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6|回复: 0

闵子祠墓:传承宿州孝文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14 17: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闵子祠墓:传承宿州孝文化
    2013年12月10日 08:48    作者:文/张贵卿 记者 王云    来源:拂晓新闻网   


      闵子骞墓、祠,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距宿州城区约45公里。闵墓有三座,据说为闵子骞与其两个弟弟闵革、闵蒙之墓。整个墓区原有苍松翠柏数百株,森严肃穆,清风袭来,松涛阵阵。“闵墓松风”是古“宿州八景”之一。墓前路南即是闵子祠堂,始建于宋代,比闵子墓要晚一千多年,为闵姓子孙祭奠先贤和商量重大族事的场所,历代递加修葺,才得以保存至今,现存房屋14间。闵子墓和闵子祠是中华孝文化的实物积淀,是传承宿州孝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鞭打芦花”孝行故事代代流传
      在宿州市的埇桥区和萧县一带,“鞭打芦花”家喻户晓,有人特意为孩子取名“子骞”,因为这个与孝行有关的故事就来自闵子骞。
      闵子,名损,字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春秋鲁国人。为孔子弟子,德与颜渊齐名,名列“七十二贤”第二。闵子骞的先祖,系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到其父亲闵马夫时是八世祖。按照周朝制度,八世祖就得“别于公族”,成为普通的百姓,不再享受公家的俸禄。家庭失去了鲁公族的依托,为了生计,闵父开馆办学。后来鲁国“三宦弄权”,国政日衰,闵父携全家迁居“宋国相邑之东”,即今天的闵祠村。
      据说,闵子骞是随其娘胎而来到闵祠村的,生于闵祠村,长于闵祠村。迁居后,闵父仍以教书为生,到闵子骞8岁时,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闵母因病而故,子骞从此失去了生母。其父亲闵马夫,续弦娶姚氏为妻,继母相继生了两个弟弟,闵革和闵蒙。
      姚氏偏爱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而对童年的闵子骞非常苛刻,背地里不仅不待见,还经常打骂。而在闵马夫面前时,对闵子骞又嘘寒问暖甚是关切,使得闵马夫看着非常高兴。一年冬季,闵子骞弟兄三人随父亲出游,父亲闵马夫令其御车。马车行至萧县城南的一个村庄时,天气骤变,风雪交加,寒气袭人。衣着厚厚的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而穿着显得单簿的两个弟弟,却未表现出这份冷的状态。父亲看在眼里,心里大惑不解,同时对长子表现出一丝不屑,认为大儿子没出息,穿这么厚还冷得一幅可怜相。恰在此时,马鞭从闵子骞冻僵的手中滑落地下,父亲很生气,跳下车,拾起鞭子,对准闵子骞厚厚的棉袄连抽几鞭,顿时,衣服破口处的芦花随风飞扬——父亲惊呆了!闵革,闵蒙也惊呆了!看着满脸委屈和惊恐万状的长子,父亲懊悔不已,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把车上闵革、闵蒙两个儿子的棉衣也相继撕开,发现里面却是丝绵。闵马夫这才完全明白,大儿子寒冷难耐,是因为看上去厚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俩小儿子不冷,是因为丝绵保暖性能好。由此他知道了姚氏表里不一的品行,大儿子不知受了多少苦楚和委屈。随即调转车头,返回故里。今天萧县城南“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村)的名字,就是随着这则典故而来的。
      到家后,闵马夫责问姚氏何为,坚决休妻。丈夫盛怒,姚氏自知理亏,极度害怕。她跪在丈夫面前哭哭啼啼,请求原谅,不愿被休离家。这时,闵子骞也跪下来力劝父亲,留下后母。父亲大惑不解,就问闵子骞:她这样虐待你,你为何还要留她?闵子骞回答:“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就是说,后母在只有我一人受冻,休了后母我弟兄三人都得受冻。父亲听后觉得很有理,遂罢休妻之意。继母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都一样疼爱,成为慈母。闵子骞的孝行因此扬名天下,传为千古佳话。
      闵子骞受到的赞誉很多
      孔子听说闵子骞的故事后,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另有一则故事说,鲁国人为长府(就是改建仓库),闵子骞制止曰:“仍旧贯,何必改作”。孔子知道后也极力赞扬:“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国权臣季孙氏,听说闵子德修,诚聘闵损为费邑宰,到其封地费国。闵子看到孟、叔、季三家弄权,国政日非,坚辞不受,并说:“如有复我者,我必在汶上矣”。后在孔子的劝说下,怀着把儒家思想付诸于社会实践的抱负,才去应聘费宰;宰费数年,他“以德法为衔勒”,招募游民,开垦荒地,兴办学校,使备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百姓安居乐业;他减征赋、废酷刑、定法律、倡节俭、德化于民,使费境内重现了鲁国强盛时期的繁荣景象(出自《孔子家语》)。
