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话说百家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9: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4-12-5 16:22 编辑

    源流三


    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先祖,登泰山祈祷,天乃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神州依据天意,两两而合,命名五大宗族,并铸十鼎,永铭天德。其中,帝标记“癸戊”。  皇(丁壬)。任地(今任城)为大本营,壬人首领称“皇”,手持规矩,所生男女俱称任氏,由此衍生其他重要部落。壬娶丁,壬手持圆规(壬手持合拢的圆规,癸手持张开的圆规),丁女手持矩,壬规丁矩,丁壬合文,诞生“皇”(或“中”,任又称仲,带仲字都属于任氏,奚仲、仲虺、挚仲氏任。壬+丁=中,中华之中字本意),至此,皇部落诞生,自称规矩皇族,产生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最著名的就是人皇,规矩是皇族任氏象征图腾。壬所生的人,自称“任氏”,将皇族“壬”加“人”,形成任氏(仲)这是最早的皇族。皇族所生的,才叫人(壬的同音)。规矩皇族,基本上类似人类始祖。规矩为图腾,自称皇,例如羲皇,娲皇,娥皇,泰皇,人皇,一般姓氏或国名在后。  帝(癸戊)。皇族的儿子戊即帝族,皇族任氏首领----壬娶丁,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癸,产生了帝族,帝(羲、舜)字即戊癸合文。癸+戊=帝(或“羲”、“舜”字)。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规也,癸手持张开的圆规。戊部落十分有趣,戊人自称“我”(戊变体)、“吾”(戊同音)。他们首领自称“羲”“舜”或者“帝”,羲、舜字也是癸+戊的合文。癸的后代,祭祀癸女,念念不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姓---姜。姜=癸+女。癸女的后代自称姜姓。因为舜娶了一对姐妹(二姚),所以他娶了两个癸(娥皇、皇英),其中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的两支帝的后代,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姚实为舜与癸女之后。姚发音与癸女之父“尧”音同。  殷(乙庚)。庚,即金星。庚娶乙。庚,甲己之子。乙,乃戊和癸之女儿,即帝的女儿,帝女。庚迁殷,建立殷,庚乙的儿子丙,紧挨殷而建立商。  商(辛丙)。丁的哥哥丙,同样是矩家族,丙娶辛,形成了商部落。上辛下丙,即商字。丙+辛=商。辛乃己之女儿。丙手持矩,辛手持利剑。辛是己的女儿。辛所生本为壬癸,但因壬自称人皇,为先祖,所以商人将十天干之外,又额外诞生了十二地支,将辛之子,称子,子姓诞生。与任氏之仲相同,子一般在名后。例如箕子、微子。后来,商灭,其贵族子孙,名后有“子”,以示殊荣。  周(己甲)。帝有一子曰甲,一女曰乙。甲西迁,务农为业,是为周之祖。皇族女儿己(大任,任氏名己,挚仲氏任。皇族任氏之女),远嫁给甲,诞生周(甲+己=周),甲+己诞生了“周”字。周人自称“自己”,表示自称是己的后代。周人依据“己”的同音产生了姬姓,自称己女之后。任己名己,皇之公主,己父壬,母丁(甲骨文写法为“口”),任己为任氏而称仲(壬丁合文亦即“中”,挚仲氏任)。”周人依据“己”字以及己之母“丁”字(甲骨文丁为“口”写法,表示矩)组合,创造了“姬”这个字,表示己女所生的意思。凡是己所生的周人后代,都自称姬姓,与己同音,这就是姬姓的由来。姬字有个小口,口即丁(丁为姬姓始祖的外祖母),丁为己之母。据说甲因发明铠甲,依他的名字甲而命名。甲,帝子也。己,皇女也。帝子甲娶皇女己,姬(女+己+丁)姓应运而生。   父娶母 儿子 女儿 母+父=合文 其它合文皇 壬 娶 丁 戊 己 丁+壬=皇 丁+壬=中 帝 戊 娶 癸 甲 乙 癸+戊=帝 癸+戊=羲 / 舜 ; 女+癸=姚 / 姜 殷 庚 娶 乙 丙 丁 乙+庚=殷   商 丙 娶 辛 壬 癸 辛+丙=商 ( 高辛 ) 周 甲 娶 己 庚 辛 己+甲=周 女+己+丁=姬


    源流四

    史记载︰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9: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4-12-5 17:08 编辑

