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湘妃故事问卷分析 一、潇湘与潇湘意象 “潇湘”本为地名、水名。潇水为湘水支流,“潇湘”为二水的合称,但单称湘水也可包潇水,合称潇湘也可包合流以下水域。古人所称的“潇湘八景”,潇湘夜雨、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起永州,经衡阳,至湘阴、湘潭、桃源、岳阳,终长沙。这一区域宋代又称“湖湘”,湖为洞庭湖,湘为湘江,如朱熹即称胡宏为“湖湘学者”。“潇湘”与“湖湘”在地域上大致吻合。 从地域上说,“潇湘”仍在楚地的范围之内。楚人的祖先是颛顼的后裔。至季连时,得芈姓,是为楚祖。至鬻熊时,事周文王。至熊绎时,事周成王,封为楚子,是为楚国的始封国君。东周时期楚国发展很快,拥有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当时有东楚、西楚、南楚之称。“楚”之得名与“潇湘”相似。楚又称荆,荆为山名。荆山在荆州,荆州以荆山为名,本为禹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旧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左传》载楚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但“潇湘”也是一文化术语,是以地域为限的地方文化。今湖南、湖北两省,宋代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合称“两湖”,元设湖广行省,简称“湖广”,追溯两湖的风土民俗、文化特质,均奠定于先秦的楚国。所以大而言之,湖南、湖北两省人称楚人,地称楚地,文化称为“楚文化”,是不错的。“潇湘文化”应是“楚文化”的一个支流。 “潇湘”在文学和艺术上,包括诗、词、散文、古歌、古曲、绘画乃至建筑名称上,都有集中的体现,早已凝成“潇湘意象”。地方文化亦即内容、风格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上的“潇湘意象”,无非两大主题:一渔父,二湘妃。渔父是一古老的文化主题,远自先秦屈原、庄周已有同题名篇传世,其文化内涵与儒家出处进退之说、道家尚善若水之说有关,为本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无疑。但渔父主题尚有其普遍性,凡有江河处都可以有渔父,而湘妃主题则是唯一的。湘妃主题源出帝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至晚周经过屈原的歌咏而大放异彩,但其史事则较之渔父更早。所以“潇湘”实际上即特指湘妃内涵的文学意象。 永州古称零陵,永州得名于永水,零陵得名于帝舜。先秦文献历载“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淮南子·修务训》)、“舜葬于苍梧之野”(《礼记·檀弓》)。苍梧山即九疑山,又作九嶷山,九疑之得名一说为九山相似,一说为九溪相似。杜佑《通典》:“九疑山,其山九溪皆相似,故名之。”苍梧、九疑、零陵,均为湖南最早一批地名,而帝舜南巡则是最早的一批文献典故。至明,学者纂成《九疑山志》,实即舜陵志,由此演绎出的一系话语,今称之为“舜文化”。 “潇湘意象”与“舜文化”同源。帝舜、湘妃本为夫妻,《尚书》明言帝尧将二女下嫁虞舜,以观其内德:“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观厥刑于二女”。帝舜死后,二妃寻至江间,亦死。《水经注》:“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故帝舜、湘妃夫妻故事本为一体。温子升《舜庙碑》:“疑山永逝,湘水长违;灵宫肃肃,神馆微微。”疑山、灵宫指帝舜,湘水、神馆指二妃。 古人又以为潇湘与九疑山之九溪相关。《唐才子传·秦韬玉传》:“潇水出道州九疑山中,湘水出桂林海阳山中,经灵渠,至零陵与潇水合,谓之潇湘,为永州二水也。清泚一色,高秋八九月,才丈余,浅碧见底。过衡阳,抵长沙,入洞庭。”故九疑、潇湘其山其水亦相连相接。 湘妃与帝舜的故事,古书古史记述极多,概括言之则有《尚书》、《山海经》、《孟子》、《九歌》、《史记》、《列女传》六大系统。《尚书》记载了帝舜与二妃的婚姻关系并赋予故事以“孝道”的重大主题;《山海经》记载了二妃的水神性质,反映出上古“神道设教”的观念,赋予二妃以神灵寄托的形式;《孟子》引用佚书记载夫妻及舜氏家族故事最详;《九歌》奠定了湘妃故事的文学、诗学上的凄清基调;《列女传》以二妃事迹列居百余妇女之首,以此创出古今列女传记一系文献。 