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托姆博扯着嗓子冲大伙喊:“我们已经四连胜了,这个赛季我们还没有打破过这个记录,可是谁说我们就只能连着胜四场,我们要拿下这第五场,还有接下来的第六场,还有更多更多……”姚明说:“听到穆托姆博说那番话的时候,什么四连胜呀,一股脑地都不见了,好像根本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一切从头开始,穆托姆博的那些话,就好像一剂强心针一样,一下子就刺激了我们。”
那时候的比赛是如此快乐,仿佛一条坦途在眼前招手。接着,全明星开始,麦迪和姚明一起去的,都是首发,就像当初的姚明和弗朗西斯。提到弗朗西斯,姚明有些伤感,弗朗西斯跟着魔术队来休斯敦打比赛时,和姚明约好在全明星上见面。当时姚明就开玩笑:“我别打顺手了,打着打着把球往他手里传。”可离开姚明之后,弗朗西斯再没受到如此的关注度,没有多少球迷为他投票,他没能去丹佛。
那一年的全明星周末,一部有关姚明的电影在丹佛城中心最好的电影院里举办全球首映。来看的人很多,除了普通观众,更多是熟悉的NBA面孔。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姚明新秀赛季的点点滴滴,名叫《姚之年》。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姚明手里托着的那个篮球,一边是红色的东方和中国,一边是蓝色的西方和美国。自从成为NBA的选秀状元之后,姚明的脑门上就又多了一顶帽子——“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和美国联系的纽带。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直到2004年我去休斯敦采访,还总有人跟我打听长辫子和“文革”。他们并不熟悉中国人,直到一个活生生的姚明站在他们面前,玩他们最擅长的运动,于是,姚明变成了一扇让他们窥视中国的窗子。
全明星赛归来后,火箭开始了连败。主教练范甘迪疯了,他猜到了,提醒了,可还是没有用。
八连胜之后,全明星之前,范甘迪让工作人员在更衣室正中间的战术板上贴了一张硕大的白纸,上面写着:休息五天,然后就是59天内打29场比赛的残酷赛程。放假回来,没人记得住这张白纸,心里琢磨的一半是比赛,一半是刚刚过去的假期。火箭开始输球了。
在那之前的一场比赛、一个决定,显露出麦迪难以被驾驭的超级球星性格。可并没有太多人留心,赛程太密,比赛一场接着一场,前一晚发生的,很快被新的故事代替,没人去仔细琢磨。一直到季后赛开始前,休斯敦的老记者富兰·比林伯利在回忆常规赛时提到了这个细节,接着预言:范甘迪无法驯服麦迪,火箭队也不能,这将是麦迪最听话、最合作的一个赛季,往后的他将更加难管。这个赛季结束后,富兰告诉火箭老板亚历山大:“麦迪有优秀的天赋,可从来不是一个斗士,如果你交易他,最好趁现在,这是他价值最高的时刻。”亚历山大以为富兰老头疯了,他还想靠麦迪赢得总冠军呢。没人相信富兰的话,火箭和麦迪依旧生活在蜜月期,如胶似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