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75|回复: 107

转载长篇小说---平视姚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27 0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27 09:26 编辑

    平视姚明


    平视姚明
    作者: 王猛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定价:38.00元 总点击数:72856

    内容简介
    作者信息

      姚明,身高2米26,中国在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棋手,休斯敦火箭队当家球星,年薪1700万美元……但姚明也是个普通人,他和你我一样,也有过不去可必须熬过去的坎儿,也得经历友情的亲疏转变,也要面对他的“职场”,一支NBA球队、一个联盟、一间更衣室里的角力。记者王猛将用这本书剥开包裹在姚明周围的众多光环,让你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姚明。
    阅读全部简介



    第一章 姚的兄弟,姚的篮球
      其实,很多球迷关注的只是赛场上姚明的数据和比赛胜负,而很少有人能够抛开比赛去把姚明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审视。所以,围绕姚明形成的姚黑与姚蜜两个阵营在不断论战着。庆幸的是我遇到了杨毅,杨毅又向我介绍了王猛,他说:“全中国没有人比王猛更适合写姚明了。”当看完之后我才确信,在长达六年的记者生涯中王猛已经融入了姚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只有他才能和姚明兄弟般相称,既有嬉笑怒骂,也有促膝长谈,正是基于对姚明的了解,王猛才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赛场内外的姚明公平、公正地展现给了广大球迷。
    作者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名家推荐
    目录
    推荐序Ⅰ:姚明的高度,王猛的深度(1)
    推荐序Ⅰ:姚明的高度,王猛的深度(2)
    推荐序Ⅱ:幸好还有王猛
    自序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1)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2)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3)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4)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5)
    永远的老大(1)
    永远的老大(2)
    永远的老大(3)
    永远的老大(4)
    永远的老大(5)
    永远的老大(6)
    三杯茅台为三号(1)
    三杯茅台为三号(2)
    三杯茅台为三号(3)
    三杯茅台为三号(4)
    三杯茅台为三号(5)
    三杯茅台为三号(6)
    老大去,大叔回(1)
    老大去,大叔回(2)
    老大去,大叔回(3)
    老大去,大叔回(4)
    幽默感和体积成正比(1)
    幽默感和体积成正比(2)
    幽默感和体积成正比(3)
    盐湖城凌晨的街头(1)
    盐湖城凌晨的街头(2)
    盐湖城凌晨的街头(3)
    笑着伤离别(1)
    笑着伤离别(2)
    笑着伤离别(3)
    笑着伤离别(4)
    笑着伤离别(5)

    第二章 同事麦迪
    那年夏天,奥兰多曾经的救世主麦迪,在那儿实在待不下去了。 麦迪,全名特雷西·拉马尔·麦格雷迪,年月日出生。他长大的地方在奥兰多和坦帕(都是佛罗里达州的大城市)之间一个四面环湖的小城,后来有人用“如水性格”来形容他。和很多黑人球星的成长经历相似,他由母亲和祖母抚养长大,父亲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出生后,母亲给他起了个名字——,这其实是个女名。后来,每当麦迪表现不佳,没能坚持到最后时,就会有人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他原本就是个女孩儿投胎。他曾经的朋友、伟大中锋奥尼尔甚至公开跟他开过玩笑:“别打得跟个娘们儿一样。”性格不够坚强的诟病跟了他快二十年,至今依旧如此。后来还有人分析,因为麦迪儿时的成长环境里缺乏男性榜样,所以才会一直如此。可他的母亲一直很坚强,为了养家糊口照顾孩子,辛苦打几份工,在迪斯尼乐园的旅馆里工作,仅仅是来回路上,每天就要花一个半小时。
    表兄弟分道扬镳(1)
    表兄弟分道扬镳(2)
    表兄弟分道扬镳(3)
    自私的得分王(1)
    自私的得分王(2)
    君临休斯敦(1)
    君临休斯敦(2)
    君临休斯敦(3)
    仰视麦迪的日子里(1)
    仰视麦迪的日子里(2)
    仰视麦迪的日子里(3)
    仰视麦迪的日子里(4)
    姚麦的蜜月期(1)
    姚麦的蜜月期(2)
    姚麦的蜜月期(3)
    姚麦的蜜月期(4)
    姚麦的蜜月期(5)
    姚麦的蜜月期(6)
    35秒13分的“麦迪时刻”(1)
    35秒13分的“麦迪时刻”(2)
    35秒13分的“麦迪时刻”(3)
    35秒13分的“麦迪时刻”(4)
    四十分败走达拉斯(1)
    四十分败走达拉斯(2)
    四十分败走达拉斯(3)
    四十分败走达拉斯(4)
    内存不够的领袖(1)
    内存不够的领袖(2)
    内存不够的领袖(3)
    内存不够的领袖(4)
    内存不够的领袖(5)
    内存不够的领袖(6)
    内存不够的领袖(7)
    内存不够的领袖(8)
    内存不够的领袖(9)
    内存不够的领袖(10)
    伤病中成为榜样(1)
    伤病中成为榜样(2)
    伤病中成为榜样(3)
    伤病中成为榜样(4)
    伤病中成为榜样(5)
    伤病中成为榜样(6)
    后范时代的权力真空(1)
    后范时代的权力真空(2)
    当拳头遇到棉花(1)
    当拳头遇到棉花(2)
    当拳头遇到棉花(3)
    当拳头遇到棉花(4)
    当拳头遇到棉花(5)
    当拳头遇到棉花(6)
    当拳头遇到棉花(7)
    道不同不相为谋(1)
    道不同不相为谋(2)
    道不同不相为谋(3)
    道不同不相为谋(4)

