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姚波

话说老四川姚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2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江长赤姚氏老人只记得这么几个字派:闻尔秀再思德仕代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5: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鄂潜江-姚治洲  15:12:09
    老四川姚氏宗亲联谊会及老四川全体宗亲们:您们好!
    现请教您们几个问题:

    1,有谁的祖籍(更远)是崇宁县(唐昌镇)?
    2,您们老谱记载根从哪里来?
    3,你们的根最远能追到什么年代?
    4,在明末清初时有无详细记载?
    5,明代记载先祖都叫什么名字?(明中至明末)
    6,家谱源流记载有无提湖广潜江县长安乡?
    7,家谱源流记载有无提江西新干县(豫章临江府新干县),
    8,在明代有无先世做官?叫什么?
        我希望您们回忆一下,互相打听一下,翻一翻自家老谱,或者问一问高龄长辈,或者问一问知名人士.拜托!拜托!
        湖北潜江市姚治洲向老四川全体姚姓宗亲敬礼!
         手机,136172968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2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江姚氏   崇宁县志与潜江县都记载明嘉靖十六年姚溥(普)任潜江县知县,姚溥有后代在崇宁(谱中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2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11: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1-19 11:13 编辑

           从湖南宜章、宁远等地来川的姚氏宗亲后裔,你们在哪里?

    老四川各地姚氏宗亲:你们好?
    我们是汶川县水磨镇的姚氏宗亲。我们的先祖,原籍湖南省宜阳(宜章县),于清朝康熙六十年,移居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水磨沟(今水磨镇)。
    据宜章老家清朝和民国《姚氏族谱》记载,宜阳、宁远等多个县市姚姓,均属同一宗祖。历史上有大批姚氏先民先后移居四川各地,由于年代久远,已和老家失去联系。借老四川姚氏宗亲联谊会第三次年会召开之机,为了各地姚氏宗亲寻根访祖,现将清朝光绪癸卯《姚氏族谱》记载部分来川姚氏先人名字公布如下:
    明朝洪武年间,姚尧民生六子,姚夫义、夫智留守老家,夫胜、夫成、夫善、夫恶四人来川。
    明朝万历前后来川的有:姚世衡之子姚昌府,姚世相之子姚昌绪、昌缵,姚世掌之子姚昌思及二子,并注明西蜀。
    明朝万历至明末来川的有:姚昌柯之子姚胜诈,姚昌梯之子姚胜万,姚昌凰之子姚胜陶,姚昌县之子姚胜明,姚昌官之子姚胜轲,姚昌秦之子姚胜敬,姚昌班之子姚胜悌,姚胜舜及子姚伦及子全来川。
    明末清初来川的有:姚胜祉之子姚铎,姚胜修之子姚秦,姚胜琏之子姚效,姚胜聪之子姚耀,姚胜仁之子姚艳,姚胜江之子姚高、姚志、姚意、姚念,姚胜腾之子姚侃,姚胜亨之子姚资,姚逊先到宁远后再来川,姚胜玉之子姚映、姚典、姚腕,姚胜万之子姚任移居重庆永川,出授重庆永川训导。
    清朝初叶来川的有:姚治之子姚日影,姚丽之子姚日耀,姚璇之子姚日休、日伸,姚住之子姚日记,姚信之子姚日柳,姚仰之子姚日安、日康,姚义之子姚日琦,姚日积父子,姚日晰父子五人。
    姚日祥之子姚登隍,姚日康之子姚登览,姚日成之子姚登瑶,姚日寿之子姚登贸,姚日红之子姚登朝,姚日任之子姚登衡,姚日君之子姚登定,姚日国之子姚登进。
    清朝中叶来川的有:姚登儒之子姚天柱,姚登上之子姚天禄。
    往云南的明朝有姚胜祊之子姚圭。清朝初年的姚岳之子姚日诹、日诞,姚升之子姚日焕,他们同属姚伯杨的后人。
    清朝初叶往贵州的有姚日广之子姚登志。
    除以上注明移居老四川等地的姚氏先人外,明朝和清朝还有四十多人,只注明移居外地,不知移居何处,他们分别是:姚世安、世荣,姚昌发、昌济、昌泽、昌旺、昌廷,姚旸、姚智,姚日晓、日告、日黎、日洹、日洛、日侍、日早、日煜、日荣、日达,姚登泰、登松、登彤、登橞、登石、登木、登琬、登闻,姚天祜、天时、天环、天则、天利、天列、天剩、天判、天剑、天创,姚仙堂,姚鹤梁、鹤才、鹤钦,姚景信、景礼、景命、景利、景孚。
    以上公布的名单,由湖南省宜章县姚明炎、姚邦兵等宗亲提供,均抄自湖南省宜阳(宜章县)清朝光绪癸卯《姚氏族谱》记载,供老四川各地姚氏宗亲参考,便于大家寻根访祖。
    从湖南宜章、宁远等地来川的各地姚氏先人后裔,你们在哪里?如有这方面的信息,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可以协助你们查询祖籍资料。