    源流五


    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晋书》记载,南安郡赤亭地(今甘肃陇西东南)羌族首领弋仲,本是汉朝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之改为姓氏,称姚氏,世代相传至今。在西晋怀帝司马炽执政的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姚弋仲率领他的羌族部落从赤亭(今甘肃陇西东南)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期曾被石虎强行徙至关中地区。 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姚戈仲被晋明帝任命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后赵君主石虎执政时期,率部属迁发达地区清河(今山东临清),被石虎任命为冠军大将军。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5年(后赵石虎太宁元年,公元349年),姚戈仲率部镇压了梁犊领导的起义军。后赵政权灭亡后,姚戈仲降晋,被晋穆帝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晋封高陵郡公。东晋永和8年(公元352年),姚戈仲病逝,第五子姚襄代领其众,在率领部众返回关中时于三原(今陕西咸阳)与前秦政权的大军交战,战败被杀。姚襄的弟弟姚苌率众降于前秦政权,为苻坚将领,之后累建战功。“淝水之战”后苻坚回长安不久,鲜卑贵族慕容泓起兵反秦,姚苌参与讨伐慕容泓战败,逃奔渭北,得羌人及西州豪族尹详等的支持,随后也起兵反秦。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19年(公元384年),姚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后秦政权。之后,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10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东晋太元10年(公元385年),姚苌擒杀苻坚,前秦政权基本灭亡。及至慕容永率鲜卑30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晋太元11年(公元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东晋太元18年(公元393年),姚苌病逝,太子姚兴继立,次年,打败了前秦的残余势力苻登,彻底灭了前秦政权,据有关、陇地区。然后,姚兴又乘西燕败亡之时一举取得河东地区,随后又相继攻占东晋的洛阳,臣服西秦,攻灭后凉。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12年(公元416年),姚兴病逝,太子姚泓继位。东晋王朝的车骑将军刘裕率军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而后秦宗室内部却只顾骨肉相残,自相削弱。晋义熙13年(公元417年),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到农历8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国灭亡。 姚弋仲及其子孙创建的后秦政权,从公元386~417年共历3主,39年。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属于明朝赐姓为姚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禹尔氏,世居阿鲁科尔沁。后有满族以姚为姓氏,满语为Yur Hala。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姓姚。 ⑵.蒙古族努克楚德氏,在明朝时期赐汉姓姚氏。 ⑶.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姚姓而姓姚,称“姚名智”,其后裔子孙世代称姚氏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9: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4-12-5 16:30 编辑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属于明朝炀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源流八

    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属于汉化为氏。德昂族,散居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聚居区。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百濮人,与古哀牢国人有密切的关系。德昂族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原住民族。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先民,在隋、唐时期被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德昂族先后臣服于汉朝、晋朝及南召、大理国,在元朝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人绝大多数与景颇族、汉族、僳僳族、傣族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德昂族中有一大氏族拉,称耐氏部落,有名无姓。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农历6月,以该支姚氏族人为主的明军地方武装所在驻地,曾爆发了著名的“姚营兵变”。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嗜好,他们善种茶,家家栽有茶树。过去,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和其他民族一样有平等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昂族曾一度沿袭民国时的称谓,统称为崩龙族,后在本民族的要求下,于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2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4-12-5 16:32 编辑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姚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别的: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三身国"亦见于《大荒南经》"三身之国"; 《大荒南经》中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等等 ,《山海经·海外西经》:“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三身国应在今日西南地域,即四川、贵州一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6: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4-12-5 16:51 编辑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时妫满正朔,姓陈;战国时承继舜帝香火的是陈完一支,姓田;此后舜帝一系姓氏又不断地分化。《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
      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王莽在这里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其中多为中华大姓,除姚、陈、田、胡姓外,在中华100大姓之内的还有王(一支)、孙(一支)、袁、夏(一支)、陆(一支)等等。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总部设在香港,自1982年起每年轮流在各地举行国际大会。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行,盛况空前。之后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颍川陈氏的命名封地河南许昌长葛隆重举行,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目前已举办了15届,影响非常大。
      天下舜裔子孙,姓氏各异,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具有巨大的亲和性和凝聚力。

