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孝经智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9: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孝论的智慧(1)


      “孝”字在《论语》中曾经出现了19次,给了我们许多的理念与智慧。这里也作一简要梳理,可以帮助《孝经》的解读。

      一、孔子论孝

      1. 《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论孝,教导弟子说:弟子们进到父母那里就要孝敬,离开了父母那里就要爱护兄弟们;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这样实行以后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就再去学习文献。

      这里讲到人生在世,几件要事:(1)在家里,对父母尽孝,对兄弟爱护;(2)在社会上把这种孝悌扩展开来,博爱大众,亲近仁者;(3)先学做人,后学专业本领。

      2. 《论语•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活着,就观察作为儿子的志向;父去世了,就观察做儿子的作为;三年对于父亲合理的地方不改变,可以说是孝了。

      这里的理念是对孝子的“两观”:(1)子女的“肖”与“不肖”,也就是善与不善,父亲活着的时候,主要观察他的志向;(2)父亲去世了,主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继承其父合理的地方不改变,那就是孝子了。当然,今天人们会重新审视,因为时势在变化,父辈的东西不一定就谨遵不变,而是继承其是者,否定其非者。

      3. 《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无忌;懿,是其谥号。因为是鲁国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故文中又称孟孙。樊迟,孔子弟子。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无违。’”樊迟问:“这怎样讲?”孔子说:“活着,侍奉父母用礼;逝世了,安葬他们用礼,祭祀他们也用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4 09: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孝论的智慧(2)


      这一段话的启示是:孝,要做到“不违”,不违背礼节、礼数、礼仪,而这里所说的礼,也就是孔子心目中最神圣的《周礼》。当然孔子这话也有针对性,因为当时鲁国的三家是大夫,只能用大夫之礼,但是他们经常僭越,不仅用了诸侯级别的礼,甚至还用上了天子的礼。这就是“违”了,因此孔子特别有针对性地解释“孝”就是“不违”的说法。其实,就一般情况来说,孝敬父母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不要违背。譬如为父母办理丧葬,一般人也不应该违背规定的礼仪。

      4. 《论语•为政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仲孙彘,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其谥号。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忧愁。”王充《论衡•问孔篇》说:“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这是说孝子对父母疾病的担忧。另一说,如马融云:“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这两种说法可以说通。我们采用马融的说法,那么孝子不要胡作非为,让自己遭受疾病,使得父母担忧。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孝子之孝,不要让父母来担忧自己,而其中最要紧的是自己不要胡来乱为而招来疾病。这深层意思就是孝子要好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与生命。

      5. 《论语•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如今的孝,就是能够养父母罢了。至于犬和马,皆能够有所饲养;不孝敬父母的话,还有什么区别呢?”

      这段话很深刻:(1)孔子批评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理念错误,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2)孔子有力反驳,家里饲养犬和马也是养,难道可以等同对父母的侍奉吗?因此孝子不仅要赡养,在深层更应当敬重父母,那就是情感上的孝敬。(3)于是揭示了孝的层次,表层是养,深层是敬。只是养,而没有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完美的是既能养,又能敬,所以有“孝敬”一词深入人心,也有“孝养”一词。

      6. 《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孔子的弟子。先生,指尊者,或认为也指父母。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有好看的脸色很难。有事情,弟子去服务劳动;有酒食,让年长的先生饮用,做到这些就可以认为孝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孝论的智慧(3)


      这里也有几点可析:(1)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念——“色难”,而“色难”的深层就是孝敬,有孝敬就能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但是这又很难做到,因为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表面的做作。后来从这里人们又提炼出一个“色养”的理念,即要好好地从内心到脸色、态度去孝敬父母、孝养父母。(2)孔子再次批评了那两种孝的理念:一是在体力上去服务父母、长辈,去劳动干活,二是让他们有酒有食。这番话可以同上面一段同观共悟。

      7. 《论语•为政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鲁哀公时的宰相。季康子问:“要使得民众敬重我、尽忠而努力干活,怎么办?”孔子说:“用庄严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那么就会敬重你;你能孝敬,又能慈爱,那么民众就会忠诚;推举善人,而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民众就会努力。”

      这一段关于孝的启示是:当一个领导者能够对上孝敬、对下慈爱,那么风气就会延伸出去,对民众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也就因此能对你忠诚。孝,又一次与管理关联。这也就是“孝治”的理念,可以和《孝经》对照理解。

      8. 《论语•为政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书》,指《尚书》,但是孔子在这里引用的话,在今文《尚书》中已经见不到了。意思是,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孔子说:“《尚书》说,‘孝,唯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便可以延伸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政,为什么一定是那种做官的从政呢?”