刘向为汉代最具贡献的学者之一,所著《列女传》称娥皇、女英为“元始二妃”。王照圆补注:“元,大也;始,初也。”兒岛献吉郎称湘妃故事“盖为古今恋爱者之祖”、“盖可谓古今恋爱之祖”。故湘妃与帝舜故事实为我国古代有记载有影响的最早的爱情故事。 帝舜的政治主线与湘妃的感情主线,本相关联。湘妃故事经过屈原的诠释,所谓“履忠被谮,忧悲愁思”、“或以述古,或以明世”,“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既是对政治传统的揭示,亦是对文学传统的开启。 上古封君,守土守民者承社稷称为诸侯,守山川者为山川之君称为群神。“群神谓主山川之君,为群神之主”,而“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故“山川群神”实为上古一种自然生态保护制度。湘妃为湘神,而中原有洛妃,为洛神。《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洛”字古借为“雒”)湘妃与洛妃一南一北恰相呼应,同为古制孑遗,文苑逸响。温子升《常山公主碑》:“奄辞身世,从宓妃于伊洛;遽捐馆舍,追帝子于潇湘。”已将二神并提。 自屈原以降,历代吟咏帝舜、湘妃的诗篇各数百首。张衡《四愁诗》之二:“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海岸,夕宿潇湘沚。”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二:“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是其较早而著名者。 但湘妃尚不只见于诗文。《山海经》、《天问》、《列女传》古皆有图,《列女传》中二妃图像宋代尚存。元明以后,文人以潇湘、湘妃、湘君、湘夫人入画的,也往往而有。湘妃亦可入乐,所传诸曲有《潇湘水云》、《二妃思舜》、《湘妃怨》、《湘妃泪》等。“潇湘意象”遍在于诗文、音乐、绘画各个方面。 二、问卷设计与分析统计 为了检验湘妃故事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判断状况,探讨传统两性典范的古今流变和本土意义,不佞编制了主题为《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湘妃传说》的问卷共计3份。问卷一:时间2005年12月9日,范围湖南科技学院全校学生,回收数量39份。问卷二:时间2005年10月11日,范围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学生,回收数量52份。问卷三:时间2005年10月17日,范围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回收数量50份。 问卷内容共五部分,计47问,分AB二份打印,交叉发放。问卷允许自由选择回答,不记名,但要求独立完成。考虑到问卷对象为高校大学生,所以题量稍大,内容也较广泛。 关于被问卷人的主体状况,设计为第二部分。共4问,AB卷均答。(1)请问你的专业、性别、籍贯。(2)请问你最早在什么情况下了解到了湘妃故事?(3)请问你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有关湘妃的内容吗?(4)请问你在学校中和同学议论过湘妃的故事吗? 问题(2)的回答有:儿时/初中/高中/课文上/听老人说/小时听外婆说过/故事书/神话故事中/课堂上/初中时学校发的一些杂书上/湘妃竹故事中/舜的传说中/湘妃竹/游舜皇山时/旅游时/看电视/读《中国通史》时/《中华上下五千年》/乡土历史/《史记》/《湘夫人》/读《史记》/《五帝本纪》/屈原《离骚》/曹植《洛神赋》/从李商隐《锦瑟》/《水经注》/《山海经》/辞典上有“湘妃竹”。 问题(3)的回答有:很少/基本是课外的/古代文学中接触过。 问题(4)的回答有:没有/有/很小/议论过一点,觉得故事太美/不曾有过,对中国文化影响不大的缘故吧! 关于相关典籍的知悉状况,设计为第五部分。AB卷分别答,各4问,共8问。(1)请问你了解《书经》吗?它是怎样的一部书?(2)请问《尚书》中的《虞夏书》有哪几篇?(3)你知道《史记》中记载虞舜和湘妃史实的是哪一篇吗?(4)你了解《列女传》和它的编纂者吗?(5)你熟悉《楚辞》中的《九歌》吗?能写出其中的若干诗句吗?(6)你认为《山海经》是什么性质的著作?(7)请问你有没读过钱穆先生民国时期的文章《说苍梧九疑零陵》?(8)请问你有没读过王树民先生近年的文章《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 问题(1)的回答有: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先秦各地民歌的诗歌总集/是记录舜前后期君臣政绩的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不了解。 