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1|回复: 6

姚金策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7 1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优秀古民居"编号:20 姚金策宅
     

    中西合璧展示建筑精华
      进入晋江市永和镇潜钱仓村,车子可以直达姚金策宅附近,再穿过一条二三十米窄窄长长的小巷,就到了宏伟、气派的姚金策宅。
      中西合璧叹为观止
      姚金策宅建于民国,距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古木、清一色的花岗岩、红砖、绿栏的巧妙组合,整个建筑给人清新、活泼的感觉。设计师们独具匠心,巧妙地把古大厝设计成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两边的护厝设计成西式风格,中西合璧的绝妙糅合,令人叹为观止。
      该宅中间的古大厝主要以上等木材为建筑原料,凸显闽南古建筑风格。古厝雕梁画栋,窗棂镌花刻鸟,给人很强烈的立体美感,艺术之精湛,手法之绝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又长时间无人居住,大厝的左边有些破落,几根残垣断木悬在半空中,这与天井里开得正艳的海棠花形成鲜明对比。古厝就像一个历史老人,见证着这栋豪宅的历史变幻,阅尽七八十年来的人世沧桑。
      姚金策宅很独特的一点是两边的护厝高于中间的主大厝,三层高的护厝用现代气息浓厚的钢筋水泥及特制的印花红砖砌筑而成,两边护厝三楼外面的墙面对称雕刻着“双狮戏珠”,珠子的正上方还雕了一只老鹰,蕴涵着浓厚的西式气息。
      姚金策的长孙姚加碰介绍说,姚金策宅的设计不像是其他侨宅从国外直接复制过来的,而是根据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主宅是传统的古大厝,而两边的护厝完全是海外建筑的风格,建筑风格新颖,规模也十分宏大。
      旋转木梯柳暗花明
      姚金策宅的右厝还住着一户人家,住在适当装修过的古宅里,别有一番韵味。沿着一楼客厅后面那道石阶拾级而上来到二楼,二楼的走廊相通。在靠近姚金策宅右护厝的后侧,有一个可以通向三楼的旋转木梯,木梯上面的漆已经剥落,看上去很陈旧,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行走于此了。但是有心的参观者如登上这架古旧的木梯,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到了楼顶见到无限好的风光,不禁会发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叹。
      楼顶四周用印花红砖砌了一米高左右的围墙,但这丝毫不影响参观者“极目远眺”。站在宽敞的楼顶,有一种非常放松、心旷神怡的感觉,只觉得天开云低、云山相接,整个潜钱仓村景色尽收眼底。在这可以看到对面左厝楼顶上的建筑设计与右厝大致相同,两者呈斜对称,更巧妙的是左右护厝的楼梯都以阁楼作为其遮风避雨的屋顶,右厝的阁楼还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回忆阁”,据说是姚金策为纪念他哥哥而建的。□实习生苏丽华李玲燕本报记者陈智勇
      古民居档案
      姚金策宅位于晋江市永和镇潜钱仓村,是一栋建于民国的建筑物,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印尼华侨姚金策、姚瑞吉所建。该宅由五开间两落闽南古大厝一座,钢筋水泥石构三层护厝两列组成。大厝面墙漆以特制印花红砖砌筑,有精美木雕、石雕装饰,护厝为中西合璧洋楼。目前保存得较为完整。
      专家点评
      典型混合富有情趣
      王连茂(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馆长):姚金策宅是典型的东西方建筑形式的混合体。其主体部分是传统五开间的建筑,两侧原本是当地传统的护厝。姚金策宅建成了西式的楼房建筑,形成了一个“同”字形群体。这种设计本身就比较富有情趣,且突破两侧作为附属建筑比主建筑低矮的限制,它呈中低外高形,高低错落。虽为中西合璧但西式建筑形体并不纯粹,不像其他侨宅从国外直接复制过来,实际上是出于当地工匠和设计师模仿的。如门楼上的“双狮戏珠”,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添加展翅的雄鹰作为门楼表面装饰,是代表华侨楼的一种类型相当不错的特色建筑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7 11:24 编辑

    姚金策宅






     

     右护厝楼正中的六角亭

      

    大厝前宽广的石埕

     

     大厝屋顶

     

     护厝和大厝之间设有楼梯

     

     用钢筋混凝土做成的楼梯

     

     榉头间

     

     模印红砖组砌

      

    排楼拱上的弯枋连拱

      

    花篮斗

      

