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酉阳甘溪镇《姚氏家谱》姚氏新修族谱序(含论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21: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直呼思廉这说明了什么?"因徙焉"又说明什么? 请教波波闻闻二位宗亲。

    闻:这个问题提得好,好在提出了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其子孙能否直接称谓其祖先名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其实宗亲一个提问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子孙能否直呼祖先名号问题。二是《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为什么直呼姚思廉的名的问题。这是宗亲一个提问的两个问题。我还增加一个问题即举例《雪坡舍人集》里姚勉直呼姚崇的文字和彦国的文字。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其子孙是不能直呼其祖先名和号的。不管是用文字表达,还是直接面对面的称呼,以及人与人的交谈,都不能直呼其名和号。只能以我祖、家严、家母来代称,如果实在要说出名讳,也只能用我祖某公,先祖某某,家严讳某某。绝对不能直呼其名讳。如果有这样的事故发生(我这里运用“事故”一词,想说明它的严肃性),这在古代就是“大不敬”,是家族的严重事件。长辈一定会大发雷霆,指责其无教养,没孝心,哪怕对庙堂、长辈稍有不敬的举止,都会招来严厉谴责和世人唾弃。这是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逐渐形成的社会风气。也是儒家孝文化、礼文化和宗族文化在普通民众社会扎根基础。不管是士,还是民,是有钱人,还是叫花子,是皇帝,还是大臣,任何一个人都逃不出整个社会形成的格局。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官方的法律制度都有相应的明确的惩戒条文,是以维护封建礼仪道德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礼仪的宋朝,特别是姚勉所处的南宋,正是中国程朱理学兴盛时期。所以对礼仪、宗族观念更深入民间。只是到了一九一一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时候,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人们思想革了命,中国才有不敬鬼神,不敬庙宇,反对神权、夫权、宗族权的事件发生。但民间对儒家思想有些变化,对孝道、礼仪依然认可和维系。直至今日社会很多家庭也是反对不懂礼仪,不尊孝道的行为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解答。
    第二个解答。可能宗亲没有注意到我前面有一个《姚锡墓志铭》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你所说的《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这篇墓志是姚锡同朝为官的谢谔写的,谢谔一开始的第一自然段,就写有姚锡长子姚守,在礼部当职,请求姚锡生前好友某某,由某某托付谢谔而作《铭》,谢谔以其对姚锡的了解和对祖先姚子玉的名气和与自己的交往进行了回忆,也阐明了作此《铭》的由来。接着谢谔就叙述了姚锡家族的历史,从姚氏有两支姚,一支秦陇,一支吴兴,姚锡就属吴兴这一支姚,就有你引用的“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的文字讲述。这里谢谔直呼了“思廉”之名,是可以的。因为姚思廉并不是谢谔他的祖先,谢谔他只是与姚锡同朝为过官,没有宗族上的任何瓜葛,只是对他有所交往,有所了解而已。作为一个外人,他可以用尊敬的语言文字,也可以用中性的语言文字,一般不会用不友好,不礼貌的语言文字,除非是檄文,那又是古代另一种文体。所以作者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可以窥见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和学识的。简单的说这篇《铭》是一位与姚姓无任何瓜葛的异姓之人谢谔作的,他可以直呼其名,就是现在也是如此。
    "因徙焉"又说明什么?这一句“因”即原因。“徙”迁徙。“焉”文言文常用虚词,可作代词相当于“之”,“怎么、哪里、什么”;可作“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在那里“讲;也可作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也可作语气词;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副词词尾。这个虚词是古文最常用的字,与“之乎者也”“矣哉其焉”在古文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我们初高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里的“焉”,我认为是“于此,在这里“讲。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这个原因(指前一句思廉封丰城县公)迁徙于此。(或者“在这里”)“。不知以上的回答满意否。

    下面我说说姚勉在《雪坡舍人集》几处直呼“姚崇”“彦国”名号的事例。

    卷二百五十页《与邹家定亲》“诵邹柯愿为有室之言,宜家是望,秉姚崇必贵可嫁之识,选婿方真”这里直呼姚崇其名。可知姚勉是否为祖先,要知道这是一封定亲启,是宗族事。姚勉在这里引用姚崇婚姻故事说与邹家定亲,就像姚崇还未显贵前,姚崇的岳父就知道姚崇今后一定会显贵一样,举例说明与邹家定亲也是像姚崇一样的知道邹家女婿会显贵。如果姚崇是姚勉祖先,姚勉要引用该故事,一定会加上“我祖,崇公”等字眼,一定不会直呼其名,何况是定亲家族大事,不然就会让邹家笑话,说明姚家不知礼仪,不知礼仪的家庭,谁还敢与他定亲,何况在严格的礼仪社会世家大族之家里,谁会这样无礼。只有一种可能,姚崇不是姚勉祖先,才不遭耻论。
    也在此《启》《与邹家定亲》中还出现了直呼“彦国”之名。倒数第八句“在举子疏俊之中,能知彦国”。另还有卷二百七十页《定亲札姚娶邹》“涓丈汝功省元,引希文媒彦国故事,下执柯斧”也出现“彦国”。这在姚勉《舍人集》出现意义非常,因为在南昌谱中“彦国”为姚之重要始迁祖,而且都是江西,也与灵源有关。经过反复查证和两处原始出处对照阅读,发现这里的“彦国”不是指的南昌姚的彦国公,而是指的北宋范仲淹的一则故事,姚勉进行了引用与彦国谱系无关。我再次梳理,能否再有彦国的记录文字,没有!确实没有!
    为什么此彦国非彼彦国呢。联系两文,都是说的婚事,姚勉不仅引用姚崇显贵故事,也引用了彦国故事。这两个故事都与婚姻有关。彦国故事是这样的,《宋史富弼传》“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说的是富弼,字彦国,范仲淹见而奇之,以其文示王曾、

    亲:《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直呼思廉这说明了什么?"因徙焉"又说明什么 请教波波闻闻二位宗亲。

