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解讀經典《唐诗纪事_(宋)计有功撰》姚崇等九位姚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译文并解读:
    《和登武担寺西台诗》
    原文:
    “开阁锦城中,余闲访梵宫。九层连昼景,万象写秋空。天半将身到,江长与海通。提携出尘土,曾是穆清风。”
    译文:
    在繁华似锦的成都城内打开楼阁(或指武担寺西台),趁闲暇探访这佛门圣地。九层高台连接着白昼的光辉,天地万象尽写入秋日的晴空。仿佛置身于半空之中,看那绵长的江水(锦江/岷江)似与大海相通。(登临此台)仿佛被提携着超脱尘世喧嚣,感受到的曾是那和煦如穆穆般的清风。(注:“穆清风”化用《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形容和美如化养万物的清风,亦有颂圣之意)。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诗》
    原文:
    “秦相架群材,登临契上台。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帝乡如在目,欲下尽徘徊。”
    译文:
    (段)相公如同昔日秦相(张仪筑楼)汇聚众多良材(治理蜀地),今日登临此楼恰合其尊贵的身份(契合宰相之位)。远眺江流,仿佛张骞的星槎(“查”通“槎”)从天河(银汉)落下;近观江水,分明是来自遥远的雪山(岷山)。应和着乐曲(“俪曲”),亲近这(七月)流火的时节(“流火”指心宿西移,天气转凉);迎着清风,小酌对饮甚为融洽。遥望京城仿佛就在眼前,想要下楼离去却又徘徊不舍。
    背景信息:
    原文: 向为节度判官,时长庆二年也。
    译文: 姚向当时担任(西川)节度使府的判官,时间是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注:段相公指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他曾任宰相,故称“相公”)。
    解读与分析:
    《和登武担寺西台诗》
    主题与意境: 这是一首登临佛寺高台的和诗。主要描绘了在成都武担寺西台所见的壮阔秋景,抒发了超然尘外、心旷神怡的感受,并暗含对清明政治的赞美(穆清风)。
    艺术特色:
    空间感宏大: “九层连昼景”写台之高耸入云,“万象写秋空”写视野之开阔,“天半将身到”写登临之飘然感,“江长与海通”写江河之浩渺,共同营造出高远、宏大的空间意境。
    佛寺清幽与尘世超越: “梵宫”点明地点,“提携出尘土”直抒胸臆,表达了登临佛寺高台带来的精神净化与超脱感。
    用典精妙: “穆清风”典出《诗经》,既实指登高时感受到的和煦秋风,又暗喻政治清明、教化如风的和美境界,一语双关。
    语言工整: 对仗工稳(如“九层”对“万象”,“天半”对“江长”),音韵和谐。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诗》
    主题与意境: 这是一首典型的幕僚陪府主(节度使段文昌)登楼宴游的应酬诗。诗中赞美了段文昌的治理才能(如张仪筑楼架材),描绘了登楼所见巴山蜀水的壮丽景色(星槎落银汉,江自雪山来),记录了晚夏宴饮的雅兴,并含蓄地表达了身处地方而对京城的眷恋(帝乡情结)。
    艺术特色:
    借古颂今: 开篇以筑成都城的秦相张仪比拟现任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秦相架群材”),既切合所登之楼(张仪楼),又高度颂扬了段氏的治蜀之功。
    想象雄奇,写景壮美: “查从银汉落”运用张骞乘槎溯河源的典故,将眼前的江流想象成从天而降的银河,气势磅礴;“江自雪山来”则点出岷江源头,视野宏阔。两句共同勾勒出蜀地山川的雄奇画卷。
    应景叙事,情致宛然: “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生动描绘了晚夏(“流火”指心宿西沉,时值夏末秋初)时节,在清风中聆听音乐、宾主融洽小酌的场景,富有生活情趣。
    含蓄蕴藉的帝乡情结: “帝乡如在目,欲下尽徘徊”是全诗情感的关键。表面写京城仿佛近在眼前,欲归而徘徊不舍楼景。深层则含蓄表达了作为官员(尤其曾是京官的段文昌及其幕僚)对朝廷、对政治中心的复杂情感:既心向往之(“如在目”),又因外放或职责所在而无法立刻归去(“欲下尽徘徊”),流露出淡淡的羁旅之思或政治期盼。这种情感在唐代地方官员诗中颇为常见。
    用典与写实结合: “查(槎)”、“流火”用典贴切,“雪山”(岷山)、“帝乡”(长安)则是实指。
    背景信息的价值:
    身份确认: 明确姚向当时是西川节度使府的判官。判官是节度使的重要幕僚,负责处理具体政务。这解释了诗中“奉陪段相公”的背景。
    时间定位: 长庆二年(822年)是唐穆宗时期,中唐时代。这有助于理解诗风(仍有盛唐气象余韵,但渐趋工稳)和时代背景(藩镇治理、官员心态)。
    人物关系: “段相公”即段文昌,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且曾为宰相(故称“相公”)。姚向作为其幕僚,诗中颂扬府主、表达帝乡之思,非常符合其身份和场合。
    总结:
    姚向的这两首诗展现了中唐时期一位节度幕僚诗人的风貌:
    题材: 集中于登临览胜(佛寺、名楼)和幕府宴游应酬。
    风格:
    气象宏阔: 善于描绘壮丽山河(秋空万象、江通海、槎落银汉、江来雪山),继承了盛唐山水诗的某些特点。
    语言工稳: 对仗工整,用词精炼。
    用典贴切: 能巧妙运用典故(穆清风、张骞槎、七月流火)来丰富诗意和表达颂扬或复杂情感。
    情感表达: 既有登高望远的超然之乐(《武担寺》),也有在应酬中蕴含的颂主之意和含蓄的帝乡情结、羁旅之思(《张仪楼》)。
    价值: 这两首诗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尤其是写景的壮美与想象的雄奇),也为我们了解中唐时期蜀地(成都)的风物、幕府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地方官员的心态(对京城的向往)提供了生动的材料。作为段文昌的幕僚,姚向的诗作也是研究这位重要节度使及其治下西川文化氛围的辅助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整理与翻译:


    生平简介:


    原文: 合,宰相崇(侄)曾孙,登元和进士第,调武功主簿,世号“姚武功”。又为富平万年尉。宝应中,历监察御史、户部外郎,出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


