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传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记
    附记一:年谱、官职、驻闽主官、年号换算
    一、姚启圣年谱
    铁观音”,一种发源于福建安溪的传统名茶,以其香气馥郁持久而著称于世;查阅清初史料推断,倘若“铁观音”用于形容个人功绩的话,那么此人必是康熙年间的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
    作为平定三藩祸乱、收复台湾的功臣,启圣公以其一诺千金的品质、视金钱如泥沙的情操,先后招降藩王耿精忠及明郑将士二十余万,其家国情怀世所罕见;又先后整顿吏治、去除弊政、举荐将才、救赎妇幼等,尽得福建民心;特别是在反对台郑势力独立、祸乱沿海百姓之际,不计较个人得失,先后提出《剿抚澎台机宜》《平海机宜十四疏》等系统方略,最终迫使郑氏投诚,台海得以一统,东南沿海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又以个人名义(姚兴儒)捐置学田最多的历代福建主政官,使“兴儒之意”彪炳史册,深受清代福建全省学子敬仰,并附祭于各地学宫,《清史稿》如此高度评价启圣公:“生平慷慨仗义,挥金如泥沙,尤恤文人;各属皆置学田,培寒畯。”又被奉为各地妈祖庙“陪祀神”的启圣公,曾为“开海还界”二十七次上疏,继而施行与北宋名臣范仲淹“荒政三策”相似的策略,活人无数,被时人比作文正公(范仲淹),处处肖公像为生祠,颂《八闽童谣》、编《闽颂汇编》、建庙立碑(再造全闽碑)。启圣公过世八十余年后,乾隆皇帝还因其平台功绩,将姚公神道碑、姚仪传,以及《闽颂汇编》等资料收录内廷,为启圣公及其长子姚仪列传,又奖“别业(别墅)”于姚家。
    因权臣明珠党人干扰,病入膏肓的启圣公成功招抚郑氏、收复台湾之际,主动放弃平台首功“重大帅”功勋之后的议叙,再加上从福建至京师之间传递文书在途时长在十二天以上,阿谄的权臣在记叙史料时又故意隐去原始奏疏等关键细节,以至于史学界曾长期误入“平台首功”之争的歧途,笔者有幸将这一段姚启圣个人年谱的史料首度整理如下:
    1624年(天启四年):公一岁
    启圣公,天启四年九月十五日(1624年10月26日),浙江绍兴(马山街道姚家埭)人,初名万雍,字熙之,亦作熙止,晚号忧庵。为大唐贤相姚崇二十九世孙、绍兴姚家埭姚氏始祖姚镐十三世孙、慧袭曾孙、良贵之孙、时可长子,与武状元姚万宪同为姚峻六世孙。公十岁能文,十三岁中秀才;康熙二年乡试第一(解元)。历香山知县、诸暨知县、处州知州、温处道佥事、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等职;又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一品”等衔,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1684年1月16日)薨于位,年六十,诰授“光禄大夫”。著《忧菴诗草》一卷,闽人立庙世祀,刊《闽颂汇编》行世。绍兴乡贤祠事迹具,国史馆列传,闽浙通志、府县志。萧山毛奇龄撰神道碑,北平王源撰别传。
    启圣公高祖慧袭,子二:良心、良贵。祖父良贵,子六:方隆、方盛、方康、方舜、时可、际可。父时可,良贵五子,配丁氏,一子启圣;侧室胡氏,一子起凤,改名梦龙。高祖慧袭、祖父良贵,父时可,均以启圣公贵,赠福建总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正一品,授“光禄大夫”。
    子五:仪、陶、渔、伟、伦;女四:分别嫁台湾厦门道常光裕、知县赵某、御前侍卫象山副将金国泰、陕西汉兴道尤汶鲁南。
    同年,范文程次子范承谟(1624-1676年)出生;郑芝龙之子郑成功(1624-1662年)七月十五日(1624年8月28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毛天翀(历任永春博士、永安教谕、安仁知县)之父、举人毛可珍(1603年中举,香山人)出任诸暨知县。
    六月,“东林六君子”之一的杨涟疏劾魏忠贤罪名二十四条,十月杨涟被革职;同年,东林党首领邹元标(1551-1624年)过世,时任吏部尚书的另一首领赵南星(1550-1628年)被流放山西代州,四年后死于戍所;天启朝首辅、东林党人叶向高被罢免;上一年十二月魏忠贤总督东厂,获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宠信。
    是年正月,杭州九营官兵发生兵变;同月,郑芝龙因海寇头目李旦推荐,离开日本前往澎湖担任荷兰海寇翻译;八月,福建巡抚南居益将侵占澎湖两年之久的荷兰海寇赶走;九月十四日,荷兰海寇窜据台湾大员,自此占据台湾本岛长达38年之久,直至顺治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被郑成功收复。
    1625年(天启五年):公二岁
    姚启圣同为姚峻六世孙的族兄、五十七岁的姚万宪(1569-1628年),高中武举第一名(武状元);与同年的文科状元、同乡余煌,均为太常寺正卿罗尚忠门下。是年,会稽“一邑两状元,文武连捷,古今未见也”。
    该年孙承宗督师辽东,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被迫于三月二十二日迁都沈阳,改称“盛京”;八月二十六日,陷入党争的名将熊廷弼被害;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东林六君子”,相继被阉党残害致死,东林书院被禁毁;十二月,阉党撰《东林党人榜》,捏造罪名将309名东林党人榜示全国;六月起,延安大风雪三月;济南蝗虫蔽天,作物荡尽,是年大饥,致人相食;同年,海寇李旦病死,郑芝龙自此成为纵横东南亚一带的大海寇。
    1626年(天启六年):公三岁
    宁远之战,袁崇焕击溃后金军队,努尔哈赤(1559-1626年,清太祖,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撤至盛京后于八月十一日病死;多尔衮生母、清太祖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被迫于次日殉葬;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1592-1643年)继任;十五岁的多尔衮,受封贝勒。
    该年,黄宗羲之父、都察院监察御史黄尊素(1584-1626年)与高攀龙、缪昌期、周顺昌、周起元、周宗建、李应升等“东林后七君子”,因弹劾魏忠贤被害死;五月初六日,北京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发生“古今未有之变”的大爆炸,爆炸范围半径约750米,面积达到2.23平方公里,造成2万余人死伤;爆炸中,不满周岁的三皇子朱慈炅受惊而死,天启帝三子三女均已早夭;五月,西班牙海盗侵占台湾鸡笼,次年又侵占淡水;六月,山西灵丘发生7级地震,京师、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受波及;七月,常州、苏州等地风灾、水灾,死难者无数;闽南发生严重旱灾,草根、树皮吃尽,郑芝龙乘机招抚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
    1627年(天启七年):公四岁
    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驾崩,崇祯帝朱由检(1611-1644年)继位。名将袁崇焕与后金作战,取得宁锦大捷,不久即受非议去职。十一月六日,阉党魏忠贤自缢;十二月二十三日,魏忠贤阉党逆案初定。
    正月初八日,皇太极利用朝鲜内乱之机,借口左都督毛文龙利用朝鲜对付后金,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贝勒统兵出征朝鲜。这次“丁卯之役”中,明将毛文龙逃入海岛,朝鲜被迫与后金结盟。五月,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宁远,次月后撤。
    同年七月,陕北、渭北饥荒、疫疾,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其时,王二等人聚数百灾民插义旗于白水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1628年(崇祯元年):公五岁
    武状元、姚启圣族兄姚万宪逝于“梧州游击”任上,例授“昭勇将军”,年六十;前南京给事中、进士陶崇道,奉召起复于兵部,遇事敢言,有“鸣凤”之称;三月,阉党逆案重定,魏忠贤手下“五虎”“五彪”皆被处死;七月,郑芝龙受明廷招抚,在福建巡抚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以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由此,郑芝龙成为台湾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明郑大将刘国轩(1628-1693年)出生于福建汀州长汀。
    七月二十三日,嘉兴、绍兴等地大风海潮:会稽境内飘瓦、吹倒石坊,海水大溢两、三日,街可行舟;山阴、会稽、萧山、上虞、余姚,被溺死者均有万人以上;嘉兴滨海及城郊百姓,被溺死者不计其数。广东香山县僧人慧庸,将古香林寺建成园林寺庙,内有假山、动物、文字造型的盆景;有从杭州引进的并蒂莲,池内养有巨大的金鱼。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随着朝政腐败、饥荒连年,陕北王嘉胤、高迎祥、汉中王大梁、甘肃周大旺等各部,自七月起相继起义,战火遍及陕西全境、甘肃东部和川北,朝廷官兵也纷纷加入。
    二月,皇太极亲率精骑在敖木伦击败蒙古多罗特部,俘获1.1万余人;九月,又率满、蒙军征蒙古察哈尔部,再次大胜而归。两场胜利,为皇太极次年绕道蒙古,直取明廷京师创造了捷径。多尔衮、多铎兄弟,在这次随皇太极征讨蒙古中,因功成为八旗旗主;清太祖努尔哈赤、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孝慈高皇后,皇太极生母)、太祖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多尔衮生母),此年葬于福陵。
    1629年(崇祯二年):公六岁
    崇祯二年,黄宗羲遵从父亲遗命到绍兴拜刘宗周为师,就读“证人书院”;二月,崇祯嫡长子朱慈烺出生,次年册封为太子,母为孝节烈皇后周氏,外公周奎(嘉定侯)。
    二年春,三边总督杨鹤围剿起义军,起义军首领王二被杀;五月,后金首次开科取士;六月,袁崇焕执尚方剑,擅杀毛文龙于旅顺口;八月九日,会稽大雨,水坏田禾、百姓饥荒;陕西延安府等地大饥,揭竿而起的七千余起义军攻占三水(今咸阳市旬邑县);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乘机率兵十万余人避开关宁锦防线,兵分三路突破关隘会师遵化城下,直指京师,袁崇焕闻警后即领军从宁锦起程赶至北京城外阻击后金军;攻城不利的皇太极,遂施反间计,令崇祯帝以“资敌私通”罪,将袁崇焕革职下狱;入京护卫的山西援兵,兵士因缺少粮饷或哗变或剽掠。
    1630年(崇祯三年):公七岁
    二月初十日,崇祯嫡长子朱慈烺被册封为皇太子;五月,名将孙承宗反攻后金,连复遵化、永平等四地,史称“遵永大捷”。后金历时七个月的征战,于该年五月撤兵;后金贝勒阿敏弃城时屠民,被皇太极问罪、幽禁而亡;理学家陆陇其(1630-1692年)出生,他与一代廉吏于成龙(1617-1684年)并称“北于南陆”,康熙年间均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张献忠率陕西米脂十八寨响应王嘉胤起义,李自成参加起义;三月二十八日,陕西起义军进入山西,攻襄陵、吉州、太平、曲沃;八月,崇祯帝以谋反大逆罪,将关东铁骑主帅袁崇焕凌迟处死,自毁长城;白莲教活动于北直、山东、河南等地;十二月,增田赋。
    1631年(崇祯四年):公八岁
    孝贤纯皇后(乾隆首任皇后)的祖父、户部尚书富察·米思翰(1631-1674年)出生;正月初八日,后金开始铸造红衣大炮;后金陷永平、兵围大凌城,明援军孔有德与耿仲明等,半路发动“吴桥兵变”;延绥一带连年灾荒,百姓从起义军造反,十之有七;正月二十三日崇祯遣吴甡带十万金赈之,以西安推官史可法主赈事;二月二十二日,福建起义军数千人攻瑞金;六月初,王嘉胤战死,王自用代之;七月,后金设户、礼、兵、刑、工等五部;七月督师孙承宗,筑大凌河城,令祖大寿以四千兵据守,将成之际兵部尚书梁廷栋被罢,巡抚丘禾嘉处处牵制孙承宗;八月,后金兵围大凌,大凌城援绝粮尽,祖大寿于十月二十八日降后金,后以计逃归锦州;九月,崇祯复行宦官监军之政,戎务更坏;十月,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先后接受短暂招抚。
    1632年(崇祯五年):公九岁
    六月初六日,黄河于孟津决口,军民商户死伤无数,百姓无路可走,聚而造反;七月,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等二十余万起义军会聚于山西,先后攻克大宁、隰州、泽州、寿阳诸州县;九月,李自成攻陷河南修武县,杀知县刘凤翔;八月,巡抚朱大典救莱州,打败孔有德,莱州解围;十二月,围登州,毛文龙谋士龚正祥等十七位明将兵败被杀。
    孔有德降后金之后,舟舰“尽为贼有”,明军再无力从海上对后金构成威胁,该年九月,后金结束始于天命六年(1621年)的迁海令,开始展界;四月,皇太极二次亲征战败察哈尔林丹汗部;至崇祯七年,土默特部、茂明安部、索伦部等部先后归降,自此后金一统内蒙各部。
    1633年(崇祯六年):公十岁
    启圣公十岁,能文;宁绍台道林日瑞、绍兴知府黄䌹二修绍兴三江闸;各省积亏盐课银三百二十万余两,四月二十日崇祯命如数收缴,否则指名参处;十月十一日,原辽东督师袁可立薨逝于睢州。
    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围剿河南、陕西等处起义军;二月十一日,起义军攻入河北,明参将杨遇春、武安守备曹鸣等将死,左良玉军败,起义军势力大震;六月,川军兵剿起义军,射杀义军首领;义军则用明军军旗诱杀官军,川军大败;是年冬,崇祯帝再令保定、河南、山西诸路官军围剿起义军;十一、二月,高迎祥等部起义军渡黄河,攻渑池,李自成隶其麾下,先后连克渑池、卢氏、伊阳三县,从陕西进入河南;河南巡抚元默重兵堵截,起义军转而南下,攻入湖广。
    二月二十六日,明参将王之富、祖宽、王来聘等克登州水城,叛将孔有德与耿仲明逃走,山东收复,崇祯四年武状元王来聘战死;五月二十日,明总兵黄龙击败逃至旅顺的孔有德军,孔有德、耿仲明再度弃城而走,并降后金;七月十四日,后金兵取旅顺,明总兵官黄龙兵败自刎,其下属尚可喜据守广鹿岛,后于次年正月初二日率部降于后金。
    1634年(崇祯七年):公十一岁
    崇祯七年末,天文历法《崇祯历法》纂成,徐光启、李天经、李之藻,以及传教士龙华民、汤若望、邓玉函等参与其事;第三任延平王郑克臧(郑成功之孙、郑经之子)的岳父陈永华(1634-1680年)出生,后为明郑时期的重要将领。
    正月初五日,罗汝才等部起义军,由郧阳渡汉水,次日攻占襄阳,又连克平利、白河等处,十四日南破凤县入四川。二月初五,攻陷兴山,杀知县刘定国。二月二十一日,又攻下夔州府、大宁,围攻太平。三月,入川数营义军又自阳平关入秦州,复返陕西,与之前的李自成、张献忠联军一起进入汉南。四月,连续干旱八个月的山西、陕西赤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民饥而乱兴,而明将多杀良冒功;初六日,崇祯帝诏发帑赈饥。六月,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起义军。起义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避走,误入兴安车箱峡;李自成诈降,三万六千余人脱围。十月二十七日,湖广兵援汉中,被起义军击败。
    七月初八日,后金征蒙古胜利回师途中,进围宣府,继而兵掠大同,攻陷重要关隘得胜堡,攻取灵邱县城。
    1635年(崇祯八年):公十二岁
    陶崇道擢按察使,备兵罗定,分守岭西;后升福建右布政使,未就任即去官归里;致仕后,将陶怿、陶望龄遗稿撰成十七卷《会稽陶氏族谱》;一代权臣纳兰明珠(1635-1708年)出生,六岁时丧母(墨尔齐氏),十二岁时丧父(尼雅韩),由胞兄、资政大夫郑库夫妻抚养成年,而郑库之妻卢氏与卢兴祖,同为卢登科子女;季麒光(1635-1702年)出生,后为闽清县知县、台湾诸罗县首任知县。
    正月,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先后攻陷安徽颍州、中都凤阳,并焚毁皇陵、龙兴寺,明朝龙脉被断;五省总督洪承畴进剿,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等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商对策;多尔衮、岳托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元朝传国玉玺,漠南蒙古自此纳入后金版图;八月,李自成同乡、部下高杰归附洪承畴,为贺人龙下属。
    1636年(崇祯九年):公十三岁
    启圣公十三岁,补弟子员,为绍兴官府供养的生员,即“秀才”;藩王尚可喜长子尚之信(1636-1680年)出生;索尼之子、康熙孝诚仁皇后叔父索额图(1636-1703年)出生;十一月二十七日戌时,会稽地震。
    一月,高迎祥、李自成攻庐州,取含山、和州,杀知州黎宏业,继围滁州;二月,攻密县、破登州,击杀明将汤九州,进军邓州、郧阳;三月,高迎祥与李自成分兵,由郧襄入兴安、汉中与张献忠会师;五月,高迎祥复入湖广;七月二十日,闯王高迎祥率部出汉中谋攻西安,行至黑水峪,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战死,李自成成为新闯王;内阁首辅温体仁抽调精兵入援京城,卢象升被调任为宣大总督,起义军得喘息之机。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号“大清”,论功行封,多尔衮授封“睿亲王”,开始理政;并封明降将孔有德“恭顺王”、耿仲明“怀顺王”、尚可喜“忠顺王”;清军连续第三年入塞,六月二十七日从独石口入塞,至西直门;崇祯随即命文武大臣分守京城各门,并檄令山西、山东、保定、关宁等地调兵入援京师;清军随后绕京师剽掠,后于八月三十日携带掠取的大量人畜物资,拔营东归,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相继嗑药而亡;这场历时两个月的战争,以清军胜五十六战、克十二城、掠获人口、牲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而告终;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拒绝承认后金改号的朝鲜,史称“丙子之役”。
    1637年(崇祯十年):公十四岁
    名将吴英(1637-1712年,又名王英)出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刊行,系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二月,为了加强对清兵的防御而培筑京城,崇祯加征赋税;浙江、江西、湖广左布政使姚永济、朱之臣、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赋税无法完成,被夺官视事、勒限完复;时杨嗣昌主兵事,熊文灿为总理五省军务,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围剿农民军;九月底,李自成入川兵围成都,连克数十城,崇祯急令总督洪承畴率军由陕入川救援。
    经四十多天的“丙子之役”,至崇祯十年正月,朝鲜国王仁祖李倧投降清廷,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而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四月,清军与朝鲜联军,击败前来救援的明军20000余人,史称“皮岛海战”;明朝的东江镇名存实亡,清军再无后顾之忧。
    1638年(崇祯十一年):公十五岁
    正月十八日,年仅十岁的崇祯嫡长子、太子朱慈烺行冠礼(一般为二十岁);次日,执圭接受朝贺,进退有常;二月初七日,出阁读书。直隶巡抚于成龙(小)、御史郭琇、大学士张英、陈廷敬出生;3月,伽利略出版世界上首部材料力学著作。
    一月,李自成困于川北梓潼,与洪承畴征战不利,率余部还陕西;三月初二日,大同大雪;总督川、湖、云、广、贵州军务、少师、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朱燮元,力守成都,平乱,三月二十二日卒;四月,火星违度,崇祯素服减膳,并令诸臣各引罪修省;六月,奸相温体仁卒;八月,洪承畴报陕西起义初定;敕戒国丈、嘉定伯周奎;
    九月,清军再度举兵入关,崇祯帝召宣、大、山西三总兵入卫京师,又三赐卢象升尚方剑令督天下援兵;十二月,督师卢象升兵败钜鹿,身死;十一月,清兵绕道京都南进攻高阳城,名将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城破之际自缢而死,孙承宗五子六孙、两侄八侄孙全部英勇战死;多尔衮授“奉命大将军”,统兵入塞,又在松锦之战再获战功。
    1639年(崇祯十二年):公十六岁
    启圣妹夫黄锡衮(1621-1707年),七岁能诗,日诵千言,十九岁(1639年)时,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次年(1640年),二十岁即高中进士。1640年6月5日,蒲松龄出生,后著有《聊斋志异》。
    曾大破李自成于潼关南原的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十九日率军北上入卫京师,令李自成获得喘息之机。
    正月,清军入济南,巡按御史宋学朱方、左布政使张秉文、济南知府苟好善及历城、临池、武城、博平、荏平诸县令俱死,副总兵祖宽战死;德王朱由枢被抓,崇祯十五年二月被杀于塞外。大学士刘宇亮、总督孙传庭领兵十八万,自晋州支援济南;祖大寿亦自青州至;清军自济南取东平、济宁、馆陶、庆云等地,再攻兖州;安庆巡抚史可法据守徐州,刘宇亮、孙传庭会师于大城,清军退出塞外;然,薛国观设计构陷刘宇亮,去位以代;八月,左良玉部追击张献忠时遭受重创,熊文灿被削官入狱。
    1640年(崇祯十三年):公十七岁
    闽人陈衎(1586-1647年)该年所编的刻本《槎上老舌》上记载道:厦门僧侣贯一,得古砖,上刻隶字四行,曰:“草鸡夜鸣,长耳大尾;干头衔鼠,拍水而起。杀人如麻,血成海水;生女灭鸡,十亿相倚。起年灭年,六甲更始;庚小熙皞,太平万纪”;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也有记载,认为“天数已预定于古谶矣”;乾隆在《平定台湾联句》诗中,对启圣公的姚氏灭郑氏谶语也有叙述。
    武状元姚万宪长子姚天锺,高中武进士,授苏州卫守备,后又升金山营参将;陶望龄弟、王阳明三传弟子陶奭龄(1571-1640年)去世;会稽有蝗灾,自西北而来,又连续四月不下雨,致米价飞涨。
    二月初七日,三边总督郑崇俭、总兵左良玉、贺人龙大破张献忠于太平县之玛瑙山,斩2887人,旋还关中;后张献忠在蜀复振,遂以郑崇俭撤兵太早获罪,次年张献忠破襄阳,督师杨嗣昌死于任上,崇祯责郑崇俭以纵兵擅还,杀之。三月初七日,下诏罢撤各镇总监、分守等内臣回京;清军欲入锦州,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以前锋祖大寿、团练吴三桂扼守锦州、松山,得以防御;户科给事中左懋第疏陈四弊,又请严禁将士剽掠、请散米钱,赈济饥民,帝从之;四月,浙西大水;宿州等三十州县荒灾,免其八年欠税;五月,再免湖广、商州等地田赋;湖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饥荒,设法赈济、招揽;崇祯命洪承畴出山海关,前锋祖大寿与清军决战于松山、杏山,吴三桂被围,刘肇基将其救出;七月,京省蝗灾,皇五子朱慈焕薨;八月,总兵曹变蛟、左光先、吴三桂合御清兵于黄土台,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九月,薛国观革职;李自成入四川观音岭、三黄岭,又入净堡;起义军诸部,走英山、霍山间,迫凤阳;十月,总督、兵部尚书熊文灿被杀;十二月,下诏增天下关税;征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及曹变蛟、白广恩、山海关总兵马科,辽东总兵吴三桂、王廷臣合兵十万、马四万、骡一万,克期出关;是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灾;至冬日,大饥荒,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
    1641年(崇祯十四年):公十八岁
    范文程三子范承勋(1641-1714年)出生,官至云贵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赫舍里·帅颜保(索尼堂弟)出生,官至六部尚书;正月,会稽大雪十余日,米斗三钱,贫民争入富贵人家抢米,官府力禁始息,各坊绅士捐米赈恤;夏、秋,大旱。
    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开仓赈饥民,先后破永宁,杀万安王朱采鑋;又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及前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罗汝才因与张献忠不合,改投李自成,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二月,张献忠陷襄阳、樊城,趋成都,先后杀襄王及贵阳王常法;崇祯得病七日,发罪己诏;赈灾山东、河南、真定、保定等地;三月初一日,督师大学士杨嗣昌自缢;二十一日,清军自义州大举入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曹变蚊、白广恩、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驻扎宁远,洪承畴等部被困松山;祖大寿合诸军于锦州,拒守四月余,时出巷战,仍复东关;张献忠陷随州,杀知州;四月,开封大疫;六月,以史可法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泗、淮、扬;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灾,多饥盗;七月,京师大疫,召赐正一嗣教大真人张应京于会极门;洪承畴誓师援锦州,失兵五万三千余人,锦州之围益急,而松山外援亦绝;八月,张献忠被明总兵左良玉败于信阳。李自成先后攻陷叶县、南阳,及开封下属县十余城。
