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86|回复: 0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7
  • 签到天数: 295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12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



    2014-09-12 10:00:19    来源:南昌晚报
    编辑:周珺    作者:魏莹文












      姚名达(资料图片)
      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原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姚名达名列其中。
      国立中正大学是民国时期南昌一所著名学府,姚名达曾任该校文史系教授。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创人”。1942年,日寇为打通浙赣线进犯赣东,姚名达带领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最终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姚名达是八年抗战教授捐躯第一人。
      近日,记者前往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采访了数位专家学者,试图还原姚名达教授的人生轨迹。
      出身
      寒门走出的“读书种子”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黎德亮对姚名达有专门研究,据他介绍,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190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南门外竹坝村。他的祖父姚德源是一位以种菜、撑船为生的农民,父亲姚芳权曾为县学庠生,学问渊博。
      姚名达少年时家中贫寒,但经史子集类的古书倒有不少。6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读书,8岁入塾,记忆力极强,天性又聪颖。姚名达在对部分史书精读的过程中,发现内容上有一些矛盾的地方,他对这些矛盾仔细辨别,并加以眉批,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日后做学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3年,因为家贫,姚名达勉从父命学习行医,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割舍不下的依然是史学。不久后,姚名达听说上海南洋公学开设国学专修科,并可享受公费待遇,他便不顾家人反对考入就读。
      治学
      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
      1925年,清华大学开设研究院,姚名达进京赴考,被录取为清华研究院第一届新生,师从梁启超先生。姚名达在同学中最年少,攻读也最刻苦,颇受梁启超器重。当时梁启超有病在身,虽然带病上课却无力写稿,姚名达、周传儒、吴其昌等便担任记录和整理工作。姚名达在清华研究院以章实斋的史学作为专修题,利用自己所得材料对胡适所撰《章实斋先生年谱》作补订工作,先后著有《章实斋之史学》、《会稽章实斋先生年谱》等作品。
      在梁启超这样的大师身边学习,姚名达收获良多。有一年夏天,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们邀请梁启超同游北海。泛舟湖上,清风扑面而来,梁启超即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社会的一分子,你也尽一分子的力,我也尽一分子的力,力就大了,将来无论在政治上,或教育上,或文化上,或社会事业上……乃至其他一切方面,你都可以建设你预期的新事业,造成你理想的新风气,不见得我们的中国就此沉沦下去的。”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就此深播于姚明达等学子的心中。
      1903年,梁启超蘸血为墨写下了《爱国歌》四章。他以炽热忠贞之心,倾诉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必然富强的信心。导师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姚名达,他不仅在学业上得到进益,更在思想上接受了洗礼。
      对目录学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黎德亮介绍,姚名达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撰写的《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是我国现代目录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记者了解到,姚名达的治学之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华研究院时期,主要从事中国史学研究;在上海工作时期,主要从事目录学研究;在国立中正大学时期,主要从事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从1926年至1937年,姚名达出版著作达16种,为我国史学和现代目录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创人”。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创办,校长胡先骕特聘姚名达为研究部研究教授、文史系教授。
      抗战
      “到前线去!到战壕去!”
      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陶家柳告诉记者,1942年5月,日寇为打通浙赣线进犯赣东。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国立中正大学成立师生战地服务团,推选胡先骕为名誉团长,姚名达为团长。
      “其实早在加入战地服务团之前,姚名达就已经有过多次抗战义举。”陶家柳说。在上海高校任教时,恰逢抗战爆发,为支援抗战,姚名达和妻子毫不犹豫地捐出订婚用的金戒指,并向社会发出捐赠号召。有一次在路上看见一名伤兵,姚名达不仅拿出身上所有的钱送给他,还不顾污秽为他喂饭。
      1942年6月25日清晨,战地服务团全体团员个个戎装草履,精神抖擞,冒着大雨从杏岭出发,向樟树前线开进。途经吉安,在各界召开的欢迎会上,姚名达激昂陈词,号召青年们:“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战地服务团沿途采取街头讲演、绘制标语漫画、表演歌咏剧等形式宣传抗日,并出版了《战地通讯》。同时服务团还到战地医院进行慰问,向每位伤病员发1元至3元的慰问金和一两食盐,代写书信300余封,为难民免费施诊施药。
      徒手与日寇搏斗壮烈殉国
      7月4日,姚名达率领团员30余人由樟树前往最前线桥东,他对前来欢迎的58军军官们说:“我们全体团员是抱有牺牲决心而来的。”事实上,此时战局已经迅速恶化,日军调集五六路人马,从三个方向对这一带作迂回包围。但是服务团没有随军部撤退,而是赶往前线野战医院为伤员换药包扎,然后随野战医院转移。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抗战史研究顾问蒋文澜教授告诉记者,1942年7月7日晚,姚名达和学生们在新干县石口村借宿,突遭日军第6师团竹原支队第23联队第1大队袭击。“姚名达临危不惧,带领学生赤手空拳与日寇搏斗,用手掐死了一个日本兵。”蒋文澜说。敌人随即开枪射击,姚名达中弹倒地,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口号后壮烈殉国,终年37岁。同时遇害的还有24岁的吴昌达同学。
      “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姚名达和吴昌达殉国的消息传到学校,全校师生痛哭失声。与此同时,教授殉国的消息也传遍全国,仅《新华日报》就先后4次作了报道。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称赞姚名达为“母校之光”。
      1942年7月28日,两位烈士的灵柩从水路护送回泰和,沿路码头进行公祭,各界800余人隆重地举行了迎灵祭。8月5日,两位烈士被安葬在杏岭校园。在姚名达殉国一周年时,胡先骕高度赞扬姚名达“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西江”。“当时,国立中正大学在姚名达牺牲地隆重集会,并立碑纪念。这块纪念碑现在保存在我们的校史馆里。”陶家柳对记者说。
      1987年,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中正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雷洁琼为姚名达烈士亲笔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首席记者魏莹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8 10:13 , Processed in 0.1070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