    译文: 姚合,是宰相姚崇的侄曾孙(注:原文“侄”字疑为衍文或误置,通常记载为姚崇曾孙)。元和年间考中进士,调任武功县主簿,世人称他为“姚武功”。后又担任富平县万年县尉(注:应为富平尉或万年尉)。宝历年间(注:原文“宝应”误,应为唐敬宗年号“宝历”),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外放担任荆州、杭州刺史,后又任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年,在秘书监任上去世。


    交游与著述:


    原文: 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有《极玄集》,取王维等二十六人诗百篇,曰“此诗中射雕手也”。


    译文: (姚合)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等人交游,李频拜他为师。姚合编有《极玄集》,选取王维等二十六位诗人的一百首诗(注:今本为九十九首),并说“这些都是诗坛中的顶尖高手啊”(“射雕手”喻指技艺超群者)。


    名句摘录:


    原文: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武功县中作》句。“插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剑器祠》句。“家中去城远,日月在船多。”《送顾非熊下第》句。“身惭山友弃,胆赖酒杯扶。”《从军乐》句。


    译文: (姚合的名句包括:)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 (《武功县中作》句 - 移栽花木连蝴蝶也引来了,买块石头仿佛也得到了缭绕的云霞。)


    “插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 (《剑器祠》句 - 插剑回鞘如龙缠绕臂膀,展开战旗似火焰布满全身。)


    “家中去城远,日月在船多。” (《送顾非熊下第》句 - 家离城市遥远,时光大多在船上度过。)


    “身惭山友弃,胆赖酒杯扶。” (《从军乐》句 - 惭愧被山中友人疏远,胆气全赖酒杯支撑。)


    诗坛地位(张为《主客图》):


    原文: 右张为主客图,取李益为清奇雅正主,以合为入室。


    译文: 以上是张为在《主客图》中的分类。张为奉李益为“清奇雅正”一派的宗主,将姚合列为该派的“入室”弟子(仅次于“及门”的最高级别)。


    轶事与欣赏的诗句(《酉阳杂俎》):


    原文: 《酉阳杂俎》言:“僧清教句云‘雷电下嵩阴’,故姚监常吟之不辍。又僧云容句云‘木末上明星’,清教又有句云‘香连邻舍像’,荆州僧云‘犬熟护邻房’。”


    译文: 《酉阳杂俎》记载:“僧人清教有句诗‘雷电下嵩阴’,所以姚合(时任秘书监)常常吟诵不停。又有僧人云容的诗句‘木末上明星’,清教还有诗句‘香连邻舍像’,荆州僧人有诗句‘犬熟护邻房’。”


    友人张籍的赠诗:


    原文: 张籍《寄合诗》云:“病来辞赤县,案上有丹经。为客烧茶灶,教儿扫竹亭。诗成添旧卷,酒尽卧空瓶。阙下今遗逸,谁占隐士星。”又《寒食夜寄合》云:“贫官多寂寞,不异野人居。作酒和山药,教儿写道书。五湖归去远,百事病来疏。况是同怀客,寒应月上初。”


    译文: 张籍的《寄姚合诗》写道:“生病辞去了县令(赤县)之职,桌案上放着炼丹经书。为客人烧煮茶灶,教孩子打扫竹亭。诗写成后添入旧卷,酒喝光就卧在空瓶旁。朝廷如今遗漏了贤才,谁才是真正的隐士星宿呢?”他的《寒食夜寄姚合》又写道:“清贫的官员多寂寞,生活无异于山野人家。用山药酿酒,教孩子抄写道家典籍。归隐五湖太遥远,生病后诸事都疏远了。何况你我本是心意相通的知己,在这寒食夜,月亮该是初上时分了吧?”


    姚合酬答张籍诗:


    原文: 合《酬张司业见寄》云:“日日在心中,青山青桂丛。高人多爱静,归路亦应同。罢吏方无病,因僧得解空。新诗劳见问,吟对竹林风。”


    译文: 姚合的《酬答张籍司业寄诗》写道:“(你的情谊)我日日记在心上,(向往那)青山与桂树丛生的地方。高雅之士大多喜爱清静,我们的归隐之路想来也应相同。辞去官职才得无病之身,因接触僧人才领悟了空寂之理。劳烦你以新诗相问,我正对着竹林清风吟诵呢。”


    姚合自述诗句:


    原文: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合之诗也。


    译文: “一天看到(朝廷)任免官员的名单,整年的修道之心都受损了。”这是姚合的诗句。


    姚合诗作选录:


    《寄耿拾遗》 (任魏州从事时作):


    原文: 合为魏州从事,《寄耿拾遗》云:“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应知我衷肠,不苟念衣食。主人树功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古人不惧死,徒死亦无益。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译文: 姚合任魏州从事时,作《寄耿拾遗》诗:“年少时在军旅中,长大后还是担任军职。像鸡飞不了多远,哪里需要生出翅膀?(喻指官职不高,难有作为)。三年在城中任职,与你最为相知。你应知我内心,并非只惦记衣食。主将(魏博节度使)要建立功名,想要扫平天下叛贼。我虽然缺乏智谋,也愿尽一己之力。人生在世须气魄强健,饥寒困不住。睡着时觉得一席之地很宽,醒来才觉天地如千里般狭窄(喻指抱负难以施展)。古人不怕死,但白白送死也无益。至交好友不该分离,一旦相聚就难分开。你曾劝勉过我,恳切的话语刺痛我心。你我百年心志相通,谁能阻隔这河南河北(指两人分隔两地)?”


    《送张宗原诗》:


    原文: 《送张宗原诗》云:“东门送客道,春色如死灰。一客失意行,十客颜色低。住者既无家,去者又非归。穷愁一成疾,百药不可治。子贤我且愚,命分不合齐。谁开蹇踬门,日日同游栖。子行何所之,切切食与衣。谁能买仁义,令子无寒饥。野田不草草,四向生路岐。士人甚商贾,终日须东西。鸿雁春北去,秋风复南飞。勉君向前路,无失相见期。”


    译文: 《送张宗原诗》写道:“在东门送别的路上,春色黯淡如同死灰。一个客人失意离去,十个送客的人脸色都低沉。留下的人(指自己)没有家(或指无归宿感),离去的人(指张宗原)也并非归家。穷困忧愁一旦酿成疾病,百药也难以医治。你贤能而我愚笨,命运本不相同。是谁打开了这困顿坎坷之门,让我们曾经日日同游共处?你将要去往何处?最急切的是衣食所需。谁能去买来仁义,让你免受饥寒之苦?野外的田地并非轻易可得,四面都是岔路。读书人如同商贾,终日不得不奔波四方。鸿雁春天北去,秋天又南飞。勉励你踏上征途,别忘了我们相见的约定。”


