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12-25 15:20 编辑
《大爱无疆》一书出版
《大爱无疆》一书终于杀青付梓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距离博主发现这个的故事的时间仅仅是2年零10个月!如果从准备写这个事件的时间算起,也不过整整一年!也正是去年的这个时光,博主和三门峡民间人士正在无锡慰问无锡慈善家后人,得到了无锡政协领导、文史学者、慈善家后人的赞同和鼓励,于是下决心写这本书!
这本书反映的是民国十七年到十九年豫西陕州一带发生的大灾荒:三年大旱,赤地千里,蝗蝻肆虐,庄稼绝收,饿殍遍野,灾民托钵无门,十室九空,流离失所;加之军阀混战,抓兵拉夫,与民抢食,与民争居;又有土匪横行,绑票勒索,杀人越货,灾民犹如进入人间地狱,生不如死……
危急之中,以江苏无锡工商实业家唐滋镇、蔡文鑫、华堂、唐圻镇等为代表的溥仁慈善会、红卍字分会、公济社三善团的负责人,大爱无疆,见义勇为,慷慨解囊,迅筹粮款,并派出以施襄臣为首的赈灾队伍,立即深入陕县、灵宝、渑池调查灾情,分别在陕县、灵宝、渑池及徐州、郑州等地设立数十个粥厂,赈济饥民,使几十万灾民得以糊口重生。施襄臣等冒着中原大战的炮火,冒着土匪锋镝随时会有终结生命的危险,连续三年,义无反顾,放赈豫西,救人无数,被灵宝、陕县人民称为“大救星”、“大善人”。赈灾义士过智修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救灾之余,他们还出资修复了陕州召公甘棠庙,请国学大师唐文治撰写碑文,记录了这件事情,鞭挞了不顾人民死活的军阀,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安定,过丰衣足食生活的愿望。
80多年过去了,随着时光的流失,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件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三门峡市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在甘棠苑重立民国陕州甘棠庙碑时,请笔者帮助整理校对庙碑碑文,遂发现了这个故事。再从网上一查,竟发现无锡《江南晚报》不久前曾刊载施襄臣孙子向无锡有关部门奉献有关赈灾资料的报道,激动不已。便通过《三门峡日报》记者部主任尤黎明与江南晚报社联系,获得《江南晚报》文体部副主任林洁洁的热情支持。
2012年2月13日,吴启民、尤黎明和笔者一起,远赴无锡,开始了寻找当年慈善家后人的感恩之旅。在林洁洁和无锡文史学者夏泉生等先生的帮助下,2月14日就找到了当年来陕州救灾的无锡慈善家后人施久安、施康安。重叙两地用血与火写就的深情厚谊。后来重树民国陕州召公甘棠庙巍巍丰碑,重新打开了两地人民友好交流的大门!
两年多来,无锡、三门峡两地党政领导、企业家、文史学者和慈善家后人,来往不断,频频互访,弘扬老一辈慈善精神,开展两市文化、经济交流,续写着慈善文化、光彩事业的新篇章!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无锡日报》、《江南晚报》、《大河报》、《三门峡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和网站,报道了这个反映大爱无疆、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的故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在当今仍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013年11月,吴启民先生倡议,要笔者把这件事编成一本书。此议得到两市领导和文史学者的赞同。无锡市政协的领导和学者指出,这本书上写的故事,不单单是三门峡和无锡的故事,还应该是中国的故事。他们把编纂的任务交给了笔者。笔者深感才疏学浅,文笔笨拙,不堪重任。只是因为首先发现并全程参与了前后活动,推脱不了,只好勉为其难。
在无锡、三门峡两地领导和文史学者与慈善家后人的热情帮助下,笔者采访了当年部分无锡慈善家后人和三门峡知情人士,到上海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史料,集中精力,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整理了大量救灾史料和文章,撰写了当年的救灾故事。经过反复充实和修改,终于杀青付梓了!尽管故事已经过去80多年了,当事人大都不在人世,史料细节难以采访,加之时间紧迫,不能尽如人意。但笔者感到:主要的事件还是基本理清楚了,可以为后来学者的再研究、作家的再创作,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此,笔者为这一劳动果实感到欣慰,为自己有幸重新发现这个有意义的故事而感到骄傲,为自己能为发掘8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留下一些史料而感到满足。同时,也希望两地的领导、慈善家后人、文史学者和广大读者,阅后给予补充、指正,为充分发掘、完善这个美好的故事而共同努力!