    1642年(崇祯十五年):公十九岁
    十五年(1642年),会稽复大旱连年,桃李冬花,百姓饥荒;延平王郑经(1642-1681年)出生;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1642-1718年)出生;1642年1月8日,“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去世。
    三月十八日,松山、锦州城陷,巡抚丘民仰、总督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杀,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四月,清军攻克塔山;八月,安庆兵变;十一月,清军入塞,京师告急,檄各省直勤王兵入援;十二月,清军攻入兖州,鲁王朱寿镛自尽,知府战死。同年,李自成陷彰德、开封、亳州、陈州、归德、荆州、襄阳等地;张献忠陷舒城、庐州、六安、襄阳、黄梅、无为、太湖等地。
    1643年(崇祯十六年):公二十岁
    陶履卓,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年羹尧之父、雍正敦肃皇贵妃之父年遐龄出生;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盛京;二十六日,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登基为帝,即顺治帝。
    李自成相继攻陷承天、潼关、西安、延安、榆林、平阳、甘州等地,建立“大顺”政权,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张献忠则相继攻陷蕲州、黄州、汉阳,武昌、岳州、长沙、建昌、抚州等地,建立“大西”政权,称“大西王”,改武昌为天授;三月,李自成杀部下罗汝才、贺一龙;清军掠寿光,攻德州,又入武定、莱阳、顺德等地,并第三次北征索伦各部,将黑龙江流域收入囊中;十月,西安城陷,李自成封秦王朱存极为权将军;十一月,李自成攻庆阳抓韩王、陷宁夏抓庆王朱倬纮。
    1644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公二十一岁
    正月初一日(2月8日),京师大风霾,凤阳地震;李自成西安称帝,建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随即东征明京师,先后攻占汾州、怀庆、太原、宁武关、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五日抵达居庸关,明军守将纷纷出降;十七日,环攻九门;十八日,架飞梯攻城、越墙而入,攻占外城;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首辅魏藻德率百官表贺迎接李自成入城;同日,崇祯帝于万岁山(后称“景山”,俗称“煤山”)自缢,“以发覆面,服白袷、短蓝衣,玄色绿边;白背心,白䌷裤。左足跣,右足有绫袜,红方舄”,御衣前书曰:“朕自登基十七年,内地三陷,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太监王承恩、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户部尚书倪元璐等诸臣从死,明朝灭亡。
    之初(二月二十七日),崇祯诏征天下兵勤王,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火速领兵入卫北京;三月初四日,(明)福王、周王、潞王、崇王各南奔,聚于淮安;十九日,吴三桂抵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兵至玉田的吴三桂获知京师陷落、崇祯帝自缢。二十七日起,李自成纵部大肆俘掠。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为防清兵入关、招降吴三桂,率师东征山海关;二十一日,多尔衮兵至关外十五里,坐山观虎斗;次日,多尔衮、吴三桂联军突袭李自成部;李自成败退,清兵入关;二十六日,李自成逃至京城;二十九日,李自成于北京称帝;次日,逃往西安;四月杀秦王朱存极、韩王朱韶䐾、庆王朱倬纮于山西;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国号“明”,史称“南明”。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清军入京师;九月,顺治帝自盛京迁都;十月初一,顺治帝颁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盛京改为陪都,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改成都为西京。
    1645年(顺治二年):公二十二岁
    钟宝(1645-1704年)出生,香山人,姚启圣手下得力干将,官至陕西潼关参将、固源镇西路副将;卞永誉出生,历福建兴化知府、江苏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官至刑部左侍郎,其叔父卞三畏,与姚启圣为同科举人;康熙朝大学士王掞出生;清廷首次开科取士。
    正月二十三日,清朝国子监祭酒李若琳奏请更孔子神牌,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于大成殿奉祀孔子;二月,豫亲王多铎移师定江南,英亲王阿济格征讨李自成;二月三秦平定,李自成败遁;四月,少时跟随李自成部下高杰为盗,崇祯八年随高杰归附明朝的李成栋,投降清军豫亲王多铎部;四月扬州城破,史可法以身殉国,清军豫王多铎随后进入南京,先后招降总兵二十三员,马、步兵共二十三万;五月,清廷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纂修《明史》;五月十九日,清廷除匠籍为民,免征京班匠价,所需匠役改为雇募制,以工计价;是年大顺军自陕西退避湖北,五月李自成被地方武装姜大眼杀死;五月二十二日,弘光帝朱由崧被部下劫持,献给清豫王多铎;五月二十九日,宣“平定江南”捷音;六月初八日,潞王朱常淓称“监国”于杭州;六月十五日,杭州陷落,监国朱常淓降清,抗清名臣祁彪佳、刘宗周相继自杀;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闰六月二十七日,监国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即“隆武”帝,遥朱由崧尊号为“圣安皇帝”,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七月初一日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七月十八日,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称“监国”;十月,江南乡试。
    1646年(顺治三年):公二十三岁
    六月,会稽大旱;十一月初五,唐王朱聿鐭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十四日,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监国”;十八日,朱由榔于肇庆称帝,改次年为永历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佟养甲、李成栋攻占广州,绍武帝朱聿鐭及首辅苏观生殉国。
    正月,以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征四川;三月五日,黄道周抗清失败被俘后被害;五月,弘光帝与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和“假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斩;十月二十五日,户部郎中王弘祚撰修《赋役全书》;十一月十五日,施琅随郑芝龙降清;刘进忠随南明总兵马得功在芜湖降清;十一月二十七日,豪格率鳌拜、刘进忠等清军,在四川将起义军首领、大西王张献忠用箭射死,四川平定;该年八月、十二月,李成栋先后杀害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清军入闽,刘国轩只身赴漳州,投军自效,屡立战功。
    是年科举,二月会试,四月殿试,傅以渐为清代第一位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另有吕缵祖、李奭棠、梁清宽(梁梦龙曾孙、梁清标堂兄)、朱之弼、袁懋功、李霨、林起龙、魏裔介、魏象枢、沙澄等372人为进士。这些进士除一甲外,二甲前五十名选部属,后二十名选评博中行;三甲前十名选评博中行,十一名至二十名选知州,二十一名至七十名选推官,其余尽数选为知县。
    1647年(顺治四年):公二十四岁
    朱天贵(1647-1683年)出生;三月,《大清律》修成并颁行;姚启圣族叔祖姚章楷,考中进士,后任山东郓城县知县。
    正月二十五日,以四川平定,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二月十二日,以浙东、福建平定,颁诏天下;二月,大西军余部首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联明抗清,进兵昆明;四月初五日,以广东平定,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五月十三日,佟养甲擢升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七月,为招抚濒海民众,清政府颁布了《广东平定恩诏》,率先在广东实行“禁海令”;七月,加封德豫亲王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罢郑亲王听政;八月,清廷初定绿营兵月饷,旋即改为每名每月均加给米一斗,按季支发;十月初三日,(清)总兵施琅、梁立,同两广提督李成栋、监军戚元弼等援剿顺德县海寇,多有斩获。
    1648年(顺治五年):公二十五岁
    北方“颜李学派”代表人物王源(1648-1710年)出生;黄锡衮复选为庶吉士,又复授“检讨”;
    三月,郑亲王济尔哈朗因罪降为多罗郡王。肃亲王豪格有罪论死,顺治帝以不忍置之于法,幽禁之,死于禁所;4月,反清义军突袭枫桥,抢掠大户,长道地为陈氏发家地,多大户巨室,早为义军觊觎,长道地顿成一片火海;(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再度率众反清,李成栋部下施琅,则再投郑成功所部抗清,任(南明)左先锋,聚兵相继攻占福建漳浦、云霄等地;七月,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八月二十日,皇帝谕令礼部满汉可通婚。
    1649年(顺治六年):公二十六岁
    姚启圣部下重要将领张旺出生,官至广西提督;
    三月,德豫亲王多铎薨,摄政王多尔衮师次居庸,还京临丧;五月十八日,擢浙江嘉湖道参议李栖凤为广东巡抚、提督军务;五月十九日,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七月,陈恭尹进“永历朝”泣陈其父、南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赠陈邦彦“兵部尚书”衔,谥“忠愍”,授陈恭尹为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1650年(顺治七年):公二十七岁
    启圣公长子姚仪(1650-1696年)出生,母何氏;字长文,以功授知县,擢刑部广东司郎中、都督佥事兼候补总兵、都督佥事兼江南狼山总兵、江南狼山总兵、杭州总兵(据《清史稿》)、沅州总兵、鹤丽总兵、镶红旗汉军副都统等;仪子二:法祖、隆祖;女三:一适工部侍郎恩特孙住保,一适新喻(新余)知县(后任浮梁知县、临江知府、锦州知府等)张景苍,一适甘肃提督康海(例封“一品夫人”)。
    是年会稽饥荒,陶崇道去世;正月,多尔衮纳肃亲王豪格妻;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武皇后”;九月,福建巡抚张学圣疏报郑成功犯潮州,被总兵官王邦俊击败;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次月初九日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又令近侍苏克萨哈、詹岱为议政大臣。同月,靖南王耿仲明在江西吉安府自缢。
    1651年(顺治八年):公二十八岁
    正月,硕英亲王阿济格谋乱,幽禁之;十七日,顺治帝聘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追尊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祔于太庙。二月十五日,苏克萨哈、詹岱、穆齐伦首告摄政王多尔衮逆节皆实,籍其家,诛杀其党羽;追罪多尔衮,削其尊号。四月,故靖南王耿仲明子继茂袭爵;六月二十七日,议定八旗科举例:凡遇应考年份,内院同礼部考取满洲生员一百二十名,蒙古生员六十名;顺天学政考取汉军生员一百二十名,乡试取中满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五十名。会试取中满洲二十五名,蒙古十名,汉军二十五名。七月初一日,内翰林弘文院编修黄机为江南乡试主考官;黄锡衮晋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再授“修撰”;八月十三日,册立科尔沁国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博尔济吉特·孟古青为皇后;九月,定朝仪,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同年,身处金门的沈光文欲举家移居泉州,途中遭遇台风被漂流至台湾本岛;施琅因与郑成功交恶,被夺兵权,与其家属遭逮禁,后以计脱逃,复降清。
    1652年(顺治九年):公二十九岁
    三月殿试,范承谟等人高中进士,历浙江巡抚、福建总督等。
    二月,颁布六谕碑文于天下,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七月,定名皇城北门为“地安门”;七月初四日,孙可望陷广西桂林府,定南王孔有德自缢;十月初九日,清廷招抚郑成功;十二月十五日,顺治帝于南苑召见五世达赖喇嘛;十二月二十日,广东巡抚李栖凤疏报:山贼攻陷香山县,知县张令宪父子被执不屈,俱遇害。
    同年,黄锡衮擢升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衔;耿聚忠(耿精忠三弟)与柔嘉公主(1652-1673年,安郡王岳乐之女)之女耿氏出生,后嫁明珠次子纳兰揆叙为妻;朱彝尊长子德万夭折,次子昆田出生,这一年钱霍曾陪同朱彝尊从绍兴前往苏州,二人沿途即多次作诗附和,途经石门语溪(今属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嘉兴槜李园(今属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
    1653年(顺治十年):公三十岁
    二月二十日,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辞归;三月初二日,赐太常卿汤若望号“通玄教师”;三月十五日,八旗各设宗学,选满洲秀才为师;三月二十四日,太仆寺卿仍管户部郎中事王弘祚为户部右侍郎;三月,鲁王朱以海自去“监国”称号;四月二十二日,顺治帝遣礼部尚书觉罗郎球、理藩院侍郎席达礼等将,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之金册、金印送往代噶地方,印文曰:“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之印”;五月初十日,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子郑成功为“海澄公”,弟鸿逵为“奉化伯”,芝豹为“左都督”;五月二十五日,洪承畴升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六月十八日,洪承畴保举原任大学士李率泰为两广总督;六月二十七日,增置内三院汉大学士,每院各设汉官大学士二员;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帝降皇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为静妃;十月八日,同安侯郑芝龙奏言,弟鸿逵、子成功俱未受封招抚;十一月初六日,朝廷再次招抚,郑成功封“海澄公”,给“靖海将军”敕印,其部下可驻扎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
    1654年(顺治十一年):公三十一岁
    二月十五日,顺治亲祭先农坛,行耕籍礼;二月二十五日,发内库银八万两赈灾,皇帝、太后(孝庄太后)各四万两;三月十八日,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生,母佟佳氏(佟图赖之女);五月,顺治帝再娶科尔沁贝勒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次月册封为皇后。同年,黄锡衮被任命为弘文院侍读学士;知县沈兰(字丹颖,德清人,贡生)赴任香山县途中,行李被劫。
    四月十七日,浙闽总督刘清泰奏言:郑成功虽已投诚,但仍未奉诏剃发;其部下其仍行屠掠,渐及省会;假冒土民,扰我海防、窥我江浙;当亟饬成功,分别翦除,以安边境。五月十三日,福建提督总兵官杨名高奏言:郑成功虽经就抚,而奏诏不恭、衣冠如旧;且纵兵焚掠,侵扰延建等处,情甚叵测;七月初二日,顺治谕令海澄公、靖海将军郑成功:“既已投诚,当矢忠勿二;今如遵照所领敕印,剃发归顺则已,如不归顺,尔其熟思审图,毋贻后悔”;十六日,浙闽总督刘清泰奏言:察其举动,似无归诚实意;十一月十四日,郑芝龙上奏,其子成功请地、益饷,抗不剃发,寄臣书信,语多违悖、荒诞无忌;十七日,朝议郑成功投诚无诚意,令出兵进剿;十二月初一日,郑成功攻漳州,漳州千总刘国轩献城归降,得授“都督佥事”;十六日,命爱新觉罗·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征剿郑成功;十九日,福建巡抚佟国器奏报:郑成功决意反叛,袭入漳州。
    1655年(顺治十二年):公三十二岁
    启圣公族叔父姚启盛,高中进士,补建阳知县,后官至江西布政使;施琅长子施世泽(1655-1680年)出生;纳兰明珠嫡长子纳兰成德出生,在胤礽立为太子后,纳兰明珠为避太子胤礽小名之名讳(保成),将嫡长子纳兰成德,改名为“纳兰性德”,时年二十岁,已为贡士。
    正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龚鼎孳奏言:海贼郑成功旋抚旋叛,攻陷漳、泉,浙闽总督刘清泰剿抚无能,藉病息肩,宜加处分;郑芝龙不能训子革心,又不束身待罪,早宜防范。三月,福建巡抚佟国器缴获郑芝龙与其弟鸿逵、子成功的交通私书。五月,郑亲王济尔哈朗逝;六月封博果铎为庄亲王,命名宫禁为“紫禁城”,后山为“景山”,立内十三衙门铁牌,严禁内监干政;鉴于郑成功侵扰沿海一带,六月十九日兵部议覆浙闽总督屯泰“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的上疏,建议实施扩大至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等沿海省份的“禁海令”。
    1656年(顺治十三年):公三十三岁
    十三年(1656年)正月初四日,顺治下令辑修太祖、太宗圣训。二月,两广总督移驻梧州;李率泰着加“太子太保”衔,调任浙闽总督,八旗都统王国光调任两广总督;三月,原张献忠部将李定国等,将永历帝护迎至昆明,并改昆明为“滇都”;六月十六日,为应对郑成功沿海侵扰,清廷正式下令实施《禁海令》;七月,伪海澄都督总兵官黄梧,杀伪总兵华栋及其部兵四百余名,又率伪官八十六员、兵一千七百名,献海澄县投诚;八月十七日,原授郑成功之“海澄公”,转授黄梧;八月十二日,孝庄太后又发内库银三万两,赈济直隶灾民;九月,追封肃亲王豪格为“武肃亲王”;十月,郑成功用40艘炮舰攻取闽安镇,亲临坐镇巡检司衙门,逼福州;施琅从定远大将军济度,击败郑成功于福州,闽浙总督李率泰荐授(清)同安副将;十二月,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
    1657年(顺治十四年):公三十四岁
    正月,谕停八旗举行乡试、会试;二月十一日,顺治谕令工部为崇祯陵前建碑;三月十一日,两江总督郎廷佐疏奏,请舒江南三大困:“官吏税赋考核、民间六年欠税、商民之船军用”;海澄公黄梧屡上奏建议严惩郑芝龙、郑成功等人,四月二十七日,朝议郑芝龙及其子、弟俱应处斩,顺治着免死,俱流徙宁古塔;八月乡试,顺天、江南等地发生科场舞弊案;江南吴兆骞等举人科场案流放宁古塔,后经友人顾贞观(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求援于纳兰性德,性德之父纳兰明珠使之纳资赎归;八月,贵阳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与同属永历帝部下的云南李定国三万大军发生火拼,孙可望大败而归,十一月归降清廷,十二月被封“义王”,成为继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之后的第五支降清异姓王。
    1658年(顺治十五年):公三十五岁
    少沈氏(1658-1727年)出生,为海南知县沈公之女,启圣公继室长沈氏之妹。御史龚隹育出生,他与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合称“浙西六家”,其孙女、龚培学之女龚氏嫁于姚启圣之孙、姚陶三子姚述祖(1736年中进士第三,官至胶州知州)。
    正月,清廷利用永历帝所部李定国与孙可望互相攻战,孙可望来降之际,令安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平西王吴三桂相机进剿云贵;十二月二十七日,谕令“安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平西大将军”吴三桂、“征南将军”赵布泰率三路大军进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二月十四日,户部左侍郎王弘祚督修《赋役全书》完成,七月升户部左侍郎王弘祚为户部尚书,十月加“太子少保”衔;六月十五日,升广东巡抚李栖凤(汉军镶红旗)为两广总督;七月二十三日,清廷改定官制,划分满汉官员品级:内三院改称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大学士,仍正五品;设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学士均正五品;六部满汉尚书,俱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三品;大理寺卿正三品;十二月,命大学士巴哈纳、金之俊、卫周祚、李霨、尚书科尔昆、图海、孙廷铨、王弘祚、左都御史能图校订《大清律》。
    1659年(顺治十六年):公三十六岁
    顺治十六年,启圣公游萧山,遇二健儿掠一女子行,其父随之哭,牵持汹汹,公怒,夺佩刀杀二健儿,纵翁与女子去;从族叔祖父姚章楷入旗籍,隶汉军镶红旗;兵部侍郎苏纳海,至福建清海疆界;加施琅“都督佥事”,补“同安总兵官”;同年,虎至会稽西郭门伤人。
    二月,以云贵荡平,着于是年秋举行会试;三月十五日,建成《明崇祯帝碑记》,立于崇祯帝陵前,吏部尚书兼中和殿大学士金之俊撰文;四月,永历帝朱由榔自云南腾越,逃至缅甸,被缅甸王莽达收留;五月初二日,两广总督李栖凤疏报,南宁、太平、思恩等府悉定;五月二十一日,发内库银三十万,以其半赈济云贵贫民,另一半当作兵饷;六月,郑成功与张煌言合水师十七万,经崇明,北入长江,破瓜洲,下镇江,围江宁,后兵败撤回厦门;十月,江南、崇明等处被清军收复;郑成功部属朱之瑜失望之际,随后流亡日本,被德川幕府礼聘为国师,又督造学宫,传播中国先进技术,其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被称为“日本的孔夫子”;十月二十二日,命平西王吴三桂,移镇云南;十一月二十七日,加崇祯谥号曰“庄烈愍皇帝”。
    1660年(顺治十七年):公三十七岁
    正月二十四日,顺治帝以文庙告成,亲祭先师孔子;正月二十五日,给事中杨雍建上疏“严禁结社订盟”,则朋党之根立破;三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黄机为会试(武)主考官,升礼部右侍郎;三月十九日,定八旗官职汉名;七月二十四日,藩王耿继茂受命入闽,福建总督李率泰将福州城东房屋划予安置,耿继茂先圈城中房屋,继圈城外;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妃死,二十一日追封为“孝献皇后”,九月十日火化;十月,顺治帝欲削发为僧。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公三十八岁
    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患痘(天花病毒),初七日逝于养心殿;初六日,麻勒吉、王熙撰遗诏,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初九日,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即帝位,年八岁;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军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经澎湖抵达台湾鹿耳门,围赤崁城,败荷兰援军;誓师之日,兵部侍郎张煌言上《上延平王书》,指责郑成功抛弃复明大业,组建郑氏小朝廷。五月二十日,大理寺少卿卢兴祖升广东巡抚;五月二十三日,缅甸政变,莽白篡位,永历帝拒绝认可;七月十九日,缅甸王莽白借口同饮咒水盟誓之机,永历朝几十位大臣被杀、妻女财物被掳掠;八月十三日,因沿海五省逼近贼巢,海逆不时侵犯,以致生民不获宁宇,清廷再下“迁界令”,使沿海百姓各向内地迁移;八月,兵部尚书苏纳海与兵部侍郎宜里布,往江南、浙江、福建三省会勘迁海界线;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科尔坤、兵部右侍郎介山,到两广勘界。九月,两广总督分设,李栖凤任广东总督,十二月以年老乞休;十月初三日,郑芝龙与其子郑世恩、郑世荫等以“谋叛律”族诛,郑芝豹免死;十二月初一日,吴三桂军至缅城,缅酋震惧,遂执永历帝朱由榔献军前;十二月初十日,吴三桂大军凯旋,永历及其眷属全获无遗;十二月十二日,命内弘文院学士王熙以礼部尚书管左侍郎事,以原任宣大总督卢崇峻为广东总督;十二月十八日,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台湾被郑成功收复。