    《武功县闲居》(节录):


    原文: 《武功县闲居》云:“县去京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连舍惟藤架,侵阶是药畦。更师嵇叔夜,不拟作书题。”又云:“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且自心中乐,从他笑寂寥。”又云:“日出方能起,庭前看种莎。吏来山鸟散,酒熟野人过。岐路荒城少,烟霞远岫多。同官更相引,下马上西坡。”


    译文: 《武功县闲居》诗写道:


    “县城离京城遥远,做官与隐居差不多。马匹随山鹿放养,家鸡混杂着野禽栖息。连着屋舍的只有藤架,蔓延上台阶的是药圃。更要效法嵇康(字叔夜),不打算再写书信公文。”


    “官府的文书大多不会处理,微薄的俸禄也难维持开销。醉倒就睡懒得睁眼,闲逛时也懒得系好腰带。移栽花木连蝴蝶也引来,买块石头仿佛也得到了缭绕的云霞。暂且自寻心中快乐,任凭他人嘲笑我寂寞寥落。”


    “太阳出来才能起床,在庭院前看人种莎草。小吏一来山鸟惊散,酒酿熟时野老来访。荒僻小城岔路稀少,远处山峦烟霞缭绕。同僚们互相招呼,下马一同走上西坡。”


    《剑器》:


    原文: 《剑器》云:“圣朝能用将,破敌速如神。插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今日当场舞,须知尽战人。”


    译文: 《剑器》诗写道:“圣明的朝廷能任用良将,破敌之神速如同天助。收剑入鞘如龙缠臂膀,展开战旗似火焰满身。堆积的尸体阻塞了河岸(或使河流改道),流淌的鲜血染红了原野不见尘土。今日在此处舞剑器,要知道(这舞姿象征的)尽是那些浴血奋战的人啊。”


    方干的悼念与赞誉:


    原文: 方干《哭姚监》云:“入室几人成弟子,为儒是处哭先生。”又《上姚杭州》云:“身贵久离行乐伴,才高独作后人师。”


    译文: 方干在《哭姚监》中写道:“能有几人成为您的入室弟子?所有读书人都在各处哀悼先生。”在《上姚杭州》(姚合时任杭州刺史)中写道:“您身居高位久已离开了行乐的朋友,才华卓绝独自成为后人的宗师。”


    解读与分析:


    身份与仕途:


    姚合出身显赫(开元名相姚崇曾孙),进士及第。其仕途起点是武功主簿,这个官职及在任期间创作的《武功县中作》系列诗影响深远,使他获得“姚武功”的称号。


    他的官职经历丰富:从京畿县尉(富平、万年),到中央监察官(监察御史)、财政部官员(户部员外郎),再到地方大员(荆、杭二州刺史),以及中央谏官(给事中)、地方军政长官(陕虢观察使),最终以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监之职终老。这种履历使他既了解底层吏治,也熟悉中央和地方高层运作,视野开阔。


    诗风与成就:


    “武功体”与吏隐主题: 姚合的代表性风格体现在《武功县中作》、《闲居》等诗中。这类诗描写县级小吏清贫、散淡、疏于公务的生活状态,抒发一种介于仕与隐之间的复杂心境——“吏隐”。特点包括:


    题材日常化、生活化: 种药、移花、买石、饮酒、醉卧、看吏来鸟散、与野老同醉等。


    语言平易浅近: 如“簿书多不会,薄俸亦难销”、“醉卧慵开眼,闲行懒系腰”、“日出方能起”、“吏来山鸟散”等,明白如话。


    意境清寂闲散: 营造出一种远离喧嚣、略带懒散、安于清贫的闲适氛围。“县去京城远,为官与隐齐”是其核心心态的写照。“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则体现了在琐碎生活中发现和创造诗意的能力。


    对后世影响: “武功体”对晚唐五代(如贾岛派)及宋代一些诗人(如“永嘉四灵”)影响很大,形成了一种描写琐细幽微、清苦闲淡生活的诗歌流派。


    其他题材:


    边塞军旅: 《寄耿拾遗》表达了对军旅生涯的感慨和报效国家的愿望,风格较为直率豪迈。《剑器祠》则想象雄奇,描绘战争场面壮烈(“插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歌颂将士英勇(“须知尽战人”),与其闲适诗风迥异,展现了另一面。


    赠答送别: 《送张宗原》、《酬张司业见寄》等诗,情感真挚,或同情友人失意困顿,或抒发知己之情和归隐之思。


    诗学观念与实践:


    编选《极玄集》,标举王维等盛唐及中唐前期诗人的“清雅”之作,自诩为“诗中射雕手”,表明其推崇精工雅正、意境深远的诗风。这与他本人的部分创作实践(如追求精炼、意境清寂)相符。


    被张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主”李益的“入室”弟子,说明在当时诗坛,他被认为继承了李益“清奇雅正”的诗风,即清新、奇崛、雅致、纯正。


    性格与人际:


    从张籍的诗中(“病来辞赤县”、“贫官多寂寞”、“作酒和山药,教儿写道书”)和姚合自己的诗(“罢吏方无病,因僧得解空”)可以看出,姚合常有病痛,生活清贫,好道慕隐,有浓厚的出世思想。


    他与当时众多著名诗人(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交游甚密,李频更是拜他为师。方干称其“入室几人成弟子”、“才高独作后人师”,足见他在文坛地位尊崇,被后辈视为宗师。


    他欣赏僧人诗句(如“雷电下嵩阴”),也反映了他对清幽、空寂意境的偏好和与方外之人的交往。


    名句赏析: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 以小见大,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移花不仅得花,还意外收获了蝴蝶;买石不仅是得石,仿佛还附赠了缭绕的云霞。体现了诗人善于在日常琐事中发现诗意和美感,也暗含“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闲适之乐。


    “插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 运用奇崛的比喻和浓烈的色彩(火),将静态的收剑动作想象为动态的“龙缠臂”,将展开的旗帜比喻为熊熊火焰覆盖全身,极富视觉冲击力,生动刻画了勇武的将士形象。


    “一日看除目,终年损道心”: 直白地道出了官场(尤其是人事任免)对士人心灵的冲击和消磨,揭示了功名利禄与修心养性之间的矛盾,是其吏隐心态的另一种表达。


    总结:


    姚合是唐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出身名门,仕途通达,官至高位。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描写县级小官清贫闲散生活的“武功体”闻名于世,开创了“吏隐”主题,语言平易浅近,意境清寂闲散,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他也有风格迥异的边塞豪迈之作。他编选的《极玄集》体现了他崇尚“清雅”的诗学观念。在诗坛上,他交游广泛,地位崇高,被视为“清奇雅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被后辈尊为宗师。姚合的诗作是理解中晚唐士人心态(尤其是仕隐矛盾)和诗风演变的重要窗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向《和登武担寺西台诗》云:“开阁锦城中,余闲访梵宫。九层连昼景,万象写秋空。天半将身到,江长与海通。提携出尘土,曾是穆清风。”向《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诗》云:“秦相架群材,登临契上台。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帝乡如在目,欲下尽徘徊。”向为节度判官,时长庆二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译文并解读:
    《和登武担寺西台诗》
    原文:
    “开阁锦城中,余闲访梵宫。九层连昼景,万象写秋空。天半将身到,江长与海通。提携出尘土,曾是穆清风。”
    译文:
    在繁华似锦的成都城内打开楼阁(或指武担寺西台),趁闲暇探访这佛门圣地。九层高台连接着白昼的光辉,天地万象尽写入秋日的晴空。仿佛置身于半空之中,看那绵长的江水(锦江/岷江)似与大海相通。(登临此台)仿佛被提携着超脱尘世喧嚣,感受到的曾是那和煦如穆穆般的清风。(注:“穆清风”化用《诗经·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形容和美如化养万物的清风,亦有颂圣之意)。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诗》
    原文:
    “秦相架群材,登临契上台。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帝乡如在目,欲下尽徘徊。”
    译文:
    (段)相公如同昔日秦相(张仪筑楼)汇聚众多良材(治理蜀地),今日登临此楼恰合其尊贵的身份(契合宰相之位)。远眺江流,仿佛张骞的星槎(“查”通“槎”)从天河(银汉)落下;近观江水,分明是来自遥远的雪山(岷山)。应和着乐曲(“俪曲”),亲近这(七月)流火的时节(“流火”指心宿西移,天气转凉);迎着清风,小酌对饮甚为融洽。遥望京城仿佛就在眼前,想要下楼离去却又徘徊不舍。
    背景信息:
    原文: 向为节度判官,时长庆二年也。
    译文: 姚向当时担任(西川)节度使府的判官,时间是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注:段相公指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他曾任宰相,故称“相公”)。
    解读与分析:
    《和登武担寺西台诗》
    主题与意境: 这是一首登临佛寺高台的和诗。主要描绘了在成都武担寺西台所见的壮阔秋景,抒发了超然尘外、心旷神怡的感受,并暗含对清明政治的赞美(穆清风)。
    艺术特色:
    空间感宏大: “九层连昼景”写台之高耸入云,“万象写秋空”写视野之开阔,“天半将身到”写登临之飘然感,“江长与海通”写江河之浩渺,共同营造出高远、宏大的空间意境。
    佛寺清幽与尘世超越: “梵宫”点明地点,“提携出尘土”直抒胸臆,表达了登临佛寺高台带来的精神净化与超脱感。
    用典精妙: “穆清风”典出《诗经》,既实指登高时感受到的和煦秋风,又暗喻政治清明、教化如风的和美境界,一语双关。
    语言工整: 对仗工稳(如“九层”对“万象”,“天半”对“江长”),音韵和谐。
    《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诗》
    主题与意境: 这是一首典型的幕僚陪府主(节度使段文昌)登楼宴游的应酬诗。诗中赞美了段文昌的治理才能(如张仪筑楼架材),描绘了登楼所见巴山蜀水的壮丽景色(星槎落银汉,江自雪山来),记录了晚夏宴饮的雅兴,并含蓄地表达了身处地方而对京城的眷恋(帝乡情结)。
    艺术特色:
    借古颂今: 开篇以筑成都城的秦相张仪比拟现任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秦相架群材”),既切合所登之楼(张仪楼),又高度颂扬了段氏的治蜀之功。
    想象雄奇,写景壮美: “查从银汉落”运用张骞乘槎溯河源的典故,将眼前的江流想象成从天而降的银河,气势磅礴;“江自雪山来”则点出岷江源头,视野宏阔。两句共同勾勒出蜀地山川的雄奇画卷。
    应景叙事,情致宛然: “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生动描绘了晚夏(“流火”指心宿西沉,时值夏末秋初)时节,在清风中聆听音乐、宾主融洽小酌的场景,富有生活情趣。
    含蓄蕴藉的帝乡情结: “帝乡如在目,欲下尽徘徊”是全诗情感的关键。表面写京城仿佛近在眼前,欲归而徘徊不舍楼景。深层则含蓄表达了作为官员(尤其曾是京官的段文昌及其幕僚)对朝廷、对政治中心的复杂情感:既心向往之(“如在目”),又因外放或职责所在而无法立刻归去(“欲下尽徘徊”),流露出淡淡的羁旅之思或政治期盼。这种情感在唐代地方官员诗中颇为常见。
    用典与写实结合: “查(槎)”、“流火”用典贴切,“雪山”(岷山)、“帝乡”(长安)则是实指。
    背景信息的价值:
    身份确认: 明确姚向当时是西川节度使府的判官。判官是节度使的重要幕僚,负责处理具体政务。这解释了诗中“奉陪段相公”的背景。
    时间定位: 长庆二年(822年)是唐穆宗时期,中唐时代。这有助于理解诗风(仍有盛唐气象余韵,但渐趋工稳)和时代背景(藩镇治理、官员心态)。
    人物关系: “段相公”即段文昌,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且曾为宰相(故称“相公”)。姚向作为其幕僚,诗中颂扬府主、表达帝乡之思,非常符合其身份和场合。
    总结:
    姚向的这两首诗展现了中唐时期一位节度幕僚诗人的风貌:
    题材: 集中于登临览胜(佛寺、名楼)和幕府宴游应酬。
    风格:
    气象宏阔: 善于描绘壮丽山河(秋空万象、江通海、槎落银汉、江来雪山),继承了盛唐山水诗的某些特点。
    语言工稳: 对仗工整,用词精炼。
    用典贴切: 能巧妙运用典故(穆清风、张骞槎、七月流火)来丰富诗意和表达颂扬或复杂情感。
    情感表达: 既有登高望远的超然之乐(《武担寺》),也有在应酬中蕴含的颂主之意和含蓄的帝乡情结、羁旅之思(《张仪楼》)。
    价值: 这两首诗不仅具有文学审美价值(尤其是写景的壮美与想象的雄奇),也为我们了解中唐时期蜀地(成都)的风物、幕府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地方官员的心态(对京城的向往)提供了生动的材料。作为段文昌的幕僚,姚向的诗作也是研究这位重要节度使及其治下西川文化氛围的辅助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康
    《晚夏登张仪楼诗》云:“登览值晴开,诗从野思来。蜀川新草木,秦日旧楼台。池景摇中座,山光接上台。近秋宜晚景,极目断浮埃。”
    《登武担寺西台诗》云:“松迳引清风,登台古寺中。江平沙岸白,日下锦川红。疏树山根净,深云鸟迹穷。自惭陪末席,便与九霄通。”
    康试右武卫仓曹参军,为观察推官。
    康礼部试《早春残雪》云:“微暖春潜至,轻明雪尚残。银铺光渐湿,圭破色仍寒。无柳花常在,非秋露正团。素光浮转薄,皓质驻应难。幸得依阴处,偏宜带月看。玉尘销欲尽,穷巷起袁安。”
    《鱼纵》云:“水府乘闲望,圆波息跃鱼。从来暴泥久,今日脱泉初。得志宁相忌,无心任宛如。龙门应可度,鲛室岂常居。掉尾方穷乐,游鳞每自舒。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
    康,字汝谐,南仲孙也。登元和十五年进士第。大中时,为太子詹事。开成时,曾以赃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译文并解读:


    《晚夏登张仪楼诗》


    原文:


    “登览值晴开,诗从野思来。蜀川新草木,秦日旧楼台。池景摇中座,山光接上台。近秋宜晚景,极目断浮埃。”


    译文:


    登楼览胜恰逢雨过天晴,诗兴随着旷野的思绪油然而生。蜀地山川草木焕发着新意,秦时(张仪所筑)的楼台依旧矗立。池中光影在(楼中)席位间摇曳,远处山色仿佛连接着高处的楼台(或喻指朝廷)。临近秋天正适合欣赏黄昏美景,极目远眺,尘埃散尽视野开阔。


    《登武担寺西台诗》


    原文:


    “松迳引清风,登台古寺中。江平沙岸白,日下锦川红。疏树山根净,深云鸟迹穷。自惭陪末席,便与九霄通。”


    译文:


    松林小径引来清风习习,登上古寺中的高台。江水平阔沙岸洁白,夕阳西下锦江(岷江)泛着红光。山脚下树木稀疏显得洁净,深云密布飞鸟的踪迹消失。自惭身居末座陪同登临,却仿佛已与九霄云天相通(指登高望远,心境开阔)。


    《早春残雪》(礼部试帖诗)


    原文:


    “微暖春潜至,轻明雪尚残。银铺光渐湿,圭破色仍寒。无柳花常在,非秋露正团。素光浮转薄,皓质驻应难。幸得依阴处,偏宜带月看。玉尘销欲尽,穷巷起袁安。”


    译文:


    微微暖意中春天悄然到来,轻盈透亮的残雪尚未消尽。像白银铺地,光泽渐显湿润;如美玉碎裂,色泽依然带着寒意。(这残雪)不像柳絮却常在(指其形态),非是秋露却正凝结成团。洁白的光华浮动且日渐稀薄,纯净的本质想要长久留存恐怕很难。幸而得以依偎在背阴之处,偏偏适合在月光下观赏。美玉般的碎屑即将消融殆尽,(让人想起)陋巷中(因大雪)高卧不起的袁安(东汉贤士,大雪天闭门僵卧不出乞食,为守志安贫的象征)。


    《鱼纵》


    原文:


    “水府乘闲望,圆波息跃鱼。从来暴泥久,今日脱泉初。得志宁相忌,无心任宛如。龙门应可度,鲛室岂常居。掉尾方穷乐,游鳞每自舒。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


    译文:


    在水边(“水府”指水神居所,代指水域)悠闲眺望,圆圆的波纹平息了跳跃的鱼儿。(这鱼)长久以来被困在泥泞之中,今日才初次挣脱泉水的束缚(或指从泉眼/小水域脱困)。得志之时岂会相互猜忌?无心机则任由它自在悠游。龙门(喻指科举或仕途高位)理应能够跳过,鲛人(人鱼)的水晶宫岂是长久居留之地?摆尾畅游才极尽欢乐,游动的鳞片每每自在舒展。乘着水流奔向千里之外,借助风力(“吹嘘”指风吹或提携)扶摇直上。


    生平信息:


    原文: 康试右武卫仓曹参军,为观察推官。康,字汝谐,南仲孙也。登元和十五年进士第。大中时,为太子詹事。开成时,曾以赃败。


    译文:


    姚康曾试任(或担任过)右武卫仓曹参军(掌管右武卫仓廪的属官),并担任过观察使府的推官(负责刑狱诉讼的幕僚)。


    姚康,字汝谐,是姚南仲的孙子。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考中进士。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官至太子詹事(东宫属官之首,总管东宫事务)。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曾因贪赃受贿而身败名裂(“以赃败”)。


    解读与分析:


    登览诗(《晚夏登张仪楼诗》、《登武担寺西台诗》):


    主题与意境: 这两首诗与姚向同题诗类似,都是登临成都名胜(张仪楼、武担寺西台)之作,描绘蜀地山川形胜,抒发登高望远的情怀。姚康的诗更侧重景物本身的刻画和登临带来的心境变化。


    艺术特色:


    观察细致,写景工丽: “蜀川新草木,秦日旧楼台”(新旧对比)、“江平沙岸白,日下锦川红”(色彩明丽,对仗工整)、“疏树山根净,深云鸟迹穷”(画面洁净空灵)等句,观察入微,语言精炼,画面感强。


    心境开阔与自谦: “极目断浮埃”写视野开阔,尘虑顿消;“便与九霄通”写登高后心胸豁达之感。“自惭陪末席”则体现了作为陪客的谦逊态度。


    时空感: “秦日旧楼台”引入历史感,“近秋宜晚景”点明时节。


    试帖诗《早春残雪》:


    主题与体例: 这是典型的唐代科举试帖诗(命题限韵诗)。题目要求描写“早春残雪”,需紧扣“早春”之“微暖”与“残雪”之“将尽未尽”的特征。


    艺术特色:


    体物精微: 全诗极尽刻画之能事,多角度描绘残雪形态、色泽、质感、处境。“银铺”、“圭破”喻其色光;“光渐湿”、“色仍寒”写其状态变化;“无柳花常在,非秋露正团”写其独特形态;“素光浮转薄,皓质驻应难”写其消融之必然。