      这里有几点启发:(1)孔子对历史上的“孝”的理念有过深入的研究与继承,这里提到《尚书》的论孝,就是一例。因此可以推知,《孝经》是吸收了历史上的有关孝的成果以及加上孔子本人的研究,从而结晶出来的经典文献。(2)孔子点明了孝与政治的关系,一个家庭的孝,可以逐步影响开来,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这就是“孝治”的内容之一。此也可以和《孝经•孝治章》互观。

      9. 《论语•泰伯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间然”,找空子,挑剔、批评的意思;“间”,空隙。“黻()冕”,祭祀穿的衣服称为黻,戴的礼帽称为冕。“沟洫”,沟渠。孔子说,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了。他饮食菲薄,然而尽量孝敬鬼神;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候穿戴的礼服很讲究;他住的宫室很低矮,却尽力治水。大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孝论的智慧(4)


      大禹是孔子心目中备受崇敬的又一榜样,从孝来说,这段话突出了他的“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孔子重视对鬼神的祭祀,这也是孝的一个理念。其中的原因,就如《孝经•孝治章》所说的“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这是对死者的怀念与继续尽孝。再看《论语•八佾篇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话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孔子的理念。

      10. 《论语•先进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说,真孝敬啊,闵子骞!他的爹娘兄弟赞扬他的话,别人没有什么可挑剔了。闵子骞是个孝子,他的故事可以参见《二十四孝》解读中的内容。

      11. 《论语•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为士了?”孔子说:“自己行为自己能知耻,出使到四方,不辱君王使命,这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敢问下一层次的情况。”孔子说:“宗族都称赞他尽孝了,乡里都称赞他尽弟(悌)了。”子贡说:“敢问再下一层的情况。”孔子说:“言必讲信,行必果断,这是不分是非黑白的浅陋的小人啊!但是也可以算作次一层的情况。”子贡说:“今天的从政者怎样?”孔子说:“噫!浅薄之人,哪里足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士呢?’”

      这里可以看到做一个真正的“士”不容易,孔子分为三层次:第一层次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完成大的使命来着眼的;第二层次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从个人的修养上着眼的;第三层次是“然小人”,虽然浅陋固执,但还是勉强算得上是士。

      12. 《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这一段其实也是孔子论孝,但由曾子转述。孟庄子,是鲁国的大夫,孟献子仲孙蔑的儿子,名速。他的父亲死在鲁襄公十九年,他本人死于二十三年,在这些年间,他完全继承了其父亲生前奉行的一套,而不加改变。孔子称赞了这一孝子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孝论的智慧(5)


      曾子说:我听到孔夫子说起,孟庄子的孝,其他地方可以做到,但是他既不改换他父亲时期的大臣,也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会观,可以体悟其中的道理。

      13. 《论语•子路》记载,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是孔子孝道的又一种理念。“证”,不是证明的意思,而是检举揭发、告发的意思。为什么要父子互隐呢?因为孔子主张的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子对父孝、父对子慈。

      我看到一个材料,说到韩国的刑事法中,有着这样的伦理传统的条款的规定。如其刑事法的第9章第151条,是关于窝藏犯人与亲戚间的特例,其中规定说:对于窝藏或帮助犯了罚款和罚款以上罪的犯人逃避的人,将处以三年以下的劳役或1万5千元以下的罚款。但是如果窝藏的是你的亲族、户主或同居的家族,则可免去上述的处罚。

      还有一条是关于毁灭罪证与亲族间的特例,说:如果窝藏的是你的亲族、户主或同居的家族,则可免去上述的处罚。

      但是,在关于杀害亲族、户主或同居的家族的犯人的判罪,要重于杀害非亲族关系的犯人。据说韩国人现在思想上西洋化,但在感情上则仍然是儒教的传统(楼宇烈《儒学在现代韩国》)。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请大家去叙谈、讨论吧。

      二、有子论孝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或说小33岁。有子说:其人孝弟(通“悌”字,下同),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极少;不喜欢冒犯上级的,却喜欢作乱的,是没有的。君子专门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道也就会产生了。孝弟(悌),那就是仁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孝论的智慧(6)