    多位朱姓后裔在崇祯之后的十八年间,或称帝或监国,最终在内斗外剿之下相继覆灭,至该年末的这一时期,又称“南明”。
    1662年(康熙元年):公三十九岁
    二月,科尔坤、介山至广东沿海迁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四月十五日,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五月初八日,郑成功急病而死,年三十九岁;五月十一日,平西王吴三桂因擒绞永历帝之功,进封“平西亲王”;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病死暹罗景线;七月二十七日,福建总督李率泰因招抚郑经(郑成功之子)未果而题设水师提督一职,经苏纳海推荐同安总兵施琅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带兵四千驻扎海澄县;七、八月,清廷先后派总兵林忠二度招抚,郑经虚为委蛇,归顺而未剃发登岸;十一月,郑经自厦门至台湾,打败郑成功之弟郑世袭,接手台湾,并改东都明京为“东宁”,并沿用已故永历年号,自称“延平王”;同月,鲁王朱以海薨于金门,此前的顺治十年(1653年)三月朱以海已自去“监国”称号。
    同年姚启圣以布衣上疏,请八旗开科;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该年全国总人口一千九百二十万人。
    1663年(康熙二年):公四十岁
    八月初十日,复行八旗乡试,以内弘文院学士罗敏、内国史院侍读学士苏鲁木、礼部左侍郎布颜为主考官;时任礼部尚书为祁彻白(满)、沙澄(汉);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为白乃贞;九月初七日,八旗乡试取中满洲齐兰保等二十一名,蒙古布颜等十七名,汉军姚启圣等一百一十八名,送吏部录用;十月,姚启圣以乡试第一(解元)选授香山知县;范承谟之子范时崇出生,官至福建浙江总督、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七月十九日、九月初九日,广东总督卢崇峻先后疏报东莞、新安、香山、长乐、永安、兴宁等县土寇、海寇出没,进剿讨平;十月,施琅遣兵击败延平王郑经于金厦,郑经退守铜山,清廷招抚之际,仍以“仿朝鲜例”,拒绝削发登岸。四月,鳌拜党人、吏部尚书阿思哈以迁界禁海不力,将科尔坤、介山等人先后革职;康熙二、三年,清廷再派宜里布、硕图等人再至广东迁界。
    1664年(康熙三年):公四十一岁
    康熙三年姚启圣赴任香山知县,即以兴利、除害为己任。如先后招抚钟宝、黄起德等数千人;助推香山乡村文教先河(至今仍有“卢相公诞”)。
    正月,原广东总督李栖凤卒,祀广东名宦祠。七月初九日、七月二十二日、九月十八日,广东总督卢崇峻先后疏报进剿番禺、新安、碣石卫等地,俘获万余人。七月十八日,施琅授“靖海将军”,该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三次率军渡海进攻台湾,均因台风惨败。
    1665年(康熙四年):公四十二岁
    四月二十日,总督卢崇峻疏报姚启圣招抚倭寇黄起德等四千余人;九月初八日,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大婚,为康熙首位皇后。二月二十六日,升广东巡抚卢兴祖为广东总督;三月十六日,以原任广东总督卢崇峻为河道总督;五月二十二日,卢兴祖转任两广总督(驻肇庆);十二月初一日,佟养钜(汉军镶红旗人)擢升广东按察使。
    三月十二日、三月十四日、四月初八日,广东总督卢崇峻先后疏报进剿西海、会新二县、沿海四府等地,斩获无数。六月二十二日,户部议复广东地界,异端僧道惑世耗民,勒令还俗,使其开垦新荒;八月十八日,兵部议叙康熙二年进取金门厦门、康熙三年攻克铜山等处捷功,加施琅等六人为“右都督”;九月十七日,广东省广州、新会、新安、广海、香山等各营,作五路统辖,其中仅香山营单设,皆由总督卢兴祖疏请;11月,卢兴祖索要澳葡十万两白银,作为重开海禁条件。
    1666年(康熙五年):公四十三岁
    八月,一代名臣范文程去世,康熙亲撰祭文,又遣礼部右侍郎黄机谕祭,赐谥“文肃”;十一月十五日,黄机转任礼部左侍郎;黄锡衮升兵部左侍郎。
    五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卢兴祖疏报,安南国黎维禧缴送伪永历敕命一道、金印一颗;顺治帝命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十月初九日,两广总督疏言,粤西土司俗无礼义、尚格斗;11月初,卢兴祖为迫使澳葡就范,令水师5、6000士兵分乘60、70艘战舰将澳门全部包围,逼令葡船或离港或焚毁,其中六艘船被焚毁;十一月,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大臣因反对圈地被鳌拜诬陷入狱;次月,鳌拜矫旨枉杀。
    1667年(康熙六年):公四十四岁
    七月初七日,十四岁的康熙在太和殿亲政;八月,姚启圣三年知县任满,以“材猷骏发,敏干有为,首平才长,政勤”的“一等”政绩,即将升职;同时一代廉吏、时任罗城知县于成龙也被广西巡抚金光祖、两广总督卢兴祖举为“一等”。三月十三日,黄机升任礼部尚书;同年,黄锡衮再擢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黄宗羲复举“证人书院”教学,成为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陶崇道过世。
    六月二十三日,首席辅政大臣赫舍里·索尼病死;七月十七日,已主动请辞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被诬绞死,权臣鳌拜党人独大。八月,郑经以“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再次强调不剃发和按照朝鲜事例,拒绝招抚,施琅遂上《边患宜靖疏》。
    4月,姚启圣代表两广总督卢兴祖赴澳谈判,使葡商免迁、开海贸易,使商税由“十分抽二”改为“四六抽分”,所得收入充作之前所欠的十七万两税赋,并由照磨詹其祯设立公案照数收取,之前因未完成税赋的七任官员得以免罪;此前,总督卢兴祖已收受贿赂20600两。八月八日,涉嫌与台湾郑氏走私的陈胜等人被官府查获,又先后牵连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水师提督常进功、两广总督卢兴祖等人;八月十四日,香山知县姚启圣至三水县王㸃老官署写《启圣书》陈情事件详情;数日后,姚启圣因擅开海禁案发入狱。姚启圣离任知县之日,士民们哭泣着送行,甚至越过邻境。八月二十七日,两广总督卢兴祖上呈审答过情节材料;十一月十八日,卢兴祖、王来任、姚启圣等人被革职;十一月二十六日,以康熙亲政及加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颁“加恩赦罪诏”;同日,两广总督卢兴祖、广东巡抚王来任因诈贿案在狱中自杀身亡;康熙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奉差福建广东展界内阁学士席柱复命时,康熙仍认为“至卢兴祖、王来任、金鋐品行贪劣,人民甚为受累。”
    1668年(康熙七年):公四十五岁
    七月二十二日,由刑部尚书对喀纳、郝惟讷,兵部尚书噶褚哈、龚鼎孳,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熙,大理寺少卿廖旦对卢兴祖、王来任、姚启圣等人的相关案件审结:除卢兴祖、王来任等十一人或病死或自杀外,因事在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大赦之前,相关人员得以免罪,姚启圣因此被免罪、永不叙用。其后,姚启圣在范文程家族的帮助下,在广东等地经商,直至“三藩之乱”祸起。
    六月十七日,会稽夏地生白毛,地震,压死人畜,次日又震,三十日亥时,又震(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郯城地震”,震级8.5级),地震波及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的中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以及东部海域约50万平方公里内的410多个县,距震中800公里的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六月,以内务府总管米思翰为礼部右侍郎;八月十五日,黄机转礼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六年十一月、七年四月,施琅先后两次上疏攻取台湾(《边患宜靖乘便征取台湾事本》《尽陈台湾剿抚可平机宜事本》),但攻台不力的施琅,随即被改任内大臣,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同时被裁撤。
    1669年(康熙八年):公四十六岁
    五月,索额图率黄昌顺(黄锡衮之子)等五名布库少年智擒鳌拜;五月二十八日,鳌拜被革职,籍没拘禁,后死于禁所;遏必隆、班布尔善、阿思哈、马迩赛、噶褚哈、佛伦等鳌拜党人,或被免职或被杀或被鞭刑;六月十一日,升礼部右侍郎米思翰为户部尚书;七月二日,会稽冰雹灾害;七月初四日,刑部尚书明珠因能力不足被免职,此前的六月明珠到泉州议抚被郑经拒绝;九月二十四日,纳兰明珠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十一月初五日,施琅加“靖海伯”衔。
    1670年(康熙九年):公四十七岁
    至康熙九年,姚启圣嫡妻何氏及二孩相继过世;后于1698年,何氏与姚启圣合葬于漓渚之相家塔,一子一女合葬;十月,黄锡衮入阁,参预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郑成功之孙、郑经次子、末代延平王郑克塽出生。
    1671年(康熙十年):公四十八岁
    四月,黄锡衮转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康熙十年五月,靖南王耿继茂卒;六月二十八日,前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女婿耿精忠袭爵。纳兰明珠嫡长子纳兰成德十七岁(1671年)入国子监,被祭酒、“昆山三徐”之一的徐元文赏识。
    1672年(康熙十一年):公四十九岁
    康熙十一年,经商的姚启圣再度回到香山县,受到热情拥戴,写下了与香山有关的八首诗歌《香山八咏》,该组诗又收录于徐世昌所编的《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五》中。期间,迎娶南海知县沈公女长沈氏为妻,之后因长沈氏卒,再迎娶南海知县沈公女少沈氏为妻。二月十四日,嫔妃乌拉那拉氏生下康熙皇长子胤褆(康熙此前四子皆早夭);八月,明珠嫡长子纳兰成德中顺天乡试举人,其主考官为明珠党人、“昆山三徐”之一的徐乾学;九月,张英之子张廷玉出生。
    1673年(康熙十二年):公五十岁
    康熙十二年,启圣公子姚陶(1673-1745年)出生,字次耕,号息园,后出继三叔姚日章,又选授陕西乌延靖边同知,署府事兼安塞令,以“卓异”升淮安知府,推升霸昌道。
    二月,纳兰成德会试成为贡士,三月,因病错过殿试。二月,黄锡衮兼兵部尚书,七月六日复管兵部事。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时任兵部尚书纳兰明珠、户部尚书富察·米思翰(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的祖父)、刑部尚书莫洛等人主张乘机撤藩,大学士索额图、图海等人反对,二十岁的康熙帝对撤藩后果估计不足,采纳了纳兰明珠等人主张,并诏令藩王撤还山海关外;十一月,假意请求撤藩的平西王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率先在云南叛乱;延平王郑经乘机从台湾派人在福建招兵买马。此后的八年间,战火相继祸及云贵、两广、四川、福建、浙江、陕西、江西、湖南、湖北、青海、河南等地,刚刚熄灭十余年的战火,再次席卷全国大部,随之疫病肆虐、天灾不断,天下百姓再度陷入生灵涂炭的境地。
    1674年(康熙十三年):公五十一岁
    正月,正在广东经商的姚启圣闻知吴三桂兵变;六月,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同固山贝子傅喇塔赶赴浙江之际,姚启圣父子捐资幕兵迎赴康亲王军前进剿;七月十三日至十八日间,姚启圣以随征知县(诸暨知县)的身份,首战诸暨;耿精忠部何九、徐维英以枫桥为据点,攻扰诸暨县城,直逼绍兴府;姚启圣率兵与数万叛军激战,先后击败新店湾、枫桥叛军,战况惨烈,令枫桥全镇房屋尽为废墟,耿藩之乱自此走向失败。二月,黄锡衮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并监修《太宗实录》。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叛清,福建巡抚刘秉政、潮州总兵刘进忠等人先后叛变;时任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其幕僚嵇永仁(其子嵇曾筠、孙嵇璜,为清代宰相)等人被幽禁;耿精忠又与台湾郑经合围海澄公黄梧于漳州,海澄公病死。五月初三日,“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生下嫡子胤礽后过世,至年末康熙共去梓宫前举哀约60次;七月,以原任两江总督郎廷佐为福建总督;七月,山贼抢劫五云门一带,被绍兴知府许弘勋率众人擒杀;该年,纳兰明珠为感恩抚养自己的长嫂卢氏,责令长子纳兰性德迎娶已故罪臣卢兴祖之长女卢氏,三年后卢氏产后遭“风寒”而亡。是年冬,朱彝尊为龚隹育幕僚,得其治学之言;十二月初四日,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吴三桂。
    1675年(康熙十四年):公五十二岁
    康熙十四年,启圣公子姚渔(1675-1722年)出生,官至安徽庐州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
    正月,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奏请“知县姚启圣、守备何清等败贼于诸暨县枫桥、钱塘等村,进破贼寨,又破贼方懋功等于冷水地方;前后杀贼数千,阵斩贼首朱得福,招抚伪总兵等官四十四员、贼兵七千余战功”,姚启圣直升为处州知州。正月初七日,福建布政使李士桢升浙江布政使。二月,浙江巡抚(衔)达都上疏举荐,三月再升姚启圣为浙江温处道佥事。九月,姚启圣、钟宝破石矾、夺杨梅冈,复宣平(三地今属丽水)、太平岭(今属金华)等处,授钟宝为把总;十月十五日,温处道佥事姚启圣发布告示,请禁旗营抢掳并给还难民子女等事,如有违反则题请贝子傅喇塔鞭责;十一月二十日,海澄公中军统帅、总兵吴淑献城反叛,继任海澄公黄芳度力战赴死,全家遇害;十二月,户部右侍郎介山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受命同兵部侍郎乌努春赴福建参赞军务,以配合进剿郑经。同年,姚仪以五百兵破耿精忠骁将曾养性于温州,又连续收复云和、松阳、庆元、景宁、龙泉、松溪六县。
    六月初三日,康熙将两岁的胤礽册封为太子,十二月十三日举行册封大典,并授胤礽的外祖父赫舍里·噶布喇(索额图的兄长)为“一等公”,世袭罔替。纳兰明珠为避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将时年二十岁的嫡长子纳兰成德,改名为“纳兰性德”。
    1676年(康熙十五年):公五十三岁
    季麒光(系台湾诸罗县首任知县),康熙十五年中进士,师从王云锦(康熙四十五年状元)之父王用康。三月,纳兰性德补殿试为进士,成为乾清宫侍卫;七月,以原任河南巡抚郎廷相为福建总督,顶替病故的兄长、原福建总督郎廷佐之职;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薨逝;十一月十八日,特升浙江温处道姚启圣为福建布政使,并荐吴执忠子、无锡县知县吴兴祚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十一月,傅喇塔逝于军中,都统拉哈达授为“宁海将军”。
    二月二十一日,平南王尚之信叛清,被吴三桂封授“招讨大将军”,“三藩之乱”全面爆发,两广总督金光祖、广西巡抚陈洪明、广东巡抚佟养钜、广东提督严自明皆从叛;六月,王辅臣再度降清;八月二十一日,姚启圣为清军前锋随康亲王部合战精忠部,使子仪破精忠部将曾养性,擒之,破浙闽关隘仙霞关;二十二日,温处道姚启圣与副都统倭申巴图鲁、总兵官陈世凯、提标参将王英(吴英)进取江山、云和等地;九月十六日,耿精忠逼令范承谟自缢,幕僚嵇永仁、王龙光、沈天成、从弟范承谱等五十三人同时遇害;十八日,康熙谕令康亲王劝降耿精忠。九月,姚启圣单骑劝降后,耿精忠于十月四日正式开城降清;十二月初九日,叛乱九个多月的藩王尚之信降清。
    1677年(康熙十六年):公五十四岁
    年初,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对福建总督范承谟被害一事进行详细调查;之后,范承谟遗骸被送往京师,被康熙帝追赠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忠贞”;康熙二十二年,姚启圣过世前又为其在福建建“范公祠”,世代祭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纪晓岚为已故范承谟事迹纂修成《范忠贞集》,使其名垂青史;而纪晓岚由范承谟幕僚嵇永仁之子嵇曾筠副手刘统勋提拔,嵇曾筠嵇璜父子、刘统勋刘镛父子与纪晓岚均为清代宰相。
    该年上半年,福建布政使姚启圣与千总钟宝随康亲王大军,先后收复被郑经部占据的邵武、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兵临广东;又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夺占广东潮州,驰援羊城,郑经逃回厦门。四月,左都御史介山擢刑部尚书;同月,康亲王杰书派人招抚郑氏,郑经反欲逐鹿中原。六月初六日,据守潮、惠的郑经大将刘进忠孤立无援,被姚启圣招降。七月,泉州知府张仲举、兴化知府卞永誉前往招抚郑氏,希望对方退守台湾、息兵安民;郑经反而得寸进尺,要求郑军粮饷由清廷给养。
    1678年(康熙十七年):公五十五岁
    康熙十七年,姚陶生母方氏过世;十月三十日,胤禛(即雍正帝)出生于永和宫,生母为德妃乌雅氏,满月后由懿贵妃佟佳氏抚养。三月初一日,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八月病亡。
    五月初九日,福建巡抚杨熙年老,以原品休致;五月初十日,江南提督杨捷调任福建提督,福建总督郎廷相、提督段应举被解职;五月十四日,擢福建布政使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福建按察使吴兴祚为福建巡抚;六月初一日,湖广下江防道道员于成龙,擢升福建按察使。六月初二日,姚启圣于福建漳州军前接任,其官职全称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十二月,再擢“从一品”衔,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至一品仍带加级”。十二月十四日,兵部郎中杨钟岳为福建学政;是年,蒋懋勋、吴英相继为总督姚启圣的亲卫军统领(督标中军副将)。
    四月,时任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向康亲王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为首次举荐,此后三年间,共九次举荐;六月,海澄城破之际,施琅长子施世泽降贼;九月初一日,请复设水师提督;十月十三日,十二月十九日,又先后二次举荐施琅。十一月二十六日,福建提督杨捷为福建陆路提督加“昭武将军”衔、王之鼎为福建水师提督(未赴任)。
    二月,姚启圣单骑劝降欲投靠郑经的吴三桂部大将、“小淮阴侯”韩大任及其部属13319人,并选部卒死士3000人为总督亲军(督标兵);同月,郑经用刘国轩、吴淑、何佑等统兵复犯泉、漳,清军屡败,在闽清军主力被围困于海澄;三月二十九日,吏部尚书吴达礼上疏弹劾提督段应举被围之事;城破之际,海澄公黄芳世、都统穆赫林、提督段应举等人先后病死或战死,施琅长子施世泽降贼,清军食尽城陷、三万名清兵全军覆没;五月初十日,郎廷相、段应举因故被解职,康亲王本人被弹劾;六月初二日,姚启圣上任总督之日即公告《禁革馈遗》,禁绝送礼;六月二十三日,姚启圣上疏《敬陈补救十事》,迅速制定了一整套标本兼治的战略方略,包括荐举浙江贤能文武官三十员赴闽,包括蒋懋勋、吴英、林葵、薛受益、曾承、刘诏等人;七月二十日,准姚启圣所请,增福建绿旗兵一万零八百人,设总兵官二人;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先后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并调各路援军逼近泉州;八月二十五日,与征调的吴英等部援军,在将军拉哈达、赖塔,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率领下,打败郑军刘国轩部,泉州得以解围。九月二十日,再大败号称十万大军的刘国轩部于漳州龙虎山、蜈蚣山,俘斩4000余人,一举扭转福建战局,又乘胜克复长泰县、同安,刘国轩退守海澄;九月,特广招抚条例进行招抚;九、十月间,姚启圣先后派遣张雄、黄志美到厦门与郑经议和,皆未成功;十一月初一日,上书《剿抚澎台机宜》策略,对投诚待遇、开“修来馆”、虚实离间、计取澎湖、水师选才、平台安置、开明教化、开府设省等进行系统性设计,特别是当年六月在漳州卫设立“修来馆”数年间先后招抚近20万名郑氏官兵;十二月,又举荐鲁超、毛文野、李经邦、辛国隆、张秉政、赵世晟、姚胡柱、刘成名、周士英等23人,破格调赴军前任用;十二月,因半年内先后招抚11000多名投诚伪官,并先后于八月十五日、九月十六日、十月十五日、十月二十日、十二月初八日,先后收复平和、漳平、同安、长泰、江东桥等功,被得旨嘉奖,授“从一品”衔(加至一品仍带加级)。
    1679年(康熙十八年):公五十六岁
    三月,开特科“博学宏儒科”,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闰章、彭孙遹、汤斌、邵吴远等五十人入选,随后纂修《明史》,顾炎武外甥徐元文为监修总裁。同安之捷,姚仪督战有功,六月二十五日姚仪领咨赴部候补,改补京官;八月初十日,奉旨姚仪着以京官用,以同知对品京官、顺天府治中宗人府经历;八月三十日,奉旨姚仪着以“员外郎”用升“郎中”。六月、七月十九日,姚启圣又先后二次举荐施琅。九月二十五日,福建按察使于成龙任福建布政使;十月初五日,姚启圣将督标中军副将吴英调回,署理同安总兵官一职;十月二十四日,升山西分守冀宁道张所志为福建按察使;十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升姚启圣的总督亲卫营统领(督标中军副将)吴英为福建同安总兵官。
    正月二十六日,都统赖塔与总督姚启圣、提督杨捷等大败欲断江东桥以犯长泰的刘国轩部,擒总兵一名、副将二名,斩首二千余级;二月初十日,姚启圣疏言,进取厦门、金门,需发江浙巨舰二百艘,增闽省兵二万,待入秋北风起后进兵;三月十九日,五镇大将黄靖、廖琠、赖祖、金福、廖兴率12000余人归降姚启圣,漳州地界仅余海澄县城未收复;二十六日,明郑总兵陈士恺投诚;四月初四日,应姚启圣之请恢复水师提督一职,新任福建水师总兵万正色(又名黄大刀,早年间曾为郑成功部下)擢升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全闽水师;四月初六日,郑经长子郑克臧为监国;四月十九日,总兵郑奇烈率部投诚;五月十二日,未赴任的福建水师提督王之鼎转任四川提督;五月二十一日,又应姚启圣之请,让万正色携鸟船百艘前来任职;同月,刘国轩复拥兵数万,谋夺江东桥,姚启圣派遣亲卫军统领吴英与平南将军赖塔,将其击败;康亲王杰书许以郑氏可“按朝鲜事例、称臣不剃发”,姚启圣遣使持信招抚,郑经却以“海澄为往来公所”,索要每年粮饷六万两的无理要求,变相拒绝招抚;七月初一日,姚启圣条陈平海机宜十四疏,包括请撤福建八旗兵稍增绿旗、举荐施琅、请先用投诚文武官员等;七月十九日,再疏请施琅授“靖海将军”衔,总统水师,或将万正色移调广东,被议政大臣否决。七月二十八日,准姚启圣疏请,命广东、江宁督抚将俘获人口中之该省难民按册清查,送回福建;两万余名被掳掠百姓,被姚启圣个人出资三十万两赎回,又出己资四万两返家路费;同日,京师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强烈地震(八级),致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三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八间,死四百八十五人;康熙于乾清宫召集大学士明珠、李霨等人,当面训谕相关官员“全无为国报效之心”“愈加贪酷,习以为常”的恶行,如不加省改,一经查出,决不饶恕;二日后(八月一日),康熙特别提及诸王将军大臣用兵之时,志在肥己,多掠占小民子女,或借名通贼,将良民庐舍焚毁,子女俘获,财物攘取,陷民于水火之中;地方官吏将因家无衣食子女,谄送上官,不可胜数。八月一日,总督姚启圣疏请平南将军赖塔兼辖漳州、潮州;十月四日,明郑总兵、都督同知纪朝佐率众归诚;十月初十日,吴淑被刘国轩派守新寨,姚启圣许以铜山总兵说降,因吴淑原为海澄公黄梧亲卫营统领并致黄梧一脉绝后,故姚启圣疏请黄梧之侄、现任海澄公黄芳泰赴京避嫌;十一月初八日夜,大雷雨,即将投诚的叛将吴淑被寨墙压死;十二月十二日,准姚启圣以副将曾诚为总兵之疏请;十二月二十日,因请调荷兰战船不得,姚启圣与吴兴祚乃疏请督造战船,康熙又令姚启圣、万正色不必勉强进兵取金门、厦门。
    1680年(康熙十九年):公五十七岁