    用典自然: 尾联巧妙引入“袁安卧雪”典故,既符合残雪主题(雪将尽),又暗含了对高洁品格的期许(袁安安贫守志),提升了诗的立意,是试帖诗的常用手法。


    结构严谨: 遵循试帖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结尾用典升华。


    寓言诗《鱼纵》:


    主题与象征: 这是一首借鱼抒怀的寓言诗。诗中描绘了一条久困泥泞(“暴泥久”)后终于脱困(“脱泉初”)的鱼,获得自由后自在遨游(“掉尾方穷乐,游鳞每自舒”),并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龙门应可度”),渴望乘风破浪远行千里(“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


    解读与寄托:


    个人经历象征: 此诗很可能寄托了姚康自身的经历和志向。“暴泥久”或指其早年困顿(如科举前的努力);“脱泉初”喻其中进士、踏入仕途;“龙门”象征科举成功或仕途升迁;“鲛室岂常居”表示不满足于现状(如幕府推官之位);“乘流千里去”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风力藉吹嘘”暗指需要贵人提携(“吹嘘”有“提携”之意)。


    心态流露: “得志宁相忌,无心任宛如”两句,既表达了得志后不愿与人相争的无为心态(“无心”),也隐含了对官场倾轧的警惕(“相忌”),反映出其复杂心态。


    艺术手法: 通篇以鱼喻人,托物言志,形象生动,寓意明显。语言流畅,充满动感(跃、脱、掉尾、游鳞、乘流)和自信(应可度、岂常居)。


    生平与诗作的关联:


    出身与起点: 作为名臣姚南仲之孙(“南仲孙也”),姚康出身官宦世家,这为其教育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基础。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及第是其仕途关键起点。


    仕途起伏:


    早期经历: 担任过右武卫仓曹参军、观察推官等中下级官职。幕府推官的经历可能促成了《鱼纵》中渴望“度龙门”、“乘流千里”的抱负。


    污点与挫折: “开成时,曾以赃败”是其人生重大污点和挫折(开成在元和之后,大中之前)。这为解读其诗中“得志宁相忌”、“无心任宛如”等句提供了背景,官场的复杂和自身的失足可能让他对仕途有了更深的体会。


    晚年高位: 尽管有污点,姚康在大中年间最终官至太子詹事(从三品),达到其仕途顶峰,可见其才能或人脉使其得以复起。这或许印证了《鱼纵》中“风力藉吹嘘”(提携)的重要性。


    诗风: 姚康的诗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登览诗写景工丽清新;试帖诗体物精微,符合规范;寓言诗托物言志,流畅自信。整体风格偏于清丽工稳,与其中唐后期的时代背景相符。


    总结:


    姚康是唐代中后期一位出身官宦世家(姚南仲孙)、历经仕途起伏的诗人。他的诗作题材多样:


    登览诗: 以成都名胜为背景,观察细致,写景工丽清新(如“江平沙岸白,日下锦川红”),意境开阔,体现了登高望远的雅兴。


    试帖诗(《早春残雪》): 严格遵守科举规范,体物精微,刻画入神(“银铺光渐湿,圭破色仍寒”),结尾用典(袁安卧雪)自然升华,展现了扎实的诗歌功底。


    寓言诗(《鱼纵》): 是其诗歌中最具个性和寄托的作品。以鱼自喻,生动描绘了挣脱困顿、获得自由、志在千里、渴望提携的心路历程(“从来暴泥久,今日脱泉初...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是其个人抱负与仕途经历的写照,语言流畅,充满动感与自信。


    姚康的仕途经历颇为跌宕:进士出身,历任中下级官职,在开成年间因贪赃受贿而身败名裂(“以赃败”),但最终在大中年间官至高位(太子詹事)。这一经历为其诗中流露的志向、自信以及对官场复杂性的体悟(“得志宁相忌”)提供了现实注脚。他的诗歌,尤其是《鱼纵》,是理解唐代士人仕宦心态的一个生动样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鹄
    “三年竭力向春闱,塞断浮花众路岐。盛选栋梁称昔日,平均雨露及明时。登龙旧美无斜径,折桂新荣尽直枝。莫道只陪金马贵,相期更在凤凰池。”
    鹄《寻赵尊师不遇诗》云:“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迳雾中微。松阴绕院鹤相对,山色满楼人未归。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辉。”
    鹄,字居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译文并解读:


    1.  及第感恩/颂圣诗(诗题不详,应为及第后作)


    原文:
    “三年竭力向春闱,塞断浮花众路岐。盛选栋梁称昔日,平均雨露及明时。登龙旧美无斜径,折桂新荣尽直枝。莫道只陪金马贵,相期更在凤凰池。”


    译文:
    (我)三年竭尽全力奔赴进士考场(“春闱”),(终于)堵塞/断绝了那些浮华不实(“浮花”)之辈的众多歧途(喻指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朝廷盛大选拔栋梁之才,堪与昔日盛况相称;圣上恩泽如雨露般平均普降,正逢这清明时代。(我)如古人“登龙门”般荣耀(旧日的美谈),(庆幸)此路并无歪门邪道;又如新近折取桂枝(喻指及第)般荣耀,全是凭借正直的才能(“直枝”)。莫要说(及第后)只满足于在(金马门)这样的清贵之地任职,我们相互期许的目标更在于进入(凤凰池)这样的宰相中枢啊!


    2.  《寻赵尊师不遇诗》
    原文:
    “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迳雾中微。松阴绕院鹤相对,山色满楼人未归。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辉。”


    译文:
    赵尊师(道士)朝拜元始天尊去了,白昼里道观的门扉紧闭。通往林中的小径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松树的荫影环绕庭院,只有仙鹤相对而立;苍翠的山色盈满楼阁,而(想见的人)却仍未归来。整日独自思念着(他)能乘着仙风(“风驭”)返回,在寥廓的天空下几次眺望原野上飘荡的云朵。倚靠高处极目远望也杳无音讯,(只好)独自饮酒,独自吟诗,在夕阳余晖中满怀愁绪。


    3.  生平信息:
    原文:鹄,字居云。
    译文:姚鹄,字居云。


    解读与分析:


    1.  第一首诗(及第感恩/颂圣诗):
    主题与背景:这是姚鹄考中进士后所作,表达对皇恩浩荡、科举公正的感激之情,并抒发建功立业、志在宰辅的远大抱负。是典型的唐代新科进士心态写照。


    艺术特色与解读:


    直抒胸臆,感恩颂圣:开篇“三年竭力”道出科举艰辛,“塞断浮花”暗示成功来之不易。随后盛赞朝廷选才如“盛选栋梁”,皇恩“平均雨露”,将及第归功于“明时”和圣恩。


    用典精当,自喻自勉:“登龙”(鱼跃龙门)、“折桂”(科举及第)是唐代表达及第最常用的典故。“无斜径”、“尽直枝”既颂扬了科举的公正(没有歪路),也隐含了对自己凭借真才实学(正直之才)成功的自豪。


    志向高远:后联是点睛之笔。“金马”(金马门,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处,代指清贵近臣之职)虽贵,但并非终极目标。“凤凰池”(中书省的别称,宰相办公之所)才是诗人与同侪(“相期”)共同向往的最高政治舞台。这充分展现了唐代新科进士积极进取、欲致君尧舜的普遍政治理想。


    语言风格:语言较为直白晓畅,情感外露,充满及第后的兴奋、感激与豪情壮志。对仗工整(如“登龙”对“折桂”,“旧美”对“新荣”),符合此类诗的规范。


    2.  《寻赵尊师不遇诗》:
    主题与意境:这是一首寻访道士不遇的诗。描绘了道观清幽寂寥的环境,抒发了诗人久候不至的怅惘、思念之情以及面对暮色的孤独感。意境空灵、静谧而略带感伤。


    艺术特色与解读:
    环境烘托,渲染空寂:首联点明“不遇”原因(“朝元”而去)和道观环境(“昼掩扉”、“林中径”、“雾中微”),营造出神秘、幽深、隔绝尘世的氛围。


    以景写人,静中有动:颔联“松阴绕院鹤相对,山色满楼人未归”是名句。院内松阴、仙鹤是静景,却“相对”似有灵性;“山色满楼”是动景(山色涌入),更反衬出“人未归”的寂寥。动静相生,画面感极强。


    痴情等待,思绪渺远:颈联“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写诗人长时间的痴望与等待。想象赵尊师乘“风驭”(仙风道驾)归来,眼望“野云”飘飞,将思念之情融入广阔的天地景象,意境开阔而怅惘。


    孤独收束,余韵悠长:尾联“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辉”将情绪推向高潮。登高远望,音讯全无,唯有在夕阳(“落辉”)中借酒消愁,独自吟咏。一个“愁”字点明心境,情景交融,余韵悠长。


    语言风格:语言清丽含蓄,意境营造出色。对仗工整(如“松阴”对“山色”,“尽日”对“寥天”),音韵和谐流畅。与第一首的直白豪迈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风格的另一面。


    3.  字“居云”的关联:
    姚鹄字“居云”。“居云”有栖息于云端、志趣高远、超然物外的意味。


    这与《寻赵尊师不遇诗》中描绘的云雾缭绕的道观(“雾中微”)、高渺的期盼(“风驭返”、“野云飞”)以及诗中流露的出世、寻仙的倾向,在精神气质上颇为契合。字或许暗示了其性格或志趣中向往高远、脱俗的一面。


    总结:


    姚鹄(字居云)是唐代中后期诗人。从他的两首诗作可以看出:


    1.  双重面向:
    入世进取:及第诗展现了典型的唐代士人风貌——感激皇恩,颂扬科举(“登龙”、“折桂”),并怀抱高远的政治理想(“相期更在凤凰池”),渴望在宰辅之位(凤凰池)上施展抱负。


    出世隐逸:《寻赵尊师不遇诗》则流露出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外高人的追慕。诗中对清幽道观环境的描绘、对仙踪的期盼以及不遇后的怅惘,都体现了其精神世界的另一维度。其字“居云”也与这种超然物外的意境相呼应。


    2.  诗歌艺术:
    题材:涉及科举仕进、寻仙访道等中晚唐常见主题。
    风格:风格多样。及第诗语言较为直白豪迈,情感外露;寻道诗则语言清丽含蓄,意境空灵悠远,尤其“松阴绕院鹤相对,山色满楼人未归”一联,动静结合,画面感强,堪称佳句。
    技巧:善用典故(登龙、折桂、金马、凤凰池、风驭),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自然。


    姚鹄的诗作为我们了解唐代士人在仕途追求与精神超脱之间的矛盾与调和提供了生动的文本。他既渴望在“凤凰池”建功立业,又心向“雾中微”径和“松阴鹤影”的隐逸世界,这种矛盾统一的心态在唐代文人中具有代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岩杰
    岩杰,梁国公元崇裔孙,尝以诗酒放游江左。乾符中,颜标典藩,鞠场亭宇初创,命岩杰纪其事,文成,粲然千余言;标欲刊去一二字,岩杰大怒,标遂仆其碑。岩杰以一篇纪之曰:“为报颜公识我么,我心唯只与天和。眼前俗物关情少,醉后青山入意多。田子莫嫌弹铗恨,宁生休唱饭牛歌。圣朝若为苍生计,也合公车到薜萝。”
    卢肇牧歙州,岩杰在婺源,先以著述寄肇,肇已知其人,辞以兵火之后,郡中凋弊,无以迎逢大贤。岩杰复以长笺激之,肇不得已,辍所乘马迎至郡斋,馆榖如公卿礼。既而日肆傲睨。肇常以篇咏诧于岩杰曰:“明月照巴山。”岩杰笑曰:“明月照天下,奈何独巴山耶!”子发渐不得意。无何,会于江亭,时蒯希逸在席,肇改令曰:“目前取一联,象令主,曰‘远望渔舟,不阔尺八’。”岩杰遽饮酒一器,凭栏呕哕,须臾即席还令曰:“凭栏一吐,已觉空喉。”有集二十卷,目曰《象溪子》。中和末,豫章大乱,岩杰病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3
  • 签到天数: 33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6-28 1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译文并解读:


    1.  身份与性情:
    原文: 岩杰,梁国公元崇裔孙,尝以诗酒放游江左。


    译文: 姚岩杰,是梁国公(姚崇)的裔孙,曾经凭借诗才和酒兴在江南一带(江左)放浪游历。


    2.  与颜标的冲突(乾符年间):
    原文: 乾符中,颜标典藩,鞠场亭宇初创,命岩杰纪其事,文成,粲然千余言;标欲刊去一二字,岩杰大怒,标遂仆其碑。


    译文: 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颜标担任地方长官(刺史)。当地新建了蹴鞠场和亭台楼阁,颜标命姚岩杰撰写碑文记述此事。姚岩杰写成后,文章光彩夺目长达千余字。颜标想删改一两个字,姚岩杰勃然大怒,颜标于是推倒了那块碑。


    3.  姚岩杰纪事诗(回应颜标):
    原文: 岩杰以一篇纪之曰:“为报颜公识我么,我心唯只与天和。眼前俗物关情少,醉后青山入意多。田子莫嫌弹铗恨,宁生休唱饭牛歌。圣朝若为苍生计,也合公车到薜萝。”


    译文: 姚岩杰为此事作了一首诗:“为了告知颜公你可认得我么?我的心志只与上天相和。眼前的俗物(指颜标的行为)难以让我动情,醉眼朦胧时青山美景才更入我心。田子方啊(喻指颜标),莫要嫌弃(我像冯谖那样)弹剑抱怨(指不满待遇),宁戚啊(喻指自己),也休要再唱那《饭牛歌》(指求仕)。圣明的朝廷若真为天下苍生着想,也该派公车(征召贤士的车)到我这隐士(薜萝指隐士居所)门前来吧!”


