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①、卷二六“时称之曰”②、卷二七“民作歌曰”③、“民又歌曰”④、卷三二“洛阳童谣曰”⑤、卷三三“时人为之语”⑥、卷三七“世人为之语”⑦、卷五〇“时人语曰”⑧、“世人语曰”⑨、卷五三“百姓为之谣曰”⑩、卷五六“童谣曰”11等,使得原本典重的史书,富有生气,更有爽利流美之致。
在人物谈话中,口语的运用使得二书的语言更通俗直朴。如卷五六载,一次水战中,当侯景听到其大将侯子鉴大败的消息时,“大惧涕下,覆面引衾以卧,良久而起,叹曰:‘误杀乃公’”12。“乃公”即“你老子”,此二字形象地刻画了侯景性格之粗鲁,也表达出了侯景情感之悲愤。书中亦有“阿爷”13、“吴儿”14、“城内是谁”15、“是王将军”16等语夹杂其中,真实质朴,非常符合“凡记言之体,当使若出其口”17的要求。
初唐姚氏父子以“古文”修史,自觉摒弃六朝文体骈化之风,力求文字简洁,文风质实,文史之笔兼具。如李建华先生所言:“唐代史学与古文运动关系密切,在骈文独尊的初唐时期,由于史学的繁荣,古文在史传中得到延续”18。姚氏父子的叙事之笔劲挺而流美,为古文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姚氏父子对古文运动的影响 姚氏父子不仅身体力行地创作古文,还在其史论中表达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尤其推扬“有骨气”、“典而速”的文风。如姚氏父子在梁、陈二史中,对刘之遴“多学古体”19,萧纪“属辞不好轻华,甚有骨气”20,蔡景历“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21,褚玠“词义典实,不好艳靡”22多有赞誉。另有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裴子野“为文典而速”23,“其制作多法古”24,对骈文重藻饰颇
①(唐)姚思廉《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4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二六《陆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98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二七《陆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0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二七《陆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0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二《陈庆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62页。 ⑥(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三《王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4页。 ⑦(唐)姚思廉《梁书》卷三七《谢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29页。 ⑧(唐)姚思廉《梁书》卷五〇《何思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4页。 ⑨(唐)姚思廉《梁书》卷五〇《何思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4页。 ⑩(唐)姚思廉《梁书》卷五三《良吏·丘仲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71页。 11(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62页。 12(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61页。 13(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六《侯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60页。 14(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六《胡僧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40页。 15(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五《王僧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5页。 16(唐)姚思廉《梁书》卷四五《王僧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5页。 17(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42页。 18李建华《论唐代史学发展与古文运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9(唐)姚思廉《梁书》卷四〇《刘之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74页。 20(唐)姚思廉《梁书》卷五五《萧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25页。 21(唐)姚思廉《陈书》卷一六《蔡景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28页。 22(唐)姚思廉《陈书》卷四三《褚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0页。 23(唐)姚思廉《梁书》卷三〇《裴子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24(唐)姚思廉《梁书》卷三〇《裴子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