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涌泉跃鲤》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的第十则故事。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汲而奉之。母更嗜鱼脍,夫妇作而进之,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取以供母。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
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
【评说】
汉代的姜诗,广汉(今四川德阳)人,事母至孝。据说,赤眉军经过姜诗的住地,不仅不侵犯他,而且赠送他米和肉。姜诗后来出任江阳令,卒于官。
此则故事写姜诗的孝行很简单,且主要写其妻的孝行。其妻庞氏,侍奉姑,也即是婆婆,尤其谨慎。姜诗的母亲性好饮江水,其妻就外出汲江水来奉养婆婆。母亲又特别嗜好鱼脍,指切细的鱼与肉。夫妇常烹调供养,并且还召来邻居的母亲一起食用。后来在他们房舍的旁边忽然喷涌出泉水。泉水的味道就如江水一样,且每日还跃出两条鲤鱼,姜诗夫妇就取来供养母亲。在《后汉书•列女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可以参见。
姜诗家的孝行对现代人也很有启示:一是除了儿子孝顺外,还有媳妇的孝顺问题,当然最好的就像他家那样,子是孝子,媳妇也孝顺。正如诗句说:“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此点醒世人,儿子的孝敬更为重要,因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妻子;如果儿子自己都不孝顺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尘了。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儿媳妇很贤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从而感应并改变了丈夫对父母的不孝敬。
二,有时老父母有特殊的嗜好,对子女提出了一些难办到的事情,比如“好饮江水”、“更嗜鱼脍”,但是孝子还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这里的至诚之孝又来个“感应”说,什么“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等,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是,社会中至诚之孝也会产生其他的“感应”,比如感应了下一代的孝心,比如会给周边的家庭带来感应,使之家庭和谐,这不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回报吗?
再看看当地对这一孝文化的传承,也很有启发。自从《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姜诗妻的故事,后来又选录入《二十四孝》以后,这个处在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的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孝子故里”、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他们曾举办“中国孝文化节”,而“孝文化节”又为今日的孝泉镇拓展了巨大的德孝文化空间。
使用道具 举报
他们那里演绎着许多故事,其中一个就是“皇帝做广告,‘强盗’敬孝子”。这是说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三年曾表彰过姜诗妻庞三春,另外是所谓的“强盗”赤眉军不侵犯他们,并且还赠送了米和肉。
据有关材料说,当地还建立了一个以宣扬孝文化为宗旨的有教化意义的“德孝城”。这里崇阁巍峨,层楼高起,画栋雕梁,龙盘螭护,古色古香。石砌山门上刻着御敕“圣旨”二字,在门坊的正中镶有两块石碣,一是“姜孝祠”,一是“跃鲤名区”。
这里有一副对联也有意思:“赤眉滔天,曾教万马衔枚去;清泉涌地,犹想双鲤献瑞来。”上联写的是,传说东汉造反的赤眉军路过孝泉时,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姜诗故里,立即翻身下马,传令三军悄悄地衔枚行军,以免惊扰了孝子。所以,有史以来,凡是经过孝泉镇的达官贵人,武官下马,文官下轿,逐渐成为传统。下联的意思是,姜诗的妻子庞三春每日往返离孝泉镇七里远的临江河中挑水,姜氏至孝,感动上苍,井中涌出泉水和鲤鱼,每日庞三春打水时都会随带打上两条鲤鱼来。
民间还创造性地丰富了这一故事,“姜诗孝亲,涌泉跃鲤;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美丽传说,在当地流传了一千多年。