    为弘扬传承舜帝和姚姓优良传统文化和寻根问祖、宗亲联谊迫切的需要
    2013年5月1日~3日,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预备会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市及香港和新加坡的120多名筹委会成员和姚氏宗亲出席。会议对《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章程》草案的提出了修改意见;讨论并协商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理事会的候选人名单和其他事宜。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简称: 世姚会)成立大会暨舜帝道徳文化研讨会” 经筹委会召开三次会议商议和筹备, 于2013年11月3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隆重举行!这是世界姚氏族人千载难逢的盛会。来至美国、英国、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共57个代表团的姚氏代表二千二百多人(含只到九嶷山参加祭拜舜帝活动的人)参加这举世瞩目的盛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6: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4-12-5 17:06 编辑

    人口统计

    根据2007年公安部最新统计显示,当今姚姓人口大约420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十四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35%。姚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全国汉族姚姓人口的25%,其中安徽占8.6%,为姚姓人口第一大省。

    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姓氏(是部分不是全部),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姚姓后裔改姓以后的姚氏族人包括在内,姚氏族人的人数就数也数不清了,是百家姓中最显赫的姓之一,仅次于姬姓(分支有上百氏),远远超过了王、李、张、刘等氏(先秦以前姚、姬为姓,王、李、张、刘为氏,不适合对比)。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一0.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大约49%的姚姓人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6: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5-1-4 17:05 编辑

    排名: 65、谭(姓)
      由来: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南,一支迁途队改姓谭。

    来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此来源基本属实,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为虚假)

    来源四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来源六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七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以上内容存在都属实,及全虚假的极端情况,也存在几条同时属实的状况。


    历史
    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分布

    历史上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当代分布与图谱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870万,为全国第六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14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2%。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南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谭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氏中排名第65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6: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5-1-4 17:06 编辑

    排名: 66、廖(姓)
      由来: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源流五 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源流六 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源流七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如今廖氏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源流八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现
    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廖家冲一带。早期的苗族人有名无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 源流九 源于毛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 源流十 源于仡佬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载:“仡佬族中有廖氏。”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迁徙分布

    历史上廖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汉,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宋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七十三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廖姓密集分布区域。 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八十四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3.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廖姓又集中了13%。宋元明600余年,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 当代廖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廖姓的人口近420万,排在全国第61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廖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420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其次在广西、台湾、福建、河南,这四省的廖姓又占了25%。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16%,为廖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湘、四川、闽台三个廖姓聚居中心。在600年期间,廖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西南部迁移,同时向华中回迁。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粤桂、湘赣、闽台、安徽西南、湖北东南、贵州东部、云南大部,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3%,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在海南、贵州西部、云南东北和西北、湖北西部、川渝、陕甘南段、青海东南、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江,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3%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

