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00|回复: 0

姚君英:在生活中涤荡文学本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1-11 09: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君英:在生活中涤荡文学本色(上)
    发布者:Lixin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发布时间:2014-11-11 09:17:20       
    0
    图影
        我仔细品读了她的散文集《放一叶轻舟》和诗集《午夜做你窗外那帘雨》,并把这两本书放在枕边、案头,有些文章读了多次。她在QQ空间中的260多篇文章我从头至尾拜读了一遍,还读了她近期多篇动辄万言的人物通讯。我心中时常在想一个问题:这样一个粗线条,率真得像男孩子般的人,如何用如此唯美的文字将人生解读得如此精妙?她的诗文情真意美,有清风花语的浪漫,有亘古悠远的吟叹,有静水流长的深邃,有天高云淡的悠然……这样的文字背后,应该是一个有婉约细腻的情思,有愁肠百结的妩媚,有一颗灵动的诗心,有玉环胸、小蛮腰、媚眼秋波闪动的曼妙女子才对。
        姚君英的外在与内在,竟是这样的矛盾,就像一座火山,粗砺峻冷的岩石下,竟蕴藏着火一样的浆体!她到底有着怎样的别样人生呢?
    童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1971年初春的一个早晨,一声女婴的啼哭划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在一个四处透风,墙壁上结满厚厚冰霜的板夹泥小房子里,姚家的第六个孩子小君英降生了。当她四岁的时候,身后已经又多出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十口之家,仅靠父亲一个人每月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母亲还体弱多病,吃药打针不断,没有奶水,家中的一只奶羊,就成了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的补给站。
        那个岁月,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她家孩子多,吃不饱,穿不暖,一点都不稀奇。一件衣服,大的穿完,二的穿,等轮到她时,缝缝补补的已经没样了。过中秋,一块月饼,她只吃一半,把不舍得吃的另一半纸包纸裹地藏起来。很多天后拿出来,包月饼的纸脆了,月饼长了一层绿毛。手捧发馊长毛的月饼,她委屈的泪珠子成串的往下掉。
        但小山村依山傍水,美景如画。小小年纪的君英,跟着哥哥姐姐们上山拾柴、摘野果、挖野菜,喂猪养鸡放羊。下河摸鱼、采野花、数星星、打冰尕、堆雪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君英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开心快乐。
        君英的父母都是山东人,有着重情重义、善良厚道的秉性;有着开明民主、重视教育的家风,这美好的品德早已深埋进他们姐弟幼小的心灵。生活的窘迫,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剥夺一家人苦中作乐的权利。一天的劳作之后,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教孩子们唱歌,讲故事。“牛郎织女”、“白蛇小青”、“马前泼水”、“苏三起解”……孩子们深深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故事里。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在君英幼小的心灵里像长了翅膀一样,飞来飞去,经常飞进她童年的梦乡。
        她小时候会唱的第一首歌是《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母亲每教几句,就绘声绘色地讲讲是什么意思。什么“无情”、什么“棒打鸳鸯”,君英他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能跟着母亲摇头晃脑的唱歌,就是件幸福的事!这些歌曲、这些故事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小君英四五岁时,在中学当语文教师的姐姐就教她识字、算术,背乘法口诀、《唐诗三百首》,还让她背诵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黔之驴》等一些古文篇目。
        俗话说,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好的家庭就是一座好学校。我觉得,当年小君英的家堪比小山村的教学点。你看啊,七八个孩子,小的三两岁,大的十六七,比她大13岁的大姐是正式教师,科班出身,姐姐在学校教学生什么,回来就塞给这帮弟弟妹妹。对君英来说,等于幼儿园的孩子坐在了初中的课堂里。母亲教的东西都是民间的,英雄武侠妖魔鬼怪居多,但她说唱演,方法灵活,热闹非凡,引人入胜。当校长的父亲忙完本职工作外,也时不时巡视、指导一通。难怪六七岁的小君英就能和初中生进行诗歌对接和速算比赛了。用现在的话说:这启蒙教育太给力了。
