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4-27 10:03 编辑
自序 我,年出生,属猴,身高米,大学毕业后从事于体育媒体,过去的七年中,一直在写篮球,一直在写这个大个儿。 这个大个儿,也是年出生,也属猴,身高米,从初中起开始打篮球,后来一路打到了,他就是姚明。 每年十月,我就收拾行囊赶往休斯敦,一待至少半年。什么时候能启程回国,全看他和他的队友能不能打进季后赛,能在季后赛里走多远。的常规赛总共场,一半在家,一半在路上。 分成两个大区,东部和西部,每年到了四月中旬常规赛结束时,两个分区的前八名开始打季后赛。季后赛是七场四胜的淘汰制,赢的,往下一轮走;输的,回家,开始暑假。在季后赛里赢下场比赛的,就夺走了总冠军。那是无数人魂牵梦萦想要达到的顶峰。我曾经跟自己说:什么时候姚明拿下总冠军了,我就不跟了,不写了。说那话的时候,我和姚明都岁,感觉梦想离现实并不遥远。现在,我们都早已降低目标,只求过好每一天。 每个赛季,我会采访全部的主场比赛和超过个客场。加上比赛与比赛之间的训练、慈善活动,再算上比赛间隙,我们一起吃饭、闲聊、打游戏、打扑克…… 回想一下,过去的六年时间里,在我生活里出现时间最长的,不是我的父母,不是我的太太,而是姚明。 他很高,米,用美国人的高度计算方法,是英尺英寸,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身边的任何人显得渺小。和他并排站着,我只能清晰数出来他末端的几根肋骨。他总问我:“想不想知道上面的空气有多新鲜?”我总提醒他:“回家记得把鼻毛剃了。”因为这么昂着脖子,仰视他那硕大的脑袋,我很容易观察到这些。他看我,总低着头,我善意地把这理解为尊敬,和他看大多数人一样。所以,他也有他的观察优势,在这个越来越开放、姑娘着装越来越暴露的年代里,他应该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我总问他:“哪条沟比较深?”早些年,他会脸上一红,抢白我:“你以为我是你,我可是个正人君子。”这两年,他会嘿嘿一乐:“自己上来看。” 大部分时间,我们俩坐着聊天,或者,他坐着,我站着,这样我们才能平视彼此。 在休斯敦姚明的家里,有几把椅子是特制的,特别高,因为他们家的基本成员都是巨人:父亲姚志源身高米,曾效力于上海男篮;母亲方凤娣身高米,曾经是中国女篮的队长;太太叶莉身高米,前中国女篮主力内线。一般人坐在那些椅子上,脚是悬空的。姚明会对着脚下悬空的客人说:“欢迎来我家做客。”与他对坐,平视,聊天,是件很有趣的事儿。 平视是我认识姚明的方法。平视意味着平等、尊重。平视,让这位传奇人物在我眼中还原成一个人。当然,他早已不再是个普通人,可他和你,我,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实在没有太多人会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跟踪采访姚明,可这就是我的职业。无论你曾经喜欢或者讨厌他,请跟随我以平视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大个子吧! 所以,我想叫这本书——《平视姚明》。
第一章 姚的兄弟,姚的篮球
其实,很多球迷关注的只是赛场上姚明的数据和比赛胜负,而很少有人能够抛开比赛去把姚明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审视。所以,围绕姚明形成的姚黑与姚蜜两个阵营在不断论战着。庆幸的是我遇到了杨毅,杨毅又向我介绍了王猛,他说:“全中国没有人比王猛更适合写姚明了。”当看完之后我才确信,在长达六年的记者生涯中王猛已经融入了姚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只有他才能和姚明兄弟般相称,既有嬉笑怒骂,也有促膝长谈,正是基于对姚明的了解,王猛才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赛场内外的姚明公平、公正地展现给了广大球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