      有子关于“孝”的理念有几点可抽绎:(1)孝弟(悌),是仁的根本。(2)君子要实践仁,就得在孝弟(悌)这一根本上下工夫。得此根本,“仁道”也就确立产生了;否则忘本逐末,离开仁之道更远。(3)人能孝悌,那么就不会犯上作乱,这也可以深刻领会“孝治”的效应。

      综上所说,我们又有几点感悟:一,虽然当时社会上流行孝的理念、做法,但是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孝”的深刻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要说一般人,就是有知识的人,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也不明白;甚至高层权贵如孟懿子,身为鲁国的大夫也不清楚;如季康子,作为鲁哀公时的宰相也不明白。因此他们都有疑问,都来向孔子请教。

      二,正因为这样,我们可看到孔子对孝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而《孝经》应该是孔子对孝的理论概括与升华。

      三,孔子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提问,灵活地做出了不同角度的“孝”的解读,这既是孔子的大教育家的风采展示,也是“孝”解读角度的灵活选择的启示。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然而孔子谈孝,主要不作理论的论说,而是要让人们去实践,因此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四是,孔子的理念,不能照搬,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如果亦步亦趋,那是傻瓜。比如《论语•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就有问题,时势在变、世事在变,尤其当今世界、眼前社会不断地变化,如果不与时俱进,那就完蛋了。比如孔子还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这是说,父母还在,做子女的就不出远门,假使出游也要有一定的地方。如果照这样的话,人人不出远门求学、工作,就守候在爹妈身边,那中国不知道还要落后到什么地步!但是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从中汲取精华为现代人所运用。比如孔子所说的合理的内核还是可以吸取的,“游必有方”,其中一个道理,就是你远游,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地方,这样便于联系,否则你到处漫游也不给家里人一个地点,父母没完没了地牵挂着,这就不是孝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子与孝的故事(1)


      曾子有许多故事流传,其中有关于这位孝子孝行的,不妨一读。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古代文本中的记载也各有不同,因此读者也应当作为传说对待,但可以抽绎其中合理的东西。

      1. 孝敬父母

      陆贾《新语•慎微》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曾子早晚都问候照顾父母,冷暖饮食等无微不至。

      2. 侍母至孝

      据说,“曾子食生鱼甚美,因吐之。人问其故,曾子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食美,故吐之。’遂终身不食。”(《孝子传》)因为母亲在世时,从来没有尝过生鱼的美味,因此曾子吃到美味的生鱼,马上就吐出来不吃了,并且终生不再吃生鱼。

      又传说,“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闾。”(《淮南子•说山训》)因为闾里的名称叫“胜母”,因此孝子曾子就不肯过去。

      曾子还有“啮指痛心”的故事,可以参见《二十四孝》的解读。

      3. 事父大孝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讲了一个故事,旨意很深刻。曾子奉养父亲曾时,每餐必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子必定要问剩下的给谁。如果曾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一定会回答说“有”。曾死后,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每餐也有酒肉;将撤除的时候,曾元没有问剩下的给谁。曾子问厨房里还有剩余的吗,回答说“没有了”。意思是准备留下来,再给父亲吃。对此孟子发议论说:“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这个故事很有趣,曾——曾参——曾元三代人,子对父亲的侍奉作了对比:曾参对其父不仅“养口体”,而且是“养志”。他孝而顺、孝而敬,考虑周全,一切询问清楚,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办。然而下一代曾元对其父则只是“养口体”,没有“养志”了。有些事情只是按自己的意图去办,而不管其父的意愿了,那么虽养而不顺不敬了。所谓“养口体”,就是侍养亲人的口腹、身体;“养志”则养亲人的心志、精神了,即除了“口体”之养,还让他们愉悦。孟子提出了“孝”有“养口体”、“养志”的问题,很敏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子与孝的故事(2)


      4. 善待后母

      《孔子家语》:“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曾子的后母对曾子没有慈爱之恩情,但是曾子照样供养,丝毫不马虎懈怠。

      5. 弃官养亲

      《孔子家语》:“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齐国曾经要聘请曾子为卿之官员,他没有应聘,是因为不忍心远离亲人,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

      6. 保全身体

      曾参病了,召来门下的弟子,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而后,我知道自己是可以免除祸害了!学生们啊!”