        父亲很重视孩子们的阅读,经常给孩子们借一些书籍回来。每次带书回来,君英都如获至宝,捧起书来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父亲的重视和支持为这棵小苗夯实了日后走上文学道路的基础。姚君英最喜欢看的就是《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及各种童话神话故事。八岁的时候,姐姐带她到一位同事家做客。她和主人家的三个孩子玩捉迷藏,在人家的储藏间里,发现了一本书名叫《月光宝石》的童话书,便蜷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吃午饭的时候,大家没找到她,还以为她独自回了家。一直到黄昏时看不清书上的字了,她才从人


    家的储藏间里出来。弄得家里人哭笑不得。
        有一年的秋天,家人都去地里忙秋收,让她在家里照看妹妹弟弟。小妹和小弟跑出去玩了,她就锁上了家门,把钥匙挂在脖子上,拿着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大刀记》爬到屋脊上看书去了。那时林区房子都是在天棚上面加一个用油毡纸、板皮搭成的人字形房脊,房脊下面通风、不受干扰,相当于现代的小阁楼。哥哥们拉着一车土豆回来,进不了家,急得满大街扯着脖子喊她,她根本没听见。直到哥哥们发现了躺在屋脊上优哉游哉看书的她,怎么喊她还是没反应,气得朝她扔石子,才引起她的注意。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她写了第一篇命题作文《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写出的作文都是三言两语,短短几行,她却足足写了两篇半。文中详细描写了小伙伴们玩“丢手绢”和“打沙包”的游戏过程,略写了跑圈等其他几项活动,还恰到好处地用了“丰富多彩”这个成语,用词叙述都不像出自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之手。
        上三年级的时候,她就开始啃父亲的《红楼梦》、《金陵春梦》、《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著作。尽管许多内容对她来说晦涩难懂,只好囫囵吞枣,但她依然痴迷于此,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弥补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母亲身体不好,每年冬天都会大病一场。为了给母亲解闷儿,陪床时她就带上从父亲书柜里翻出来的《聊斋志异》来,每天给母亲讲上一篇小故事。《聊斋志异》是古文版的,她根本读不懂。查字典看注释,实在弄不懂的地方,就靠想象能力自己编了。一篇寥寥数语的小文章,她差不多都要“啃”上一整天才能弄懂个大概意思。现在她提起自己的文言功底时,说是得益于小时候姐姐教她背古文和给母亲讲聊斋故事这两件事情。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姐姐买回来一本厚厚的应用题集送给她,让她每天做三十道,做完这一本书,使她对解应用题到了痴迷的地步。她上中学时遇到了一位让她十分崇拜的数学老师,多角度解题方法让她体验到了一种征服者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用心、任何题都有解”,老师的这句话,她一直铭记在心,解数学题如此,人生亦如此!时至今日,虽然她从事语文教学,有时,还会情不自禁的参与到数学老师的教学研讨中去,偶尔也会跃跃欲试的解把题,过过瘾。
        学到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这首诗歌的时候,她刚上初二。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一下子抓住了姚君英的心。她写的第一首诗歌处女作《青春的梦想》,就是模仿《甘蔗林——青纱帐》的,这首诗迅速在同学间传抄开来。很快,“校园小诗人”这一绰号就替换了她的名字,而她创作诗歌的热情也一发不可收拾。
        1987年中考,姚君英的成绩呼盟第一,同时被“大兴安岭林业师范”和“牙克石林业一中”两校录取,她十分向往上高中、考大学,但因为家庭贫困的缘故,犹豫再三,她含着泪撕掉了高中录取通知书,选择了师范学校。
        她的父母一辈子很恩爱,至今她的脑海中还经常浮现出母亲坐在炕沿上,与父亲下棋的情景:父亲得意地喊一声“将!”手中高高扬起的棋子 “啪”的一声重重地落在棋盘上,然后像得胜将军一样背着手趾高气扬的出去了。母亲还在那里琢磨着,小心翼翼的连走几步,将死局盘活,再连连出击,将父亲的将士杀个片甲不留,然后孩子一样高兴地嚷着:“老头子你输啦!”上了师范学校,君英稀里糊涂混了个“象棋大师”的称号,逢年过节,一家人会布阵对弈,“象棋大师”往往被杀的一败涂地。开明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兄弟姐妹个个才华展露,小君英更显聪明智慧,什么东西一学就入迷。   
    青年,“师父”带她走进文学海洋