    正月,授钟宝游击;二月十五日,升福建布政使于成龙为直隶巡抚;三月初三日,升湖北按察使佟康年为福建布政使;六月二十六日,康亲王杰书、将军赖塔、拉哈达、姚启圣、提督石调声等将领,因收复除台湾之外的福建全境,被从优议叙,姚启圣从“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至一品仍带加级”,提升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仍带加级”,即晋升“正一品”,外加总督“文务”;七月初七日,褒恤福建总督范承谟,赠官、予谥荫;耿精忠被明珠上奏谋反,凌迟处死时承谟子时崇割其肉献祭;七月二十六日,福建总督姚启圣以病求罢(厦门之战,背部受伤,以致背疽),康熙慰留之;八月初五日,谕兵部:“台湾、澎湖暂停进兵,令总督、巡抚等招抚贼寇。如有进取机宜,仍令明晰具奏”,同月谕令和议;九月初四日,调福建提督杨捷为江南提督;九月二十二日,升江南狼山总兵官诺迈为福建提督;十月初,又加姚启圣“兵部尚书”衔,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正一品仍带加级”;十月十五日,姚启圣请免“四百余级加级”之议,否兼宫保之衔;十月十七日,康亲王杰书班师回京,康熙亲临郊外迎接;十二月初七日,徐元文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为举荐施琅,姚启圣为施琅长子施齐、侄施亥谋擒郑经被杀一案,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又会同拉哈达、介山、吴努春、吴兴祚、杨捷等人合疏密题《优恤施齐施亥以慰忠魂事本》,十二月二十二日终获朝廷优恤;十二月二十四日,旨姚启圣着加“太子太保”;长子姚仪授总兵,世袭“骑都尉”。
    正月,苏良嗣督造于福州的战船报竣;二月,因郑将林升、朱天贵率三百余艘战船据守海坛、湄州一带,故奏请先攻海坛,后取金门、厦门;至三月,先后克海坛、漳州十九寨,复海澄、厦门、金门诸岛,总兵苏堪、陈昌、江机等先后投诚,郑经、刘国轩仅率千余残兵逃回台湾;三月十四日,此前曾任保和殿大学士的内大臣索额图为提督万正色(系索尼、索额图家臣黄锡衮表弟)议叙“收复金厦首功”,康熙则认为收复福建陆地全境,系姚启圣统领地方文武官员之功,相关人员均应议叙;十二月初二日,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以病乞休,康熙慰留之。三月初七日,姚启圣上疏“平海善后十款”,包括固守金厦、沿海扼守、先剿粤寇、亲率舟师台湾剿灭、福建开界、渐撤新增绿旗兵、请撤浙江援兵、安插投诚官兵、请撤满兵、进灭海贼等;八月,康熙谕令,前八款依议速行,后二款已另议。五月,平抑福建粮价;六月,姚启圣疏报镇守铜山的二十八镇水师统领、左都督朱天贵率所部兵船三百余只,众三万余人投诚,并依约溺死总兵马兴龙;十二月二十三日,朱天贵授浙江平阳总兵。六月二十五日,姚启圣请撤福建满兵;七月初十日,康熙令大将军康亲王、副都统禅布遵旨撤去福建满兵大部,仅余3000名由刑部尚书介山、礼部侍郎吴努春暂守闽浙;七月二十一日,姚启圣疏报伪将军杨彪(即杨一豹)率领伪官兵三万一千余名投诚;七月,延平王世子、监国郑克臧的岳父陈永华病逝;八月,姚启圣汇报捐资赏赉投诚官兵情况:漳州知府周昌、知县王鼎新、泉州知府蒋毓英、总督姚启圣等人共捐九万九千余两,其中姚启圣本人捐七万八千五百多两;自上年多名郑氏大将来降后,该年林翰、许毅、苏堪、陈昌、朱天贵、刘敏、魏国柱等将领均先后率部归诚。八月,清廷与郑经议和,许郑经准其以“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圣亦可也”;郑经允议,但要求以海澄为互市公所,致议抚未成;康熙十九年八月初三日,因病请回旗调理,二十六日旨下,以姚启圣剿海寇劳苦功高为由,不准请辞;十月二十二日,姚启圣题为《安插投诚官兵开垦界外田地事本》:题准投诚官补授副将陈士恺、游击林翰、许毅及千总刘德、林惠、蔡连、高信等带去归营,随标入伍;自康熙十七年六月起至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止,十次题报,除厚赉劝令解散归农外,实在食俸官五千一百五十三员,实在食粮兵三万五千六百七十七名。十月,姚启圣计招宾客司傅为霖内应,高寿、蔡恺附之;十一月初四日他再次上疏清廷《请旨归还边界事本》,请开海禁、复迁界以利民生;并请求朝廷尽快在冬季农闲时节“开海复界”,以便不误农时。十二月二十日,准姚启圣疏请,于漳州府设炉铸钱,民间所用明代之钱,回购销毁。
    1681年(康熙二十年):公五十八岁
    正月二十八日,郑经病故,延平王世子、监国(康熙十八年四月初六日任)郑克臧继任;然其辅政的岳父陈永华已于半年前病逝,而郑经次子郑克塽岳父冯锡范及其盟友刘国轩执掌军政大权。三十日,冯、刘二人联合郑成功之妻董氏、郑经之弟郑聪等人将十八岁的郑克臧绞死,而改立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王,克臧妻陈妃上吊自杀。四月二十一日起,姚启圣先后接到台湾傅为霖、廖康方等人的密报,并经调查核实后于五月十九日上疏认为,台湾岛内人心浮动,可以乘机武力收复。六月初七日,得姚启圣疏报郑经已死之讯,康熙谕令姚启圣、吴兴祚、诺迈、万正色及拉哈达、吴努春等人相机进剿澎湖、台湾。十月十三日,诏撤平南、靖南两藩弁兵还京。十月二十九日,云南收复,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二月初六日,兵部讨论了吴兴祚、万正色上一年擅自出兵海坛(未等红毛援船就位,致使郑经等人脱逃台澎)、又妄言与朱天贵密约投诚滥冒军功的问题。此前一日,兵部侍郎温代前往福建已查明万正色滥冒军功的行为,而明珠却借机挑拨姚、吴、万三人关系;大学士李霨、杜立德,则建议吴、万因功免责,仍予叙功,最终被康熙采纳。二月初十日,翰林院检讨朱彝尊、左春坊左赞善徐乾学等人,兼日讲起居注官。二月二十三日,叙克复海坛、厦门、金门功,吴兴祚、万正色、林贤、陈龙、黄镐、杨嘉瑞等人均被叙功。四月,明珠党人、左都御史徐元文以莫须有之名上书参劾姚启圣,以阻止其统领攻台事务;七月二十四日,姚启圣逐一明白回奏,左都御史徐元文弹劾之举被康熙驳斥:俱系已经题结之事(编者按:此前一年间,姚启圣已获得康熙极度信任,明珠党人实为恶心之举)。五月,刑部尚书介山调任吏部尚书。五月十九日、六月,姚启圣随后又二次举荐施琅;特别是六月,获得进兵台湾良机之际,姚启圣更以全家老少一百二十一口人的性命,再次担保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三年九次,举荐施琅),称:“破台湾非水师不可,习水师非(施)琅不可,请用琅为水师提督”。七月二十八日,万正色改任陆路提督,原陆路提督诺迈还京候补,原任右都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八月初八日,姚启圣建言所辖舟师,仍由朱天贵统辖,康熙从之;期间原朱天贵部下官兵费用由姚启圣个人捐膳,共计二十万三千五百九十八两,此支水师即为施琅后来收复澎湖的主力。十月初六日,施琅抵达厦门就任。二十一日后(十月二十七日),施琅疏请专征,称“督抚均有封疆重寄。今姚启圣、吴兴祚俱决意进兵。臣职领水师,征剿事宜,理当独任。但二臣词意恳切,非臣所能禁止。且未奉有督抚同进之旨,相应奏闻。”专征之举,被康熙驳回,下旨仍由总督姚启圣统辖福建等地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计算奏疏在途时间,可知施琅在到任不到十天,即已上疏专征;查阅史料,施琅赴任前夕,与明珠、李光地三人之间有互动之举;而此前八月十四日,康熙专门嘱咐施琅“至地方,当与文武各官、同心协力,以靖海疆”;平台一年后,康熙评价施琅与万正色相处的关系时,特别提及其“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十月十五日,姚启圣获悉,施琅赴任数天后即自请专征;二十七日,康熙谕令仍以姚启圣既统辖全省兵马进征,而令吴兴祚负责刑名钱粮等事务,不必出征。施琅首请专征之际,十月二十二日姚启圣所题《酌定赏罚则例以鼓用命事本》获批,为后来收复澎湖的将士鼓舞士气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内容为:对攻占台湾,必先攻克澎湖;攻入台湾本岛,必先从淡水登陆;而二处皆有进路而无退路,故对奋勇当先者,不论之前是否为投诚人员,均予以各类重奖,如第一个跳上敌船的士兵,直升为正三品的参将,又赏银五百两;先跳上敌船的官员,第一名另加六级,赏银六百两;其他先进也明确相应奖赏细则;又标识船只,与参战将士相应酌定赏罚规则。十月,施琅到任即请专征之际,续顺公沈瑞、伪宾客司傅为霖与其他十一路总兵已收取启圣公的投诚重赏,协谋以待;然因专征之争,清廷错过决战良机,至十二月傅为霖、沈瑞等人因故案发被杀。十月二十一日,为吴兴祚、万正色、杨捷等人请功;十二月一日,兵部议不准叙功,康熙则下诏进取台湾各官准加一级,以资鼓励,又同意姚启圣为之前平和县失守游击王廷佑等人免罪,且随征台湾大兵效力赎罪;十二月二十二日,福建布政使佟康年转江西巡抚;十二月初九日,昭武将军、原福建提督(时任江南提督)杨捷加“轻车都尉”世职;十二月二十四日,福建巡抚吴兴祚升两广总督、直隶巡抚于成龙任两江总督、左副都御史余国柱(明珠党人)为江宁巡抚。
    二月初七日,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万正色先后具疏请开边界,俾沿海人民复业,得旨展界;此前的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姚启圣再次上疏清廷《请旨归还边界事本》,请开海禁、复迁界以利民生,并请求朝廷尽快在冬季农闲时节开界,以便不误农时;至康熙二十年,总督姚启圣疏请原移民尽复故土,前后总共二十七次上书,海民至是始得安集复业。七月十七日,康熙批准了姚启圣请以沿海小民无桅平底布帆小船许令捕鱼的请求,否决了之前明珠等权臣的决议,首破开海之禁。十一月初四日,再次上疏清廷《请旨归还边界事本》,请开海禁、复迁界以利民生;十一月二十九日,福州等地干旱导致米价日增,令赴潮州等处买米调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公五十九岁
    正月初九日,顾炎武因骑马失足而卒,年七十;其外甥、“昆山三徐”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或任《大清一统志》总裁、或任《明史》总裁、或任日讲起居注官、或任经筵讲官等职,均为明珠党人。正月十九日,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吴世璠绞首示众;二十日,耿精忠、曾养性、刘进忠等九人被凌迟处死,耿显祚、祖弘勋,陈斌等十五人被处斩,陈梦雷等人被免死;康熙欲将耿精忠改为处斩,权臣明珠等人坚持己见;耿精忠被凌迟时,范时崇割肉祭父(范承谟)墓。二月初四日,升偏沅按察使马斯良为福建布政使;二月初八日,调河南巡抚董国兴为福建巡抚;二月十三日,叙恢复海澄、克取金门、厦门功,姚启圣授“骑都尉”世职,加“一云骑尉”;三月初一日,升福建按察使张所志为江西布政使;四月初十日,升河南河北道赵进羙为福建按察使;六月初九日,以佟国瑶为首任福州将军;八月二十七日,从姚启圣疏言,命将军拉哈达率驻闽八旗官兵尽数撤还京师;八月,刑部广东司郎中姚仪,掣授河南开封府知府,奉旨姚仪着仍留以五品京官用;又奉旨姚仪才干素优,且愿以武职自效,改授为都督佥事,以总兵官推用。因家乡绍兴持续五个月大雨灾害,冲垮西江塘,淹没禾苗;为此,姚启圣独自捐数千金,修建绍兴三江闸、西江塘、麻溪坝、并郡邑庠(府学、县学);其中,水利工程于九月四日开工,十一月十五日完工,并命二弟姚起凤佐理,外甥女婿程鸣九具体落实,所建工程历经一百一十年未损,远超历次修建五十年即坏的常例;程鸣九晚年,又据此编纂成《三江闸务全书》,成为后世修闸之标杆,为后世的治水名相嵇曾筠(范承谟幕僚嵇永仁之子、嵇璜之父)、刘统勋(刘墉之父)提供借鉴。十月十三日,姚启圣疏言,兴化镇总兵林承病故,请旨将同安总兵吴英调补,此后吴英因此入籍兴化(今莆田)黄石定庄。十月二十一日,刚刚两度昏迷的姚启圣个人自掏腰包,以“姚兴儒”名义对全省所有学宫进行了普捐,共捐学田1496亩,计捐银5000余两,成为历代教育捐置学田最多的福建主政官;对此,《清史稿·姚启圣列传》如此高度评价姚启圣:“生平慷慨仗义,挥金如泥沙,尤恤文人;各属皆置学田,培寒畯。”
    得知姚启圣获得世职消息之后的三月初一日,施琅再上《密陈专征疏》,设计让新任福建巡抚董国兴、总督姚启圣不出征,又因战船地处铜山而请求五月份乘南风进发;初八日,姚启圣获知有该专征之疏,十七日由宁海将军向施琅索要专征之疏后,姚启圣即上疏请求同征,并陈述了康熙十八年九月时曾上疏待克复金、厦之后,乘胜直捣台湾,但因议政会议(时明珠为权臣)未决而导致错过决战良机。事实上,收复金、厦的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初七日,澎湖、台湾俱无兵把守。五月二十一日,又陈述了康熙二十年初郑经病故之后,澎湖防守官兵仅三百余人;康熙二十年十月,续顺公沈瑞、伪宾客司傅为霖与其他十一路总兵投诚,至十二月傅为霖、沈瑞等人案发被杀,再次错失决战良机(编者按:施琅到任之际,即行专征之争请)。同时,姚启圣在请求仍然同征之际,列举了个人在捐资助饷、捐助投诚、捐造船只、捐献马匹,及制定攻占台湾奖罚规则方面,穷尽鼓舞之法、捐赔之力;查阅康熙十九年十月十五日的《为国捐资》和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的《题名捐办》,可知为收复福建全境(含台湾)、稳定全局,至少先后捐资五十二万六千余两。四月十七日,议政会议以出师之期不应屡迁为由,令五月夏至后进取台湾;此前,施琅先后以贼䑸久泊澎湖,改上一年飓风时发的冬春之际,为该年三、四月间进兵,今又以夏至南风盛发,不可进兵,请至十月大举;五月初一日,得旨:进剿海寇关系重大,总督姚启圣、提督施琅,身在地方,务将海面形势、贼中情状,审察确实。如有可破可剿之机,着协谋合虑、酌行剿抚,毋失机会。五月五日,姚启圣、拉哈达、施琅统率将士至铜山,伺机进发;然,大兵进取台湾,以风大不得前,刘国轩等又扼守澎湖诸隘。之前,因施琅数度上疏更改征期,且不能自圆其说,故拉、姚、施三人决定由姚启圣上疏,请改为施琅三月初一日所提的十月北风盛发之际再行进剿。七月十三日,施琅再上《决计进剿疏》,疏言勿限时日,风利可行即督发进取,又请专征;七月二十八日,彗星上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奏:凡事不宜开端,当以安静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奏:请暂停台湾进剿。八月初四日,康熙曰:“今(施琅)又题请不令总督进兵,为臣子者,凡事俱应据实启奏。如此苟且妄奏,是何道理?”九月十八日,郑克塽派人议和,仍然坚称要“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姚启圣派福州副将黄朝用前往招抚,然郑氏实无诚意,故清廷随后要求清军水师择机进剿。十月初六日,由于明珠极力主张其专征,施琅的再请专征终获康熙旨意,并寻机进剿,并将“前姚启圣具题功罪定例(详见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二日《姚启圣题为酌定赏罚则例以鼓用命事本》),交与施琅遵行”。十一月十一日,升浙江总督李之芳为兵部尚书。十一月中旬,水师大军抵达兴化平海卫,出征在即之际,施琅分发由总督姚启圣准备的三个月饷银,并预备赏功银二万五千两至军前,其余战备物资皆已一应俱全。
    十月初六日,康熙允许施琅专征,并将“前经姚启圣题定武弃功罪条例,着专交施琅遵行”,事实上另有原因:参阅姚启圣《舆图既广请立洪远规模事本》的上疏可知,此年九、十月间“患背疽将危”。厦门大学的邓孔昭、孔立和陈在正等三位教授在《论姚启圣》中,专门整理了姚启圣生前病历,特摘录如下:
    康熙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忽然发昏不知人事”;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复发昏一次,至八月十二日方得起床”;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复发昏迷,良久方苏”;康熙十九年四月初一日,“病势更重,喉硬心噎,腿肿头昏”;康熙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发昏不省人事,良久方苏,抬轿入城,而已骨痛肉麻,不成人形”;康熙十九年六月初一、二日,“饭食不进,气喘不止。延医凌金楷、吕正齐等,俱称草木药料难以见效”;康熙二十年九月三十日,“呕血盈盆”;康熙二十一年三、四月,“虽痊疾未愈,而办贼之心尤切,必欲扶病赴公”;康熙二十一年九、十月“患背疽将危,妻妾子女毫无念及,惟以不得台湾……为恨”;康熙二十二年,台湾既定,疽复发,十一月十一日,“克塽等齐到闽省,陆续进京”;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身故总督任上。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公六十岁
    正月二十五日,都督佥事、候补总兵姚仪奉旨转任都督佥事兼江南狼山总兵,接替上月二十一日已调补福建漳州总兵的金世荣之职;二月初五日,吏部尚书介山转任礼部尚书;二月二十日,福建巡抚董国兴因病解任;三月十四日,以兵部督捕右侍郎金鋐为福建巡抚(二十五年四月初三日转任浙江巡抚;康熙二十八年因罪拟“绞立决”,后被流徙奉天);六月二十日,叙温州金华等处剿贼功,授温州总兵官陈世凯“骑都尉”世职,兴化总兵、原浙江提标参将吴英授“云骑尉”世职;七月二十七日,特旨赐赠澎湖阵亡左都督、平阳总兵官朱天贵为“太子少保”,谥“忠壮”,赐匾建祠。同年,姚启圣过世前夕在福建为范承谟修建“范公祠”,并世代祭祀;康熙二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白乃贞去世。1683年3月1日,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出生;上一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圆寂于布达拉宫,年六十六。
    正月十三日,姚启圣连上“备陈闽省近日要务”十二疏,如“禁三省之接济、阻台湾之洋贩、扰海贼之耕种,并用间用谋,使之饷绝粮单,计穷力困而且兵将离心”等等进剿预备事宜,特别是使“寇渐乏食,使之只能每日一餐”。二月初,台湾郑氏派伪官黄学、总兵林珩,到福建军前请抚(实为刘国轩命密探船只虚实);施琅以只有剿灭之权而无招抚之权之由,拒之不见,令其自赴有招抚之权的总督姚启圣之处主议;初八日,姚启圣接见后,认为对方“已两次遣官请抚,原不过缓兵之计”“断不可因其请抚,宽一日之诛”。
    三月十一日,姚启圣上奏:“臣子姚仪蒙皇恩,已补狼山总兵矣,但臣父子蒙恩过重、超拔过优。即授臣子“总兵”之职,也应补授边陲远地,得以勠力疆场。非臣报国之初心,也非臣子自文改武之本意。”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日),总督姚启圣特委兴化府知府苏昌臣到湄庙设醮致祭,随带各匠估置木料,择吉起盖钟鼓二楼及山门一座,宫宇由是壮观(据《天妃显圣录》)。三月二十五日,先是施琅疏言:进剿台湾,选派水陆官兵已足,朱天贵及部下应撤回浙江,不必留驻福建、浪费粮饷;是日,康熙下旨,进剿台湾、深入海岛,朱天贵及原带官兵仍留福建,听水师调遣。
    四月十六日,施琅密疏,投诚人员称“彼处米贵,每担价银五六两,七社吐蕃倡反,形势甚蹙,人人思危,此乃天心厌乱明矣”,寇渐乏食,进剿“有可破之机”,待夏至南风进剿。四、五月,姚启圣先后发布规定,治理福建汀州等地盐政,使百姓无“食淡之虞”。
    五月初四日,先是施琅将朱天贵、林宝、吴英、谢恩礼、洪范、薛受益、王禄、阎国柱等将领在内的水师大军一半留后策应粮饷,由总督调遣;是日,姚启圣上疏,认为澎台水道千余里,留后策应,无济缓急大用,请求亲率平阳镇臣朱天贵、随征总兵游灏、游举、随征都督马俊、留闽督标中军副将林宝、兴化镇臣吴英、建宁副将谢恩礼、督标中军守备(署参将事)洪范、汀州副将(原督标中军参将)薛受益及督标中军游击王禄、督标中军左营游击兼随征左都督阎国柱等水陆官兵,前赴金门密期进攻澎湖、台湾,并已预捐四月至闰六月间的饷银等费用给予朱天贵所部水师官兵(仅最新一年的该笔捐款为六万四千余两),以资鼓励。五月二十三日,得姚启圣奏报称“遣福州副将黄朝用往谕(招抚),刘国轩等仍如前言”,康熙即令福建水师施琅从速进剿。
    六月十二日,康熙与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及太皇太后(孝庄太后)出古北口避暑;七月二十五日,康熙与太皇太后、皇子回宫。六月上旬,姚启圣与施琅在铜山停师回汛,刘国轩侦知水师决计乘南风进剿,即调拨船兵倾巢扼守澎湖。六月十四日辰时,清军水师由铜山进发,次日申时到达猫屿、花屿;十六日早,进攻澎湖首战不利,统帅施琅右眼被铳击伤;十七日,施琅据“前姚启圣具题功罪定例”,即行奖罚;副手、原福建督标中军(即总督姚启圣亲卫营)副将吴英提出“三迭浪”式“五梅花”阵法排兵布阵(功罪定例中内有“临敌进船罚例”,各船只编定字号;《姚公神道第二碑铭》:闽督姚公用密计授水师提督施琅下台湾;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追念启圣公复八闽、破台湾平海功,对王公大臣云:“我朝书生而知兵者第一人”,又对姚启圣之孙、姚仪之子姚法祖叹曰:今日用兵西藏,莫言尔祖,即得尔祖军前如吴英、张旺辈二三人,朕亦可无西顾忧矣)。
    二十日,因施琅收复澎湖首战失利,之前被明珠借机剥夺征剿之权的姚启圣疏请出海亲征。二十二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统率朱天贵、吴英、何应元等水师官兵,采用“三迭浪”式“五梅花”阵法再战,在仅战死329名、伤1800余名官兵,杀死对方15000名官兵的出色战绩下,一举占领澎湖列岛,刘国轩等少量郑军逃往台湾本岛;总兵朱天贵、游击赵邦试炮击身亡,总兵林贤箭伤左臂、总兵吴英铳伤右耳。二十三日,姚启圣密疏攻克澎湖捷报,并为阵亡的朱天贵请功、议恤,随后又汇报攻克澎湖详情。二十六日,施琅密疏《飞报克取澎湖大捷事》汇报决战澎湖详情,并请八月或十月利用北风之际再取台湾本岛;一旦平定,台湾或弃或留,由督抚定夺或由朝廷派员商定。
    闰六月初五日,姚启圣汇报为攻克台湾准备相关战略物资,乘胜直捣台湾,且已实捐水师用银一十七万余两,在已“家徒四壁,债累难堪”之下,先挪库银五万四千八百余两均作为鼓励士卒,膳养官兵之用;而征剿澎湖之际,姚启圣已将妻子的所有首饰捐出。闰六月初八日,郑克塽、刘国轩差员请抚,施琅以只宜主剿、不宜议抚之由,将郑氏使者及请降书,送有招抚之权的总督姚启圣处,并候旨定夺;奉有酌行剿抚之旨的姚启圣则认为,“澎湖未经克复之先,海贼已两次(康熙二十一年九月、康熙二十二年四月)遣官请抚,原不过缓兵之计”,非“削发纳地之真心也”。闰六月十八日,得福建总督姚启圣题报“大败海贼,攻克澎湖事”,康熙遍谕扈从。闰六月二十日,先是因痈发而令施琅专征,姚启圣是日奏请亲统陆兵相机进攻,并已预备妥当。闰六月二十九日,据施琅“飞报克取澎湖大捷事”,康熙下旨对克取澎湖的施琅等将士、姚启圣等人叙功,对阵亡的朱天贵等人则从优议恤。
    七月十四日,朝廷令施琅统领舟师,姚启圣“调度会商、相机征剿”;七月十五日,郑克塽遣员请求率众登岸,剃发归顺;二十日,督(姚启圣)抚(金鋐)使者抵达延平王府,接受郑氏剃发投诚。七月二十七日,朝廷得姚启圣奏报台湾请降,康熙命撰敕招抚,发姚启圣同施琅酌行。七月二十九日,施琅疏言,令吴启爵带郑克塽副使刘国昌及降书、册印直接进京上缴,而将郑克塽奏本等其他印信交由总督代缴;又言,如总督不愿代缴进京,则转由吴启爵转交朝廷
    八月初三日,准兵部咨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题为飞报舟师渡海克取澎湖大捷事(六月二十六日题),题二十九日奉旨在事有功人员着从优议叙,该督姚启圣亲至厦门弹压殚心、催趱粮运、鼓励将士,克奏捷功亦殊可嘉,着一并从优议叙。八月初九日,施琅密疏,以右眼受伤二月有余,以至昏昧未明,请求班师治病。八月十三日,姚启圣亲统舟师出海、前往安定台湾;是夜三更,舟中捧接敕谕一道,准台湾郑氏投诚。八月十七日,姚启圣上疏,请复五省迁界、请开六省海禁、请正风俗、请裁冗官、请裁绿旗兵丁、请还绿旗官兵久占民房、为舆图既广请立洪远规模(首倡台湾应守不应弃)、请免闽省未完钱粮等八事。八月十八日,郑克塽及伪文武官俱已剃发,宣读赦诏;施琅将郑聪、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人陆续移入内地,交由侍郎苏拜及督、抚安排。
    九月初六日,姚启圣奏请将己功(“重大帅”之功,被召掌中枢)让与提督施琅,以安心事。九月初十日,太子少保·提督福建水师总兵官·右都督·伯臣施琅加授“靖海将军”衔,从“靖海伯”晋升一级为“靖海侯”,世袭罔替;十月十八日,施琅接旨受封,称“太子少保·靖海将军·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师提督事务”;同月,新任“靖海侯”施琅,疏辞侯爵之“世袭罔替”,康熙不准。
    九月十五日,福建各界为启圣公举行“天下古今所未有”的六十大寿祝寿活动,以表达感恩之情;祝寿诗词由870人参与撰写,并由四方八郡绅士、耆老抄录,又将启圣公诗文、奏疏文告及民颂民谣汇刊成书,是为《闽颂汇编》初编版;是日晚,已达成收复台湾心愿、却已病入膏肓的启圣公向夫人少沈氏“笑指彩云撗”。
    十月初一日,全闽士农工商又在洪江之畔建成“姚公再造全闽鸿功碑”,由侯官县九十二岁士民何森当场宣读该碑文,颂扬启圣公功德:“功在社稷,泽在生民”“大老爷累疏开界复业,使蓁莽转为桑麻,狐兔化为鸡犬。今沿海千里,处处茅檐,妇子得返旧业,饱麦薯足鱼蟹者,是谁之赐也?”十月十一日,针对姚启圣九月初六日以己功让与提督施琅的《为优叙难安事本》,权臣明珠发难,姚启圣议叙之旨被停叙;上一日,明珠等群臣,以台湾平,请康熙上尊号,康熙不许,又不喜!
    (编者按:正因为权臣明珠及其党人的一己之私,让启圣公生命最后一年内被迫设法将长子姚仪调出京城,又因此拒绝了“重大帅之功”之后的议叙,以免部下及其子、婿被迫害;结合《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与施琅自撰《靖海纪事》可知,施琅内心的矛盾。虽然不久后,明珠即被康熙冠以“擅权营私、广结党羽、市恩通赂、卖官鬻爵”等罪名,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二帝,仍对早已死去多年的明珠结党营私等罪行深恶痛绝;但正因为权臣明珠对启圣公的打压,令台湾地方的诸多主张未能实施,也为清末日本入侵及其后来的历史问题埋下巨大祸根。)
    十月二十八日,诏沿海迁民还界归里,谕令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往勘福建、广东海界;工部侍郎金世鉴、副都御史雅思哈往勘江南、浙江海界;十一月十一日,康熙派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前往福建、广东等地主持沿海展界事宜,曰:“迁移百姓事关紧要,当察明原产给还原主。尔等会同总督、巡抚安插,务使兵民得所;廉洁自持,勿似从前差往人员所行鄙琐也”。闽粤沿海群集跪迎展界大臣,皆云:“我等离旧土二十余年,已无归乡之望”,幸得“削平寇盗,海不扬波。今众民得还故土,保有室家,各安生业。”还界之际,闽人欢呼祝延,处处肖公像为生祠。
    十一月十一日,郑克塽等齐到闽省,陆续进京,福建总督姚启圣了却“数年未了之心事”。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1684年1月16日),启圣公疽发于背,薨于位,年六十,诰授“光禄大夫”。
    病逝之际:十一月,(福建《上杭县志》)大雪,平地尺余;十二月,(福建《沙县志》)大雪,三昼夜。
    病逝之后,闽人无贵贱、老幼,莫不流涕,肖公像祠之。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之东山而不得,各以私钱为之建祠,又祀肖公像于家;归葬故里,出西郊士庶填衢塞巷,跪奠号泣;送者号咷数百里,至闽浙境(仙霞关)。而台湾学宫(文庙)、妈祖祖庙及各地妈祖庙、绍兴府学宫、福建全省所有学宫,遍设神位(像)祭祀。