      此则出自《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启”,或说是展开,那就是展开被子给弟子看。或说是视、看,这里取此说。“免”,指免受损伤,也免受肉刑。

      这则也解读了《孝经》里的一个理念,即一生都应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到损伤,这才对得起父母。这也是孝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还说过:“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曾子大约快要死了,而让弟子看自己手足无损,从此可以免去不全的不孝,能够全而归了。这样做,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对孝道的终生奉行,一方面用自己的行为活生生地教育了弟子。

      不过钱穆有个评语也值得一读。他在《论语新解》里说:“《论语》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义’,曾子临终则曰‘吾知免夫’,虽义各有当,而曾子此章,似乎气象未宏。然子思师于曾子,孟子师于子思之门人,一脉相传,孟子气象固极宏大。论学术传统,当通其先后而论之。谓曾子独得孔门之传固非,谓曾子不传孔子之学,亦何尝是。学者贵能大其心以通求古人学术之大体,以过偏过苛之论评骘古人,又焉所得。”其实我们去读《孝经》,不也是这样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子与孝的故事(3)


      7. 曾子出妻

      《孔子家语》:“及其妻以藜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藜,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娶。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曾子因为妻子没有将藜叶之菜蒸熟,就休了其妻。有人提出异议,说这不属于“七种”休妻的规定。曾子说:藜叶之菜蒸熟,这不过是一件小事情,但还不服从我的话,更何况大事呢?于是休妻,终身不再娶妻。他的儿子曾元请求父亲再娶,告其子曰:“高宗因为后妻而杀害了儿子孝己,尹吉甫因为后妻放逐了儿子伯奇。我上不及高宗,中比不了吉甫,哪里会知道再娶妻能免除不对的事情呢?”曾子对妻子的要求也太厉害了一点,有点儿不近人情了,是否能多一点关爱之心呢?现代女性如果读到这一则故事必定怒气冲天,如果曾子还在世,非把曾子告到法庭不可!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只能当作传说看待的。就像文中所说,“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其实并不是后妻杀死了孝己,而是孝己被放逐后,自己死在了野外。

      8. 慈爱育子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下同)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曾子养育子女重视真诚不欺,这也是一种慈爱。如果父母欺骗子女,那么子女就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不好的习惯了。《说苑》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善教也。”今人深可体味之。

      再说一个故事。《说苑•敬慎篇》:曾子重病,他的两个儿子,曾元抱着父亲的头,曾华抱着父亲的脚。曾子说:我没有颜回之才,没有什么告诫你们的。我虽无能,但是君子讲究效益。繁花多,果实少,这是天意;言语多,行动少,这是人事。飞鸟还以为山低卑,把鸟巢筑在上面。鱼鳖还以为渊浅,而在泥土中穿洞穴。然而人们之所以能捕捉到它们,全凭着那诱饵。“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不要为各种贪欲所诱惑,不要“以利害身”,那么就不会遭受耻辱。人生要警戒“四事”:一是官位得到了,而懈怠了;二是病稍微好转,可能会重新加重;三是灾祸产生于懈怠懒惰;四是孝行因为妻与子而衰减。因此一切要“慎终如始”。这些应该是永不过时的谆谆教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子与孝的故事(4)


      9. 批评愚孝

      《韩诗外传》、《说苑》、《孔子家语》均记载:一次,曾子有过错,在瓜地里除草,将瓜苗的根斩断了,其父曾皙就拿起拐杖揍他。曾子被打得仆倒在地上,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说:“您老人家还在生我气吗?”鲁国的人认为曾子的做法是孝子,就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孔子听后对门人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自己没有错误,就请人转告孔子。孔子却说了一番道理:“曾参,你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的父亲用小竹鞭子轻轻打他,他就忍受着。如果用大拐杖打他,他就逃跑。经常叫他做什么,他随时都在;如果要加害于他,就找不着他。今天你让父亲暴怒鞭打,拱手站着不逃走。你想,你不是一个百姓吗?如果杀死一个百姓,那给你父亲留下什么罪啊?”这就是成语“小受大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等的来历,是说轻打就受,重打就逃开。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这个故事很深刻,不要“愚孝”,而要学舜的“至孝”、“大孝”,这是孔子孝的智慧,又是从舜那里得到启发的。再说,如果曾子被父亲打死了,那么其父就有罪,辱没了父亲,曾子也就是不孝之子了。孔子的这种逆向思维也很有意趣。

      这些传说,可以明白一点:曾子是个大孝子。孔子锁定曾子为传授《孝经》的对象,是得其所哉,慧眼识人!孔子评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篇》)挑出一个“鲁”字来评曾参,真是一字千金!曾子上面的孝行故事不就是一个“鲁”字吗?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言不亦“鲁”乎!程子说:“参也,竟以鲁得之!”诚者斯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4 01:12 , Processed in 0.1182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