姜家因为有庞三春这个孝顺媳妇,全家人本来过得十分幸福和睦。不过后来姜诗的姑姑从中挑拨离间,使姜家遭遇家破的危险。姜母听信了谣言,于是请人做了一尖底桶,让庞三春在距临江七里的挑水路上不能歇息。后来,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了人间有这样一个孝子媳妇,便下凡来,将一根马鞭给了庞三春,要她拿回去放在水缸里,从此就再也不用挑水了。果然,庞三春不仅不用每天去七里以外的临江挑水,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井中跳跃起来,改善了姜家的生活。
但姜母知道这件事后大怒,硬逼着儿子姜诗休了庞三春。姜诗遵循了母亲的意愿,将妻子庞三春休了。有位邻居可怜三春,找到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庞三春。
姜诗的儿子叫姜石泉,也称为安安,知道母亲被休,想到妈妈吃不饱饭,就在每日上学时抓一把米藏在路边的土地菩萨背后。日积月累,安安终于积蓄了一小口袋米,便给住在白衣庵的母亲送去。
庞三春住在白衣庵,每日砍柴,做针线活,托人卖了,就给婆婆买米买肉回去,仍然尽她一个媳妇的孝道。当安安将米送到白衣庵时,庞三春抓起米来,见那米的颜色深浅不一,顿时愤怒地质问儿子。安安只得说出这是自己积攒起来的米。三春再也忍不住了,抱着儿子痛哭了一场。后来,姜诗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后,将三春领回家,一家人才又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我读到这些有关的材料,心中也掀起情感之波澜,被深深打动。这一延伸出来的民间故事,让这“一门三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了。孝泉镇的孝子故事真的很美丽,颇能洗涤今人的心灵,在流传了一千多年后,还会默默地传播下去的。
《拾椹供母》讲述了汉代蔡顺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则故事。
[汉]蔡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
黑椹奉萱帏,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此则故事又称为《拾桑异器》等。东汉蔡顺,安城人,字君仲。幼时便成了孤儿。文中的“孤”,是指幼年失去父亲。他侍奉母亲,极其孝顺。后来遭遇王莽之乱,又逢饥荒,口粮不足,于是采拾桑葚,并用不同的容器来盛放。文中的“给”(),是丰足的意思。“不给”就是不足。“桑椹”,即“桑葚”,是桑树的果实,可以吃。桑葚黑色的比较成熟,甜一些,红色的就差一点。
赤眉军遇见蔡顺,便问他:为什么桑葚要分开来盛放?蔡顺说:“桑葚黑色的给母亲吃,赤红色的自己吃。”诗句中的“黑椹奉萱帏”便是这意思,“萱帏”也即是“萱闱”,是指母亲所居处,也指母亲。赤眉军怜悯他的孝顺,就给了他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这也就是诗句所说的“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这个孝子孝心纯厚,最感动人处又是一个细节:桑葚分成两种,给母亲吃好的,自己吃差的。
《后汉书•蔡顺传》的记载也可一读:蔡顺,汝南人,字君仲,以至孝称。少时,其父去世,赡养母亲。尝出外砍柴火,有客人至,母亲望蔡顺还不回来,乃噬咬手指,而远在外面的蔡顺即刻心动,于是弃柴奔驰而回,跪地问缘故。母亲说:“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
其母九十而寿终。未及葬,邻里发生火灾,火逼近他家,蔡顺便抱伏棺柩呼天号哭。火灾过后,蔡顺独得以免灾。
他的母亲害怕打雷,自从其母死后,每逢打雷,他都绕母亲的坟墓哭泣,曰:“我蔡顺就在这里!”当时的太守韩崇很关照蔡顺,每遇到打雷时,就会派人遣车马到墓地去。
当时,有太守召他为东阁祭酒,有太守召举他为孝廉,他都因为不肯远离母亲的坟墓而不应召。八十岁终老于家中。
蔡顺的故事也被选用在《二十四孝》中,不过有两点很有意思:一,我们会发觉,其中“啮指心痛”的细节和《二十四孝》中的曾子叙述是一个模式。这说明孝子的行为的背后潜伏着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的表述,因此会出现重复的情况。二,《二十四孝》的作者为了避免重复,曾子用了“啮指心痛”的内容,而写蔡顺则绕过了这一历史故事,用“拾椹供亲”的故事,而在《后汉书》中没有这一记载。三是,蔡顺怕死后的母亲害怕打雷,因此常在雷雨天绕墓哭泣。这一情节,与《二十四孝》的孝子王裒《闻雷泣墓》又有类似了。
虽然今人去读这些历史上的孝子孝行,会产生种种想法,或不可理解,或理解不了,或厌其做作,或恶其封建,或恨其落后,但是往深处的内核思考一下,不就是尽其尊亲、养亲、孝亲之心吗?难道古今人心就不能沟通吗?