    福建省子民为纪念启圣公恩德,撰写了《闽省子民痛哭记》,即《全省(福建)子民痛哭总督大老爷姚恩德述略》,详细颂扬了他生前所做的三十款德政;再加上从政期间的奏疏、文告等资料,以及之前六十大寿的祝寿诗词,最终汇编成由朝廷收录的《闽颂汇编》一书。
    该汇编总计二十册,共1827页,分:卷首一册、奏疏六册、文告四册、赋以下九册,并书首两序及总目;汇编由富鸿基、李光地两人作序,内容包括:平定福建、收复台湾、招降纳叛、筹措军饷、举荐将才、兵屋还民、救赎妇幼、照顾残弱、开界复业、荒政施策、平稳物价、端正风气、剔除旧弊、禁革苛政、捐资助学……
    “至今(指数十年后),有官吏不肖为恶者,相率而哭诸姚庙;雨畅有愆,相率而祷诸姚庙。人心所向,亦即有灵。”安溪也如之,为姚启圣“立大庙,香火之盛无比!”(摘选自李光地所撰《榕村语录续集》)
    附: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权臣明珠,被以擅权营私、广结党羽、市恩通赂、卖官鬻爵等罪名被弹劾。康熙二十八年二月中旬,康熙南巡至会稽,祭祀大禹,又将府山赐名为“兴龙山”;是年,启圣公长子、时任总兵的姚仪,令启圣公次子姚陶回绍兴,并出继三叔姚日章(丽中公,系启圣公嫡堂弟,其父际可为良贵六子;启圣公之父时可为良贵五子),归奉祖墓,由姚家埭迁居城中凰仪桥,是为还云堂一派;其堂名之“还云”二字,系姚启圣生前取自陶渊明之《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本意,启圣公特亲书以为堂号。因启圣公卖掉祖产用于收复闽台,启圣公之妻少沈氏将原有房产补偿于姚起凤;少沈氏又卖掉田产,祭葬启圣父母于姚家埭之西溇底,一叔一姑合葬。
    姚陶随嫡母少沈氏借住二叔姚起凤三间残破小屋,又将还云堂房屋租借给姚陶表兄、登州通判陈武;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少沈氏将还云堂卖出,所得银两用于修墓。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祭葬启圣父母于姚家埭之西溇底东湖沿,一叔一姑合葬;又祭葬启圣公及何氏于漓渚之相家塔,一子一女合葬。
    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间,开功臣实录馆,启圣公神道碑、姚仪传,及《闽颂汇编》等,奉诏送入宫廷;乾隆因启圣公平台功绩,奖“别业”于姚家,为姚启圣及姚仪立传。
    以上综合《清史稿》《清实录康熙朝实录》《绍兴姚氏谱》《靖海纪事》《台湾外纪》《平闽纪》《剿抚澎台机宜·附航海杂记》《闽颂汇编》《论姚启圣》《姚启圣与闽台社会》《台湾通纪》《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传记》《绍兴姚家埭姚氏一脉小考》《姚氏百世源流考》《榕村语录续集》《绍兴县史志》《明史》《四库全书》《香山县志》《南明史》等资料。
    2024年1月10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二、姚启圣及子仪官职
    总督姚启圣于康熙十八年三月京察自陈:
    康熙二年十月选授香山知县,以澳夷一案革职议罪;
    赦免十三年正月,臣在粤省闻吴逆之变,捐资募兵迎赴和硕康亲王军前,蒙王命臣进剿;
    十四年三月内奉旨优升臣为浙江温处道佥事;
    十五年十一月内奉旨优升臣为福建布政使;
    十七年五月内优升臣为福建总督(官职全称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初二日,即在漳州军前接印任事; 七月十五日,恢复平和县城;八月十五日,恢复漳平县城;九月二十日,大败海贼于龙虎山、蜈蚣山;
    十八年正月,复长泰县城、同安县城;三月,进剿海贼于石尾村,又招(抚)到五路伪镇全师来归,各带全镇伪文武官三百七十四员、伪兵一万二千一百二十四名,赴臣军前投诚,惟海澄河深堡固未入版图。
    据族谱、康熙朝实录及《忧畏轩奏疏》等载:
    十八年十二月,再擢“从一品”,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至一品仍带加级
    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因收复除台湾之外的福建全境,被从优议叙,姚启圣从“总督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至一品仍带加级”,提升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仍带加级”,即晋升“正一品”,外加总督“文务”;
    十九年八月初三日,因病请回旗调理疏云:姚启圣以积劳成疾,请辞,并举荐巡抚吴兴祚就近升补为总督。二十六日,旨下,以姚启圣剿海寇劳苦功高为由,不准其辞职;
    十九年十月初,又加姚启圣“兵部尚书”衔,为“总督福建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正一品仍带加级”;
    十九年十月十五日,请免四百余级之议,否兼宫保之衔;
    十二月二十四日,旨姚启圣着加太子少(太)保;
    二十一年二月十三日,叙恢复海澄、克取金门厦门功,授姚启圣“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世职;
    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臣子姚仪蒙皇恩,已补狼山总兵矣,但臣父子蒙恩过重、超拔过优。即授臣子总兵之职,也应补授边陲远地,得以勠力疆场。非臣报国之初心,也非臣子自文改武之本意;
    二十二年九月初六日,奏为蒙恩过重,揣分难安,冒请将臣优叙并加提臣以重大帅之功,以安微臣之心事。八月初三日,准兵部咨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题为飞报舟师渡海克取澎湖大捷事(六月二十六日),题二十九日奉旨在事有功人员着从优议叙,该督姚启圣亲至厦门弹压殚心、催趱粮运、鼓励将士,克奏捷功亦殊可嘉,着一并从优议叙。
    姚启圣以之前以革职知县,荷蒙殊恩优升福建总督,旋晋宫保,又因拔金厦,复授世职,恩荣已极,辞平台之功于水师提督施琅。
    姚仪,由监生捐纳知县,康亲王给以“游击”劄付,从优议叙,以同知员缺先用。十八年六月二十五日,领咨赴部侯补,并奏请改补在京任职,如臣身在龙颜。部议候选外官无改,改补京官。八月初十日奉旨姚仪着以京官用。部议以同知对品京官、顺天府治中宗人府经历。具题八月三十日,奉旨姚仪着以员外郎用升郎中。二十一年八月大选各府方面官,刑部广东司郎中姚仪,掣授河南开封府知府,奉旨姚仪着仍留以京官用。部议以五品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寺丞、光禄寺少卿。题奉旨姚仪才干素优,且愿以武职自效,应改以武官用。兵部查郎中品级与参领同,参领既以总兵用,应授为都督佥事,以总兵官推用。奉旨依议。二十二年,兵部奏狼山总兵官金世荣调补福建漳州总兵。臣部照例或将恭领等,或将现任副将等开列具题。奉旨姚仪补授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应兼职衔,两部议奏部议应兼,仍以都督佥事充镇守江南江北狼山等处总兵官俟。命下之日,揭送内阁撰给敕书可也。(摘选自《绍兴姚氏谱》,姚振宗撰)
    三、驻闽执政主官变动
    康熙十五年,姚启圣自浙江温处道佥事任上入闽招降耿精忠,先后升任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病逝期间,因战局变化、权臣明珠干预,福建在任执政主官变动频繁,现摘选《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上记录的这一时期部分史料如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七月二十八日,以原任河南巡抚郎廷相为福建总督,取代病殁军中的兄长、原福建总督郎廷佐(康熙十三年七月初九日由江南江西总督转任)之职(附:郎廷佐前任总督为范承谟,康熙十一年十月十一日由浙江巡抚擢升。康熙十三年三月十六日,杭州将军图喇疏报:耿精忠据福建反;福建总督范承谟骂贼不屈,贼幽之;福建巡抚刘秉政降贼)。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特升浙江温处道姚启圣为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江南无锡县知县吴兴祚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原福建布政使李士桢,已于康熙十四年正月初七日调任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初九日,以福建巡抚杨熙(康熙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任)年老,命原品休致;康熙十七年五月初十日,福建总督郎廷相、福建提督段应举(康熙十三年七月初九日任),因“庸劣无才”“贻误封疆”,被免职;江宁提督杨捷,以原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调补福建全省水陆提督;康熙十七年五月十四日,擢福建布政使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擢福建按察使吴兴祚为福建巡抚;康熙十七年六月初一日,升湖广湖北按察使高翼辰为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湖广下江防道于成龙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十日,之前被郑将刘国轩围困于海澄的原任福建提督段应举与副都统穆赫林,在城破之际自缢而死;康熙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授福建提督杨捷为“昭武将军”,仍管福建陆路提督事务;调京口将军伯王之鼎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以兵部郎中杨钟岳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
    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月初四日,湖广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调为福建水师总兵官;康熙十八年五月十二日,福建水师提督王之鼎被调任为四川提督、福建水师总兵万正色接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升福建按察使于成龙为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康熙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升山西分守冀宁道张所志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十五日,升福建布政使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康熙十九年三月初三日,升湖北按察使佟康年为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康熙十九年九月初四日,调福建提督杨捷为江南提督;康熙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升江南狼山总兵官诺迈为福建提督;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二十八日,万正色改为陆路提督,(原陆路提督)诺迈还京候补(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五日转任镶蓝旗汉军都统);原任右都督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调江西巡抚李士桢为广东巡抚(康熙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至康熙十四年正月初七日曾任福建布政使)、升福建布政使佟康年为江西巡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福建巡抚吴兴祚为广东广西总督;直隶巡抚于成龙为江南江西总督;以左副都御史余国柱(明珠党人,时称“余秦桧”。后左佥都御使郭琇同时参劾明珠与余国柱的贪赃行为,明珠被罢相,余被革职)为江宁巡抚;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初四日,升偏沅按察使马斯良为福建布政使司布政使;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初八日,调河南巡抚董国兴为福建巡抚;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初一日,升福建按察使张所志为江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升河南河北道赵进羙为福建按察使司按察使;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二十日,福建巡抚董国兴,以病乞解任,(康熙)允之;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十四日,以兵部督捕右侍郎金鋐为福建巡抚(至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三日转任浙江巡抚;康熙二十八年因罪拟“绞立决”,后被流徙奉天)。
    附:福建巡抚金鋐继任者:
    ⒈张仲举:汉军镶红旗人,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初九日任福建巡抚,历任泉州知府、兴泉道、山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福建巡抚等官职;
    ⒉卞永誉:汉军镶红旗人,云南总督卞三元之子。康熙二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任福建巡抚,历任兴化知府、狭西陇右道道员、江南江苏按察使、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等官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09: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记二:先祖姚崇,遗训遗文
    一、《新唐书》之姚崇传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中,为嶲州都督,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
    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后尝语左右:“往周兴、来俊臣等数治诏狱,朝臣相逮引,一切承反。朕意其枉,更畀近臣临问,皆得其手牒不冤,朕无所疑,即可其奏。自俊臣等诛,遂无反者,然则向论死得无冤邪?”崇曰:“自垂拱后,被告者类自诬。当是时,以告言为功,故天下号曰‘罗织’,甚于汉之钩党。虽陛下使近臣覆讯,彼尚不自保,敢一摇手以悖酷吏意哉!且被问不承,则重罹其惨,如张虔勖、李安静等皆是也。今赖天之灵,发寤陛下,凶竖歼夷,朝廷乂安,臣以一门百口保内外官无复反者,陛下以告牒置弗推,后若反有端,臣请坐知而不告。”后悦曰:“前宰相务顺可,陷我为淫刑主,闻公之言,乃得朕心。”赐银千两。
    圣历三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俄兼相王府长史,以母老纳政归侍,乃诏以相王府长史侍疾,月余,复兼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崇建言:“臣事相王,而夏官本兵,臣非惜死,恐不益王。”乃诏改春官。张易之私有请于崇,崇不纳,易之谮于后,降司仆卿,犹同凤阁鸾台三品。出为灵武道大总管。
    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计议。以功封梁县侯,实封二百户。后迁上阳官,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以语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俄为亳州刺史。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历宋、常、越、许四州。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
    玄宗在东宫,太平公主干政,宋王成器等分典闲厩、禁兵。崇与宋璟建请主就东都,出诸王为刺史,以壹人心。帝以谓主,主怒。太子惧,上疏以崇等惎间王室,请加罪,贬为申州刺史。移徐、潞二州,迁扬州长史。政条简肃,人为纪德于碑。徙同州刺史。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曰:“公知猎乎?”对曰:“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固辞实封,乃停旧食,赐新封百户。
    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汨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曰:“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曰:“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祆,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蛇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乾曜谢其未也,乃已。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久之,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时曲赦京师,惟诲不原。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自代,乃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
    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自坏,帝问宰相,宋璟、苏颋同对曰:“三年之丧未终,不可以行幸。坏压之变,天所以示教戒,陛下宜停东巡,修德以答至谴。”帝以问崇,对曰:“臣闻隋取苻坚故殿以营庙,而唐因之。且山有朽壤乃崩,况木积年而木自当蠧乎。但坏与行会,不缘行而坏。且陛下以关中无年,输饷告劳,因以幸东都,所以为人不为己也。百司已戒,供拟既具,请车驾如行期。旧庙难复完,盍奉神主舍太极殿?更作新庙,申诚奉,大孝之德也。”帝曰:“卿言正契朕意。”赐绢二百匹,诏所司如崇言,天子遂东。因诏五日一参,入阁供奉。
    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
    崇析赀产,令诸子各有定分。治令曰:
    比见达官之裔多贫困,至铢尺是竞,无论曲直,均受嗤诋。田宅水硙既共有之,至相推倚以顿废。陆贾、石苞,古达者也,亦先有定分以绝后争。
    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咸以薄葬,知真识去身,贵速朽耳。夫厚葬之家流于俗,以奢靡为孝,令死者戮尸暴骸,可不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岂烦奢葬;使其有知,神不在柩,何用破赀徇侈乎?吾亡,敛以常服,四时衣各一称。性不喜冠衣,毋以入墓。紫衣玉带,足便于体。
    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与之对翻,而兴命不延,国亦随灭。梁武帝身为寺奴,齐胡太后以六宫入道,皆亡国殄家。近孝和皇帝发使赎生,太平公主、武三思等度人造寺,身婴夷戮,为天下笑。五帝之时,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致仁寿,无凶短也。下逮三王,国祚延久,其臣则彭祖、老聃皆得长龄,此时无佛,岂抄经铸像力邪?缘死丧造经像,以为追福。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经与像何所施为?儿曹慎不得为此!
    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故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谙记。
    玄宗初立,宾礼大臣故老,雅尊遇崇,每见便殿,必为之兴,去辄临轩以送,它相莫如也。时承权戚干政之后,纲纪大坏,先天末,宰相至十七人,台省要职不可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繇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
    然资权谲。始为同州,张说以素憾,讽赵彦昭劾崇。及当国,说惧,潜诣岐王申款。崇它日朝,众趋出,崇曳踵为有疾状,帝召问之,对曰:“臣损足。”曰:“无甚痛乎?”曰:“臣心有忧,痛不在足。”问以故,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辅臣,而密乘车出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于是出说相州。魏知古,崇所引,及同列,稍轻之,出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知古憾焉。时崇二子在洛,通宾客馈遗,凭旧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帝召崇曰:“卿子才乎,皆安在?”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魏知古。”帝始以崇私其子,或为隐,微以言动之。及闻,乃大喜,问:“安从得之?”对曰:“知古,臣所荐也,臣子必谓其见德而请之。”帝于是爱崇不私而薄知古,欲斥之。崇曰:“臣子无状,桡陛下法,而逐知古,外必谓陛下私臣。”乃止,然卒罢为工部尚书。
    崇始名元崇,以与突厥叱剌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元世,避帝号,更以今名。三子:彝、异、弈,皆至卿、刺史。(北宋欧阳修等撰)
    二、遗令诫子孙文
    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往在中书,遘疾虚惫,虽终匪懈,而诸务多阙。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巴云:“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
    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廕,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乃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致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
    昔孔子亚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以薄葬。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且神道恶奢,冥涂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
    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执本,与什对翻。姚兴造浮屠于永贵里,倾竭府库,广事庄严,而兴命不得延,国亦随灭。又齐跨山东,周据关右,周则多除佛法而修缮兵威,齐则广置僧徒而依凭佛力。及至交战,齐氏灭亡,国既不存,寺复何有?修福之报,何其蔑如!梁武帝以万乘为奴,胡太后以六宫入道,岂特身戮名辱,皆以亡国破家。近日孝和皇帝发使赎生,倾国造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张夫人等皆度人造寺,竟术弥街,咸不免受戳破家,为天下所笑。经云:“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刀寻段段坏,火坑变成池。”比求缘精进得富贵长命者为谁?生前易知,尚觉无应,身后难究,谁见有征。且五帝之时,父不葬子,兄不哭弟,言其致仁寿、无夭横也。三王之代,国祚延长,人用休息,其人臣则彭祖、老聃之类,皆享遐龄。当此之时,未有佛教,岂抄经铸像之力,设斋施佛之功耶?《宋书》《西域传》,有名僧为《白黑论》,理证明白,足解沈疑,宜观而行之。
    且佛者觉也,在乎方寸,假有万像之广,不出五蕴之中,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恶,则佛道备矣。何必溺于小说,惑于凡僧,仍将喻品,用为实录,抄经写像,破业倾家,乃至施身亦无所吝,可谓大惑也。亦有缘亡人造像,名为追福,方便之教,虽则多端,功德须自发心,旁助宁应获报?递相欺诳,浸成风俗,损耗生人,无益亡者。假有通才达识,亦为时俗所拘。如来普慈,意存利物,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余,必不然矣。且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
    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余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
    道士者,本以玄牝为宗,初无趋竞之教,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约佛教而为业。敬寻老君之说,亦无过斋之文,抑同僧例,失之弥远。汝等勿拘鄙俗,辄屈于家。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云。

