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1|回复: 3

走访姚维钧故里(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9 1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访姚维钧故里(图)2014-12-09 10:34:47 来源: 中安在线-江淮时报(合肥)


      今年是黄炎培先生的夫人—姚维钧女士诞辰105周年。 12月5日,黟县政协副主席舒强率领部分政协委员走访姚维钧的故乡—黟县姚村,著名的《延安归来》一书,就系由黄炎培先生口述,姚维钧女士执笔整理而成。 吴寿宜/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姚维钧:《延安归来》执笔人


    2005-01-21  作者:黄方毅  


    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
      《西行漫记》和《延安归来》是当年引起很大关注的两本书,前者为斯诺夫妇合著,后者则是黄炎培与其夫人姚维钧
    联手写成的――
      今年十月是我的父亲黄炎培诞辰125周年。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两部脍炙人口以至轰动一时的访记题材的书籍,一部是《西行漫记》,一部是《延安归来》。前者写于抗战爆发前夕(1937年5月),后者发表在抗战胜利前夜(1945年7月)。两部书都是对中共领袖的采访,而前者写的是长征之后初到陕北的共产党,后者写的是经八年抗战和刚开完“七大”的共产党。前者面向海外公众,后者面向中国百姓。而最相仿的是,《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妻海伦的合著,《延安归来》则是黄炎培口述、黄夫人姚维钧执笔写成。黄炎培大名鼎鼎,姚维钧则鲜为人知。
      姚维钧,1909年生于上海浦东南汇县周浦镇。祖籍是安徽黄山下的黟县姚村。父姚旭明十六岁从安徽老家米浦东接办纸烟店。姚出世不久,家道中落,十三岁时父亲便死了。她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无论做饭还是看护妹妹,手中老是捧着书。她原名薇娟,后来入了学校自取《诗经・小雅》中的两句:“秉国之钧,四方是维。”(意思掌持国政,要维系四方),改名“维钧”。她在江苏省立淞江女子中学高级师范毕业后在本地从教。1931年淞沪抗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姚泪别母亲,二十余岁年纪只身跋涉,辗转香港、广州,到达贵阳,先求学在贵阳女师,后考入上海迁来的大夏大学。
      1940年黄炎培原配夫人王纠思去世,登门说媒者众,但均被婉拒。1942年4月黄来贵阳大夏大学讲演,与姚邂逅,遂开始通信,以诗唱和。“孤鹤高飞,越海冲天,别尽旧人。且拓开新境,聊酬壮志,快翻怒翼,早拂轻尘。林露何依,巢云何托,谁识长鸣自有真……无言久,有一腔热血,相映红轮。”姚以《沁园春》表达自己的心境。黄也是认真的,洋洋洒洒写了“论家庭再造”。百日过后,两人书信几十封。7月姚大学毕业来重庆,8月16日二人婚礼,杨卫玉为介绍人,沈钧儒等参加。黄当场散发婚事经过告亲友文,文中有赫赫八个字:“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黄炎培在重庆,又是国民参政会,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又是民盟等,每每晚归,姚都在他们居住的张家花园山坡上眺目等候。她做诗道:“观音岩上久徘徊,贩者纷纷饱橐回。过尽千车人不见,一镫远送屐声来。”黄读后感动,应答:“观音岩上市声稀,夜夜夫人迎我归。过尽千车人不见,一天风露湿君衣。”后来黄姚把往来的100多封书信收集在册,取名《灵?百扎》。