    夕阳中的塔楼

      不仅仅是一座侨宅。
      传统古厝的双塌寿模式,石雕、木雕、模雕、红砖组砌等各种精致雕刻,人物历史、花鸟虫鱼皆入画,名人名家名句,以及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尤其是格扇的娴熟运用,都是闽南传统文化在这一砖一石的缩影,更是华侨对故土根脉文化传承的见证。
      也不仅仅是一座闽南古民居。
      精致的螺旋楼梯、拱圈迴廊,绿釉瓶式栏杆,以及屋顶上的六角亭,细节上的丰富与多变,一切皆洋气十足,用金碧辉煌来描绘姚金策古宅当不为过。70余年光阴如昨,古厝依然如新。
      蓝天之下,凭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是近处高翘的屋脊、远处围栏而筑的六角亭,一切在安宁之中美轮美奂。
      窗牖狭小,自天井而下的阳光把院子辟出一角阴凉的天地。从虚掩的门扉往里看,有狗立于门里与来者对峙,稍远处绿叶葱葱。明朗而清澈的户外,暗淡又静谧的室内,一明一暗,犹如光与影的世界,流连此间,悠然自得。
      步出姚宅,心里不禁慨叹,这中西建筑的无穷魅力!这目力所及的别样风景!
      □郑君平 文/施清凉 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和姚金策宅  

    2 闽南民居





    问路进了钱仓村,路上看到一排古厝,行走其间,转眼便见不远处相望的亭子,发现姚金策宅就在前方。
    按村人所指方向,拐进一小巷,刚看到的亭子就在眼前。


    跟现居于此的姚金策后人打声招呼,便开始了这场视觉盛宴。



    主大厝很中国,和左护厝同时建,据说耗资八万白银。

      

    右护厝,部分破损。报上看到的亭子上的“回忆阁”是姚金策纪念哥哥而建,对此问了姚金策长孙姚加碰老人,他说也不清楚。

    左护厝于主大厝和左护厝落成后十多年后再建,五万多白银。那在1935年左右。老人提起左护厝门楼那些柱等建材是从鼓浪屿运到厦门转至安海,再驴驮到钱仓村。原来姚家在鼓浪屿有房产,老人儿时去过,至今仍记得房子原在日本领事馆、医院间,天天看到领事馆在升旗,或许这原因才对位置记得如此清楚吧,抗战前卖与他人,所以把原来要加盖房子的材料全部运回家乡,光那些运费足以再建一大厝。

    左护厝是番仔楼,当然中西合璧,与右护厝对称,结构格局有所不同,其中一角隔断成厨房,柱联跟着尝尽了人间烟火。
          惊叹于左护厝里面那四堵砖墙!驻足许久,阴刻阳刻,线条流畅传神,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楼梯护栏上的彩绘图案也是五花八门,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各路生灵活灵活现。顶楼的亭子也不同于右护厝的红砖亭洋味重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右护厝,部分破损。报上看到的亭子上的“回忆阁”是姚金策纪念哥哥而建,对此问了姚金策长孙姚加碰老人,他说也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左护厝于主大厝和左护厝落成后十多年后再建,五万多白银。那在1935年左右。老人提起左护厝门楼那些柱等建材是从鼓浪屿运到厦门转至安海,再驴驮到钱仓村。原来姚家在鼓浪屿有房产,老人儿时去过,至今仍记得房子原在日本领事馆、医院间,天天看到领事馆在升旗,或许这原因才对位置记得如此清楚吧,抗战前卖与他人,所以把原来要加盖房子的材料全部运回家乡,光那些运费足以再建一大厝。
    左护厝是番仔楼,当然中西合璧,与右护厝对称,结构格局有所不同,其中一角隔断成厨房,柱联跟着尝尽了人间烟火。
    惊叹于左护厝里面那四堵砖墙!驻足许久,阴刻阳刻,线条流畅传神,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楼梯护栏上的彩绘图案也是五花八门,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各路生灵活灵活现。顶楼的亭子也不同于右护厝的红砖亭洋味重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走进晋江古厝之木结构作者:志远天下行
    走进晋江古厝之木结构