    第三章 黑和蜜
    实事求是地讲,姚明职业生涯的最开始,不是球星,不伟大。 那时候,他刚刚岁,火箭队最大号的训练服穿在他身上,仿佛挂在一个大衣架上,会迎风飘荡。那是一个起点,他刚起跑。 岁的姚明很瘦,尤其是上身,能清晰地数出肋骨,胳膊仿佛麻杆儿。那时候火箭的训练师叫法尔松,也就是后来姚明的私人训练师,他还清楚记得姚明走进力量房的样子:“我猜他之前在中国打球时,根本没怎么举过重。我记得很清楚,最开始时,我给他用的是磅的哑铃,一手一个,他推得颤颤巍巍,我生怕那玩意儿从他手上掉下来,砸伤了他。”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1)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2)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3)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4)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5)
    从软蛋到伟大(1)
    从软蛋到伟大(2)
    从软蛋到伟大(3)
    濒临灭绝的恐龙(1)
    濒临灭绝的恐龙(2)
    全球化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介绍]

      王猛,1980年生于江苏徐州,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从《南方体育》开始从事体育媒体,现任《体坛周报》常驻休斯敦篮球记者,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在NBA驻扎采访时间最长、现场采访比赛场数最多、在休斯敦扎根最深的记者。

      在大洋彼岸采访姚明的六年间,身处NBA最前沿的王猛不仅为广大篮球爱好者提供了有关NBA的第一手资料,受到球迷广泛欢迎,还与姚明、巴蒂尔、穆托姆博等球星成了私交很好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简介]

      姚明,身高2米26,中国在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棋手,休斯敦火箭队当家球星,年薪1700万美元……但姚明也是个普通人,他和你我一样,也有过不去可必须熬过去的坎儿,也得经历友情的亲疏转变,也要面对他的“职场”,一支NBA球队、一个联盟、一间更衣室里的角力。记者王猛将用这本书剥开包裹在姚明周围的众多光环,让你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姚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推荐

      1.首部讲述姚明在NBA征战8年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状元秀”到顶梁柱,姚明在篮球王国留下了中国的烙印。

      2.《体坛周报》驻休斯敦记者、姚明最亲密的媒体战友王猛执笔。

      新闻林林总总,花边众说纷纭,能写透姚明者,唯有王猛。

      3. 国内外名家推荐,彰显专业品质

      NBA名家推荐:姚明前队友穆托姆博、《体坛周报》副总编杨毅、  

      新华社资深体育记者徐济成等。

      4. 图文并茂,彩色印刷,200余张珍贵图片。

      以新闻的笔触行文,以杂志的风格出书,文字尚飨,图片饕餮。

      5.生动的文字讲述了不为球迷熟知的趣事。

      关于姚明的一切:成长,蜕变,成功,爱情,一个真正真实的姚明。

      6. 关于姚明的重量级猛料。

      姚明与麦迪为何只是“同事"?收购上海男篮姚明为何留下“弑父杀兄”之名?谁是最著名的“姚黑”?姚明眼中的三个好友是谁?

