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9|回复: 4

阳西往事之古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19 18: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19 18:22 编辑


    上洋姚宝光大厦
    上洋大屋,闻名漠海。一个金秋时节,笔者随姚氏族亲姚普瑾先生,踏访了阳西县上洋村,探访姚氏大屋。

      上洋镇位于阳江市区西南部,距阳西县织镇18公里,古镇依山临海,物产丰饶。清乾隆年间,上洋墟成集市,人气旺盛,墟前南面原为大海,始名“上海”,后改为“上洋”。据载,上洋全镇125个村庄,70多个姓,姚氏为大姓,人口最多,阳江故有“上洋姚,北桂赵”之说。相传姚是舜的后裔,虞舜居于姚圩,故以居住地为氏,遂有姚姓。上洋姚氏始祖伯周公,乃福建莆田姚氏九十六世天明公之裔孙,原藉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宋成进士,官至海南琼州知府,届满归乡,乘舟为风浪所阻,乃弃舟登陆,见此地山川灵秀,乃风水宝地,遂定居上洋、白石两村。姚氏自南宋始,历经几朝数代,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上洋姚氏兴旺达到鼎盛时期,名官迭出,势力雄强,经济雄厚,第堂林立,大厦成群,上洋姚氏大屋称誉漠海,阳江民间有“上洋屋,雅韶圹,北惯巷“之口碑。

      上洋风水地,第堂显功名。上洋村有十五第、十五堂,第堂皆私宅,第为官者居,堂为富者住。十五第,名声赫,它们是:资政第、都转第、通奉第、二尹第、文魁第、司马第、秋官第、奉直第、朝议第、进士第、外翰第、大夫第(2个)、参军第(2个)。十五堂,堂名美,它们是:四余堂、五福堂、文华堂、德谦堂、锡贤堂、德兴堂、宝善堂、培兰堂、德槐堂、德裕堂、宝成堂、树德堂、翠香堂、协云堂、寿康堂。这些古第堂建筑散落于上洋村、白石村等村落。时移世易,风雨沧桑,上洋大屋存留迄今,已历历可数,目前保存较完整的第堂有白石村的二兴大层,上洋村的二尹第、参军第、宝光大厦、秋官第等。

      回溯往昔,在上洋大屋群中,通奉第规模最大,古第位于上洋村,创建于清光绪三年(1878),因姚嘉骥于光绪元年(1875)晋封通奉大夫而得名。该第府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座北向南,西朝南海,环境优美。古第有108个房间,大小厅堂36个,第前开三个门口,正中为大门楼,“通奉第”金匾高悬,大门联为“梁侯世泽,学士家风。”东西两侧为横门,门厅过后是天井,天井四周有围廊,每逢春节,这里龙狮共舞,喜气洋洋。再往前为三厅、天井、二厅、天井与神厅,三厅可设20桌宴席。厅堂西边为正屋,东西各5座,东西两边有11间横屋,各有一个磨碓间。大屋后面有厕所10间,整座大屋厅堂相连,能避雨防晒,可见通奉第之大名盖漠海。第府中珍藏之文物古玩久负盛名,当年朝廷恩赐围屏一副,奉为第中至宝,围屏有18扇,每扇高3米,宽0.5米,酸枝木框,正背面饰有名家书画,围屏两端各置1米高立体酸枝木雕狮子一个,以固定其位置。此围屏置木箱存放,唯每年朝礼和十年一届醮会才露真容。惜十年文革(1966-1976)期间,围屏贱作木料出卖而毁,此为子孙式微所致。

      上洋镇白石村二兴大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目前上洋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宅院。2008年10月18日,二兴大屋子孙纪念大屋落成200周年庆典,200余归宁子孙聚集大屋举行庆祝活动,此盛事在当地轰动一时。

      除第堂建筑外,还有10余间大祠堂、庙宇,如上洋村有天后宫、大王庙、灵王庙,白云村有三圣堂、二觉庵等。私宅大厦亦有数间,如姚宝光、姚雁秋、姚念秋等人的大厦挺有名气。笔者走进上洋村姚宝光大厦,只见大围塘四边回廊门口,有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据称大厦兴建于1946年,1949年落成,曾为上洋镇政府所在地,后改为敬老院,从外观看,大厦气势依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18: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洋参军第大屋外观

    上洋镇一村中路54号的参军第,其建筑基本完好,古色古香,风韵犹存。第府始建于清雍正晚期,为二进,坐北向南,有旁屋30多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正门上悬一块木匾,上书“参军第”,旁款题“乾隆二十四年奉旨赐匾”,原匾在文革中被毁。