    附《遗令诫子孙文解读:

    开元九年(721年)九月初三日,一代伟大的政治家、实践家和唯物论者姚崇病逝于东都洛阳慈惠坊里,终年七十二岁。姚崇临终之前写了《遗令诫子孙文》,其文大意为:
    “古人说:富贵会招致人们的怨恨。贵则招致神灵嫉妒你的满盈,人们讨厌你位居其上;富则招致鬼来窥视你的家,奴仆也来贪图你的钱财。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按书籍所记载,那种德行浅薄、承担重任却能长寿无罪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范蠡、疏广之流,明白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尺度,前代的史书都称赞他们。何况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却长期窃得荣耀和宠任,地位越高越害怕,恩惠越厚越增添忧虑。以往在中书省任职时,患病体弱,虽然始终不敢懈怠,可各项政务还是多有欠缺。推荐贤人代替自己,多次真诚祈求,天从人愿,终于承蒙皇上的哀怜和同意。我悠然畅游在园林池沼之间,放浪形骸,人生一世,能这样也就满足了。田巴说:‘百年的生命,没有人能够达到。’王逸少说:‘仅在俯首扬头之间,一切已成为过去的陈迹了。’这些话都是正确的。
    近来看到各位达官死后,子孙们失去庇护,大多落入贫寒,为了一斗一尺的家产,也要互相争夺。不仅只是玷污了自己,而且辱没了先人。不论谁是谁非,都受到人们的讥笑和非议。庄田和水碾,既是大家共同拥有的,由于互相推诿、依赖,有的则导致荒废。陆贾、石苞,都是古时贤明豁达的人,所以在死前事先分定家产,以绝身后子孙的争夺,我静心考虑这些,对他们的做法深表赞叹和佩服。
    昔日孔丘仅次于圣人,母亲的墓坏了却不去修复;梁鸿是大贤人,父亲去世却用席子裹尸埋葬。从前杨震、赵咨、卢植、张奂,都是当世杰出而通达的人,他们通晓古今之事,都有遗言,嘱咐后人薄葬。有的身穿干净的平常衣服,有的用单层的绢来束发,他们懂得人的真魂离开身躯后,以快速腐朽为最好,子孙都遵照他们既定的主张,至今人们还传为美谈。凡是厚葬的人家,一概都不是明智的,有的沉溺于流行的习俗,不辨善恶贤愚,都以为奢侈厚葬才是忠孝,而节俭薄葬就是吝啬爱财,以至让死者招致戮尸暴骸的惨祸、生者陷于不忠不孝的责难。真是令人痛惜啊,令人痛惜啊!死者没有感觉,自然如同粪土,何必费力厚葬,造成原有家业的损害。如果死者也有知觉的话,他们的灵魂不在棺材里,又何必违背君父之命,耗费可供衣食之用的钱财。我死后,可用平常的衣服来收敛,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就行了。我生性非常不喜欢作官穿的礼服,一定不要放入棺墓。紫袍玉带,穿在身上足够了,你们不要违背我的遗愿。而且神道也讨厌奢华,阴间崇尚质朴,如果你们违反我的决定,让我在地下尸体遭戮,你们能心安吗?请你们考虑。
    现在的佛经,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姚兴手执经本和他一起对应翻译。姚兴在永贵里建造佛塔,竭尽府库的资财,广求装饰美盛,可他却没有延年,国家也随之灭亡了。另外齐国横跨山东,周国占据关右,周国大量除灭佛法而整治军威,齐国却广泛安置僧徒,依靠佛的力量。等到两国交兵时,齐国灭亡了。国家既不存在,还有什么佛寺呢?求福所换来的报应,是何等轻视!梁武帝以皇帝的身份作寺庙的奴仆,胡太后以皇后的身份入寺为教徒。结果只是身死名辱,都导致了亡国败家的结局。近来孝和皇帝发遣使者去放生,倾国之所有来建造佛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张夫人等人都度人出家,建造寺庙,这些人用尽手段,寺庙充斥街道,都不能避免杀身破家,被天下人耻笑。佛经说:‘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刀会一段段折断,火坑会变成水池。’近来因持善乐道不自放纵,而得到富贵和长命的有谁呢?生前的事情容易知道,尚且感到没有回应,身死之后难于推求,谁见到这些有什么征验。况且五帝之时,父不葬子,兄不哭弟,是说人们都长寿,没有夭折和遭横祸致死的。三王之时,国运长久,人民休养生息,身为臣子的彭祖、老聃之类,都享受长寿高龄之福。在当时,还没有佛教,哪里是抄写佛经、铸造佛像的功力和设斋施舍的功劳?《宋书·西域传》中有位知名僧人,撰著了《白黑论》,道理论述得明确清楚,足以解除深疑,应该阅读照办。
    况且佛是一种感悟,在于内心。如果有自然一切事物景象的广大,也没超出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范围,只要对一切众生都慈悲为怀,行善不作恶事,就把握住佛道了。何必沉溺于小人浅薄的说教,受凡僧的迷惑,把佛经中的比喻当成佛教的记载,抄写经文,描绘佛像,倾家荡产,乃至于舍身也在所不惜,这才是太糊涂啊。也有人为死者造像,称为追福,因人施教,诱导人们领悟佛的真义,办法虽然多种多样,然而诸如念佛布施等事都必须发自内心,靠别人相助难道应该得到善报吗?这样互相欺骗,渐渐形成风俗,既损耗活人的钱财,也无助于死者。假如有通达多识的人,也被世俗所限制了。如来广施慈爱,目的是利于万物,而损害资财不足的众生,增加豪僧富裕的资财,如来一定不会这么做。而且死的常规,自古以来不能避免,制作的佛经佛像,又有什么用呢?
    释迦的根本之法是百姓的大害,你们应各自警惕,只要正法在心,不要效法那些儿女之辈,终生不能觉悟。我死之后一定不要实行这种有害之法。如果不能全部按照正道去做,必须顺应俗情,从第一个七日到最后一个七日,任凭你们请僧人设七日斋会。如果斋会的同时必须布施,则应用我常用衣物,不得随意动用多余的资财,去做无益的冤枉事,也不要乱用私人的财物,去顺应祈福的空谈。
    道士,原本是以衍生万物来源为宗旨,最初没有逐利、竞争的教论,而没有见识的人羡慕僧人有利可图,就照佛教的做法去做。恭敬地追随老君的教法,也没有斋会的条文,使其同于僧人之列,错得很远。你们不要拘守鄙陋的习俗,有损于家。你们身死之后,也要教育子孙照我的想法去做。
    姚崇的遗嘱《遗令诫子孙文》,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虚语、套语,没有庸俗的说教,足以反映出他一生头脑清醒、注重实际的办事作风。
    姚崇在遗嘱中,表示对自己的一生知止知足。他回忆居官四十多年来,历经五朝,在十几个州做过地方官,三次入相,主持正义,不畏权势,虽三次受贬,但矢志不渝,忠君报国,终遇明君,使才华大展。最后荐贤自代,从宰相高位退下来,善始善终,甚感满意。人总是要死的,他的去世乃是自然的归宿。
    然后,他交代子侄:田园资产,已预先分好,子侄各得一份。他说见到的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败坏了先人名声。“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
    第三,他嘱托死后要薄葬。他列举了孔丘、杨震等先哲薄葬的例子,认为“死者没有感觉,自然如同粪土,何必费力厚葬,造成原有家业的损害。”而且,厚葬对生者无益,于亡者招祸。交代子侄,“我死后,可用平常的衣服来收敛,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罢了。”
    第四,反对宗教迷信。在遗嘱中,他回顾南北朝至唐朝帝王贵族迷信佛教,大多落个国破身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各宜警策,正法在心”,不要迷信。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道教等陈规陋习束缚,也只能是在斋祭、布施方面,略事敷衍,决不可铺张浪费。最后他还抨击了道教恶习。
    姚崇直到逝世之前,深知佛教、道教对社会危害,所以,对宗教能持正确的观点。他从历史联系到当今,从国家联系到家庭,对佛教的危害看得更清,总结了一生的经验教训,劝诫子孙不得崇信佛教。对姚崇抑佛的言行,历代评价都很高。毛泽东阅读了《新唐书·姚崇传》后,非常钦佩姚崇的思想和见解,赞扬姚崇不仅是一个“大政治家”,还是一个“唯物论者”,指出唐宪宗时韩愈的战斗檄文《谏佛骨表》受姚崇影响是明显的,批注道:“韩愈《佛骨表》祖此。”姚崇不耽于迷信,不溺于佛道,在封建时代,无疑是难能可贵和先进的,直到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摘选自《大唐贤相姚崇》,姚学谋著)
    三、姚崇文集(部分)