      [编辑推荐]

      其实,很多球迷关注的只是赛场上姚明的数据和比赛胜负,而很少有人能够抛开比赛去把姚明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审视。所以,围绕姚明形成的姚黑与姚蜜两个阵营在不断论战着。庆幸的是我遇到了杨毅,杨毅又向我介绍了王猛,他说:“全中国没有人比王猛更适合写姚明了。”当看完之后我才确信,在长达六年的记者生涯中王猛已经融入了姚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只有他才能和姚明兄弟般相称,既有嬉笑怒骂,也有促膝长谈,正是基于对姚明的了解,王猛才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赛场内外的姚明公平、公正地展现给了广大球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序Ⅰ:姚明的高度,王猛的深度

      王猛终于出书了。

      在现在这个满地是书、谁都能写书的年代,写本书很容易,但写本让自己真正满意的书,很不容易。我一直对王猛说,你可以写本书了;也一直有出版社找到他,希望能出版他写的书。但王猛是很谨慎的人——也正是这种谨慎,让我在六年前选中了他,把他发往休斯敦,这个中国篮球新闻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王猛一直在等待,既是等待最好的时机、最佳的切入点,也是在思索对自我的判断:我是否已经能够写出一本既讲述姚明和的故事、但又区别于已经出版的同类内容的书?站在这个角度上,在王猛决定开始动笔之时,我已经知道,这将是一本好书。王猛用文字讲述的一切,将像他六年来不断描绘的那个大个子一样独特,姚明有独一无二的高度,而王猛讲述的,拥有在中国记者里独一无二的深度。

      如果写一部中国记者采访的断代史,王猛可以被划入第三代亲历采访的中国记者。中国媒体对的初始文字性报道,始于年前古老、黑白印刷、业内发行的《篮球》杂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外来客般的比赛片段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中出现。但真正开始有媒体派遣记者赴美,去报道这项和中国人并无联系的美国国内联赛,已经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迈克尔·乔丹时代了,人称“大徐”的徐济成(新华社)、苏群(中国体育报)和女记者阎小娴(新民晚报)是第一代采访记者的代表人物。他们把美国大量的风土人情、的规则和人物描绘给了读者,完成了在中国的“普及教育”。因为是“普及”,表面上的浮光掠影已经足够;因为采访时间短(最多一到两周),往往也只能走马观花,无法融入当地的圈子,也没法写得太深。但在当时没有网络媒体、资讯并不发达的环境下,这样的报道已经让嗷嗷待哺的读者大呼过瘾。无数读者通过他们的报道,奠定了自己知识的原始积累。

      时间到了世纪初,随着中国三大中锋先后加盟,在中国掀起前所未有的热浪。第二批赴美采访的记者开始成规模地出动,我(当时工作于北京青年报)、王海鹏(北京晨报)、易小荷(南方体育)和沈知渝(体坛周报)是其中的代表。在这个阶段,读者对媒体内容的要求已经不再满足于新闻报道,也无需再看简单的规则和人物描写——通过网络,他们已经可以掌握这一切,急需了解更深层的文化和故事。与此同时,媒体竞争也更激烈,不少媒体都把记者在一线的报道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记者驻美时间的大幅延长,从第一代的最多一到两周,到这个时代的常常一到两个月。凭借更充裕的时间,也凭借中国球员的影响作用,我们这一代记者开始真正走进球队更衣室,甚至走进球员、教练和总经理们的家,充分交流,了解那些风云人物的真实个性,报道深度比第一代明显提高。也是在这一代记者的努力下,在普通读者心中不再像以往那样神秘,距离被空前拉近;那些远隔重洋的巨星,开始在读者心里化作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27 09:13 编辑

    推荐序Ⅰ:姚明的高度,王猛的深度(2)

      王猛这一代,是在年应运而生。年是中国体育新闻篮球报道的大年,迎着历史上第一次中国赛,三张纯篮球报纸——《篮球先锋报》、《篮球报》、《体育天地》同时开创,向来以足球报道为主的《体坛周报》开设“扣篮特刊”,开始争夺不断细分、又不断专业化的纯篮球迷、纯迷读者群。在这个时代,网络已经在媒体竞争中浪潮汹涌,尽管传统媒体从业者在素质能力上依然领先,但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阅读报道的方式。通过网络,球迷对的了解细入骨髓、如数家珍,大量专家型的球迷出现。传统纸媒,尤其是专业媒体,根本没必要再报道赛事结果和简单新闻,而是必须掘地三尺,把最贴近、最鲜活、最具独创精神的报道提供给读者,这样的报道才具有生命力。这一代记者的人数之多、竞争之激烈、报道内容要求之深、驻美时间之长(基本上是整个赛季),均是前所未见。

