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nknown: open(D:\_greenProgramFiles\tmp\sess_sbflahuuo5muaedr4c9vkb6h64, O_RDWR)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Notice: Unknown: ps_files_cleanup_dir: opendir(D:\_greenProgramFiles\tmp) fail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2) in Unknown on line 0
世界姚氏宗亲网姚永强艺术简历 - Powered by Discuz!

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0|回复: 4

姚永强艺术简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1-4 08: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永强艺术简历

      姚永强,1974年8月生于苏州,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苏州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平面设计师学会副秘书长,苏州少儿美术馆副馆长,苏州现代陶瓷艺术馆艺术总监。

      参展:

      2004年,“2004江苏省版画新作暨江苏版画院作品特展” (群展·南京)

      2007年,墨缘五友中国画小品展(群展·苏州)

      2008年,紧急集合——汶川地震主题艺术展(群展·苏州)

      2008年,波澜惊墨——苏州70后国画家提名展(群展·苏州)

      2008年,对话园林——中国青年实力派画家邀请展(群展·苏州)

      2008年,天高云淡——苏州当代山水画家提名展(群展·苏州)

      2009年,翰墨芬芳——苏州日报创刊六十周年书画作品展(群展·苏州)

      2009年,对话园林——中美当代艺术交流展(群展·苏州)

      2009年,禅茶味十人画展(群展·苏州)

      2010年,画•心——王晓东、姚永强作品展(群展·苏州)

      2010年,水墨新时空——苏州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群展·苏州)

      2010年,苏州水温——苏州当代艺术作品展(群展·苏州)

      2010年,再开合雅集•扇展(群展·苏州)

      2010年,心肯意达——肯达美术馆开馆展(群展·苏州)

      2011年,清风绿筠成扇展(群展·苏州)

      2011年,物象·心迹——中国画五人展(群展·苏州)

      出版有《姚永强版画集》、《姚永强水墨作品选》、《镜花水月·姚永强水墨集》等画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错过了永强2014-04-24

      作者:倪熊

      到稼伟的香馆除了喝好茶闻好香,还有朋友放在那的书和画册,熟人可以拿到,等于是朋友们的一窝点、据点。新到的是姚永强的画册。我坐着翻看的时候,另有稼伟朋友也在看,然后说:现在的艺术,连我这过去学了几十年艺术的人都看不懂了,这是在玩什么呢?是玩墨晕?是搞造型?是图案呢,还是构图,搞不懂了?!

      他这番言辞说得暧昧而又深怀不满,或许说得客气了,因为有所顾忌,或许当着生人而不便再有更具倾向和针对性的攻击。

      但凭我对永强的了解,他对生活对艺术的追求,他其实还就是追求这些东西,就是墨晕造型图案构图的。只不过是他以独特的笔墨来构筑对水色江南的领悟,对弥漫湖山的感受,这副笔墨就是永强的方法和心灵,所以他的水墨才是另一种语言。

      另一种语言也是语言,其实就不是你所能想象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更多的不是用来交流的,艺术的语言更多的是要创造的,是所谓独辟蹊径,是所谓的意外,是苦心经营匠心独运的自然而然。

      永强的画在水色淋漓之中透着憨厚的朴实,就和他的人一样,圆圆的五官组成圆圆的脸,圆圆的脸上洋溢着和善的心,而精灵闪烁的聪明智慧却蕴藏在内里,透着反差的组合。正所谓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所以哪来什么随意的涂抹,又哪里是浸笔挥洒,细究之下笔墨情趣正在其中。那山、那水、那树、那房、那绿春、那和煦熏风、那湖岸秀色、那山花烂漫、那梦境般弥漫、那水乡疏影,可以品出淡雅,也可以品出悠远。有点像碧螺春,不是所有人都喝得惯,尤其对北方喝惯了花茶喜欢浓郁芬芳扑鼻的人来说,是想不出竟然可以有这样的清茶的,但是的确回味很是深长。又有点像淡妆的美女,若隐若现似是而非更显清丽……

      傍晚时分,见到美协和报媒的朋友,说,吃好饭晚上有永强的画展开幕。我另赴局交通不便且有要务缠身留待梳理,于是发一短信贺永强画展成功,又不忘埋汰调侃几句,说:“虽然我有亏欠你的地方,但是你也不应该剥夺我的观赏权。”

