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8|回复: 0

方志与家谱之比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52
  • 签到天数: 297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16 16: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志与家谱之比较
    2014-01-16 14:47:01   来源:谱志联盟网  

         方志与家谱,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殿堂里,相互辉映,互相渗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

        一是连续性。方志与家谱,都是代代相传,连续不断。方志一般是由地方长官主持撰写的,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官僚,为了加强统治,积极编修方志,后任长官往往按照前任的志书体例,继续编修,使志书呈现连续的特点。清代雍正皇帝,不仅下令各地设立志局专事修志,而且下令各省、府、州、县志60年纂修一次。即使到了民国时代,南京政府也曾作了省志30年一修,县志15年一修的规定。如湖北省先后修过7次通志,第一次是嘉靖元年薛纲纂修《湖广图经志书》,第二次是万历十九年徐学谟纂修《湖广总志》,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徐国相等修《湖广通志》,第四次是雍正五十一年迈柱修等纂《湖广通志》,第五次是嘉庆九年吴熊修纂《湖广通志》,第六次是光绪元年洪良品纂《湖广通志志存》,第七次是民国年间纂《湖北通志》,平均大约30年一修,内容均有连续性。家谱一般是由族长主持修订的,后任族长往往根据前修家谱的体例、内容,进行续修,在世系列表、家族迁徙、人口兴替等方面更显示了代代相传的特性。如反映李鸿章家族历史的《合肥李氏宗谱》先后修过五次:创修嘉庆十四年,道光九年、二十四年,同治年再修,民国十四年五修,平均约30年一修。李氏家谱不仅内容上连续,而且在体例上也一如旧例。

        二是时代性。这可以说是由连续性延伸出来的特性。方志、家谱续修时,记述的内容一般以上届修志修谱的下限开始,按照体例增加各种现状资料,实际上就是当代人记述当代事,内容上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状资料主要依靠实地采访、调查,并且还需要依靠各部门或各家族成员提供素材,然后进行整理编辑而成。

        三是资料性。方志记述的是一个地区的信息,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信息,因此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特别是方志,既有人文资料,又有自然资料,涵盖了一个区域的方方面面。如康熙二十九年颁布《河南巡抚通饬修志牌照》,所列搜集资料范围的纲目十分广泛: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河防、乡村、集镇、公署、桥梁、仓库、社学、街巷、坊第、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职官、人物、流寓、孝义、烈女、隐逸、方技、艺文、灾祥、杂志等,几乎无所不包。至于谱牒的资料性,梁启超在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较……等等无数问题,除于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可见谱牒的资料价值在许多方面是其他史书所不能替代的。

        四是服务性。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方志的纂修,其目的是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服务。古人云“治天下以史为鉴,治地方以志为鉴”,地方志在当时的功用,可归纳为:一、巨细无遗,以为国史要删;二、明察兴亡,以立施政大纲;三、备载万物,以筹国计民生;四、登列丁亩,以定一方赋税;五、博采风情,以利因地制宜;六、彰善痹恶,以裨社会风教。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同样,家谱中所宣扬的“恩荣”、“忠孝”、“烈女”、“贞女”等内容,是历代统治者树立封建道德的风尚和偶像,其目的是利用家谱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比较方志与家谱,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方志记载的是一个区域的有关资料,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方志反映的是一个面,家谱反映的是一条线。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区别。就记载的内容而言,方志要广泛得多,家谱要窄得多。就记述的体例比较,地方志反映一个区域天文、地理,旁及社会、自然,并且逐步形成了以类系事,采用志、记、传、图、表、录多种体裁的编写方法,即所谓方志体例。家谱逐步形成的体例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后来家谱记事范围受方志、史书影响,增加了科举、祠堂、墓志、仕宦、传记、行状、艺文、年表等内容,差不多成为家族的百科全书。方志与家谱还有一个不同之处。方志可以流通,定稿刻印对外发行,而家谱则“秘不示人”。

        方志与家谱的异同不但表现在它们各自的质体上,还表现在人们对二者的研究上。这里我们要介绍三位对当代方志与家谱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一位是胡乔木。胡乔木同志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史学会议上呼吁,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新编方志的工作又重新被提了出来。另一位是原上海市图书馆馆长,我国图书馆学和古文献版本学的一代宗师顾廷龙。他冒着风险,组织人员到许多省市,从造纸厂和民间百姓手中购回了堆积如山的家谱书册。再一位是王鹤鸣。王鹤鸣先生曾任上海图书馆主要领导,他倡导了“抢救中国家谱工程”。比较方志与家谱研究,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也都走过弯路。相比较家谱研究要冷落些。本来,我国有着盛世修志的传统。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1958年起草了新修方志体例草案,由于“文革”,地方志编纂工作夭折。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正式成立,1983年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成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各省(市)、地、县都相应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编地方志T作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全国编写方志约3400余部。与此同时,地方志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推动了修志工作,方志学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有关专家对家谱的研究发表过几篇文章。20世纪80年代,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山西成立了中国家谱研究会,湖北省武汉市和其他有关省市也成立了家谱研究会。山西、上海等地曾开过几次研讨会,其中有影响的是上海图书馆举办的“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谱牒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两次研讨会就家谱的价值问题、家谱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家谱的重修问题、编制《中国家谱总目》、家谱的数字化问题、中外谱牒的比较研究等进行了探讨。并且出版了论文集。虽然,与蓬勃发展的方志研究相比较,家谱研究有些失色,但是成就仍然不小。除上述外,还有:1.政府部门重视谱牒。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专门发文,要求全国有关单位协作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1988年国家档案馆、国家教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组成家谱档案对外协调小组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与外国团体交换家谱档案复制件问题,强调应以换回我国散失在国外的和我们所需要的档案、图书资料为主。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发文,要求全国有关单位协作编好《中国家谱总目》。2.出版了数部谱牒书目。1992年山西出版了《中国家谱目录》,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2000年上海出版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规模宏大的《中国家谱总目》正在编制出版中,笔者是该总目的编委。另外,台湾1987年出版了《台湾地区族谱目录》,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于1983年编印了《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所著《谱牒之研究》下册收录日本藏中国家谱1491部。3.发表质量较高的论文。据笔者检索,目前已发表近300篇谱牒论文,从一个方面反映谱牒研究的现状。4.谱牒文化解冻,各地续修谱牒,家谱文献恢复了在历史文化宝库中应有的重要地位。5.谱牒文献得到应有的保存、整理、开发与研究。上海图书馆开辟了“家谱阅览室”,上海图书馆与新加坡合作开发了“寻根网站”,谱牒为公众服务发展到新的阶段。

        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家谱,有不少封建糟粕,如宣扬封建专制、迷信思想等,对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它的历史资料价值;发挥它的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教化功能价值;发挥寻根认同的特殊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7 22:20 , Processed in 0.0976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