      随后,闵子将全家从宿州的闵贤又迁到山东费城,在沂蒙山之阳卜地而居。闵子庄至今占地百亩,古冢累累,松柏茂密的闵林中还有其长子闵活盈之墓(见张万松《闵子祠记》)。
      孔子相鲁,在帮助鲁定公隳三都之后,受到以季孙氏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迫害排挤,被迫辞官离鲁,闵子也追随老师辞掉费宰。
      闵子父亲是靠讲学为生的,闵子后来也子承父业,宣传其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他治学以严谨闻名。孟尝君希望向闵子学习,于是派人驾着车子前去迎接闵子。闵子说:“按照礼节,只有学生前来向老师学习,没有老师到学生那去教导的。如果请老师来向他学习,是无法学好的。因此,要我到你那儿去教导,就没法子把你教好。你正是一般人所说的不善于教导的人。”孟尝君听了这番话说:“我很恭敬的听取你的教诲”。第二天,孟尝君亲自到闵子家里,恭敬的提起衣服前裳拜师,请求闵子教导。
      闵子与鲁国公卿孟僖子之子孟敬叔同学,敬叔见闵子贤孝,欲以妹嫁之,用雕漆华美的车子送闵子求婚,闵子谢绝不受。并说:“彼贵我贫,不能成婚”,后娶公冶氏贫女为妻,从事教书育人直到终了。
      关于闵子祠、闵子墓的传说版本
      据元代费县尹邵显祖在《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宇内有闵子墓者,一在今之宿州,此处墓塚高大俨如山丘;一在濮之范县;一在济南市洪家楼。邵显祖在此碑记中还记载了一段被神话了的传说:昔济南太守督开小清河于华不注山下,挖山一石棺椁,启之,只见棺头上有四句偈言:“孝哉闵子骞,死后葬黄泉。幸遇黄太守,葬我于高原。”黄太守惊讶万分,祭祀一番,速令人搬迁:行棺途中夜宿济南东郊,夜半风旋成墓。待天亮问及土人,原来此地即为高原,于是封墓建祠以祀之。1074年济南太守孝肃之在闵子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写碑文。明历城县人刘敕又集资重修祠和墓,并建有“讲学堂”和“芦花馆”。
      除在以上三处闵子墓所在地均有分布外,据考证当以其长子闵沃盈所在地的费县闵子庄的闵子祠为正统,并且规模最宏大,此外又称“笃圣祠”,是天下闵子后裔祭祀供奉闵子的家庙和其公认的续谱之处。但费县闵子庄的闵子祠历经风雨后已经不复存在。而宿州市的闵子骞祠还在,不仅如此,宿州的骞山闵子墓也在。二者在相互印证着住在闵祠村闵子骞后人的心里认同及相关传说。  
      宿州闵子骞祠墓具有较高价值
      近日,记者一行就来到了位于206国道边的曹村镇闵祠村,看到闵祠与闵墓一路之隔,墓在祠之北,祠在墓之南。这里三面环山,溪流环绕,环境幽雅。据这里的闵氏后代介绍,闵子骞祠始建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历朝递加修葺,才得以保存至今。
      闵子骞祠现存房屋14间,祠内东墙壁上镶嵌有清代康熙丙寅年,宿州知州高其佩指书五言律诗碑一通。碑文:“内外言无间,诗歌谁足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众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仅此方碑碣的文物价值就不同凡响。院内耸立着千年古柏和千年银杏。祠外有两座碑亭;祠东公路旁原有牌坊一座,上书“先贤闵子故里”。祠东南有孝泉和闵子故居。闵祠旁还有骞山、晒书台、洗漱沟、荷花池、芦花坡、洗砚池等景点。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宜人,还有许多关于闵子的传说,这些都成为宿州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因子,也是我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
      闵子骞墓,坐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字型墓,传说为闵子骞的两个弟弟闵革和闵蒙之墓,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整个墓地松柏掩映,庄严肃穆。站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古人把“闵墓松风”列为古宿州八景之一的心境。
      尽管关于闵子骞墓的争论还在继续,尽管有的版本看似贴近真相,但是宿州闵祠村人坚信闵墓中躺着的就是他们的先贤。“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提倡尊老爱老,这与当代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文物部门前几年在闵祠内添加了二十四孝堂,陈列着历史上24位孝行先贤。去年,我市还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相关人士正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弘扬和传播宿州的孝文化。
      这里到底是衣冠冢还是长眠着闵子骞真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闵子的孝行依然感化着代代子孙,千秋不衰,他依然活在宿州人民的信仰里。文/张贵卿 记者 王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13:21 , Processed in 0.1037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