    历史名人

    远祖廖爽公,字可挹,号西楼,五代后梁仕楚,授衡州太守,遂家于衡。拜丞相,进爵南阳郡开国侯,食邑衡山,为衡山廖氏始祖。十子,长子匡图,为楚天策府学士,有文集十卷。五世瑞公,由衡山迁江西。又传八世至思政公,字魁三,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复回衡山,卜居龙溪一都, 爽生凝,原籍江西泰和县,仕南唐,为都昌令,秩满挂冠归老衡岳。凝公生三子,长秉乾卜居耒阳,为耒阳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兴。秉乾子孙繁衍四乡,如夏塘、长岭、石准、春光铺、双洲、芭蕉、黄岗等地。 爽公六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六世至淇惠迁长沙城南,淇惠曾孙城景又迁宁乡县横田。城景第三子万仪,字鸿达,一字容观,元末迁居安化丰乐乡大屋村(今属涟源市)双陂,而后分析大屋村等地。至1949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9500余人。宗祠设在大屋村,支祠数处。 廖 扶:襄阳(今属湖北省)人,一作廖扶,东汉学者,习诗画。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 廖 湛: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将领,在进攻汉中王刘嘉时,失败被害。 廖 化: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封中卿侯,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 廖 刚:号高峰,顺昌(今属福建省)人,北宋崇宁进士,甚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书。知无不言,反对奸臣当政,当时蔡京秦桧专权,亦为之畏惧。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位军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为将帅,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号称“万石廖氏”。 廖纪(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一带(原属陵水县)人,出生于河北大运河畔,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是海南历史上两个进入朝廷权力中枢的一品重臣之一。 廖 衡:宋代顺昌人,自幼聪颖,六岁能文,十三岁中乡举,官至转运判官。 廖 庄:吉水人,明宣德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书讽劝,遭谪。 廖 谨: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学术渊博,号“廖五经”。 廖 惠:四川省保宁(今阆中)人,明末四川农民起义首领,称号“扫地王”。 廖 燕:曲江(今属广东省省)人,清代文学家,文笔恣肆犀利。善草书,如古木寒石,能戏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图:虔州(今属江西省)人,唐代天策府学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扬名。 廖正古:宋代将乐人,任西安知县,反对王安石“青苗法”,著有《归田集》。 廖执象:宋代顺昌人,聪慧过人,七岁能写,年二十入京献诗,太宗甚为欣赏。后赴省会考,病殁。据传,隐士陈抟是之曰:“余乃谪仙人,但不能久留尘世。” 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义。曾负土成坟葬父,仗义疏财,救济难民,传为美谈。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因战功被朱元璋封郧国公。弟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孙镛官至都督。 廖云槎:清代画家,作品“点染华妙,得者宝之。”其子寿彭“承其家学,亦好写生。” 廖云锦:女,清代华亭人,善诗,著有《织云楼诗稿》,中有《咏秋燕诗》,其句“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广为吟咏。 廖寿恒:江苏省人,清代历任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其兄丰以儒学著称,谙史通经,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抚。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绪进士,著名经学家。著有《四译馆丛书》、《六译馆丛书》等。 廖仲恺: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广东省惠阳人,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早年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投身大革命运动。孙中山逝世,他坚持执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长,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历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1925年被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学苏联,1933年加入红军,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抗战中在香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建国后,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去世。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及发展中外友好事业作出不朽功绩。 廖荣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轻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党员,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战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国民党将领。湖南省邵阳人。1925年当兵,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留学法国,历任少校连长,中校参谋,少将参谋,副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协委员,1968年病逝。 廖磊:新桂系高级将领,国民党陆军上将。字燕农,又名梦祥。广西陆川人,原籍广东化州。 廖容标: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赣县人,1929年参军、1931年入党,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区副司令、警备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廖汉生:湖南桑植人,新中国开国中将,曾任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三书记、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28年3月参加贺龙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三、十四大代表,党的十五、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一、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2006年病逝北京,享年95岁。 廖峰: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人,湖南三丰创建人,三丰恪守 “ 三元归一、丰饶疆土”的理念,努力使天、地、人回归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廖峰同时也是阿里营销学院创始人,他致力于LED灯具从这里开始漫延,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营销软文知识,无私的传授给网商朋友,让商友们更有信心勇往直前,一步步走向成功。 廖锡龙:廖姓名人中军衔最高的解放军将领。男,汉族,1940年6月生(62岁),贵州思南人,1963年2月入党,1959年1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 现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总后勤部部长。廖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6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6: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5-1-4 17:13 编辑

    排名: 67、邹(姓)
       由来: 中国姓氏之一,源流颇多,主要源自商纣王庶兄微子启食邑于邹邑的后人。姓氏源流

    源出处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 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异姓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源出处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 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源出处三
    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记》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据考证,微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后长子孔父嘉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内乱被害,为避祸其弟宣靖父带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等家族成员逃到鲁国,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他们的后代中有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当今的河南族邹氏,多尊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源出处四
    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蚩尤属下部分族人分迁至邹(今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屠(今陕西西安)之地,该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邹地者为邹氏,居屠地者为屠氏。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

    源出处五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越国,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国,在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当时的楚国乃经常联越以制吴。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闽越分出的瓯越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 邹 通“驺” 。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乃步吴国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国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世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驺”字多被写为“邹”。因此,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

    源出处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

    得姓始祖

    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第二,微子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灭纣,封子于宋地立国,定都商丘,以供奉商汤的宗祀。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时,以邑名邹为氏,是为邹姓,他们尊微子启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历史上邹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邹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邹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61.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二省邹姓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这二省的邹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赣闽湘和江苏两块邹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邹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邹姓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朝时期,江西仍为邹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这二省邹姓大约占邹姓总人口的48.6%,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山东,这五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闽为中心的江南邹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邹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邹姓的人口370多万,为全国第七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近10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一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部分世系表

    黄帝轩辕氏 - 少昊金天氏(玄嚣) - 蟜极- 帝喾高辛氏-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 振(王亥)、 王恒-上甲微 - 报乙- 报丙- 报丁-主壬- 主癸-商王成汤(太乙)- 太丁、外丙 、仲壬-太甲(太宗) -沃丁、太庚-小甲、王雍己、太戊(中宗)- 仲丁、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廪辛-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微子启、微仲衍- 宋公稽- 宋丁公(子申)-宋闵公(子共)- 弗父何 - 宋父周- 世子胜- 正考父- 孔父嘉、 宣靖父- 鼎升 - 懋敬 - 成羲 -正稚 - 皙 - 邹曼父
    邹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7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8:15
  • 签到天数: 309 天