      永强回电:“兄弟我在报纸早已昭告天下好友亲朋兄弟姐妹,你不能因为干电媒,就不把我们放眼里。更不能借口交通问题推诿搪塞,兄弟我改天开车专程接你观看。”

      我说你这话一听就像国军的口吻,有负总裁的栽培。

      永强说:“我们是经常在别人的画展上碰面的,难得自己办展了,你倒不来了。”

      我说我找个空挡呢,真是画展开幕的时候,都是熟人见面,互相致意问候,我短你长的就像群聚大杂烩,像沙龙般热闹,谁也没心思真看展览,择日我选个清净点上看吧。

      深夜时分,永强又来一短信致歉:忘了通知你不会真生气吧。

      我说:正忙着案头功课作业呢。绝对不会,没有,怎么可能哩。路上碰到你我都熟的,所以和你开玩笑的,逗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声2014-04-24

      折扇之于文人,就像胭脂之于美女,那样的不离不弃堪称传统文脉中的经典门饰。更具文化价值的折扇在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追捧下,终于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道具、一种参与社交的介质。于是不论寒凉暑热,折扇或擒于手上,或佩在腰间,或藏于衣袖,有事没事拿出来开开合合把玩一番,既有乐趣又彰显身份。扇骨的质地做工、扇坠儿的精美俊俏,都可以用作交流“炫耀”的资本,如若扇面的书画出自名家手笔,那无疑更是赚够了眼球,羡煞旁人,用现在的话说:那是相当地“有范儿”。

      收拢的折扇像水,苏式水磨骨的亮度犹如平静的水面,光可鉴人,若是“水面”上漂浮着“水生植物”,那一定是香妃、梅鹿、凤眼等名贵竹子。展开的折扇似山,扇面的折痕耸立起连绵的山峦,而风似乎就发自于那触手可及的山岚间,或者说是山岚将世间的风收在了这方寸之间。看着看着,便有了联想,联想的那端是姚永强笔下的山水,也是连绵不绝,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扇子的侧边,更像是姚永强那符号化了的山峦,让人生发出无穷的对照。之于姚永强的水墨山水落到扇面,那便容得了天下之大,呈得下气象万千,朦胧中透露精致,儒雅间洒落飘逸,可谓美不胜收。

      姚永强的扇面与其水墨作品一脉相承,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看似随意,实则是娴熟驾驭笔墨后的一种洒脱。符号也好、造型也罢,都只是其中的“树木”而已,而整幅作品却是一片森林的表达,即使只是一方小小的扇面,也充满了山的起伏铺陈、水的波澜氤氲、树的恣意蔓延,让人读得出他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宣泄。其作品更有一种正在水里浸润已久的湿润、清雅、安静和纯真,有一种太湖般的烟波浩淼,作品中鲜见饱和、鲜明的色彩。姚永强眼中的江南是褪去铅华的温婉女子,没有复杂混合的颜色,留下的只是纯真。于是他用黑、白、灰就足以展现江南山水淡淡的美。冷色调的墨迹,深深浅浅,水汽弥漫,纷飞的树枝、皱了的湖面都传递着风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笼罩在江南的烟雨之中,仿佛正有清风徐徐而过,看着看着就只剩下油然而生的心境了。能营造出如此意境的人,其心里也必然是清静的、凉爽的,不是有古话说么:心静自然凉。执一把这样的扇子,好比修辞中的通感,大概看着就凉快。

      借明宣宗御诗一首: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扇子的妙处不言自明,倘若有一天便携式袖珍空调闪亮登场,我们在惊叹于科技的发达之余,一定会发现这个便携式袖珍空调长得就是折扇的模样。如果此扇子还能开合,那扇面上渗透的笔意墨趣一定是姚永强笔下“软水温山”韵味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淡彩淡墨 聚焦人生2014-04-24

      初识姚永强先生是在几次报社组织的活动上,众多美女聚集在一起,只他一人拿着“大炮筒”穿梭于人群中,拍个不停,遇见熟识的人,不时地微笑打招呼,指点她们摆“poss”(姿势),亲切如邻家大男孩。后来得到他抓我拍的几张照片,为他能捕捉到人最美的时刻和独特视角而暗暗称奇,照片上的女子真好美!记不得他是如何会捕捉到我的这灵光一现的,把握得相当之精准,与当时活动应表现的优雅氛围颇为吻合,至此,记住了他——摄影专家姚永强。