        上师范时,她有幸结识了学校“松塔诗社”的创办者张国均老师,并加入了诗社。这个小小的诗社让她的梦想有了播种的土地。她的诗作得到了张国均老师的赏识,一本用钢板刻印的,散发着石墨清香的期刊,成了君英文学梦的摇篮。1987年,张老师带她参加了由牙克石市文联举办的“中秋森林诗会”。她的一首稚嫩的诗歌《父亲》被登在《大兴安岭日报》上。拿到那份报纸,姚君英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名字变成铅字的喜悦。尽管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豆腐块儿”,但这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她用得到的七元钱稿费,给母亲买了一双袜子,给父亲买了他最喜欢吃的松花蛋。
        读师范的三年,是姚君英最充实最快乐的三年。她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伙食费中省出钱来买书。这期间,她认真研读了泰戈尔、雪莱、拜伦、普希金、席慕容、舒婷等人的诗歌,并开始以诗歌的形式写日记。每每写了诗,她都会第一个送给张老师看,经张老师修改后,再投出去。这些诗,点燃了君英文学之梦的火把。后来,君英经常想起张老师的那首“杯子”的诗作,大意是,桌子上有两只杯子,一只满满的,一只空空的。老师问她什么意思,她琢磨了半天,也不解其意。现在她终于明白了,这不是人生吗?2012年,张老师因病去世。君英含泪为恩师作诗:曾经迷茫的前方,有你引领的航向,你没有给我反哺的机会,却留给我一世的感激和无尽的叹息……
        在文学的道路上,她开始 “放一叶轻舟于水中,不问航向,不问归程,漂泊一段美丽的心情。”她的名字渐渐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她开始尝试着写散文,写小说,写评论,写通讯,偶尔也学着抢点新闻……姚君英在她的散文集《放一叶轻舟》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在我踽踽独行的文学之路上,幸运地邂逅了这样的两位恩师——小龙女一样的冷月,雕大叔一样的尹树义。从他们那里,我汲取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他们是风格迥异的两个门派:一个是李清照似的婉约派,一个是辛弃疾似的豪放派;一个是唯美的浪漫主义画家,一个是警醒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嫣然极致的风花雪月,一个是摧枯拉朽的闪电霹雳……”
        姚君英称她崇拜的老师为师父,久违了的称呼。一声师父,接地气,别人这样叫,肯定不合适,她叫就感到很自然、特亲切。对姚君英的作品创作风格影响极大的这两位“师父”,一位是她在“红网”文化论坛里结识的文友,来自湖南的冷月。这是位“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出色美女书画作家。她有深厚的绘画功底,有极深的音乐造诣,有敏锐的生活感悟力。冷月还是一个对生活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她有敏锐的艺术灵感,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在红网,姚君英以“爱的小舟”网名,刚一落脚,就引起了文化论坛坛主冷月的注意,并力邀她任散文版首席版主。在与冷月诗文对和的几年里,姚君英的文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以往叙事简洁抒情直接论证严谨的基础上,她的文字渐渐丰富饱满起来,有了画的质地,有了乐的美感,有了诗的灵性。
        在文学创作方面,给她鞭策最多引领最多鼓励最多的人是《林海日报》的尹树义老师。她称尹老师是她的伯乐,也是她的恩师。作为编辑,尹老师修改编辑过她的多篇文章。但有一段时间,姚君英的名字悄悄淡出了报纸。责任心极强的尹老师翻出了姚君英的电话号码。那段日子,正是姚君英人生的低谷时期,母亲病重,心力交瘁的她根本没有舞文弄墨的闲情逸致了。尹老师关切鼓励的电话,重又唤起了她心底的文学梦。
        尹老师很看好他的这个弟子,毫不保留地向她传授自己的写作心得。写散文的时候,尹老师让她“放野马”——打开思维的框框纵情抒写;写小说的时候,尹老师告诉她要“压弹簧”——蓄势越充分,小说的主旨就会被“弹”得越高;写剧本的时候,尹老师指导她要“演角色”——深入揣摩剧中人物的内心;写诗歌的时候,尹老师叮嘱她要“多留白”——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尹老师说,一棵深埋在泥土里的天然野参,只有深挖,精挖,才不至于弄坏根须,才能让稀世珍宝完整的呈现在世人面前。于是,她像一位虔诚的寻宝者,怀着好奇之情,走进一个又一个珍宝身边。“文人写作,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想一想别人读了你的文章,是不是能从中受到启迪或者从中汲取到一种积极的力量。”她牢牢记住了师父的这句话,渐渐地,她的文章不只有小女子的阴柔之美,还多了几分男儿的大气与豪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9 10:01 , Processed in 0.1220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