    扑满赋

    夫惟哲人,罔有败德。几杖攸诫,盘盂见勒。容过于镜则照穷,任重于才则道塞。多藏必害,常谨不忒。兹扑满之陶形,假埏埴以为灵。其中混沌,窍开兮沈以默;其外空蒙,忽合兮炯而青。藏镪符于神论,固垒同于道扃。谦以自守,虚而能受。奚初积而终散?竟出无而入有。乍苦乎巨蚌之全,满而则剖;不异乎亢龙之悔,盈莫能久。故君子永鉴是式,允执厥中:道不可以常泰,物不可以屡空。虽聚宝含真,立制之端自我;而辞丰忌覆,致用之数在公。何兹器之微贱,盖与时而变通。苟利物而害已,亦持盈而省躬。岂独夫鲁国宥坐,诫欹虚已;周阶铭玉,端口窒欲?损之有余,补之不足。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稽长倩以投赠,庶平津而自勖。(摘选自《全唐文》卷二百六,唐·姚崇)

    创作背景:武则天当皇帝的前后数十年间,时人因争权夺利,多次发生政变,使之国家动荡、百姓困顿。作者姚崇通过描写“扑满”这种器具(古代储钱器具,相当于当今的储蓄罐,钱满则摔破取钱),以托物言志,规劝时任官员:当官就不要贪钱,否则他人会因你手中的钱财而攻击你;且官越大,即“扑满”越大,如贪恋钱财,从中放入更多的钱财,别人就会更加看中你的“扑满”,更想要摔破它。
    口箴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戒,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则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可大可久。敬之伊何?三命而俯。慎之伊何?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摘选自《全唐文》卷二百六,唐·姚崇)

    创作背景:姚崇以“开元十策”创唐代“开元盛世”,素以敢讲真话、实话闻于世。然耳闻目睹了武则天时期周兴、来俊臣等酷吏们的恐怖手段,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规诫时人和自己的言行。但在唐代宰相张说奉旨所作的《姚崇神道碑》(即《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中,说姚崇“箴虽诫口,诤亦忘躯”,但在关键时刻,又表扬了其奋不顾身劝谏武则天废除酷吏之举。
    五诫
    姚崇在任紫微令(即中书令、首辅)后,于唐朝开元二年(714年)撰写的《持秤诫》《弹琴诫》《持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合称“五诫”),其所阐述的吏治思想影响了当时的皇帝和各级官员,唐玄宗和姚崇身体力行,开元之初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宗以来的不良风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当人们读到姚崇的《五诫》时,仍为他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博大胸怀、精辟见解所折服!他经历过人所称道的高宗“永徽之治”,又亲身参与了武则天的文治武功,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宗朝腐败政治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他以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为己任,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他个人的吏治思想,《五诫》主要内容有:
    一是强调“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姚崇主张为政者要象持称一样,“志守公平,体兼正直”“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厘不差,轻重必得”“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只有这样,才会“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呼唤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平、公正、诚信”原则。当然,姚崇提倡的“为政以公”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同我们今天倡导的不尽相同。
    二是倡导官员勤政。姚崇当时批评了“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即为官者无所作为,唯知巴结讨好上司的不正之风。提出要学习“古之君子,策名委质,翼翼小心,乾乾终日”的精神,为官者“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只有勤政为民,才能做到“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三是倡导“廉慎”作风。姚崇批评中宗以来“凡今之人,就列称臣。当官以害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腐败风气,要求为官者要象盛冰的玉壶一样,冰清玉洁;要象子罕(春秋时宋人)辞玉、杨震(东汉太尉)辞金一样,洁身自好。谆谆告诫为官者,“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只有自觉抵制“金玉”的诱惑,才能避免“象之有齿,以焚其身;鱼之贪铒,必曝其鳞”。因此“当官明白者”,“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自觉地做到“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
    四是注重治国中的“教化”作用。提出当政者要象弹琴一样,“君子抚之,以和人心”,“乐导至化,声感人情”,达到“身不下堂,不言而理”的效果。还提出“善为国者如弹琴。宫君商臣,则治国之道。大急小缓,岂安人之心。”同时指出要根据实际“改张逾于立法”,即及时调整政策法令。
    五是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姚崇说:“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提出做一个好的官员,要“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摘选自《大唐贤相姚崇》,姚学谋)
    执秤诫并序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君子执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齐七政,在人以均万物。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厘不差,轻重必得,是执衡持平之义也。
    圣人为衡,四方取则。志守公平,体兼正直。用于天官,铨综斯得。行于里闬,纷竟以息。故南北以对,左右以持,秤物低昂,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君子似之。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皆其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嗟尔多士,钦哉勉旃,庶经观则,同夫佩弦。

    弹琴诫并序

    琴者,乐之和也。君子抚之,以和人心。夫其调五音,谐六律,则移风易俗,感舞禽兽,而况于人乎?故身不下堂,不言而理者,盖鸣琴故也。
    乐导至化,声感人情,故易俗以雅乐,和人以正声。乐有琴瑟,音有商徵,琴音能调,天下以治。异而相应,以和为美。和而不同,如彼君子。故善为国者若弹琴。宫君商臣,则治国之道;大急小缓,岂安人之心。不调者改张,逾于立法;声悲者调下,感于知音。昔武城单父,以弦歌乐职;邹忌雍门,以辩对匡国。美此调抚,而人是则。昭告后来,无怠于德。

    执镜诫并序

    执镜者,取其明也。夫内涵虚心,外分朗鉴,物不可以匿诈,体无得以逃形。是以野鹿窥而惭,山鸡对而舞。故君子是绘是画,置之座隅,盖将照奸回之心,绝险诐之路也。《诗》曰:“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其理焉。
    秦楼明镜,鉴有余晖。色自凝晓,光能洞微,饰以鞶组,匣以珠玑。龙绕池卧,鸟临月飞。傍入四邻,中延万象。济物攸博,利人斯广。握在帝心,则宇宙融朗;悬诸铨目,则翘楚瞻仰。且明不匿瑕,君子是嘉。不疲屡照,君子是效。嗟尔在职,为代作则。刑不可滥,政不可贼。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当须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敢告后来,无忝前哲。

    辞金诫并序

    辞金者,取其廉慎也。昔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杨震辞金,以四知为慎。列前古之清洁,为将来之龟镜。原其立者,俯而揖让也;跪者,仰而受恭也。俾左右顾盼,又得谦恭之道焉。
    古之君子,策名委质,翼翼小心,乾乾终日。慎乎在位,钦乃攸司。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故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无悔吝,不若守慎。慎之伊何?主诫在乎瓜李;悔之伊何?讟谤由乎薏苡。慎,则祸之不及,贪,则灾之所起。苟自谨身,必无谤耻。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

    冰壶诫并序

    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玉本无瑕,冰亦至洁。方圆相映,表里皆澈。喻彼贞廉,能守其节。凡今之人,就列称臣。当官以害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岂异夫象之有齿,以焚其身;鱼之贪饵,必曝其鳞!君子让荣不忧,辞满为珍。以备其德,以全其真。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吴隐酌泉,庞参致水。席皮洗帻,緼袍空里。虽清畏人知,而所知远矣。嗟尔在位,禄厚官尊,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