      原以为是姚永强先生的摄影展,呈现在眼帘的却是他的一幅幅水墨画,依然在拥挤的人群中找到了他,仍是那样随意的装扮,大眼睛、娃娃脸、戴帽衫,亲切而谦和。“原来你还会画画?!”“是啊,我原来学版画”,恍然大悟,为何他的摄影作品总会呈现出许多内涵,总会透出许多味道,原来是版画、水墨画,创新式的水墨画等许多属于他独特的艺术经历所赋予他独特的审美眼光,而并不是如普通新闻摄影记者所展现的那么呆板,怪不得,看似不经意地抓拍,却涵盖了别人无法看透的角度,所演绎得当然亦是与众不同。

      姚永强先生的画和摄影作品均都韵味十足。所谓高楼并非一日建成,据说,姚永强从事七年版画创作后转行专攻水墨画,所不同的是,他找到了一种符合他的艺术元素浸润于他的水墨画中,使得他的水墨画有别于传统的水墨画而有装饰的效果,有版画味儿的水墨画。有人说,他的画乍一看像瓷砖样本;还有人说,像是买不起太多颜料所作的画,更有人说看不懂。虽然我并不会画画,但我会闻其中的味道,感悟其中的内涵。

      素雅、清新、纯净、灵动。一如他童年的生长环境,房子三面环水,江南水为他人生经历注入了灵感和源泉。灰色、藏青、褐色难得几抹翠绿,看似在勾勒描绘江南的水乡场景,山水、花鸟、春风、细雨,实则在描述人生,喧嚣的世界里有个淡泊的姚永强依然故我地向人们呈现不同的水乡风情,尽管世界一直在变幻,但姚永强对江南水乡的那份情怀没变,对童年纯净生活的那份眷恋没变,对自己走的淡泊之路的信念没变。正如他目前从事这一份很热闹的工作,需要来回穿梭于各种场合,亦看尽了人际交往的纷繁、名利场上的争夺、社会生活的险象环生;他还热心担当很多行业协会的重要领导人,多重角色的转换游刃有余,内心能量之丰润可见一斑,但那一方方宣纸上所呈现的却是他过尽千帆后的内心的宁静。开朗谦和的姚永强其实个性是极为腼腆的,他透过这样的艺术方式找到了他与江南水乡缠绵述说的纯真言语,也永久地保存了属于他的内心世界。

      想象着白天,他扛着大炮筒采撷大千世界里纷彩瞬间,异常热闹;夜晚,他在不大的书房里,聆听着空灵古琴,挥笔泼墨,描绘着他心中的江南,以驱走浮躁和喧嚣,迎来澄净,聚焦淡泊人生。

      这,亦不愧为是一种精彩而独特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19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1-4 09: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工化笔墨,雅韵绕江南2014-04-24

      画家姚永强:华丽转身后的淡墨疏痕

      “姚永强的水墨画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他的个人烙印,弥漫出清朗恬淡的氤氲风神。他的作品不但将版画语言中平面色块和色调纯粹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一种冷寂之美流露出空谷幽兰般的清雅逸气。”

      古朴素雅的扇面上,一方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酣然醉卧,深浅有致的墨色、皴皱清奇的棱角、细腻流畅的线条,映衬着清雅朗润的铮铮玉竹骨,意境悠远、妙趣横生。日前,由画家姚永强与制扇大师王健合作的“水磨玉竹”成扇被送往上海世博公园,于迎接各国首脑和贵宾的“亩中山水园”内陈列展出。走近姚永强,细细品味他的画作,高爽魁奇的傲然风骨油然而生,似一曲高山流水的清音在草木山石间回环跌宕、寂然游走。

      画境即画心,那淡墨疏痕中的气韵正是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性与风格所致。既不屈膝迎合于流俗世风,也不独自沉迷于孤芳自赏,终于养成了他澄明空澈、超然脱俗的不凡气蕴。走进姚永强的画室,区区斗室里书盈四壁、别有洞天,古韵清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画桌上的斑驳墨迹,书案上的古朴摆设,以及那琴砖架构的茶几和精巧细腻的茶具……刹那间,似是超越了千年的时空,置身于唐宋的某一个高士书斋。