                  姚向东   电话:18090224545  汶川县水磨镇
    姚景宗   电话:13183862003  都江堰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14: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潜江姚谱关于崇宁姚氏记录(郫县唐昌)(顺治三年版)有符合条件请跟贴联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1-25 14:15 编辑

    川凉山-姚建良(1219300565)  
    平阳姚氏簇谱序
    今夫簇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历朝之宝录其间政事之得失风俗之异同虽治乱因 糜常要不越夫礼而典章文物由是昭焉谱以志一家之世系其间水木之本源支裔之蕃衍虽聚处迁移不一要不忘其本而门阀阅由是着焉然则簇谱之修固不重且极哉惟我簇本皇帝之后因帝舜生姚墟逐以姚著姓其后有拆为陈恩胡虞者又有被执羁异城逐为赤亭羌之祖而嫡传子孙终衣姚姓稽舜六十七世孙渊为大司農延年被执逃于吴兴而改姓妫渊子征征子平为汉冀州刺史通京防易始姓姚为吴兴起家之祖今海内姚氏皆吴兴 则我姚氏水本一源兴他人之宗派不同者又问也但后裔繁多散居各省迁移不常后之子孙不考究源流许稽家乘竟有恩其世系而不知分自何带徒自何地者矣予祖景清念一公其先由越徒闽至宋末元初念一公为潮之梅州驿值时变乱民逃地荒因休官而立籍此地承甸韩莆义化缘浆万安等都遂即韩莆之均田而居焉生四子德隆盛章祖德移居同郡海阳祖章移居处之安远祖隆即 之二世祖移于梅之大柘乡祖盛移于邻乡石正 系井井其景清以上则潮阳之祖孚与 祖景清俱出天明一支天明以奉常兴礼出宰侯官莆福溪居焉天明父孟喻一名远为泗州泰军泰军为蓟州刺史弘庆父希 为节度使是为九十三世希 为八十七世连史部尚书察之裔孙察之父僧坦为开封府仪通三流光天壤者凡策鼎僧坦以上代有其人俱许于谱中自六十七世之下徒居吴兴武康后或迁居陕郡或散居山阴会稽或迁漳莆宁化或徒吾潮与惠源流 然然姚氏散居海内者其初皆本一人之无疑也祖隆生文声员外即文声生志昌志昌生仲礼三世俱単传至仲礼生子九人为肃燕让敬裕定完而宽定无传七房皆有传而后裔乃渐昌炽 则燕祖所自出也吾潮有广济裔石一百余丈架屋三百余楹横旦蜿蜒相传为韩仙湘子所造而桥旁宁波寺则勤子祖仲礼督造之功勤劳至今永赖又吾 祖因东石具头变乱法宜尽剿予祖以里长行入阵扦山固恐玉石俱焚以素中资赌缩其地且阴传预避俄而总戎征剿无功遂陷祖受賘罚军需千两方脱罪家产殆尽夫倾产以救亿万性命阴徳至大我子孙今日丁赋殷盛衣冠济楚孰非先泽之所遗也哉祖隆公与孺人合葬于惠州之 昌距柘乡百余里因三世单传且单传之祖或早逝葬昌石马某山某沟而其邑有石马村子孙惟于是寻觅不知所葬坆边有石马古墓遂相传为石非前石马村也屡世探访弗 不意于今上康熙壬寅年裔孙上启与桴及道偶宿其地土入为言此处有汝簇祖坆经火失祀因往观之铭志寇然瓮翔代舞称为姚氏佳城此固子孙一气所感乎哉要之山川有灵不忍我祖火烟于荒畑断龙问也我后人益信修德之报三百余年以来毫髪有如此因修家善述以大光前人烈而振后裔嗣之芳世增其美则于斯谱为有光而于祖宗贻谋之心为无负云
    康熙二十二年 在葵仲春月