    [LV.8]以坛为家I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7: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皋城-姚远铸 于 2015-1-4 17:22 编辑

    排名: 68、熊(姓)
      由来: 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熊姓曾有72个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 熊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北宋为最。

    源流:“熊”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君王特有姓氏,取其“熊熊烈火”之意。 小篆:“酓”字 ◎ 音“yǎn”。先秦写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伏羲古称大酓包戏。酓是伏羲的称号。 异体字:“熋”字 ◎ 音“xióng”。 同“熊”。火字部首,笔画数为14画。 得姓始祖:鬻熊:商末人,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为周文王之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为黄帝,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鬻熊为季连之裔孙。鬻熊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曾扩展到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二二三年,楚为秦始皇所灭,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字体:熊[熊,读音作xióng(ㄒㄩㄥˊ),古音亦读néng(ㄋㄥˊ)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等的记载,黄帝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四世孙陆终第六子名季连,赐为芈姓。季连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后裔子孙中,到商朝末期有个叫鬻严的人,字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受官火正,后世称其为鬻熊。其子后来事于周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在《鬻子》一书中,鬻熊自却己说:“九十岁才觐文王,后有武王。及成王询封康叔于卫之事。”如此算起来,鬻熊的年龄应该超过了一百二十岁,堪称寿星。楚国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赢政二十三(楚王熊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国人多以熊为姓,以念亡国,并尊奉鬻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部落姓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黄帝的后代中便有人以地名为姓,称熊氏。熊氏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苗族仡熊氏,在战国中期受楚文化影响颇深,当时即有改汉姓为熊氏者。到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时,已基本改为汉姓熊氏了。

    源流四
    源于普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后裔的四个部落联盟而构成的,普米族民间有句古语“拍米冉贡组”,意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个血缘集团联合而成的。据宁蒗县永宁普米族传说,普米族最早的四个根是“布”(四个血统或四个氏族部落),其名称分别是:冉祖(绵羊)、拔佳(锅)、尚(熊)、搓皮(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里,拔佳、尚主要分布在盐源、宁蒗一带。又据传说,联合为普米族四个部落的名称是“萨雅崩巴供”、“布米虽母供”、“俄业里戛供”、“总散不安贡”。与以上四个部落相对应的本民族氏族名称分别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玛”。普米族原来没有汉姓,在明朝洪武年间,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区、滇西北一带地区后不久,这一带地区发生了叛乱。为了加强对这带地区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调集军队,用了六年时间平定叛乱,之后对普米族各氏族进行详细的户籍登记,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汉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虽母供”、或称“尚”,一律改称汉姓熊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喀尔拉氏,亦称喀尔喇氏,满语为Karl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辽河流域,所冠汉姓为熊氏。 ⑵.满族克哷氏,满语为Kere Hala,源出元朝时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为氏,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熊氏。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布依族、彝族、蒙古族、瑶族、阿昌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熊氏,世代相传至今。

