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张棉棉』 唐代吴兴姚氏家族与文学研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8 21: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交游活动亦呈现出 这样的阶段性。 就初盛唐来看, 与姚氏有过文学交游的仅有张九龄、 张说、 苏颋、 苏绾、 萧颖士等人, 共有交游诗作约 二十三首。 而到了 中 晚唐, 因 为姚合的出 现, 使得吴兴姚氏的文学交游进入了 高潮。 就姚合一人来看, 与其交游的诗人就有五十多 人, 存交游诗约 三百六十九首, 远远超过初盛唐时期所有吴兴姚氏文人的交游诗歌数量。 另 有姚伦、 姚係、 姚康、 姚岩杰、 姚南仲 、 姚潜、 姚安之等, 有交游诗十五首。 所以 , 在唐代, 吴兴姚氏诗人的文学交游主要集中在中晚唐, 呈现出 一定的阶段性和集中性。


    其二, 吴兴姚氏的文学交游场域广阔 。 初盛唐时期, 吴兴姚氏家族中 , 姚思廉为“ 十八学士” 之一, 姚璹、 姚崇都为宰相, 所以 姚氏文人主要以 宫廷为交游场所。 如姚崇就经常参加朝廷的一些唱和活动, 现存五首应制诗, 当 时的参与者包括武后、 李旦、 李峤、 武三思、 苏颋、 崔融、 沈佺期等数十人, 可见其影响力。 而到了 中 唐之后, 由 于社会稳定、 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善等原因 , 越来越多 的唐代士人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 开始创作诗歌和撰写文章。 姚氏家族亦呈现出 如此态势。 所以 , 文人的交游场域也从宫廷之中 , 逐渐下移并扩大到县邑 、 山 林、 亭 台 、 楼阁 、 寺庙 、 府宅 等地方。 创 作 形 式也 变得更为灵 活多样, 由 君臣或同 僚间 应制 奉和, 逐渐演变为送别、 寄赠、 和答、 酬谢。 如姚係《 秋夕 会友》 、 《 五老峰大明 观赠隐者》 、 《 京西遇旧 识兼送往陇西》 , 姚合《 和座主相公雨中 作》 、 《 和友人新居园上》 、 《 答友人招游》 , 韦应物《 送姚孙还河中 》 , 白 居易 《 送姚杭州 赴任, 因 思旧 游二首》 , 郑巢《 送姚郎中 罢郡游越》 、 《 秋日 陪姚郎中 登郡中 南亭》 , 顾非熊《 送杭州 姚员 外》 、 《 行经褒城寄兴元姚从事》 , 朱庆馀《 与贾岛 、 顾非熊、 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等。 进入中 晚唐, 随着交游场域的扩大, 姚氏文人诗歌所表现的内 容也变得更为丰富, 既有四 季景色, 又有南北风光; 既有寄赠唱答之作, 又有宴饮酬唱之作 。 这些诗歌逐渐摆脱了 宫 廷诗歌的 诸多 限 制 , 开始 热 情地表达对亲友的 思念、 感激和勉励, 送别场面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也更为丰富、 细腻。


    其三, 吴兴姚氏的 文学交游逐渐回 归 文学本位。 在唐代前期, 姚思廉、 姚璹、 姚珽、 姚崇、 姚发等人皆为朝官, 故其创作多 有浓郁的政治气息。 文学对于他们来说, 并不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意趣的手段, 而是颂赞朝廷、 联络援引 的工具。 唐代前期的姚氏文人, 入主中 枢, 经常参与以 皇帝为核心的唱和活动,所以 其诗主 要以 应制 诗为主 。 此外 , 尊 贵 的 政治 地位也 让他们 成为 百 官 的 焦点, 所以当姚崇赋诗一首① 时,群臣便纷纷迎合。 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

    ①《全唐文》 及补编资料中未找到对应的诗, 疑已佚。


    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8: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4-19 08:33 编辑

    雪》、苏颋《扈从温泉奉和姚令公喜雪》、苏绾《奉和姚令公驾幸温汤喜雪应制》等诗皆为此而作。中唐以降,这种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进行应制、唱和的现象还有留存,如长庆中,姚康以试左武卫仓曹参军佐段文昌幕,为西川观察推官,其现存的两首交游诗,也均与段文昌有关。在姚合仕途逐渐通顺时,一个以姚合、贾岛为中心,颇具规模的中 晚唐诗人的文人团体也逐渐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姚氏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对其交游影响非常之大。随着文学交游对象的增多,交游场域的扩大、姚氏文人的创作形式、创作内容变得愈加丰富、多样,所作诗文逐渐摆脱宫廷气息, 回归文学本位,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友朋之情,抒发个人意趣和志向。