    思进士通议大夫知江南微州府事加二级前知杭州府事共部督捕清史司郎中户部山西清司员外郎户部浙江清史司主事加三级奉差监督大通桥漕运又兼署微宁广徳道知直棣昌平州顺义县事加一级十三世孙 谨记

    世系各岁进士十三世裔孙景记试
    我平阳姚氏分自天明季 天明为
    尚书察之裔孙察父僧坦封此隆公自
    帝舜递至僧坦八十世也察生丰城公思廉思廉生
    惮  之十七世孙源为会稽阴山祖惮之六世孙弘庆
    为蓟州刺史惮之六十世孙生三子孟玉孟迁孟逾名远迁
    生凤莆阳霓波远生天明居莆福韶天明生子三人子
    由度而惠至宋进士广东仓判享震则其八世孙也仲
    由度而升至六世朝珪为漳之祖十世白绍白纯弟兄
    入广居海丰而揭阳始祖又其十二世孙岱徒居也季
    由业而益至念一公弟兄四人念二公廷喜迁居鸭山
    念八念九生千四千二千三未徒也念公与潮阳之孚场
    出季 十世支孙孚为潮尉因家焉念一公为驿梅
    州休官承甸遂家均田平阳之有姚氏自此念一公生
    四子祖德祖隆祖盛祖章祖德迁海阳祖章迁处州
    祖盛居石正生新文新生仕昌。明成祖时任人材布
    政司运粮卒于旅邸景之二世祖隆生文声公员外即
    其子志昌孙仲礼仲礼生九子为肃静误让敬宽裕
    定完宽定无嗣七房皆昌盛散居大柘超竹乡予则
    静祖八世孙也自念公递传以下富遗通顕代有其人
    13
    而家乘殘缺尚未明備至十三世孫弗麈以明經高等授
    縣令自公中丁酉鄉進士欲重譜牒而未逮焉今中
    憲大夫涯州曆任司農司焉遷杭微兩君太守解
    組林下重訂族譜景乃與弟 亦公升菴致天台印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20: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家乘殘缺尚未明備至十三世孫弗麈以明經高等授
    縣令自公中丁酉鄉進士欲重譜牒而未逮焉今中
    憲大夫涯州曆任司農司焉遷杭微兩君太守解
    組林下重訂族譜景乃與弟 亦公升菴致天台印月
    考其世系粗槩其畧后之觀者溯其源始详其支
    裔知流萬派出自一原则尊祖 族孝第心油生也
    康熙二十二年昭阳大渊献律中林锺之榼魄初圆时也
    14
    修谱凡例  一溯源始谱牒家之史也徒水木而本
    本源之百里而上皆当知其人而其所尊焉如姚氏
    皇帝八世孫帝舜生子封於姚墟始受姚姓自商均以下分
    姓者二十九世惟嫡传一支终依姚姓至六十九世孫
    平为冀州刺史居吴兴海内分派之祖皆本於此此漢
    龙门帝纪世家唐豐城公思唐及宋宋郊年谱
    與乎明一百七十七世孫斐家乘纪载详明我平陽
    15
    始祖念一公由天明季派支分支一脉相传承不敢谓江漢支
    流萬派分出自岷山嶓塚也故照前譜传流之蹟依
    舊立圖凡封土官爵稽二十一史之確有據者一註
    明如歐陽作唐書其世系表考诸故之籍可據
    以为传信者也後之觀者當信其所信可乎一立網统夫
    支派縷柝而不得其網而统之则散且僣矣故遠祖以详其
    世代猶必稽近祖始基为君羊宗领袖而致其所觀焉我
    16
    族自念一公为梅州驛休官承甸为平陽始祖内纪编圖
    以念一公为第一世祖隆德祖章盛为第二世此如紫陽朱子家
    谱始目察院府之意也雖祖章散居各郡然而
    星宿为河之源则薪傅绪引必以吾平陽始基之
    祖统乎列宗斯不散而僣古先王祭川先河後海重本
    也後之仁人君子不必平陽祭川之義焉则亦
    祖宗之幸也夫一嚴本系一本既分斯有世系系者
    17
    繫也如物之繫属而不離也   老泉谱其族系區陽公緯
    緯其圖今酌行之如自舜帝遞降以至韶溪照舊
    譜经緯其圖自念一公以至九世则詳圖系派以下则
    遞叙實録父子相继昭穆相连由本相连由本達支
    秩然不乱舊谱之已载者不敢畧舊谱之所無者
