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30 18:15 |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0 16: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君臣以义而合(5)
臣对君提供的装备齐全的“职劳”,就是“赋”。我们不妨摘录《左传》中的典型说法:
隐公四年: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杜预注:言举国之赋调)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春秋左传正义,卷二。
文公十七年: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杜预注:言欲以兵距晋)。”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
成公元年:冬,臧宣叔令修赋、缮完、具守备。
成公二年: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晋侯许之七百乘。郤子曰:“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请八百乘。”许之。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成公七年: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杜预注:言申、吕赖此田成邑耳。不得此田,则无以出兵赋而二邑坏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六。
襄公八年:使王子伯骈告于晋,曰:“君命敝邑:修而车赋,儆而师徒,以讨乱略。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
综合上述材料,《左传》所说的“赋”主要是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赋诗之赋,第二个含义就是与军役相关之赋。上面所引文字全部与后者有关,而且从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意义上的“赋”总是与战车、士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于有“车赋”一词,而车的计算单位“乘”,也就成为赋的基本统计单位。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西周春秋时代,战争的主要形态是车战,所以,战车数量就是衡量一个邦国战斗力的基本指标。而战车乃是一个综合性作战单元,包括士,士所执的武器,战车,拉动战车的马匹,与此相关的各种车马装备,以及提供后勤服务的人员,甚至还包括配合战车作战的地面士兵,他们被称作“徒卒”。所有这些元素有机地搭配,就构成一“乘”。周王、伯要求诸侯、公侯要求提供给自己的“职”,就是这样的“车赋”,君在臣之间分配、计算“赋”的基本单位是“乘”。
第三章:君臣以义而合(6)
关于每辆战车的配备,古人有很多讨论。可以确定的是,每乘有甲士三人,驾车者为“御”,居中。左边的士为“车左”或者“甲首”,以射箭为主,负责远距离攻击;右边的士为“戎右”或者“参乘”,以戈、戟等长兵器进行近距离攻击。关于战车上士的配置,《尚书•甘誓篇》有下面的句子: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
孔安国传:左,车左,左方主射。绝之也,治其职。右,车右,勇力之士,执戈矛以退敌。御以正马为政。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
孔颖达正义曰:历言“左”、“右”及“御”,此三人在一车之上也,故“左”为车左,则“右”为车右明矣。宣十二年《左传》云:“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是左方主射,右主击刺,而御居中也。御言“正马”,而左右不言所职者,以战主杀敌,左右用兵是战之常事,故略而不言;御惟主马,故特言之,互相明也。此谓凡常兵车,甲士三人,所主皆如此耳。
若将之兵车,则御者在左,勇力之士在右,将居鼓下,在中央,主击鼓,与军人为节度。成二年《左传》说晋伐齐云:“晋解张御郤克,郑玄缓为右。卻克伤于矢,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郤克伤于矢而鼓音未绝,张侯为御而血染左轮,是御在左而将居中也(尚书正义,卷七,夏书,甘誓第二)。经学家们争论最多的是战车后边配备步卒或“徒”的数量。各家所引《司马法》兵车之制有两种说法,《礼记•坊记》有下面的说法:
故制国不过千乘,都成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郑玄注: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车一乘,此兵赋之法也。成国之赋千乘。
孔颖达正义曰:其兵赋之法,王畿之内六乡之法,家出一人,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故郑注《小司徒》(引《司马法》):“井十为通,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其诸侯计地出军,则《司马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马四匹,牛十二头。”礼记正义,卷五十一,坊记第三十。
经学家似乎认为,两种军制分别适用于王畿和畿外。此解有点牵强。事实上,按照前面所引子产所描述的封建原理,假如周王征召军队,王畿的负担反而应当更重一些才是。似乎可以确定的是,诸侯战车配备的士和徒卒,应当是三十人左右。这听起来也较为合理。《左传•成公七年》有“以两之一卒適吴,舍偏两之一焉”一语,杜预注引《司马法》:“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二十六。
比较可信的说法,恐怕还是《诗•鲁颂•閟宫》: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