    第三节 唐代吴兴姚氏的文学交游意义
    吴兴姚氏文人的交游对个人、家族,乃至唐代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学交游不仅可以刺激文人的创作欲望,提高创作水平,还能提升家族地位。此外,文学交游所创作的大量诗歌,也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同时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首先,文学交游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文学交游可以刺激姚氏文人的创作欲望,使其更为主动地关注文学动态、结识名流,积极融入到文学群体之中参与创作活动。文人间的相互切磋交流,使其自身文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唐代吴兴姚氏文人的交游活动,从宫廷到地方再到名山大川 , 缘由 不一, 形式多 样, 这些交游活动无疑为他们提供了 更多 的创作机会和创作题材, 激发了创作灵感。如前文所举,武后在游嵩山石淙时,采用七言赋诗,众人则皆依循此体而作。此外,在具体唱和过程中,有时还会进行分韵和限韵,以增加交游的趣味和难度。由此可见, 文学交游对诗歌以及对文人自身素养的要求都非常高,文人为赢得个人以及家族声誉,必定会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进行诗歌创作实践。纵观吴兴姚氏的交游之作,名篇佳作虽然相对较少,但不可否认,姚氏成员能频繁地参加这类交游活动,较之一般文人,文学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长期的创作实践,也使得姚氏文人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了家族文学地位,推动了唐代文坛的发展。


    其次,吴兴姚氏文人对律诗的发展有一定作用。律诗的成熟与宫廷诗歌有密切关系。初盛唐时期, 宫廷诗歌兴盛, 宫廷诗人创作的大量律诗多符合严格的格律要求。姚氏文人亦擅长创作律诗,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如姚崇的《奉和圣制龙池篇》为典型的七言律诗。 崔日用、张九龄、蔡孚、卢怀慎、裴漼、于季子等人亦与姚崇相同,进行了七言诗的创作。再如久视元年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8: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4-19 08:44 编辑

    武则天游览石淙山,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游石淙诗》,抒发出自己登基以来善于施政,使得国泰民安的愉悦心情。同时要求参与交游的其他大臣“各题四韵,咸赋七言”①。杨敬述、阎朝隐、武三思、张易之、张昌宗、薛曜、狄仁杰、姚崇等人作《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应和。这样的举动极大地推动了七律的成熟与定型,而姚崇作为其中的参与者,其功劳不言而喻。其他吴兴姚氏文人,如姚合、姚岩杰、姚赞亦有七言律诗存世。其中姚合一人就写了六十六首。另外,姚氏文人对五律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吴兴姚氏文人姚崇、姚发、姚合、姚伦、姚係、姚康、姚岩杰等人创作采用之诗体绝大部分都以五言为主,姚合尤以五律见长。由此分析可以发现,吴兴姚氏文人对律诗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种意义已经超脱了个人范围,进而影响近体诗以及古代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再次,吴兴姚氏文人性情高雅,好游山水,多创作山水诗,推动了山水诗的发展。山水诗始于晋宋,以谢灵运为宗,在唐代,尤其是王维时期发展迅速。其实在武后中宗时,因为频繁的游览活动,姚崇等宫廷文人已经在积极地创作山水诗歌,只是因为是应制之作,所以还无法摆脱朝廷的严肃气息。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回归文学本位,一方面,他们受谢灵运等人影响,非常注重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另一方面,他们努力尝试着打破原有的写景范式,在描绘景物的基础上,融情于景,抒发个人情怀,提高诗歌艺术性,也为盛唐山水诗歌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姚崇的《秋夜望月》、《夜渡江》历来评价颇高,可以视为其转型之作。另有姚係《荆山独往》、《五老峰大明观赠隐者》、《古别离》,姚合《山中述怀》、《忆山》、《山居寄友人》等也是较为优秀的山水诗作,推动了中国山水诗歌的发展。


