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3|回复: 1

有虞氏奠定虞城人文根基(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6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2-2 21: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虞氏奠定虞城人文根基(图)
    2013-08-13 02:34:13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郑州) 




      商均墓是虞城最古老的遗迹。相传商均是舜帝长子,大禹接受舜帝禅让后,将其封到此地,承继舜帝“有虞氏”之号,虞城之名,由此而来。

      “黄河水患与豫东水城”系列之二

      首席记者 姚伟 实习生 张丹洋 文图

      引子

      PREFACE

      利民镇老城西南二里许,锣鼓齐鸣,声传八方,一出豫剧正热热闹闹地上演。一座土丘上大树如伞,遮出一片浓荫,成了天造地设的看台,数十农民安坐其上,兴致勃勃地看戏。

      陪同采访的申金玉先生介绍说,这个土丘是虞城最古老的遗迹,叫商均墓。相传商均是舜帝的长子,大禹的朋友,大禹接受舜帝禅让后,将商均封到此地,继承舜帝有虞氏之号,“以奉先祀”。虞城之名,即因此而来,沿用数千年不易,此人可说是虞城的“老根儿”。

      看到我们到来,一位60来岁的村民迎上前,他叫苑国安,是商均墓的看护者。苑先生说,这个墓原来非常大,占地9.6亩,高五丈多,现在还有一亩八分地,4米多高。前些年,村民捐资为商均添坟,但墓太大,捐的5000元花完了,也只将墓顶中间加高了一米。

      申金玉证实说,据清光绪《虞城县志》记载,商均墓“望若峻岭,土多砂礓碎石”。墓前旧有祠宇,清代已无存,康熙、雍正年间,曾先后立碑、建社稷商均坛纪念,如今已无存。

      商均墓一带,生长着一人高的玉米,今年雨水好,玉米秆粗叶厚,健硕茂密。指着墓西南的大片玉米地,申金玉先生告诉我们,这里其实还有一座城,是利民镇老城之前的虞城县县城,当地文史工作者称之为“旧城”。如今这片看似平常的土地,曾是人文蔚盛之地,历史上人才辈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宋仁宗天圣五年,那年的新科状元和探花,都来自这片土地。

      少康中兴在虞城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这是屈原《离骚》里的句子。少康,大禹的重孙,曾复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王朝中兴,即著名的“少康中兴”。

      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太康喜欢打猎,曾“百日不归”,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篡夺政权,史称“太康失国”。善射的后羿同样沉溺于田猎游玩,他的大臣寒浞寻机杀了他,夺取了政权。

      太康死后,族人立其弟仲康,护卫他逃亡在外。仲康死后,其子夏后相继立,遭寒浞追杀,逃亡东方,依附同姓氏族“斟寻氏”、“斟灌氏”;寒浞要斩草除根,他派遣人马打败“斟寻氏”、“斟灌氏”,杀了夏后相。

      大禹的后裔将被斩尽杀绝时,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变化,《左传·哀公元年》中,伍子胥向吴王夫差讲述了这个故事:

      夏后相的妻子后缗很机智,从墙洞中爬出来逃脱,回到自己的娘家有仍氏。后缗逃出时已有身孕,不久就产下一子,即少康。后来寒浞听闻风声,派人前来查证,少康为了保命,逃奔有虞,在国君虞思的厨房“打工”。

      少康很能干,发明了簸箕、扫帚和秫酒,被任命为“庖正(行政大厨)”。后来虞思知道了少康的身世,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即所谓“妻之以二姚(虞思为舜帝、商均后裔,姓姚)”,并将有虞氏重镇纶邑送给他,自此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以此为根基,“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并联络四散各地的夏朝大臣,渐渐形成复兴夏王朝的势力,用将近20年时间,剪除寒浞羽翼,最终杀掉他,“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是为“少康中兴”。

      少康投奔的“有虞氏”在哪儿?这个问题很少争议,从西晋大学者杜预到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范文澜,都认为在如今的虞城县。