    闻:这个问题提得好,好在提出了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其子孙能否直接称谓其祖先名号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其实宗亲一个提问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子孙能否直呼祖先名号问题。二是《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中为什么在直呼姚思廉的名的问题,这是宗亲一个提问的两个问题。我还增加一个问题即举例《雪坡舍人集》里姚勉直呼姚崇的文字和彦国的文字。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按照封建礼仪和道德其子孙是不能直呼祖先名和号的,不管是用文字表达,还是直接面对面的称呼,以及人与人的交谈,都不能直呼其名和号。如果这样的事故发生(我这里运用“事故“一词,想说明它的严肃性),这在古代就是“大不敬”,是家族的严重事件,长辈一定会大发雷霆,指责其无教养,没孝心,哪怕对庙堂、长辈稍有不敬的举止,都会招来严厉谴责和世人唾弃。这是封建礼仪和传统思想逐渐形成的社会风气,也是儒家孝文化、礼文化和宗族文化在普通民众社会扎了根,不管他是士,还是民,是有钱人,还是叫花子,是皇帝,还是大臣,任何一个人都逃不出社会形成的格局。古代历代社会官方的法律制度都有相应的惩戒条文,以维护封建礼仪道德思想的统治。只是到了一九一一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时候,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人们思想革了命,中国才有不敬鬼神,不敬庙宇,反对神权、夫权、宗族权的事件发生。但民间对儒家思想有些变化,对孝道、礼仪依然认可和维系。直至今日社会很多家庭也是反对不懂礼仪,不尊孝道的行为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解答。
    第二个解答。可能宗亲没有注意到我前面有一个《姚锡墓志铭》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你所说的《宋故汀州判官通直郎致仕姚公墓志铭》,这篇墓志是姚锡同朝为官的谢谔写的,谢谔一开始的第一自然段,就写有姚锡长子姚守,在礼部当职,请求姚锡生前好友某某,由某某托付谢谔而作《铭》,谢谔以其对姚锡的了解和对祖先姚子玉的名气和与自己的交往进行了回忆,也阐明了作此《铭》的由来。接着谢谔就叙述了姚锡家族的历史,从姚氏有两支姚,一支秦陇,一支吴兴,姚锡就属吴兴这一支姚,就有你引用的“世居新昌,或曰思廉封丰城县公,因徙焉。”的文字讲述。这里谢谔直呼了“思廉”之名,是可以的。因为姚思廉并不是谢谔他的祖先,谢谔他只是与姚锡同朝为过官,没有宗族上的任何瓜葛,只是对他有所交往,有所了解而已。作为一个外人,他可以用尊敬的语言文字,也可以用中性的语言文字,一般不会用不友好,不礼貌的语言文字,除非是檄文,那又是古代另一种文体。所以作者的语言和文字都是可以窥见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和学识的。简单的说这篇《铭》是一位与姚姓无任何瓜葛的异姓之人谢谔作的,他可以直呼其名,就是现在也是如此。
    "因徙焉"又说明什么?这一句“因”即原因。“徙”迁徙。“焉”文言文常用虚词,可作代词相当于“之”,“怎么、哪里、什么”;可作“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在那里“讲;也可作连词。相当于“乃”“则”“就”;也可作语气词;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副词词尾。这个虚词是古文最常用的字,与“之乎者也”“矣哉其焉”在古文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我们初高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里的“焉”,我认为是“于此,在这里“讲。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这个原因(指前一句思廉封丰城县公)迁徙于此。(或者“在这里”)“。不知以上的回答满意否。

    下面我说说姚勉在《雪坡舍人集》几处直呼“姚崇”“彦国”名号的事例。

    卷二百五十页《与邹家定亲》“诵邹柯愿为有室之言,宜家是望,秉姚崇必贵可嫁之识,选婿方真”这里直呼姚崇其名。可知姚勉是否为祖先,要知道这是一封定亲启,是宗族事。姚勉在这里引用姚崇婚姻故事说与邹家定亲,就像姚崇还未显贵前,姚崇的岳父就知道姚崇今后一定会显贵一样,举例说明与邹家定亲也是像姚崇一样的知道邹家女婿会显贵。如果姚崇是姚勉祖先,姚勉要引用该故事,一定会加上“我祖,崇公”等字眼,一定不会直呼其名,何况是定亲家族大事,不然就会让邹家笑话,说明姚家不知礼仪,不知礼仪的家庭,谁还敢与他定亲,何况在严格的礼仪社会世家大族之家里,谁会这样无礼。只有一种可能,姚崇不是姚勉祖先,才不遭耻论。
    也在此《启》《与邹家定亲》中还出现了直呼“彦国”之名。倒数第八句“在举子疏俊之中,能知彦国”。另还有卷二百七十页《定亲札姚娶邹》“涓丈汝功省元,引希文媒彦国故事,下执柯斧”也出现“彦国”。这在姚勉《舍人集》出现意义非常,因为在南昌谱中“彦国”为姚之重要始迁祖,而且都是江西,也与灵源有关。经过反复查证和两处原始出处对照阅读,发现这里的“彦国”不是指的南昌姚的彦国公,而是指的北宋范仲淹的一则故事,姚勉进行了引用与彦国谱系无关。我再次梳理,能否再有彦国的记录文字,没有!确实没有!
    为什么此彦国非彼彦国呢。联系两文,都是说的婚事,姚勉不仅引用姚崇显贵故事,也引用了彦国故事。这两个故事都与婚姻有关。彦国故事是这样的,《宋史富弼传》“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说的是富弼,字彦国,范仲淹见而奇之,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晏殊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彦国富弼。这里姚勉两次引用彦国故事,第一则“在举子疏俊之中,能知彦国”在读书人中有彦国这样的人才为女婿。第二则“引希文媒彦国故事,下执柯斧” 希文就是范仲淹,希文为彦国富弼做媒,成就了才子佳人的故事。所以姚勉《舍人集》的彦国不是南昌姚谱彦国公,而是引范希文做媒富弼这个彦国。
    。晏殊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彦国富弼。这里姚勉两次引用彦国故事,第一则“在举子疏俊之中,能知彦国”在读书人中有彦国这样的人才为女婿。第二则“引希文媒彦国故事,下执柯斧” 希文就是范仲淹,希文为彦国富弼做媒,成就了才子佳人的故事。所以姚勉《舍人集》的彦国不是南昌姚谱彦国公,而是引范希文做媒富弼娶晏殊女儿的这个彦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搜索一下姚勉在《舍人集》中还有什么地方有家族用语。
    在卷四百三十六页《对厅乐语丙辰春再娶》“东位新恩待除郎中,奕世状元之系,西江夫子之孙。”;
    卷四百三十八页《郡守宴状元乐语》“儿童走卒,皆知雪坡之名。”;
    卷四百三十七页《女筵乐语》“派松垣先生之族系,九熟家传;媲竹楼夫子之孙枝,咸推閫范。”;
    卷四百一十九页《赋梅楼上梁文》“雪坡主人鸥鹭旧游,麋鹿真性。初赐集英第,也曾看杭川,十里之花,不上光范书,未忍抛锦江一丝之竹。惟童子之钓所,有先人之敝庐。”;
    卷四百一十八页《天香阁上梁文》“永兹家世之传,斯我子孙之继。睠惟吾祖,肇建此堂。”
    卷四百零六页《月砚铭》“天之有月孕玉石,为雪坡文之璧。”;
    卷三百七十三页《陈氏同宗义约序》“陈,舜后也。姚亦舜后也,敢援何毛朝同盟为族姓之义以附盟于宗。可否?”;
    卷三百七十三页《古洪三州义约序》“豫章之属邑曰南昌、曰新建、曰丰城。”;
    卷三百五十六页《赞府兄诗稿序》“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迩年有雪蓬姚希声,亦精悍于吟。余尝欲集此二家诗,作唐宋二家集。有其志而未之暇也。今余兄万安丞又出诗一编,示是集殆可三矣。丞兄需万安商羊里閈,对其庐,一岭岿然,兄结茅筑亭其上,环而竹之。疏其间以径,日携酒壶,载笔牀,逍遥于亭,傲睨于竹。程一诗以为课,俗尘世一不挂耳。清如此,诗能无清乎?三唐宋姚氏之诗,人谁曰不可?宝祐丙辰三月上巳日,弟某书集首”;
    卷三百三十七页《灵源天境记》“维新昌灵源,乃先君子世居之乡”“询之族,族人景周曰”“未至灵源二里许,实为先夫人之墓”“予家去此虽远,然先世庐于是,先夫人又墓于是,终欲筑室于场以居。继自今,誓当佐景周以营此。”;
    卷三百三十五页《竹溪记》“余,旧丰城人也。”;
    卷三百零七页《与太守陈监簿》“某瑞之新昌人也,今家于郛。”;
    卷二百八十二页《与蔡中岳书丙辰八月》”某家贫无田可析,游念族序皆出同祖,不忍异爨,藜羹蔬粥,相与同之。食指凡四百,皆仰给于某。一日舍而出仕,复无以为瞻,可胜嗷嗷!某有庶弟未婚,有伯父位从妹未嫁,留之以居不可,挈之而行不可,必及时为毕婚嫁,而又非霋贫者旦夕之所可为。其为可者三。某有妇翁,识某于贱贫,妻之以子,意殊可感。去年不幸即世,临终付某以身后之事。方以今冬为之举殡,若汲汲宦驰,委而弗顾,即是不可以托六尺之孤。”;
    卷二百八十一页《上大参徐意壹书》“某生长瑞阳,维邑之高安”;
    卷二百八十页《上丞相谢渎山书》“某生长瑞阳,瑞之贡额素狭”;
    卷二百七十八页《转官乞回申省状》“伏念某家习铅椠,代有簪缨。虽未至于显官,亦相承于仕籍。独维大父穷老书窗,谩叨四举之恩,莫遂一阶之愿。留其简册。遗之子孙,忝属异科,滥跻中秘。”“以至糟糠之妻,亦沾陇墓之泽。追想如存之先志,亦必念亲;愿回滥转之一资,用而尊祖。庶幽明之两得,合前后以相辉。其求蓋亦异求。所望尔非敢望。官卑职小,固未当二代之封。”;
    卷二百四十七页《回王倅》“市朝懒到,自甘山人姚合之穷“;
    卷四十八四百六十二页《祭族子霆伯》"秦源先垄,明日遂藏。幽明永隔。来尽此殇。”;
    以上十八条,为《雪坡舍人集》涉及家族的史料。我们再加入卷补遗四百八十六页《奕世状元坊记》和卷四十九,四百六十六页《菊坪朝奉致政壙志》。再读读看两文有否矛盾之处。
    (一)卷补遗四百八十六页《奕世状元坊记》。