      木结构的下落厅

      门厅梁架

      前厅步通木构架,步通上承狮座,雕有太狮、少狮,下有圆光木雕,浮雕戏曲人物,雕刻精细。

      塌寿寿梁及门楣花枳

      束随木雕
      
      梁柱交接处的透雕托木

      瓜筒

      塌寿排楼栱
      晋江古厝的结构方式有木构架、砖(石)木混合构架、砖石承重等三种。
      闽南木构架属于南方穿斗式木构架体系,局部也带有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木构架在晋江称为“栋架”。晋江古厝的木构架主要用于下落、顶落的明间、次间、榉头间等,其构成以通果插入柱中,柱头施斗仔承圆(檩)、通梁上立瓜筒、叠斗等承托圆(檩),其间以束木、束随等联系;在纵向上,左右内柱间以枋、楣等构体联系,保持栋架稳定。下厅的塌寿、顶厅的部口及榉头间,木构架的通梁、瓜筒、斗仔、束木、托木、狮座等都是装饰的重点。
      近代一些大厝,如姚金策宅,经常在塌寿处施以复杂斗栱组成“排楼栱”。
      在一些古厝中,厝身木构架仅用在厅堂或步口处,其余部位以砖石墙直接承重,称“搁檩造”。
      除木构架外,晋江古厝的山墙(大栋壁),经常以砖石承重,甚至室内分隔墙也如此,称为“搁檩造”,以节省木料。在石材丰富的地区,也有用块石作为承重墙的做法。
      □郑君平 文/施清凉 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4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1: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闽南:看钱仓 嚼历史
    发布时间:2014-4-21
    □ 林沅钧
           近日,我们跟随厦门湖里区侨促会常务副会长姚景胜先生前往晋江市永和镇钱仓村,一来是为了一座古宅,那幢堪称闽南建筑奇葩的豪宅,主人姚金策将其从鼓浪屿搬到晋江钱仓;二来则是去探访钱仓村这个颇有侨缘的地方,感受当地生活气息的同时,也可一窥历史在闽南村落留下的印记。

    故土情结

           我们来到姚景胜位于永和镇上的家时,遇到了来自香港的姚贻白,他是香港晋江同乡会常务董事,也是钱仓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钱仓远近闻名的忠孝堂正是姚贻白群策群力、牵头修建,为的就是能将传统延续。
           忠孝堂是当时旅菲钱仓同乡会和香港钱仓同乡会联合牵头,在乡亲们的积极配合下,用短短的9个月时间,建造了占地10亩,风格独特、雄伟壮观的“钱仓姚氏陵园”。远到姚氏祖先的墓碑遗骸,近到钱仓姚氏村民,都会选择魂归忠孝堂。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忠孝堂的同时,既支持了政府的殡葬改革:当时政府提倡将大规模土葬改成火葬等节约土地的措施,帮助退还工业用地等。同时也实现了钱仓人“建陵园,兴学堂”的愿望。2003年,钱仓三喜临门:钱仓姚氏陵园落成、借助修陵园筹资的“重华中心小学教学楼”奠基、首届钱仓“益事业建委会”成立,碰巧的是,这一天喜上加喜,赶上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上天,这对钱仓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国盛家兴”更值得高兴的事了。
           我们在参观忠孝堂时,来自香港的姚鹭宣和他16岁的儿子姚杜维正在祭祀先祖。他们父子俩专程从深圳坐动车返乡祭拜祖先,虽然姚杜维在异地出生,不懂得家乡方言,甚至也只会少许的国语,但他还是跟随父亲,来到钱仓的忠孝堂,用闽南特有的方式,烧纸钱祭拜祖先。姚鹭宣说:“带他(姚杜维)回来寻根祭祖,就是提醒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要不忘根本。”乡亲们纷纷用方言夸赞这个孩子很乖,而姚杜维也很礼貌地一直说“谢谢”。
           也许这就是闽南人特有的故土情结,走遍天涯,不忘根本。


    惊世建筑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探访姚金策的闽南豪宅,但是却自然而然地被钱仓人对故土的归属感给吸引了。转念一想,姚金策当时大费周章把这座宅子从鼓浪屿迁回家乡,这一切也必然是故土情结使然。