问题(2)的回答有:不知道/《尧典》《舜典》/《舜典》《益稷》/《大禹谟》《皋陶谟》/空白。 问题(3)的回答有:《五帝·舜本纪》/第三篇/不知道。 问题(4)的回答有:不清楚/鲁迅编/班昭编/讲中国古代那些三从四德典范的女性/关于古代有德、有节、有才的女子/原义是教导后宫妃子,后为妇女行为典范/记录妇女的专史/封建时代对妇女的残害都体现在这本书里了/无外是一些女子如何忠于丈夫,是束缚后代女子的“逆书”。 问题(6)的回答有:古代神话传说/地理著作/志怪小说/文学作品/医学、地理方面的科学作品/神话、史实的综合性著作/民间故事/记录中华民祖早期神话传说/佛学/传奇/名不见经传的鬼神故事,不屑品尝。 问题(7)的回答有:没有/不知道/没有,钱穆是谁?/空白。 问题(8)的回答有:没有/读过/空白。 关于湘妃传说,设计为第一部分。AB卷分别答,各7问,共14问。(1)你能写出二位湘妃的名字吗?她们是?(2)你能说出二妃的身世吗?(3)你能区别湘妃和香妃吗?(4)你认为湘君、湘夫人是指的谁?(5)传说中的虞舜一家有什么人物?(6)虞舜的父亲、母亲、兄弟是怎样的人?(7)你知道虞舜的弟弟的名字叫什么?他被分封在什么地方?(8)你知道虞舜的母亲是嫡亲还是后母?(9)请问你知道苍梧、九嶷、零陵的地名所指和它们的较早出处吗?(10)虞舜的出生地大概在哪一地区?(11)你认为虞舜是怎么死的?(12)你知道或到过本地的湘妃庙吗?(13)你知道国内或省内的湘妃庙有几处吗?(14)你知道我校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中有关女性研究的常设专栏吗? 问题(2)的回答有:尧的女儿/两姐妹/舜帝的女儿/传说是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舜帝以观其贤,故称“二妃”。 问题(3),大多数人回答湘妃是舜的两位妃子,香妃是清乾隆的妃子。有回答说:香妃是香的/香妃是少数民族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地位次于皇后、贵妃。 问题(4)的回答有:娥皇、女英/湘君是舜帝/屈原/一条河的神/好像是八仙之一吧。 问题(5),大多数人认为有后母、父亲、弟弟(后母所生)、舜、二个妃子(娥皇、女英)。有人回答除了后母还有嫡亲母亲。 问题(6)的回答有:不知道/父亲是妻管严,母亲是母老虎,兄弟是狼/贪财之人/凶残、狠毒/狭隘、歹毒/阴险、狡诈/心狠手手辣/心术不正/不义、不善、不仁、冷酷无情/自私、愚昧贪婪/都不喜欢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具有大智慧的人/很好的人。 问题(7),大多数为空白。也有人回答:分封在河南,名字是象/分封在道县(有庳)。 问题(8)的回答有:后母/嫡亲/不知道/反正不是亲母,因为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此母却虐待虞舜。 问题(9)的回答有:零陵在三国时已有/出自《史记》/《汉书》/《三国志》/《山海经》/《史记·五帝本纪》/《列女传》。 问题(10)的回答有:永州/湘江沿岸/南方/黄河流域/江南/湖南/中原地区/不知道。问题(11)的回答有:病死/累死/思念二位妃子而死/营养不良/饿死/被杀死。 问题(12),绝大部分回答:不知道,也没去过。也有人回答:知道,没去过/盼着去。 问题(13)的回答有:二处(岳阳、永州)/三处(岳阳、永州、祁阳)。 问题(14)的回答有:不知道/知道/女书协会。 有关价值判断如爱情观、传统观的问题,设计为第三部分。A卷9问,B卷6问,1问交叉,共14问。(1)二妃为什么被评价为有“智德”?她们在什么方面帮助了虞舜?(2)你认为二妃和虞舜的故事中具有爱情因素吗?(3)你认为二妃的爱情故事中有哪些情节要素?(4)你认为湘妃故事在流传到今天还重要吗?(5)你认为湘妃故事最具有价值的是:[A]旅游·经济;[B]文化·学术;[C]文学·创作;[D]性别·爱情(6)请问你知道虞舜的妻子为什么是二位吗?(7)请问你知道虞舜的妻子是:[A]姐妹;[B]不是姐妹(8)请问你了解虞舜的他父母的关系是:[A]和睦;[B]不和睦(9)请问你了解虞舜和他的二位妻子的关系是:[A]和睦;[B]不和睦(10)你喜欢湘妃故事的风格意境吗?(11)永州湘妃庙的石碑上说建庙是为了“以旌善人报功德”,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12)你认为历史上湘妃和湘水有关系吗?(13)人死后为什么会被传说当作水神?