    不敢增螟蛉非種鋤而去之不特恶莠之乱苖亦釜
    莒之滅鲁也至继绝立嗣须昭穆相同者明書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20: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家乘殘缺尚未明備至十三世孫弗麈以明經高等授
    縣令自公中丁酉鄉進士欲重譜牒而未逮焉今中
    憲大夫涯州曆任司農司焉遷杭微兩君太守解
    組林下重訂族譜景乃與弟 亦公升菴致天台印月
    考其世系粗槩其畧后之觀者溯其源始详其支
    裔知流萬派出自一原则尊祖 族孝第心油生也
    康熙二十二年昭阳大渊献律中林锺之榼魄初圆时也
    14
    修谱凡例  一溯源始谱牒家之史也徒水木而本
    本源之百里而上皆当知其人而其所尊焉如姚氏
    皇帝八世孫帝舜生子封於姚墟始受姚姓自商均以下分
    姓者二十九世惟嫡传一支终依姚姓至六十九世孫
    平为冀州刺史居吴兴海内分派之祖皆本於此此漢
    龙门帝纪世家唐豐城公思唐及宋宋郊年谱
    與乎明一百七十七世孫斐家乘纪载详明我平陽
    15
    始祖念一公由天明季派支分支一脉相传承不敢谓江漢支
    流萬派分出自岷山嶓塚也故照前譜传流之蹟依
    舊立圖凡封土官爵稽二十一史之確有據者一註
    明如歐陽作唐書其世系表考诸故之籍可據
    以为传信者也後之觀者當信其所信可乎一立網统夫
    支派縷柝而不得其網而统之则散且僣矣故遠祖以详其
    世代猶必稽近祖始基为君羊宗领袖而致其所觀焉我
    16
    族自念一公为梅州驛休官承甸为平陽始祖内纪编圖
    以念一公为第一世祖隆德祖章盛为第二世此如紫陽朱子家
    谱始目察院府之意也雖祖章散居各郡然而
    星宿为河之源则薪傅绪引必以吾平陽始基之
    祖统乎列宗斯不散而僣古先王祭川先河後海重本
    也後之仁人君子不必平陽祭川之義焉则亦
    祖宗之幸也夫一嚴本系一本既分斯有世系系者
    17
    繫也如物之繫属而不離也   老泉谱其族系區陽公緯
    緯其圖今酌行之如自舜帝遞降以至韶溪照舊
    譜经緯其圖自念一公以至九世则詳圖系派以下则
    遞叙實録父子相继昭穆相连由本相连由本達支
    秩然不乱舊谱之已载者不敢畧舊谱之所無者
    不敢增螟蛉非種鋤而去之不特恶莠之乱苖亦釜
    莒之滅鲁也至继绝立嗣须昭穆相同者明書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0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历史上的4次大移民
    2014-11-27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成都是个较彻底的移民城市,成都人中,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外来户”。

    成都历史上曾多次被攻陷,遭到的灭城之灾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1279年,第二次是1644年。

    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是“湖广填四川”,因川西平原是中国的大粮仓之一,历代帝王对移民四川都十分重视。

    今天的成都人,身材高大,皮肤细腻白嫩,长相俊美,特别是成都美女早已名扬天下,这使外地人大为惊叹。也有很多成都学者费尽心思地考究想知道:成都人是从哪里来的?成都历史上曾遭到哪两次灭城之灾?成都历史上历经哪些著名的大移民?而历代帝王,为什么那么重视对四川的移民?