      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认为,少康即杜康:“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关于杜康有多种说法,这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虞城有文史工作者据此推论,杜康造酒是在虞城,是他担任有虞氏“庖正”时的职务行为。

      传说时代的事,很难有确凿的考证,但这种推论很合逻辑,不失为一说。

      “虞”这个地名,从传说时代一直沿用了下来,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此地建虞县,属砀郡;隋朝改为虞城县,属宋州。历史上,此地人才辈出,汉代司空、司徒盛允,唐初大将盛彦师、刘师立等,均青史留名。其中盛彦师以奇谋斩杀李密、王伯当,声名远播。至北宋,虞城更是人才辈出,光耀天下。

      杨悫为应天书院点亮星星之火

      据说天才像韭菜一样,是成片生长的。

      一个地方人才辈出,最初可能是某个人做对了一件事,点亮了引领后人的星星之火。北宋时期,商丘人才辈出,曾出过七位状元、几十位进士,著名的有宋庠、宋祁、王尧臣、赵概等。不少外地人如范仲淹,也是在商丘读书成才的。商丘能人才辈出,与应天书院大有关系,而为应天书院点燃星火的,是虞城人杨悫(què)。

      五代时,读书人被蔑称为“措大”,毛笔被蔑称为“毛锥子”,天下动荡、武夫横行,读书成为最无用的事。但杨悫却酷爱读书,他“力学勤志,不求闻达”,并办了件不合时宜的事:开办学馆,教授生徒。后来大名鼎鼎的应天书院,即发端于此。

      有个叫戚同文的孤儿,性喜读书,每天到学舍外流连,杨悫将他叫进来,“因授《礼记》,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杨悫大为惊异,起了爱才之心,收他为徒。戚同文“勤励读书,累年不解带”,一年后,竟能将《五经》全部背下来。杨悫将妹妹嫁给他,更用心地教导他。

      杨悫去世后,戚同文接过他的衣钵,继续开办学馆,聚徒讲学。北宋建立后,重文抑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众多学子前来商丘,投奔戚同文门下,他的学生中,考上进士的有五六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他们“皆践台阁”,成为有作为的官员。

      这些人中,宗度、王砺都是虞城人,这位王砺是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侄子王洙,孙子王梦臣、王稷臣、王尧臣皆考上进士,王尧臣更是成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科状元。有趣的是,这一年的探花是虞城人赵概。一科的状元、探花同出一县,这在科举史上也十分罕见,一时成为天下美谈。

      状元探花同出虞城

      宋仁宗丁卯科,人才鼎盛,号称“宰执榜”,状元王尧臣、榜眼韩琦、探花赵概,后面还有文彦博、包拯等人,是开创仁宗盛世的重要班底儿。

      宋与西夏交战之时,宋军在好水川大败,仁宗震惊之余,罢免范仲淹、韩琦。王尧臣据理力争,谏言二人皆当世英才,且兵败另有原因,他们不该承担主要责任,力主重新起用他们,并力荐种世衡、狄青等20多人有将帅才,后来这些人大多成为边关名将。

      王尧臣作为安抚使多次到前线巡视,洞察军中情形,他上疏分析局势和对策,提出集中兵力,抓住敌军弱点等策略,后来多被采纳。因此深得仁宗嘉许和信任,先后出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赵概是个器量见识宏远的人。欧阳修对他一向冷淡,但有人诬告欧阳修时,只有赵概站出来,上书皇帝,陈述事实,指出欧阳修是被仇人诬陷。欧阳修因此得以解困,叹服赵概是位长者。

      赵概多年在中央和地方做官,政绩出众,先后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因心宽仁厚,赵概很长寿,88岁在故乡虞城去世。

      王尧臣、赵概们的虞城,在商均墓附近的“旧城”,1984年文物普查时,这里发现了大量瓷器、房基和坍塌的屋顶,有专家考证,从先秦到明朝中期,这个地方是虞城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在明朝嘉靖年间,一种难以抵御的力量,让这座古城成为废墟。
    本文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13 14:57 , Processed in 0.1007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