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7|回复: 0

安徽乡傩历史深处的乡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5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12-27 09: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乡傩历史深处的乡愁

    发稿时间:2014-12-27 08:46:48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文并摄影/赵萍

      近几年,我行走在贵池傩乡,几乎走遍傩乡的村村寨寨,追随着贵池傩渐行渐远的脚步,记录着它博大而厚重的身影,用心聆听着这从历史深处传出的悠久回声。

      傩戏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已经被纳入国家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映古老农耕文化的贵池傩戏,是安徽贵池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村落。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傩事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模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

      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

      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面上,也有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贵池傩戏是中国巫傩文化的一个流布形态,和中国其它一些地区驱疫纳吉的巫术活动,虽名称不同,但都起源于原始信仰,都把歌舞、戏剧当作是降神、媚神的仪式,并不强调娱人的作用。戴面具是贵池傩戏的表现特征,也是贵池傩戏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

      贵池傩戏面具,俗称“脸子”、“傩神”、“菩萨”等,多用柳木(枫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红布帽子予以装饰。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在色彩上,多用红、黑、白、蓝、紫、黄(金)、绛红、赭红等色,因人物身份、性格而不同。

      贵池傩戏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间,其数量、质料、尺寸、色彩,功能与佩戴方式,也不尽相同。其称谓根据面具数目也各不相同。13枚称“十三太保”,18枚称“十八学士”,24枚称“二十四诸天”,尚有36枚、48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文革”中贵池傩戏面具被破坏、丧失殆尽。幸有27枚面具作为破“四旧”的展品,被王兆乾先生收藏于文化馆天花板上,得以保存下来。这些面具已成为贵池傩文化的珍品,制作年代大都是在清代道光年间或更早,其中贵池刘街乡姚村一枚皇帝面具,经上海专家鉴定,约为明代制品。

      这些傩戏面具经笔者和王兆乾先生调查,出于贵池刘街乡的姚、汪两个家族。这些傩戏面具造型生动,刀法娴熟而流畅,形象夸张有度,体现着人物的神韵,显示出那个时代雕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表现能力。

      由于各宗族代代沿奇,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所以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贵池傩戏已引起海内外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兴趣,但从研究状况来看,它仍是一种正在消亡的化石性田野文本,亟待进行抢救性调查和研究。

      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各宗族之间在演出日期安排、剧目顺序、演出形式,以及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习俗风尚、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贵池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始终限于祭祀演出,它既无职业班社,亦无专业艺人,演员皆由各宗族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演唱艺术的传授,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

      地处丸华山北麓的贵池山区与地处沿江南岸的贵池丘陵区的各宗族,由于其地理环境、语言习惯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其演唱的声腔均有所差异,风格也迥然不同。同样唱本,有的宗族以傩腔为主,有的则偏重于高腔,也有的如地处长江沿岸清溪河畔的碧崖江村,则全用傩腔演唱,而地处九华山北麓的刘街乡太和章村,却全用高腔演唱;同样唱词,同属一类唱腔(傩腔或高腔),而曲调各异。

      由于傩戏并没有专业演员,也没有资金支持,很多村庄的傩事活动举步维艰,甚至渐渐停办,老艺人年老力弱,青年人要外出打工挣钱,无心学习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但愿能有更好的人关注保护贵池傩,不要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变成一种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5-2 12:51 , Processed in 0.1024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