      1945年7月,黄与其他几位参政员访延安,姚携两幼女去机场送行。黄从延安归来后,十分兴奋,友朋纷纷来问,黄应答不暇,故闭门谢客,自己口述,姚执笔,一连数日,完成《延安归来》。“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人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这精彩的语言,出自黄炎培的口,出于姚维钧的笔。
      解放后,黄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文件信件纷至沓来。姚遂放弃教师工作,领衔政务院行政十三级秘书协助黄工作。一次黄携姚去见毛泽东,毛伸过手来称:“姚维钧女士!”黄姚惊讶毛的好记性,毛说:你的名字好记,“秉国之钧,四方是维”也!在黄的办公桌旁,摆着姚的办公桌,每天姚在这里处理来往信件公函。姚是个认真心细的人,1949年开始黄仅给毛一人的信件就达一百多封,而每封信姚都一一抄录。每天的人民来信黄都口述大意,由姚起草答复。大至大政方针,小至失业的人找工作,专业不对口的调工作,黄、姚都尽力协助,以至黄姚死后多年,仍有当初的写信者寄信到我家,继续求助,后来姚维钧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
      黄炎培一生出了三部诗集,他与姚婚后出版的《天长集》、《红桑》都是请姚作序,里边收入了黄、姚唱和诗。姚不仅擅诗文,且写得一手好字。工余,黄、姚在院子中铺上纸墨,边书写边赏评,共同玩味,视为乐趣。有时也在院中葡萄架下谈诗赋词,不时传出二人的说笑。姚待人宽厚,善解人意,书房里挂着黄前妻的大照片,还叫我们去行礼,黄脾气急,对友人部下有时过于严厉,逢此,姚总是出来宽慰一番。然而在黄严格管教我们时,母亲却从不来“护犊”了。黄、姚生有我们四人,我、两个姐姐(当时,丁年)、弟弟(钢)。
      1965年底黄去世。姚陪伴黄共同度过了24个春秋,这是黄一生事业的顶峰,是最辉煌又最艰辛的岁月。其间,姚经历了延安归来后,正身怀笔者时特务的抄家,从黄拒参伪国大后的卖字生涯,脱身杀人虎穴北上到参政从政。解放后,姚一方面接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对党对事业满腔热忱;另一方面经受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愈来愈‘左’的政治压力。她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头发几乎全白了。或许是知道老友的心境,六十年代夏天的一个晚上,周恩来、邓颖超来了,周与黄在客厅里长谈,邓与姚则手拉手在里屋比肩而坐,低声谈着,这是我记忆中他们最后一次来我家。凭着良知与执着,凭着党与友人的关怀,凭着对丈夫的理解、认同与钦佩,姚维钧一直支撑,追随黄,陪伴着黄,虽然为此有荣亦有辱,有得亦有损,但她从来无怨亦无悔,直至文革她成了黄的替罪羊,遭受拳脚棍棒,人格侮辱以一死来做最后抗争之时,都是如此。1968年1月20日,姚结束了她不到59岁的生命,穿着她那件带有二十余处补丁的棉袄,追随黄去了。
      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我怀念早已亡故多年的父母,写有二诗。《海外念父》:“孩儿西辞故人国,父迹依稀七十年(父1915年曾赴美考察职教)。忠魂傲骨代有续,炎黄子孙今又来。”《海外念母》:“万里行路不胜寒,千卷寻书也堪难。举头月下落凌处,母仍依稀待儿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6:45
  • 签到天数: 296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9 12:15 编辑

