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30 18:15 |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3 14: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君臣网络(19)
从这里的语气看,这个乡很可能就是南蒯的封邑,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社。南蒯作为邑宰的全部报酬,就来自他在这个社的农民代为耕种的公田的收入。
那些没有在大夫家担任职事的普通的士有没有封地?在西周、春秋封建时代,士是全能的,向大夫提供一切人力性服务。当然,士对大夫最重要的职事是保护大夫,跟从大夫作战,或者为了大夫自身,或者在大夫向公侯提供职事的时候。而封建时代,士的武器基本上由自己准备。他也要进行军事训练。为此,他必须拥有稳定的收入,而在封建时代,最可能的收入来源就是一小块封地。
但是,这块土地与他、与大夫是什么关系?首先要确定,除了手执的兵器之外的车马等大型物资,由谁承担。欧洲封建时代的基本分封单位是“骑士领(knight’sfee)”,这块土地上的收益足以承担一位全副武装的重装骑兵装备之需,包括骑士、他的马匹和侍从,在战争的年份每年为国王服役四十天参看F*盬*盡aitland,TheConstitutionalHistoryofEngland,Cambridge:attheUniversityPress,1950,pp**25-26*薄5*在西周、春秋时代,基本战斗单元是车乘,包括至少三名士,四匹马,一辆战车。这要比欧洲的重装骑士的装备复杂得多,如此也就需要两位数的后勤服务人员,也即“徒属”。很显然,这么庞大的战斗单元,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较多的。这样的装备结构意味着,普通的士可能难以获得独立的封地。因为,他不能独立地作战,他也无法独立地使用车辆、马匹。据此推测,很有可能,他有一块小小的封地作为日常生活来源,也可能自行装备自己使用的兵器,甚至也可以带领自己封邑的庶民充当徒属。但车、马等大型装备则由大夫集中供应。古典文献的记载似乎透露了这一制度安排。《左传•闵公二年》记载: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杜预注:轩,大夫车)。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
我们后面会证明,国人主要就是士。他们在作战的时候,“甲”是由他人授予的,这里的“甲”不专指自用的武器,而是指车、马。《左传•襄公十年》的记载则说明了这些车马是谁授予的,郑国发生内乱:
[大夫]子西闻盗不儆,而出,尸,而追盗。盗入于北宫,乃归,授甲。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大夫]子产闻盗,为门者,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成列而后出,兵车十七乘,尸,而攻盗于北宫。
由此可以清楚看出,“甲”保存于大夫们的府库。临战之前,大夫们开库授甲给士。关于子产的纪录更清楚地说明了,授“甲”就是授予整套车马装备,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战斗单元。《左传•昭公八年》记载了齐国的一场内乱:
七月甲戌,齐子尾卒,子旗欲治其室。丁丑,杀梁婴。八月庚戌,逐子成、子工、子车。皆来奔,而立子良氏之宰。其臣曰:“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授甲,将攻之。陈桓子善于子尾,亦授甲,将助之。或告子旗,子旗不信。则数人告。将往,又数人告于道。遂如陈氏。桓子将出矣,闻之而还,游服而逆之。请命,对曰:“闻强氏授甲将攻子,子闻诸?”曰:“弗闻。”“子盍亦授甲?无宇请从。”
这段记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每个大夫都保存着自己的车马、甲楯等重型装备。需要动用武力的时候,他们会动员集结士,再将车马、甲楯等装备分发给士,编组成列,如此,士才投入战斗。
第四章:君臣网络(20)
至关重要的是,同一乘的士,总是需要集体训练的,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毛传:言御者之良也)。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毛传:言习于射御法也)。
郑玄笺云:御者之良,得舒疾之中。射者之工,矢发则中,如椎破物也。
孔颖达正义曰:王既会诸侯,乃与之田。言王乘四黄之马既驾矣,两骖之马不相依猗,御者节御此马,令不失其驰骋之法。故令射者舍放其矢,则如椎破物,能中而駃也。言御良射善,所以美之。毛诗正义,卷十,十之三。
孟子曾经引用过这句诗,他的解说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内涵: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赵岐注:赵简子,晋卿也。王良,善御者也。嬖奚,简子幸臣也。以不能得一禽,故反命于简子,谓王良天下鄙贱之工师也。闻嬖奚贱之,故请复与乘。强嬖奚,乃肯行。以一朝得十禽,故谓之良工。掌,主也。使王良主与女乘。王良不肯。范,法也。王良曰:我为之法度之御,应礼之射,正杀之禽,不能得一。横而射之曰诡遇,非礼之射,则能获十。言嬖奚小人也,不习于礼也。《诗•小雅•车攻》之篇也。言御者不失其驰驱之法,则射者必中之。顺毛而入,顺毛而出,一发贯臧,应矢而死者如破矣,此君子之射也。贯,习也。我不习与小人乘,不愿掌与嬖奚同乘,故请辞。孟子注疏,卷六上,滕文公章句下。
车战所需要的技术,比重装骑士要复杂得多,因为,有效的战斗力来自于三个人、四匹马彼此间的密切配合,以及人、车、马等各个元素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由此或许可以推测,为了确保战斗效率,每一乘的士的组合是相对固定的。唯有如此,分别承担三种不同职责的三位士才能够配合默契。他们所使用的车、马,恐怕也是相对固定的,唯有如此,人与车、与马,才能够配合默契。甚至于,同一乘的四匹马也需要相对固定,马匹之间才可以较好地配合。当然,士与徒属之间,同样需要相互熟悉、配合无间。凡此种种默契,都需要通过定期的、长时间的训练才可逐渐养成。据此可以推测,三位士的土地很可能集中在同一个邑,其中一人也许就是邑宰,而他们所管理的庶民在战斗时也就充当他们的徒属,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