      王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身并且成长起来,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和前两代浮光掠影、浮萍沾水式的记者不同,王猛真正把根扎在了休斯敦。他彻底融入了当地的圈子,打开局面,建立关系,和包括姚明却不仅仅是姚明的球员、教练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和网上随处可见的编译式报道不同,王猛笔下文字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他的“直通”能力——要写姚明,就直接找到姚明;要写巴蒂尔,就直接拨通巴蒂尔的电话;要写穆大叔,就直接给他写邮件。正是这种直通能力带来的深度和精确性,构成了王猛文字的标准——这不是一本谁坐在家里都能上网查到的史话,而是一本用六年的经验、阅历、人脉、功底,扎扎实实砌出来的一本“硬书”。

      如果你依然对王猛缺乏了解,我想告诉你的是:王猛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在驻扎采访时间最长、现场采访比赛场数最多、在休斯敦扎根最深的记者。把这部中国记者的断代史拎起来捋一遍,从来没有谁的文字和讲述,能够达到王猛的深度。

      六年之前,当我决定让王猛前往休斯敦战场时,我知道他会干得很好,但我不知道他会干得这么好。当你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也一定会这么想。

      杨毅

      《体坛周报》副总编、中央电视台篮球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序Ⅱ:幸好还有王猛

      深秋的北京,年的中国赛欢迎晚宴在金融街的威斯汀酒店钻石宴会厅举行,十米宽的主席台背景板后边,一个不足两米宽的走道上,姚明和两个公司的人站在一堆杂乱的电线和音响设备中候场,离欢迎晚宴开始还有分钟,工作人员不能让姚明走到前面来。这时的大宴会厅里,已经聚集了多人,只要姚明出现,多人中的一半会一拥而上把姚明围住。我在主席台另一侧准备主持词,过去和姚明打了个招呼,他说,仪式结束后想留下来和大家多聊一会儿。

      那天的仪式很火爆,火箭队和网队的多名教练、球员和经理们把多平米的主席台站得满满当当,而多位出席仪式的嘉宾和球迷又把主席台围得水泄不通。

      仪式后再找姚明,他已经被工作人员送走,场地内没有人能够和他单独交谈、拍照,更别说像朋友一样聊天。

      朋友和聊天,可能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除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外,没有能够聊天的朋友,人会憋出病来。但是对如今的姚明,这样的需求也几乎成为奢侈。幸好还有王猛,一个可以和姚明在他休斯顿的家里、球场和更衣室里聊天的朋友,而且一聊就是好几年。

      八千里路云和月。八年前,刚到的姚明并不复杂,一个岁的中国男篮队员,一个从来没在美国中学和大学打过篮球的状元,一个喜欢和朋友聊天而且喝可乐的男孩儿。那时候的姚明,身边最多的时候聚集过多个国内前来长期或者短期采访的随队记者,大家都拼命地按照自己的期待和猜想,努力把这个上海青年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那个神或人。但是没人意识到,那是记者笔下所希望的姚明,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姚明。

      三十功名尘与土。姚明现在是岁的首发中锋,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基金的发起人,一个国家队的顶梁柱,一个依旧喜欢和朋友聊天而且喝点儿白酒的男人。但这时候的姚明,已经成为媒体产业最成功的作品,也是最失败的作品。因为人人都知道姚明,但同时也人人都失去了姚明。

      在和我们一样的日常生活中,姚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幸好还有王猛,一个可以平视姚明的体育记者,在他与姚明的平视和聊天中,我们看到了姚明向常人生活的回归。这才是真实的姚明,不再是媒体的产品。这是一本和姚明聊天聊出来的书,很多人会从中听到自己和朋友们内心的回声,会想到自己和朋友们也有过同样的聊天。

      幸好还有王猛。

      徐济成

      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篮球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27 10:03 编辑