    【原文】勉闻诸长老,六世祖小三评事时有卜地者,指今之灵源先茔,谓评事公兄弟曰:“是当有魁天下者”兄弟相谑,死者先葬也。乃祝宗祈死,未几,评事公殁。葬于是。特奏状元进贤府君振,其子也;释褐八行状元黄州府君旦,其孙也。亦再验矣。癸丑,勉又以六世孙叨赐状元及第。是何卜地者之神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卜地者之神未足尚,其言之验不验未可知。遽(匆忙,仓促)先以死遂其葬,宁亡身以裕其后,为子孙者讵(副词,难道,哪里,表反问)可忘之哉(语气助词)!郡太守邑大夫嘉吾族之六世而三其验,为门闾以表宅里。勉不足道也,继自今吾宅长少,睹檐(音言)宇之翚(音辉雏鸟)如而思翱翔,瞻栋楹之屹如而思直立,鹏骞风而龙跃云,以世世此科第。使卜地之言,其验愈广,庶无负吾祖宗忘身以遗子孙之意,勖(音许勉励)哉!时郡守蔡謨,邑宰赵时稼,既立坊于官道,去治之六十里,复表其里。勉因为记以示后。

    【译文】姚勉(听)闻诸(多)长老,六世祖小三评事(当)时有卜地者(的人),指(着)今(天)之灵源先茔,谓评事公兄弟曰(说):“是(这儿)当有魁天下者(的人)”兄弟相(互)(戏)谑,死者先葬也。乃(就)祝(愿)祈(祷)(祖)宗(让)自己(早)死,未(没)几(天),评事公殁(死)。葬于是(这里)。特奏状元进贤府君(姚)振,其(他的)(儿)子也;释褐八行状元黄州府君(姚)旦,其(他的)孙子也。亦再(应)验矣。癸丑,(姚)勉又以六世孙叨赐状元及第。是(这里)(为)何卜地者(的人)之神歟(吗)(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卜地者(的人)之神未(没有)足(够)尚(还),其(他)言(话)之验不验未(没)(人)可知(道)。遽(匆忙,仓促)先以死遂(心愿)其葬,宁(肯)亡身以裕(荫)其后(人),为(了)子孙者讵(副词,难道,哪里,表反问)可忘(记)之(自己)哉(语气助词)!郡太守邑大夫嘉(奖)吾(我)族之六世而三(世)其验,为门闾以表(彰)宅里。(姚)勉(自己)不足(说)道也,继自今(日)吾(我)宅(家)长(老的)少(小的),(目)睹(房)檐(音言)(屋)宇之翚(音辉,雏鸟)如而(都)思(想)翱翔,瞻(看见)(楼)栋(门)楹之屹(立)如而(都)思(想)直立,(大)鹏骞(飞起)(随)风而(巨)龙(腾)跃(随)云,以世世此(都高中)科第。使卜地之言,其(他)(应)验愈广,庶无(辜)负吾(我)祖宗忘身以遗子孙之(好)意,勖(音许勉励)哉(啊)!时郡守蔡謨,邑宰赵时稼,既立(牌)坊于官道,去治之六十里,复表(彰)其(故)里。(姚)勉因为记(录)以(诏)示后(人)。
    【分析】此《记》讲了姚勉六世祖小三评事为卜地舍身遗子孙的故事,而且应验了卜地者的话,六世三代人中了状元。地方官员还进行表彰,建了状元牌坊。以激励后人。此记与其他史料核对可得出姚勉三世谱系,也可用此记对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是姚勉谱系研究的重要史料。《舍人集》姚勉三世谱系为:小三评事---振---旦。
    (二)卷四十九四百六十六页《菊坪朝奉致政壙志》。

