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0|回复: 0

风物争如此地看——古镇陶庄历史小记(姚立军文章节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0-15 13: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物争如此地看——古镇陶庄历史小记(姚立军文章节选)

           陶庄地处嘉善县西北部,北接姑苏,西连嘉兴,其地古称思贤乡,市镇古称柳溪,自净池沿柳溪河延伸,是思贤乡的经济文化中心。柳溪最晚在宋朝已成集市,镇上建于北宋政和中(约1115年)的登瀛桥唯一幸存之桥楹描绘道:霄迎烟月,踏破百步。在宋、元和明朝前期,陶庄盛极一时,名闻遐迩。
           汾水南头第几湾
           陶庄历史悠久,焕然可观。嘉善最早的县志明正德《嘉善县志》称其“土腴而谷嘉,西成之利,倍于他乡。”境内沃壤平铺、四望如砥,河流纵横、湖荡密布,素称水乡泽国。陶庄是江南开发较早的地方,镇北部汾湖滩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仅在陶庄镇区就不断有西周、战国、汉、唐、宋、明等诸朝文物出土。全镇范围现存宋代银杏树3株、元代和清代各一株,几占全县现存古银杏树之半。
            陶庄镇是思贤乡的经济文化中心,古称柳溪,或称溪口。据笔者所查现有史料,宋代名臣“漫塘病叟”刘宰最早提到了“柳泽”一词,而最早提到“柳溪”名称的则是元代大画家吴镇的《李成江村秋晚》题诗。自宋朝至元朝直至明初,是陶庄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民间口头相传和古迹遗存可知,当时的市镇规模宏大,自净池往北沿柳溪河,经花园港、郎中桥、皮匠港,至木行矶、槐家埭一带,称北陶庄,蜿蜒四五里;南从登赢桥沿净池南滩,至大明港、积善桥往南经袁家汇、陆家汇往南,称作南陶庄,约二、三里。世代相传的民谚说道:“天下十八镇,柳溪第一镇,”反映了宋元时陶庄镇繁荣之盛况。
            镇上的流庆桥及园觉禅院的前殿,是嘉兴市境内现存最古的地面建筑物。流庆桥俗称八字桥,宋嘉定元年(1208年),由高中举人的陶大猷重建。流庆桥横跨于柳溪上,用紫红色砂岩(武康石)构成,桥侧各有石螭首一对。由于年代久远,两侧桥墩已深入土中,桥身镌刻“翠柳拂长溪平分八字,苍龙临下界绕护三清”及“祥迎庆集仿佛登流”等桥联,反映了当年市镇热闹、三教兴盛情景。圆觉禅院于宋景定三年僧如照所建,原山门直达市河柳溪,面积达百余亩。圆觉禅寺现存前殿共5间,屋面樑架、单檐歇山顶及阴阳瓦屋面等仍保留原貌,是全市境内仅有的最完整的宋代风格的寺院建筑。寺有钦赐玺回文诗《荷雨轩记》,元杨维桢著有《圆觉禅院》诗。
            渔鼓画桥杨柳外
            当时的陶庄柳树成荫,一水萦回;烟树弥望,景致幽胜;世家鼎峙,桥亭相望,风物清嘉。名人雅士流连忘返,一时风雅之极。元朝大文学家杨维桢晚年隐于松泖,曾多次游历陶庄,留下了许多赞美陶庄的诗文,其《陶庄》一诗写道:
           村落成行市井连,日中云集自年年。
           刀锥有利图衣食,贸易无人索税钱。
           渔鼓画桥杨柳外,酒旗茅店杏花前。
           陶家义塾闻相近,教子何须孟母传。
          至正九年(1349年)三月十六日,时任儒学提举的杨维祯,与甫里陆宣等七名士,带两歌伎,坐楼船“钓雪舫”游览分湖和陶庄,写下了《游分湖记》一文。在分湖通往柳溪的途中,溪流淙淙流畅,垂柳袅袅娉婷,一路上琴笛弦鼓吹作不绝,歌伎珠帘氏跳起了“魔舞”,用白莲鞋杯酌酒,引得两岸女妇奔走观看,襁属不绝。下午抵柳溪,过吉祥庵,游鲍氏池亭、环翠池、石屋洞,赏古松,晚上酒酣尽兴而归。这一风流盛事流传成佳话,引得柳亚子先生一直想效仿游览陶庄,再作《游分湖记》。后来,其子娶得陶庄镇上高家的女儿(中科院院士高尚荫之妹)才稍遂其愿。
           元大德六年(1302年)农历十一月望日,赵孟頫应隐居于陶庄的通州人钱重鼎之邀,为其作《水村图》。此图描绘了陶庄濒分湖一带乡居景象,钱重鼎题词曰:“舟摇摇兮,风袅袅兮,波鳞鳞兮,鸥翩翩兮,孰知其他兮。”水村之名则由此名扬天下。
