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12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334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2 1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0-2-22 10:36 编辑
六修谱序(总) 我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远在四千多年前——古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这就是我姓的祖根。据史载:舜是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尧因四岳(四方部落联盟领袖)的推荐,命舜摄政。舜巡行四方,消灭四凶(鲧、共工、鹳兜、三苗)。因而天下大治。尧去世后,舜受禅即位,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东南)。在位四十八年,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是一位事亲至孝的君主,以孝治天下, 万民拥戴。他的后嗣分封各地,衍为九族,散为七姓。大都以封地受姓。如陈、田、吴、邱等姓,都脉出有虞。
我吴兴始祖衅禄公(六亭公),于宋中叶升宝庆府太守,由江西迁湖南。晚年游资江,爱其山水,遂卜居益阳。六传至舜彩公(念华公),由益阳迁安化定居。从此天潢派演。萌蘖藩滋,逐渐形成我姓一大分宗。现在,华公子孙,已遍布安化、宁乡、桃江、常德、桃源等地,散居省外各地都也为数不少。
我姓族谱,从清康熙 48 年(1710)壬午起,已连续五次修辑。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修至今,已六十三年了。其间,沧桑变幻,旷代遥遥,历届谱牒,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付之浩劫残灰! 更由于人们宗族观念的淡薄,续修之事,也就无人谈及。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真是国泰民安少有的盛期。于是,人们怀祖敬宗之心,油然复生。去年腊月, 敬安、海波、守受、跃阶等人倡议六修族谱。旋即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组织筹备机构,开始调查、宣传发动。今年三月十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正式成立六修办公室,即日开始办公。编修人员着手收集五修旧谱。遍访境内各房,旧谱大都销毁殆尽。少数幸存者也残缺不齐。最后于田文村赞臣家得一箱族谱。硕果仅存,我们喜不自胜。仔细清查,又缺二本,复于千丘蒲苏家得此二本。至此已获五修完牒一套。有了这套完整的族谱,新修族谱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在短短的十多天内,就理清了全族房派家系,制成并打印成世系表。凭此表分块分房全面开展草谱登记,同时收取丁费。紧接着誊写谱稿,经过紧张的缮写、校对、整理以及撰写文汇,前后不足半年,已脱稿付梓。总计全套族谱十卷,共五百三十多万字。是名副其实的宏编巨籍。如此既浩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进度之快,实属罕见。这是全体人员认真负责、不辞劳苦的结果。常驻办公人员,大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半百。我们劳怨不辞,毁誉不计,得失不顾,名利不图。有的不畏寒暑,忙碌奔波;有的伏案笔耕, 呕心沥血;有的口释疑而舌敝唇焦;有的则带病工作而不离职守。谨小慎微,一丝不苟。有人善意笑我们这些老人为修谱入魔了。放着现成的清福不享,还这样操劳费神,是祖宗的默荫?还是心灵的感触?真不可思议!的确,连我们自己也不理解自己。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完成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的一片真诚之心和忘我工作的实际行动,终于赢得了全体族人的依赖与支持;即使少数持怀疑态度的人,也逐渐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正当收族即将结束之际, 原来不自愿入谱者,又纷纷主动交费造册。从而使六修谱牒更加完善,入谱人数达一万三千余人。
分管各房各地的主修、监修和协修人员,在六修工作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们挨家挨户,登门造册收款 , 脚忙手忙口更忙。即受到热心者的感激支持 , 也遭到不义者的冷言奚落 ! 他们矢慎矢勤, 任劳任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 真是可钦可佩。总之 , 六修谱牒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能使我们克服重重困难 , 最终达到成功彼岸的原动力是全体族人的殷切期望和全力支持以及热情的鼓励。
不到一年的时间 , 六修族谱大功告成!今天 , 我们面对一册册装订精致、内容新颖的谱牒,在感到由衷的欣慰之余 , 回顾这段不平凡的艰辛历程 , 犹令人惶惑不已 ! 编修过程中,有内部的疑虑重重 , 也有外来的干扰和压力,我们忍辱负重 , 力排邪议以底于成。它凝聚着全体工作人员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封建社会里,谱牒历来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 作为维护其阶级利益的工具。新谱,就力求剔除旧谱中的封建糟粕 , 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 ; 我们不守典泥旧,没有完全沿袭欧苏二式的格局,内容有所创新, 形式有所改革。但也本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宗旨和遵循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 还保留了旧谱中的某些内容和形式。新谱虽按家系横排,但其世系齿序,仍取欧苏二式之长。以族为干,以房为枝,以户为麋。竖可以溯本及末,横可以从枝到叶。一脉相承,昭穆有序,一房 1 户,璧合珠联。卷前还加编了目录 , 查阅方便。
旧谱中不适时宜的内容, 如“御诏”、“族规家法”、“服制”、“坟山图 " 界”等已无现实意义 , 此次不再续刊 ; 新增了“祖源考证”、“祖训拾遗”、“合族公约”和全族人口、文化程度、职务职称、居地分布等内容 , 后人一览,便知我族概况。族谱中新增了这些内容 , 实际上就等于族史或族志了。它既是一种大众史,也是一种史料的储存 , 能补方志之不及。它既可以起到缅怀祖先、弘扬祖德的作用 ; 也可以引导族人树立新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 更便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回大陆寻根觅祖。进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造成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平统一祖国 , 都是很有俾益的。
我姚氏家族 , 历史悠久 , 代有闻人。上历商周秦汉,下及唐宋元明清。衣冠相望,庠序盈门。不但倾动当时 , 而且流芳后世。有的以政绩著卓 , 如姚崇为名宰相 , 辅唐玄宗五年 , 旧史称其执政时期为“开元之治”, 其勋功伟业 , 显赫当朝 ; 有的以文学著称 , 如思廉继父志撰梁、陈二书,世称有班马才 ; 清古文名家姚鼐为桐城派始祖 , 经典文献 , 传颂千古。唐书正史,都有专载。曾获“锦江世第,梁国家声”的殊荣。近代以来,我姓族裔为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谱写岀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绾房裔炳南烈士 , 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是我族近代杰出的后裔 , 是我全族的骄傲。
我们的祖祖辈辈,为开创他们的未来世界, 披荆斩棘,茹苦含辛,甚至鞠躬尽瘁,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物质财富。今天,我们继承下来的山山水水,乃至一草一木,无不洒下了我们祖先的血汗!没有列祖列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为人子者, 能不饮水思源 ? 现在 , 在祖国的建设大潮中,我衅禄公后裔 , 踏着先祖的脚印,同样在各条战线上忠贞职守 , 奋起拼搏。有各级党、政、军干部 , 有科学家、企业家,有教师、医生等等。不少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 , 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但我族后裔,大多集居山区 , 经济还不十分发达 , 较之先进地区,仍有很大左岸。这固然是受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约制,但也不排除我们自身过来不重视教育, 文化素质低下这一人为因素。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
通过六修统计,发现出国深造的已有四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族裔达三百九十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八十四人,研究生六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在谱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左右。这些数字表明 , 我族裔开始重视教育 , 并懂得了科教兴邦,科技致富的道理 ;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首先富裕起来的房户,也如雨后春笋。前景欣欣向荣,兴旺发达。但愿我六亭公后裔再接再励,急起直追。同全国人民一道 , 抓住经济开发政策的机遇 , 发挥我们山区的优势,继承和发扬祖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造福子孙后代努力奋斗!
公元一九九六年丙子十月六修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