    【原文】鸣呼!此先君子菊坪先生之墓也。姓姚氏,讳某,字行简,瑞州新昌人,寓高安。高大父曰特奏状元进贤府君。曾大父曰释褐状元黄州府君。大父曰汀州府君。考曰学正存斋先生。妣曰周夫人。生母曰杨太君。辛亥五月十有八日生,宝祐癸丑十有一月十有五日没。明年二月十有七日。葬于隆兴府新建县西山之云峰。男二人,介先卒。女四人。将窆(音编。下葬),勉泣血志曰:先君子生时。鬻(音于。卖)田而教子,损己以益人。为善孳孳,老而益笃。勉既窃(谦谓)第,书来曰:“尔毋贪好爵,当损秩增贡,以利无穷。”十月,勉至自京师。仅一月,而先君子没矣。欲养不俟(音四,等待),哀哀苍天。百日卜葬西山之颠。鸣呼陵谷,后或变迁。仁人我哀,尚封斯阡。

    【分析】此《壙志》是姚勉亲自为其父写的,可从此《志》得到姚勉从姚振至姚勉的谱系,如果与《舍人集》其他资料对照,还可得到《舍人集》版本的其他成果。《舍人集》姚勉五世谱系为:振---旦---锡---存斋---行简---介、勉。

    从前面《与姚波和其他宗亲就姚勉谱系的学术交流(一)至(六)》提供的史料和以上查到的涉及家族资料中包括诗词和其他文体的文章等史料,姚勉至始至终在《舍人集》中涉及家族叙述没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其祖系清晰,祖地叙述一致,姚崇、姚合不为其祖先例证确切。与《姚锡墓志铭》比对一致。可得出《雪坡舍人集》版本的以下成果。

    一、《雪坡舍人集》版本姚勉谱系世系:

    舜.......吴兴姚祖.......姚思廉.......官仓监者.......姚礼---姚振---姚旦---姚锡---姚守---姚菊坪---姚介、姚勉、不知名弟弟(注:.......表示非父子关系;---表示父子关系)
    二、《雪坡舍人集》版本姚勉谱系迁徙地:
    蒲坂------吴兴-----江西丰城县------江西新昌县灵源。
    三、《雪坡舍人集》版本姚勉谱系迁徙时间:
    远古------汉-------唐-------五代南唐。
    下节我们继续研究与姚勉谱系密切关联的彦国公谱系和云公谱系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7-31 07:02
  • 签到天数: 92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5-4-30 13: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5-4-30 08:23
    我们再搜索一下姚勉在《舍人集》中还有什么地方有家族用语。
    在卷四百三十六页《对厅乐语丙辰春再娶》“东 ...