    最后,吴兴姚氏文人交游的诗歌亦是一条历史轨迹,清晰地记录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为后人研究唐代,尤其是研究唐代士大夫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从其现存交游诗可看,所涉及的文学活动上至帝王卿相、文人贤士的筵宴、游览、集会,下至亲朋好友的离别祝福、交往谈趣,这些内容引发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历史背景,细细品读其诗,可以充分看到唐代身份不一的文士们的生活面貌,从而体会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譬如,宫廷宴饮的应制唱和之诗,多描绘富丽的景象和奢侈的生活,或歌功颂德,表现盛世之气象,或借古讽今,夹杂匡主之谏语;再如文人雅士齐聚一堂,或自由宴集,或登临山水,或赏花戏草,有怡然之情,有浓浓情思,当然也可能有秋花凋萎、岁月流逝的惆怅与遗憾。又如至亲好友游宦他乡,失意遭贬,甚至避乱流寓,面对江河残柳,借景抒情,或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或寄托自己真挚的祝福。无论是哪一方面,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对于了解唐代社会现实、还原唐诗创作真实历史场景,以及了解唐代文士生活与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清)董诰《全唐文·夏日游石淙诗序》卷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3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8: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4-19 09:17 编辑

    第五章唐代吴兴姚氏家族文学的影响及评价

    有唐一代,吴兴姚氏家族位列高门,人才辈出,成绩斐然,尤以文学与政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姚氏父子以散文体撰梁、陈二史,兼具史笔与文笔,对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姚崇历仕五朝,三次拜相,其为人品格、政治功绩颇受瞩目,唐代小说多有记载,后人亦有评说,对文坛影响极大。诗人姚合,与贾岛同时,是晚唐体诗人中唯一与贾岛并驾齐驱的领军人物,文学地位之高,足见影响之深远。


    第一节姚察、姚思廉父子的史笔与文笔
    自古以来,历史与文学就是密不可分的,这与中国史书本身兼具文学表征有很大关系。刘知几有言:“历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①通常所谓史笔,即叙事的笔法或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文笔。李建华先生亦认为,史笔与文笔虽然不同,但史家多用散文修史②,故史书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姚察、姚思廉父子文史才学兼备,所撰《梁书》和《陈书》虽为史书,但均以散文记事,包含一定的文学因素。
    一、《梁书》、《陈书》的语言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来,不仅是文学作品,史书也都沾染上骈俪的习气。而《梁书》和《陈书》却受骈文影响较少,如赵翼所言:“《梁书》虽全据国史,而行文则自出炉锤……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③在天下人言及古文运动,皆推崇韩柳的时代,赵翼却能看到《梁书》在“行文”上与别的六朝正史有异,而且认定姚察父子为“古文运动”先驱,可谓慧眼识人,极具见地。


    《梁书》、《陈书》用散文创作,形式自由,已显古文之风貌。这在《梁书》、《陈书》的人物传记中有突出表现,如《梁书》卷一七《张齐传》记录了张齐在益部讨伐蛮獠,与士兵“同其勤苦”④的一段经历。文段一扫骈偶文风,叙议结合,语言简洁流畅,颇具古风。


    姚氏父子不仅在叙事时,使用散文体,即使是文末的论、赞部分,仍坚持用散文体运笔。如《梁书》卷九“史臣曰”:若夫义重于生,前典垂诰,斯盖先哲之所贵也。故《孟子》称:生者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事必不可兼得,宁舍生而取义。至如张嵊二三子之

    ①(唐)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5页。
    ②李建华《论唐代史学发展与古文运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③(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6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一七《张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82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徒,捐躯殉节,赴死如归,英风劲气,笼罩今古,君子知梁代之有忠臣焉。”①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梁书》卷八、卷一七、卷四二、卷五二,《陈书》卷二二、卷二五、卷二七、卷三〇、卷三四等,其中一些近似于论、赞形式的文体,虽未明确标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或“史臣曰”,但基本还是散体形式。

    姚氏父子不仅多用散体行文,其文笔文风亦是简洁劲爽,质朴平和,具有很强的写人与叙事能力,深得史汉笔意,“直欲远追班、马”②,如在刻画人物外貌时,姚氏父子多是寥寥数语,简单勾勒,而尽现人物之全貌。萧统“美姿貌,善举止”③,萧纲“方颊丰下,须鬓如画”④,王茂“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⑤,同为美男子,却各有风度,可谓字简而意深。

    姚氏父子还善于用凝练的语言,表现纷乱错杂的战事,如《梁书》卷一二《韦睿传》曰: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⑥