      身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苏州人,姚永强把水乡的旖旎风情、园林的典雅印象和湖石的自然意趣糅进自己生命里、水乳交融,这些典型的苏州元素是他创作道路上不竭的源泉。他曾戏谑地说自己取材比较局限、尚不够宽泛,但正是这种对水乡符号近乎偏执的热爱使他笔下的淡墨疏痕具有了清幽古雅的脱俗灵性,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不懈的执着匠心,使他能用有限的水墨色彩挥洒出气韵生动的姑苏主题。

      姚永强的水墨画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他的个人烙印,弥漫出清朗恬淡的氤氲风神。他的作品不但将版画语言中平面色块和色调纯粹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一种冷寂之美流露出空谷幽兰般的清雅逸气。他的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生发出“淡墨轻岚为一体”的深邃意境,单看似乎不成章法、不现具象,纵观整体才蓦然发现其中的超然意蕴,这就是艺术的妙趣与张力。富有意趣的构图、独创的“点子风景”手法、深浅有致的墨迹以及相映成趣的留白,汇聚成一缕幽远绵长的清气,虽婉约如水乡巷陌间的小桥流水,却在潺潺缓缓的绵延中淌进观者的心扉。

      在众多的江南元素中,姚永强为何对“太湖石”情有独钟、选为创作主题?如果画家的身份容易产生晕轮效应,那么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的他,是如何维系角色间的平衡?从木刻版画到水墨画的悄然转型,又是出于对艺术追求的大胆探索,还是愿以刀工化笔墨、创出自成风格的水墨新画风?

      一首轻微淡远的古琴曲、一壶清香甘美的碧螺春、一柱沁人心脾的馥郁沉香……说起自己十余年的绘画历程,眼前的他语调从容、温和儒雅,谈笑间如沐春风。

      走近姚永强:(M=Map,姚=姚永强)

      M:什么样的机缘促成了您和制扇大师王健的这次合作?

      姚:可以说是因缘际会吧。我们的此番合作是拜上海的收藏家周纪文先生所赐。在上海世博公园的亩中山水园里,周先生将收藏多年的江南明式文人家具于古典气息浓厚的“灵岩山房”中展出,以原汁原味的明式文人家具再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布展过程中,周先生觉得书案上虽有文房四宝以供贵宾题字,但似乎还是缺了些许文士雅气。联想到“怀袖雅物”的折扇,他萌生了在书案上摆放一把水磨玉竹骨传统苏扇的念头。宾客们在扇子的开合舒展中,不但能应情应景地感受古人的起居生活,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江南风物的人文内涵。周先生与我素来熟稔,且“灵岩山房”那超然沁心、古典雅致的风格又与我的画境浑然相契,可谓不谋而合。彼时,周先生又恰好看到了在央视播出的介绍王健扇艺制作的节目,觉得作为苏州中青年制扇行业佼佼者的王健正是制作这把折扇的不二人选。所以说,是周纪文先生促成了我们这次意义非凡的合作。

      M:为什么会选择“太湖石”作为创作的主题?

      姚:(笑)。能代表江南特征的元素是很多,比如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又比如杏花烟雨、莲叶田田,其中以苏州园林为最。但是,“灵岩山房”本就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在园林中再现园林则不免重复了。而园林中常常作为匠心点缀的“湖石”不但以瘦、漏、透、皱”闻名天下,更是古代文士颇为钟情的书房摆设,玲珑剔透中散发出天地自然的妙趣。因此,我选择以“太湖石”为主题,与“灵岩山房”甚至“亩中山水园”的主题都相映成趣。

      M: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构思的?为什么取名为“醉卧烟霞”?

      姚:园林里的湖石以亭亭玉立的直立姿态居多,但书房是人们读书习字、静心养性的地方,更何况扇面本身的横向设计,所以我选择以一块侧身横卧的湖石来构图。至于这湖石的名称,古人多以云、烟、雨、霞之类的字称谓这些形态迥异的山石,以比拟它们抽象朦胧的美态。“醉卧”二字描摹了湖石的形态和情韵,略带些拟人的意味,“烟霞”二字则余味悠远、意境深邃,传神而又贴切地表达出我的主题。

      M:您早期从事的是版画创作,是什么原因让您转型去创作水墨画?