    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08: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问题解答,基本涵盖了《雪坡舍人集》姚勉谱系的史料,加上《姚锡墓志铭》史料的发现,对家谱资料对比研究。可以取得学界姚勉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可能史料中有一些是孤证,没有办法去检验其真伪,可作为史料的筛选,必须以实事求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史料,哪怕错讹太多,分歧太大,权位太重,利益诱惑迷人。也必须坚持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学术良心,按照章学诚“史德”标准,第一做一位信史;第二做一位良史。有人说历史研究者是最无情的,其实他是最有情,最有责任感的一群人,他随各个历史人物的悲而悲,爱而爱,恨而恨,清贫,落寂,孤傲。司马迁受腐刑而不折腰成为其楷模,司马温公秉书而不畏严成其标杆,章实斋贫穷也不改直言。这就是良史。
    下面我们将前段的研究进行归结,为下一段我们研究家谱作准备。
    一、研究成果。
    (一)卷补遗四百八十六页《奕世状元坊记》。卷四十九四百六十六页《菊坪朝奉致政壙志》。《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我们研究的成果为姚勉谱系世系及部分生卒年代以及部分配偶情况。
    (二)卷四百七十一页《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汀州判官姚锡墓志铭淳熙十二年十月》卷二十三,二百三十九页《发解谢判府蔡寺丞启》卷四十五,四百三十七页《乐致语》《礼席致语邹娶姚,代希圣作》《侄阿锺觅字与诗》我们研究的成果为姚勉自称姚思廉为其祖先的结论。
    (三)卷二百五十页《与邹家定亲》卷二百四十七页《回王倅》我们研究的成果为姚崇谱系在姚勉谱系关系研究。
    (四)卷二百七十页《定亲札姚娶邹》卷二百五十页《与邹家定亲》我们研究的成果为彦国谱系与姚勉谱系的彦国研究。
    二、未利用史料:
    (一)在卷四百三十六页《对厅乐语丙辰春再娶》“东位新恩待除郎中,奕世状元之系,西江夫子之孙。”;
    (二)卷四百三十八页《郡守宴状元乐语》“儿童走卒,皆知雪坡之名。”;
    (三)卷四百三十七页《女筵乐语》“派松垣先生之族系,九熟家传;媲竹楼夫子之孙枝,咸推閫范。”;
    (四)卷四百一十九页《赋梅楼上梁文》“雪坡主人鸥鹭旧游,麋鹿真性。初赐集英第,也曾看杭川,十里之花,不上光范书,未忍抛锦江一丝之竹。惟童子之钓所,有先人之敝庐。”;
    (五)卷四百一十八页《天香阁上梁文》“永兹家世之传,斯我子孙之继。睠惟吾祖,肇建此堂。”
    (六)卷四百零六页《月砚铭》“天之有月孕玉石,为雪坡文之璧。”;
    (七)卷三百七十三页《陈氏同宗义约序》“陈,舜后也。姚亦舜后也,敢援何毛朝同盟为族姓之义以附盟于宗。可否?”;
    (八)卷三百七十三页《古洪三州义约序》“豫章之属邑曰南昌、曰新建、曰丰城。”;
    (九)卷三百五十六页《赞府兄诗稿序》“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迩年有雪蓬姚希声,亦精悍于吟。余尝欲集此二家诗,作唐宋二家集。有其志而未之暇也。今余兄万安丞又出诗一编,示是集殆可三矣。丞兄需万安商羊里閈,对其庐,一岭岿然,兄结茅筑亭其上,环而竹之。疏其间以径,日携酒壶,载笔牀,逍遥于亭,傲睨于竹。程一诗以为课,俗尘世一不挂耳。清如此,诗能无清乎?三唐宋姚氏之诗,人谁曰不可?宝祐丙辰三月上巳日,弟某书集首”;
    (十)卷三百三十七页《灵源天境记》“维新昌灵源,乃先君子世居之乡”“询之族,族人景周曰”“未至灵源二里许,实为先夫人之墓”“予家去此虽远,然先世庐于是,先夫人又墓于是,终欲筑室于场以居。继自今,誓当佐景周以营此。”;
    (十一)卷三百三十五页《竹溪记》“余,旧丰城人也。”;
    (十二)卷三百零七页《与太守陈监簿》“某瑞之新昌人也,今家于郛。”;
    (十三)卷二百八十二页《与蔡中岳书丙辰八月》”某家贫无田可析,游念族序皆出同祖,不忍异爨,藜羹蔬粥,相与同之。食指凡四百,皆仰给于某。一日舍而出仕,复无以为瞻,可胜嗷嗷!某有庶弟未婚,有伯父位从妹未嫁,留之以居不可,挈之而行不可,必及时为毕婚嫁,而又非霋贫者旦夕之所可为。其为可者三。某有妇翁,识某于贱贫,妻之以子,意殊可感。去年不幸即世,临终付某以身后之事。方以今冬为之举殡,若汲汲宦驰,委而弗顾,即是不可以托六尺之孤。”;
    (十四)卷二百八十一页《上大参徐意壹书》“某生长瑞阳,维邑之高安”;
    (十五)卷二百八十页《上丞相谢渎山书》“某生长瑞阳,瑞之贡额素狭”;
    (十六)卷二百七十八页《转官乞回申省状》“伏念某家习铅椠,代有簪缨。虽未至于显官,亦相承于仕籍。独维大父穷老书窗,谩叨四举之恩,莫遂一阶之愿。留其简册。遗之子孙,忝属异科,滥跻中秘。”“以至糟糠之妻,亦沾陇墓之泽。追想如存之先志,亦必念亲;愿回滥转之一资,用而尊祖。庶幽明之两得,合前后以相辉。其求蓋亦异求。所望尔非敢望。官卑职小,固未当二代之封。”;
    (十七)卷二百四十七页《回王倅》“市朝懒到,自甘山人姚合之穷“;
    (十八)卷四十八四百六十二页《祭族子霆伯》"秦源先垄,明日遂藏。幽明永隔。来尽此殇。”;
    (十九)彦国公谱;
    (二十)云公谱;
    (二十一)其他;
    三、研究方向。
    通过上述已获史料,辨别分析谱系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19: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姚勉舍人集,已取得上述四个方面的成果。而未利用的史料,又能说明些什么呢?我们将一条一条分析,与舍人集本身内容找关联点,与彦国公谱和云公谱找关联点,进行互判。
    (一)在卷四百三十六页《对厅乐语丙辰春再娶》“东位新恩待除郎中,奕世状元之系,西江夫子之孙。”;
    这是姚勉再娶在厅堂上讲话的三句话。第一句是说自己的身份即新郎,还是新科状元,是等待上任的郎中。第二句说自己是奕世状元的谱系,第三句说自己是西江夫子即姚振姚子玉的裔孙。这与此书其他说法是一致的。再次证明姚勉谱系身份的一致性。
    (二)卷四百三十八页《郡守宴状元乐语》“儿童走卒,皆知雪坡之名。”;
    这是在郡守宴请姚勉自己中状元时讲话的一句话。他说明了姚勉的名气,儿童走卒都知道姚勉雪坡的名号,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影响力和包括自己家世的所有一切情况。
    (三)卷四百三十七页《女筵乐语》“派松垣先生之族系,九熟家传;媲竹楼夫子之孙枝,咸推閫范。”;
    这也是在女眷这一桌席的讲话。竹楼夫子也是指的姚振姚子玉,说自己是姚振姚子玉的裔孙。閫范,古时富家女子多居内室,因称閫范。閫即门槛,义指妇女的道德规范。
    (四)卷四百一十九页《赋梅楼上梁文》“雪坡主人鸥鹭旧游,麋鹿真性。初赐集英第,也曾看杭川,十里之花,不上光范书,未忍抛锦江一丝之竹。惟童子之钓所,有先人之敝庐。”;
    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两个信息,一是梅楼为姚勉所建。二是自己去过很多地方。三是自己的先人住居在童子之钓所。
    (五)卷四百一十八页《天香阁上梁文》“永兹家世之传,斯我子孙之继。睠惟吾祖,肇建此堂。”
    这一段是说天香阁为姚勉祖先所建,后重修,要永世相传。
    (六)卷四百零六页《月砚铭》“天之有月孕玉石,为雪坡文之璧。”;
    说自己的文章。
    (七)卷三百七十三页《陈氏同宗义约序》“陈,舜后也。姚亦舜后也,敢援何毛朝同盟为族姓之义以附盟于宗。可否?”;
    说陈姚都是舜帝的后裔,两族订立族宗盟约。
    (八)卷三百七十三页《古洪三州义约序》“豫章之属邑曰南昌、曰新建、曰丰城。”;
    此可知豫章之属邑情况,即可判断姚勉住居、生活、活动的地方。
    (九)卷三百五十六页《赞府兄诗稿序》“晚唐诗,姚秘监为最清妙,迩年有雪蓬姚希声,亦精悍于吟。余尝欲集此二家诗,作唐宋二家集。有其志而未之暇也。今余兄万安丞又出诗一编,示是集殆可三矣。丞兄需万安商羊里閈,对其庐,一岭岿然,兄结茅筑亭其上,环而竹之。疏其间以径,日携酒壶,载笔牀,逍遥于亭,傲睨于竹。程一诗以为课,俗尘世一不挂耳。清如此,诗能无清乎?三唐宋姚氏之诗,人谁曰不可?宝祐丙辰三月上巳日,弟某书集首”;
    这里的万安丞也是以官地称名,与官仓监一样,没具体名字。姚勉本人是知道他在家族中的名号的。
    (十)卷三百三十七页《灵源天境记》“维新昌灵源,乃先君子世居之乡”“询之族,族人景周曰”“未至灵源二里许,实为先夫人之墓”“予家去此虽远,然先世庐于是,先夫人又墓于是,终欲筑室于场以居。继自今,誓当佐景周以营此。”;
    这里知道新昌灵源,为姚勉先君子世居之乡,姚勉的夫人墓在这里。
    (十一)卷三百三十五页《竹溪记》“余,旧丰城人也。”;
    这里的旧丰城人,要查地理书,是否为新昌或大于包含新昌之属。初步判断应是新昌为原(旧)丰城的一部分。
    (十二)卷三百零七页《与太守陈监簿》“某瑞之新昌人也,今家于郛。”;
    说自己是瑞州新昌的人,今住家在城边。
    (十三)卷二百八十二页《与蔡中岳书丙辰八月》”某家贫无田可析,游念族序皆出同祖,不忍异爨,藜羹蔬粥,相与同之。食指凡四百,皆仰给于某。一日舍而出仕,复无以为瞻,可胜嗷嗷!某有庶弟未婚,有伯父位从妹未嫁,留之以居不可,挈之而行不可,必及时为毕婚嫁,而又非霋贫者旦夕之所可为。其为可者三。某有妇翁,识某于贱贫,妻之以子,意殊可感。去年不幸即世,临终付某以身后之事。方以今冬为之举殡,若汲汲宦驰,委而弗顾,即是不可以托六尺之孤。”;
    这一段知道了姚勉好多家庭信息。家贫,同族同祖,未分家,靠姚勉养家,有庶弟未婚,有伯父位从妹未嫁,还有岳丈去世未葬。
    (十四)卷二百八十一页《上大参徐意壹书》“某生长瑞阳,维邑之高安”;
    与前(十二)同。
    (十五)卷二百八十页《上丞相谢渎山书》“某生长瑞阳,瑞之贡额素狭”;
    与前(十二)(十四)同。
    (十六)卷二百七十八页《转官乞回申省状》“伏念某家习铅椠,代有簪缨。虽未至于显官,亦相承于仕籍。独维大父穷老书窗,谩叨四举之恩,莫遂一阶之愿。留其简册。遗之子孙,忝属异科,滥跻中秘。”“以至糟糠之妻,亦沾陇墓之泽。追想如存之先志,亦必念亲;愿回滥转之一资,用而尊祖。庶幽明之两得,合前后以相辉。其求蓋亦异求。所望尔非敢望。官卑职小,固未当二代之封。”;
    这一段说的是祖先事迹习铅椠,簪缨之家,仕籍之家,大父的情况,糟糠之妻也沾了陇墓的恩泽,自己官卑职小,也没想二代之封。这“二代之封”所指哪一位祖先,结合他所家族事迹,我们知道姚思廉受过国封,是否所指姚思廉国封事?
    (十七)卷二百四十七页《回王倅》“市朝懒到,自甘山人姚合之穷“;
    姚合为姚崇系。
    (十八)卷四十八四百六十二页《祭族子霆伯》"秦源先垄,明日遂藏。幽明永隔。来尽此殇。”;
    此条为重要史料,但为孤证,意思是霆伯明天就要埋葬到秦源先垄。秦源是人名,是霆伯的祖先。还是灵源的别称,按习俗应是人名。(十六)有“以至糟糠之妻,亦沾陇墓之泽。”,“陇墓”与陇一致,可与彦国公谱云公谱对照判断,可查谱上有否一样的墓地名,人名。姚勉舍人集人名往往有文字不一致的地方,如其子元夫。谱上有写作原夫或愿夫的现象。此"秦源先垄”之秦源是否为秦原?或本该为秦源,是谱名之错。我认为从此段全文理解应指示同一人名或地名,人名大于地名,才与全文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6 12:27
  • 签到天数: 3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5-7 1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茂勇 于 2015-5-15 07:24 编辑