    日前,笔者通过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图书馆资料、档案资料以及诸多历史文献,深入发掘、了解到成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的“前因后果”。

    第一次大移民

    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大融合

    时间:春秋战国

    自古蜀地富饶,成都平原的肥沃和丰富的物产,加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巴蜀大地长期独享安宁。秦惠王时,他想征服巴蜀,也深知必先修一条道路,他派人对蜀王说有一条石牛能拉出金子,并愿意把这条金牛送给蜀王,只因道路阻隔金牛无法送到。蜀王贪财,又不知这是秦王的计策,便派遣大批壮丁去修路,所有的壮丁都死在修路之中,只剩下五个壮丁,这条路就被叫做五丁路或金牛道。

    道路修好后并没有金牛送到蜀地来,反而引来了大军。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领军队沿金牛道一路进攻蜀国,正因为有了这条道路秦军不到三个月就攻进了成都,灭掉了蜀国。张仪修建了成都城,灭掉巴国后又修建了重庆。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这时中原的许多富豪和工匠也大批迁徙进入蜀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带来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其中主要的就是金属冶炼技术。最著名的就是赵国的冶炼大户卓氏,整个家族都辗转徙蜀,来到成都南边的小城临邛,成为蜀中,乃至全国最大的冶铁大户,一时富比诸侯,其女卓文君与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还闹出一场千古传颂的爱情绝唱。

    秦国的这次大移民,在成都历史的进步中作用非常重大,秦国的这次大移民,第一次将中原文化注入到巴蜀文化的血管中,从此确立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蜀地不再是落后的西南夷,特别是成都平原,从此成为与中原平起平坐的富饶之乡。

    成都是个很彻底的移民城市。成都人中绝大多数,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外来户。成都人上溯两代、三代、四代几乎都是外来血统,换言之,今天的成都人已极少有土著,剩下的三户五户也完全被移民浪潮淹没。

    第二次大移民

    刘备入蜀带来很多文人工匠

    时间:三国时期

    成都的土著大多身材短小,皮肤黑黄,眼睛比较凹,鼻梁比较塌,嘴巴比较大。而今天的成都人身材高大,皮肤细腻白嫩,长相俊美,特别是成都美女早已名扬天下,使外地人大为惊叹。这就是移民大融合的作用。

    成都人在惊讶之后不禁要问:我们来自何方?

    自秦大规模移民蜀地后另一次大规模的入蜀行动,发生在三国时期。被打得四处逃窜的刘备来到隆中拜访了诸葛孔明,得到卧龙先生指点迷津,告知三分天下,以西川为基本,可以抗衡江南和中原。其实刘备的先祖刘邦就是这么干的,当年刘邦被项羽赶进巴蜀,刘邦就凭借巴蜀之本成就了帝业。

    在刘备父子统治蜀地的40余年的历史中诸葛孔明苦苦支撑,以90万人口的小国同拥有数百万人口的魏国抗衡,诸葛亮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能如何。

    刘备的入蜀带来的不仅是军人,还有大批文人、谋士、工匠,当时追随刘备的百姓也不少,他们将江南、中原的文化、技艺、生活习性也带了来,使成都成为偏远的繁华都市。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大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入蜀;西晋东晋时,四川南边的犍为郡等州县大批僚人入蜀,光成都就迁徙了3000多户,整个入蜀的僚人约有10多万户,58万多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外族人与汉人的大融合,不仅对蜀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甚至于对蜀人体格的影响、对蜀方言的发音等都有重要的关系。

    第三次大移民

    清朝初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

    时间:历经一个世纪

    在成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是“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早在元末明初就已开始。南宋后期,四川成为抗击元军最后的堡垒,战争持续了半个世纪,至今在成都的金堂云顶山上还保留着一座石头城,在数十年的抵抗中一直顽强坚守。川人在这种抗争中死难无数,这最终导致人口锐减。