    片段仅一百六十一字,精简明晰地交代了梁朝初年,北伐元魏“小岘城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较为突出地描述了韦睿面对突发情况时,如何迅敏抓住战机,准确做出判断,果断指挥军队的生动情节。整个战争的描绘,详略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将梁军骁勇善战的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书中关于此种类型的描写还有很多,陈霸先在冶城抗击北齐的“冶城之战”⑦,篇幅虽不足百字,却充分展现了战场的全貌,生动地描绘了陈霸先火攻时强大的气势,北齐兵溃败时的狼狈模样,以及百姓“夹淮观战,呼声震天地”⑧的沸腾而壮观的场面,可谓劲气锐笔,极具震撼力。再如昌义之在钟离城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九《王茂·曹景宗·柳庆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4页。
    ②(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6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八《昭明太子》,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6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四《简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九《王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5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一二《韦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21222页。
    ⑦(唐)姚思廉《陈书》卷一《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页。
    ⑧(唐)姚思廉《陈书》卷一《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9: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奋力抗击魏军的“钟离之战”①。作者重点描绘了敌军“以车载土填堑”②、“冲车撞城墙”③、“以土迮之”④的凶残,而梁军的应战聊聊数语,“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前后杀伤者万计,魏军死者与城平”⑤,整个战争的描绘仅百余字,却将此次出色的防城战展露无遗。

    二书中不仅以上诸事,梁与北魏合肥之战、武兴之战、益州之战、洛阳之战、涡阳之战、邵阳之战,梁与西魏成都之战,与北齐的莫府山之战,陈代吴明彻的秦郡之战,陈霸先平定叛乱的交州之战等皆是质朴明畅,真切动人。正如赵翼所说:“《梁书》则多以古文行之如《韦睿传》叙合肥等处之功,《昌义之传》叙,《康绚传》叙淮堰之作,皆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⑥。赵翼在《陔余丛考》称其“叙事之简严完善,则李延寿不能过。”⑦

    姚氏父子善用“今语”,语言晓畅。本文所谓“今语”,类似于“俚语”,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非正式的语言,与书面语言形式有很大不同,主要包括民谣、俗语等。刘知几在《史通》中对“今语”不尚文辞,颇有微词⑧,然而,适当使用“今语”,可以让语言更加明白通畅。

    “今语”的典型形式是使用当时的口语。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梁书》、《陈书》中加入“今语”,不仅能使其从骈文的呆板和沉闷中解脱出来,也能与其他六朝文史之书有所区别。二书都引用了民谣和俗语来品评人物,评述史实。如《梁书》卷二八叙及夏侯亶及夏侯夔兄弟二人,勤于耕种灌溉,在岁末获得大丰收后,便布施恩惠。此举深得民心,故百姓歌之曰:“我之有州,频有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⑨再如《陈书》卷二一载,张种性格恬静,为人处世皆有风范,“颇具宰相之风”⑩,故时人为之语曰:“宋称敷、演,梁则卷、充。清虚学尚,种有其风。”11又如《梁书》卷一六“时称之曰”12、卷一八“北方童谣曰”13、卷二〇“戏为诗曰”14、卷二二“民为之歌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八《昌义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4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八《昌义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4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八《昌义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4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八《昌义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4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八《昌义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4页。
    ⑥(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6页。
    ⑦(清)赵翼《陔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0页。
    ⑧(唐)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3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卷二八《夏侯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22页。
    ⑩(唐)姚思廉《陈书》卷二七《张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0页。
    11(唐)姚思廉《陈书》卷二七《张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0页。
    12(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六《张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70页。
    13(唐)姚思廉《梁书》卷一八《康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1页。
    14(唐)姚思廉《梁书》卷二〇《陈伯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15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曰”①、卷二六“时称之曰”②、卷二七“民作歌曰”③、“民又歌曰”④、卷三二“洛阳童谣曰”⑤、卷三三“时人为之语”⑥、卷三七“世人为之语”⑦、卷五〇“时人语曰”⑧、“世人语曰”⑨、卷五三“百姓为之谣曰”⑩、卷五六“童谣曰”11等,使得原本典重的史书,富有生气,更有爽利流美之致。