    姚崇神道碑
    叙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定;四时成岁,亭育之功存。画为九州禹也,尧享鸿名;播时百谷弃也,舜称至德。由此言之,知人则哲,非贤罔乂,致君尧舜,何代无人。有唐元宰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应时间出者也。
    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自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烈考长沙文献公,树勋王室,建旟嶲府。公纨绮而孤,克广前业,激昂成学,荣问日流。武库则矛戟森然,文房则礼乐尽在。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入为司刑丞,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进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曰能,遂掌军国。迁凤阁侍郎、监修国史兼相王府长史。始则天人让王,承置醴之顾;终以飞龙利见,延参乘之恩。自此厥后,恒当大任。凡三处兵部尚书,三入中书令,一为礼部尚书、左庶子,又肃政大夫、总灵武军兵马,又司仆卿、知陇右监牧使。出典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十郡。景云初,以藩邸旧僚封梁国公,食赋百室。公性仁恕,行简易。虚怀泛爱,而泾渭不杂;真率径尽,而应变无穷。常推是心,以御于物。故所莅必甿庶风偃,骜狠化从。言不厉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去思睹颂,来暮闻歌。既登邦政,卒乘辑睦。及在宗伯,神人克谐。今之中书,是为理本。谋事兼于百揆,论道总于三台。公执国之钧,金玉王度,大浑顺序,休征来臻。懋德格天,名遂身逊。拜开府仪同三司,崇其秩,逸其志也。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职西掖,颇限扃禁,求侍晨昏。优诏既许,寻令还职。公固请以泣,制曰:“家有令弟,足慰母心;国有栋臣,安可暂阙”。其后剖符江表,敦谕起复。衰麻外墨,栾棘内毁。变礼中权,通识所贵。神龙之首,预闻兴复,畴其井赋,累让而停。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君子曰: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让功辞邑,礼也;济代全名,智也。仁以长人,义以和下,礼以安上,智以周身。宜其光辅四帝,轩冕三纪。池台琴筑,优游暮齿。传爵土于祚允,保禄位于终始矣。享年七十有一。开元九年九月寝疾薨于东都之慈惠里。皇上悼焉,国人慕焉。抚床辍舂,曾未云比。制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贞,礼也。十年二月葬于万安山之南原。在疾也,王入赐膳,御医视药。于薨也,中使吊临,羽仪哀送。君臣之义,厚莫重焉。子异、子弈,思缀遗美,以寘罔极。有诏掌文之官叙事,盛德之老铭功。将以宠宗臣扬英烈。帝乃洒恩仙翰,镂泽丰。日月临照于佳城,烟云变态于神道。宝其文字,别为群玉之山;禁其樵苏,即表三司之墓。铭曰:
    源深自虞,派别从吴。避地鲁陕,居家洛都。神明远契,岳渎冥符。翊圣斯偶,生贤不孤。仁将勇济,孝与忠俱。学刃攒植,文锋迅驱。才安卑位,即骋长途。惟实唯有,若虚若无。再三军国,一二訏谟。戎柄尤重,王纶最枢。兼司任切,久政荣殊。黻藻弥焕,丹青靡喻。以宽容物,以鉴分区。外或形放,中恒礼拘。箴虽诫口,诤亦忘躯。但睹浑璞,谁详瑾瑜。伊皋尺寸,管乐锱铢。名正身遂,言诚愿孚。方辞汉禄,更辱齐租。既积而散,穷欢尽娱。川归东极,日去西晡。上恻旒扆,旁悲路衢。蓝田美玉,荔浦明珠。载广休庆,爰宏典谟。丰碑乃立,盛业其铺。帝念频轸,仙毫特纡。镌金刻石,凤篆龙图。七曜光动,三泉泽濡。铨能叙事,理郁词敷。求旧铭实,惭殚恧芜。缅思云雾,尚想江湖。有道之德,其何以逾。延陵之墓,空此呜呼,存没终始,遐哉邈乎!
    笔者按:原标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公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唐张说撰。康熙对此神道碑评述说:“详整钜丽,叙功纪行,皆举其大,故要而不烦”;同时康熙又对张九龄的《上姚令公书》评述说:“昔人论唐诸臣,谓姚崇尚通,此可谓药石之箴矣”。(出处《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三十五》,清张玉书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09: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  记
    一、现代研究
    对于姚启圣的研究,除了史料传记、名人传录等古代资料外,现代学者对姚启圣生平事迹也有颇多研究,现摘部分文献资料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论姚启圣》(邓孔昭、孔立、陈在正,《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第1期);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辑,国家档案局,2016年);
    《清朝名臣姚启圣》(张森奉,《政协天地》2011年08期);
    《论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侯军义,《历史教学》2002年07期);
    《台湾文献与史实钩沉》(陈支平,《商务印书馆》2015年9月);
    《姚启圣与闽台社会》(陈芹芳,《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姚启圣与汀州盐政》(陈芹芳,《盐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中国档案汇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著,1978年);
    《简论清初收复台湾》(王政尧,《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肖立军,《历史教学》2002年07期);
    《论姚启圣为统一台湾所作的历史贡献》(徐晓望,《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03期);
    《忠臣姚启圣对清朝统一台湾的重要贡献小考》(彭鎏佳,2014年7月28日);
    《绍兴水利文献丛集》(冯建荣,《广陵书社出版》,2014年);
    《三江水利纪略》(冯建荣,《广陵书社出版》,2006年);
    《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陈国强,《绍兴县史志》2007年第4期);
    《绍兴姚家埭姚氏一脉小考》(陈国强,《绍兴县史志》2008年第1期);
    《论姚启圣对郑氏集团的招抚》(孙国政《黑龙江史志》2007年04期);
    ……
    二、访祖纪事
    姚启圣,康熙年间兵部尚书,平台湾统帅之一,300多年历史弹指一挥,如今帅府何在?墓葬何方?同宗后裔安好?几十年来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姚启圣裔姚周阿大(1904-2008年)老人心头。
      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联星村104岁的姚周阿大一直有个夙愿,希望子孙代她再回故乡绍兴姚家埭走走看看,为着她89年的魂牵梦萦,更为着那个让她骄傲了一辈子的宗源之谜。于是,姚家开始了一段追溯至300多年前的寻根之旅。
    姚德忠是姚周阿大的孙子,从他懂事开始,无数次听爷爷姚顺昌(1901-1989年)自豪地絮叨,祖上曾出过一位名叫姚熙止的兵部尚书,姚家老小都是住在帅府里,但对这位大官祖宗的生平后事却不甚了解。尚不懂事的姚德忠并没把爷爷的话放在心上,直到1989年爷爷去世前夕,事业有成的他才开始有意去了解姚家的变迁史。
    1918年姚顺昌与姚周阿大(绍兴周氏)在绍兴马山镇姚家埭村结婚,之后由于战乱夫妻俩颠沛流离,于萧山短居后方才流落到桐乡屠甸安定下来。这一住,姚顺昌就再也没回去,那个骁勇善战的祖先成为他心中永远的谜。
      随着姚顺昌的去世,姚家追宗寻根的事暂时搁浅。直至今年(2007年),姚周阿大时常念叨离开了89年的故乡,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揭开这个口耳相传的宗源之谜。为帮老人圆梦,姚家子孙决定前往老家绍兴寻访。通过四处查询,姚家确认姚熙止就是历史上与施琅一起攻打台湾的统帅姚启圣,康熙年间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是朝廷的一品大官,而姚顺昌应该是姚启圣第9代子孙。更让姚家子孙兴奋的是,姚周阿大口中的姚家埭并没易名。
    2007年6月26日,姚德忠一行5人驱车来到姚家埭村,在当地村支部书记姚建秋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元帅府旧址,昔日宏伟的建筑早已消失在岁月中,祠堂也只剩下残垣断壁,惟有那精美的雕花诉说着曾经的荣盛。这次寻访让姚家子女有点失落,但又很庆幸,因为那里将被征用开发为园区,再晚来一步姚家埭村就不存在了。依托史料,姚家又获得了新的线索,姚启圣被葬于离姚家埭村二三十公里的漓渚镇棠一村相家塔(又称“蒋家塔”)。
    7月1日,姚家子孙再次前往并得到证实。据说,姚启圣的墓葬规格很高,但文革期间(应为1962、1963年)被毁,墓前的石龟和石碑被用于水库修建。当姚周阿大看着子孙拍回来的照片,依稀熟悉的景致让她不禁老泪纵横。
    这次寻根之旅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是碰到了3名天各一方的姚启圣同族子孙。“当知道对方也一直在寻找散落各地的姚家子孙,共通的血脉早已打破了空间的阻隔。”现在姚德忠希望能找全姚家家谱,根据历史记载,姚家家谱由一名叫姚振宗的秀才于1905年编纂而成,共15卷,但都已散失。
    (原文《百岁老人的三百年寻根梦》刊于2007年7月10日《嘉兴日报》,作者沈怡华,略改)
    三、故居、墓葬、遗迹
    姚启圣出生地,位于现在的绍兴市越城区马山街道姚家埭村,即今天的姚启圣帅府。在其赴闽期间,在帅府北侧建有部分房屋,但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1684年1月16日)姚启圣过世时并未完工,所用石材在近代曾被附近百姓用作墙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次子姚陶(1673-1745年,官至淮安知府)随嫡母少沈氏为安排祭葬事宜,先后失去祖居之地(含帅府)房产及还云堂(姚陶及其继父姚日章所有)等地所有房产,借居姚起凤(姚启圣二弟)八字桥残破小屋内。1696年,姚启圣长子姚仪过世之后,姚陶及其兄弟、家人又于1698年春葬祖父母于姚家埭之西溇底,并将一叔一姑合葬;又葬姚启圣及何氏于漓渚之相家塔,一兄一姐合葬。
    姚启圣次子姚陶致仕后数年,在姚家埭帅府的河南岸修建了姚家埭姚氏祠堂。姚启圣子孙后代及其族人,有了祭拜姚家埭姚氏先祖的场所。启圣公过世八十余年后的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间,朝廷开“功臣实录馆”,乾隆皇帝因其平台功绩,将姚公神道碑、姚仪传,以及《闽颂汇编》(今藏国家图书馆)等资料收录内廷,又奖“别业(别墅)”于姚家。此别业,当为今天绍兴市城越区龙山后街6号的“姚家台门”,位于府山脚下。康熙二十八月二月十三日晚,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至驻跸府山时,曾将其赐名为“兴龙山”;同年,姚启圣当年的多位部属,被重新起复或获得重用。此前一年,权臣明珠刚刚被以“结党营私”等罪名弹劾,从此退出权力中枢。
    2007年6月26日,笔者与叔父姚德忠等人,首赴马山姚家埭向时任书记姚建秋及当地居民姚金春等人了解姚启圣故居情况。7月1日,笔者与叔父姚德忠,首赴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姚启圣墓址探访,与老支书吴岳坤(1935年1月6日-2013年6月2日,时年七十四虚岁)、沈重林(时年七十三虚岁)、都来兴(时年八十九虚岁)了解相关情况;8月5日,首次找到姚启圣墓墓土,并进行了首次正式祭拜;9月29日,与绍兴晚报记者周能兵、网友王光朝(网名“碧云天”)等人相约赴漓渚走访,并与周记者相约推动姚启圣墓、故居修复事宜。2015年,当地对姚启圣墓进行了修复,建起纪念亭和墓碑。
    2018年11月下旬,从姚建栋处获悉姚家埭村即将整体拆迁之际,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尊重与关心,笔者第一时间与绍兴晚报的首席记者周能兵取得了联系。周记者以敏锐的新闻触觉,立即实地向当地村委领导姚建栋、鲍智芳,以及村民宋友川、鲍来根等人了解情况,迅速撰写了《姚启圣故居,一处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遗存》一文,并在绍兴晚报上整版呈现,提出了保护姚启圣故居,即为历史与未来作证的深远意义。报道中,周记者深度阐释了笔者等人所坚持的立场:通过保护姚启圣故居,深入研究其生平事迹,不仅能够揭开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历史的更多真相,更能体会到这一事件对于当下社会的深远影响。姚启圣在平台过程中实施的招抚政策,从根本上削弱了郑军的军事力量,决定了整个战局的最终走向。收复台湾后,他主张善待郑氏,其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值得大家深思。今天,保护好姚启圣的故居,宣传他为国家、为故乡做出的贡献,无疑对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越城区文广局文保科副科长张慧也指出,姚家埭明清民居水乡风格鲜明,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文物部门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推进其保护工作。
    此文一出,绍兴各界反响热烈,庙桥、帅府台门等文化遗产点,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姚启圣文化保护工作,十数年间曾得到多任绍兴市委主要领导的关注,2018年6月14日时任绍兴市委主要领导就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从2018年11月30日当地省、市文物专家的现场勘察,再到后续的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姚启圣故居抢险加固工程》方案,姚启圣故居保护工作得到了当地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有效保护。2021年,在时任马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裘夏杰及绍兴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姚启圣故居的修复工作得以有序展开。
    除了绍兴的姚启圣故居、墓葬外,全国各地尚存各类遗迹。如福建湄洲妈祖祖庙的主殿,当年姚启圣为“开界”百姓生存而改建,妈祖信众为纪念姚启圣(“太子太保”衔)功绩,将主殿尊称为“太子殿”;各地妈祖庙内,又设有姚启圣神像。福建连城东门天后宫的牌楼御匾两侧有四块陶土砖拼合而成的古代雕塑,其中之一的“靖海平台”,为福建总督姚启圣与水师提督施琅、总兵陈蟒攻取台湾的图案;福建东山县,今存总督姚启圣收复台湾时的总指挥部,称“部院衙行署”;在福建东山县铜陵镇铜陵天后宫天井内,今存清代跨院石拱桥,名曰“圣旨桥”。
    回首往昔,2007年金桂飘香的季节,笔者与叔叔姚德忠,陪同周能兵先生一行,在青山环抱、星峰起落的相家塔拜谒姚启圣墓地时,与周能兵先生曾畅谈过复建姚启圣墓及纪念馆的愿景。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愿景得到了各界朋友的无私支持与帮助,无论是绍兴本地的徐雪扬、陶家骏、陈飞燕、马云庆、封晓东、孙伟良、包继清、金水福、夏志中、谢云飞、钱峰、童志洪、冯建荣、鲁锡堂、徐智麟、谢一彪、裘夏杰、金华定、倪锐、倪铮、陶海军、王李强、蔡林利、范青松、高王忠、姚百青、祁瑞根、何信恩、顾增宝、袁三思、宋友川、陈小南、王光朝、吴国芳、吴岳坤等人及姚家埭族人姚建秋、姚建栋、姚金春、姚建和、姚冀越、冯长根、姚敏、姚德冰、姚景顺、姚家法等友人,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姚学谋、姚波、姚铁璜、姚能宏、姚泽嘉、姚加怀姚福金父子、姚南昌、姚燕军、姚建国、姚京平、姚延中、姚钟尧、姚承坤、姚甫凇、姚明星、姚倩、姚耀宁、姚尚明、姚永清、姚张火、姚守仁、王建平、王洛勇、陆建华、黄启明、吴问箫、赵旭升、金鹏、金卫其、陆绮虹、沈怡华、林那北、宋寿海、马今、王平等友人,以及长期研究姚启圣生平资料的厦门大学、澳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等校师生,姚启圣及其部属史料研究者、明清史研究者等,都为笔者研究姚启圣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周能兵先生散文选摘
    姚启圣的墓
    秋风从山边吹来又向山边吹去,不高的秋天下,几朵云在空中浮着。我(周能兵)和姚启圣后裔姚德忠叔侄及碧云天先生一起,来到绍兴漓渚姚启圣墓地。
    青山叠翠,四面相绕,星峰起落。姚启圣墓葬处在右山流出的一嫩脉之上,墓后双峰耸翠,墓前明堂开阔,一泓溪水相绕,不远处几处人家,炊烟不绝,山环山绕,砂明水净,清虚天气,尽落其间。右边有庙,前方案山清秀。
    此一带山,原名姚家山。山中村落都是吴姓人家。据村里的74岁的一位老支书吴岳坤(1935年1月6日-2013年6月2日)说,吴姓人家原本是给姚启圣看守墓地的,后来在此地繁衍起来。姚启圣墓原来有青石板路,两层,农业学大寨那阵子,石板被撬,后来连墓石全部毁掉。
    吴老还说,那个墓里曾挖出三个金元宝,三斤白银,还有金做的蜡台。原来路口边有一古樟,现在没了,只建了个小亭——吴家原本是给姚启圣看墓的,后来居然把姚墓毁了。要是不毁,该有多好。姚墓面向朝北,对着马山姚家之地。村人说,非大贵之人,不能葬在此地。
    现在,姚启圣墓葬之地,四处都是花木,原墓之处,栽满桂树,风一吹清香袭人。据老人说,此墓中当时挖出过官服,但只有棕做的人。
    姚家后人说,当年,姚启圣仙逝后自福建运回,出殡那天,四座城门九口棺木同时出葬,那是为了迷惑人。不过,姚启圣之墓葬在此地,不会有错。还有一个秘密,姚家后人嘱之又嘱,不便写出。
    据姚氏家谱:姚姓始于少典,传11代至黄帝,又传8代至舜帝(又名姚重华),南宋初年,姚家埭姚氏始祖姚镐(初名镛,字从周。宋大观年间进士,同知枢密院事、崇政殿大学士),随南宋皇帝南渡,至会稽马山姚家埭。1624年姚启圣生于姚家埭,姚文武双全,后升至福建总督,加太子太保,进兵部尚书。据全祖望《鲒崎亭集》记载,姚去世之时,“百城惊悼,群聚而哭之于督亭”“而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东山,屡说不得,请麻衣执绋。”可见姚氏深得民心。
    姚启圣在任香山县令时,明珠的亲家公两广总督卢兴祖派心腹随姚向外商索贿(姚实为完税),事发后,卢兴祖自杀,姚“永不叙用”。卢兴祖之女即清著名才子纳兰性德(权臣纳兰明珠之嫡长子)之妻。姚启圣后经商,耿精忠、吴三桂叛清,姚有战功,升任总督。统一台湾之时,姚以全家120多口性命,举荐施琅,并对统一台湾作出贡献。
    姚启圣裔孙姚德忠和亲侄陈国强(祖母早逝、家贫,其父姚德荣寄居陈氏)现居嘉兴桐乡。据他们说,他们已多次来绍寻祖,并多次来到姚启圣墓地。
    现在马山还有两间姚氏老屋,不知当地能否将其建成姚启圣纪念馆?
    离开姚启圣墓地时,桂花的香气在风中回旋,弥漫在原野里.绿树丛中鲜花四处可见,近处翠绿无言,远处青山隐隐。
    青山绿水,能埋乡贤忠骨,何其有幸哉!
                                              2007.9.29夜
    周能兵,安徽望江人,诗人,高级记者,系绍兴市政协常委(曾任)、绍兴晚报首席记者、绍兴传媒中心首席记者等,本节内容略有改动。
    五、影视剧、舞台剧剧本创作
    经姚家埭族人姚建和老师的推介,2020年9月6日,有幸与同为绍兴姚家埭姚氏后裔的上海籍老艺术家姚德冰(1941- )及其外甥王平(?-2023年6月10日)导演一行相聚桐乡。此番小聚,笔者分享自己的访祖经历与个人感想作为探讨的基石,随后双方萌生了共同为先祖姚启圣进一步创作剧本的想法。
    此后的三年多时间内,已年逾八十高龄的姚德冰老师不辞辛劳,多次专程赴桐乡与笔者废寝忘食、共襄盛举,二人沉浸在平台统帅、福建总督姚启圣的传奇经历中,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剧本的相关创作。
    期间,姚德冰老师还特地在桐乡购置了房产,作为讨论的场所,其热忱与执着令人钦佩。作为谢晋导演当年选拔的第二届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学生,姚德冰老师参与主演了1962年由谢晋导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电影,饰演主角“小李”。姚德冰老师80年代初曾指导过的学生、百老汇华裔第一人、著名戏剧演员、影视演员、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也多次进行了创作、推介讨论。王洛勇老师曾与郑晓龙、张永新、杨阳、李文岐等著名导演、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等人先后合作,分别主演影视作品中《焦裕禄》的焦裕禄、《青山不墨》的马永祥、《梦华录》的萧钦言、《我和我的祖国》的安文彬、《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比干、《中国天眼》的南仁东、《虎啸龙吟》的诸葛亮、《功勋》的于所长、《东北抗日联军》的杨靖宇,以及话剧《前哨》的鲁迅、《屈原》的屈原等一系列人物鲜明的作品。
    剧本创作中,清朝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这位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历史事迹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两位剧作者眼前。姚启圣,这位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辉煌。在明郑割据势力、“三藩之乱”导致的战乱年代,东南沿海百姓民不聊生、颠沛流离。而姚启圣,却敢于挺身而出,他变卖了自己的祖产,用这些钱财救出了福建二万多名被战乱困扰的妇女。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诠释——公而忘私,大爱无疆。他更是开创性地设立了“修来馆”,收降了十三万名郑兵。他深知,要想真正统一台湾,就必须让这些人心悦诚服。于是,他剿抚并举,既用武力镇压了叛乱,又用仁政安抚了民心。他的这些举措,无疑为后来的台湾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种种非常举措,如“擅开海禁”、“敢为人先”、“广捐学田”等,都展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执政之道——不仅要有远见卓识,更要有为民众付出的决心和勇气。剧本还展现了当年“再造全闽碑”、台南孔庙与妈祖祖庙内树像、“八闽童谣”、“学田碑”,以及北京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剿抚澎台机宜》、国家图书馆的《闽颂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举贤能以奠海疆事本》等珍贵史料档案背后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深感其伟大与无私。
    值此纪念姚启圣诞辰400周年(1624-2024)、台湾收复340周年(1683-2023)之际,二位剧作者写下这些剧本,旨在用这段历史再次证明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笔者坚信,绍兴姚家埭族人、寄居全国各地的姚家埭后裔,以及多年来一直关注、支持着绍兴的姚居、姚谱、姚墓事宜的各界朋友,都与笔者一样期待着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剧本早日与观众见面。同时,笔者也期待着姚启圣故居的早日落成、姚启圣各项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4 0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陈国强,笔名倚诺、姚国强、姚陈国强、周兆东等,1974年生,浙江桐乡人,祖籍浙江绍兴。1994年毕业于杭州化工学校,现为法律本科(函授)学历,浙江省桐乡市市场监管局(原工商局)工作。
    在其借调濮院毛管委工作期间(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设计濮院托运市场、毛衫检测中心、股份制改造等方案,以期掌握行业话语权;促成“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获得,濮院羊毛衫市场自此成为“中国毛衫第一市”。
    又,参与该市首个行业协会(蔬菜业)、集体商标申请的设计,所起草设计的《法定代表人管理办法》曾获评浙江省工商局首届十大创新大奖之一。在工作的多个领域中多次获得县、市、省级先进,多次荣获优秀公务员,一次获得个人三等功。特别是在数百篇宣传报道中,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呼吁取消储蓄存款利息税、针对广东“许霆盗窃金融机构罪”被判无期徒刑一案建议完善“行外自助银行设备”法律规范、微软蓝屏事件中与知名公益诉讼律师董正伟一起质疑微软垄断案等三个案例被央视等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新华社也曾通稿表扬其维权先进事迹。
    关于创作的缘由,系其曾祖父母姚顺昌(1901-1989年)、姚周阿大(1904-2008年),生前常忆及故乡绍兴,又因祖母毛金宝早逝、父亲姚德荣被迫寄居陈氏,那份对家族根源的探寻和热爱,也因此从小便深深根植于笔者的心底;记得笔者儿时回到曾祖母家做客时,每次都能见到曾祖母对老家绍兴黄酒、臭豆腐干、臭苋菜梗的偏爱,而她制作绍兴臭豆腐干等手艺也一直流行在桐乡市屠甸镇当地。
    2007年,一百零四岁曾祖母的身体日益不佳,便特意嘱托子孙代她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圆梦,从而促其走上了多年的绍兴访祖寻根之旅,并因此撰写了该传记。




    联系单位:桐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系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校场东路558号
    联系电话:15958310200(微信同号)
    邮箱号码:cgq0123@163.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10:38 , Processed in 0.1474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