    国家领导人黄炎培的夫人---姚维钧  

    姚维钧,祖籍安徽黟县,黄炎培的第二任夫人。



       

    宣统元年(1909年),姚维钧出生于上海南汇县周浦镇。其祖父姚祖寿,同治三年(1864年)在周浦开设德隆昌纸烟店;其父姚旭明光绪七年(1881年)刚过16岁就由黟县去周浦学贾。由于经营有道,讲求信誉,故在周浦一带享有一定名气。姚维钧在姐妹三人中,排行老二。姐姐荇绚,幼师毕业,新中国成立前执教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务院机关事务所任职;妹妹梅绚,高师毕业,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她还有个弟弟叫姚南山,高中未念完就随父经商,姚家原指望姚南山能继承父业,为姚氏家族传宗接代,但由于其体弱多病,未过而立之年就早逝。姚维钧自小天资聪敏,才智过人。无论是在家庭中或在学校里,都是位佼佼者。读过的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对答如流,因而倍受双亲和师长们的喜爱。对她学业上的渴求,父母给 予了积极的支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南京、上海相继沦陷,姚维钧家的经济出现了困难。然而在家人和亲朋的竭力支持下,使得她不但能顺利地读完高中,而且还继续上了大学。在大学读书期间,正是日寇大举入侵,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重要关头。一向文静的维钧,感到心情很不平静。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她有机会接触了许多进步同学,和许多抗日宣传材料、进步书籍,从中领悟到不少抗战救国的革命道理。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革命洪流。她常和同学们一起,编发抗日传单,自编自演抗日救亡节目,进行“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街头演讲,鼓动民众奋起抗日。这对于她以后致力于民主救国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942年,她从贵阳大学文学院毕业,先后被聘为重庆巴蜀中学和上海比乐中学任教。彼时,适值黄炎培在重庆、上海开展中国民主政团联盟活动,维钧有缘认识了黄炎培,他俩意气相投,志同道合,传书百封,唱和诗词,因而于同年8月结为夫妇,育有二女二子。婚后,她的命运更是与国家的政治密切相关,竭尽全力地支持黄炎培从事革命政治活动。
        1945年7月,她支持黄炎培访问延安,并协助黄炎培写成反映实情况的《延安归来》一书,记录黄炎培与毛泽东著名对话,传颂天下至今。同时,她随黄炎培一道发起和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被选为总会干事。解放战争时期,她面对国难日亟,民无宁日的严峻局面,日以继夜地协助黄炎培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和推进民主救国的工作。
        1949年2月,在中共中央的特别安排下,她随黄炎培秘密离沪去香港,辗转到天津、北平解放区。同年3月,毛主席在北京西山双清别墅接见黄炎培,她同时在座,聆听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使她很受感动,终生难忘。她虽然生长在外地,但始终不忘桑梓,除常给家乡亲人写信外,她还邀请黄炎培一道回过家乡。从她日常的言行中,可以不难看出,她和千千万万的游子一样,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黄炎培一生出了三部诗集,他与姚维钧婚后出版的《天长集》、《红桑》都是姚维钧作序,里边收入了不少黄、姚唱和的诗。姚不仅擅诗文,还写得一手好字。工作之余,黄姚在院子中铺上纸墨,边书写边赏评,共同玩味,视为乐趣。姚维钧待人宽厚,善解人意,书房里黄炎培前妻王纠思的遗照一直挂着,姚还经常叫自己生的子女向遗照行礼。姚维钧对黄炎培前妻的子女十分关照,把黄孟复兄弟接回来抚养成人。
      

    1965年,黄炎培先生病逝后,她化悲痛为力量。一方面积极协助中央有关部门收集和整理黄炎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情况,一方面毫不保留地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大量的文史资料。同时,她还将珍藏已久的、当年中共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给黄炎培和她个人的38封信件,无私地奉献给党中央。
      1966年,“文革”开始,她成了黄炎培的替罪羊,遭受拳脚棍棒、人格侮辱;她惨遭迫害,多次受到残酷的批斗,致使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挚着地追求真理。
        1968年1月20日病逝的前夕,还一再叮嘱子女,留下绝笔:“听党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表达了她对党对社会主义的赤胆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她所以能够这样,正如她常说:“是中华民族的熏陶,家乡人民哺育的结果。” 结束了不到59岁的生命,穿着她那件带有二十余处补丁的棉袄,追随已先她而去的黄炎培去了。三中全会以后正式平反。不久,姚维钧的骨灰始被安放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9 14: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4-12-9 14:10 编辑
    姚波 发表于 2014-12-9 12:11
    国家领导人黄炎培的夫人---姚维钧  姚维钧,祖籍安徽黟县,黄炎培的第二任夫人。

       

           姚维钧,1909年生于上海浦东南汇县周浦镇。祖籍是安徽黄山下的黟县姚村。父姚旭明十六岁从安徽老家来浦东接办纸烟店。姚出世不久,家道中落,十三岁时父亲便死了。她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无论做饭还是看护妹妹,手中老是捧着书。她原名薇娟,后来入了学校自取《诗经・小雅》中的两句:“秉国之钧,四方是维。”(意思掌持国政,要维系四方),改名“维钧”。她在江苏省立淞江女子中学高级师范毕业后在本地从教。1931年淞沪抗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姚泪别母亲,二十余岁年纪只身跋涉,辗转香港、广州,到达贵阳,先求学在贵阳女师,后考入上海迁来的大夏大学。

          姚维钧, 原来是南汇周浦姚,祖籍安徽黟县姚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8 11:55 , Processed in 0.1096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