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中共三门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给予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委书记杨树平同志指示要把这件事做好,进一步弘扬当年无锡老一辈慈善家的大爱精神,加强三门峡与无锡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市的繁荣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海燕,市委副书记郭绍伟,市政协主席郭秀荣,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建峰同志等市领导,积极推动两市的交流与合作。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同志非常关注和支持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挤出时间为本书撰写了热情洋溢、意蕴深长的序言,为本书陡增光彩。
笔者忘不了大力支持写好这个故事的无锡市政协主席周敏炜先生,副主席孙志亮先生和无锡市政协秘书长顾涛先生,无锡市历史学会会长、原政研室主任汤可可先生,无锡市政协文教卫体主任唐喜泉先生,无锡市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单康圻先生等。
忘不了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孙继伟同志以及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刘彦斌同志、市工商联副主席王峰等同志给予的支持与鼓励;
忘不了三门峡市慈善总会张兰印会长、杨素芳常务副会长和毛兆祥副秘书长的积极参与故事的发掘和促成两市的交流。
忘不了给笔者提供研究和发现这个机会,一起执着地探寻这个故事并倡导编纂成书的甘棠苑董事长吴启民先生,还有已经故去的刘安璋先生。
忘不了一起参与、发掘这个故事,并以媒体人的独特作用,以热情、正义感、高度的责任心,以精湛、娴熟的文笔,对推动两市友好往来作出突出贡献,并在百忙中抽暇帮助修改书稿的三门峡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尤黎明先生。
忘不了无锡当年慈善家唐圻镇的后人唐晋千教授、唐齐千教授,他们不但给我们讲述了当年老一辈生动的慈善故事,而且向我们提供了《毗陵唐氏家谱》等许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和照片。
忘不了无锡慈善家施襄臣的后人施吉安、施久安、施康安三兄弟,他们致力于挖掘、研究当年赈灾历史时间之久,功夫之深,堪为佩服。他们保存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题辞集》是当年赈灾最为珍贵的善本,还收藏有他爷爷施襄臣留下的许多民国名流题词、对联和国画。特别是施康安先生经常到图书馆查阅、收集有关当年赈灾的书籍、报刊、图片等资料,每有收获便很快发给笔者。本书许多鲜为人知的赈灾情节,皆来自于他们的辛勤劳动。
忘不了无锡慈善家过智修的女儿——88岁的过毓如老人,她回忆了往事,还认真地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写了许多回忆录,亲手交给我们;还有她的儿子陈家梓、孙女陈礼敏……
忘不了无锡慈善家张仲仪的后人张钟锡、张钟仪先生,他们不辞辛劳地采访了大量无锡红卍字分会赈灾事迹,并及时提供给我们;
忘不了无锡市祠堂研究会的秘书长夏泉生,徐元生、宋祁新和无锡市地方志学者郁有满等先生,他们与唐可可先生一起为本书的编著做出突出贡献。他们撰写文章和出版读物,如撰写的《试论无锡唐氏家族的慈善理念》和出版刊载有关文章的《祠堂研究》会刊,还无私赠送了许多书籍和史料,如《无锡人杰》《唐保谦先生传记、墓志铭印本》《唐氏孝友乐善图序》《保谦公孝善遗型图总序》和《郁有满地方史研究文集》等,使我们每次去无锡都满载而归。这些文章、书籍及史料对于编著本书和将来研究这段历史,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忘不了陕县地方志办公室的老主任刘全生先生,他年近八十,不顾年老体弱,查档案,亲自采访当年吃粥老人,保存和查找到大量珍贵的赈灾资料和照片。
忘不了无锡市于芷和周大正先生,三门峡市检察院的退休干部卫思捍先生,渑池县人大退休干部王克家先生,渑池县第二高中的任文武先生,陕县档案局的刘群丽同志,三门峡日报社印刷厂的杨彩霞、杜艳等给予的帮助。
忘不了尤黎明、孙猛、亢帅奇、李博等同志精心拍摄的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特别是忘不了为本书提供资金赞助的河南鹏洲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国家,没有他的慷慨解囊,这本书就不可能和读者见面。
忘不了所有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和朋友们;可以说,没有这些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为此,借本书出版之际,向所有帮助和支持的领导、老师与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1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