           元朝置陶庄巡检司和陶庄务,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陶庄巡检司为税课局。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陶庄税课局迁往斜塘(今西塘),仍叫陶庄税课局。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肆虏掠江南。是年冬,倭寇劫掠陶庄并放火焚烧,一时火光冲天,浓烟敝日,一个著名的古镇于是繁华落尽,空余焦土碎瓦、断壁残垣。这一事件深深烙在陶庄人的记忆中,“亭桥南北原相望,劫火烧成瓦砾场。”万历初,在被大火焚毁20多年后,沿用了200多年的陶庄税课局之名被废弃。明末,抗清义兵聚于分湖一带,战乱纷繁,波及集镇。清康熙二十三年编修的《嘉善县志》称陶庄“今民居凋敝,已成村落。”
           乾隆盛世,陶庄古镇也得以渐次恢复。乾隆时重建的陶庄镇虽然比原古镇小得多,但建筑格局颇具特色,约两里长的主要街道两旁全部是跨街楼式建筑,次要街道则以棚廊搭建。行人一到陶庄镇,不必担心刮风下雨,这在江南市镇中是少有的。这种极富特色的个性化古街一直保留到文革前。
          民国时的陶庄,柳溪古风古貌依旧,吸引了一批文人墨客流连逗留。南社社员、吴江人黄复曾数次来陶庄,柳溪月色下寻踪遐思,不忍去者久之。陶庄人周芷畦编采旧闻传轶事,著《柳溪竹枝词》150首,江南文人纷纷为之写序题跋。周芷畦还辑录柳溪一带自宋至清150余人的诗作700余首,辑成《柳溪诗徵》,由其弟志成付梓,柳亚子、沈德镛、叶楚伧、余十眉等作序题词。
          柳溪错认渊明宅
          有宋一朝,陶氏门庭显赫,屡登科甲,官据要职,中举人数占当时嘉善县地域的三分之一,刘宰称其“荣之浙右”。据方志和刘宰《漫塘文集》记载:宋绍兴中,保义郎陶文幹从震泽墅迁到柳溪,建陶家庄园。陶文幹三个儿子分别为承信郎陶允、监镇江府榷货务都茶场门宣义郎陶达、福州教谕陶诚;陶文幹孙辈有监镇江府户部大军库陶大钧、领漕举陶大猷,进士陶大章、陶大甑。陶大章为庆元三年(1196)进士,官至监车辂院;陶大章为嘉定四年(1211)进士,官至安庆教谕。
           陶家平素好义助人,救济乡邻,建造了嘉善历史上最早的义塾——陶家义塾。刘宰写道:当时乡民“以贫告踵相接”,陶家接济帮助乡民“一无吝色”。陶大甑去世后乡邻悲恸欲绝,闾里泣相吊曰:“继自今谁恤我者!”刘宰(1165—1239),字平国,自号“漫塘病叟”,金坛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刘宰刚正不阿,以不乐仕途而归隐乡里30余年,首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设立粥局赈济灾民的先河,后人称其“诚百代伟人”。刘宰的作为与陶家影响密不可分。
          元朝时,大画家吴镇在《李成江村秋晚》题诗里提到了柳溪陶氏庄园,诗称“柳溪错认渊明宅,过桥岂是王弘俦”,盛赞陶庄的世家大姓如晋代汲郡太守王弘一样爱抚百姓。大文豪杨维桢羡慕陶庄一带救济乡邻、乐善好学的风尚,在其《游净池诗》中感慨“习家回首今何在,风物争如此地看。”“习家回首”这一典故来源于东汉习郁修建习家池,后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习家池因此益负盛名。
           元末明初,“神童”陶振名闻遐迩。陶振,字子昌,号钓鳌生、钓鳌客,陶庄人,杨维桢弟子。明洪武庚午(1390)举明经,荐授吴江训导,改安化教谕。史称其天才超逸,吐语豪俊,“过眼诗书不再忘”,少年时有“神童”之名,因反对朱棣篡位而归隐九峰。明以后,柳溪陶氏淡出人们视野。明中期西塘人周鼎在《柳溪怀古》一诗里感慨:“不见当年种柳人”,“陶潜归去踪空陈”。
           流庆桥、妙员山等陶氏遗存,大多在陶庄镇的中心区域。陶家位置在柳溪之南的池潭滩一侧,池潭滩也是“柳溪四景“之一“荷雨生声”所在,今已废弃填埋。陶家义塾位置即今陶庄小学,陶家义塾之南的妙员山为陶文幹墓所在,已夷为平地。1954年,陶西陶家祠(池)村民因抗洪取土发现了宋代墓地,后由浙江省文管委组织挖掘,出土了宋代陶达及其子陶大章、陶大猷的墓志铭和漆器、铁牛等文物,同时在宋墓另一侧发现绘有隐者观瀑、男女童仆等精美壁画的明代墓穴。这印证了陶庄民间俗称的“陶大坟”和光绪县志所载的“陶神童墓”,陶大坟即是陶达坟的谐音,陶神童墓即是“少有神童”之名的陶振墓。2001年5月4日下午,笔者在原陶大坟场地的厂房旁,仍见刻有花纹的残余石碑,镌有”陶氏之墓”及“天顺六年(1462)七月”等字,系墓道起步石牌坊遗物,属牌坊中间之横额。据方志记载,明正统年间陶荣修建了通往陶家祠的安福桥(俗称油车桥),当与此石碑同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7 18:43 , Processed in 0.0982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