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8|回复: 0

挖掘文化遗存 培育家德家风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9-22 12: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挖掘文化遗存 培育家德家风
    2014-09-19 10:07   来源: 华夏谱志联盟   作者:胡赛标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家训、家规、家教、家德的集合体。“家训”原义是“先辈留给后人作为法则的话”。它与家规、家教、家德,含义异中见同。当它世代相传,成为一种习惯与风气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家风”,换句话说,“家风”的本质就是家庭文化。

        ●假若建设客家家训馆与家庭美德馆,其作为弘扬优秀家德家风的一个载体,深化客家建筑的“人文景观”,对培育良好的家德家风,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它比命名为“客家家风馆”的概念和内涵要小一些。这里,笔者想从挖掘客家土楼文化遗存、培育良好家德家风为视角,一斑窥豹以抛砖引玉。

        笔者曾经在查阅《永定胡氏族谱》的时候,读到一则“罗氏”人物传:“罗氏,二十三世国学阶孚配,曾坑处士罗友盘公女。幼承父训,有诗礼风。极重礼貌,遇长者必起立,途次亦然……”这篇罗氏传说的是,二十三世国学生胡阶孚的妻子罗氏,是曾坑隐士罗友盘的女儿,极重礼貌,碰到长辈一定站起来,外出时也是这样。这则女性故事,虽寥寥数语,但刻画罗氏栩栩如生,让我们印象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诗礼家风”。

        所以,培育良好的家德家风,最艺术的方法就是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来感染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熏陶人,使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家风的洗礼,传承并弘扬优秀家风这一传统文化。

        那么,经常被人忽略的土楼文化遗存包括什么呢?窃以为它包括姓氏族谱、土楼楹联(含名居、名祠、名亭、名寺等)、牌匾题刻、门当户对、客家石笔、村落童谣、雕刻古迹、风俗习惯等,深入挖掘这些文化遗存背后的故事,提炼出优秀的家德家风,就能让游客真切地体验到土楼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客家的独特品质。

    姓氏族谱:

    宏富故事是宝藏

        每一本姓氏族谱都有记载姓氏家训、人物故事,是具有丰厚地域文化的宝藏,每一条家训、每一个人物背后,或许都有生动形象、蕴含宏富的故事。比如,曾氏的“孝”,吴氏的“让”,胡氏的“清慎”等,都有生动的故事,都有姓氏文化的独特印记。现在,有不少族谱家训有同质化的现象,其实最有价值的家训应该是独具特色的家训,是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个性鲜明的唯一标记。比如,笔者在翻阅永定县思贤村《渤海吴氏族谱》时,就发现其“三让三逢”的文化非常独特。

        “三逢为家”的典故来源于其先祖吴纶的家训:“凡吾嗣子孙,日后必逢塘、逢井、逢源为居。”原来,入闽始祖吴纶、吴承顺父子原居住在江西南丰梓田李宁庄。一日,因失火烧毁房屋,财产荡空,悲戚之余,纶公指天发誓:“凡吾嗣子孙,日后必逢塘、逢井、逢源为居。”这三逢而居,就是饱含人生悲苦的家训,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充分表达了客家先祖的忧患意识与择水而居的非凡智慧。这比那些类型化、同质化的家训要意味深长得多。

        同样,“三让天下”的典故,讲述的是吴姓开姓始祖吴泰伯多次把天下让给三弟季历的故事。吴泰伯开创了吴氏的谦让家风,这在古代是了不起的美德,所以孔子在《论语》中高度称赞泰伯“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最高的美德)也矣”。思贤村吴氏宗祠命名为“崇德堂”(尊崇先祖“三让至德”之义),其堂联为“登堂思让德;入庙凛高风”,即来自这个典故。

        中川村的“水客王”胡前光因为父亲沉溺鸦片,弄得倾家荡产,50多岁才成家。他对鸦片有切齿痛恨,曾立下家规:“凡是吃鸦片的人,都不是我家子孙。”这家训对儿子胡炎贤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最终成为东南亚知名华文作家的胡炎贤终身没有不良嗜好。在族谱中挖掘这些独树一帜的家训故事,对弘扬培育良好家德家风是不言而喻的。

    堂联高张:

    一字一联有承载

        名居名祠、名寺名亭等,都镌刻着客家建筑随处可见的对联,它们亦有形象生动的故事。可以说,无联不成楼。永定下洋胡氏大宗祠雕刻的对联是:“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上联讲的是晋代胡质父子的故事。据《晋书》记载:关内侯胡质、胡威父子,淮南寿春(今安徽寿春县)人,父子为官皆以清廉著称于世。就连朝廷赏赐的财物,都分给部下或百姓,从不独占。晋武帝司马炎闻知父子清廉美名,召见胡威,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父亲。”晋武帝问:“为什么?”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怕别人知道。我清廉,怕别人不知道,我不如父亲太远了!”晋武帝大为赞叹。下联讲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胡瑗之行藏,兹不赘述。