    彦国公至状元勉公世系



    出自:彦国公族谱-居豫章瑞灵源(部分)
    http://bbs.sjys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16&highlight=%E5%BD%A6%E5%9B%B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6 12:27
  • 签到天数: 37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5-5-7 15: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茂勇 于 2015-5-7 15:48 编辑

    尚忠公谱系人物摘录:

    尚忠公字秦原,其四世孙振、五世孙旦、九世孙勉皆状元及第,乃“一门三状元”:

    四世孙振:号十八郎又号竹楼居士,特奏状元,官通事郎、翰林院供士。

    五世孙旦:振公长子(振与旦是父子关系)号四三郎,字明叔,进士及第,赠状元,官黄州教授。

    九世孙勉:.......................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09: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已经对《雪坡舍人集》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姚勉谱系四个方面的成果。我们以姚勉谱系已取得成果和史界对姚崇、姚思廉谱系已公认学术成果,对云公谱,彦国谱对比研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学术道德为准绳,公平公正分析判断。下面我们先研究云公谱。
    一、云公谱的史料和版本。
    (一)以民国三十六年所修《灵源姚氏族谱》油印本为蓝本,此本收集了民国以前的修谱资料,从民国所作《灵源姚氏族谱序》中可知承继了乾隆三十九年姚远芳和姚丙所作《自序》以及民国以前各朝资料。我们简称为《民国谱》。
    (二)以《酉阳谱》手抄本作补充。我们简称为《酉阳谱》。
    (三)以敦伦堂《姚氏族谱》资料作补充。我们简称为《敦伦堂谱》。
    (四)云南昭通谱为姚良文照录旧谱电脑打印,我们暂不采用,原因是此件非旧谱原件,对史料甄别有一定困难,经抄录后,不为第一手史料,难免有错讹之嫌疑。
    (五)彦国公谱作为研究对象,其史料由于无法与云公谱史料判断谁是谁非,我们暂不采用,待独立研究后以正确结论为准。
    二、云公谱重要的关键史料人物节点分析。
    (一)姚云公与姚敷谱系的对接分析。
    (二)尚忠秦原公与姚崇谱系、姚思廉谱系的对接分析。
    (三)姚勉《雪坡舍人集》姚礼至勉辈史料与云公谱姚和、穆至勉辈人物史料对比分析。
    三、云公谱遗留史料分析。
    (一)姚文龙所记史料的判断分析。
    (二)《酉阳谱》序言分析。
    (三)《汴梁谱存疑》分析
    四、研究方法。
    (一)云公谱系自身对比分析。
    (二)云公谱系与其他史料对比分析。即与《姚崇谱系》《思廉谱系》《雪坡舍人集》《姚锡墓志铭》对比分析。
    五、云公谱学术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5-14 09: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5-5-14 09:03
    前面已经对《雪坡舍人集》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姚勉谱系四个方面的成果。我们以姚勉谱系已取得成果和史界 ...

    研究姚氏文化与家谱,是我姚姓第一要务,闻闻宗亲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8: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5-17 13:35 编辑