    在人物谈话中,口语的运用使得二书的语言更通俗直朴。如卷五六载,一次水战中,当侯景听到其大将侯子鉴大败的消息时,“大惧涕下,覆面引衾以卧,良久而起,叹曰:‘误杀乃公’”12。“乃公”即“你老子”,此二字形象地刻画了侯景性格之粗鲁,也表达出了侯景情感之悲愤。书中亦有“阿爷”13、“吴儿”14、“城内是谁”15、“是王将军”16等语夹杂其中,真实质朴,非常符合“凡记言之体,当使若出其口”17的要求。

    初唐姚氏父子以“古文”修史,自觉摒弃六朝文体骈化之风,力求文字简洁,文风质实,文史之笔兼具。如李建华先生所言:“唐代史学与古文运动关系密切,在骈文独尊的初唐时期,由于史学的繁荣,古文在史传中得到延续”18。姚氏父子的叙事之笔劲挺而流美,为古文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姚氏父子对古文运动的影响
    姚氏父子不仅身体力行地创作古文,还在其史论中表达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尤其推扬“有骨气”、“典而速”的文风。如姚氏父子在梁、陈二史中,对刘之遴“多学古体”19,萧纪“属辞不好轻华,甚有骨气”20,蔡景历“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21,褚玠“词义典实,不好艳靡”22多有赞誉。另有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裴子野“为文典而速”23,“其制作多法古”24,对骈文重藻饰颇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4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二六《陆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98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二七《陆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0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二七《陆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0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二《陈庆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62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三《王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4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七《谢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29页。
    ⑧(唐)姚思廉《梁书》卷五〇《何思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4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卷五〇《何思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4页。
    ⑩(唐)姚思廉《梁书》卷五三《良吏·丘仲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71页。
    11(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62页。
    12(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61页。
    13(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60页。
    14(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六《胡僧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40页。
    15(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五《王僧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5页。
    16(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五《王僧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5页。
    17(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42页。
    18李建华《论唐代史学发展与古文运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9(唐)姚思廉《梁书》卷四〇《刘之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74页。
    20(唐)姚思廉《梁书》卷五五《萧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25页。
    21(唐)姚思廉《陈书》卷一六《蔡景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28页。
    22(唐)姚思廉《陈书》卷四三《褚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0页。
    23(唐)姚思廉《梁书》卷三〇《裴子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24(唐)姚思廉《梁书》卷三〇《裴子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9: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不满。裴子野大胆实践,将沈约《宋书》删繁就简成仅二十卷的《宋略》。《梁书》亦评其曰:“叙事评论多善。”①沈约慨叹“吾弗逮也”②。

    姚氏父子在推崇质实文风的同时,对轻艳、浮泛的文风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如简文帝萧纲作文“时以轻华为累”③,作诗则“伤于轻艳”④。江总之文亦“伤于浮艳”⑤,“多有侧篇”⑥,为君子不取的小道。

    姚氏父子尚质实、轻艳靡的文学主张对陈子昂,乃至后世古文学家均具有重要启示。陈子昂批判六朝以来“彩丽竞繁”⑦浮华艳丽的文风,而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⑧的疏朗文风,与姚氏父子所推崇的文风一脉相承。萧颖士亦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为文尚俭,注重文章的教化功能,如其所言:“其道末者其文杂,其才浅者其意烦。”⑨梁肃文章古朴,师法古文家孤独及,注重礼乐道德,提倡文章的社会功能。亦有李华、元结、柳冕等人也有相同的文学主张,把复古宗经作为文章创作和评价的宗旨和准则,引领了唐代文学发展的新方向。而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革新文学形式以及文学内容,明确“文以载道”的为文目的,积极创作,将古文运动推向高潮。

    唐代以来,热衷古文创作而不喜形式、文辞的文学主张,与姚氏父子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除梁、陈二史以外,姚氏父子的散文也是文风质朴,形式自由,如姚察的《乞终丧表》、《遗命》以及姚思廉的《止足论》。《遗命》是姚察的临终遗嘱,交代了琐碎的身后事,内容无多大意义,但颇具古风,聂石樵先生对其文风、句法颇多赞誉,认为“这种文体对唐古文运动之勃兴产生了重大意义”⑩。