《刻木事亲》讲述了孝子丁兰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二则故事。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因询得其情,即将妻弃之。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
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
丁兰,或说是东汉河内人。丁兰年幼即父母丧亡,想到未能奉养父母,又思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因此雕刻木头制成肖像,侍奉他们,就如活着一样。文中“劬()劳”,就是辛苦劳累的意思。
丁兰的妻子时间一长就开始不敬重了,用针戏谑地刺木像的手指,竟然流出血来。木像见到丁兰来了,眼中还居然掉下了眼泪。丁兰询问得到真情,于是把妻子休了。
这个故事虽然不符合事实逻辑,但是符合《孝经》的“感应”说,也合乎浪漫主义的创作理路。正因为孝子深情,木像才能“感应”,不仅成为血肉之躯,且有细腻之情感,因此木像既会流血,也会流泪。
至今浙江还有丁兰的文化遗存的踪迹距杭州市中心约十多公里处,有个丁桥镇,据说此地乃汉朝孝子丁兰的故里。后人在此建丁桥、兰桥,遂以此为地名。又因镇旁有丁、兰二桥,所以此镇也以桥命名。《杭州市地名志•丁桥乡》:“丁桥(自然镇),丁桥乡和丁桥居委会驻地。西南距杭州市中心约12公里。此地乃汉朝孝子丁兰的故里。丁兰,事母至孝,母死,刻木为像,事之如生。镇旁有丁、兰二桥,镇以桥名。”
早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历代古墓》有载:“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东。”南宋《咸淳临安志》卷八七:“丁兰故居,在今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民国年间在此建乡,属杭县。1953年从杭县划入杭州市,仍称丁兰乡,1956年改称丁桥乡至今。
不过关于丁兰的故事也有不同的传说记载,如《孝子传》记录:
丁兰,河内野王人也。年十五丧母,刻木做母,事之供养如生。兰妻夜火灼母面,母面发疮。经二日,妻头发自落,如刀锯截,然后谢过。兰移母大道,使妻从服,三年拜伏。一夜忽如风雨,而母自还。邻人所假借,母颜和即与,不和即不与。邻人曰:“枯木何知?”遂用刀斫木,母流血。兰还悲号,造服行丧。廷尉以木感死。宣帝嘉之,拜太中大夫者也。
这就有点恐怖并且更含怪诞的感觉了。《初学记》也有记载:
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邻人张叔妻,从兰妻借。看兰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悦,不以借之。叔醉疾来,酣骂木人,杖击其头。兰还,见木人色不怿,乃问其妻,具以告之,即奋剑杀张叔。吏捕兰,兰辞木人去。木人见之,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图其形象于云台也。
这些版本与《二十四孝》的比较,可以看到孝子的孝行被不断地加工,虽然诸版本都一个样地有不可相信的荒诞内容,但《二十四孝》的内容更显得简洁些、明快些。
《孝经》的智慧深藏在历史中,储存在每个王朝的岁月里。人们或知道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然而我们也可以说,古代的经典未尝不可以转化成“现代的经典”。因为具有现代思维的人们可以从中生长出、碰撞出、演绎出、评判出新的智慧来,滋养现代人的血脉,超拔现代人的灵魂。 如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此真乃不朽名言。《孝经》如此,《孝经》的历史智慧亦如此!
《孝经》的智慧深藏在历史中,储存在每个王朝的岁月里。人们或知道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然而我们也可以说,古代的经典未尝不可以转化成“现代的经典”。因为具有现代思维的人们可以从中生长出、碰撞出、演绎出、评判出新的智慧来,滋养现代人的血脉,超拔现代人的灵魂。
如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此真乃不朽名言。《孝经》如此,《孝经》的历史智慧亦如此!
——作 者
从《孝经》的“孝”字说起
“孝”字是怎样构形的?“孝”字有什么涵义?
