕赦诏;八月十八日,台湾郑氏正式剃发归顺清廷,台湾自此正式被收复。 四、附《清史稿·施琅传》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 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于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 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郑经)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未几,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等攻克厦门,敌惊溃,琅募荷兰国水兵,以夹板船要击,斩级千余,乘胜取浯屿、金门二岛。叙功,加右都督。三年,加靖海将军。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智勇俱无。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立绌;倘复负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分袭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贼分则力薄,合则势蹙,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因裁水师提督,授琅“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 二十年,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国轩踞澎湖,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遣游击蓝理以鸟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总兵吴英继之,斩级三千,克虎井、桶盘二屿。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董义、康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敌悉众拒战,总兵林贤、朱天贵先入阵,天贵战死。将士奋勇衷击,自辰至申,焚敌舰百余,溺死无算,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自海道报捷。疏至,正中秋,上赋诗旌琅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及诸服物。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郑芝龙为海寇,据为巢穴。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红毛联结土番,招纳内地民,渐作边患。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纠集亡命,荼毒海疆。传及其孙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海外无敌,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如仅守澎湖,则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隔金门、厦门,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臣思海氛既靖,汰内地溢设之官兵,分防两处:台湾设总兵一、水师副将一、陆营参将二、兵八千;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兵二千。初无添兵增饷之费,已足固守。其总兵、副将、参、游等官,定以二三年转升内地。其地正赋杂粮,暂行蠲豁。驻兵现给全饷,三年后开征济用,即不尽资内地转输。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霨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余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复疏请申严海禁,稽核贸易商船,命如所议。 二十七年,入觐,温旨慰劳,赏赉优渥。上谕琅曰:“尔前为内大臣十有三年,当时尚有轻尔者。惟朕深知尔,待尔甚厚。后三逆平定,惟海寇潜据台湾为福建害,欲除此寇,非尔不可。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或有言尔恃功骄傲,朕令尔来京。又有言当留勿遣者,朕思寇乱之际,尚用尔勿疑,况天下已平,反疑而勿遣耶?今命尔复任,宜益加敬慎,以保功名。”琅奏谢,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上曰:“将尚智不尚力。朕用尔亦智耳,岂在手足之力哉?”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将出师,值光地请急归,问琅曰:“众皆言南风不利,今乃刻六月出师,何也?”琅曰:“北风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动,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即偶有飓风,此则天意,非人虑所及。郑氏将刘国轩最骁,以他将守澎湖,虽败,彼必再战。今以国轩守,败则胆落,台湾可不战而下。”及战,云起东南,国轩望见,谓飓作,喜甚。俄,雷声殷殷,国轩推案起曰:“天命矣!今且败。”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子世纶、世骠,自有传;世范,袭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