    各支始祖
    熊怀璞:熊文惠之子,明正统年间自南昌府丰城县(今张巷镇)罐山村迁居湖北郧阳府竹溪县。育三子,三子熊东海任扬州府仪征县知县,孙熊广韶任竹溪县知县。是为竹溪县熊氏始祖。 熊守乾:明嘉靖五年由吴入楚,卜居武陵前河五家冲。是为武陵熊氏始祖。 熊仲璜:明洪武间由丰城迁居长沙河西都之沙河湾。是为湖南长沙熊氏始祖。 熊良祖:明万历间自南昌府丰城县迁居常德武前乡花叶港。是为湖南常德熊氏始祖。 熊 安、熊 荣、熊 徙:熊安在明洪武初携三弟熊荣、五弟熊徙自湖口花尖山迁居宿松城内北厢,未几,荣转迁大梵寺坂上屋,徙转迁山下屋。是为宿松熊氏始祖。 熊庆贤:明神宗万历年间,由江西丰城迁到广西临桂东乡五都一甲湖塘江背村(今桂林市郊区朝阳乡江背村) 熊裕凤:熊庆贤第五代,於前清康熙元年迁居於灵川四都一图七甲尧乐村入籍(今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尧乐村) 熊秉璋:乃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江里上村人也,于唐时天佑二年莅任来奥特授广西盐道使司,育桂子三枝,长曰国栋,次曰国梁,居住桂林,三曰国材,辞仕归农,移居东乡湖塘。国材公育四子,名曰家福、家禄、家祯、家祥,则家禄公育六子,名曰康福、康贵、康荣、康华、康兴、康旺,于后晋时天福元年家禄公带同六子又移至斯地居住,故称名为大熊村,厥后兄弟六人分枝,各择其地而居之,而吾始祖康荣公择居文昌村,生二子,长曰宁忠,次曰宁恕。忠育四子,名曰克明、克理、克道、克德。恕育四子,名曰克文、克武、克显、克达 熊俊三、熊俊四、熊俊七:熊俊三于明嘉靖中官居湖南,遂与胞弟熊俊四、熊俊七转籍江西,家于邑之油草塘。是为江西熊氏始祖。 熊安华、熊安御、熊安珠:三人为堂兄弟,明中叶由江西丰城县转籍湘阴。是为湘阴熊氏始祖。 熊瑞菊、熊普芳、熊世举:三人为兄弟,由江西丰城迁居衡山县登山石门石湾。是为湖南衡山熊氏始祖。 熊上玖、熊上珍、熊上泰:三人为兄弟,清雍正四年自潮州府平远县东石乡迁居浏阳西乡。是为湖南浏阳熊氏始祖。 熊文韫:号野仙子,生殁葬阙,配汤氏,生子二:熊执易、熊九泰。是为湖南安化熊氏始祖。 秦灭楚后唯有榘公仍继宗支以传于今,是为迁秦一世祖。   榘公生熊洪,洪公生熊乃,迁四川,为四川一世祖。熊乃生二子:熊评(汉丹阳太守)、熊尤(又名百川,为汉京兆尹)。熊评生二子:熊合明(汉彭城大将军)、熊谦吉;熊谦吉生熊义(为大司农),熊义生熊辑;熊辑生熊桥(汉献帝初平中,为渠江太守长,因雍容莅事,听览如流,召拜骑都尉)。熊桥生熊弘、熊睦。熊弘(召汉校尉),熊睦(东吴尚书)。熊弘生熊本初(汉徐州牧),熊本初生熊宜。熊宜生熊敬,熊敬生熊敏中(晋骑都尉)、熊介中(晋咸阳令)。熊敏中生熊尊循(迁鄱阳、江西始祖。我族为尊循始祖后裔)。熊尊循生熊续,熊续生熊远(东晋尚书,豫一世祖),熊远生熊励(为晋参军),熊励生熊衮(南北朝御史大夫,为固陵始祖)、熊襄(南北朝齐人,著齐书名河洛金匮)。熊衮生九子:熊震、熊坎、熊艮、熊升、熊晋、熊巽、熊鼎 、熊恒、熊泰。熊泰(广平太守,远使安南)生熊辉,熊辉生熊绪(五代人,为鄱阳太守,家于莒),熊绪生熊荞(为齐益州太史),熊荞生熊韶、熊武。熊韶生熊彬(梁议曹郎),熊彬生熊虬(隋刺奸令),熊虬生熊导、熊尊。熊导生熊志,熊志生熊雍(唐大理司评事)、熊睦。熊雍生熊锡古,熊锡古生熊卓(唐长安史),熊卓生熊岑(唐京兆尹),熊岑生仲牧、叔献(唐侍制,檀漆液头祖)。仲牧生三子:熊执易、熊执书、熊执礼;熊执书、熊执礼均为南昌始祖。熊执易(同九经,策贤良方正,德宗朝为右补阙)生六子:熊琳、熊球、熊宗、熊瑜、熊即、熊郎。熊琳(唐穆宗长庆元年,讨贼有功,封汾阳侯,节镇豫章,遂家沟上)熊球(唐宣城太守)生熊烈,熊烈生凯芝,凯芝生熊荆(唐学士)熊宗 熊瑜(唐益州太守)熊即(唐陈州长守)熊郎(唐谏议大夫)熊执易长子熊琳生熊喜、熊愈、熊叨。熊喜生熊志琼(文武全才,唐威武将军都督两广,敕葬金溪县)。熊志琼生三子:熊楚(唐吏部侍郎,居沟上)、熊悍(唐秘书少益左丞相)、熊襄(唐侍讲学士)。熊襄生二子:熊迪、熊建。熊建生熊广。熊执易六子熊郎(唐谏议大夫)生熊范,熊范生师察,师察生熊乔(唐进士兵部尚书),熊乔生熊鹄(九江太守)、熊鹤(武昌太守)、安生 熊叨(为豫章一世祖)生六子:长子熊延福(生三子,钟、锶、皇,后晋天福二年,登国子监祭酒)熊叨次子熊延礼(曾孙熊本,庆历士第官顺大夫侍制勋至上拄国江陵封开国伯,食邑九千户赐紫金袋) 熊叨三子熊延秘(唐兵部尚书,提兵福建)龙头阁 熊叨四子子熊延佑(宫秘少监); 熊叨五子熊延喜;熊叨六子熊延祚(官正银青光禄大夫)南昌石湖祖; 熊延福长子熊钟生熊俦、熊侃(下房中房新建青山祖)、熊备(录塘西邑路下祖);熊延福次子熊锶生熊诰(宋雍间仕骠骑上将军,殿前指挥史);熊延福三子熊皇生熊洽、熊穴(熊坊驼岑祖)。