你怎样理解水神的神话呢?(14)你认为神话、传说、故事这三个概念有差别吗? 问题(1)的回答有:辅助治理朝政/治国方面建议颇多/帮舜帝建国立业,处理生活问题/管理国家事务,处理人际关系/有德行,有智慧,帮助虞舜安抚百姓/帮舜逃过了父母及弟弟的几次毒害/几次挽救舜的生命/人品好、对爱情执着、识大体、贤内助,相处融洽/生活节俭、辛勤劳动,不骄傲/帮助舜出谋划策,谦谦恭俭思尽妇道,在生活事业上帮助舜/为舜出谋划策,使舜幸免于难,得到尧的认可/文化炒作,只是一对比较负责的妻子而已。 问题(2)的回答有:有/没有/没有,但婚后有/有,不过那个时候开始就有很多妃子了/我认为有,而且很美/没有,现在的“爱情论”是否与弗洛尹德的“泛性论”有承继性啊?什么都扯在一起,爱情固然重要,但有时文学中的事(爱情)只可能是一种有意而为之。 问题(3)的回答有:结合原因,感情升华,君逝思君/出谋划策,随舜南下,斑竹情/忠贞/寻夫,闻丧,殉夫/千里寻夫,后悲伤而死,泪染斑竹/坚贞,大胆,敢于牺牲奉献/二妃在等待舜的归来。 问题(4)的回答有:重要/不重要/重要啊,至少二妃对舜帝的那份感情就对我们很有感触/不现实/对于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对于神话,我们不能膜拜/异常重要,时代缺失/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我们曾经信赖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一种文化,支撑着民族文化的过去/被经济利用了/重要却丧失了其艺术价值,充满了浓厚的商业味道。 问题(6)的回答有:古时候有姐妹同嫁的习俗/尧将二女一起许给了舜/因为是姐妹,她们不想分开/姐妹都喜欢虞舜,他无法选择其中一个/因为他喜欢二位/两位妻子德才兼备,温柔贤淑,舜拥有她们两个已足够了/辅佐之用/一夫多妻制或原始一夫二妻制/舜帝太优秀有德行/二姊妹同时爱上了一个英雄/生育概率大。 问题(10)的回答有:喜欢/不喜欢/凄美/喜欢落叶纷纷带来的静美的感觉。 问题(11)的回答有:表扬做善事的人,宣扬他们的功德/嘉奖好人好事/纪念湘妃/也就是希望众人多行善,而上天也会报答人们的,这是一种好的劝告,但毕竟是迷信。欲行善,又何求上天报功德呢? 问题(12)的回答有:有,湘妃投江而死/有,湘妃思君站在湘水边/湘妃在湘水边思君,湘水因湘妃而得名/有关系,湘妃好像是湘河之神的女儿/没有。 问题(13)的回答有:水是哀怨,一般作为悲剧主题/传说湘妃死后化为江神,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因二妃的故事与潇水有关,被传说当了水神是因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源于国人的大团圆情结/因为水神在生前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死后被传为水神/人们对希望的一种寄托/对爱情生活的憧憬,对人生的留恋/人对自然界的赞美或恐惧的一种精神寄托/古时有洪水,人们除了对天的恐惧,还有对水的恐惧,水神可由人死后接任,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只是人们的希望,渴望这个爱情有个完美的结果而已;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圆满、对好人、对爱情等永恒的虚幻的寄托。 问题(14)的回答有:有,三者的真实程度不同/有区别,神话是人们对一些不能解开之迷或大自然的一种假想,传说是人们对不确定的事的一种解释,故事是有其事只是有所改编/有区别,神话无根据,传说似乎有根据,故事有的有根据,有的无根据/有区别,神话的神秘色彩最浓,想象力发挥得很多,传说可能是有一定的事发生,经过人们发挥想象,一传再传形成的,故事是事实,用以教育人的/从几个方面来区别:真实性、有无根据;来源与创作的基础;作用与影响不同;从虚幻、神秘色彩想象的发挥程度。 有关的文学类问题,设计为第四部分。A卷3问,B卷4问,共7问。(1)你认为文学作品中歌咏潇湘就一定是歌咏湘妃吗?(2)你认为屈原作品中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是写实还是另有寄托?(3)岑参的诗:“洞房昨夜春风起,遙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三千里。”你读后有何感想?(4)张衡的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你读后有何感想?