    4.  与卢肇的交往(在歙州/婺源):
    原文: 卢肇牧歙州,岩杰在婺源,先以著述寄肇,肇已知其人,辞以兵火之后,郡中凋弊,无以迎逢大贤。岩杰复以长笺激之,肇不得已,辍所乘马迎至郡斋,馆榖如公卿礼。既而日肆傲睨。


    译文: 卢肇(字子发)任歙州刺史时,姚岩杰正在婺源(歙州属县)。姚岩杰先把自己的作品寄给卢肇。卢肇早知道他的为人(狂傲难处),就借口说战乱之后,州郡凋敝破败,无法好好迎接款待您这位大贤。姚岩杰又写了一封长信(“长笺”)激将卢肇。卢肇不得已,只好让出自己乘坐的马(“辍所乘马”)将姚岩杰迎接到州府官邸(“郡斋”),并以款待公卿的礼节提供食宿(“馆榖”)。然而姚岩杰住下后,日益放纵其傲慢轻蔑的态度(“日肆傲睨”)。


    5.  宴席争锋:
    原文: 肇常以篇咏诧于岩杰曰:“明月照巴山。”岩杰笑曰:“明月照天下,奈何独巴山耶!”子发渐不得意。无何,会于江亭,时蒯希逸在席,肇改令曰:“目前取一联,象令主,曰‘远望渔舟,不阔尺八’。”岩杰遽饮酒一器,凭栏呕哕,须臾即席还令曰:“凭栏一吐,已觉空喉。”


    译文:
    卢肇曾想在吟诗上向姚岩杰炫耀,说了一句:“明月照巴山。”姚岩杰笑着说:“明月普照天下,为何只照巴山呢?”卢肇(字子发)渐渐感到不快。
    不久后,他们在江边亭台聚会,当时蒯希逸也在座。卢肇改变酒令规则(“改令”)说:“现在取眼前景象成一联,要符合令主(出令者)的心意。我说:‘远望渔舟,不阔尺八’(远远望去渔船,宽度不超过一尺八寸)。” 姚岩杰立刻喝了一大杯酒(“饮酒一器”),靠着栏杆呕吐(“凭栏呕哕”),不一会儿回到席上回敬酒令说:“凭栏一吐,已觉空喉(靠着栏杆一吐,顿时觉得喉咙空了)。”


    6.  著述与结局:
    原文: 有集二十卷,目曰《象溪子》。中和末,豫章大乱,岩杰病死。


    译文: (姚岩杰)著有文集二十卷,名为《象溪子》。唐僖宗中和末年(约公元885年),豫章(今南昌)发生大乱,姚岩杰在乱中病死。


    解读与分析:


    1.  狂士风骨: 姚岩杰是唐代典型的狂放不羁之士。作为名相姚崇的后裔,他恃才傲物,性情刚烈。
    不容删改: 为颜标写碑文,因对方欲改一二字便大怒,致碑被推倒,可见其文人气节(或谓自负)之强。
    诗讽权贵: 事后作诗直斥颜标为“俗物”,自比高洁隐士(“薜萝”),并用冯谖弹铗、宁戚饭牛的典故,既表达对颜标轻慢贤才的不满,又暗含怀才不遇、期待朝廷真正征召的复杂心态。“我心唯只与天和”、“醉后青山入意多”更是其狂放不羁、寄情山水心性的直白表露。


    2.  难容于世: 他与卢肇的交往更凸显其难以相处的性格。
    强人所难: 明知卢肇不愿接待,仍以长信激将,迫使对方以高规格相迎。
    傲慢无礼: 入住后非但不收敛,反而“日肆傲睨”,对主人毫无敬意。
    才思敏捷,锋芒毕露:
    在诗才上,卢肇一句“明月照巴山”本欲展示意境,却被姚岩杰一句“明月照天下”轻松压制,显得格局狭小,令卢肇“渐不得意”。
    在酒令较量中,卢肇出令“远望渔舟,不阔尺八”(“尺八”双关乐器名,亦指尺寸),描绘远景之小,可能暗含对姚岩杰的某种揶揄或考验。姚岩杰的反应极其戏剧化且充满攻击性:他先猛灌一杯酒(可能是强行完成前令?),然后借呕吐的动作,瞬间对出“凭栏一吐,已觉空喉”。“空喉”既实指呕吐后喉咙空了,又双关“箜篌”(乐器名,与“尺八”相对),且“一吐”对“远望”,“空喉”对“尺八”,对仗工整,意象奇特(甚至粗俗),锋芒毕露,彻底盖过卢肇的风头。这场交锋将姚岩杰的狂放、机敏、不按常理出牌和毫不顾忌他人感受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3.  结局与著述: 其文集《象溪子》二十卷未能传世,令人遗憾。他最终在唐末大乱(“中和末,豫章大乱”)中病死,结局凄凉,也是那个动荡时代许多文人的缩影。


    总结:


    姚岩杰是唐末一位极具个性的狂士型诗人。他出身名门(姚崇后裔),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粲然千余言”、“凭栏一吐,已觉空喉”)。但其性格狂傲不羁、恃才傲物、难以相处(对颜标不容删改、对卢肇傲慢无礼)。他的诗作(如讽刺颜标诗)直抒胸臆,充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眼前俗物关情少”)和对自然超脱的向往(“醉后青山入意多”),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用冯谖、宁戚典)和期待真正被赏识的愿望(“公车到薜萝”)。他与卢肇的两次交锋(诗辩与酒令)是其敏捷才思和狂放性情的集中体现。最终,这位狂士在唐末乱世的动荡中病逝,其文集《象溪子》也未能流传后世。姚岩杰的形象,是唐代文人中狂狷一派的典型代表,其轶事为后人了解唐末士风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1 03:08 , Processed in 0.1236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