      1949年前,上洋大屋(指第、堂、大厦、祠堂、庙宇)约有100多间。1949年阳江解放后,历经土改运动(1952年)、大跃进运动(1958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以及1962年、1978年等5个时期,上洋大屋逐渐被拆毁。

      崇文兴教,上洋蔚为成风,村中建有育英、桂芳、育秀、陶情等四间书院,培养人才众多。育英书院规模最大,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设在洋峰公祠后院。在上洋大屋中,深藏许多珍贵的古字画、陶瓷等古董,如清代名画家李子尝的《芦荻蠏图》、马援铜战鼓等。83岁的姚兆宁先生说,过去他家中有一个青色花瓶,高40公分,此瓶盛水10年不臭。每年农历3月27日全村举行朝礼活动,有飘色、神像巡游,家人就将这个花瓶放在四方桌上,由2人抬着巡游,众人注目。1952年上洋土改时,这个花瓶落到一个农民手中,他将这个花瓶装尿水,后被一个收买佬(杂货小商贩)以7元钱买去了,当时7元可买100斤稻谷。这个花瓶被祖父姚国举视为镇家之宝,用玻璃罩住,防止损坏。上洋土改时,许多珍贵古字画被视为封建物品,作柴草之类付之一炬,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昔日阳江流传“上洋姚炳冕、雅韶谭大昌、岗美李惟扬。”之说,这三大名人,藉以富贵功名而扬名漠阳。清乾隆至民国年间,是上洋姚氏家族的全盛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每年收入租谷达10余万石(一石为一担,一担即100市斤),佃户和谷仓遍布恩平、阳春、电白、阳江、台山、吴川。经济雄厚,政治势力不断扩大,加上重学兴教,上洋官宦迭出,考中文武进士、举人、贡生功名者共17人,7品以上官职者8人,主事、道台、教谕、郎中等高中级官员不少,出了明代进士、刑部尚书姚文然,清光绪工部郎中姚观民等。清光绪年间,上洋村锡贤堂,姚穆久钦命工部郎中,姚若霞钦命候补道台,两堂兄均入宫(北京清宫)朝见过光绪皇帝。上洋村都转第的姚西台,清咸丰年间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其孙姚若思,民国年间,先后任过英德、茂名、电白、阳江等地县长。姚若思次子姚毓琛也任过遂溪、阳江两地县长,并在上洋创办若思中学。

      上洋名声显赫者当数姚炳冕,炳冕乃别字,以字行,原名姚家桢,附贡,清光绪官至兵部郎中,父子孙三代拥有地租三万余石,仅姚炳冕独有一万余石,计其子侄6人各拥地租三千余石,合计二万石有余,田产遍及阳江、阳春、电白、茂名四县。光绪元年(1875),姚炳冕之父姚兆嬴,以其子炳冕封资政大夫,故其第府恩赐为“资政第”,在其主宅四周还建有四幢大厦,可见姚炳冕家业之大,堪称当时漠阳首富。在上洋白石村,迄今仍保存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武进士姚见的“进士第”和“武进士”牌匾。至近现代,上洋姚氏涌现出党、政、军、工、学、商等各界人士,散布在祖国各地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上洋姚氏大屋,历经风雨,屡遭破坏,与当时的政治气候、人文观念等因素所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18: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调查,阳西县的民居大屋主要分布在上洋、溪头、程村和新圩等镇,尤以上洋镇姚氏家族最多,其中上洋村姚氏大屋共有十三第、十三堂,这些大屋斗瓦重檐,雕龙画凤,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目前保存比较好、规模较大的有上洋的姚宝光大屋,姚龙盛大屋(建于清光绪初年,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溪头镇的陈石大屋(建于清道光二至四年,占地面积12900多平方米),后山尾大屋(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和大钟楼(建于清光绪十二年)以及新圩镇的马车大屋。程村镇龙窝村锅宇屋达30多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3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9 18: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头古民居

    在溪头镇附近有两座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古民居大屋,一座是滑桥陈石大屋,一座是后山尾大屋。两座古民居大屋,其建筑楼群气势恢宏,曾经辉煌一时,声名远播.