        永定土楼名联甚多,如振成楼、承启楼等,这里只想摘引有奇故事的大溪游氏五福楼内“百忍图”及其对联,来说明对联对培育家风的巨大影响:

        建五福楼的游友龙(1716-1806)为人谦和,温文尔雅。有一次带孙子到万石村收租。不料,那佃户蛮不讲理,不仅不交租,还摔坏米斗和撕破了友龙公的长衫。友龙公的孙子拔腿就往家里搬救兵,闻讯的族人手执锄头直奔万石,路上碰见友龙公,友龙公拦住大家,说:并没被打,只是自己不小心摔倒,坏了米斗也破了衣裳。既如此,大家也就作罢。过了几年,那个佃户去世了,友龙公杀了一头猪,叫全家人聚餐。晚饭后,友龙公对满腹狐疑的家人解释:“几年前,我在万石确实被人打了……当时如果我不撒谎制止你们,他肯定会被你们打死。出了人命,就要吃官司,轻者花钱消灾,重则倾家荡产,这又何苦呢?如今那人过世,他的死与我们无关,所以杀猪庆祝我们能忍。”次日,友龙公请翰林在大厅门楣上手书“百忍图”三字,以诫子孙。

        再说这“百忍堂”本来是张氏的堂号,可现游氏竟把“百忍图”书于家中,距五福楼几里远的张氏大为不满。一日,某张氏青年赶集,特地进来拜访友龙公,询问上街的路怎么走,友龙公便告之示之。过几天,那青年又来询问上街的路怎么走,友龙公仍以礼待之。如此三番五次,友龙公不耐烦道:“后生哥,我都告诉你好几次,你不烦我都烦了。”那青年听了,笑道:“你不是以‘百忍’自居吗?才忍了几次就不耐烦啦!”友龙公听后满心羞愧,随即为“百忍图”添一副对联:百般千般般般要让;忍事怕事事事不生。在对客家民风的描述中,总能看到“民风强悍”类似的描写,客家人性格硬直,可“百忍为上”的实在不多,所以五福楼的图和联是非常有价值的家风素材。

    牌匾题刻:

    深邈遗存可传家

        牌匾题刻,言简意赅,其中寄寓的故事,也是培育良好家风的绝佳素材。穿行在土楼狭小的古巷里,不时可以看到土楼门楣之上,或雕刻或书写留下的荣封官衔。它像一枚枚悠远的历史印记,又如一个个深邈的文化遗存,镌刻于常被人忽略的门楣一隅,倔强地抵抗着历史风尘的吞噬与人们记忆的淡漠。那些有如荣禄第、司马第、大夫第、文魁第、乡贤第、儒林第、荣封第等,充分表现出楼主崇尚功名、光宗耀祖的文化观念,在每座官衔门第背后都有家德家风故事。

        中川村口石牌楼曾刻有清代永定知县吴梁(后升为宗人府丞)书写的“粽墨流馨”四字,说的就是胡斐才的历史故事:胡斐才中秀才后,无意仕途,专心著述,勤而至痴。有一年端午节,他正埋头写书,其家人送粽子和蜂蜜放书桌上。胡斐才凝神构思,忘记一切,竟然拿起粽子蘸着墨汁来吃,人们争笑他是“书痴”。它成为激励族人勤奋读书、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特别佐证。乾隆二十八癸末(1763年),福建学政、文化名人纪晓岚到汀州主持考试,读到胡斐才手抄书《四书疏注撮言大全》后拍案叫绝,“指示”要出版此书。纪晓岚亲自为之作序,高度评介此书“汇群言之腋,集诸说之成”,结果使之成为清代士林参加科举的“必读之书”,不仅为汀州文化留下一段书坛佳话,而且成为闽西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闽西客家虽然地处僻远,古代文化并不发达,但从楼名、牌匾、题刻可以看出崇尚功名、光宗耀祖的家风是代代相传,毫不逊色的。在宗祠或楼内高悬匾额,更是风习相沿,除文革时期毁弃的牌匾外,中川村还留存有“品重南金”“司马三代”“父子明经”“温恭令望”“世沐纶恩”“寿荫五代”等牌匾十几块。

        此外,客家石笔也是很形象的家风图景,成为家族文脉薪火相传的标志,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中川胡氏家庙的石旗杆。村落童谣、雕刻古迹也是家风传承的一个文化符号,像客家童谣《月光光》一样,人人会念的中川童谣《中坑是个好地方》,百多年来将饮水思源、不忘祖地、热爱家园的风气灌输到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至于中川村的文化古迹“九级半”,更是家风传承的文化密码,每一个从村中走出去的人都懂得“九级半”的典故与含义,是胡家人“重亲认亲、守望相助”的“家书”和“家风”。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赘述。

        其实在客家地区,每个村、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独特家风与独特印记,都有体现家风内涵的故事,寻找它们,发现它们,搜集它们,展示它们,丰富家训馆美德馆的内容,对于弘扬培育良好家风,塑造客家人文将产生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9 13:53 , Processed in 0.0978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