椐国兴祖流源考称:自怀王以后历汉晋及唐,其间千有余岁。由江陵而豫章,居南昌府丰城县、进贤县、鄱阳者余姓繁衍,人烟辐辏,文风大起,可称最盛。辨考诸江右进贤旧谱云:时熊经自湖广任鄱阳尹,升贑州通判,因寓居南塘岭数传,至仁瞻生执易(与湖北谱记叙有出入,湖北谱说是仲牧。),执易生琳,以破王仙之黄巢封豫章候。寻废琳子贽为右拾遗与弟志谅由鄱阳迁豫章数传,至建六岁失怙入赘于丰城拿阙陈氏生子叨,叨生延福、延禧、延秘、延祚、延佑、诸熊祖之迄。考丰城谱云:长宣公自唐宣宗太申年间由朱氏巷迁紫竹岭。而久,福以功封银青光禄大夫,在南塘时又在宣宗太宗年后则长宣公与延福兄弟疑同时人似未可信,为诸延苗裔也。然进贤谱叙又云:惟定建公为南昌熊之始共祖,又云:本公为神宗经略制置使,他谱又载为神宗翰林知制诰,则进贤谱中不外丰城人,丰城谱中亦多进贤人,丰城熊氏与进贤熊氏及散居各省各郡者俱共出一祖可知矣。但世远年湮未敢意为揣合,而吾祖宗实公自宋祥兴十二年由豫章迁楚之上湘白石围山,而溯其所自固丰城慎嘉公之世裔也,居湘数百年间子姓绳蛰,有分居楼底岩前石头埠、回龙山中,涉及迁徙秦蜀者星罗棋布,莫不奉宗实公以为一世祖。但国兴公所称“旧谱”、“进贤谱”、“丰城谱”等如今编者尚未一见,这些资料当属熊氏瑰宝,因此,凡今后有人祥考本族世系,当知本文依据为乾隆三十八年谱及湖北熊氏谱,若能找到其他更为详细的老旧谱书资料映证最好。乾隆三十八年谱称宗实公为一世祖,宗实生爟,爟生四子:昌、谊、奭、涧,昌生三子:韩、干、翰,韩生四子:忠、礼、元、德,元生二子:致极、致桂。致极生二子:义绪、义昭,义绪生二子:如铄、如铭,如铄生二子:徐祥、为祥,徐祥生二子万冯、万春,万冯生二子尧凰、尧政,尧凰生二子世耀、世滚,世耀生添美,添美生子忠、子信,子信生五子:安福、安寿、安佑、安祯、安祥;安佑生六子:邦荣、邦华、邦富、邦贵、邦玉、邦德。安佑公六子各有分支,祥见谱书。乾隆三十八年谱在宗实公以下各支各派均有记载,有需要者可以索取。

    迁徙分布
    熊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的大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 秦汉之际,熊姓仍旧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所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为熊姓。可见在宋代时,熊姓仍广泛分布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而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成为望族,后世出了不少名人学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拼死抵抗,但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故节节败退,南宋王室也从杭州出逃福建,再由福建败退广东孤岛——崖山。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江浙一带之熊姓有迁福建者,再由福建入广东,以避兵火。 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并有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者。 到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亦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熊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8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4-5 06:15 , Processed in 0.1534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