(5)柳宗元的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你读后有何感想?(6)朱熹说《九歌·湘君》“此篇盖为男主事阴神之词,故其情意曲折犹多,皆以阴寓忠爱于君之意”。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7)戴震说“屈原为歌辞,托意于神既不来,巫尤竭诚尽忠思之,用输写其事君之幽思如是也”,请问你的理解? 问题(1)的回答有:不一定是/不是/是/不一定,有的是描绘潇湘的美好山水/是,潇湘是因为湘妃而出名的/有的是,有的却是借这些抒发自己的情感/另有寄托,屈原借此寄托他的政治抱负/另有寄托,寄托屈原的理想。 问题(2)的回答有:对美德、贤慧女性的尊重与渴求,并希望在仕途上有人帮助他/“湘水”让我想到湘妃以及她们的爱情,亦有“涕沾襟”的冲动/纯粹写实。 问题(3)的回答有:似乎有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爱情的描写/爱情离别的痛楚和希望的闪亮/寄托诗人对妻子的相思/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和神往之意,特别是对湘江水的留恋/思美人,梦美人,美好时光易逝/对爱情的憧憬/岑参是边塞诗人,心胸宽广,不应该会在儿女私情中下功夫吧。 问题(4)的回答有:借传说表爱情/理想与现实矛盾/思乡的情愫/以前和现在不能比,诗过时了。 问题(5)的回答有:此诗里的潇湘并没有那种爱情,而是诗人被贬后对重心任用、重用的一种期盼/体现诗人被贬后的无奈心情和身不由己的感慨/很美丽,说一幅春江图/风景秀美,江山多娇引我辈竞折腰,更有潇湘神韵忆起/借湘妃的思念之苦,表现自己仕途不得志的怨闷,友人别后不得再见的愁怅。 问题(6)的回答有:有点偏颇,只从政治角度来评估/应当从社会人文历史方面来理解/描写的是英雄人物曲折的爱情故事/用于祭祀的祭文。 问题(7)的回答有:屈原作歌辞骚赋,借的是神仙传说,但事实上没有。他想尽办法表达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惟有借助神仙来表达他对君王的忠诚,借情抒情/屈原为歌辞并不一定是书写其君之思,要看作品分期/屈原作歌辞竭诚思神,而神仍不来表达其奉君如对神的幽思一样忠诚/屈原将自己的“长叹息以掩涕息”寄托于自己文章中的神/屈原写歌赋寄寓鬼神表达自己尽忠之情/屈原借代的手法,希望自己被楚王任命/借情抒情。 以上问卷,被问卷人主体(第二部分)包括中文系、教育系、美术系、法律系、英语系、生化系、计算机系、数学系学生。理科学生的问卷多数只有选择部分,文科学生的答卷比较详尽。分布虽以湖南居多,但也南北方俱有,整体上答卷最为合理的是永州本地的学生。关于湘妃故事的知悉程度很高,而来源则十分多样,其中由“斑竹”而了解湘妃故事的比例最大。 相关典籍(第五部分)检测被问卷人对于文化经典与学术前沿的知悉状况,多数学生的答卷比较简单,反映出学生基本不曾亲见典籍、与典籍的隔绝、对典籍真伪缺乏了解、对典籍性质缺乏思考的现状。这种情况其实已在预料之中。 湘妃传说(第一部分)检测被问卷人对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多数学生知道湘妃(二妃)的名字及虞舜的母亲是后母,少数学生知道虞舜一家人物角色,但几乎没有人知道或到过永州潇湘庙。 爱情观、传统观等价值判断(第三部分)预期调查被问卷人的价值判断,是本问卷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多数学生肯定湘妃故事中具有爱情因素,能够写出其中的情节要素,也能够理解水神神话。但回答普遍较为空泛,基本上只能说出“政治”、“治国”或“善良”、“贤淑”等观念,而对湘妃故事本身的核心要素如“焚廪”、“浚井”等无所了解,反映出猜测、推测、以今人语境自以为当如此的状况。 文学类的问题(第四部分)在检测被问卷人对相关古典诗文的了解程度的同时,更在于检验被问卷人对于文学本性、政治本性的认识。这部分答卷比较充实,特别是文科学生往往能作较多阐释与发挥,也有学生明确了解后代男性诗人歌咏湘妃并非是对爱情故事的描写,而是有其政治原因。但对于古典文学以政治为核心、因政治而发达,以及男女爱情与政治情感的互通,则完全不能指出。 我国现代学术的建立已有近百年之久,照理说,现代学术所标榜的科学研究与学术进步,应当能够对古代历史、故事传说予以积极、合理的包容和阐新,但实际上学界往往一面尽力寻找新史料,一面割断正统典籍;一面以自由解放宽容自己,一面以极端批判对待传统;一面急于挖掘经济增长点,一面漠然破坏文化资源。大学教育正处于极高极快的量化指标与隔绝淡化的历史文化之间,本问卷的考察结果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