    第二节姚崇对唐代文坛的影响及评价
    唐代初期,诗歌发展缓慢,而在唐玄宗即位不久便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此时文坛异常繁荣,不仅有年轻诗人李白、王维、高适等活跃于文坛,年长一些的张说、张九龄等人也厚积薄发,达到了其创作的顶峰。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初唐四杰、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刘希夷等人有密切关系。但姚崇等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三〇《裴子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2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三〇《裴子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2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四《简文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四《简文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页。
    ⑤(唐)姚思廉《陈书》卷二七《江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47页。
    ⑥(唐)姚思廉《陈书》卷二七《江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47页。
    ⑦(唐)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页。
    ⑧(唐)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页。
    ⑨(清)董诰《全唐文·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卷三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68页。
    ⑩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09: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身为朝廷重臣,为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吏治”的同时,姚崇仍能积极参与创作,影响了众多文人能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一、姚崇与盛唐诗坛
    姚崇三朝为相,在辅助帝王治理国家的同时,也为诗人们提供了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姚崇为官以刚正清廉著称,多有忠义之行。玄宗即位初期,为革除弊政,姚崇勇言直谏“十事要说”,为“开元盛世”的到来提供了纲领。玄宗不仅重用姚崇,并给予极高的礼遇,如《次柳氏旧闻》所言“其他宰臣,优宠莫及”①。范祖禹非常感概,认为正是这样的君臣之遇,使得“开元之治”得以实现②。在这样开明的政策及环境下,朝臣敢于进谏,诗人们更是心胸开阔,情绪饱满,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为唐诗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姚崇积极参与宫廷唱和,极大地刺激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姚崇治国,虽与张说、张九龄等人的“文治”不同,但在文学上亦有建树。据《全唐诗》收录,姚崇的《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奉和圣制龙池篇》、《奉使蒲州返辔奉答圣制》均为应制诗。一方面,可以看出姚崇积极参与创作。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当时宫廷诗歌发展十分兴盛。朝廷帝王及大臣工诗善文,堪称表率,使得唐代诗坛欣欣向荣,充满生机。此外,唐代宫廷诗歌并未形成垄断的局面(如齐梁时期),这让宫廷以外广大的诗人看到希望、受到鼓舞,自信心亦空前高涨。据载,当时朝廷之外形成了文学圈子和文人团体。《旧唐书》卷九五:“(李)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庭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③《旧唐书·韦安石传》附《韦陟传》:“才名之士王维、崔颢、卢象等,常与陟唱和游处。广平宋公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④以岐王李范为中心的文学圈子和韦陟的诗人小团体,使得一大批诗人有了良好的创作条件。数年后,张说、张九龄等人对诗人的礼遇亦让唐诗达到“声律风骨始备”⑤的境界,最终形成了“盛唐气象”。

    姚崇胸怀宽广,对“狂傲”文人亦能容忍。王翰“恃才不羁,喜纵酒,枥

    ①(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②范祖禹评此事曰:“人君劳于求贤,逸于任人。古者畴咨佥谐,然后用之,苟得其人则任而勿疑,乃可以责成功,明皇既相姚崇而委任之如此,其能致开元之治,不亦宜哉?”(宋)范祖禹《唐鉴》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宋本,第110-111页。
    ③(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九五《惠文太子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16页。
    ④(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韦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8页。
    ⑤(唐)元结,殷璠等选《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40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4-19 10: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名马,家蓄妓乐”①,“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日聚英杰,纵禽击鼓为欢”②,王泠然“气质豪爽,当言,无所回忌”③,姚崇对此皆持宽容态度,这让他们少了很多顾忌,终成“济世之器”④。

    在当时,真正享誉诗坛的诗人还未完全成熟,如杜甫、岑参还处于幼年时期,李白、王维、高适正处青少年时期,刚刚开始诗歌创作。孟浩然虽然年龄较长,但此时仍处于“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⑤的阶段。然而宽松的社会环境,充足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精神财富,以及大批优秀诗人的储备,已经向世人昭示着盛唐诗歌的美好未来。

    二、唐代小说中的姚崇形象分析
    姚崇执政期间,政治功绩卓著,颇受赞誉。如元稹《连昌宫词》在叙述玄宗以来的兴衰历程的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敢于直谏、治国有功的姚崇。此时,姚崇已逝世百年有余。千百年来,民间百姓以各种形式怀念姚崇。仅唐代来说,除去前文的正史记载,唐人亦把姚崇的生活轶事记录在了各类小说中,可见其对当时文坛就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这些小说离姚崇的生活时代不远,大部分还是可信的,有补史书之功。