先来看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孝”字、“老”字、“考”字:
甲骨文的“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这个字形和商周金文的“孝”字在构形上有差异,不认可是“孝”字,但还是有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孝”字。
在金文中“孝”的字形也大都是由表示“老”与“子”的形体构成。有人指出,“孝”的最初的意思是年轻人“参”(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谊(义),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在铜器铭文里,可以看到,“孝”的对象相当广泛,不仅有父母,还包括了祖妣、宗室、兄弟婚媾诸老等等。“孝”的道德,实际上是对老年家庭成员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见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人们还发现“孝”的字形里有“食”(《曾伯》)。阮元说:“孝字从食,创见于此,殆取养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有人说,此字“象老人就食,为享孝之专字”(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这个字的结构,突出了一个老人就食的情况,其理念就是突出孝的一大重任就是赡养、供养父母。
我们再看“老”与“考”字,原来是一个意思,指老人。《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须发变白也。”《说文》:“考,老也。”孝,就是与老人有关的,因此成为构形的一部分。
小篆的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善于侍奉父母的人。这一字形的结构,来自两方面:一是“从老省”,意思是由“老”字省略的形体来构成字形的一部分。一是“从子”,意思是由“子”字来构成另一部分。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孝”的字形,而其中会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子承老也”。当然从小篆以前的形体来看,“从老省”不确切,因为老字原来就没有“匕”。
那么“子承老也”的“承”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承”字,《说文》:“承,奉也,受也。”这字很有意思,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字义:其一,“承”有“奉”的意思,这就是奉献、侍奉、给予,是对他人的付出。如王筠《说文句读》云:“谓授之人也。”其二,“承”有“受”的意思,这就是承受、接受、收受、受到,从他人那里得到。如王筠《说文句读》云:“谓受诸人也。”
这样两方面来解读“孝”字就非常有意思了。孝就是“子承老也”:一方面“承”从承受来看,就是“从他人那里接受”,那么儿子、子女就是从老父老母那里诞生出来的、不断接受父母教育、养育,才有了自己。另一方面“承”从付出来看,就是“给予他人”。儿子、子女应该对父母不断地奉献,要赡养他们,要孝敬他们。当然还要生养、抚养下一代,再付出。
这两方面又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个系列:先是自己做子女,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自己接受了很多;这是“受”即接受的“承”,从父母那里传承过来。等到自己成家立业,就轮到自己来付出,要赡养、服侍父母;自己还要传递、繁衍到下一代,生育繁衍后代,传承下去。这是“奉”,即付出的“承”。
父母——子女——父母,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系列中变换着角色,完成“子承老”的“奉”、“受”两方面任务。每一代人也都要这样完成“承”的两件大事。因此付出和接受,是孝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大事,也是人的道德的根本。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教”字的写法,就会豁然开朗。《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其字义是,上面有所施教,下面就会仿效。其字结构是由孝、攴()构成。
“攴”的甲骨文字形是手中拿着小棍、教鞭一类的东西在敲打的意思。《说文》:“攴,小击也。”“教”字,一面是“孝”,一面是手执东西在敲打,人们可以会其意思,它的本义就是严厉地教人遵从孝。我们还记得《孝经•开宗明义章》里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郑玄注:“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至此可以省悟汉字“孝”与“教”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若从汉字的表层结构潜入,则会发现其层积在深层的中国孝文化中。
至此也可以深刻理解以下汉字之链:老——子——孝——教,让我们看到“子承父”是孝,其中含有自然的、人性本有的元素,自然的元素还要不断地在后天进行严格的教育、教化、教养。这种“教”,又有两途:一是上面的要严格教育下面的人,二是上面的要做出好的榜样来,下面的就会仿效了。否则原本善的心灵也会荒芜,而杂草丛生,人性中的“善”就被湮没了。古往今来,社会上出现的许许多多不孝,其中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不教”与“教之不严”,就是上之“不孝”导致下面仿效的“不孝”。
综合起来说,“孝”字先是孝顺父母的意思,然后引申发展为美德孝道的通称。比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追来孝。”“”,遵循,或说语助词。朱熹说:“特追念先人之志,而来致其孝耳。”陈奂说:“追来孝,犹言追孝于前人也。,发声。来,语助。”王引之说:“追来孝,,辞也。来,往也。言追前世之善德也。前世之善德,故曰往孝。即所谓追孝于前文人也。”孝者,“非谓孝弟之孝”。王引之《经义述闻》又说:“《尔雅》‘善父母为孝’,推而言之,则为善德之通称。《逸周书•谥法篇》曰:‘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则所包者广矣。”这就是说“孝”的意义被泛化了、引申了。
另外“孝”字还有享献、孝敬的意思。《诗经•大雅•载见》:“以孝以享。”马端辰说,“是孝与享同义。故享祀也即孝祀”,“致享亦曰致孝”,孝、享“两字同义,合言之则曰‘孝享’”。金文亦有“享孝”连用的情况。故祭祀亦称“孝”。高田忠周说:“事死犹事生,故祭祀有享献之礼,享献亦是饮食事也。”(《金文常用字典》)这又可联想到金文《曾伯》中那个由“食”构成的“孝”字,其中就储存着远古的信息。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4 04:17 , Processed in 0.1174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