    一、我们先介绍蓝本《民国谱》资料情况。
    (一)三篇《序》之情况。
    从该谱乾隆三十九年姚芳远和姚丙《自序》可知该谱资料来源情况“吾族之谱篡修不知凡几矣,自康熙己亥重辑,兹又从而更新之,岂以夸异于他族哉。",在姚铨叙民国三十六年《灵源姚氏族谱序》中又说”旧有谱牒又毁于太平天国之乱,欲祥先世事不可得“,又说”因观其旧牒,乃知灵源姚氏自唐梁国公籍“,这是三篇《序》之情况。
    在这三篇《自序》前还录有《旧叙》内容。
    姚文龙所作元至正元年丁亥《旧自序》:
    尝为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祖然后有宗,吾祖有虞氏黄帝八世孙也,迄今已三千五百九十九年矣,三代以来代有闻人,迨至唐生崇,官尚书,封梁国公,生子三,长曰彝,次曰奕,三曰异。彝以恩嗣官拜丞相,五传生尚忠,号秦原,游游览瑞阴,遂家于新昌之灵源,生二子,长曰和,次曰穆,穆公居东宅杨林,和公生评事公葬灵源内之吊钟形,生竹楼公,讳振,赐进士特奏状元第。生旦,生渠,旦公字明叔,赐进士举释褐状元第,生铸,锡。铸公居黄塘,锡公以才德授佥判于汀州,生元献、元通、元和、元育。元献讳守文,生行简,行简生雪坡,宝祐癸丑科状元第,廷对万言,有诗集行世,前夫人竹堂,后夫人梅庄,俱剑邑邹氏春谷先生之女也,生原夫,授之学正,室陈氏生君章,君祥,初寄寓橘林,今居奉新之车【】,妾织云生应斗,寅孙,今家未闽不坠青云之志。竹楼公次子渠公,生铨、钺、镗、锐、镐。铨公绍兴甲子举人,而选于乡者曰中立,曰燧,曰焕;贡于朝者曰龙起,曰天瑞。皆公之子若孙也。钺居胡均。镗公居港箐,一传宗卿,登贤书。锐公居衙里,四传生天成,举乡荐,但有念八承事元敬殁于黄冠之手,厥续不昌。念九承事元真有嗣在澜江之上,若念六承事元哲,念七承事元佑皆未祥,所处不及开列也。虽然宗者,祖之所由分。祖者,祖宗之在出人之祖。独木之有根本,祖而有宗犹木之有枝叶,第根本各有远近,枝叶迭有衰荣,究其本根,则知何远何近,寻其枝叶则知何衰何荣,互相关涉,一以贯之,不可羡其荣,而不悯其衰,取其近而遂弃其远,盖以远者近之始也、衰者荣之终也,岂可以得意之际,遂不问何枝之盛衰,何叶之荣悴乎,如近今高安涂悴孟博之类,济贫活族,世之罕矣,大抵作善降之百祥,则锦于后嗣,作不善降之百殃,则绝乎后嗣。善不善之理,捷于影响,具有天性醇雅心,地坦夷不报东门之役,不负比厥之恩。入为孝子,出为忠臣,俾后来枝枝相续,叶叶相连,荣不至于衰,近而能接与远,他姓爱之,慕之,是又光显祖宗之犹者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何患后裔之昌炽,不与枝叶之根深蒂固者之同一繁衍也,与世世子孙当思吾言。元至元丁亥春,二十一世孙文龙。
    康熙五十八年冬月朱轼撰《灵源姚氏族谱旧序》:
    五盐东距治六十里,灵源姚氏者,非特为盐邑,最实吾江右之望族也,稽其赐姓,自妫内始,历夏商周秦汉,以及夫唐而生崇,为开元之贤硕辅,五傅生尚忠号秦原公者,由中州游览筠阳,遂家於盐邑之灵源,生二子,长曰和,次穆。哲宗朝曾孙讳振号竹楼以进士第,特奏。第一元孙,讳旦,亦以进士教授黄州,遭时变而殉靖康难。入为孝子,出为忠臣,真无愧八行之选。及理宗朝,雪坡公廷对大魁天下,视草承明,辅翼青宫,理学括朱程之奥,言论擅晁董之长,信五盐之杰出者哉,他若象贤辈出,或起家孝廉,或通籍明经,或職膺民社,或材堪禦侮,彪炳家乘,星罗棋布为要,皆先世之積累,所殆故尔。世其家学,皆无愧於第一人也。余奉简命,滥抚两越,念三稔矣。姚氏诸君子,秉念夙好,以谱牒寄属余,弁其简端,诚尊祖敬宗之盛心也。憶昔家食时,入其里,峰廻路转,水秀山明。登其堂,讲道论德,说礼敦诗,览其风俗,孝友相习,仁让相先。不禁喟然叹曰:美哉!竹楼公之芳蜀,明叔公之懿行,雪坡公之事业文章,总管公之模范风规,不宛然在目也哉。今圣天子,广罗英俊,简拔贤良,以诸君子之器,識文艺何难!纉相国之宏猷,绍殿元之今绪,後先映辉,以增望族之光也耶?予愧不文,惟质言以序,原委如此。康熙五十八年孟冬月谷旦,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前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通政使,盛京府尹,光禄寺少卿,提督陕西省学政,巳丑科会试官,江南清吏司郎中兼理慎刑司同知,湖广潜江县事兼翰林院检讨,甲戌进士,癸酉解元,年家眷教弟朱轼,顿首拜撰。
    乾隆三十九年菊月亲戚邹拔祖和乾隆三十九年冬十月亲戚万纂善两人各撰写有《灵源姚氏族谱旧序》。安福人姚颐撰有《灵源族谱序》以接上三篇《 自序》。姚颐《灵源族谱序》祥叙了资料的收集事实,但《民国谱》此序不全,待《酉阳谱》补集。
    宋宝祐三年仲秋月姚勉自撰《奕世状元坊记》:
    勉闻诸长老,六世祖小三评事时有卜地者,指今之灵源先茔,谓评事公兄弟曰:“是当有魁天下者”兄弟相谑,死者先葬也。乃祝宗祈死,未几,评事公殁。葬于是。特奏状元进贤府君振,其子也;释褐八行状元黄州府君旦,其孙也。亦再验矣。癸丑,勉又以六世孙叨赐状元及第。是何卜地者之神歟?卜地者之神未足尚,其言之验不验未可知。遽先以死遂其葬,宁亡身以裕其后,为子孙者讵可忘之哉!郡太守邑大夫嘉吾族之六世而三其验,为门闾以表宅里。勉不足道也,继自今吾宅长少,睹檐宇之翚如而思翱翔,瞻栋楹之屹如而思直立,鹏骞风而龙跃云,以世世此科第。使卜地之言,其验愈广,庶无负吾祖宗忘身以遗子孙之意,勖哉!时郡守蔡謨,邑宰赵时稼,既立坊于官道,去治之六十里,复表其里。勉因为记以示后。
    罗公寿《跋姚雪坡先生赞胡易鉴易占之神》:”先君柘冈先生(罗天酉)与雪坡姚先生为莫逆交,当雪坡未第时,豪迈跌宕,不拘小节,每乡举......“。可知姚勉与罗天酉关系和事迹。
    元至元姚申伯撰写《总管衙门记》:因与研究课题无关暂不录文。
    元至元姚文龙从子姚子溥撰写《总管事迹》:因与研究课题无关暂不录文。
    元大德二年五月胡希寅的《文龙公行实》:因与研究课题无关暂不录文。
    清甲午著《旧谱汴梁派存疑》:
    譜傳信者也,曷爲乎存疑?當闻诸長老,吾家世牒,肇始秦原,其汴梁遠祖,實康熙已亥重修,得之城北鉉手錄,故珍藏之。然考訂史傳,訛誤實多,殊不足信也。今夏鉉公後裔,复携蘭玉集来局视之,卽前为(譌)稱鉉公手錄者,查其集,成于明嘉靖二十八年,纘自邑廪,經纬之手。自謂:“世遠難稽,棳拾於煨燼之餘。”。夫圣人言禮,必赖文献,貴其徵也。有可徵,而怠棄之,是之謂忘其先。無可徵,而附会之,是之謂诬其先。忘與誣,君子不由焉。兹甲午之役,詳加蒐討,自漢之吳興,迄唐之陕郡,其傳、派、世次、爵邑、官封、炳鳞、紀傳者,巳圗其系於簡首矣,惟自秘書公至吾秦原中闕數傳,無從考訂,尚爲歉耳。他日拟补,被走陕州,索大宗譜而叅觀之,必能更得其詳。惜目前未之逮也,是帙沿訛踵謬,不足示後,自應廢而不錄。诚恐不知者,疑爲先世所遺、或存,貴古賤今之見,故仍付諸梓。他日賢达踵修,去其可疑,以傳其可信,必有能任之者。
    (二)《旧例十则》情况。
    第三则说“谱家之法,传信不传疑,吾家自东谷(指姚云,号东谷)公始居汴梁,秦原公徙居灵源,代有传世录之世恩。堂然,世远年湮,间有朽蠹,其历有可据者,则书之若失,所考者,则仍其世逸,其总阙疑也。”
    (三)《甲午新修凡例十八则》情况。
    第一则“吾家秦原公徙居灵源实为鼻祖,旧遥尊汉时东谷为一世,非正法也,今断宜推秦原公为一世祖,其自秦原以上,世系可考者,列于前。”。
    第二则“文献公先世,由吴兴居陕郡,即今河南之陕州实吾灵源所自出,旧伪载居河南之开封,今为更正。”。
    第三则“读雪坡公文集,其中奏、札、书、传、记、注,年岁与史昭合,盖公之手订也,惟复许司门一札,击以景定戊午,查景定实此年应为后人误入,又如五世祖旦,分旧载,生宋元符四年辛巳,然考宋史,元符仅三年,并无四年,起戊寅,终庚辰,亦无辛巳,辛巳盖建中靖国元年也,此类甚多,今为一一祥核也。”。
    第四则“谱以传信,无文足徵者,不敢妄附,亦史阙疑意也,况祖为始迁,独宜慎重,以昭信从旧于原公世表,下注云,真宗七年,金人大冠京师,公避难云云。查宋史徽宗五年,女贞(真)国始改号,为金阿骨打之言可证也,与真宗时事不符,今宜从阙。”。
    (四)《功显序》情况。此为章怀太子李贤见姚彝、奕、异三兄弟,思姚崇功绩,而表彰其三代的功劳的序言。
    (五)《赠守文公诰》情况。此为大宋景定元年八月皇帝诰封姚守文承事郎。可知“余守文行著于乡,四举礼部,不获齿下士诗书之泽,施于文孙,以魁儒从吾儿游,礼成,尽阶。陈义甚高,朕方教天下......”。
    (六)《授承事郎秘书省正字兼太子舍人诰》和《再除秘书省校书郎诰》此前一诰为大宋景定元年八月皇帝诰封姚勉承事郎。后诰为大宋宝佑五年十二月皇帝诰封姚勉校书郎。两诰均无谱系人物。
    (七)罗天酉、罗公寿诗情况。此为父子与勉族人交所作诗文。罗天酉涉姚勉诗文,罗公寿涉姚申伯,姚江村,姚云岫等人物,可知罗天酉与姚勉同时人。罗公寿与姚申伯,姚江村为同时人。对考证无实际作用,仅知人名可查族谱有否此人与二罗生活时代对比,可判研族谱资料真实性之一法。
    (八)《竹楼公行实》与《锡公行实》情况。
    《竹楼公行实》:公讳振,字子玉,号竹楼,宋元符庚辰科进士,特奏状元第,授进贤县尉,封通事郎,旋致仕,拘竹楼书院,于新里大坵畔,种竹成林,日读书为事,延揽四方英俊,讲明正道,岁无虚日,世尊为竹楼夫子。生宋元丰六年癸亥十月十二日,殁葬南排茶锅,配李氏女,诰封孺人,生子二,长旦,幼渠,旦生铸锡。渠生铨、钺、镗、锐、镐。夫以公之不趋荣,不恭禄,殆与陶处士,周逸民媲美,高风矣,而其表章经传阐明理学,有功于名教,甚钜。传曰: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宜乎,继公之志者,方兴而未艾也。建炎元年丁未孟夏月谷旦,同邑年侄谢庭芝敬书。
    《锡公行实》:公讳锡,字九荣者竹楼之孙,明叔之子也,年未弱冠,才德无双,都人士胥仰慕焉,建炎四年春,因父殉靖国难,奉旨陈祭府祠,邑宰范公见其魁伟,而奇之,与之语益,大称异,乃述其德,荐于朝,攫为汀州判官,时郡之烦剧,悉委公,公理之;而皆治民之艰楚,咸属公,公抚之,而俱安,古循吏殆莫过焉,越十三年,解组归,遇朝廷严革神像,公衙内有神曰岩主禅师,取国庇民,朝夕虔奉,不忍废置,私自载回,以此获谴。葬黄岭蛟龙湖,配夫人朱氏,生元献、元通、元和、元育。噫!公之才虽未竟其用,公之德实足及子孙,殆真杰出于世,而克赞先绪者,慈甥元献兄弟以公之行实,嘱余,余与公忝居戚谊,素号知心,虽不能为文,谨陈其实,以传后。南宋绍兴十五年仲秋月谷旦戚弟朱胜非谨书。
    (九)宋宝祐三年孟冬月知瑞州府事蔡謨谨书《竹楼书院记》,对谱研无实质意义。但可互判蔡謨为立坊事。
    竹楼书院者,进贤县尉姚先生子玉讲道之所也,其楼之必竹者,何以费廉工省,而且空灵秀也,居基东南隅曰新里。宽旷,多竹,爰架竹楼一所,与锦江桥通,风光拥翠绿,水漾波,尘氛不到,清气逼人。集一时之士大夫披宣经传,消遣。世虑其为方外之高士,风尘胜境乎?虽然盛山美矣,传于韩昌黎之序东园佳矣,传于欧阳公之记,今先生之竹楼,虽不减于盛山东园,惜余文不足以振之也。第就其竹而拟之,先生之高节与竹相类乎?先生之立品惟竹可以乎?先生之中虚外直匪竹莫表乎?余奉简命,监理元坊馆于竹楼,欣羡之久,因为之志云。时古旦宋宝祐三年孟冬月知瑞州府事蔡謨谨书。
    姚申伯《尉听记》对族谱研究无实质意义。
    姚文龙《采谯歌》对族谱研究无实质意义。但很有文采,兹录于后。
    《采樵歌》“细雨纷纷去采樵,采樵不采嫩枝条。一朝采得擎天柱,管取姚门世世烧。”《南征曲》“拔剑指天天黑黑,勒马饮江江歇歇。领兵百万下江南,征衣不染生人血。”
    (十)姚丙乾隆甲午仲月所作《重修状元坊记》揭示了原状元坊遗址和重修状元坊的情况。
    (十一)《收谱录》为字派及收谱字号情况。可知灵源云公一脉分居地域状况。
    (十二)《灵源姚氏各支迁徙志》可知和穆两支情况。
    (十三)《灵源八景》《地图》《山名》可知灵源地域风貌。
    (十四)《讼案》:一是太平乡唐家前码头讼案,二是燕窝姚讼南垣姚光绪三十四年姚玉如葬父坟讼案,三是民国高安县碧落巷试馆讼案,四是光绪丁丑年状元坊朱姓谋占状元坊边地讼案。第二讼案可知燕窝姚与南垣姚光绪三十四年已起纠纷。
    (十五)《世系》为重要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4-4 02:50 , Processed in 0.1236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