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2|回复: 0

永远的风景□姚相如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前天 07:18
  • 签到天数: 321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25 10: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远的风景□姚相如
    时间:2014-12-25 02:21:10   来源:吉林日报

      那是掩隐在岁月幕布后的一道风景。季节变幻,我偶然掀动了七十多年前那快滞重的幕布,在《茅盾自传》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秋白在二月上旬第二次到鲁迅家中避难,住了约一个月。他看鲁迅经常给《自由谈》写杂文,开始在旁边出主意,提意见,后来就自己也动笔写起来,第一篇就是《王道诗话》。三月初他搬到了东照里,仍继续写,《子夜与国货年》就是在那里写的。这些文章,有10篇由鲁迅拿去署上自己的笔名,交给黎烈文在《自由谈》上发表了。”
      这是一段陌生的文字,我一连读了好些遍,诧异之下,不免有了这样的追问:为什么瞿秋白的文章要署上鲁迅的笔名发表?为什么后来鲁迅又把瞿秋白的文章收在了自己的集子里?
      20世纪30年代,大约是“风而诡云而谲”的年代。风云激荡,不知激荡出了多少历史的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有一件却是不可忽略的。
      1932年11月,上海的《申报》副刊《自由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承担接编之任的是留法归来的黎烈文。若是没有这一“改革事件”的发生,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许多熠熠的景致。《自由谈》的“轨迹”,为鲁迅和和茅盾大展“雄图”提供了机遇,二人冲破“禁限”,驰骋在一片“风月”之中,遂成为了《自由谈》的“两大台柱”。我手头上有一本《鲁迅杂文全集》,在其题记、前记以及后记里面,我很快掌握了那段史实。然而在那幅呐喊图中,却没能寻见到所谓“共产党人瞿秋白”的身形影迹……
      为解开疑惑,我买来了一本《瞿秋白自传》,茅公所言,最终在杨云华和瞿独伊《怀念父亲》的文章中得到了印证。
      1931年的鲁迅和瞿秋白,一个时为50岁,一个时为32岁;一个是舐着伤口仍继续拼杀的勇士,一个是遭受了挫折仍矢志不渝的共产党人。在上海滩这个地方,他们相遇了,后来他们并肩走到了一起。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显然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共通的地方。瞿秋白也喜欢向黑暗和邪恶开战,也喜欢使用“投枪”、“匕首”这类别具一格但却颇有杀伤力的战斗武器。因此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932年底和1933年初,瞿秋白曾两次到鲁迅的寓所避难。这两次避难,鲁迅和瞿秋白的至情至义几乎发展到了极致。不过,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要属“莱漠斯”公寓和《海上述林》。
      一时的避难之后,为防止不测,在鲁迅的帮助下,瞿秋白一家迁到了施高塔路东照里12号。随后,鲁迅也从旧居搬到了施高塔路大路新村9号。因为两家相距很近,一段时间里,鲁迅成了瞿秋白家的常客。在密切的接触当中,瞿秋白凭着对鲁迅作品的深刻理解,亲自制订了《鲁迅杂文选集》,并在《序言》中称鲁迅是“莱漠斯”——在西腊神话中一位被狼用乳汁养大的英雄。鲁迅十分领会这一比喻的内蕴,并把自己的住所定名为“莱莫斯”公寓。1934年1月,瞿秋白临去江西中央苏区工作前,把自己历年所写的文稿交给了鲁迅和许广平保存。1935年,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怀着难以言表的悲痛和怀念之情,支撑着病体,把瞿秋白遗稿中的译述部分编成一书,书名为《海上述林》。
      后来,我翻阅了《鲁迅全集》,这才弄清了瞿秋白“加盟”其内的全部底细。鲁迅的杂文集子中,共有12篇是瞿秋白的作品:《南腔北调集》中,有《关于女人》和《真假堂吉诃德》2篇;《伪自由书》中,有《王道诗话》和《申冤》等9篇;《准风月谈》中,有《中国文与中国人》1篇。
      鲁迅和瞿秋白的“并合”,标志着二人文化志趣和精神意旨已达到了默契。这是一种威壮而含蓄的融合,是一种生命里血与血的融合,是一种任何力量也割舍不开的融合。自然,没有这种融合,便没有“莱莫斯”公寓,便没有《海上述林》,便也没有我们今天所目睹到的这道恢宏绚烂的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2-23 06:11 , Processed in 0.1319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