           当年,姚金策衣锦还乡,准备在鼓浪屿上兴建华屋,却不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时常骚扰沿海一带,他向来谨慎周全,决定改在家乡建设这座梦想家园。
           在场的姚氏族人告诉我们,当年要把建材从鼓浪屿搬回晋江钱仓可真不容易,因为钱仓一带没有码头,只得把鼓浪屿上的这些建材用帆船分成多批运到安海,然后再骡马驮运、肩挑人扛地转运到老家钱仓,所花的运费几乎是造价的一倍,但事业如日中天的姚金策,还是把它从鼓浪屿搬到晋江钱仓,并成功完美地建造出来,
           我们来到这个宅子,虽然已经有着岁月的侵扰,不少木质雕花也已经被窃贼盗取或损坏,但它仍然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撼。这座宅子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但骨子里的布局和中庭仍然是采用了闽南红砖古厝的样式。
           中庭的左右两边则建起了高达三层的“护龙”。左边“护龙”高耸着西式的亭子,门楼上却题有“历山传芳”,表示不忘本源,因为历山是姚姓的族号。尽管左边护龙的建筑是西式的,许多地方也引进了外来的水磨花卉、塑花叠线等精湛的水泥工艺,但墙面装饰上,姚金策却把闽南的红砖艺术在这处西式的护龙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砖雕、切花、盘肠、万字等工艺应有尽有。右边的护龙楼体也是西式的,但在建筑装饰上却采用了许多造型各异的传统图案的漏窗,门额上分别镶嵌着“东壁图书”、“西园翰墨”的匾额。在西式建筑中,处处见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阳台上则建起了中国式的塔亭。
           我们还在宅子的装饰物上找到了当时的文化名人的题字,包括“近代书圣”于右任,厦门名士陈丹初等的墨宝。姚景胜表示,当时的鼓浪屿是姚金策经商的周转地,而厦门又是通商口岸,去南洋的交通便利,于是他在鼓浪屿鹿礁路一带选好了地块,开始进行建筑构件的雕刻和上乘建材的搜集。时至今日,不管是在晋江还是在鼓浪屿,它都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极高的人文、建筑等各方面的价值。
           我们只能管窥这座闽南豪宅,它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钱仓人的骄傲,更是闽南人的骄傲,它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那是一段应该被我们铭记的历史,也是闽南数千年来文化的传承,希望更多有价值的历史被更多闽南人所铭记。
    链 接
    香港晋江同乡会

            香港晋江同乡会成立于1985年,以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爱国爱港爱家乡,敦亲睦邻为宗旨。不断鼓励乡亲回家乡投资及兴办公益事业,近年来更为了乡亲们的切身利益,积极参与香港社会事务,关心社区建设。晋江海内外乡亲共有300万人,其中在海外的就有200多万人,香港约有30-40万人,香港晋江同乡会发扬晋江人开拓进取,勤奋拼搏的精神,创业兴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姚金策老宅专家点评
      王连茂(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馆长):姚金策宅是典型的东西方建筑形式的混合体。其主体部分是传统五开间的建筑,两侧原本是当地传统的护厝。姚金策宅建成了西式的楼房建筑,形成了一个“同”字形群体。这种设计本身就比较富有情趣,且突破两侧作为附属建筑比主建筑低矮的限制,它呈中低外高形,高低错落。虽为中西合璧但西式建筑形体并不纯粹,不像其它侨宅从国外直接复制过来,实际上是出于当地工匠和设计师模仿的。如门楼上的“双狮戏珠”,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添加展翅的雄鹰作为门楼表面装饰,是代表华侨楼的一种类型相当不错的特色建筑物。

    姚金策的创业历程

           姚金策的老家晋江钱仓,历史上这里田少人多,地瘠民贫。村里的族人相邀子弟到印尼一起创业,姚金策随之前往,到达侨居地。初到印尼,姚金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买卖旧货维持生计。他虽然也经常手头拮据,但稍有收益,便乐于助人。其中有户邻居是破落人家,一位老人晚景凄凉。他经常给老人送点粮食和日用品。有一回,老人叫住了他,对他说:“孩子啊,多年来承蒙你照顾,我无以回报,就把祖上遗留下来的一件东西送给你吧。”姚金策打开那小小的木盒子,只见里面是颗龙眼大的珍珠。他也不知道这东西该值多少钱,当成是老人的一份心意揣在身边。


      过了几年,有位农场主,要把一片荒山廉价转让,但刚踏上异国他乡的姚金策哪里有钱来买山呢?他突然想起了揣在身边的那颗珠子,拿到珠宝店一亮,老板傻了眼,说这是罕见的特大珠宝。他终于得到了一大笔钱,买下荒山,开发出了一大片椰子园,加上同乡创业者的齐心协力,年轻的姚金策经过几年奋斗已是身家百万。姚金策颇有眼光,看到厦门是与南洋经商交往的最佳口岸,于是,他先在厦门鼓浪屿买下了一所住处,在厦门岛上开设了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8 13:59 , Processed in 0.1348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