    表5.1姚崇故事在唐小说中的记录情况
    小说名称
    作者
    题目
    主要人物
    主要情节
    《大唐新语》刘肃《耽玩坟史》⑥姚崇姚崇年少时不爱读书。后因接触大量经籍而发奋学习,终以文章著名。
    《荐举宰相》⑦姚崇、张柬之姚崇多次举荐张柬之,使其于八十岁时登上宰相高位,后与桓彦范等人共同诛杀“二张”,恢复社稷。
    《拥储造贬》⑧睿宗、张说、姚崇、宋璟睿宗听术士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故请大臣们献计。张说认为这必是谗人设计,若使太子监国则灾难不生。姚崇、宋璟等人皆表示赞同。但此举惹怒了太平公主。后姚、宋二人因“离间骨肉”罪名被贬。
    《君臣知遇》⑨玄宗、姚崇玄宗与姚崇谈论狩猎之事,得知其少为猎师,后因张憬藏的预言而折节读书,以至将相。玄宗大悦,不仅与姚崇分享猎物,军国之务也都与之共同探讨,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敬奇探疾》①姚崇、成敬奇成敬奇才智过人,与姚崇有姻亲关系。但姚崇因其探病时过于谄媚而断绝了交往。
    《老不拟当》②姚崇、直令史③姚崇为紫微令,应在宫中值夜班。但他以年事已高,不依其请。给事看了该批文后不再勉强。
    《成都论将》④玄宗、裴士淹、房琯、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玄宗因安禄山叛乱来到成都,期间因房琯为将一事,与裴士淹历评诸将。玄宗高度肯定了姚崇和张九龄,而对房琯、宋璟、李林甫等人给予了否定态度。
    《明皇杂录》郑处诲《绣岭宫避暑》⑤姚崇、玄宗、高力士玄宗等人东巡洛阳至绣岭宫,因天气炎热,欲找地方避暑。姚崇穿着葛布单衫,在树荫下避暑。玄宗感慨效仿之。
    《死姚崇犹赚活张说》姚崇、张说姚崇和张说同为宰辅,但二人积怨很深。姚崇怕死后,家族招来祸患,遂在临死前根据张说的性格特点,对其子做了一番嘱咐。儿子们依计而行,张说果然中计。
    《开天传信记》郑綮《姚崇谏治蝗》玄宗、姚崇开元初,山东蝗灾严重。玄宗认为蝗灾乃天灾,是不施恩德的结果。如果捕蝗便是“伤义”。但姚崇据理谏言,大力灭蝗。成效显著,百姓不甚饥饿。
    《朝野佥载》张鷟《品题朝士》魏光乘、姚崇左拾遗魏光乘喜欢评论人物。姚崇因身材高大,走路匆匆,被称为“追蛇的长腿鹳”。
    《次柳氏旧闻》李德裕《序进郎吏》玄宗、姚崇、高力士姚崇奏请郎官的任免,玄宗不答,再三奏请,仍不应。高力士因此事进谏,玄宗答:大事当一起共决。任免郎吏这种小事,姚崇应该自己做决定。高力士转述之,崇且解且喜。
    《不私子过》⑥姚崇、玄宗、魏知古魏知古因不满姚崇对他的排挤,把其子的请托之事告知玄宗。姚崇并未私子之过,玄宗十分赞赏,欲罢魏知古官职。姚崇极力劝谏,玄宗作罢,贬为工部尚书。
    《龙城录》柳宗元《明皇梦姚宋当为相》李隆基、李撝李隆基梦二龙一符与“姚崇宋璟”四字。后请申王李撝解梦,曰:“崇、璟当为辅相。”


    ①(元) 辛文房撰, 舒宝璋校注《唐才子传》 卷一,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40 页。
    ②(元) 辛文房撰, 舒宝璋校注《唐才子传》 卷一,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40 页。
    ③(元) 辛文房撰, 舒宝璋校注《唐才子传》 卷一,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49 页。
    ④(元) 辛文房撰, 舒宝璋校注《唐才子传》 卷一,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49 页。
    ⑤(唐) 孟浩然著, 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 卷二,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112 页。
    ⑥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⑦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⑧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⑨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此外,在《封氏闻见记》、《唐国史补》、《续前定录》、《松窗杂录》、《资暇集》、《云仙杂记》等笔记中也有少量关于姚崇故事的记载。梳理上述小说发现,关于姚崇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①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②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③掌管值夜班的令史。
    ④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⑤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⑥题目为选编者所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5:43 , Processed in 0.1280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