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5|回复: 0

悼名记者姚文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0
  • 签到天数: 294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0-16 09: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悼名记者姚文锦
    7/23/2012 1:01:08 AM     
    □  贾春太

      《山西日报》的名记者姚文锦,于今年5月31日走完了他在人生道路上82年的最后一天。
      
      不久前,他还说要出《新闻选集》,要我和他的挚友赵显荣帮他看看书稿,还让我为他的书说几句话,我爽快地答应了。然而,等来的不是书稿而是噩耗。
      
      “山药蛋”风格
      
      姚文锦是我市浑源县的才子之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日报》的名记者,在全省,尤其是在雁北,特有名气。他的《新闻作品选》流产,是一大遗憾。因为,他的作品多为佳作,具有后人学习研究的价值。
      
      我认识这位才子是1952年。
      
      那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雁北地区和大同市回归山西,姚文锦所在的《察哈尔日报》雁北采通站改为《山西日报》雁北记者站。从此,我和姚文锦相识了。
      
      但是,使我真正认识到姚文锦的出类拔萃,大约是1953年。忘记是几月几日,他撰写的通讯《姑娘们爱上荞麦川》在《山西日报》发表了。荞麦川是浑源县的一个普通村庄。就是这篇《姑娘们爱上荞麦川》的通讯,使我们这些《山西日报》的同仁们,对这位从察哈尔来的“新兵”刮目相看了。《山西日报》总编室主任杨尚枫是一个很有才又很爱才的人。《姑娘们爱上荞麦川》的通讯一见报,他就拿着那张报纸,从这个办公室到那个办公室,到处向人们赞颂姚文锦的文章写得好。
      
      我仔细拜读了《姑娘们爱上了荞麦川》,写的就是好。写的农村事,说的农民话,故事情节感人,语言朴实生动,既无官员腔又无学生调,从中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山药蛋”味。从而,领略到姚文锦是一个独具风格的记者,他的风格就是“山药蛋”。
      
      1958年,我从《山西日报》编辑部调到了《山西日报》雁北记者站,和姚文锦生活在一起,有时还合作采访,对他的风格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姚文锦的风格来自四个字——特别辛苦。
      
      “ 山药蛋”语言
      
      在学习语言上特别用心,是姚文锦特别辛苦之一。
      
      记者的职业是语言表达者的职业,没有生动的语言,就没有生动的作品。
      
      姚文锦牢记这一道理,时时刻刻注重语言的学习。他把记者的采访活动当成学习语言的课堂,不仅要采访新闻事实,还要采访新闻语言。在采访的过程中,用心听取被采访人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并把那些生动的有用的语言记在采访本上,还要在这些语言下面,画上一些圈圈点点,以表示这些语言的重要性。他还特别注意随时随地学语言。在他的上衣口袋里,经常装着一些纸片,听到了好的语言,马上掏出纸来记上,就是在入厕时,偶然想到或听到一句很生动的话也不放过。
      
      姚文锦的作品中,那些充满“山药蛋”味的语言,就是这样来的。
      
      “山药蛋”深度
      
      在采访预案上特别用力,是姚文锦的特别辛苦之二。
      
      记者有深度的佳作,不是记者想出来的,而是采访出来的。没有有深度的采访,就没有有深度的作品。
      
      这是姚文锦实践经验的重要结晶。记者作品的深度和采访预案有极大关系。采访预案就如施工图,记者就像“采购员”,采访就是照图“采购”,采访预案的深浅,决定文章的深浅。所以,姚文锦在采访预案上特肯用力。不管采访什么新闻,也不管是自己熟识的和陌生的题目,都要在采访的重点、采访的方面、采访的对象、采访的方法上,有一个计划,而且是,什么时候不进入采访阶段,采访的准备工作不会完。
      
      大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个冬天,姚文锦由大同市到阳高县王官屯村采访。火车上很热。一上车,他就把帽子和棉袄挂在了衣帽钩上,坐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琢磨起采访计划来了。等到列车员高喊“王官屯站到了”,他才醒悟过来。王官屯是一个小站,只停一分钟,他匆匆忙忙就下车。下车后,一股冷风吹来,才想到帽子和棉袄还在车上,就急急忙忙高喊:“我的帽子,我的棉袄!”,不管他怎么急,又怎么喊,列车员听不见了,火车带着他的棉袄和帽子,轰隆轰隆地向北京方向走了。
      
      姚文锦在采访预案上如此用力,采访时,就省时、就深入、就使他的作品揭示的不是事物的皮毛,而是事物的本质,不是长在地皮上的“地皮菜”,而是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的“山药蛋”。
      
      “山药蛋”品牌
      
      在谋篇上特别用脑,是姚文锦特别辛苦之三。
      
      记者的佳作,不是记者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脑子谋出来的。没有记者的深思熟虑的谋篇,就没有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姚文锦对这一道理体会的特别深刻,也就在谋篇上特别用脑子。在动笔之前,他要把作品的导语和作品的结构想得清清楚楚,甚至在哪一段用哪些最有说服力最生动的语言也要想好。
      
      姚文锦的习惯是,在散步中谋篇。
      
      大约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姚文锦在忻县地委大院一边散步,一边谋篇。大概是因为他的穿戴不像记者的样,地委的行政科长就把他当成坏人,吆五喝六地要把他赶出大院。姚文锦对此侮辱很不在乎,不卑不亢,走近科长,脱去头上的破帽子,自报家门,“我是姚文锦”。行政科长一听是姚文锦,就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是姚大记者”。
      
      科长的驱赶,并没打乱他的思路,科长走后,姚文锦就继续散步,继续谋篇。
      
      姚文锦就是这样忘我的谋篇,就谋出了与众不同的具有乡土味的“山药蛋”品牌。
      
      “山药蛋”精神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果能给后人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就会心满意足,就会走得痛快,就会走得无忧无虑。
      
      姚文锦给后人留下的不是一点有用的东西,而是一种有用的精神。其精神就是,不怕辛苦、一心一意、为读者生产“山药蛋”。这种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读者生产“山药蛋”的精神,难能可贵,是无价宝,后人学不完,用不尽。
      
      姚文锦给社会有这么大的贡献,当然无可悔恨,完全有理由,高高兴兴痛痛快快,到老祖宗马克思那里报到。
      
      如今,时兴为谢世之人立碑。如果为姚文锦立碑的话,在其碑文上,应当写上这样的文字——
      
      姚文锦的“山药蛋”精神永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07:06 , Processed in 0.0979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