    自序

      我,年出生,属猴,身高米,大学毕业后从事于体育媒体,过去的七年中,一直在写篮球,一直在写这个大个儿。

      这个大个儿,也是年出生,也属猴,身高米,从初中起开始打篮球,后来一路打到了,他就是姚明。

      每年十月,我就收拾行囊赶往休斯敦,一待至少半年。什么时候能启程回国,全看他和他的队友能不能打进季后赛,能在季后赛里走多远。的常规赛总共场,一半在家,一半在路上。

      分成两个大区,东部和西部,每年到了四月中旬常规赛结束时,两个分区的前八名开始打季后赛。季后赛是七场四胜的淘汰制,赢的,往下一轮走;输的,回家,开始暑假。在季后赛里赢下场比赛的,就夺走了总冠军。那是无数人魂牵梦萦想要达到的顶峰。我曾经跟自己说:什么时候姚明拿下总冠军了,我就不跟了,不写了。说那话的时候,我和姚明都岁,感觉梦想离现实并不遥远。现在,我们都早已降低目标,只求过好每一天。

      每个赛季,我会采访全部的主场比赛和超过个客场。加上比赛与比赛之间的训练、慈善活动,再算上比赛间隙,我们一起吃饭、闲聊、打游戏、打扑克……

      回想一下,过去的六年时间里,在我生活里出现时间最长的,不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太太,而是姚明。

      他很高,米,用美国人的高度计算方法,是英尺英寸,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身边的任何人显得渺小。和他并排站着,我只能清晰数出来他末端的几根肋骨。他总问我:“想不想知道上面的空气有多新鲜?”我总提醒他:“回家记得把鼻毛剃了。”因为这么昂着脖子,仰视他那硕大的脑袋,我很容易观察到这些。他看我,总低着头,我善意地把这理解为尊敬,和他看大多数人一样。所以,他也有他的观察优势,在这个越来越开放、姑娘着装越来越暴露的年代里,他应该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我总问他:“哪条沟比较深?”早些年,他会脸上一红,抢白我:“你以为我是你,我可是个正人君子。”这两年,他会嘿嘿一乐:“自己上来看。”

      大部分时间,我们俩坐着聊天,或者,他坐着,我站着,这样我们才能平视彼此。

      在休斯敦姚明的家里,有几把椅子是特制的,特别高,因为他们家的基本成员都是巨人:父亲姚志源身高米,曾效力于上海男篮;母亲方凤娣身高米,曾经是中国女篮的队长;太太叶莉身高米,前中国女篮主力内线。一般人坐在那些椅子上,脚是悬空的。姚明会对着脚下悬空的客人说:“欢迎来我家做客。”与他对坐,平视,聊天,是件很有趣的事儿。

      平视是我认识姚明的方法。平视意味着平等、尊重。平视,让这位传奇人物在我眼中还原成一个人。当然,他早已不再是个普通人,可他和你,我,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实在没有太多人会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跟踪采访姚明,可这就是我的职业。无论你曾经喜欢或者讨厌他,请跟随我以平视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大个子吧!

      所以,我想叫这本书——《平视姚明》。



    第一章 姚的兄弟,姚的篮球
      其实,很多球迷关注的只是赛场上姚明的数据和比赛胜负,而很少有人能够抛开比赛去把姚明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审视。所以,围绕姚明形成的姚黑与姚蜜两个阵营在不断论战着。庆幸的是我遇到了杨毅,杨毅又向我介绍了王猛,他说:“全中国没有人比王猛更适合写姚明了。”当看完之后我才确信,在长达六年的记者生涯中王猛已经融入了姚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只有他才能和姚明兄弟般相称,既有嬉笑怒骂,也有促膝长谈,正是基于对姚明的了解,王猛才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赛场内外的姚明公平、公正地展现给了广大球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27 09:16 编辑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2)

      对于NBA球迷来说,前两个名字耳熟能详,我们先来说说第三个——姚安鸿。

      姚安鸿是中国人,祖籍江苏。祖父是国民党军人,解放战争末期,携家带口远赴台湾。姚安鸿的父亲也是军旅做派,娶了一台湾当地女子。从小到大,姚安鸿都是跟父亲说国语,跟母亲说台湾话。十三岁时,他随家人移民到了休斯敦。刚到时,英语说不利索,在学校里沉默寡言,没事儿就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课堂上埋头看。后来说起这事儿,姚明想起刚到美国时,自己也是捧着金庸的小说打发时间。