      姚:确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供我画画的时间不多。版画的制作需要经过刻板、套印等许多复杂的步骤,这需要大段的空余时间。进入媒体行业后,忙碌的工作让我无暇重操旧业,只能悻悻作罢。所幸在版画之外,对国画、油画等其他绘画门类之前也多有涉猎、并打下一定的根基。多年以来,苍润氤氲的水墨画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当我毅然提起笔墨、迈开新的一步时,才发现如鱼得水、豁然开朗,挥洒开一片醉墨淋漓的新境界,于是我便顺理成章地转功水墨画。更何况,在当代有很多知名水墨画家脱胎于版画艺术家的成功先例,我也受此启发,尝试突破自我。

      M:您创作版画的经历对现在的水墨画有什么影响么?

      姚:当然有,主要是在艺术上的提升。就版画而言,其独特的刀味与木韵以浓郁的金石气息传递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版画的握刀横写、任意变换中,我领悟到这超以物象的圈、点、线虽不是一气呵成,但却蕴涵着水墨画所需要的“张力”。对我而言,这是艺术层面上的一次升华,所以我的水墨画中留有版画的痕迹和气韵,很容易为大家所辨认。

      M:就好像是一种代表了个人形象的名片?

      姚:(笑)任何流派的画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水墨画也不列外,我想我的图式语言的确立过程也同样是个人笔墨风格和构成技巧完善的结果,当然观念的体现在创作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M:同时兼顾画家和媒体人的双重角色,您是如何权衡的?

      姚:其实,无论是画家、书家或是摄影家等称谓,都可以统称为艺术家。然而在当下,分类往往细致入微,连画家都要分成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等等,甚至细分到人物画家、山水画家、花鸟画家,再细分下去,还有写意花鸟画家、工笔花鸟画家……我以为,艺术虽然有很多种语言,但传递的都是审美情感。作为媒体人的我每天需要拍摄大量的图片,我通过镜头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发现和记录美感,这与绘画一样,都是一个审美创造、艺术表达的过程。曾有人问我如此快节奏的工作会不会使人感到浮躁,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在我看来,我始终都徜徉在艺术的天地间,每一个湖泊和海洋里都风光旖旎,给我以无限启发。

      M:您每天的时间这么紧,中途有没有懈怠过?

      姚:没有。即便再忙,我也会坚持利用点滴的空余时间,在案头、塌前潜心欣赏从传统至当代的画册,以至于读画成了一种休闲状态,我还利用发达的电脑网络领略各种门类艺术语言,比如音乐、电影、话剧等等,让我的身心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敏感度。此外,我还常常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以记录生活中刹那生灭的灵感,让捕捉到的这些吉光片羽积沙成塔、滴水穿石,成为我艺术创造的珍贵宝库。

      M:您觉得作为一名画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姚:审美。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中,基本功可以在岁月的积淀中得到不断提升,但属于个人思维层面的审美却是一种抽象无形的潜意识,通过画作生发出的意境传递出来,而时间和所谓的笔墨功底很难对此产生效用。我以为,审美需要符合当下的时代特色,比如一幅充满古代气息的作品,现代人虽能看到非凡的画功技巧,但由于缺乏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内涵,却难以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M:最后一个问题,您有什么特别想实现的愿望么?

      姚:这使我想起了一位艺术批评家所阐述的观点,在整个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苏州必然要让自己的文化也面临转型时代的挑战。这个文化转型对别的地方可能相对简单,但对苏州这样的城市却非常微妙,它将体现为双重的任务:一是如何理解外面世界从形态到观念都已经完全改样的艺术;一是如何把自身的传统样式在一种新的理解下保存并有意味地呈现。这样的理想和愿望,我想我肯定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身份,而更大程度上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愿望在这样的历史拐点变成极大的挑战,因为当代正扑面而来,创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异常稀有而且似乎又那么地遥不可及,而媒体愿意也可以成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纤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4 07:26 , Processed in 0.1384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