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1|回复: 0

滕王阁三字复制于他的藏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1-10 10: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1-10 10:43 编辑

    滕王阁三字复制于他的藏书
    藏书家王咨臣一生藏书两万册,王令策讲述父亲的“藏书人生”

      新风楼里的部分藏书
      提起王咨臣,南昌乃至省内各地的学界人士都不陌生。紧邻系马桩黄秋园纪念馆的新风楼,收藏着老人用毕生心血收集的2万册(件)书籍和文献。其中不仅有部分晚清以来书画名家的传世经典,甚至有一些大型图书馆都没有的孤本、善本、珍本线装书。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初原刻本《净明宗教录》、明代弘治十一年慎独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都可以在新风楼找到。
      王咨臣不仅是一位藏书家,更是一位文化学者、撰述家、诗人,他编纂过《滕王阁诗文广存》、《新建文献五种》等多种专著。老人虽然已于2001年去世,但他的儿子王令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近日,王令策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了父亲的“藏书人生”。
      少年便立志藏书
      王令策告诉记者,父亲1914年出生于新建县一个贫穷的书香之家。在家庭的启蒙熏陶下,很早就开始了认字读书的生活,到进初中前,已读完《左传》、《史鉴节要》等文史著作。
      1931年,王咨臣到省城章江中学念书。在此期间,他和高他一届的同乡熊德基一同借住在茂盛南杂商店,楼台共读,朝夕相处,受后者影响颇深。“熊德基对文学、史学相当熟悉,非一般人所能及。这些都让父亲非常钦慕,于是也想致力于文史研究。”王令策对记者说。
      熊德基见王咨臣对文史如此感兴趣,就带他去拜访大藏书家张劼先生。张劼是明末内阁首辅张位的第十代孙,他为了藏书,不惜节衣缩食,甚至终身不娶。特别是那十万多卷藏书,引起了王咨臣强烈的兴趣,不禁有了“见贤思齐”的想法。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王咨臣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书籍。
      1941年8月,王咨臣进入国立中正大学研究部担任研究员一职。在此期间,王咨臣与梁启超的学生、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共事,经常向他请益,虚心求教。姚名达对王咨臣也非常热情,将自己的《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目录学年表》两部著作送给了他。
      1942年7月7日,姚名达在新淦县(今新干县)石口村被日寇杀害,噩耗传来,全校师生无比悲痛。王咨臣与姚名达共事日久,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类与纪念姚名达先生有关的活动,还加快了撰写《中国目录学年表补编》、《章实斋年谱评议》、《显微先生著述目略》三部著作的进程。“在姚名达先生殉难周年的日子里,父亲没有辜负先生的遗愿,仍按时交稿。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父亲还完成了《姚名达年谱》的初稿。”王令策对记者说。
      与姚名达建立深厚友谊
      抗战胜利后,王咨臣在工作的省立社教师范谋得一间仅可容身的宿舍。有了自己的空间,他更加倾心于学术研究,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古旧书店、荒货摊、废品店转悠,访求古籍、前贤遗著,位于象山北路戊子牌坊一带的那些旧书铺子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1952年,王咨臣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61年创办南昌古旧书店,出任省古籍版本鉴定员,直至退休。王令策对记者说:“父亲非常‘小气’,每月向家里交30元的生活费,凡是在外面吃了饭,月底必向母亲讨回生活费。”但王咨臣买起书来却一点也不小气。1976年的一天,他在一家书店看到一套十函、80册线装本的《晚清簃诗汇》,这部清诗总集要价700元,对于每月只有56元工资的他来说,实在是一笔太大的数字。王咨臣找到书店经理,请求先给他留下一套,等到攒够钱了再来取书,经过两年的省吃俭用,他终于把书搬回了家。
      为买一套书省吃俭用两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昌重建滕王阁。王令策告诉记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正是由他的父亲提供给相关部门的。
      1942年,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助手莫宗江考察南方古建筑时路过江西,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但由于时局纷乱,重建滕王阁的计划一直没有实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工程才正式启动,而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正是由王咨臣提供。“这份草图是抗战胜利后父亲在泰和捡来的,当时大家都赶着回家,草图被当成废纸扔了,细心的父亲发现后收集起来了。草图在第29次滕王阁重建时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王令策说。
      此外,今天人们在滕王阁最高一层的阁檐下看到的“滕王阁”三个字,也源自新风楼。重建滕王阁时,王咨臣把自己收藏的有苏东坡墨迹(拓本)《滕王阁诗序》的《晚香堂法帖》免费借出,“滕王阁”三个字就是从该书中辑录放大而成的。
      滕王阁题字出自新风楼
      凡借书者分文不收
      很多藏书家对自己的藏书保护严密,秘不示人,少有外借之举。然而,新风楼却是个例外。这里的藏书不仅可以借阅,而且分文不收。
      “凡是来新风楼查阅资料的,父亲都分文不取,甚至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专家、教授都先后到家里借阅珍贵善本,以至孤本,他都免费借出。”王令策告诉记者。他曾向父亲建议,适当收点借阅费,一可改善藏书条件,二来可扩大藏书规模,但老人坚决不肯。“我父亲一直抱着这样一个观点:藏书是私人的,但知识是社会的。人家来查阅资料,我们若从中牟利,有不义之嫌;一旦收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限制了知识的传播,有违我藏书的初衷。”王令策说。
      王咨臣藏书一生,共收集书籍2万余册(件),如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清初原刻本《净明宗教录》、明代弘治十一年慎独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等,同时还收藏有包括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内的1000余通历史名人亲笔信札。
      晚年编纂《滕王阁诗文广存》
      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至暮年的王咨臣专注于编撰著作,这期间,有两本书特别值得一提:一部是《滕王阁诗文广存》,一部是《新建文献五种》。
      王令策告诉记者,《滕王阁诗文广存》有50多万字,是一部反映滕王阁自始建以来1300多年间的文化流变史的宏大作品,凝聚着王咨臣一生的心血。这部王咨臣与人合作编纂的作品,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为滕王阁重建工程提供了不少文献依据。
      《新建文献五种》是王咨臣利用自己的收藏,为保留家乡新建县的文化遗产而编纂的专著。为了这部作品,年逾八旬的老先生不遗余力,三伏之际,挥汗如雨,就凭一把扇子降温;数九寒冬,则用取暖器御寒。书籍问世后,王咨臣立即请来新建县相关人士,当面嘱托一定要把该书分发到全县各单位,让大家一同来保护、传承新建县的传统文化。
      2000年上央视《东方之子》
      王咨臣一辈子为藏书、撰述奔忙,渐渐名声在外。2000年4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找到王令策,表示希望做一期王老的节目。“当时父亲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太好了,但是我回家告诉他央视记者想要采访他时,他竟然微微点头表示同意。”王令策回忆道。
      接下来的一周,采访顺利进行。2000年8月17、18日两天,报道王咨臣藏书故事的《小桃花巷记》在《东方之子》栏目中播出。节目播出后,学界有人说:“江西当代藏书家的事迹总算浮到了水面!”
      2001年,王咨臣辞世,享年87岁。他留给后人的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直到今天,他的2万余册(件)藏书被其子王令策妥善保管着,在文化研究和传播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采访结束时,王令策告诉记者,他正在为父亲编辑、整理书稿及文章,预计总字数将超过300万字,不久的将来会出版发行。
      首席记者 魏莹 文/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5:24 , Processed in 0.1137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