      每个刚到美国的孩子,都要取个英文名。那时,他还小,也不知道该起个什么样的名字,打开人名辞典,从A开始看,第一个认识的是Andy,于是,他决定自己的英文名就是Andy了。

      在美国,姚安鸿这个名字几乎没什么人叫,除了家里人,所有人都叫他安迪,他的名片上写的也是Andy Yao。我和姚明叫他胖安迪,或者省略名字,直接叫他胖子。姚安鸿很高,1米93,体重也大,230多磅,换算成市斤,大概是210斤。喜欢打篮球,总说自己年轻时扣篮的往事,我们撺掇过他很多次,也给了他足够的训练时间,却从没成功过。每次扣篮不成,他就捏着肚子上的那一层脂肪,嘟囔着说:“当年我扣篮的时候,哪有这些啊!”

      在我眼里,安迪是姚明在休斯敦的守护神。

      2004年11月13日,鲁迪·汤姆贾诺维奇带着湖人回到休斯敦。

      鲁迪·汤姆贾诺维奇曾经是火箭的主帅,是他执教奥拉朱旺,率领火箭队两夺NBA总冠军。2002年姚明加盟时,鲁迪还是火箭的主帅,他是个慈祥的老头,对姚明慈父一般。姚明是状元秀,全休斯敦,甚至全美国的球迷都昂着脖子,想看看这个中国来的小伙子究竟如何。可鲁迪没把毫无准备的姚明推进那无处躲藏的舞台上,他给了姚明充分的缓冲时间。鲁迪说:“他只来了10天,没参加训练营,没打过夏季联赛,只打过两场季前赛,不可能准备好。我知道如果现在把他放到那个最关键的位置上,他得承受多大的压力。我也当过球员,当年我是榜眼,第一年,教练一场都没让我首发,可第二年我过渡得非常好。我不希望姚明承担太大的压力,他的肩上已经压着太多东西了。”可后来,鲁迪身患癌症,离开火箭主帅的位置。康复后,成为了洛杉矶湖人队的主教练,可依旧关心着姚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35
  • 签到天数: 333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7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1)

      第一章 姚的兄弟 ,姚的篮球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

      姚明会聊天,也喜欢聊天。他在休斯敦的休闲方式之一,就是叫上两个朋友,找家饮料店,喝个波霸奶茶,坐在阳光下,上天入地,胡扯一气。

      在美国,姚明学到一个词儿“MEN'S TALK”,翻译过来,就是老爷们儿之间的对话。其实,老爷们儿之间说什么,不重要,无非是看了什么书,哪部战争片拍得好,那个队打得好,这两天的比赛看没看,地球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小事。哪怕就是一场比赛里的一个扣篮,也能连比划带评论地侃上一个小时。这老爷们儿之间的对话,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是几个朋友凑在一起,不用琢磨家长里短,不用惦记柴米油盐,能暂时躲开工作、家庭,躲开那些生活中现实沉重的东西,逗逗闷子。

      任何一个成年男人都需要这样的朋友,姚明也一样。他希望他的朋友能在内心和他平起平坐,也都正直,都热爱篮球。这些要求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做到,能透过附加在他身上的各种光环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实在太难。

      Two Yao

      一路走来,姚明身边出现过很多人,大多数都自动或者被动地消失了。一是因为他的身高,再加上那远远超过身高的名气,曲高永远和寡。明白姚明心里想什么,也能让姚明知道自己想什么的人越来越少。二是因为姚明发现自己很难认清楚身边人的真面目,他曾经皱着眉头说过这么句话:“我根本看不清,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出现在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试图把自己最好、最善良的一面展示出来,我根本没有机会认清楚他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所以,姚明很珍惜友谊,对于他来说,得到友谊比普通人要难很多。但和姚明维系友谊绝不容易。

      姚明去了休斯敦八年,还让他时时惦记,没事儿打个电话的,回国之后能一块儿吃喝、把酒言欢的人,只剩下寥寥几位。抛开这几位不谈,八年来,在休斯敦算得上姚明好朋友的,只有三个:史蒂夫·弗朗西斯、迪坎贝·穆托姆博和姚安鸿。时至今日,前两个与姚明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没事儿就打电话,总能坐下来一块儿吃饭聊天的,只剩下姚安鸿一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4 08:39 , Processed in 0.1208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