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7|回复: 0

苏州才子姚苏凤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10-3 17: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算来也是苏州人。山明水秀的姑苏,人杰地灵,出现了好多才子。我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是曾任《新民晚报》副刊《红雨》主编的姚苏凤,另一位九十年代初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范敬宜是宋代学者范仲淹的后裔,不但文笔好,写诗也是出口成章,且有远祖风,敬业乐业,先人后己。
    从50年代初算起,我和姚苏凤住在南昌路,隔开半条街;他和我的工作地点又都在圆明园路,相见频繁;加上他一口吴侬软语,可谓他乡遇故知,说起来他和马季良(唐纳)、范烟桥兄都是熟人,因此备见亲切。苏凤是和蔼长者,他比我年长14岁,却以平辈论交,我称他为老兄。
    姚苏凤(1905-1974),出身诗礼人家,国学根基深厚,写七律、七绝诗最为拿手,早岁曾参加南社。他还是自由色彩颇浓的国民党员。凭借生花妙笔,他写的电影剧本相当出色。30年代初期,潘公展赞赏苏凤的才气,引为亲信,还把他主持的《晨报》交给苏凤负责。苏凤爱好文艺,爱看电影,就担任这家报纸《每日电影》副刊的主编。苏凤不满现实,有正义感和进步倾向,撰稿的影评人沈宁(夏衍)、洪深、尘无、唐纳、柯灵、舒湮大都是进步作家,编者和作者相处融洽,合作得不错。苏凤自己也写影评,对才子佳人的罗曼斯、飞檐走壁的武侠片和低级趣味的题材是不满意的。与此同时,苏凤还客串电影编剧,以《盐潮》最为出色;有时他担任电影导演,在执导夏衍编剧的《青春线》一片时,起用新人陈波儿和赵丹担任主角。1934年秋,苏凤发现潘公展那里有一张中统特务开的黑名单,上面有二三十人,田汉、阳翰笙、钱杏村(阿英)、夏衍等都是熟人,他急公好义,甘冒风险,约见夏衍,通风报信,设法躲避,才使他们幸免于厄。可是,田汉和阳翰笙来不及通知,结果被捕。他自己做了好事,却从来不向他人炫耀。姚苏凤的进步倾向触怒了CC党棍潘公展,1934年冬,苏凤终于脱离了《晨报》。他办了《小晨报》和《辛报》,其编排和内容在小型报中别开生面,对青年人颇有吸引力。
    1938年,他从上海到了香港,担任《星报》的总编辑,实际上主管的还是副刊。他十分赞赏乔冠华在《时事晚报》写的社论,便邀请乔冠华写社论,打开了销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凤先到桂林任《广西日报》主笔。1943年,陈铭德邀他去重庆,担任《新民报》主笔,又编过《西方夜谭》、《戏剧与电影》、《万方》等几个副刊。他还写过话剧剧本《子之于归》和《火中莲》。
    抗战胜利后,苏凤又回到上海,任《辛报》和《世界晨报》总编辑,管的依然是副刊。《世界晨报》是份八开小报。二、三版副刊由姚负责。一、四版新闻版由冯亦代负责,戴文葆、田钟洛(袁鹰),袁水拍(马凡陀)、李君维、吴承惠都编过,头版头条用的都是英美通讯社电讯,不用中央社的。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在东北连吃败仗,中央社电讯用了“转移”、“战略撤退”的字眼,《世界晨报》便来个“拆穿西洋镜”,实话实说。其后,在潘公展的高压下,不得不采用中央社的新闻。不过,请夏衍每天为报纸写短评,这就是影响颇大的、使国民党感到头痛的《蜓蚓眼》。
    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苏风又进入《新民晚报》,主编副刊《虹影》,不久离职。
    1951年,苏凤三进《新民晚报》,主编《红雨》。《红雨》和《繁花》姐妹副刊,在五版和六版。《繁花》由唐大郎主编。
    姚苏凤精心策划《红雨》的内容和编排形式。他提倡短稿,辟有《读书一得》、《书苑折枝》、《剧坛偶记》、《读画随想》等小专栏,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每期也用一二篇较长的文章,长短结合,以统率全局,这样便使内容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时还登点短诗或译文,作为调剂。
    1956年秋,我兼任香港《文汇报》驻上海特派记者,组稿、采访、发新闻电,还要上夜班编要闻版。我请苏凤老兄为港报副刊《上海随笔》专栏撰文,大约每周一篇。他概然俯允。这样,我和他的接触经常化了。不料,反右扩大化,《新民晚报》有人要把苏凤划为右派,亏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白彦说了公道话:“苏凤同志是爱国的,他在香港《文汇报》写的《上海随笔》都是歌颂社会主义的。”如此这般,苏凤老兄才免于受难。
    苏凤淡泊名利,却有些名士风度,讲究生活情趣,早晨去沧浪亭进苏州点心,下午上复兴公园品茗谈天,因此受到某些人指责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苏凤也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悠然自得,曾云:“只要不犯政治错误,其奈我何?”
    “文革”中期,他闲居在家,心情得宽余,把兴趣转移到桥牌上来了。他阅读过不少英文桥牌书,理论上讲起来头头是道,眉飞色舞;不过上阵时却常常失误,他叹道,毕竟老了,记性不好,难免有错。
    这位富有正义感,才华横溢的报人,1974年病逝上海,终年70岁。
    苏凤的哲嗣姚云,也是一位新闻记者。长期担任新华通讯社驻外记者。
    作者/嘉尧 来源/卢湾史话第八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6 17:24 , Processed in 0.0970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