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衣顺母》,又称为《芦衣顺母》,这里讲述孔子又一个著名弟子闵子骞的孝行故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四则故事。
[周]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改悔。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评说】
闵损(前536~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其家乡在今天山东的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
闵子骞,早年丧母,其父娶了后母,又生了二子。后母给自己生的儿子穿上棉絮做的冬衣。后母妒恨闵损,给他穿的是芦花填充的冬衣。父让闵损驾车,闵损因为身上寒冷不堪而失控,连驾车的皮带子都掉了。“”(),就是驾车前行所用的皮带,从骖马的外辔穿过服马的游环,系于车轴,从而引车前进。
其父察知了此中的缘故,便想要休掉闵损的后母。闵损说:“母亲若在,只是我一个儿子寒冷;母若离去,三个儿子都寒衣单薄。”其母听到后,后悔不已,从而改过。
这一则,民间又称为《鞭打芦花》,其中不是由闵子骞自己陈述原因,而是由其父用鞭子抽打闵子骞,从而衣中露出芦花而知道了实情,这样的细节似乎更有戏剧性。如今汪沟镇闵子故里,依旧民风淳朴,《鞭打芦花》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准备打好闵子品牌,加快闵子祠的建设和闵子文化的传播,提升该镇的文化品位。
在今日之济南,市内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另外还有以闵子骞墓地扩建而成的“孝文化博物馆”。在济南百花公园西邻,便是“济南孝文化博物馆”。这里也称为“崇孝苑”,一座突起的坟墓,便是“闵子骞墓”,是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曾得到鲁国季桓子之请,让他当费邑宰。他淡漠仕途,没有同意。后来经孔子劝说,他担任了费邑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与季氏的所作所为格格不入,最后毅然辞官。或说最后他病死于长清县内。因此,这里的闵子骞墓也仅是衣冠冢而已。闵子骞葬于何地,现在尚不能确定,在江苏萧县、河南范县以及安徽宿州都有闵子骞墓或祠。
据有关材料报道,上世纪60年代前,济南的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尊。但后来“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
近年来,随着许多市民要求恢复保护闵子骞墓地的呼吁,加上文物部门的努力,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先后投资180多万元,对墓园进行了修缮,在2004年初步建成了现在的模样,并对外开放使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终于又重见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