    传创建陈石大屋的主人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陈秉让。陈秉让年轻时侯家里很穷,但为人机灵,孔武有力,被当时上洋大地主姚炳冕所看中,意欲招为女婿。但自小生在富贵人家、过惯锦衣华食生活的姚小姐根本就看不起贫穷的陈秉让,所以每次陈秉让来探望,姚小姐就闭门不肯出来,只让身边的婢女来接待陈秉让。一来二往,陈秉让和善良的婢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道光年间,阳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客族械斗,陈秉让挺身而出率领乡勇,奋力抵抗,三次打退了客族的入侵,维护地方的安宁,受到了清朝廷的嘉奖,被选为贡生,调到外地做地方官。于是陈秉让提出要娶婢女,姚炳冕只好认婢女为养女,嫁给了陈秉让,成就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陈秉让告老还乡,回到陈石村,建起了宏伟的陈石大屋。  相传,阳江地区的群众在祭祖请神时常常会念到:“……一请岗美李维扬,二请雅韶谭大昌,三请上洋姚炳冕,四请陈石陈秉让……”可见,陈秉让是与其他三人成为当时阳江地区闻名的四大封建地主,陈石大屋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据当地老人介绍,陈石大屋占地总面积达一万二千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部分为墙院和池塘。池塘呈弯月形,而墙院为长方形,是陈石村人演武、看戏的地方。中部主体部分,共有房98间,呈中轴线结构。从中间正大门进去,是一连五座大厅,大厅宽敞明亮。每座厅又分上下两厅。厅与厅之间有一大一小两个天井。大厅是陈氏家族公众议事、祭神等活动的地方。大厅两侧是一式的耳房,两条甬道直通后门。  大屋所有的屋顶是“镬耳”形山墙和“烽火”式脊布,瓦口用釉彩流铛,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大屋内屏风处处,厅前曲栏回廊,迂回相连,装饰美观大方。大屋后面是一大果园,约有20亩左右,里面种有荔枝、龙眼,间杂着各种名贵花草,并建有亭台楼阁,供人闲游。池塘、场院、大厅主屋、果园,构成了一座典型的封建堡垒。  而后山尾大屋则位于陈石大屋的东面约5公里处。后山尾亦谓之鲎山尾,皆因该地状如海鲎,一大一小,是谓之“鲎地”;加上靠近海边,远远望去,鲎山尾就犹如两只在海边嬉戏的鲎夫妻,久久不愿离去。相传后山尾的黎氏家族欲与陈石的陈氏家族联婚,但陈秉让的女儿却要夫家建一座类似陈石大屋的家才肯嫁过去。黎氏家族只好照办,按陈石大屋的模样和结构,在“鲎地”的正前方的山岗上建起了一座大屋,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后山尾大屋。  后山尾大屋虽然与陈石大屋相似,但建筑规模要小得多,占地面积只有陈石大屋一半左右。后山尾大屋虽然没有陈石大屋庞大雄伟,但在装饰上却极尽奇巧之能事,凡檐口、屋顶、山墙等显眼的地方都用木刻或水彩,描上花朵或“龙凤呈祥”的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如今,岁月的风沙已将昔日的辉煌一层层掩盖住了,只留下片羽残鸿供后来人默默地回忆;如今,王谢堂前翻飞的燕子,低低地掠过雨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当我们虔诚的脚步轻轻地走进片土地,呈现在眼前的只有残垣断砖碎瓦,破败不堪。陈石大屋的池塘被填平,院场被拆除,主屋的东面大部分建筑已倒塌,西面几间破旧的大厅又被用作柴间,使人很难想起先前的风流。屋后的果园也只留有几株荔枝树,歪歪斜斜的互相挤在一起,象几个受尽委屈的老人。相比之下,后山尾大屋还基本上保持着原貌,但由于少人居住,四周枝蔓、荆藤已慢慢地侵入到堂前,墙脚的青苔也已慢慢地爬上了窗台,偶尔传来一两声低沉的犬吠,古屋更显得幽静,令人顿生寒意。从古屋里转出来,站在屋前,向前方眺望,原先碧波万顷、一泻千里的海水已远远地退去了,代替的却是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稻田,沧海桑田,大自然变迁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也许应该在从中记取一点什么……(原作者:钟剑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19 2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波 发表于 2014-12-19 18:24
    上洋参军第大屋外观

    上洋镇一村中路54号的参军第,其建筑基本完好,古色古香,风韵犹存。第府始建于清雍正 ...

            (上洋姚)出了明代进士、刑部尚书姚文然,清光绪工部郎中姚观民等。——乱来,明代进士、刑部尚书姚文然是安徽桐城麻溪姚,怎么是上洋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4-20 10:07 , Processed in 0.1547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