    到了公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在籍人口数仅有61万,比三国时的90余万更少,不及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660万人口的十分之一。成都平原的肥田沃土之上一时显得十分荒芜,田地无人耕种长满杂草,这时元末红巾军起义,湖北随县人明玉珍率军入川,建立了大夏国。他带来了20万农民起义大军和大批农民,这无疑给荒凉的四川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以后的岁月里,两湖一带战乱不断,大量湖广人陆续移民四川。到了明朝初年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的人口已由元末的几十万人上升到146万。明朝时四川人口最高纪录达到410万之多。但到了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全省人口仅存约8万人,全省人口数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位。

    这是一种千里断炊烟的景象,川西平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大粮仓之一,一旦荒芜给中原大地和关中平原带来的压力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历代帝王对移民四川都十分重视。

    成都历史上多次被攻陷,但真正遭到的灭城之灾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1279年,元朝灭南宋,两度攻陷成都,进城后便进行了惨烈的屠城,“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成都的城民被一批批抓去处死,尸体堆积如山。元朝统治的80余年,成都几乎就是一座死城,所有史书上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都是一个惨字。

    成都遭受的第二次灭城之灾是崇祯17年(1644年),张献忠杀进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他在成都干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杀人,第二件是劫财。张献忠所作的“七杀碑”写道:“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种充满杀气的碑文,不管它是出自野史还是正史,都可感到那种从历史的深处传来的恐怖和悲凉。

    给成都土著居民带来灭顶之灾的,还有吴三桂。这是一个屠夫,他将四川蹂躏了6年之久,川民“皮穿髓竭”,成都十室九空,连虎狼野兽也趁机行凶。成都已是一座空城。于是就有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

    这三百多年来,成都又出现过几次大的移民潮。

    清朝顺治末年到康熙年间,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奏准,“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

    清朝政府还专门出台奖励移民措施,实行免赋政策。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陕民在免赋政策的诱惑下一家一家举家迁往四川。成都的洛带,成了移民进入成都平原的中转站。

    湖广填四川使四川又人丁兴旺起来,生产又得以恢复,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鲜血液,甚至带来了更丰富的方言。

    湖广填四川一直延续到乾隆中叶,历经一个多世纪,到乾隆四十九年(1812年),四川的人口上升到2100万。至咸丰元年(1851年),又增长到4400万。四川在中国历史上几次繁荣又几度衰落,每一次大的移民之后都使四川的经济再度兴旺。

    第四次大移民

    抗战时期和解放后的大军南下

    时间:抗战胜利后数十年

    这一次移民浪潮是抗战时期和解放后的大军南下。

    在抗战时期,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成都一时名人荟萃,成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许多北方知识分子在成都结婚生子,成都的许多知识分子的上一辈、上两辈都是北方移民。1940年华东和华中250家工厂迁入四川,到1944年工业企业增加到1万多家,同时迁来的还有数十万流动人口大军。整个四川成了抗战的大后方。抗战结束后许多工厂学校又回迁,但人员并没有完全回迁,他们留在了四川,建立家庭并繁衍后代,成为成都的老城民。

    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西南,一时间四川来了大批晋、豫、秦、鲁、苏的干部。现在成都许多家庭都是那一时期由北方南下的干部同当地人结合建立的。如今活跃在成都的四五十岁的人有许多是南下干部的后裔。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批的工厂内迁,被称之为三线建设。按照当时军事的划分,中国沿海为前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内陆地区,特别是四川地区为三线。三线基本处于中国西部的大山之中,战略位置上比较安全。湘西、鄂西及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为西南三线,尤以成都为中心,上千家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到这里,使四川省(包括当时的重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和科研大省。

    今天成都东郊大片的工厂都是那一时期迁来的或建立的。大批的东北人、上海人随之迁徙,对成都的人口起了巨大的融合作用。成都东郊出美女、出俊男,东郊人更高大,人更聪明,这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次大饥荒,别处的人大多承受了饥荒之苦,粮食定量供应,营养普遍不良,而东郊因是国营大工厂,基本生活能够保证,下一代受到的拖累相对要小一些,因而发育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5:14 , Processed in 0.1283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